继3年前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
中国航天史简介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秒,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 明,和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 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 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 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 低,距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 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 航天事业的发展。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 制的重型长征五号义
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 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 奇迹工程,为何中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 去呢?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 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着陆。2005年10月 12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1956年:中国开始进行火箭科研和试验。
首枚中国自行研制并发射的火箭DF-1是从苏联进口技术的基础上改进而来的,具有射程1000公里。
196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升空。
这标志着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1970年代:中国开始研制运载火箭。
在此期间,中国自行研制了长征一号、长征二号、长征-2C等系列火箭。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商业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这标志着中国首次进入国际卫星通信市场。
1997年:中国成功发射自行研制的长征二号F火箭,将“福州卫星电视广播地面转发站”送入预定轨道。
这标志着中国首次实现自主设计、发射和控制卫星的能力。
2003年:中国首次以载人方式进入太空。
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成功进行了21小时的太空飞行。
2024年:中国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
这次发射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标志着中国进入探月阶段。
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首艘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
这是中国载人空间站工程的重要一步,为后续的空间站模块研发和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做好准备。
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首枚长征四号C火箭,将“群星一号”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和“群星二号”星座试验卫星送入太阳同步轨道。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又一重要突破,标志着中国开始全面发展卫星遥感技术。
2024年:中国成功发射首艘货运飞船天舟一号,并于2024年成功与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对接。
这是中国自主运营的货运飞船,为中国的空间站建设,提供了重要的补给和运输能力。
以上只是中国航天技术发展历程的一些重要事件,中国航天技术在过去几十年取得了巨大的进展,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具有自主发射能力和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之一、未来,中国航天技术将继续向更高层次发展,包括空间站的建设、深空探测和火星探测等。
中国航天发展简史逐梦星空的征程
深空探测的计划与目标
火星探测
计划在未来几年内实现火星着陆 和巡视,开展火星地质和大气探 测,为未来火星采样返回奠定基
础。
小行星探测
计划探测近地小行星,开展小行 星轨道测定、表面形貌和成分探 测,为人类提供更多关于小行星
的信息。
太阳系外天体探测
计划探测太阳系外行星,开展行 星大气、质量和轨道参数等探测 ,研究太阳系外行星系统形成和
航天员长期驻留太空的目标。
载人航天技术的自主创新
02
中国在载人航天技术方面实现了多项自主创新,如推进剂技术
、生命保障技术等,提高了航天员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载人航天技术的应用拓展
03
中国积极探索载人航天技术的应用拓展,开展太空科学实验、
太空旅游等新业务,推动载人航天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05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展 望
空间物理学的起步
中国开始建立自己的空间物理学 研究团队,开展空间探测和卫星 轨道研究。
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东方红一号的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 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标志着中国 正式进入人造卫星时代。
卫星技术的发展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推动了中国的 卫星技术发展,后续又成功发射了多 颗科学实验卫星。
近年来,中国积极开展 深空探测,成功实施了 对月球的多次探测,并 计划在未来实现火星探 测等更远距离的探索。
中国积极参与国际航天 合作与交流,与多个国 家开展合作项目,共同 推动航天技术的发展。
02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早期的航天探索
火箭技术的探索
中国在20世纪50年代开始进行火 箭技术的研究,尝试制造多种火 箭,为后续航天发展奠定基础。
嫦娥奔月计划简介
嫦娥奔月计划简介第一版绕月探测工程简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
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
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
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第二版绕月探测工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
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将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
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
华师《天文掠影》作业考核试题
华师《天文掠影》作业考核试题请祥答1958年至1976年的人类探月历程,并谈谈自己的看法。
答:我们先了解一下恒星的形成恒星是宇宙物质凝聚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它起源于旋涡星云臂上的一块区域.在这块区域物质较密集的部分,由于自身的引力较强,就会使物质聚集得更快,温度也上升更快,旋转得更快.这一过程逐渐加剧,当某一区域的中心温度上升到约1000万k时,就会引发热核反应,向外发放辐射,恒星的生命历程便开始了;而旋转速度达到一定值时,恒星就会分裂成互相绕行的双星或多星. 起源于原始星云中的恒星为第一代恒星,它们是由原生物质组成的气体星球.宇宙史纪元50亿年时,第一代恒星产生了,它们照亮了幽暗的太空,从此一个新的宇宙时代来临了. 恒星形成后开始进入生命周期中的氢燃烧阶段.这一阶段一直延续到恒星中心部分的氦消耗殆尽,碳和氧所占的比例大致相等时才结束. 在宇宙史纪元100亿年时,星云在引力作用下收缩,坍缩和碎裂.核子活动再度爆发,第二代恒星及行星诞生了,太阳便是其中一例.这些恒星也将开始其生命历程,最终与会因缺乏燃料而死去;它们的碎屑又与尚未聚集成恒星的原生物质一道凝聚成下一代恒星.但这种物质的再循环并非永无止境的,原生物质会一点一点地并入新生的恒星,直至全部用完.当最后一代恒星走完它们的生命轮回而死亡时,宇宙永恒的长夜就来临了.天空充满了恒星,行星,星云,类星体,等许多天体。
即使是天体间空间也充满了宇宙射线及稀薄的粒子云,所以说天空也不是什么都没有。
而恒星也是有运动的,有自转。
比如说我们的太阳,他就是时时刻刻都在自转的。
所以说恒星也不是不运动的。
并且,除了运动,恒星本身也在发生变化,内部发生剧烈的核聚变,放出大量能量,而且恒星也有寿命,到终了就化为白矮星或中子星到黑矮星,甚至化为黑洞。
人们肉眼可以看到的星有6000多颗。
这些星可以分为两类:一种是行星,也就是太阳系的九大行星。
古人观测天空,只看到离我们最近的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古人发现这五颗星的位置总在变化,这说明它们在天上不停地走来走去,因此称它们为“行”星。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中国航天事业是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体现,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自1956年成立第一代人民政权以来,中国开始了自主研制运载火箭的历程。
以下是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主要里程碑:1. 中国载人航天中国载人航天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于2003年成功发射了首次载人航天器“神舟五号”,实现了舱内多功能试验舱的载人试飞。
随后,中国相继发射了“神舟六号”、“神舟七号”、“神舟八号”、“神舟九号”和“神舟十号”等多个载人航天任务,不断提高载人航天技术水平和能力。
2. 中国月球探测中国月球探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领域。
中国于2013年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实现了中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任务。
随后,中国相继发射了嫦娥四号、嫦娥五号和嫦娥六号等多个月球探测任务,成功实施了月球采样返回和月球背面着陆任务,不断拓展了中国在深空探测方面的能力。
3. 中国卫星导航中国卫星导航是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于2000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导航卫星,建立了中国的卫星导航系统。
随后,中国相继发射了北斗二号、北斗三号等多个卫星导航任务,逐步完善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提供了高精度的导航定位、时间同步和速度测量等服务。
4. 中国空间科学探测中国空间科学探测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又一重要领域。
中国于2011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嫦娥一号,实现了中国首次月球绕月探测任务。
随后,中国相继发射了嫦娥二号、嫦娥四号、悟空、墨子、天宫一号等多个空间科学探测任务,开展了月球环境、空间物理、天体物理等领域的科学研究。
在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紧密结合自身国情和发展需求,坚持自主创新和自主发展的原则,不断提高航天技术水平和国家综合实力。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不仅促进了国家科技实力和经济发展,也为世界航天事业的繁荣作出了贡献。
从我的理解来看,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历程显示出中国在航天技术领域具有坚实的技术实力和丰富的航天经验。
图片故事:追梦·探月
封 面 故 事┣ ┫策划执行/《中国报道》编辑部追梦·探月封 面 故 事┣ ┫《诗经》云:“月出皎兮,佼人僚兮。
”对着天上那一轮皎洁的月亮,中国人从古至今发出过无数的赞叹,也有着无数的遐想。
进入现代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中国人对月亮的情怀更是有增无减。
2004年1月23日,国务院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2004年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被命名为“嫦娥工程”。
就在探月工程被批复的那天,嫦娥一号任务“三驾马车”之一、时任探月工程总指挥——64岁的栾恩杰写下了一首诗:“地球耕耘六万载,嫦娥思乡五千年。
残壁遗训催思奋,虚度花甲无滋味。
”从“嫦娥一号”到“嫦娥四号”,中国探月工程迄今为止已实现了“五战五捷”,嫦娥四号任务所实现的“六个首次”更是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成就。
接下来的嫦娥五号月面采样返回任务和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还将陆续实施。
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将对月、对家国和对全人类的情怀付诸实际探测工程,用科学技术续写中华民族千年“奔月梦”。
┣ ┫COVER STORY封 面 故 事┣ ┫“嫦娥四号”人类第一个到达地月拉格朗日L2点并长期在轨工作的航天器;人类第一次地月中继通信,人类探测器第一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开展就位探测与巡视探测。
1月5月6月12月1月3日10时26分,探测器成功着陆月球背面的预选着陆区,实现了人类探测器首次月背软着陆。
5月21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成功。
6月14日嫦娥四号中继星“鹊桥”成功实施轨道捕获控制,进入环绕距月球约6.5万公里的地月拉格朗日L2点的Halo 使命轨道,成为世界首颗运行在地月L2点Halo 轨道的卫星。
12月8日2时23分,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发射。
12月30日8时55分,探测器顺利进入预定的月球背面着陆准备轨道。
20192018COVER STORY A点影像图玉兔二号巡视器全景相机对嫦娥四号着陆器成像嫦娥四号着陆器地形地貌相机环拍全景图棉花种子已成功种出嫩芽,是月球的第一株植物。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
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前言航天科技是一个国家科技实力的重要标志,也是综合国力的体现。
自我国成立以来,航天科技发展成就斐然,精彩纷呈。
本文将对我国航天科技的发展历程进行全面详细、完整且深入的介绍和分析。
第一阶段:初创期(1956年-1983年)1.1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中国航天科技的起步可以追溯到上世纪50年代。
1956年,中国政府成立了中国科学院第五研究所,目的是为了对我国进行军事科研。
此后,我国科研人员开始进行航天科技的研究和探索。
1.2 中国自主研制第一颗人造卫星1960年,中国科学家钱学森提出了研制人造卫星的设想,并开始筹备相关工作。
1965年,我国自主研制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这标志着我国航天科技取得了重大突破。
1.3 起步阶段的航天技术积累自上世纪60年代末期开始,中国开始着手研制运载火箭。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第一只运载火箭长征一号。
此后,长征系列运载火箭不断推出,逐渐形成了一套成熟的运载火箭体系。
同时,我国航天技术在卫星研制、空间物理实验等领域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1.4 中国载人航天计划的推进上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开始构思并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
1983年,我国成功发射了无人飞船神舟一号,并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果。
第二阶段:迅速发展期(1984年-2002年)2.1 载人航天计划的全面推进上世纪80年代初,中国政府正式启动了载人航天计划。
1984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神舟二号,并实施了多个载人飞船相关的任务。
此后,我国载人航天计划不断取得突破,先后成功发射了神舟三号、神舟四号等载人飞船。
2.2 卫星和探测器的成功发射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开始积极参与国际合作,进行卫星和探测器的研制和发射。
1999年,中国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颗自主研制的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成为继美、苏、俄之后,世界上第三个将探测器送上月球的国家。
2.3 发射技术的突破与创新上世纪90年代,中国的发射技术突破和创新进一步加速了航天科技的发展。
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目前哪一步了
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目前哪一步了计划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登月目前哪一步了?中国正式启动了载人月球探测登月阶段任务,计划在2030年前实现中国人的首次登陆月球。
这次探测将引领月球科学考察和相关技术试验,并突破关键技术,实现载人地月往返、月面短期驻留、人机联合探测等任务。
为了达成这一目标,中国将研制新一代载人运载火箭、新一代载人飞船、月面着陆器、登月服等飞行产品,并建设测试发射设施设备等。
这标志着中国通过自主研发成为了拥有独立自主技术的载人月球探测国家。
中国探月工程发展史1991年 1991年,我国航天专家提出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1998年 1998年,国防科工委正式开始规划论证月球探测工程,并开展了先期的科技攻关。
2004年 2004年,绕月探测工程批准立项。
2月25日,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20XX年 20XX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在西昌发射成功。
11月7日,嫦娥一号卫星准确进入月球轨道。
11月26日9时40分许,来自嫦娥一号的一段语音和《歌唱祖国》歌曲从月球轨道传回。
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第一幅月面图像发布。
20XX年 20XX年11月12日,由嫦娥一号拍摄数据制作完成的“中国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公布,是当时世界上已公布的月球影像图中最完整的一幅影像。
20XX年 20XX年10月1日18时59分57秒,“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在我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点火发射,把嫦娥二号卫星成功送入太空。
10月29日,嫦娥二号卫星圆满完成对月球虹湾区成像任务。
20XX年 20XX年12月2日,嫦娥三号卫星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
12月14日带着中国的第一艘月球车——“玉兔号”成功软着陆于月球雨海西北部(“虹湾着陆区”)。
嫦娥三号首次实现了中国地外天体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20XX年截至20XX年12月14日,嫦娥三号着陆器已在月面顺利工作三周年,创造了迄今为止人类探测器月面工作时间的最长记录。
嫦娥一号的资料
嫦娥一号的资料00"嫦娥一号"的资料不要罗嗦一大堆什么没用的东西,就简介什么是"嫦娥一号",在什么时候发射的,是中国第几次发射卫星,这一次的发射对中国在世界有怎样的轰动,可以参考《千年梦圆梦在今朝》的格式!600字左右吧!"嫦娥一号"(Chang'E1)是中国自主研制、发射的第一个月球探测器。
中国月球探测工程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以中国古代神话人物嫦娥命名,嫦娥奔月是一个在中国流传的古老的神话故事。
嫦娥一号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整个"奔月"过程大概需要8-9天。
嫦娥一号将运行在距月球表面200千米的圆形极轨道上。
嫦娥一号工作寿命1年,计划绕月飞行一年。
执行任务后将不再返回地球。
嫦娥一号发射成功,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发射月球探测器国家、地区。
嫦娥一号是中国的首颗绕月人造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
嫦娥一号平台以中国已成熟的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为基础进行研制,并充分继承"中国资源二号卫星"、"中巴地球资源卫星"等卫星的现有成熟技术和产品,进行适应性改造。
卫星平台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技术研制,对结构、推进、电源、测控和数传等8个分系统进行了适应性修改。
嫦娥一号星体为一个2米×1.72米×2.2米的长方体,两侧各有一个太阳能电池帆板,完全展开后最大跨度达18.1米,重2350千克。
有效载荷包括CCD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太阳宇宙射线监测器和低能粒子探测器等科学探测仪器。
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由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两大部分组成。
嫦娥一号卫星平台由结构分系统、热控分系统、制导,导航与控制分系统、推进分系统、数据管理分系统、测控数传分系统、定向天线分系统和有效载荷等9个分系统组成。
优秀作文_关于长征五号的作文感想
液氢用量是其他发射场十几倍
据了解,此次发射任务是我国首次大规模应用液氢作为火箭推进剂,对液氢的应用规模是我国现有其它航天发射场的十几倍。
航天器为人类创造了一个具有众多特殊环境的实验平台,开展在高真空、微重力、超低温、强辐射太空环境中新材料、生物制品和新工艺的综合研究。
因此,普及航空航天知识,弘扬航空航天的科学精神与科学思想,发扬“两弹一星”和载人航天精神,对于提高全民科学素养,激励青少年热爱科学、探索未知的精神都会发挥重大作用。
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是在长二基础上于1984年研制成功的,增加了第三级低温高能液氢液氧发动机。为了适应通信卫星容量和重量不断增大和变化的要求,此后我国相继研制出长三甲、长三乙、长三丙三种运载火箭,被称为“长三甲”系列,不仅拓展了我国火箭使用范围,也成功打入了国际市场。
2007年10月24日,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成功将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送入预定轨道。2013年12月2日,长征三号乙运载火箭将嫦娥三号探测器成功送入太空。之后,嫦娥三号探测器圆满实现月面软着陆,玉兔号月球车实现月面巡视勘察,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成功实现航天器地外天体软着陆的国家。
长征五号发射感想作文4
11月3日20时43分,中国最大推力新一代运载火箭长征五号,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载荷组合体与火箭成功分离,进入预定轨道,长征五号运载火箭首次发射任务取得圆满成功。
中国的太空部门,是目前中国屈指可数的几个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对中国的现代化进程有最重大战略意义的行业之一;中国太空事业的建设者们,以他们的奉献、创新和辉煌的成就,告诉我们什么才是真正的成功和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采。中国的航天事业是中国国内各行业中投入和产出比率最高的行业之一,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利益具有头等的战略重要性,难能可贵的是中国的航天部门多年来始终保持着中国革命的精神:以大局为重、艰苦奋斗、发愤图强、最终成为世界上独树一帜的一支重要航天力量。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
【回顾】中国探月工程的历史与辉煌欢迎扫描如下二维码,核实后邀请您加入中国军民融合产业投资联盟——航空航天企业家群。
近期即将举办2017年中国军民两用智能装备产业高峰论坛,敬请期待。
2004年,中国正式开展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为“嫦娥工程”。
嫦娥工程分为“无人月球探测”“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个阶段。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嫦娥一号”成功发射升空,在圆满完成各项使命后,于2009年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
2010年10月1日18时57分59秒“嫦娥二号”顺利发射,也已圆满并超额完成各项既定任务。
2012年9月19日,月球探测工程首席科学家欧阳自远表示,探月工程已经完成嫦娥三号卫星和玉兔号月球车的月面勘测任务。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嫦娥五号主要科学目标包括对着陆区的现场调查和分析,以及月球样品返回地球以后的分析与研究。
中国人的探月工程,是在为人类和平使用月球迈出了新的一步。
工程概况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
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
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
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嫦娥四号是嫦娥三号的备份星。
而根据中国探月工程“绕”、“落”、“回”三步走战略。
并计划在月球建立研究基地。
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的时间和事件
中国探索宇宙大事记的时间和事件
(1)1970年4月24日:中国发射首颗人造地球卫星,开启中国进入太空时代。
(2)2003年10月15日:中国发射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完成月球软着陆。
(3)2007年9月25日:中国发射第二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二号”,成功完成月球软着陆。
(4)2011年10月1日:中国发射首颗探索火星的探测器“火星一号”,完成火星软着陆。
(5)2016年10月17日:中国发射首颗探索太阳的探测器“太阳一号”,完成太阳软着陆。
(6)2018年5月21日:中国发射首颗探索月球背面的探测器“嫦娥四号”,完成月球背面软着陆。
嫦娥奔月计划简介
嫦娥奔月计划简介第一版绕月探测工程简介发射人造地球卫星、载人航天和深空探测是人类航天活动的三大领域。
重返月球,开发月球资源,建立月球基地已成为世界航天活动的必然趋势和竞争热点。
开展月球探测工作是我国迈出航天深空探测第一步的重大举措。
实现月球探测将是我国航天深空探测零的突破。
月球已成为未来航天大国争夺战略资源的焦点。
月球具有可供人类开发和利用的各种独特资源,月球上特有的矿产和能源,是对地球资源的重要补充和储备,将对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中国探月是我国自主对月球的探索和观察,又叫做嫦娥工程。
国务院正式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后,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将第一颗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嫦娥一号”卫星由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承担研制,主要用于获取月球表面三维影像、分析月球表面有关物质元素的分布特点、探测月壤厚度、探测地月空间环境等。
第二版绕月探测工程计划绕月探测工程是我国月球探测的第一期工程,即研制和发射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
该星将环绕月球运行,并将获得的探测数据资料传回地面。
该工程由探月卫星、运载火箭、发射场、测控和地面应用五大系统组成。
现已确定探月卫星主要利用“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运载火箭采用“长征三号甲”火箭,发射场选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探测系统利用现有航天测控网,地面应用系统由中国科学院负责开发。
具体计划是,“长征三号甲”火箭从西昌发射中心起飞,将“嫦娥一号”卫星送入地球同步转移轨道后实现星箭分离,卫星最后进入环绕月球南、北极的圆形轨道运行,并对月球进行探测,轨道距离月面的高度为200公里。
设计寿命为1年的“嫦娥一号”卫星,将携带立体相机、成像光谱仪、激光高度计、微波辐射计、太阳宇宙射线检测器和低能离子探测器等多种科学仪器,对月球进行探测。
它在环月飞行执行任务期间,主要获取月面的三维影像,分析月面有用元素含量和物质类型的分布特点,探测月球土壤厚度,检测地月空间环境。
夺取太空的中国梦中国航天发展简史
一箭多星技术
中国成功实现一箭多星发射,提高 了火箭的发射效率和灵活性,为未 来太空探索奠定了基础。
卫星技术的自主研发与突破
通信卫星
中国成功研制出多型通信卫星, 提高了国内通信质量和国际竞争 力,为全球用户提供优质的卫星
夺取太空的中国梦中 国航天发展简史
目录
CONTENTS
•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 • 中国航天技术的快速发展 • 中国航天领域的创新与突破 • 中国航天事业的影响与贡献 •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展望
01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 步
早期的航天探索
1956年,中国航天事业正式起步,成立了第一个航天研究机构——中国 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1957年,苏联成功发射了世界第一颗人造卫星,激发了中国对航天技术的 兴趣和探索。
1960年,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火箭——“长征一号”发射成功,标志 着中国开始具备发射卫星的能力。
第一颗人造卫星的发射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 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 上第五个能够独立发射人造卫星的国 家。
“东方红一号”卫星在轨运行期间, 成功地发回了遥测信号和播放了《东 方红》乐曲,展示了中国航天技术的 初步成果。
载人航天技术的突破
1992年,中国开始实施载人航天工程 ,目标是建立自己的载人航天系统。
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经成功发射了多 艘载人飞船和天宫空间站,实现了航 天员的长期驻留和多项科学实验任务 。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推动了全球航天技术的进步,特别是在卫星 通信、导航定位、空间探测等领域。
降低成本
中国通过批量生产和自主研发,降低了航天任务的发射成本,为全 球航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多机会。
浙江省2024届高三物理选考综合测试卷(七)(基础必刷)
浙江省2024届高三物理选考综合测试卷(七)(基础必刷)一、单项选择题(本题包含8小题,每小题4分,共32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共8题)第(1)题如图甲所示为粒子直线加速器原理图,它由多个横截面积相同的同轴金属圆筒依次组成,序号为奇数的圆筒与序号为偶数的圆筒分别和交变电源相连,交变电源两极间的电势差的变化规律如图乙所示。
在时,奇数圆筒比偶数圆筒电势高,此时和偶数圆筒相连的金属圆板(序号为0)的中央有一自由电子由静止开始在各间隙中不断加速。
若电子的质量为m,电荷量为e,交变电源的电压为U,周期为T。
不考虑电子的重力和相对论效应,忽略电子通过圆筒间隙的时间。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电子在圆筒中也做加速直线运动B.电子离开圆筒1时的速度为C.第n个圆筒的长度应满足D.保持加速器筒长不变,若要加速比荷更大的粒子,则要调大交变电压的周期第(2)题1970年4月24日,中国首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成功发射;2020年7月23日,中国首颗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发射;2022年10月9日,中国首颗综合性太阳探测专用卫星“夸父一号”成功发射。
我国星际探测事业在一代代中国航天人的接续奋斗中不断开创新高度。
已知“东方红一号”绕地球运行周期为1.9小时,“嫦娥一号”绕月球运行周期为2.1小时,“天问一号”绕火星运行周期为8.2小时,“夸父一号”绕地球运行周期为1.7小时。
根据以上信息可知( )A.“东方红一号”的轨道半径最大B.“嫦娥一号”的向心加速度最大C.“天问一号”的发射速度最大D.“夸父一号”的运行速度最大第(3)题关于原子物理的知识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为()A.电子的发现证实了原子是可分的B.卢瑟福的粒子散射实验建立了原子的核式结构模型C.天然放射现象的发现揭示了原子核是由质子和中子组成的D.射线是高速运动的电子流,有较弱的电离本领第(4)题如图所示,绷紧的水平传送带始终以恒定速率运行。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展服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 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 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 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 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 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史
时间线
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五院),代 号0038部队。该研究院由钱学森 担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 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 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 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策依然盛行,为防患于未然,切实提 高防范太空空袭的能力,需要利用我国 现有的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各种民用通 信、导航、探测、气象等卫星和宇宙飞 船等航天器,防御来自太空的打击。只 有在太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维护国家 的太空安全,否则国家主权的“高边疆” 就会失防,国家安全防务就会出现漏洞。 因此,进军太空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 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 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 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 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 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 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 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搭载着我国首 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 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中国航天事业的光辉历史与重大贡献
目录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中国航天事业的重大成就中国航天事业对世界的贡献中国航天事业面临的挑战与前景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展望
01
CHAPTER
中国航天事业的起步与发展
1
2
3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自主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05
CHAPTER
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展望
中国航天事业将继续深化对宇宙的探索,开展更远距离的探测任务,获取更多关于宇宙的信息,推动人类对宇宙的认知。
中国计划在未来进行火星探测,开展火星表面巡视、火星大气和地质勘测等任务,为人类登陆火星做准备。
火星探索
深空探测
航天技术应用
中国将推动航天技术在各个领域的应用,如卫星通信、导航定位、遥感监测等,提高生产力和社会效益。
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返回式卫星,实现了卫星回收,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198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二号”,实现了卫星通信技术的突破。
2003年,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完成载人航天飞行的国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并返回,标志着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取得了重大突破。
气象卫星系列
中国已成功发射多颗气象卫星,为天气预报、气候变化研究和自然灾害监测提供了重要支持。
北斗导航卫星系统
中国自主研发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已于2020年完成全球组网,为全球用户提供定位、导航和通信服务。
高分系列卫星
高分辨率遥感卫星,广泛应用于国土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业管理等领域。
中国自行研制的载人飞船,已成功完成多次载人飞行任务,包括天宫空间站的建造与运营。
2007年10月,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
2007年10月,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
标志着中国深空探测成功迈出第一步。
登月,探月,在我国古代传说中多次
出现。
传说月亮上有一座天宫名为“广寒宫”,里面住着我们熟悉的神话人物“嫦娥”,养了一只玉兔。
有时候小时候我们看到月亮上面的阴影,家
里的大人还会告诉我们,是吴刚在砍树呢。
朋友们在做挑战答题的时候有个小技巧,遇到不会的,可以用答题小管家搜索一下答案的。
对月亮的探索
,直到近现代从未停止。
从美国阿波罗号登月开始,我们对月亮的了解也越来越具体化。
在2004年,我们国家正式开启了月球探测工程,并命名
为“嫦娥工程”,这个工程的命名当然是援引了我们古代的神话传说,希冀我们有一天也可以像嫦娥那样登上月球,探索月球,建立基地。
所以这个
工程还分为三个部分,就是“无人月球探索”、“载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
从04年开启工程,到2007年,仅仅三年,我们的第一颗无
人探月卫星就发射成功,并且进入预定轨道,围绕月球进行为期一年的探测。
包括获取月球表面的三位立体影像,分析月球表面的元素等等。
理所当
然,我国这第一颗人造绕月卫星,命名为“嫦娥一号”。
2007年10月,中国首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并进入预定轨道。
标志着
中国深空探测成功迈出第一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继3年前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发射成功后,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1日又从这里成功发射升空,备受瞩目的中国“嫦娥”工程迈上一个新台阶。
“嫦娥”工程发展大事记如下:
1991年,中国科学家提出中国也应该开展月球探测活动的建议,并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中成立“月球探测课题组”。
1994年,中国科学家经过近1年的工作,完成第一个较为完整的月球探测工程的可行性报告。
1998年,由中国科学院相关单位的专家完成中国月球探测发展战略的研究项目,提出开展中国月球探测发展规划的初步设想。
2000年,该研究组完成《中国月球资源探测卫星科学目标》的研究报告。
2000年11月,《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发表,首度披露将“开展以月球探测为主的深空探测的预先研究”。
2001年1月,原国防科工委在哈尔滨召开首届深空探测
会议,与会科学家就加快中国探月工程论证、推动中国探月工程立项达成共识。
2001年12月,原国防科工委委托资深航天专家孙家栋院士协调构架中国探月工程框架。
2002年8月,在青岛举行的有中、美、俄、欧空局参加的深空探测国际研讨会上,中国正式对外宣布将开展月球探测工程。
2003年2月,原国防科工委召开月球探测工程预发展会议,宣布月球探测工程进入预发展阶段。
2003年9月,原国防科工委成立月球探测工程领导小组,负责协调各单位工作,并起草国家月球探测工程的专项立项报告。
2004年1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批准绕月探测工程立项。
2004年2月,绕月探测工程领导小组第一次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绕月探测工程研制总要求》,同时将工程命名为“嫦娥”工程。
4月,国家航天局正式宣布绕月探测工程立
项、启动,中国“嫦娥”工程进入实施阶段。
2005年2月,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和中央政治局常委一同听取了探月工程的组织及工程进展情况的工作汇报。
当年是“嫦娥”工程的攻坚年,工程总体上由初样研制阶段转入正样研制阶段。
2006年,“嫦娥”工程一期完成卫星系统、运载火箭系统正样飞行产品的生产;完成发射场系统、测控系统、地面应用系统的集成、联试,并确保具备执行任务的能力。
2007年10月24日,中国首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
2007年11月,“嫦娥一号”先后顺利进入绕月轨道和环月轨道,并揭幕中国第一幅月图,标志着中国首次月球探测工程取得圆满成功。
2008年2月,国务院批准中国探月工程二期立项。
2008年6月,国防科工局召开专题会议,确定将“嫦娥一号”备份星进行改进,作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技术先导星,
并命名为“嫦娥二号”任务。
10月,国务院批准实施“嫦娥二号”任务。
2008年10月24日,“嫦娥一号”卫星圆满完成一年任务,所有载荷均开展有效的科学探测,获得超过1.37TB的科学探测数据。
2008年11月,中国发布第一幅全月球影像图,这是目前世界上已公布的最清晰、完整的月球影像图。
2009年3月,嫦娥一号卫星按预定计划受控撞月,圆满完成使命。
2009年9月,“嫦娥二号”卫星通过正样设计评审,转入正样研制。
2010年1月,“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通过确认评审。
2010年7月、9月,“嫦娥二号”卫星及其运载火箭“长征三号丙”先后运抵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明月当空,远在地球38万公里之外。
“嫦娥”二次飞天,不再绕地徘徊,而是升空后直接进入地月转移轨道,大大缩短奔月时间。
同时,“嫦娥二号”绕月飞行的轨道高度为100公里,比“嫦娥一号”的200公里低很多。
这都给看似驾轻就熟的奔月之路,增添了难度。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负责的VLBI测轨分系统犹如一双能看穿太空的明亮“慧眼”,“指引”着“嫦娥二号”的探月路。
上海天文台VLBI测轨分系统由分布在北京、昆明、乌鲁木齐和上海的4台大型射电望远镜和位于上海天文台的VLBI数据处理和指挥中心构成。
“嫦娥二号”发射10小时候后,上海天文台近百名科研人员“睁大眼睛”,承担起VLBI 测轨分系统的指挥、协调、技术支持、信息处理和汇总等相关工作。
与三年前首次探月“追星”相比,上海天文台VLBI测轨系统“视力”精度更高,误差更小。
上海天文台VLBI测
轨分系统总设计师张秀忠说,成功护送“嫦娥一号”后,上海VLBI测轨分系统供电保障更新,望远镜天线技术保障更全面,数据处理终端的纠错能力更强,观测网络数据传送速率从每秒16兆位升级至每秒32兆位,测轨数据精度有望提高1.4倍。
随着嫦娥二号10月1日18时59分57秒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升空,中国探月工程二期揭开序幕。
作为工程二期的技术先导星,嫦娥二号的主要任务是为嫦娥三号实现月面软着陆开展部分关键技术试验,并继续进行月球科学的探测和研究。
把这一“探路先锋”送入太空的是长征三号丙运载火箭。
这是这种推力更大的新型火箭第一次用于探月发射,也是长征系列火箭的第131次飞行。
在零星细雨中起飞约25分钟后,火箭把卫星送入近地
点高度200公里、远地点高度约38万公里的地月转移轨道。
这标志着我国成功突破直接地月转移轨道发射技术。
这一技术的突破,为嫦娥二号铺就了一条“快速路”,奔月时间比嫦娥一号减少7天。
此外,嫦娥二号还将对X频段深空测控、100公里月球轨道捕获等关键技术进行验证和突破。
再过112个小时,这颗卫星将抵达38万公里之外的月球附近。
经过3次近月制动,卫星将建立起距月球100公里的圆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