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肝胆胰外科疾病的诊治进展及临床实践经验继续教育答案

胰岛的B细胞主要分泌()
C
当血糖升高时,()抑制A细胞分泌活动,血糖降至正常
B
主胰管从胰尾部开始,纵贯胰腺实质全长,从胰头右缘穿出胰液经导管排入()
B
胰岛的A细胞主要分泌()
A
胰腺癌好发于
A
目前ERCP应用于慢性胰腺炎主要
E
胰腺癌和AIP最好的鉴别手段是
C
下列哪个不是慢性胰腺炎的主要表现
B
内镜超声诊断慢性胰腺炎最明显的声像学
C
经腹腔镜行肝切除指征,病变大小以不影响第一和第二肝门的解剖为准,一般不超过()cm
A
对ERCP术操作时间较长()的手术,建议留置导尿管
D
急性胰腺炎最常见的发病原因是()
D
ERCP最常见的并发症是()
A
ERCP术前有使用抗凝和抗血小板药物的患者建议阿司匹林、氯吡格雷、华法林至少停用()
C
内镜下乳头肌切开术主要适用于()
E
急性胰腺炎治疗要点不包括()
D
治疗过程中关注患者安全,防跌倒,床的高度适当()
D
“内镜之父”是法国人()
A
2007年4月()完成了世界上首例经阴道内镜胆囊切除术
B
以下哪项不是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特点()
A
以下哪项不是腹腔镜保留脾脏的远端胰腺切除术的适应证()
C
()年,德国人Muhe完成世界第一例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
D
BTC靶向治疗作用于靶点VEGF的代表药物是()
D
超声学上()是IGBC的独立危险因素
C
经多因素分析得出:()是IGBC的危险因素
A
中国2019版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中胆囊癌术前应引起重视的高危因素不包括()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2019版)

(二)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 可根据术中超声、诊断性腹腔镜探查、剖腹探查结合可疑转移结节快速冰 冻切片、淋巴结活检等进行评估。术中应常规行腹主动脉旁(16组)淋巴 结的病理学检查,16 组淋巴结阳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可作为放弃根治术的依据。
● 对于术前评估为T3期及以上分期的胆囊癌,因有较高概率存在腹膜和肝脏 远处转移,建议先行腹腔镜探查,以避免不必要的开腹手术。
● (1) Ⅰ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 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 邻近器官或结构;
● (2)Ⅱ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肝脏,未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
● (3)Ⅲ型:肝门型;T2 期包括颈部及胆囊管癌, T3 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胆管和(或) 肝门血管结构;
癌的发生风险增加,可能与雌激素促进胆汁淤积、结石形成有关。
6.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胆 囊息肉的患者,胆囊癌的发生风险增加。
7.遗传学和基因突变:有胆囊癌家族史者,其发病风险增加;有胆囊结石 家族史者,胆囊癌发病风险亦增加。
8.吸烟:吸烟是胆囊癌的独立危险因素,与剂量、吸烟时间呈线性正相关。
4.“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保胆取石”术后,导致结石形成的危险因素和胆囊炎症未消除。
(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胰胆管汇合异常是一种 先天性畸形,胰液逆流入胆囊,长期慢性炎症刺激 引起黏膜反复再生和修复,最终导致胆囊恶变。约
1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胰胆管汇合变异。
2. 胆囊腺肌症:约 6% 的胆囊腺肌症患者合并胆囊 癌。胆囊腺肌症合并胆囊结石时,或当术前影像学 检查不能确定胆囊腺肌症是否癌变时,特别是胆囊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心理支持与护理
心理咨询
提供心理咨询,帮助患者处理情绪问 题。
家庭支持
鼓励家庭成员提供情感支持,帮助患 者应对疾病。
应对策略指导
指导患者采用积极的应对策略,如放 松技巧和积极思考。
定期复查与随访
定期复查和随访,监测病情变化,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05
胆囊癌的预防与筛查
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01
患者缺乏意识
部分患者对胆囊癌的认知不足,未能及时察觉早期症状,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因此,公众应加强胆囊癌的宣传教育,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03
胆囊癌的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
01
02
03
04
手术切除
对于早期胆囊癌,手术切除是 首选治疗方法,包括胆囊切除
术和扩大胆囊切除术。
淋巴结清扫
手术时应彻底清扫淋巴结,以 降低复发和转移的风险。
02
胆囊癌的早期诊断
早期诊断的重要性
提高治愈率
早期胆囊癌的治愈率相对较高, 因此早期诊断对于提高治愈率至
关重要。
减轻治疗负担
早期胆囊癌的治疗相对简单,对患 者身体损伤较小,有助于减轻治疗 负担。
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有助于患者在最佳状态下 接受治疗,从而提高生存质量。
早期诊断的方法
01
02
03
体检
支持治疗
对于晚期患者,支持治疗也是 非常重要的,包括疼痛控制、 营养支持等。
随访观察
治疗后患者需定期进行随访观 察,以便及时发现复发和转移
,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措施。
04
胆囊癌的预后与康复
预后影响因素
肿瘤分期
早期胆囊癌的预后通常 较好,而晚期胆囊癌的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解读PPT课件

2. 胆囊癌的TNM分期与病理分型
2010年AJCC胆囊癌TNM分期标准(第7版)
TNM分期
原发肿瘤 区域淋巴结 远处转移
(T)
(N)
(M)
0
Tis
N0
M0
IA
T1a
N0
M0
IB
T1b
N0
M0
II
T2
N0
M0
IIIA
T3
N0
M0
IIIB
T1-3
N1
M0
IVA
T4
N0-1
M0
IVB
任何T
N2
M0
或
任何T
任何N
M1
T——原发肿瘤
T4:肿瘤侵及门静脉主干, 或肝动脉,或两个以上 的肝外脏器或组织结构
Tx:原发肿瘤情况无法评估
N——区域淋巴结
T0:没有证据证明存在原发肿瘤
Nx:区域淋巴结情况无法评 估
Tis:原位癌
N0:无区域淋巴结转移;
T1:肿瘤侵及黏膜固有层或 黏膜肌层
N1:胆囊管、胆总管、肝动 脉、门静脉周围淋巴结 转移
(5)T4 期:
2. 胆囊癌的TNM分期与病理分型
推荐3: 胆囊癌的TNM分期标准及病理分型有助于治疗方式
的选择和病人预后的判断。
(推荐等级A,证据等级I)
3. 诊断依据
项目
影像学表现
彩色多普勒超声
息肉型;肿块型;厚壁型;弥漫型;合并其他声像
超声内镜(EUS)
可经十二指肠球部和降部直接扫描胆囊,精确显示乳头状 高回声或低回声团块及其浸润囊壁结构。
5. 胆囊癌治疗
5.1.3 肝外胆管处理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要点【摘要】为规范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基于循证医学原则,从胆囊癌的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胆囊癌的TNM分期、病理学类型、诊断依据、术前和术中评估、治疗原则与方法、随访等方面进行了全面论证。
强调术前应根据多排螺旋CT和(或)MRI等影像学检查结合肝功能状态评估对胆囊癌的分期及可切除性做出判断;术中需结合快速冷冻切片病理学检查、淋巴结活组织检查(13a组、16组)再次进行胆囊癌TNM分期,以指导治疗方式的选择;并建立基于T分期选择肝切除范围、基于淋巴结活组织检查选择淋巴结清扫范围,基于胆囊管切缘病理学选择肝外胆管切除范围的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原则。
1 主要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1.1 胆囊结石约85%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
1.2 胆囊慢性炎症胆囊组织慢性炎症与胆囊肿瘤关系密切。
1.3 胆囊息肉近5%的成年人患有胆囊息肉样病变,但多数为假性息肉,无癌变可能。
胆囊息肉具有恶变倾向的特征如下:⑴息肉直径>10mm(约1/4发生恶变);⑵息肉直径<10mm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⑶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
年龄>50岁胆囊息肉患者,恶变倾向增高,需动态观察1.4 胰胆管汇合异常1.5 遗传学1.6 胆道系统感染1.7 肥胖症和糖尿病1.8 年龄和性别推荐1:为了预防胆囊癌的发生,出现下列危险因素时应考虑行胆囊切除术,且胆囊标本应广泛取材进行病理学检查:⑴直径>3cm的胆囊结石;⑵合并有胆囊壁不均匀钙化、点状钙化或多个细小钙化的胆囊炎以及瓷性胆囊;⑶胆囊息肉直径>10mm;胆囊息肉直径<10mm 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单发或无蒂的息肉且迅速增大者(增长速度>3mm/6个月);⑷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的胆囊腺肌症;⑸胰胆管汇合异常合并胆囊占位性病变;⑹胆囊结石合并糖尿病。
(推荐等级A级,证据等级Ⅰ级)推荐2:出现下列情况时,建议间隔6~12个月行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检查胆囊:⑴胆囊息肉;⑵年龄超过50岁,特别是女性;⑶肥胖症;⑷有胆石症或胆囊癌家族史。
胆囊癌的诊治指南

01
组织学证实的远处转移(腹腔、肺、肝内多发转移等)和超出区域淋巴结(腹腔动脉、腹主动脉旁、胰头后下淋巴结)的淋巴结转移,是R0切除的绝对禁忌证。
01
手术治疗
01
04
02
03
根据日本JSBS分期,将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分为三站:N1、N2和N3,区域淋巴结范围限于N1站及N2站。建议R0切除须同时进行规范的区域淋巴结(N1和N2站)骨骼化清扫术,其能提供准确的分期信息。而不准确的分期会影响切除后治疗的选择,后者可能会影响预后。
晚期胆囊癌侵犯肝门部或肝外胆管导致的梗阻性黄疸,胆道内支架能够解除患者黄疸症状,推荐肝外胆管或肝门部单侧、双侧胆道置入覆膜金属支架。
感谢各位的观看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
202X/XX/XX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汇报人姓名
对于 T1N0期患者,R0切除后无需化疗。
由于缺乏高级别循证医学证据,单独实施放疗的方案在胆囊癌特别是晚期胆囊癌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未得到广泛共识。应同时联合化疗,对发生肿瘤淋巴结转移、骨转移、腹壁转移、肝转移等进展期或晚期胆囊癌进行姑息性辅助治疗。
01
02
放疗(IIB类推荐)
介入治疗(IIB类推荐)
淋巴结清扫
Tis期或 T1a期,无需行区域淋巴结清扫.
T1b期和T2期,术中根据 13a组淋巴结活组织检查结果决定是否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13a组淋巴结为阴性,行N1+N2清扫;13a组淋巴结阳性,行扩大淋巴结清扫(N1+N2+N3清扫)。
T3和T4期,常规行扩大淋巴结清扫(N1+N2+N3清扫),若16组淋巴结阳性,则失去手术意,不建议手术治疗,建议姑息性治疗。
T4期胆囊癌:对于无远处转移的胆囊癌,行胆囊癌扩大根治术仍有望达到R0切除,改善预后,可根据患者情况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胆囊癌诊疗指南

胆囊癌诊疗指南一、定义胆囊癌(carcinoma of gallbladder)是胆道最常见的恶性病变,50~70岁女性多见,约80%左右的病例合并有胆囊结石。
可能的易患因素有:瓷化胆囊、胆囊腺瘤、胆胰管汇合部异常、胆囊空肠吻合术后、溃疡性结肠炎等。
胆囊癌多发于胆囊体部和底部,病理以腺癌较为多见,其次为鳞状上皮细胞癌。
腺癌可为浸润型或乳头型等,前者多见。
二、诊断1.临床表现1)症状:早期无特异性症状。
可有右上腹疼痛不适、厌食、消化不良等胆结石症状。
上述症状加重,出现黄疸、体重下降时应高度怀疑。
2)体征:早期同胆结石、胆囊炎,晚期患者可出现黄疸,侵犯肝脏可出现肝肿大,右上腹包块、腹水。
2.辅助检查1)实验室检查:晚期出现黄疸可有相应肝功异常。
肿瘤标志物检测:CEA 、CA19-9、CA125等均可升高,但无特异性。
2)影像学检查(1)B超:首选,可显示胆囊壁增厚不均匀,腔内固定肿物,并可同时观察胆石情况、有无肝转移、淋巴结肿大及胆管梗阻等病变。
(2)CT 定性方面优于B超。
(3)MRI及MRCP 在胆管梗阻时诊断价值较大。
(4)ERCP早期诊断价值不高,适用于鉴别肝总管或胆总管的占位病变或采集胆汁行细胞学检查。
3)其他检查:细胞学检查:B超引导下经皮肝/胆囊穿刺抽取胆汁或细针穿刺活检术。
3.鉴别诊断须与胆囊炎、胆囊息肉样病变、胆管癌相鉴别。
【分期】Nevin分期I期,癌组织仅限于胆囊粘膜。
II期,癌组织侵入胆囊粘膜和肌层。
III期,癌组织侵入胆囊壁全层。
IV期,癌组织侵入胆囊壁全层,并伴有淋巴结转移者。
V期,癌组织直接侵犯肝脏或伴有肝脏转移,或者有任何器官转移者。
三、治疗首选手术治疗。
化学治疗和放射治疗效果均不理想。
手术治疗:1)早期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术前确诊的早期胆囊癌(Nevin I和II期)应行胆囊癌根治性手术,包括胆囊切除术、距胆囊2cm的肝脏楔形切除术和肝十二指肠韧带内淋巴结清扫术。
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后病理检查意外发现胆囊癌者(意外胆囊癌),如为Nevin I期者不必再次手术,如Nevin II期需再次手术清扫区域淋巴结并肝脏楔形切除。
胆囊癌的诊断与治疗指南

胆囊癌姑息性治疗
失去根治性手术机会的晚期胆囊癌患者,可行经 内镜胆道塑料支架内引流术、 经内镜鼻胆管引流 术、经皮经肝胆管引流术、 胃-空肠吻合术等。
胆囊癌非手术治疗
对于 T1N0 期患者,R0 切除后无需化疗或放疗; 对于≥T2 期,R1 切除或淋巴结阳性, 建议术后 化疗和( 或) 放疗; 对于无法切除的局部晚期患者或远处转移患者,
肝外胆管处理
(1) Tis 期或 T1a 期胆囊癌:单纯胆囊切除即可达 R 0 切除。 (2) T1b 期胆囊癌:胆囊管切缘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阴 性,无需切除肝外胆管;活组织检查结果为阳性,
需行联合肝外胆管切除术。
肝外胆管处理
(3) T2 期胆囊癌:胆囊管切缘阴性者,不建议常规 行肝外胆管切除术。 (4) T3 期胆囊癌:此期胆囊管未受侵犯时,不建议 行常规肝外胆管切除术, 建议术中行胆囊管切缘活
胆囊癌的病情评估
包括 T 分期评估 淋巴结转移评估 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可切除性评估
胆囊癌的病情评估
经临床和超声检查怀疑胆囊癌的患者, 应常规行 肝脏 CT 和( 或) MRI 检查, 以准确评估肿瘤侵袭 范围和淋巴结转移情况。 胆囊癌术中应常规行胰头后上方( 13a 组) 或腹主
肝 S4b + S5切除、 右半肝或右三肝切除。
胆囊癌的治疗
(1) Tis 或 T1a 期胆囊癌侵犯胆囊黏膜固有层。此期 多为隐匿性胆囊癌,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后 5 年生存 率可达 100% ,不需再行肝切除术或二次手术。
胆囊癌的治疗
(2) T1b 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需行距胆囊床2 cm 以上的肝楔形切除术 。
流行病学危险因素及病因
胆囊慢性炎症
胆囊慢性炎症伴有黏膜腺体内的不均匀钙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胆囊癌诊断和治疗指南(2019版)》要点
胆囊癌指发生于胆囊(包括胆囊底部、体部、颈部及胆囊管)的恶性肿瘤。
我国胆囊癌发病率占同期胆道疾病的0.4%~3.8%,居消化道肿瘤第6位,胆囊癌患者5 年总体生存率仅为5%。
胆囊癌具有明确的发病危险因素,亟需贯彻以预防为主的策略,进行胆囊癌预防知识的科学普及;为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亟需加强对胆囊癌危险因素的早期干预及对高危人群的密切随访;为提高胆囊癌的整体治疗效果,亟需贯彻以规范化根治性切除为主,结合化疗、放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综合治疗的理念。
一、胆囊癌发病危险因素及可能相关因素
(一)危险因素
1. 胆囊结石:胆固醇和混合胆固醇类胆囊结石危险度更高。
2. 胆囊息肉样病变:具有恶变倾向的胆囊息肉有以下特征:(1)直径≥10mm;(2)合并胆囊结石、胆囊炎;(3)单发息肉或无蒂息肉,息肉生长速度快(生长速度>3mm/6个月);(4)腺瘤样息肉。
3. 胆囊慢性炎症:
4. “保胆取石”术后胆囊:(二)可能的危险因素
1. 先天性胰胆管汇合异常:
2. 胆囊腺肌症:
3. 胆道感染:
4. 肥胖与糖尿病:
5. 年龄和性别:
6. 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
7. 遗传学和基因突变:
8. 吸烟:
9. 化学暴露:
二、胆囊癌TNM分期、病理学类型及临床分型
(一)胆囊癌TNM分期
(二)胆囊癌大体和组织病理学分型
1. 大体类型:
2. 胆囊癌组织病理学分型:
(三)胆囊癌的临床分型
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提出的胆囊癌的临床分型中,建议T2期及
以上胆囊癌根据肿瘤起源部位及侵犯方向分为4 型(图1)。
(1)型:腹腔型;T2
期肿瘤位于腹腔游离侧,未浸透浆膜,T3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邻近器官
或结构;(2)型:肝脏型;T2 期肿瘤位于肝脏侧,T3 期穿透浆膜,侵犯
肝脏,未侵犯邻近器官或结构;(3)型:肝门型;T2 期包括颈部及胆囊管癌,T3 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可侵犯胆管和(或)肝门血管结构;(4)型:混合型;T2期肿瘤为弥漫性浸润,未浸透浆膜,T3 期及以上肿瘤穿透浆膜,既可侵犯肝脏,同时可侵犯一个或以上邻近器官或结构。
三、诊断依据
(一)临床表现
胆囊癌无特异性临床症状,常被胆囊炎、胆囊结石及其并发症所掩盖,如腹部不适、食欲下降或体重减轻。
一旦出现明显临床症状,多属中晚期,可表现为黄疸、发热及腹痛等。
体检可发现黄疸及右上腹包块等。
(二)肿瘤标志物检查
血清CA19-9和(或)癌胚抗原升高是最常用的诊断胆囊癌的肿瘤标志物,其他还有CA125、CA724、CA153等。
合并梗阻性黄疸时,CA19-9的诊断特异性低。
(三)影像学检查
1. 超声检查:超声检查是胆囊疾病初步筛查及动态随访观察的首选检查方法。
2. 内镜超声:内镜超声检查可精确显示胆囊腔内肿块、浸润囊壁结构及深度,以及肝脏、胆道受侵犯的情况。
内镜超声引导下细胞学穿刺病理活检可鉴别病变性质。
3. 多层螺旋CT检查:诊断准确率为83.0%~93.3%,可显示胆囊壁被侵犯程度、毗邻器官是否受累及淋巴结转移情况。
4. MRI检查:准确率为84.9%~90.4%。
5. 正电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PET)检查:PET检查对胆囊癌灵敏度高,可发现胆囊癌早期病变,检出最大径≤1.0cm 的转移淋巴结和转移病灶。
当CT或MRI检查有可疑发现时,建议行PET-CT检查。
(四)鉴别诊断
需与黄色肉芽肿性胆囊炎、肝癌侵犯胆囊、肝门胆管癌与萎缩性胆囊炎等疾病相鉴别。
四、胆囊癌术前与术中评估
(一)术前评估
1. T分期评估:
2. 淋巴结转移评估:
3. 远处转移评估:
(二)术中再次分期评估
(三)胆囊癌可切除性评估
胆囊癌根治性切除的条件包括:(1)R0切除为目标的胆囊及邻近器官癌灶切除和区域性淋巴结清扫;(2)剩余肝脏功能可代偿,可保存或重建其脉管结构;(3)患者可耐受手术创伤。
五、胆囊癌外科治疗
根治性切除手术是唯一可能治愈胆囊癌的方法。
胆囊癌的外科治疗建议在具有经验丰富的肝胆胰外科医师和病理科医师的医疗中心完成。
(一)肝脏切除范围
(二)联合器官切除或联合血管切除重建
(三)淋巴结清扫范围
(四)肝外胆管处理
(五)胆囊管癌的处理
(六)术中或术后诊断的胆囊癌的处理
(七)腹腔镜和机器人手术
(八)姑息性外科治疗
六、胆囊癌非手术治疗
近年来,许多临床研究从胆囊癌的辅助化疗、一线化疗,再到二线化疗方面进行了探索,改变了胆囊癌的治疗现状。
同时,胆囊癌的分子靶向治疗、免疫治疗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结果。
未来胆囊癌的化疗结合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有望为胆囊癌患者带来更大生存获益。
(一)化疗
1. 术前新辅助化疗:
适应证:(1)术后诊断的胆囊癌,当胆囊管淋巴结阳性时,二次术前建议行新辅助化疗;(2)对于局部进展期胆囊癌[侵犯肝脏和(或)淋巴转移],可考虑行新辅助化疗。
目前胆囊癌新辅助化疗仍为探索性研究,用于确定标准方案或明确获益的临床数据有限。
2. 术后辅助化疗:
T2期以上、淋巴结阳性或R1切除的患者可以从辅助化疗中获益。
推荐的方案有卡培他滨单药、吉西他滨联合奥沙利铂、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等。
3. 治疗性化疗:
多项前瞻性随机对照临床研究结果均证实,治疗性化疗可延长不可切除胆囊癌的生存期。
目前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是不可切除胆囊癌的标准一线化疗方案;吉西他滨联合替吉奥方案对晚期胆囊癌的总有效率为30%,肿瘤控制率为70%,疗效与吉西他滨联合顺铂方案相似,但可减轻患者恶心、呕吐及骨髓抑制等不良反应;对于有腹腔及腹壁转移者,行腹腔热灌注化疗对控制肿瘤广泛转移及癌性腹水有一定效果。
(二)放疗
术前放疗:
术中放疗:
术后放疗:
姑息性放疗:
胆囊癌放疗前应对患者的一般状态作出评价,若Karnofsky活动状态评分<70%,患者往往难以耐受放疗反应;若患者肝功能差或有大量腹水,也不宜进行放疗。
(三)免疫治疗和靶向治疗
在不可切除或复发的胆囊癌患者中,如出现高度微卫星不稳定或细胞错配修复机制缺失,使用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卡瑞利珠单抗或纳武单抗治疗可能使患者获益。
七、随访
应建立胆囊癌患者完整的病历资料数据库,详细记录流行病学、临床分期、病理学类型、手术方式、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放疗、肿瘤复发、随访终止时间及原因等,以便于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
T1N0M0 期胆囊癌患者根治性切除术后建议1 年内每3个月复查一次,1年后每6 个月复查一次;胆囊癌根治性术后需辅助治疗或胆囊癌姑息治疗的患者,应按治疗周期接受治疗和随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