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南与共识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合集下载

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预防性胆囊切除适应症
• 直径>3cm 的胆囊结石; • 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 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 • 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 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 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 •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 • 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 • 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胆囊结石 • 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 结石患者患癌风险是无结石人群的13.7倍,直径 >3cm是<1cm的10倍 胆囊慢性炎症 • 胆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 约25%瓷性胆囊与胆囊癌高度相关。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肥胖和糖尿病 • 肥胖症者[体质量指数(BMI)>30kg/ 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 加5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 9倍,男性增加1.09倍。 • 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 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 年龄和性别: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 势,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
淋巴结清扫范围
• T2期胆囊癌:术中根据13a组淋巴结活查结果 决定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 • T3/T4期胆囊癌: 16组淋巴结活检阴性者,主 张扩大的淋巴结清扫术,16组淋巴结阳性视为 远处转移(M1期),失去根治意义,不建议行 手术治疗
肝外胆管的处理
术中根据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阳性需联合肝外胆 管切除,范围从胰头后上方至第一肝门部,行胆管空肠R oux-en-Y吻合 • Tis期或T1a期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R0切 除 • T1b胆囊癌如果胆囊管切缘阳性需联合切除肝外胆管 • T2/T3期胆囊癌如果胆囊管切缘阴性不建议常规行肝外胆 管切除术 • T3期,不建议对T3期胆囊癌患者行常规肝外胆管切除术, 建议术中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 • T4期胆囊癌:对于无远处转移(T4N0-1M0期)的 胆囊癌,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 预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19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19版)

(二)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 可根据术中超声、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剖腹探查结合可疑转移结节快速冰 冻切片、淋巴结活检等进行评估。术中应常规行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 结的病理学检查,16 组淋巴结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作为放弃根治术的依据。
● 对于术前评估为T3期及以上分期的胆囊癌,因有较高概率存在腹膜和肝脏 远处转移,建议先行腹腔镜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 (1) Ⅰ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 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 邻近器官或结构;
● (2)Ⅱ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肝脏,未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
● (3)Ⅲ型:肝门型;T2 期包括颈部及胆囊管癌, T3 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胆管和(或) 肝门血管结构;
癌的发生风险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胆汁淤积、结石形成有关。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 囊息肉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7.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有胆囊结石 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8.吸烟:吸烟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剂量、吸烟时间呈线性正相关。
4.“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保胆取石”术后,导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
(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 先天性畸形,胰液逆流入胆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引起黏膜反复再生和修复,最终导致胆囊恶变。约
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变异。
2. 胆囊腺肌症:约 6% 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合并胆囊 癌。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时,或当术前影像学 检查不能确定胆囊腺肌症是否癌变时,特别是胆囊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晚期症状胆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晚期症状胆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胆囊癌的治疗胆囊癌的晚期症状胆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胆囊癌诊断和鉴别有哪些诊断和鉴别1.ERCP:有人报告ERCP对于能够显示出胆囊的胆囊癌诊断率可达70%~90%,但ER-CP检查有半数以上不能显示胆囊。

其影像表现可分三种情况:(1)胆囊胆管显影良好:多为早期病变,典型病例可见胆囊充盈缺损或与囊壁相连、基底较宽的隆起病变。

胆囊壁浸润者可见囊壁僵硬或变形。

(2)胆囊不显影:多属中晚期病例。

(3)胆囊不显影并有肝或肝外胆管狭窄:充盈缺损及梗阻上方肝胆管扩张已是晚期征象。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2.CT扫描:CT扫描对胆囊癌的敏感性为50%,尤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不如US及EUS。

CT影像改变可分三种类型:①壁厚型:胆囊壁局限或弥漫不规则增厚。

②结节型:乳头状结节从胆囊壁突入腔内,胆囊腔存在。

③实变型:因胆囊壁被胆囊癌广泛浸润增厚加之腔内癌块充填形成实质性肿块。

如果胆囊癌侵犯肝脏或肝门、胰头淋巴结转移,多能在CT影像下显示。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3.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国内文献报告,在胆囊肿块和壁内测到异常的高速动脉血流信号是胆囊原发性恶性胆囊癌区别于胆囊转移癌或胆囊良性肿块的重要特征。

胆囊癌诊断和鉴别4.超声检查:B超检查简便无损伤,可反复使用,其诊断准确率达75%~82.1%,应为首选检查方法。

但B超(US)易受腹壁肥厚、肠管积气的影响,并且不易判定结石充满型及萎缩型胆囊壁情况。

近年来,人们采用EUS(内镜超声)的方法,较好地解决了US的上述问题。

EUS用高频率探头仅隔胃或十二指肠壁对胆囊进行扫描,极大提高了胆囊癌的检出率,并且能进一步判定胆囊壁各层结构受胆囊癌浸润的程度。

因而人们将EUS作为US检查后的进一步精确判定方法。

不论US或EUS,其早期胆囊癌的超声图像主要表现为隆起型病变与局限性囊壁肥厚,亦有两者混合型。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期刊名称】《临床肝胆病杂志》
【年(卷),期】2016(032)003
【总页数】9页(P411-419)
【作者】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5.8
【相关文献】
1.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续)--沙眼衣原体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J], 樊尚荣;周小芳
2.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续)--淋病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J], 樊尚荣;周小芳
3.2015年美国疾病控制中心性传播疾病诊断和治疗指南(续)--梅毒的诊断和治疗指南 [J], 樊尚荣;梁丽芬
4.《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更新解读 [J], 付佳禄;李起;张东;耿智敏
5.《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 [J], 洪德飞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心理支持与护理
心理咨询
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处理情绪问 题。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 者应对疾病。
应对策略指导
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放 松技巧和积极思考。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胆囊癌的预防与筛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患者缺乏意识
部分患者对胆囊癌的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察觉早期症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公众应加强胆囊癌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03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切除
对于早期胆囊癌,手术切除是 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胆囊切除
术和扩大胆囊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手术时应彻底清扫淋巴结,以 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02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提高治愈率
早期胆囊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
关重要。
减轻治疗负担
早期胆囊癌的治疗相对简单,对患 者身体损伤较小,有助于减轻治疗 负担。
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有助于患者在最佳状态下 接受治疗,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的方法
01
02
03
体检
支持治疗
对于晚期患者,支持治疗也是 非常重要的,包括疼痛控制、 营养支持等。
随访观察
治疗后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观 察,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04
胆囊癌的预后与康复
预后影响因素
肿瘤分期
早期胆囊癌的预后通常 较好,而晚期胆囊癌的

胆囊癌解读

胆囊癌解读

• AJCC第7版胆囊癌TNM分期的改变包括:T3重新回到了III
期,T4重新回到了IV期,N1作为IIIB期的标志(与第5版相 比较,更加强调了淋巴结分站在胆囊癌分期中的特殊生物源自学表现),N2作为IVB期的标志。
NCCN V2 2012解读
• 截止2012年12月7日,NCCN Version 2 2012版本为最
• AJCC肿瘤分期第7版将胆囊癌淋巴结重新分为两站,与第5
版淋巴结分站相似(但是具体淋巴结的归属略有不同。门 静脉旁淋巴结从第5版的N2变成了第7版的N1)。同时将N1 、N2分别并入IIIB、IVB期。
• N1作为IIIB期,说明AJCC认为第一站淋巴结转移仍然可
能达到根治性切除的目的,并且其预后与IIIA期(T3N0) 相似,但是强调了出现淋巴结转移表明有其特殊的生物学 特性,同时也表明了淋巴结分期与手术方式选择的关系, 因为IIIB期的根治手术一定要联合规范的淋巴结清扫。
新版本。
Thank for Your Attentions
• TNM Staging for Gallbladder Cancer • T1 Tumor invades lamina propria (T1a) or muscular (T1b) layer • T2 Tumor invades perimuscular connective tissue, no extension beyond
• Yokoyama的诊断标准即瘤体中心位于胆囊管的即可诊断为
胆囊管癌,并随后将其分成肝门型(HH)、胆囊管汇合型 (CC),对其病理分型、手术方式、神经侵润、淋巴结转 移及预后等进一步分析,指出胆囊管癌有其特殊的生物学 特性。从临床首发症状,生物学特性,手术方式的选择, 胆囊管癌倾向于胆管癌的范畴。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

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

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

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

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

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

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

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

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

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

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

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

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

肿瘤压迫门静脉或形成门静脉癌栓时还可出现门静脉高压的临床表现。

晚期病例可出现消瘦、腹水等恶病质征象。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01
组织学证实的远处转移(腹腔、肺、肝内多发转移等)和超出区域淋巴结(腹腔动脉、腹主动脉旁、胰头后下淋巴结)的淋巴结转移,是R0切除的绝对禁忌证。
01
手术治疗
01
04
02
03
根据日本JSBS分期,将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分为三站:N1、N2和N3,区域淋巴结范围限于N1站及N2站。建议R0切除须同时进行规范的区域淋巴结(N1和N2站)骨骼化清扫术,其能提供准确的分期信息。而不准确的分期会影响切除后治疗的选择,后者可能会影响预后。
晚期胆囊癌侵犯肝门部或肝外胆管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内支架能够解除患者黄疸症状,推荐肝外胆管或肝门部单侧、双侧胆道置入覆膜金属支架。
感谢各位的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汇报人姓名
对于 T1N0期患者,R0切除后无需化疗。
由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单独实施放疗的方案在胆囊癌特别是晚期胆囊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未得到广泛共识。应同时联合化疗,对发生肿瘤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腹壁转移、肝转移等进展期或晚期胆囊癌进行姑息性辅助治疗。
01
02
放疗(IIB类推荐)
介入治疗(IIB类推荐)
淋巴结清扫
Tis期或 T1a期,无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T1b期和T2期,术中根据 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13a组淋巴结为阴性,行N1+N2清扫;13a组淋巴结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N1+N2+N3清扫)。
T3和T4期,常规行扩大淋巴结清扫(N1+N2+N3清扫),若16组淋巴结阳性,则失去手术意,不建议手术治疗,建议姑息性治疗。
T4期胆囊癌: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胆囊癌,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预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
胆囊癌诊 断与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 。为此 , 中华 医学会外科 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 医学原则 , 通过深入
切。胆囊 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 内的不均匀钙化 、 点状钙化或 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 。胆囊壁 因钙化而形成质硬 、 易碎和呈淡蓝色 的瓷性胆 囊 , 约2 5 % 瓷性胆 囊与胆 囊癌 高度
能, 胰液逆流入胆囊 , 引起黏膜恶变 , 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
述性研究结果 ( 病例报道和病例 系列研究 ) ; V I 级, 基 于病例 资
料 的专家个人 意见和讨 论意 见。本指南 中诊 断和治疗 策略 的
状癌。约 1 0 %的胆囊 癌患者合并胰 胆管 汇合 异常 , 8 ’ J 。 1 . 5 遗传 学 遗传因素是 胆囊癌 的常见危 险 因素 , 有胆囊 癌 家族 史者 , 其发病风 险增加 。基 因遗传背景 占胆囊结石总发病
推荐意见 1 : 为了预防胆 囊癌 的发 生 , 出现下 列危 险 因素时应 考虑行胆囊切 除术 , 且胆囊 标本应 广泛取 材进行 病理学 检查 :
( 1 ) 直径 > 3 c m 的胆囊 结石 ; ( 2 ) 合并 有胆 囊壁 不 均匀 钙化 、 点状 钙化 或者多个细小钙化 的胆囊 炎以及瓷 性胆囊 ; ( 3 ) 胆囊
1 0 % 。胆囊息 肉具有恶变倾 向的特征如下: ( 1 ) 息肉直径≥1 0 m m ( 约1 / 4发生 恶变) ; ( 2 ) 息 肉直 径 <1 0 m m合 并胆囊 结石 、 胆
论证制订 了本指 南 , 旨在为实现我 国胆囊癌诊 断与治疗 过程的 规范化 、 标准化提供指导性 意见 。 本指南 中参 考文献及引用数 据符 合循证 医学证 据质量 等 级分类标准 , 其 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 I 级, 证据来 自系统综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诊治指南

胆囊癌诊治指南(共24页)--本页仅作为文档封面,使用时请直接删除即可----内页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合适字体及大小--胆囊癌的诊治指南第一节胆囊癌的诊断胆囊癌病人由于常有胆囊结石等疾病症状的掩盖,就诊时往往已属晚期,手术切除率低,术后生存期短。

中位生存期为3个月,5年生存率<5%,随着根治性和扩大根治性手术的开展,胆囊癌恶劣的预后状况已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经根治性手术的胆囊癌患者术后生存期明显延长。

(一)临床表现胆囊癌早期无明显的症状和体征,在临床上不易引起注意。

癌肿发展后可出现下列表现:1.右上腹部疼痛右上腹部疼痛是胆囊癌最常见的症状。

约有80%的胆囊癌病人以右上腹部疼痛为首发症状。

疼痛多为钝痛,于脂肪餐后往往加重。

偶尔可为绞痛,并往往逐渐加重。

由于部分病人合并有胆囊结石或因右上腹部疼痛就诊时经B超提示为胆囊结石,所以该症状易被首诊医师和病人忽视。

当胆囊癌位于胆囊颈部或合并的胆囊结石嵌顿于胆囊颈部时,可引起急性胆囊炎和胆囊肿大。

在术前诊断为急性胆囊炎而急诊行胆囊切除术的患者中,约有1%的病因是胆囊癌。

这类癌肿常属早期,手术切除率和术后生存率均较满意。

2.右上腹肿块当胆囊癌或合并的胆囊结石阻塞胆囊管时,在右上腹部可触及肿大胆囊并伴急性胆囊炎征象。

当右上腹部出现质硬、固定和表面高低不平的肿块时,往往表明胆囊癌已属晚期。

3.黄疸胆囊癌病人中,有明显黄疽者约占45%。

当癌肿侵犯肝门部或肿大的转移性淋巴结压迫肝外胆管时,可出现阻塞性黄疸。

癌肿组织坏死脱落进入胆总管也会引起阻塞性黄疸,同时也可伴有胆绞痛。

胆囊癌患者出现黄疸是病程已属晚期的征象之一,85%左右的病人当黄疸出现时已失去手术根治的机会。

4.其他部分患者可出现上消化道出血,一般为癌肿组织坏死脱落后所致。

也可是癌肿侵入邻近血管所引起的出血,此时出血量可较大。

胆囊癌患者出现胆道出血时可伴有黄疸、上腹部绞痛等症状。

当肿瘤侵犯到胃流出道或结肠肝曲时,可出现消化道梗阻的临床表现。

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

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
胆囊良性疾病治疗决策的专家共识
LOGO 概述
胆囊良性疾病主要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结石性 胆囊炎与非结石性胆囊炎等。针对这 些外科常见病,长期以 来存在着胆囊疾病一切了之 的倾向。尤其是腹腔镜技术的广 泛应用使得胆囊切 除术适应证扩大化的现象更加突出,由此 造成的胆 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管损伤等并发症也有所增多。 随着对胆囊生理功能认识的深化和重视,越来越多的 学者开 始反思胆囊良性疾病治疗模式的利弊,从而在 胆囊良性疾病 治疗方法的选择、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 机等方面形成颇多争 议。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 会胆道外科学组组织相关领 域的专家拟此共识,希望 对临床医师制订胆囊良性疾病治疗 决策有所帮助。
建议 5:药物溶石治疗、排石治疗、体外震波碎 石治 疗的治愈率低,且具有导致严重并发症的副作 用,目 前不建议临床应用。
Your site here
LOGO
3 胆囊结石的治疗决策 3.1 无症状胆囊结石的治疗决策
对于无症状胆囊结石可采取预防性切除或定期 随访 下的期待治疗。预防性切除可避免结石继发胆 囊炎、 胰腺炎等并发症,但同时增加了患者承担与胆 囊切除 术有关的近期和远期并发症的风险。来自Cochr ane数据库的系统性综述证实,目前尚没有无症状 胆囊结石采取预防性胆囊切除疗效的 RCT研究 。 对胆囊结石自然病程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无症状胆 囊结石出现症状的年发生率约在 1%~4%。
Your site here
LOGO
(2)有无功能:胆囊具有贮存、浓缩、排泌胆汁以及 调节胆道压力等生理功能,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具有 重要作用。胆囊黏膜尚可分泌黏液及 IgA抗体,参 与构建胆道的免疫防御系统。胆囊切除术后远期并发 症多与患者丧失胆囊正常生理功能有关。在决定是否 手术治疗,是否保留胆囊时,应将胆囊是否具有正常 功能作为重要参考依据。

胆囊癌临床路径

胆囊癌临床路径
内外营养药物 □ 肝及胆道系统 CT 检查
□ 观察患者情况 □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活动 □无 □有,原因: 1. 2.
住院第 13-18 天 (出院日)
□ 上级医师查房,确定出院 日期
□ 通知患者及其家属出院 □ 向患者及其家属交待出
院后注意事项,预约复诊 日期及拆线日期 □ 完成出院小结,将“出院 小结”的副本交给患者或 其家属 □ 完成病历书写 出院医嘱: □ 出院带药 □ 门诊随诊 □ 嘱术后 2 周复查血常规, 注意肝功能
长期医嘱: □ 普通外科术后护理 尿管接袋记量 □ 腹腔引流管接袋记量 □ 记 24 小时出入量 □ 抗菌药物 临时医嘱: □ 换药 □ 对症处理 □ 补液 □ 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血
氨、凝血功能 □ 观察患者情况 □ 手术后心理与生活护理 □ 指导并监督患者手术后活动 □无 □有,原因: 1. 2.
1.有影响手术的合并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 住院时间、费用延长。
2.出现手术并发症,需要进行相关的诊断和治疗,住院 时间延长、费用增加。
3.考虑行肝移植者,退出本路径。
二、胆囊癌临床路径表单
时间
主 要 诊 疗 工 作
重 点 医 嘱
主要 护理 工作 病情 变异 记录 护士 签名
适用对象:第一诊断为胆囊癌(ICD-10:C23.051)行胆囊癌根治术(ICD-10: 51.225,81.225, 81.226) 患者姓名: 性别:年龄:门诊号:住院号: 住院日期:年月日,出院日期:年月日,标准住院日:14-18 天
胆囊癌临床路径
一、胆囊癌临床路径标准住院流程 (一)适用对象。 第一诊断为胆囊癌(ICD-10: C23.051) 行胆囊癌根治术(ICD-10:51.225,81.225,81.226) (二)诊断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 版社) 1.症状和体征:右上腹疼痛,消化不良,黄疸,发热, 右上腹肿块。 2.实验室检查:可有肝功能异常、血胆红素升高、血肿 瘤标记物 CEA、CA19-9 等升高表现。 3.特殊检查:结合超声、CT、MRCP、ERCP 结果明确。 (三)选择治疗方案的依据。 根据《临床诊疗指南-外科学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 人民卫生出版社),《黄家驷外科学》(第 7 版,人民卫生出 版社) 1.手术治疗:根据不同 T 分期的肿瘤侵犯肝脏的途径和 范围确定肝切除范围,包括肝楔形(距胆囊床 2 cm)切除、肝 S4b+S5 切除、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

胆道肿瘤诊治指南

胆道肿瘤诊治指南

胆道良性肿瘤发病率胆囊良性肿瘤少见,占胆道手术的0.004-8.5%,多见于中年女性,占70-80%,其中约30-40%的患者伴有胆囊炎、胆石症。

肝外胆管的良性肿瘤罕见,多见于中老年,男女的发病率几乎相等。

部位依次为胆总管、Vater壶腹、胆囊管、肝总管。

胆囊病变有一个影像学上的名词,称为胆囊息肉样病变或胆囊隆起性病变,表现为突入胆囊腔内的局限性肿块,临床上并不少见。

随着B超等影像学检查的普及而逐渐增多,它包括多种良性病变和早期的恶性病变,在鉴别诊断和治疗上均存在一些问题。

按其病变性质可分为5类:1.胆固醇性息肉。

2.炎症性息肉。

3.腺瘤性息肉。

4.腺肌瘤。

5.其他。

临床上最多见的为胆固醇性息肉,可达50%。

具有意义的是腺瘤性息肉,多为单发,1/3的病人为多发,目前认为此类病患有潜在的恶变倾向,有少数病人其实就是早期的胆囊癌,有人报告占6%。

病理胆囊以腺瘤和乳头状瘤多见、瘤体质软,上皮源性肿瘤恶变为胆囊原位癌的发生率为6-22%,特别是瘤体直径>1cm时更具有恶变倾向。

胆管以源于上皮的乳头状瘤最多见,其次为腺瘤、常为单发,亦可多发,质软,广基或带蒂。

间质来源:血管瘤、脂肪瘤、平滑肌瘤、肌母细胞瘤、纤维瘤、神经鞘瘤、神经纤维瘤、、错钩瘤、粘液瘤及黄色瘤等,很少见。

临床表现胆囊良性肿瘤多无症状,常在B超检查时才被发现。

有症状者都与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相似,主要表现为上腹部不适、疼痛。

胆管良性肿瘤主要表现为胆道梗阻症状,约有90%患者出现梗阻性黄疸,有腹痛或绞痛病史者占80%。

由于梗阻而常伴有继发性感染,表现为寒战、发热、恶心、呕吐,患者常有胃纳减退,亦有发生胆道出血者。

诊断B超、肝功能检查为首选的初步检查,B超和CT检查可显示胆囊内肿块或扩张的胆管腔内占位,增强后有强化。

ERCP和PTC对胆道梗阻部位有定位诊断价值,但仅靠影像学检查难以与胆管癌区别,甚至手术中亦难以确诊病变性质,而只能依靠冰冻切片检查。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指南解读·《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关键词]胆囊癌;指南解读;肿瘤外科治疗;胆囊癌预防;肿瘤辅助治疗胆囊癌总体预后差,为贯彻胆囊癌预防为先的策略,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率和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我国胆囊癌总体预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制定了2019版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1]。

2019 版指南从七个方面对胆囊癌的预防、诊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精要论述[1]:(1)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2)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3)诊断依据;(4)胆囊癌术前与术中评估;(5)胆囊癌外科治疗;(6)胆囊癌非手术治疗;(7)随访。

本次指南提出胆囊癌的的危险因素包括明确危险因素和可能危险因素[1-2]。

明确危险因素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保胆取石” 术后胆囊。

和以往相比,本次指南首次明确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作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认为保胆取石后的胆囊,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保胆取石”术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手段。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腺肌症等。

指南同时明确对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若不手术者,应每 3 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并进行密切随访。

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论述必须从预防胆囊癌的角度高度重视,因为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中晚期胆囊癌预后较差,早期胆囊癌诊断率非常低,但胆囊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病因,而这些诱发胆囊癌的胆囊良性疾病通过超声就能获得诊断,通过胆囊切除术就能干预,因此,只要医护人员和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高度重视,胆囊癌的发生率是可以显著下降的。

指南引导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到大型医院的专科进行检查和随访,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减少误导。

胆囊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型。

本次指南继续推荐使用AJCC和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系统,因为该分期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囊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器官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评估胆囊癌的可切除性、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对临床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cholangiocarcinoma)统指胆管系统衬覆上⽪发⽣的恶性肿瘤,按所发⽣的部位可分为肝内胆管癌(in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ICC)和肝外胆管癌(extrahepatic cholangiocarcinoma,ECC)两⼤类。

ICC起源于肝内胆管及其分⽀⾄⼩叶间细胆管树的任何部位的衬覆上⽪;ECC⼜以胆囊管与肝总管汇合点为界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

近年来胆管癌的发病率逐年升⾼,对于胆管癌的诊断及治疗,国外早在10年前已制订了相关指南,并在临床应⽤中不断修改更新。

2010年,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the American Joint Committeeon Cancer,AJCC)发布的第七版TNM分期系统正式将ICC从肝癌中分离出来,同时将ECC分为肝门部胆管癌和远端胆管癌,并对这3类不同解剖部位的胆管癌分别制订了各⾃的TNM分期。

针对这⼀现状,制订适合我国国情的胆管癌诊断及治疗规范显得⼗分必要。

1、胆管癌危险因素 胆管癌的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献报道其发病的危险因素包括⾼龄、胆管结⽯、胆管腺瘤和胆管乳头状瘤病、Caroli病、胆总管囊肿、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primary sclerosing cholangitis,PSC)、溃疡性结肠炎、化学毒素、吸烟、肝⽚吸⾍或华⽀睾吸⾍感染等。

2、胆管癌的癌前病变 胆管癌常见癌前病变包括:(1)胆管上⽪内瘤变(biliary intraepithelialneoplasia,BillN)。

按胆管衬覆上⽪的异型程度由轻⾄重分为BillN-1、BillN-2和BillN-3,BillN-3通常被视为原位癌。

(2)导管内乳头状肿瘤(intraductal papillary neoplasm,IPN)。

(3)胆管微⼩错构瘤(biliary micro-hamartoma)。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

·指南解读·《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解读最新版[关键词]胆囊癌;指南解读;肿瘤外科治疗;胆囊癌预防;肿瘤辅助治疗胆囊癌总体预后差,为贯彻胆囊癌预防为先的策略,提高胆囊癌早期诊断率和总体治疗效果,改善我国胆囊癌总体预后,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学组和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制定了2019版的《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1]。

2019 版指南从七个方面对胆囊癌的预防、诊治进行了全面系统地精要论述[1]:(1)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2)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3)诊断依据;(4)胆囊癌术前与术中评估;(5)胆囊癌外科治疗;(6)胆囊癌非手术治疗;(7)随访。

本次指南提出胆囊癌的的危险因素包括明确危险因素和可能危险因素[1-2]。

明确危险因素包括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慢性炎症、“保胆取石” 术后胆囊。

和以往相比,本次指南首次明确把“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作为胆囊癌的高危因素,认为保胆取石后的胆囊,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保胆取石”术是不科学不规范的治疗手段。

可能的危险因素包括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胆囊腺肌症等。

指南同时明确对伴有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应择期行胆囊切除术。

若不手术者,应每 3 个月到大型医院肝胆胰外科或普通外科就诊,行超声和肿瘤标志物等检查,并进行密切随访。

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论述必须从预防胆囊癌的角度高度重视,因为和其他消化道恶性肿瘤相比,中晚期胆囊癌预后较差,早期胆囊癌诊断率非常低,但胆囊癌的发生有明确的病因,而这些诱发胆囊癌的胆囊良性疾病通过超声就能获得诊断,通过胆囊切除术就能干预,因此,只要医护人员和胆囊良性疾病患者高度重视,胆囊癌的发生率是可以显著下降的。

指南引导胆囊良性疾病患者到大型医院的专科进行检查和随访,有利于科学的决策,减少误导。

胆囊癌的临床分期和分型。

本次指南继续推荐使用AJCC和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系统,因为该分期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囊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器官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评估胆囊癌的可切除性、选择治疗方法及判断预后,对临床工作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2015年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指南:胆道癌管理》摘译

《2015年日本肝胆胰外科学会指南:胆道癌管理》摘译

用 手 术或 介入 治疗 的患者 , 可 以采取 姑息 治疗 来改 善生 活 质量 。

MR I ( M RC P ) 、艟 管 造影、 腮 管镜 、 E US 、
] D U S 、 P E T 、 细 胞学

E r O S 、MR I ( M R C P ) 、 胆管 造影 P E T 、细
必 要 时进 行 ; C Q: 临 床 问 题
对于 P B M 患者 , 强 烈 建 议 行 预 防 性 外 科 手 术 治 疗 。 伴 胆
管扩 张的 P B M 患者 , 预防性切 除胆囊 、 胆总管或行胆囊 切除术
属 于合理的治疗 。对于无蒂 的胆囊 息 肉样病 变 , 直径 ≥1 0 mm 和( 或) 生 长较快 的 , 行胆囊 切除 术是 必要 的预 防性治 疗 。外 科切 除术 是唯一的治愈希望 。外科治疗首先要评估 手术 指征 。 虽然有力 的证据很有限 , 但 一般仍认为远处转移包括肝脏 、 肺、 骨、 腹膜和远处淋 巴结 ( 腹主动脉 、 腹外 ) 转移是手 术切 除禁忌 证 。关 于局部 晚期肿瘤 的手术指征 , 尚未形成统一意见 。 3 . 2 . 1 术前准备 强烈推荐在胆管造 影 ( 如E R C P) 后 行术前
E U S和 I D U S可用于发现 肿瘤 和 检查 肿瘤 对邻 近器 官 的侵犯
程度 , 如胰腺 和十二指肠 。
危险 因素 ,癌 肓 蕾 病变{ C Q 2 8
切 除的患者 , 行胆管 引流术可 以提 高其 生活质量。远端胆管梗 阻的情 况行 自膨式金属 内支架置入术效果更好 。
E O B—D T P A可辅助发现肝转 移。E R C P和胆 道 内镜 可发 现肿 瘤侵犯胆管 和胆总管的程度 。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谢谢观看
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外科专家共识
目录
01 一、胆管癌的病因与 症状
02
二、胆管癌的诊断方 法
03
三、胆管癌的治疗手 段
04
四、不同治疗手段的 对比分析
05 五、专家共识与建议
06 参考内容
胆管癌是一种较为罕见的恶性肿瘤,但由于其恶性程度较高,预后较差,因此 及早诊断与合理治疗显得尤为重要。本次演示将围绕胆管癌诊断与治疗展开讨 论,基于专家共识,为临床医生和患者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
在手术治疗技术和方法上,共识中推荐了常规开胸手术和胸腔镜手术两种方式。 对于具体的手术技术和方法,专家们结合了最新的临床研究进展和自身的经验, 给出了一系列具体的建议和操作规范。在术后并发症和处理方法上,共识中详 细介绍了各种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相应的处理措施,以提高患者的康复效果和 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此外,共识中提出的各种措施有助于降低老年肺癌患者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 率,减少医疗资源的消耗和患者的经济负担。
总之,老年肺癌外科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对于老年肺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 要的指导意义。通过这一共识的推广应用,将有助于提高老年肺癌患者的生活 质量,降低手术风险和并发症发生率,推动中国肺癌外科治疗水平的整体提升。
二、热射病的诊断
1、体温测量
体温升高是热射病的主要特征之一。因此,对患者的体温进行测量是诊断热射 病的第一步。在临床上,通常采用肛门温度计或红外线测温仪进行测量。
2、血液检查
热射病患者可能会出现白细胞计数增加、血沉加快、血肌酐升高等血液学变化。 因此,进行血液检查可以帮助了解患者的全身情况。
3、紧急处理
对于出现意识模糊、抽搐、呼吸急促等严重症状的患者,需要立即进行紧急处 理。这可能包括:保持呼吸道通畅、给予氧气吸入、建立静脉通道等。必要时, 可以进行心肺复苏术或气管插管等急救措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指南与共识 |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5版)——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通信作者:董家鸿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5年11月第14卷第11期881-890页摘要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 MRI 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关键词胆囊肿瘤; 诊断; 治疗; 指南胆囊癌是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以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位列消化道肿瘤发病率第6位,患者5年总生存率仅为5%[1-3]。胆囊癌疗效的提高主要取决于对其主要高危因素的认识,准确的临床分期和根治性手术切除方法的应用。由于长期缺乏符合我国国情的诊断和治疗规范,目前对于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方法的认识和应用仍较为混乱。为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通过深入论证制订了本指南,旨在为实现我国胆囊癌诊断和治疗过程的规范化、标准化提供指导性意见。本指南中参考文献及引用数据符合循证医学证据质量等级分类标准[4-5],其等级由高到低分为: Ⅰ级:证据来自系统综述或Meta分析;Ⅱ级:证据来自1个或多个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Ⅲ级:证据来自前瞻性非随机对照试验结果;Ⅳ级:证据来自回顾性流行病学研究(队列研究和病例对照研究结果); Ⅴ级:描述性研究结果(病例报道和病例系列研究);Ⅵ级:基于病例资料的专家个人意见和讨论意见。本指南中诊断和治疗策略的推荐等级相应分为:A级:强烈推荐,高级别(Ⅰ、Ⅱ级)证据支持; B级:推荐,中等级别(Ⅲ、Ⅳ级)证据支持;C1级:考虑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支持;C2级:不推荐,低级别(Ⅴ、Ⅵ级)证据反对;D级:强烈反对,高级别(Ⅰ、Ⅱ级)证据反对。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1.1 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1]。胆囊结石患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无胆囊结石人群的13.7倍,在胆囊结石患者中,单个结石直径>3cm 者患胆囊癌的风险是直径<1cm者的10倍[3]。1.2 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被认为是癌前病变。胆囊壁因钙化而形成质硬、易碎和呈淡蓝色的瓷性胆囊,约25% 瓷性胆囊与胆囊癌高度相关[1,6-7]。1.3 胆囊息肉近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具体包括:由载脂泡沫状巨噬细胞构成的胆固醇性息肉(胆固醇沉积症),约占60%;胆囊腺肌症;由肉芽组织或纤维组织构成的增生黏膜或炎性息肉,约占10%。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1)息肉直径≥10mm(约1/4 发生恶变);(2)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1,8-9]。1.4 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先天性畸形,胰管在十二指肠壁外汇合入胆总管,丧失Oddi括约肌控制功能,胰液逆流入胆囊,引起黏膜恶变,在组织学上多表现为乳头状癌。约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异常[1,8,10]。1.5 遗传学遗传因素是胆囊癌的常见危险因素,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基因遗传背景占胆囊结石总发病风险的5%~25%,有胆囊结石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1,11]。1.6 胆道系统感染慢性细菌性胆管炎明显增加了胆管黏膜上皮组织恶变的风险。常见的致病菌是沙门氏菌(如伤寒沙门氏菌、副伤寒沙门氏菌)和幽门螺杆菌,伤寒带菌者中胆囊癌患病率可增加12倍;幽门螺杆菌携带者的胆囊癌患病率增加6倍。其发病机制可能与细菌诱导胆汁酸降解有关[1,12]。1.7 肥胖症和糖尿病肥胖症者[体质量指数(BMI)>30kg/m2]可明显增加胆囊癌发病率,其BMI每增加5kg/m2,女性患胆囊癌风险增加1.59倍,男性增加1.09倍。肥胖症引起的代谢综合征可增加患胆囊癌的风险,如糖尿病是形成结石的危险因素,糖尿病与结石协同促进胆囊癌的发生[1]。1.8 年龄和性别胆囊癌发病率随年龄增加呈上升趋势,20~ 49岁发病率为0.16/10万;50~64岁为1.47/10万; 65~74岁为4.91/10万;>75岁为8.69/10万。此外,女性发病率较男性高2~6倍[1]。推荐1: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1)直径>3cm 的胆囊结石; (2)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3)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4)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5)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6)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推荐2: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1)胆囊息肉; (2)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3)肥胖症;(4)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2 胆囊癌的TNM 分期和病理学类型2.1 胆囊癌的TNM分期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和国际抗癌联盟(UICC)联合发布的TNM分期在胆囊癌各种分期方法中应用最广泛(表1)[13-14]。其提供了胆囊癌临床病理学诊断的统一标准,对胆囊癌的局部浸润深度、邻近脏器侵犯程度、门静脉和肝动脉受累情况、淋巴结及远处转移等临床病理学因素给予了全面评估,有助于胆囊癌的可切除性评估、治疗方法的选择及预后判断。T、N、M字母的含义分别为:T———原发肿瘤Tx:原发肿瘤情况无法评估。T0: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原发肿瘤。Tis:原位癌。T1: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或肌层。T1a:肿瘤侵犯黏膜固有层。T1b:肿瘤侵犯肌层。T2:肿瘤侵犯肌层周围结缔组织,但未突破浆膜层或侵犯肝脏。T3:肿瘤突破浆膜层(脏层腹膜),和(或)直接侵犯肝脏,和(或)侵犯肝外1个相邻的脏器或组织结构,例如:胃、十二指肠、结肠、胰腺、网膜或肝外胆管。T4:肿瘤侵犯门静脉主干,或肝动脉,或2个以上的肝外脏器或组织结构。N———区域淋巴结Nx:区域淋巴结情况无法评估。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N1:胆囊管、胆总管、肝动脉、门静脉周围淋巴结转移。N2:腹腔干周围淋巴结、胰头周围淋巴结、肠系膜上动脉周围淋巴结、腹主动脉周围淋巴结等。M———远处转移M0:没有远处转移。M1:已有远处转移。2.2 胆囊癌病理学类型根据WHO2010年版胆囊癌病理学分型(表2)[14], 最常见的病理学类型为腺癌。其他还包括:腺鳞癌、鳞癌、未分化癌,神经内分泌来源肿瘤及间叶组织来源肿瘤等。部分肿瘤虽属良性病变,但其生物学行为介于良性和恶性之间,术后需密切随访。推荐3:胆囊癌的TNM 分期标准及病理学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和患者预后的判断。(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3 诊断依据除了临床表现(如右季肋区疼痛、包块、黄疸等)和实验室检查以外,胆囊癌临床诊断主要依赖影像学检查。3.1 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是筛查胆囊癌最常用方法,其表现为:(1)息肉型;(2)肿块型;(3)厚壁型; (4)弥漫型[15]。3.2 内镜超声(EUS)检查EUS检查经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直接扫描胆囊,可精确显示胆囊腔内乳头状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及其浸润囊壁结构和深度,以及肝脏、胆道受侵犯的情况[15]。3.3 多排螺旋CT(MSCT)检查MSCT检查准确率为83.0%~93.3%,动态增强扫描可显示肿块或胆囊壁的强化,在延迟期达高峰,可显示胆囊壁侵犯程度、毗邻脏器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16-17]。3.4 磁共振成像(MRI)检查MRI检查准确率为84.9%~90.4%,动态增强扫描呈现快进慢出的特性,必要时可联合血管成像及磁共振胰胆管成像(MRCP)检查,可诊断肿瘤大小、肝脏侵犯程度、是否合并胆管扩张、血管侵犯、腹腔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等[18]。3.5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PET检查对胆囊癌灵敏度高,可发现胆囊癌早期病变,并可检出直径≤1.0cm的转移淋巴结和转移病灶[19-20]。推荐4: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常作为胆囊癌的首选筛查手段;MSCT和(或)MRI、EUS检查可进一步判断肿瘤浸润程度和肝脏、血管受累情况,以及是否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PET检查不推荐作为常规检查方法,可作为补充诊断手段,有助于判断局部和全身转移病灶。(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4 病情评估胆囊癌病情评估包括T分期评估、淋巴结转移评估、术中再次分期评估及可切除性评估,旨在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4.1 胆囊癌T分期评估胆囊癌局部浸润深度是决定手术方式的基础。T1和T2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术前影像学分期较困难,其分期主要依靠术中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及术后病理学检查;T3和T4期根据术前影像学检查结果可作出临床分期。由于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易受肠道气体干扰,对病灶及淋巴结情况显示不清楚,术前临床T分期主要依靠MSCT及MRI检查。T3期肿瘤MSCT检查显示:胆囊浆膜层肿瘤结节, 其与邻近器官之间的脂肪层消失,侵犯肝脏或一个邻近器官[17,21];MRI检查显示:T1期反相位显示胆囊外层低信号层破坏提示侵犯肝脏或一个邻近器官[22-23]。T4期肿瘤MSCT及MRI检查均显示:肿瘤侵犯门静脉或肝动脉主干,侵犯2个或2个以上的邻近器官[17,21-23]。4.2 淋巴结转移评估胆囊的淋巴回流首先沿胆总管旁淋巴结(12b 组)向离肝方向回流,并与门静脉后(12p组)和胰头后上方(13a组)淋巴结汇合后流入腹主动脉旁(16 组)淋巴结。现已明确13a组淋巴结系胆囊癌淋巴转移第一站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的分界点,16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结远处转移的分界点。超声检查对肝门区、胰头周围及腹膜后的淋巴结显示较好,但对肠系膜根部的淋巴结显示不理想, CT、MRI检查对各区域的淋巴结都可较好显示。目前,从影像学角度判定淋巴结是否转移常根据以下几个方面:淋巴结的最短径≥5mm;强化;融合分叶或毛刺状;淋巴结内部坏死等[17,22]。4.3 术中再次分期评估可根据术中超声、快速冷冻切片、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或经皮穿刺细胞学检查、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对是否存在远处转移进行评估,若病理学检查发现不典型增生或怀疑有恶变者,需扩大取材行病理学检查以指导治疗方式。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13a组)、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 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1)13a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第一站淋巴结和第二站淋巴结的分界点,其阳性提示第二站淋巴结有转移;(2)16组淋巴结是胆囊癌淋巴转移的终点,其阳性可作为放弃根治术的依据。术中为获取肿瘤的精确分期,应清扫至少6枚淋巴结。对于术前评估为T3期及以上胆囊癌,因容易发生腹膜、肝脏远处转移,可考虑先行腹腔镜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4.4 胆囊癌可切除性判断应根据患者一般状况,肝脏和其他重要脏器功能及肿瘤分期等情况进行综合评估。根据MSCT及MRI影像学检查结果对胆囊癌分期进行评估。需要联合大范围肝切除者,术前应量化评估肝功能储备和肝脏体积,进而确定患者必需功能性肝体积和安全肝切除量。合并黄疸者预留肝脏体积(futureliver remnant,FLR)需>40%,具体标准可参考《肝切除术前肝脏储备功能评估的专家共识(2011版)》[24], 以及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和解放军全军肝胆外科专业委员会制订的《肝门部胆管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3版)》[25]。胆囊癌可根治切除的条件包括:(1)胆囊及邻近脏器癌灶和区域性转移淋巴结可清除;(2)剩余肝脏功能可代偿,且其脉管结构完整性可保存或重建;(3)手术创伤患者可耐受。推荐5:经临床和超声检查怀疑胆囊癌的患者, 应常规行肝脏MSCT和(或)MRI检查,以准确评估肿瘤侵袭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推荐6:胆囊癌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13a 组)或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以准确判断淋巴结转移情况及决定淋巴结清扫范围。(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推荐7:对于可能需联合大范围肝切除的患者, 术前应常规行预留肝脏结构评估和预留肝脏体积量化评估,以准确判断患者的必需功能性肝体积和预留功能性肝体积。(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5 胆囊癌的治疗5.1 外科治疗原则根治性手术是原发性胆囊癌患者获得治愈可能的唯一方法[20,26]。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应在具有丰富经验的胆道外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医疗中心内完成。手术方式的选择应基于胆囊癌的TNM分期[26-27]。5.1.1 肝切除范围:根据不同T分期的肿瘤入侵肝脏的途径和范围确定肝切除范围,包括肝楔形(距胆囊床2cm)切除、肝S4b+S5切除、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1)Tis或T1a期胆囊癌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此期多为隐匿性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不需再行肝切除术或二次手术[1,26-27]。(2)T1b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由于胆囊床侧胆囊没有浆膜层,肿瘤细胞可通过胆囊静脉回流入肝造成肝床微转移。T1b期肿瘤肝床微转移距离不超过16mm,故需行距胆囊床2cm以上的肝楔形切除术[28]。(3)T2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 未突破浆膜层或未侵犯肝脏。此期胆囊癌细胞经胆囊静脉回流入肝范围平均距胆囊床2~5cm,且至少有一个方向范围>4cm,仅行肝楔形切除术不能达到R0切除,应至少行肝S4b+S5切除术[29]。(4)T3期胆囊癌突破胆囊浆膜层,和(或)直接侵犯肝脏,和(或)侵犯肝外1个相邻的脏器或组织。此期胆囊癌侵犯肝实质主要途径包括:①直接浸润至邻近胆囊床附近的肝实质;②经胆囊静脉途径进入肝脏侵犯肝S4b和S5;③通过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经肝门途径沿淋巴管道和Glisson系统转移至肝脏。治疗方法包括:①对于T3N0期肝床受累<2cm 的胆囊癌,其侵犯肝脏仅有前2条途径而无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行肝S4b+S5切除术即可达到R0切除[30];②对于肝床受累>2cm、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侵犯胆囊三角或合并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者(T3N1期),提示癌细胞沿淋巴管道或Glisson系统转移至整个右半肝,需行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术。(5)T4期胆囊癌侵犯门静脉主干或肝动脉,或2个以上的肝外脏器或组织。有研究结果表明:T4 期胆囊癌行扩大根治术,切除率为65.8%,手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13.7%,其中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17%;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者1、3、5年生存率分别为48%、29%和6%;非手术组患者5年生存率为0,手术组预后明显优于非手术组(P<0.05)[31]。因而,本指南认为:对T4N0~1M0 期胆囊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仍可能达到R0切除,能改善患者预后,肝切除范围为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5.1.2淋巴结清扫范围(根据淋巴结受累的路径):术中根据13a组和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选择行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12组、8组)清扫术或扩大淋巴结(12组、8组、9组、13组)清扫术。(1)Tis期或T1a期胆囊癌无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2)T1b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首先累及胆囊三角淋巴结及沿胆总管分布的淋巴结,淋巴结转移率为15.7%,淋巴管浸润率为18%,故需行淋巴结清扫[29]。T1b期胆囊癌有可能出现胰头后上方(13a 组)淋巴结转移[30]。因此,术中常规行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阴性,行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和肝动脉(8组)淋巴结清扫;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肝动脉(8组)、胰头周围(13组)和腹腔干周围(9组)淋巴结。(3)T2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高达46%,比较淋巴结清扫组和未清扫组患者5年生存率分别为50%和1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故需行淋巴结清扫[32]。术中根据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4)T3期胆囊癌淋巴结转移率如下:胆总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54%、胆囊管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38%、第二站淋巴结转移率为19%~29%、更远处的淋巴结转移率<5%[30]。淋巴结检查阴性者术后5年生存率高达80%,淋巴结检查阳性者5年生存率仅为34%[30]。故多数学者主张行扩大淋巴结清扫。而16组淋巴结阳性患者行扩大根治性手术, 其中位生存时间无明显延长。因此,16组淋巴结阳性视为远处转移(M1期),失去根治意义,不建议行手术治疗。(5)T4期胆囊癌,如术中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视为远处转移(M1期),不行手术治疗;若检查结果为阴性,且无远处转移者,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患者预后。因此,可根据患者情况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5.1.3肝外胆管处理:术中根据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阳性需联合肝外胆管切除,范围从胰头后上方至第一肝门部,行胆管空肠Roux-en-Y 吻合。(1)Tis期或T1a期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R0切除。(2)T1b期胆囊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阴性,无需切除肝外胆管;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需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3)T2期胆囊癌:有研究结果表明:T2期胆囊癌患者行肝外胆管切除术后5年生存率为100%, 而未切除肝外胆管患者仅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建议切除肝外胆管[33]。而另一研究结果表明: 胆囊管切缘阴性者,行肝外胆管切除与未行肝外胆管切除患者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2%比81%,P>0.05),因此,基于大样本研究结果,不建议常规行肝外胆管切除术[34]。(4)T3期胆囊癌:此期胆囊管未受侵犯时,行肝外胆管切除与未行肝外胆管切除的5年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2%比46%,P>0.05),而常规行肝外胆管切除,会增加手术创伤、术后并发症的风险[34]。因此,基于大样本研究结果,不建议对T3期胆囊癌患者行常规肝外胆管切除术,建议术中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5)T4期胆囊癌:对于无远处转移(T4N0~1 M0期)的胆囊癌,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预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5.1.4联合脏器切除及血管重建:T3期和T4N0~1 M0期合并邻近脏器转移的胆囊癌,可行联合受侵犯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1)T3期胆囊癌合并邻近1个脏器转移,可行联合脏器的扩大根治术[35]。(2)T4期胆囊癌中,T4N0~1M0期患者行根治性手术,术后5年生存率明显优于非手术组患者[31,36]。因而T4N0~1M0期胆囊癌患者行联合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仍可能达到R0切除,能改善患者预后。可选择的手术方式包括:联合肝外胆管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门静脉切除重建的胆囊癌根治术、联合右半结肠切除的胆囊癌根治术等。推荐8:Tis期或T1a期胆囊癌,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推荐等级A 级,证据等级Ⅰ级)推荐9:T1b期胆囊癌根治切除的手术范围包括:胆囊连同肝楔形整块切除(距胆囊床2cm以上) 和淋巴结清扫。术中常规行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检查结果为阴性,行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和肝动脉(8组)淋巴结清扫;检查结果为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包括肝十二指肠韧带(12组)、肝动脉(8组)、胰头周围(13组)和腹腔干周围(9组)淋巴结。(推荐等级B级,证据等级Ⅲ级)推荐10:T2期胆囊癌根治切除的手术范围包括:胆囊连同肝S4b+S5整块切除及淋巴结清扫, 淋巴结清扫范围同T1b期。不建议常规行肝外胆管切除,如肝外胆管受侵犯或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有癌细胞浸润者,需联合肝外胆管切除,范围从胰头后上方至肝门部胆管。(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Ⅱ级)推荐11:T3期胆囊癌手术范围包括:(1)肝脏切除范围:对于T3N0期肝床受累<2cm 的胆囊癌,行肝S4b+S5切除术;对于肝床受累>2cm、肿瘤位于胆囊颈部、侵犯胆囊三角或合并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转移者(T3N1期),行扩大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术;(2)联合脏器切除:行联合受累脏器切除的扩大根治术;(3)淋巴结清扫范围:术中常规行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阴性者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16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阳性者,不行手术治疗,建议行姑息治疗(推荐等级C1级,证据等级Ⅳ级)。(4)肝外胆管切除:原则同T2期肿瘤。(推荐等级A 级,证据等级Ⅱ级)推荐12:对于T4期胆囊癌,合并远处转移者(T4N0~2M1),只行姑息治疗;无远处转移者(T4N0~1M0),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有望达到R0 切除,改善患者预后。胆囊癌扩大根治手术方式取决于肿瘤局部浸润范围,包括:联合肝外胆管切除; 扩大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门静脉切除重建;右半结肠切除;肝胰十二指肠切除等。(推荐等级C1级, 证据等级Ⅳ级)推荐13:基于TNM 分期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方式。见表3。5.2 胆囊管癌的处理胆囊管癌是指肿瘤中心位于胆囊管的恶性肿瘤。胆囊管肌层由较薄的肌纤维组成,且肝十二指肠韧带由疏松的纤维组织、淋巴管及神经纤维构成, 胆囊管癌易经肝十二指肠韧带侵犯胰头、主动脉旁淋巴组织及肝脏Glisson鞘。有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管癌对周围神经、淋巴结(管)、血管的侵犯比例明显高于胆囊底和胆囊体部癌,胆囊管癌患者的3、5年生存率明显低于胆囊底和胆囊体部癌[37]。因此,建议胆囊管癌要比同期的胆囊癌手术范围更大。Tis期或T1a期胆囊管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R0切除。T1b期胆囊管癌存在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管和神经纤维侵犯的可能,且因胆囊管的部分静脉回流由胆囊静脉回流入肝,为达R0 切除,T1b期需行胆囊连同肝楔形整块切除+肝外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38]。淋巴结清扫范围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而定。≥T2期胆囊管癌极易侵犯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管及神经纤维经Glisson系统发生肝内转移,故需行右半肝或右三叶切除+肝外胆管切除+淋巴结清扫术[39]。淋巴结清扫范围依据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而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