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合集下载

胆囊癌外科治疗进展

胆囊癌外科治疗进展

肝胆外科杂志 2020 年 12 月第 28 卷第 6 期 Joama/ q^//epafo6i/iary Surgery ,V bZ ,28, T V o . 6, Dec. 2020407(EAES), International Society of Digestive Surgery-European Feder­ation (EFISDS) and European Society of Gastrointestinal Endoscopy (ESGE). Eur Radiol, 2017 Sep,27(9) :3856 -3866.10 McCain RS, Diamond A, Jones C, et al. Current practices and futureprospects for the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polyps : A topical review. World J Gastroenterol,2018 Jul 14,24(26) :2844 -2852.11 Valibouze C, El Amrani M, Truant S, Leroy C, et al. The manage­ment of gallbladder polyps. J Vise Surg, 2020 27 :S1878 -7886(20) 30111 -9.12 Longstreth GF, Thompson WG, Chey WD, et al. Functional boweldisorders. Gastroenterology 2006, 130(5): 1480-91.13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胆道外科学组,中国医师协会外科医师分会胆道外科医师委员会.胆囊切除术后常见并发症的诊断与 治疗专家共识(2018版).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8, 17(4): 325 -28.14王坚,闫加艳.医源性胆管损伤后狭窄三维可视化诊治专家共识(2019版).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19,39(8) :775 -761.15 Ido K, Suzuki T, Kimura K, et 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the elderly : analysis of pre-operative risk factor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J Gastroenterol Hepatol 1995, 10(5): 517-22.16 Bonatsos G, Leandros E, Dourakis N, et al.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Intraoperative findings and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Sui^ Endosc 1995, 9(8): 889 -93.17 Jones DB, Soper NJ.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Annu Rev Med 1996, 47: 31 -44.18俞海波,郑晓风,金肖丹,等.胆道探查术后患者生存质量分析•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11,17(9): 735 - 737.19王继英,张超,王旺潰,等.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动力学研究.中华肝胆外科杂志,2001,7(7) :400 - 40220 Estrada WN, Zan 2d I, Ward R , Negrin JA, Margouleff D. Scinti­graphic evaluation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of 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J Nucl Med 1991, 32(10): 1910-1.21 Yaghoobi M, Romagnuolo J.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 Updatesfrom the Recent Literature. Curr Gastroenterol Rep 2015, 17(8): 31.22 Drossman DA, Hasler WL. Rome IV-Functional GI Disorders : Disor­ders of Gut-Brain Interaction. Gastroenterology 2016, 150(6) : 1257 -61.23 Cotton PB, Durkalski V, Romagnuolo J, et al. Effect of endoscopicsphincterotomy for suspected sphincter of Oddi dysfunction on pain- related disability following cholecystectomy : the EPISOD randomized clinical trial. JAMA 2014, 311(20): 2101 -9.24 Perissat J , Collet DR, Belliard R. Gallstones : laparoscopic treat­ment ,intracoqjoreal lithotripsy followed by cholecystostomy or chole­cystectomy ------a personal technique. Endoscopy 1989, 21 Suppl 1 :373 -4.25 Mayumi T, Okamoto K, Takada T, et al. Tokyo Guidelines 2018:management bundles for acute cholangitis and cholecystitis. 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ci 2018, 25(1): 96-100.26 Lammert F, Miquel JF. Gallstone disease : from genes to evidence-based therapy. J Hepatol 2008, 48 Suppl 1 : SI 24 -35.(本文编辑耿小平)胆囊癌外科治疗进展宋天强【文章编号】10064761 (2020 )06>04074)5【关键词】胆囊癌;外科【中图分类号】R 735.9【文献标识码】C 胆道肿瘤中胆囊癌(gallbladder cancer , GBC )是 最为常见的一类恶性肿瘤。

2020CSCO胆道系统肿瘤诊疗指南初稿 (0630)

2020CSCO胆道系统肿瘤诊疗指南初稿 (0630)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GUIDELINES OF CHINESE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CSCO)BILIARY TRACT CANCER2020.V1.0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组织编写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指南工作委员会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胆道恶性肿瘤诊疗指南2020. V1.0目录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型(2020)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2020)1.胆道恶性肿瘤的筛查和诊断1.1 胆囊癌的筛查和诊断1.2 胆管癌的筛查和诊断1.3 胆道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2. 胆道恶性肿瘤的分期2.1 胆囊癌的TNM分期2.2 肝内胆管癌的TNM分期2.3 肝门部胆管癌的TNM分期2.4 胆管远端癌的TNM分期3. 胆道恶性肿瘤的MDT模式4. 胆道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4.1 胆囊癌的外科治疗4.2 肝内胆管癌的外科治疗4.3 肝门部胆管癌的外科治疗4.4 远端胆管癌的外科治疗5. 胆道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6. 胆道恶性肿瘤的系统治疗6.1 胆道恶性肿瘤的新辅助治疗6.2 胆道恶性肿瘤的术后辅助治疗6.3 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一线治疗6.4 晚期胆道恶性肿瘤的二线治疗7. 胆道恶性肿瘤的随访8. 附录8.1 肝功能Child-Pugh分级8.2 ECOG PS评分标准8.3 胆道恶性肿瘤的癌前病变术语汇总8.4 胆道恶性肿瘤主要的病理学类型汇总CSCO诊疗指南证据类别(2020)1A 高严谨的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一致共识(支持意见≥80%)1B 高严谨的Meta分析、大型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支持意见60%~80%)2A 稍低一般质量的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一致共识(支持意见≥80%)2B 稍低一般质量的Meta分析、小型随机对照研究、设计良好的大型回顾性研究、病例-对照研究基本一致共识,但争议小(支持意见60%~80%)3 低非对照的单臂临床研究、病例报告、专家观点无共识,且争议大(支持意见<60%)CSCO诊疗指南推荐等级(2020)Ⅰ级推荐1A类证据和部分2A类证据一般情况下,CSCO指南将1A类证据和部分专家共识度高且在中国可及性好的2A类证据作为Ⅰ级推荐。

胆囊癌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展

胆囊癌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展

胆囊癌治疗理念的更新与进展摘要胆囊是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较常见的肿瘤发生部位。

胆囊癌约占新发恶性肿瘤的0.6%,占恶性肿瘤相关致死疾病的0.9%。

目前已确定的胆囊癌发生危险因素包括女性、年龄>65岁、无症状胆石症及肥胖等。

手术切除是早期胆囊癌的唯一治愈手段,部分中晚期胆囊癌可通过扩大性切除达到根治目的。

但肝切除范围、淋巴结清扫范围及是否联合胆管切除、血管重建和多器官切除仍存在一定争议。

在新辅助治疗后,高达1/3的局部晚期胆囊癌患者可从二次手术治疗中获益。

仅有少部分高复发风险的胆囊癌患者可从术后辅助治疗中获益。

随着针对不同靶点的靶向药物的出现及基因检测在胆道系统恶性肿瘤中的应用,靶向治疗及PD-1/PD-L1抑制剂可能成为胆囊癌新的标准治疗方案。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我国的胆囊癌患者具有确诊晚、分型差等特点。

早期胆囊癌通常没有症状,可通过手术切除达到根治效果。

晚期胆囊癌可表现为黄疸、体重减轻及腹痛等症状,并多伴有远处转移,预后不佳。

明确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筛选需接受预防性胆囊切除的患者,可一定程度地提高胆囊癌的早期诊断率。

对于晚期胆囊癌患者,应采用全身化疗,如新辅助治疗及辅助治疗。

随着对胆囊癌发病机制认识的不断深入,靶向及免疫治疗展现出一定的应用前景。

本文就胆囊癌研究的热点及难点进行综述,并对胆囊癌治疗的未来发展方向进行展望。

一、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女性、年龄>65岁、无症状胆石症和肥胖是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1, 2]。

虽然70%~90%的胆囊癌患者伴有胆结石,但仅约1%的胆结石患者会发展为胆囊癌[3]。

此外,胆道疾病如原发性硬化性胆管炎、慢性胆道感染亦为胆囊癌的危险因素[4]。

解剖变异如胆胰汇合部异常,其特征是胰胆汇合部位于十二指肠壁外,通过蛋白水解酶产生的胰液回流损伤黏膜,进一步促进胆囊癌的发生[5]。

基因突变同样是胆囊癌发生的危险因素,特定基因的突变频率在特定的胆囊癌患者亚群间有所不同,TP53、SMAD4、SHH、ARID1A、EGFR、ERBB2、KRAS等基因突变在胆囊癌患者中较为常见[6]。

胆囊癌诊疗进展PPT课件

胆囊癌诊疗进展PPT课件
、肝总动脉旁及胰十 二指肠上后淋巴结 D2
编辑版ppt
13
治疗
扩大胆囊切除术
v根治术+肝部分切除术 胆囊底部、体部癌伴肝浸润
,应同时切除切除近肿块 ≥2cm肝组织
v根治术+肝外胆管部分切除术 胆囊颈部或胆囊管
部癌,肝外胆管受累伴梗阻性黄疸,如术中冰冻胆囊管 断端病理为阳性,应切除肝外胆管行肝门胆管空肠 Roux-en-Y吻合术
慢性胆囊炎合并胆 囊壁钙化者; 胆囊腺瘤样息肉, >10mm,蒂短而粗
编辑版ppt
3
病因学
u 年龄>50岁,病史5年以上 u 结石直径>2cm、或充满型结石 u 无功能胆囊、瓷性胆囊 u 胆囊壁局部增厚明显 u Mirizzi综合症病人 u 胆囊腺瘤
单发 基底宽 腺瘤大于1~1.2cm 并发结石或局部增厚 u 胆囊腺肌增生(节段性) u APBDJ(尤其无胆总管囊肿者)
编辑版ppt
Ⅰ期:侵犯黏膜和肌层 (IA/T1N0M0,IB/T2N0M0) Ⅱ期:侵犯囊壁全层或肝或 其他邻近器官(IIA/ T3N0M0, IIB/T1-3N1M0) Ⅲ期:侵犯门静脉主干或肝 动脉或多个肝外邻近器官 (T4任何NM0) Ⅳ期:已发生远隔器官转移 (任何T任何NM1)
TNM分期
7
临床表现
右上腹痛
缺乏特异 临床表现
腹部包块
消瘦 黄疸
编辑版ppt
8
临床诊断
B超---下列情况应高度可疑胆囊 癌:
u息肉>1cm,基底宽、渐增大 u囊壁不规则增厚>0.5cm或有钙化 u胆囊增大,脂肪餐收缩功能障碍 u轮廓模糊不清或边界不规则 u萎缩、无腔隙、胆汁浓稠 u瓷性胆囊
CT: 50%;动态增强可达91% 胆囊床浸润<2cm, 65%; >2cm, 100% 淋巴结转移: 36%~47%

精准医学时代胆囊癌的系统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精准医学时代胆囊癌的系统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

·专家论坛·DOI: 10.3969/j.issn.1001-5256.2023.09.005精准医学时代胆囊癌的系统治疗——机遇与挑战并存张瑞,耿智敏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肝胆外科,西安 710061通信作者:耿智敏,********************(ORCID: 0000-0003-2645-9808)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类型,由于其高度的侵袭性和对传统的放化疗不敏感,极大地制约了临床疗效。

近些年随着多种高通量测序技术层出不穷,对胆囊癌分子机制的认识也逐渐加深,一些潜在的治疗靶点逐渐被发现,目前相应的临床试验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

深入探究其异质性的分子分型,对于制订个体化诊疗策略极为重要。

近年来结合多组学特征提出了多种分子分型系统,使临床研究者对胆囊癌分子机制及特征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本文结合胆囊癌最新研究进展,探讨了胆囊癌突变靶点和分子分型等相关问题,分析了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的干预新靶标,提出了胆囊癌精准诊断和个体化治疗的新思路。

关键词:胆囊肿瘤;精准医学;治疗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62076194);陕西省重点研发计划(2022SF-606, 2022-YBSF-441)Systemic therapy for gallbladder cancer in the era of precision medicine: Coexistence of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ZHANG Rui,GENG Zhimin.(Department of Hepatobiliary Surgery,The First Affiliated Hospital of Xi’an Jiaotong University, Xi’an 710061, China)Corresponding author: GENG Zhimin,********************(ORCID: 0000-0003-2645-9808)Abstract:Gallbladder cancer is the most common malignant tumor of the biliary system,and its treatment outcome is greatly limited by its invasiveness and insensitivity to conventional radiotherapy and chemotherapy. In recent years,the emergence of various high-throughput sequencing techniques has helped to deepen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gallbladder cancer, and promising therapeutic targets have been identified and studied in clinical trials at present. A comprehensive exploration of the molecular subtypes of gallbladder cancer is of great importance for developing individualized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strategies. Several molecular subtyping systems have been proposed based on multi-omics features, which enhances the comprehension of the molecular mechanisms and features of gallbladder cancer among clinical researchers. With reference to the latest research advances in gallbladder cancer,this article investigates the challenges in the mutation targets and molecular subtyping of gallbladder cancer, analyzes the novel targets for targeted therapy and immunotherapy, and proposes new ideas for the precise diagnosis and individualized treatment of gallbladder cancer.Key words:Gallbladder Neoplasms; Precision Medicine; TherapeuticsResearch funding: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62076194);Key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Plan of Shaanxi Province (2022SF-606, 2022-YBSF-441)胆囊癌(gallbladder carcinoma,GBC)是指来源于胆囊上皮细胞的恶性肿瘤,也是胆道系统常见的肿瘤类型之一。

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完整版)

胆囊良性疾病诊治的研究进展(完整版)摘要胆囊良性疾病是普外科的常见病,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已成为胆囊良性疾病的标准治疗方式,随着LC术式的普及和对胆囊疾病认识的加深,有必要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进展进行再认识。

笔者基于《胆囊良性疾病诊治专家共识》,从提高胆囊良性疾病在胆囊癌发生中的认识、胆道先天性畸形对胆囊良性疾病诊治流程的影响及重视术前检查等方面概以综述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策略。

胆囊结石、胆囊息肉样病变、胆囊腺肌症、急慢性胆囊炎等胆囊良性疾病是外科常见病,以胆囊切除为主要治疗手段。

随着微创技术的发展,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被外科医师及患者广泛认同,成为外科治疗胆囊良性疾病的常用术式[1]。

随着LC例数的增加以及对胆囊疾病,尤其是对胆囊癌认识的加深,出现了一些有待于临床进一步思考的问题:对胆囊良性疾病患者过多考虑保留胆囊功能而忽略了致癌风险,未能早期切除病变胆囊、阻断癌变风险;术前对胆囊恶变评估不足,尤其当肿瘤突破浆膜层或术中胆囊破裂时,常规LC增加了肿瘤播散的发生风险;术前未能识别伴发的先天性胆管囊肿、胰胆管汇合异常(pancreaticobiliary maljunction,PBM)等致病因素,此类患者LC术后往往反复发作胆管结石;LC增加医源性胆管损伤(iatrogenic bile ductinjury,IBDI)的发生风险。

基于这些临床问题,本文对胆囊良性疾病的诊治进展作一综述。

一、胆囊良性疾病是胆囊癌发生的高危风险因素胆囊癌在我国发病率较高且呈增长趋势,因具有明显的侵袭特征,多数患者发现时已是晚期,丧失根治机会,而药物的疗效又差强人意。

因此,胆囊癌患者的整体预后极差,五年生存率低于10%[2,3]。

据报道,70%~90%的胆囊癌患者合并胆囊结石,炎症到癌的转化是肿瘤发生机制研究中的一个重要科学问题[4]。

随着研究的深入,胆囊癌炎-癌转化的潜在机制也在被逐步解析[5,6]。

2020ASCO肝癌之胆囊癌之胰腺癌研究进展护理课件

2020ASCO肝癌之胆囊癌之胰腺癌研究进展护理课件

护理与康复
心理护理
肝癌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 心理压力,因此心理护理 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患 者的生存质量。
疼痛管理
肝癌患者常常出现疼痛症 状,有效的疼痛管理能够 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活 质量。
康复指导
康复指导包括饮食指导、 运动指导和日常生活习惯 指导等,有助于患者恢复 健康状态。
01
胆囊癌研究进展
护理与康复
心理护理
疼痛管理
胰腺癌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因 此心理护理非常重要。医护人员应关注患 者的情绪变化,提供心理支持和疏导。
疼痛是胰腺癌患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医 护人员应评估患者的疼痛程度,提供合适 的止痛药物和护理措施。
营养支持
康复指导
由于胰腺是消化器官,胰腺癌患者常常出 现消化吸收不良的症状。医护人员应根据 患者的具体情况,提供适当的营养支持。
02
胆囊癌
针对胆囊癌的药物研发也有所进展,一些新型化疗药物和靶向药物在临
床试验中显示出对胆囊癌细胞的杀伤作用,有望改善胆囊癌患者的生存
预后。
03
胰腺癌
在胰腺癌的药物研发方面,新型免疫治疗药物和靶向药物的临床试验结
果为胰腺癌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以明确其疗效和安
全性。
患者心理支持
肝癌
肝癌患者常常面临巨大的心理压力和恐惧,因此心理支持在肝癌护理中尤为重要。2020 年ASCO会议上报道了一些关于肝癌患者心理支持的研究,探讨了心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 量、治疗依从性和生存期的影响。
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如慢性乙型肝炎 、肝硬化患者,应定期进行肝癌 筛查,以便早期发现病变。
治疗方法与效果
01
02
03
手术切除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

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

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

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

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

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

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

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

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1.1临床表现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实验室检查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影像学检查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

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胆囊癌的诊治进展(完整版)摘要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临床表现不典型、进展快、预后差的特点。

胆囊癌无特定的标志物,其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而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灶检出中更有优势。

外科手术治疗仍是主要治疗手段,但多数患者就诊时已失去手术切除的机会。

近年来,国内外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行了大量研究,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为胆囊癌提供了新的治疗手段。

本文就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作一综述。

胆囊癌是胆道系统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具有早期淋巴结转移和远处转移的倾向。

由于胆囊癌的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困难,疾病进展迅速,患者就诊时常常已是晚期。

90%以上的胆囊癌是腺癌,<10%是腺鳞癌、鳞状细胞癌、小细胞癌和肉瘤。

胆囊癌恶性程度高、容易复发转移、预后差,患者5年生存率低于5%。

伴随年龄增长、尤其60岁以上人群发病率明显增高,胆囊癌伴胆囊结石者占70%~90%。

外科手术作为胆囊癌获得治愈并长期生存的唯一途径,在国内仅20%~30%的胆囊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切除,因而对胆囊癌的诊治仍任重而道远。

现笔者对胆囊癌的诊断和治疗进展作一综述。

1、胆囊癌的诊断1.1 临床表现胆囊癌患者缺乏特异的临床表现,合并胆囊结石者早期多表现为胆囊结石和胆囊炎症状,如右上腹痛、恶心、呕吐、厌食等,晚期可有体重下降、腹部包块等表现,如果肿瘤转移至肝门部或肝外胆管,甚至会出现梗阻性黄疸。

1.2 实验室检查胆囊癌患者可有肝功能异常、胆红素升高、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A19-9等升高,胱硫醚-β合酶和趋化因子配体21阳性表达与胆囊癌的临床严重程度和不良预后密切相关,并且可以作为胆囊鳞状细胞癌、腺鳞癌和腺癌型胆囊癌诊断的标志。

1.3 影像学检查胆囊癌既没有明确的早期诊断方法,也没有特定的标志物。

超声检查作为首选的检查方法,准确率为80%左右,许红丽等认为,相比于普通彩超,彩色多普勒超声可反映病灶的血流特征,在胆囊良恶性肿瘤的鉴别诊断中有很好的敏感性与特异性。

胆囊癌超声诊断类型有4型:Ⅰ型为隆起型;Ⅱ型为壁厚型;Ⅲ型为混合型;Ⅳ型为实块型。

CT和MRI在胆囊癌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的意义,其可通过断层扫描及三维重建等技术操作为临床诊断与治疗提供更多的帮助。

在增强CT扫描中,增厚的胆囊壁会出现明显强化,并且其门脉期会持续强化,其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价值高,在该方面,MRI与CT的诊断没有太大差别;杨涛等的报道显示,在评价周围器官侵袭和转移情况比较中,MRI对胆囊癌周围器官侵袭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91.94%,CT 对胆囊癌周围器官侵袭和转移的诊断符合率为75.81%,MRI的诊断符合率明显高于CT,且MRI对肝脏转移的诊断敏感性也高于CT,在这方面MRI更有优势。

据Patkar等报道,PET-CT在局部晚期胆囊癌的转移性疾病中检出率很高,尤其是在横断面成像中具有局部区域淋巴结转移的患者中,PET-CT 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其他检查包括内镜超声检查、磁共振胰胆管造影也可做为补充检查手段。

2、胆囊癌的分期胆囊癌的预后与分期密切相关,目前常用的胆囊癌分期方法有两种,一种为Nevin分期,另一种为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merican Joint Commission for Cancer Staging, AJCC)参与制定的胆囊癌TNM分期。

Nevin分期相对简单,容易记忆,但对于肿瘤在透壁浸润程度和器官侵犯方面未进行区分,也未细分肿瘤的淋巴结转移,这些对于胆囊癌治疗方案的选择有很重要的参考意义。

目前临床最常用的还是TNM分期方法,旨在为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提供依据。

AJCC第8版癌症分期系统于2018年1月1日在全球启动使用,与第7版相比,第8版对T2期胆囊癌进行了细分,且N分期划分标准改为了按照淋巴结转移数量来划分。

3、胆囊癌的手术治疗手术切除是胆囊癌最有效的治疗方式,手术的目标是完整切除肿瘤和获得病理阴性切缘(R0切除),然而,仅有少数患者在疾病早期确诊并通过手术得以根治。

通常,按照肿瘤的T分期决定手术方案。

3.1 Tis期及T1期胆囊癌对Tis及T1期胆囊癌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可达到根治,术后5年生存率可达100%。

但切除时注意避免胆囊破裂,以防肿瘤播散。

T1b 期胆囊癌侵犯胆囊肌层,易发生淋巴结转移,行胆囊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淋巴结清扫基本已达成共识,是否行胆囊床2 cm的楔形肝切除仍存在争议。

李国明等研究表明,射频消融在处理胆囊床在T1b期胆囊癌根治性手术中安全、有效,应用胆囊床射频消融替代楔形肝切除术能简化手术操作,降低手术中出血的风险。

3.2 T2期胆囊癌此期侵犯胆囊肌层周围结缔组织,未突破浆膜层。

胆囊引流静脉所在的肝段S4b和S5被认为是根治性胆囊切除术的一部分,为达到R0切除,应予胆囊切除联合肝S4b+S5切除术及淋巴结清扫,若术中13a组淋巴结活检呈阳性,则进行扩大淋巴结清扫术,争取达到R0切除。

第8版AJCC癌症分期系统对T2期胆囊癌进行细分,分为T2a期(腹腔侧)、T2b 期(肝脏侧)。

Shindoh等发现肝脏侧的胆囊癌比腹腔侧更容易发生血管侵犯、淋巴结侵犯及肝转移,腹腔侧胆囊癌的5年生存率(76%)也优于肝脏侧(<50%)。

因此,Lee等认为T2a期可以不行联合肝段切除术,而T2b期术后须联合辅助治疗,但考虑到T2期胆囊癌的生物学侵略性,笔者建议T2a期也须行胆囊癌根治术。

3.3 T3期胆囊癌此期属于进展期胆囊癌,侵袭性极强,但若能达到R0切除,仍可延长患者生存期。

为达到R0切除需采取个体化手术方案。

对于较大肿瘤侵及门静脉或肝动脉时则需行血管切除重建,甚至扩大的右半肝切除术或右三叶切除术。

若出现肝外邻近器官,比如肝外胆管、胃、十二指肠、胰腺等远处转移时,需依据转移部位行肝切除联合右半结肠切除、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等。

若肝外胆管受侵或邻近胃转移,则需行空肠胆管Roux-en-Y吻合术、胃肠吻合术等。

当肿瘤侵犯肝、胰腺及十二指肠时,需行肝切除术联合胰十二指肠切除术。

然而,扩大的胆囊癌根治术带来更大的手术创伤,患者可能因众多术后并发症如肝衰竭、门静脉栓塞、高胆红素血症、胆瘘、胰瘘、腹腔内出血等而死亡。

3.4 T4期胆囊癌此期患者已属晚期,全身状况差,多伴有肝脏多发转移、远处脏器及淋巴结转移。

如不能实现R0切除,应尽量避免手术。

多数患者行姑息性治疗,配合辅助治疗,预后仍较差。

3.5 腹腔镜在胆囊癌根治术中的应用腹腔镜胆囊癌根治术在早期胆囊癌患者诊疗中可发挥良好的应用价值,其长期生存率跟开腹手术相仿,具有手术出血较少、术后并发症少以及住院时间更短的优点,某些患者因胆囊与周围组织粘连严重、胆管损伤或行胆总管切除术等情况而中转开腹,对进展期胆囊癌患者,不推荐使用腹腔镜手术。

3.6 意外胆囊癌因良性疾病行胆囊切除术,术中或术后病理学检查发现的胆囊癌称为意外胆囊癌,随着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开展,意外胆囊癌报道逐渐增多,0.25%~0.89%的胆囊切除标本病理学结果提示有胆囊癌。

对于Tis期和T1a期患者,行单纯胆囊切除术可达到长期生存;对于T1b期胆囊癌及以上分期的患者建议再次手术治疗,根据其分期行标准甚至扩大胆囊癌根治术,PET-CT对胆囊癌转移灶灵敏度高,可用于再次手术前排除广泛转移。

关于再次手术时间仍存在争议,杨新伟等研究表明,发现意外胆囊癌的2周内行再次手术治疗,其总生存明显优于超过2周再行手术者,也有研究表明4~8周为再次手术的最佳时机,时间过短不利于对肿瘤进行完整的评估和分期。

4、辅助治疗虽然手术切除是唯一的治疗方法,但能进行手术治疗的患者数量少,且复发频繁,近年来有许多关于辅助治疗效果的研究,辅助治疗的有效性仍存在争议。

有的研究认为辅助治疗在提高生存率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有研究则认为辅助治疗对胆囊癌患者生存情况并无显著影响。

4.1 放疗目前胆囊癌的常见放疗方式有术中放疗、外照射、胆道腔内近距放疗等,其安全性和准确性也随着放疗技术的进步而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众多放疗方式中使用最多的为外照射。

Ren等认为对胆囊癌患者,特别是R1切除以及淋巴结阳性患者,术后放疗可以提高其5年生存率,降低局部复发率,但对远处转移率无明显改善。

还有研究表明,术前辅助放化疗的中晚期胆囊癌患者有较高的R0切除率,但其效果还需进一步验证。

4.2 化疗多年来,国际范围内广泛认可化疗对于胆囊癌的作用,并应用顺铂和吉西他滨作为晚期胆囊癌患者的一线化疗方案。

奥沙利铂联合5-氟尿嘧啶(FOLFOX)最近被确定为一种新的二线治疗策略。

然而,也有Ⅲ期随机对照研究结果表明,胆囊癌术后辅助药物吉西他滨单用或者联合奥沙利铂并没有明显改善患者预后。

基于BILCAP Ⅲ期随机对照试验中,卡培他滨化疗有助于改善胆囊癌患者的总体生存率,《美国临床肿瘤学会(ASCO)临床实践指南》建议胆囊癌患者术后行6个月卡培他滨化疗,R1切除患者可予化疗加放疗。

笔者认为,尽管放化疗的作用不确定,建议R1切除或者伴有其他不良预后因素的患者行放化疗。

4.3 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发展和我们对胆道肿瘤的分子途径了解的逐渐加深,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在新的治疗组合中处于前沿。

了解胆道恶性肿瘤的基因表达谱和突变,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其发病机制,并确定有希望的新的治疗靶点。

近年来研究表明,非编码RNA包括lncRNA、microRNA 在胆囊癌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二代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已经在胆囊癌患者的各种基因中发现了许多基因组突变,包括EGFR、HER2、VEGF、TP53、PIK3CA/mTOR和ERBB3、ErbB通路。

其中ERBB2/ERBB3突变促进了胆囊癌细胞在体内外的增殖和迁移。

ERBB2/ERBB3突变刺激了PD-L1在胆囊癌细胞中的表达,从而导致针对胆囊癌肿瘤细胞的T细胞的免疫抑制。

Rojas-Sepúlveda等发现裂解以装载胆囊癌细胞系提取物的树突状细胞能够强烈诱导CD4+和CD8+T细胞的活化。

基于上述重要发现,以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PD-L1为靶点的药物和刺激机体免疫反应的癌症疫苗可能对胆囊癌预防和治疗有效。

此外,仍有许多潜在的靶点等待研究。

5、小结综上所述,由于早期发现困难、进展快、恶性度高,胆囊癌的预后较差。

早发现、早治疗是改善预后的关键。

治疗方式首选手术治疗,术后辅以放、化疗可以改善生存情况。

靶向、免疫治疗也为胆囊癌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手段。

目前对胆囊癌仍需进一步研究,提高早期诊断的可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