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诊治指南
肝外胆管癌和胆囊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
肝外胆管癌和胆襄癌临床诊疗指南(2024〉胆道恶性肿瘤(BTC)是一种起源于胆逍的高度俀袭性的恶性肿瘤。
它包括肝内胆管癌(ICC�肝外胆管痉(ECC)以及胆衮癌(GC),在消化道恶性肿瘤中约占3%。
尽笸在肿瘤学领域取句了显茗进展,但由于这些肿瘤发现时多为晚期且具有忘度侵袭性,因此预后通常较差。
BTC常在早期就出现肿瘤转移,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对于那些局部病灶可切除的患者,手术往往能提供品佳的治疗效果.然而,即使接受根治性手术,其术后复发的风险依然很高因此,BTC患者越来越多地采用多模式的治疗策略,包括手术切除系统治疗(如分子靶向药物、静脉化学治疗、免疫治疗)以及与局部治疗组合的方案等.鉴于治疗的复杂性和外科诊疗技术的不断进步,本文特别解读了品新实践指南中关千BTC(尤其是ECC 和GC)外科治疗的要点以及图手术期治疗的注怠幸项.1、BTC的评估要点1.1 ECC的诊断与分期ECC按解剖位岂分为肝门部胆管癌(pCCA)或远端胆官癌(dCCA),其中起源千肝总管的pCCA亦称Klatskin肿瘤,dCCA则始千胆哀管汇合部以下的胆总管。
鉴于ICC和ECC在生物学特性上存在差异,它们应作为独立痉种进行治疗.ECC患者通常因胆道梗阻而表现出腹痛和黄疽.dCCA可通过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治疗,而pCCA则通常需要更大范图的肝切除和肝外胆管切除.对pCCA患者而言,术前胆道引流有助千恢复肝功能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如果在大范图肝切除术前未进行胆道引流的相关治疗,其术前胆红素水平的升忘可能会增加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在考虑pCCA 行大范图肝切除术时,术前引流对将来保证足够的FLR尤为重要。
欧洲肿瘤内科学会(ESMO)指南过议:在引流前蒂完成影像学诊断,因为支架或引流笸可能干扰对病变范国的判断.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指南建议:当临床医生担心FLR不足或患者蒂要门静脉栓室时应进行术前引流。
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预防性胆囊切除适应症
• 直径>3cm 的胆囊结石; • 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 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 • 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 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 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 •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 • 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 • 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胆囊结石 •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 结石患者患癌风险是无结石人群的13.7倍,直径 >3cm是<1cm的10倍 胆囊慢性炎症 • 胆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 约25%瓷性胆囊与胆囊癌高度相关。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肥胖和糖尿病 • 肥胖症者[体质量指数(BMI)>30kg/ 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 加5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 9倍,男性增加1.09倍。 • 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 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年龄和性别: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 势,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
淋巴结清扫范围
• T2期胆囊癌:术中根据13a组淋巴结活查结果 决定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 T3/T4期胆囊癌: 16组淋巴结活检阴性者,主 张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16组淋巴结阳性视为 远处转移(M1期),失去根治意义,不建议行 手术治疗
肝外胆管的处理
术中根据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阳性需联合肝外胆 管切除,范围从胰头后上方至第一肝门部,行胆管空肠R oux-en-Y吻合 • Tis期或T1a期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R0切 除 • T1b胆囊癌如果胆囊管切缘阳性需联合切除肝外胆管 • T2/T3期胆囊癌如果胆囊管切缘阴性不建议常规行肝外胆 管切除术 • T3期,不建议对T3期胆囊癌患者行常规肝外胆管切除术, 建议术中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 • T4期胆囊癌:对于无远处转移(T4N0-1M0期)的 胆囊癌,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 预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心理支持与护理
心理咨询
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处理情绪问 题。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 者应对疾病。
应对策略指导
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放 松技巧和积极思考。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胆囊癌的预防与筛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患者缺乏意识
部分患者对胆囊癌的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察觉早期症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公众应加强胆囊癌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03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切除
对于早期胆囊癌,手术切除是 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胆囊切除
术和扩大胆囊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手术时应彻底清扫淋巴结,以 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02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提高治愈率
早期胆囊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
关重要。
减轻治疗负担
早期胆囊癌的治疗相对简单,对患 者身体损伤较小,有助于减轻治疗 负担。
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有助于患者在最佳状态下 接受治疗,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的方法
01
02
03
体检
支持治疗
对于晚期患者,支持治疗也是 非常重要的,包括疼痛控制、 营养支持等。
随访观察
治疗后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观 察,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04
胆囊癌的预后与康复
预后影响因素
肿瘤分期
早期胆囊癌的预后通常 较好,而晚期胆囊癌的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
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
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
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
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
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
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
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
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
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
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
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
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
肿瘤压迫门静脉或形成门静脉癌栓时还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晚期病例可出现消瘦、腹水等恶病质征象。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摘要】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
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1.1 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1.2 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
1.3 胆囊息肉近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
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⑴息肉直径>10mm(约1/4发生恶变);⑵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⑶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
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1.4 胰胆管汇合异常1.5 遗传学1.6 胆道系统感染1.7 肥胖症和糖尿病1.8 年龄和性别推荐1: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⑴直径>3cm的胆囊结石;⑵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⑶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⑷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⑸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⑹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推荐2: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⑴胆囊息肉;⑵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⑶肥胖症;⑷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
胆囊癌诊疗指南
胆囊癌诊疗指南一、定义胆囊癌(carcinoma of gallbladder)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50~70岁女性多见,约80%左右的病例合并有胆囊结石。
可能的易患因素有:瓷化胆囊、胆囊腺瘤、胆胰管汇合部异常、胆囊空肠吻合术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胆囊癌多发于胆囊体部和底部,病理以腺癌较为多见,其次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腺癌可为浸润型或乳头型等,前者多见。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可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厌食、消化不良等胆结石症状。
上述症状加重,出现黄疸、体重下降时应高度怀疑。
2)体征:早期同胆结石、胆囊炎,晚期患者可出现黄疸,侵犯肝脏可出现肝肿大,右上腹包块、腹水。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晚期出现黄疸可有相应肝功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测:CEA 、CA19-9、CA125等均可升高,但无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1)B超:首选,可显示胆囊壁增厚不均匀,腔内固定肿物,并可同时观察胆石情况、有无肝转移、淋巴结肿大及胆管梗阻等病变。
(2)CT 定性方面优于B超。
(3)MRI及MRCP 在胆管梗阻时诊断价值较大。
(4)ERCP早期诊断价值不高,适用于鉴别肝总管或胆总管的占位病变或采集胆汁行细胞学检查。
3)其他检查:细胞学检查:B超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或细针穿刺活检术。
3.鉴别诊断须与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胆管癌相鉴别。
【分期】Nevin分期I期,癌组织仅限于胆囊粘膜。
II期,癌组织侵入胆囊粘膜和肌层。
III期,癌组织侵入胆囊壁全层。
IV期,癌组织侵入胆囊壁全层,并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V期,癌组织直接侵犯肝脏或伴有肝脏转移,或者有任何器官转移者。
三、治疗首选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手术治疗:1)早期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术前确诊的早期胆囊癌(Nevin I和II期)应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术、距胆囊2cm的肝脏楔形切除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术。
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意外发现胆囊癌者(意外胆囊癌),如为Nevin I期者不必再次手术,如Nevin II期需再次手术清扫区域淋巴结并肝脏楔形切除。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切。胆囊 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 内的不均匀钙化 、 点状钙化或 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胆囊壁 因钙化而形成质硬 、 易碎和呈淡蓝色 的瓷性胆 囊 , 约2 5 % 瓷性胆 囊与胆 囊癌 高度
能, 胰液逆流入胆囊 , 引起黏膜恶变 , 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
述性研究结果 ( 病例报道和病例 系列研究 ) ; V I 级, 基 于病例 资
料 的专家个人 意见和讨 论意 见。本指南 中诊 断和治疗 策略 的
状癌。约 1 0 %的胆囊 癌患者合并胰 胆管 汇合 异常 , 8 ’ J 。 1 . 5 遗传 学 遗传因素是 胆囊癌 的常见危 险 因素 , 有胆囊 癌 家族 史者 , 其发病风 险增加 。基 因遗传背景 占胆囊结石总发病
推荐意见 1 : 为了预防胆 囊癌 的发 生 , 出现下 列危 险 因素时应 考虑行胆囊切 除术 , 且胆囊 标本应 广泛取 材进行 病理学 检查 :
( 1 ) 直径 > 3 c m 的胆囊 结石 ; ( 2 ) 合并 有胆 囊壁 不 均匀 钙化 、 点状 钙化 或者多个细小钙化 的胆囊 炎以及瓷 性胆囊 ; ( 3 ) 胆囊
1 0 % 。胆囊息 肉具有恶变倾 向的特征如下: ( 1 ) 息肉直径≥1 0 m m ( 约1 / 4发生 恶变) ; ( 2 ) 息 肉直 径 <1 0 m m合 并胆囊 结石 、 胆
论证制订 了本指 南 , 旨在为实现我 国胆囊癌诊 断与治疗 过程的 规范化 、 标准化提供指导性 意见 。 本指南 中参 考文献及引用数 据符 合循证 医学证 据质量 等 级分类标准 , 其 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 I 级, 证据来 自系统综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引用本文】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J].中华外科杂志,2020,58(4):243-251.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
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1,2]。
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专业委员会组织专家,在《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3]》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讨论,制订了本指南。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目前人们对胆囊癌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了解,多认为与环境、遗传因素相关。
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临床大样本研究结果及专家经验显示,胆囊癌的发生与以下危险因素相关。
(一)危险因素1.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
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
胆囊结石直径和数目与胆囊癌的发生呈正相关[2,4];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4]。
2.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 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 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5]。
3.胆囊慢性炎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或点状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胆囊癌NCCN-2014诊疗指南
表现
术后 进一步评价
2.2014
NCCN Guidelines Index Hepatobiliary Cancers Table of Contents Discussion 基本治疗
见: 辅助 胆囊切除术 + 整体 肝切除
b
可切除
· 术中
术中 偶然 发现 分期
注意:除非特别指出,NCCN对所有建议均达成2A类共识。 临床试验:NCCN认为任何癌症患者都可以在临床试验中得到最佳处理,因此特别鼓励患者参与临床试验研究。
NCCN Guidelines™ Version 胆囊癌
表现
术后 进一步评价
2.2014
NCCN Guidelines Index Hepatobiliary Cancers Table of Contents Discussion 基本治疗
每6个月影像 检查共2年
影像包 块 (见 GALL-3)
或
黄疸 (见 GALL-4)Βιβλιοθήκη 如果有临床症状表现或
转移 (见GALL-4)
或观察
e 临床试验数据有限,不能定义标准方案或肯定效益。 鼓励参加临床试验。 (Macdonald OK, Crane CH. Palliative and
postoperative radiotherapy in biliary tract cancer. Surg Oncol Clin N Am 2002;11(4):941- 954)
f Butte JM, Gonen M, Allen PJ,et al. The role of Laparoscopic staging in patients with incidental gallbladder cancer.HPB(Oxford)2011;13:463-472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指南解读·《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关键词]胆囊癌;指南解读;肿瘤外科治疗;胆囊癌预防;肿瘤辅助治疗胆囊癌总体预后差,为贯彻胆囊癌预防为先的策略,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率和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我国胆囊癌总体预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制定了2019版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1]。
2019 版指南从七个方面对胆囊癌的预防、诊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精要论述[1]:(1)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2)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3)诊断依据;(4)胆囊癌术前与术中评估;(5)胆囊癌外科治疗;(6)胆囊癌非手术治疗;(7)随访。
本次指南提出胆囊癌的的危险因素包括明确危险因素和可能危险因素[1-2]。
明确危险因素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保胆取石” 术后胆囊。
和以往相比,本次指南首次明确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作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认为保胆取石后的胆囊,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保胆取石”术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手段。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腺肌症等。
指南同时明确对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若不手术者,应每 3 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并进行密切随访。
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论述必须从预防胆囊癌的角度高度重视,因为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中晚期胆囊癌预后较差,早期胆囊癌诊断率非常低,但胆囊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病因,而这些诱发胆囊癌的胆囊良性疾病通过超声就能获得诊断,通过胆囊切除术就能干预,因此,只要医护人员和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高度重视,胆囊癌的发生率是可以显著下降的。
指南引导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到大型医院的专科进行检查和随访,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减少误导。
胆囊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型。
本次指南继续推荐使用AJCC和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系统,因为该分期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囊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器官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评估胆囊癌的可切除性、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对临床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020年)胆囊癌的诊治指南(最新课件)
2020-11-23
10
淋巴结清扫
• 根据日本JSBS分期,将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分为三站:N1、N2和N3, 区域淋巴结范围限于N1站及N2站。建议R0切除须同时进行规范的区 域淋巴结(N1和N2站)骨骼化清扫术,其能提供准确的分期信息。而不 准确的分期会影响切除后治疗的选择,后者可能会影响预后。
2020-11-23
2
胆囊癌的诊断
• I类推荐:B超、CT、MRCP • IIA类推荐:ERCP、PTCD • IIB类推荐:PET-CT
2020-11-23
3
胆囊癌的病理类型
2020-11-23
4
TMN肿瘤分期 -- T
• Tx原发肿瘤无法评估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T0无原发肿瘤证据
• Tis原位癌
• T1肿瘤侵及胆囊固有层或肌层
扫术。 (推荐等级 A 级,证据等级Ⅰ级)
2020-11-23
14
肝移植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广泛转移,术后肿瘤复发时间短、生存率 低,无肝移植指征(ⅡA类推荐)。
2020-11-23
15
意外胆囊癌
• 胆囊底部或体部癌:病理检查肿瘤为Tis或T1a期,如术中未发生发生 胆囊破裂胆汁外溢,可定期复查随访;病理检查肿瘤已侵犯至胆囊肌 层(T1b期)或以上,应再次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邻近胆囊床肝组织切 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切除原则同前述(IIA类推荐)。
T1a肿瘤侵及固有层
T1b肿瘤侵及肌层
• T2肿瘤侵及周围结缔组织,尚未侵透浆膜或进入肝脏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受更高的手术风险及术后并发症风险而未能显著改善预后,故不建议
常规实施。
精选课件
9
手术治疗
• 血管侵犯不是手术的绝对禁忌证,可联合受侵的门静脉/肝动脉血管 切除、重建。双侧门静脉支均被肿瘤侵犯,或门静脉主干广泛的包绕 或梗阻,是R0切除的禁忌证。
• 联合受肿瘤侵犯的肝固有动脉主干或双侧肝动脉切除,并不是肿瘤切 除的绝对禁忌证;但未重建肝动脉血流,术后发生胆汁瘤、感染的风 险较高。
扫术。 (推荐等级 A 级,证据等级Ⅰ级)
精选课件
14
肝移植
•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易发生广泛转移,术后肿瘤复发时间短、生存率 低,无肝移植指征(ⅡA类推荐)。
精选课件
15
意外胆囊癌
• 胆囊底部或体部癌:病理检查肿瘤为Tis或T1a期,如术中未发生发生 胆囊破裂胆汁外溢,可定期复查随访;病理检查肿瘤已侵犯至胆囊肌 层(T1b期)或以上,应再次行肿瘤根治性切除术(邻近胆囊床肝组织切 除、区域淋巴结清扫术),根治性切除原则同前述(IIA类推荐)。
• NX,区域淋巴结无法评估 • N0,区域淋巴结转移阴性 • N1,区域淋巴结转移阳性
精选课件
6
TMN肿瘤分期 -- M
• 远隔转移(M分期) • M0,无远隔器官转移 • M1,存在远隔其他器官转移
精选课件
7
TMN肿瘤分期 -- stage
精选课件
8
Hale Waihona Puke 术治疗• 根治性手术切除范围:基于胆囊解剖、临床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结果, 建议T1b以上期胆囊癌根治性切除应包括胆囊、邻近胆囊床肝组织(肝 切缘距胆囊2-3 cm以上和区域淋巴结。对于生长在胆囊床肝侧的胆囊 体部肿瘤,必要时需行肝IVb段及V段切除。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2. 胆囊癌的TNM分期与病理分型
2010年AJCC胆囊癌TNM分期标准(第7版)
TNM分期
原发肿瘤 区域淋巴结 远处转移
(T)
(N)
(M)
0
Tis
N0
M0
IA
T1a
N0
M0
IB
T1b
N0
M0
II
T2
N0
M0
IIIA
T3
N0
M0
IIIB
T1-3
N1
M0
IVA
T4
N0-1
M0
IVB
任何T
N2
M0
或
任何T
任何N
M1
T——原发肿瘤
T4:肿瘤侵及门静脉主干, 或肝动脉,或两个以上 的肝外脏器或组织结构
Tx:原发肿瘤情况无法评估
N——区域淋巴结
T0: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原发肿瘤
Nx:区域淋巴结情况无法评 估
Tis:原位癌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T1:肿瘤侵及黏膜固有层或 黏膜肌层
N1:胆囊管、胆总管、肝动 脉、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转移
(5)T4 期:
2. 胆囊癌的TNM分期与病理分型
推荐3: 胆囊癌的TNM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
的选择和病人预后的判断。
(推荐等级A,证据等级I)
3. 诊断依据
项目
影像学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息肉型;肿块型;厚壁型;弥漫型;合并其他声像
超声内镜(EUS)
可经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直接扫描胆囊,精确显示乳头状 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及其浸润囊壁结构。
5. 胆囊癌治疗
5.1.3 肝外胆管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
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
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
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
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
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
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
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
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
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
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
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
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
肿瘤压迫门静脉或形成门静脉癌栓时还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晚期病例可出现消瘦、腹水等恶病质征象。
在胆囊癌就诊病人中,体重减轻达原体重的10%以上者占37%~77%。
有的病人有恶心、呕吐和纳差等消化道症状。
Pichler根据胆囊癌的临床表现将其分为5类:①急性胆囊炎表现,以急性胆囊炎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患者有1%为胆囊癌,大多预后较好。
②慢性胆囊炎表现,对于此类病人应注意与慢性胆囊炎相鉴别。
③胆道恶性表现,表现为疼痛、黄疸、肿块。
此时患者多属晚期,肿瘤已广泛浸润。
④胆道外恶性肿瘤表现为肿瘤的转移灶对周围组织的浸润、压迫或形成管腔的阻塞,肿瘤溃疡、坏死出血所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⑤胆道外良性疾病表现。
胆囊癌病人大多仍因上腹疼痛,右上腹肿块和黄疸而入院治疗,当此“三联征”出现时临床诊断胆囊癌已无困难,但此时病人已多属晚期,预后极差。
为提高早期胆囊癌患者的术前确诊率,对临床怀疑为胆囊癌者应作以下辅助检查。
(二)实验室检查1.一般检查胆囊癌患者如果不伴有黄疸则肝功能多数正常,如出现黄疸则呈淤胆表现。
十二指肠引流B胆汁常呈血性或带有坏死组织,镜检发现癌细胞可确诊。
2.细胞学检查如影像学检查对胆囊癌仍不能确诊,必要时可行细胞学检查。
细胞学检查可在ERCP下采取胆汁;B超引导下胆囊穿刺,注入生理盐水后再抽液检查;胆道子母镜经皮经肝胆囊镜(PTCCS)等。
有文献报道细胞学检查的阳性率虽不是很高,但结合影像学诊断方法,仍可对半数以上的病人作出诊断。
3.肿瘤标记物至今尚未发现胆囊癌的特异性肿瘤标记物,但在研究胆囊癌的肿瘤标记物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以CEA和CAl9—9研究较多。
CEA和CAl9—9在胆囊癌患者血和胆汁中均有一定的阳性率。
胆囊癌病人血清CEA的阳性率为54.1%;CAl9-9为81.3%,随着癌肿的浸润程度越深,CEA和CAl9-9的值渐升高。
有报道血CAl9-9高于100U/ml是一个有价值的标志。
但二者的特异性均不强。
(三)影像学检查1.B超 B超对胆囊癌的诊断正确率可达85%~90%,是简便而有效的辅助检查手段。
对考虑胆囊炎或胆囊结石的病人,超声检查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手段,高分辨率的超声检查可检测出早期和进展期胆囊癌。
早期的胆囊癌在B超下的表现可以是突人腔内的胆囊息肉样病变或局灶性增厚。
对于进展期胆囊癌,B超下可以发现肝内外胆管梗阻、淋巴结的转移情况以及肝脏受浸润或转移的情况。
为了避免因肠腔积气和肠内容物对超声结果的判断,近年来国内外已开展了内镜超声技术,准确率可达90%以上。
EUS经十二指肠球部或降部能直接扫描胆囊,可清晰地显示胆囊壁的3层结构,不仅可提高胆囊癌的早期检出率,而且还可根据肿瘤的浸润深度判断手术切除的可能性及为制定手术方案提供依据。
在B超下鉴别胆囊息肉样病变和早期胆囊癌并不容易,因为胆囊息肉样病变在B超下表现为隆起性病变,而90%~95%的早期胆囊癌也表现出息肉样病变的特点。
但如从肿块的大小、好发部位、单发与多发、表面光滑程度等方面考虑,再结合病人的年龄,是否伴随胆囊结石等因素,并加强对可疑病例的动态随诊,往往能够发现早期胆囊癌病例。
胆囊癌引起继发癌灶的B超表现对诊断也是非常重要的。
①肝内转移:胆囊癌可经门静脉分支在肝内形成转移灶,转移灶多呈境界模糊的低回声区,有的也呈高回声。
②淋巴结转移:胆囊颈附近及肝门区有时也会在胰头附近出现圆形低回声改变,界清,有包膜回声。
但B 超对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分期的敏感性较差。
2.CT CT扫描对胆囊癌诊断的敏感性不如B超,但其观察胆囊壁情况的能力要优于B超。
如CT平扫对胆囊癌的诊断有所怀疑时,可采用增强扫描的方法,对胆囊癌的诊断率有所提高。
CT平扫时如怀疑胆囊内肿块为腺肌瘤时,也可采取静脉注射胆影葡胺增强扫描的方式,对造影剂进入胆囊罗—阿氏窦而显示的“花环征”即可作出明确诊断。
胆囊癌在CT上表现为胆囊壁弥漫性或局灶性增厚超过0.5mm 者占95%。
此外CT扫描尚可显示胆囊壁的钙化。
虽然CT在诊断胆囊癌方面很有价值,但仍有局限性。
有时CT很难鉴别胆囊癌和慢性胆囊炎,因为它们均表现为胆囊壁增厚。
CT也较难区分胆囊区的肿块是原发肝癌侵犯胆囊还是原发胆囊癌累及肝脏。
胆囊癌淋巴结转移肿大有时会被误诊为胰头癌。
由此可见胆囊癌的鉴别诊断非常重要:(1)胆囊癌侵犯肝脏和肝癌侵犯胆囊的鉴别:①胆囊癌伴胆管扩张的概率高于肝癌;②软组织肿块中见结石影提示胆囊癌;③肝癌更易出现门静脉癌栓;④用增强扫描使胆囊癌显示明显;⑤结合临床资料。
(2)胆囊癌与胆囊炎的鉴别:①胆囊癌的胆囊壁增强明显,腔内不光整。
而胆囊炎的胆囊周围有低密度影,提示炎性渗出,腔内光整;②胆囊癌易出现胆管梗阻;③胆囊癌可出现肝内转移表现。
近来有学者采用动态CT扫描的方法来诊断胆囊癌,提高了胆囊癌的诊断率,据报道可达91%。
动态CT即在给予了大剂量造影剂后动态地定时进行CT扫描,其优越之处在于能描出胆囊癌在胆囊壁的浸润深度。
3.动脉造影一般认为动脉造影对中晚期胆囊癌的诊断有较大的价值,有报道腹腔动脉造影对胆囊癌的诊断率达72%,尤其是通过超选择性插管的方法,胆囊动脉较易显影。
胆囊癌在动脉造影片中的特点为:胆囊动脉僵硬,增宽,不规则和有间断现象。
如出现典型的肿瘤血管则往往提示癌肿已属晚期。
4.胆囊造影胆囊造影分为口服胆囊造影和静脉胆囊造影。
在约86%的患者中,胆囊并不显影。
胆囊癌病例在胆囊造影时可见到不随体位变动的圆形或半圆形充盈缺损。
22%胆囊壁钙化者为恶性肿瘤,而瓷性胆囊伴发胆囊癌的概率可高达26%。
5.ERCP ERCP对胆囊癌的常规影像学诊断意义并不十分突出,仅有一半左右的病例在ERCP检查时胆囊可被显示。
在被显示的胆囊中可见囊壁显示不清,J岜肉样缺损阴影,肝总管、胆总管受压移位等现象。
ERCP检查的优越之处是它可同时采集胆汁进行细胞学检查,并且对恶性梗阻性黄疽的定性、定位诊断具有极大价值。
6.经皮肝穿刺胆道造影(PTC) PTC对已出现阻塞性黄疸者可显示阻塞部位,用于除外其他胆道病变。
有利于手术前对病变范围、肿瘤的可切除性作出估计,并选择相应术式。
7.磁共振胆道成像(MRC) MRC是近年来出现的一项无创性胆道影像学诊断技术,它不用造影剂即可显示胆道系统,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MRC利用胆汁含有大量水分且具有较长T2弛豫时间的特点,采用重T2加权技术突出显示长T2组织讯号,通过三维图像显示胆道系统,并可根据需要以不同的角度和方向旋转成像,清除周围结构如胃、十二指肠对胆道的重叠。
MRC能获得似于PTC和ERCP的清晰图像,并能同时显示梗阻上下端的胆道情况,故诊断价值优于PTC和ERCP。
8.其他经皮经肝胆囊双重造影(PTDCC)、胆道子母镜经皮经肝胆囊镜(PTCCS)等对胆囊癌的诊断也有一定的帮助。
,(四)病理学检查胆囊癌的发生部位以胆囊颈部和胆囊体部多见,以下依次为胆囊底、胆囊体加底、胆囊颈加管和胆囊管。
在胆囊底部发生的癌肿,在广泛转移前常与邻近脏器粘连而无症状。
胆囊癌早期,胆囊外观多正常,可肿大或缩小,有时类似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胆囊壁可明显增厚或厚薄不均、高低不平。
胆囊癌的中晚期,常呈孤立坚硬的肿块或体积甚大、充满结石或胆汁的肿块。
由于胆囊腔内体积相对较小,当癌肿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便较难辨别癌肿的原发部位。
1.大体病理形态分型胆囊癌在大体观上可分为以下4型:(1)肿块型:约占15%。
癌肿呈肿块状向胆囊腔内生长。
位于胆囊颈或胆囊管的癌块可阻塞胆囊出口,引起胆囊肿大和急性胆囊炎。
癌肿生长到一定程度,可引起局部组织坏死脱落,导致出血和感染。
此型的预后相对较好。
(2)浸润型:最常见,约占75%~80%。
早期多见于胆囊颈部壁内。
癌肿在胆囊壁内呈浸润性生长,胆囊壁广泛增厚变硬,胆囊因癌性收缩而萎缩,状似慢性萎缩性胆囊炎,较易侵犯邻近组织和脏器。
晚期为实体性肿瘤,呈皮革样,切面为灰白色,仅见裂隙状囊腔或无囊腔,预后差。
(3)胶质型:约占5%一8%。
肿瘤组织内含大量粘液而呈胶冻样改变,胆囊壁常有癌肿浸润。
(4)混合型:较少见。
2.组织学分型在组织学上,胆囊癌可分为以下几型:(1)腺癌:最为多见,约占87.1%。
其中分化型占腺癌总数的58.7%。
腺癌的病理类型可分为硬化性腺癌、乳头状腺癌、管状腺癌和粘液腺癌,其中又以硬化性腺癌多见。
1)硬化型胆囊腺癌:约占60%。
该型早期易误诊为慢性胆囊炎,多见于60~80岁的女性病人,大多合并有胆囊结石,80%位于胆囊底部。
2)乳头状胆囊腺癌:约占20%。
部分为乳头状瘤或息肉恶变而来。
一般分化较好,转移较迟。
3)粘液性腺癌:约占10%。
肿瘤松软呈胶冻状,往往在发现时已有胆囊壁的广泛转移,胆囊壁常因肿瘤的破溃而穿孔。
4)管状腺癌:约占10%。
(2)未分化癌:分为间变型、多形性、梭形和肉瘤样四型。
从形态学角度又可分为巨细胞型和梭形细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