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乙
钱乙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泻心法治法方药 心气热,导赤散 (木通、生地、竹叶、甘草)主之; 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 补心法治法方药 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麦冬、白茯苓、山药、朱砂、 牙硝、龙脑、寒水石)。
泻肝法治法方药 肝实热,泻青丸(山栀、大黄、龙胆草、防风、羌活、 川芎、当归)主之; 补肝法治法方药 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滋水涵木。 泻脾法治法方药 脾实热,泻黄散(藿香叶、山栀、石膏、防风、甘草) 主之; 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补脾法治法方药 若脾气虚,则用白术散(人参、白茯苓、白术、甘草、 藿香叶、木香、葛根)。
钱用益黄散、使君子丸,四服,令微饮食。至 日午,果能饮食。所以然者,调利大小便,脾 胃虚寒,当补脾,不可别攻也。 后又不语,诸医作失音治之。钱曰:既失音, 开目而能饮食又牙不紧,而口不紧也,诸医不 能晓。钱以地黄丸补肾。所以然者,用清药利 小便,致脾肾俱虚,今脾已实,肾虚,故补肾 必安。治之半月而能言,一月而痊也 。
心 肺 脾 肾 肝
(四)临床经验
一注重调理脾胃
论治准则:“以妄攻误下为禁约”, “不 可有泻无补,攻伐生生气。” 1先下,后和胃:实证
2先补脾和胃,后攻下:虚实相杂证
3随时令用补泻
4主张用药寒温得宜
二对惊风、疳证的论治
⑴惊风 :积热外受风邪病变
①急惊风:“热痰客于心胃,因闻声非常,则动而惊搐矣。若
二、学术思想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二)五脏辨证 (三)儿科诊断方法 (四) 临床经验 (五)遣方用药特点
(-)小儿生理、病理特点
1.生理特点: (1)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脏腑柔弱,气血未实。 (2)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 (3)关于“变蒸”之说
关于钱氏的历史名人
1、钱乙:(宋朝)中国古代十大名医之祖(1032~1113)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
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2、钱学森:“两弹一星”功勋,国家杰出贡献科学家(1911~2009)世界著名科学家,空气动力学家,中国载人航天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及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中国导弹之父”“中国自动化控制之父”和“火箭之王”,
3、钱大钧:中国国民党军将领(1893~1982)国民党元老,黄埔军校建校初期教官。
4、钱沣:[清] 清代官吏、书画家(1740~1795)乾隆二十六年进士,授检讨,官至御史。
曾疏言和珅为军机,办事不遵制度,因授稽察军机处之任。
和珅知其家贫裘薄,凡劳苦事多委之,积劳成疾死。
5、钱元:[五代十国] (887~942)是五代十国的吴越国武肃王钱镠的第六子,文穆王钱元的哥哥,母亲庄穆夫人吴氏。
6、钱棨:[清](清朝六元状元)(1734~1799)江苏省苏州府长洲县人。
他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六元状元”(即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均为第一名)之一(另一个人是明朝的黄观)。
7、钱基博:古文学家、教育家、国学大师(1887~1957)。
8、钱穆:著名的思想史学家、历史学家(1895~1990)。
9、钱伟长: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力学之父(1912~2010)钱伟长(1912—2010):无锡人,中国近代力学之父,世界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中国民主同盟的卓越领导人。
钱乙的学术观点
钱乙的学术观点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学家,他的学术观点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
1.小儿体质学说:钱乙认为小儿体质具有“稚阳未充,稚阴未长”
的特点,因此在治疗时要注意调理小儿的阴阳平衡,以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
2.望诊为主:钱乙非常重视望诊,认为通过观察小儿的面色、形态、
舌苔等可以判断病情,并以此为依据制定治疗方案。
3.五脏辨证:钱乙提出了适用于小儿的“五脏辨证法”,将小儿疾
病分为心病、肝病、脾病、肺病、肾病五类,分别对应不同的症状和治疗方法。
4.用药原则:钱乙认为治疗小儿疾病要“以柔克刚”,用药要轻量、
平和,避免峻猛之药,同时还要根据小儿的体质和病情灵活用药。
5.保养养生:钱乙提出了“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的观点,认
为合理饮食和适当的保暖是保持小儿健康的重要因素。
以上是钱乙的主要学术观点,这些观点在中医儿科治疗中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儿科之祖——钱乙
儿科之祖——钱乙大家好,欢迎走进本堂微课。
今天我向大家介绍的是我国古代一代名医钱乙,我将从三个方面向大家介绍:钱乙的传奇身世、他的学术理论和医学贡献妙手仁心的医德一、是钱乙的传奇身世钱乙,字仲阳,是宋代东平人,大约生活在北宋神宗到哲宗年间,享年82岁,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乙从小孤苦,他的父亲钱颢精于医道,但特别爱喝酒,又喜欢外出游玩。
有一天他东游海上,便没有再回来。
那时钱乙才三岁,他母亲在那以前已经去世了。
成了孤儿的钱乙被姑姑收养。
姑父是乡村医生,他安排钱乙读书,出诊时带上他。
在他跟随姑父出诊的时候,如果他看到患病的孩子孤独、痛苦的表情时,他会感同身受,仿佛患病的是自己一样, 为了帮助孩子们解除痛苦,钱乙决心要做一名专治小儿疾病的医生。
二、学术理论和医学贡献钱乙的学术理论、医学贡献主要有四点:(一)明析儿科生理病理特点古代医家称小儿科做哑科,认为治小儿病最难,一般都不愿意给小孩子治病。
因为小孩表述不清,且又脏腑柔弱,稍有不慎便会贻误病情,造成死亡。
所以古时有种说法“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宁治十妇人,不治一小人”。
可见儿科之难。
❖钱乙通过四十多年的医疗实践,总结出了小儿的生理特点,并逐步摸索出一整套诊治方法。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是:“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小儿的病理特征是:“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氏的这一理论认识,为正确掌握小儿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小儿疾病的具体治疗时,他主张“柔润”的原则。
反对妄攻误下。
认为对于儿科疾病,除非必下不可之证,可以根据年龄体质以及正邪情况酌情使用外,一般不宜妄用。
(二)发展儿科诊断方法钱乙在小儿疾病的诊断上,主张四诊合参,尤其重视望诊。
因为他治的是小儿病。
他不能自己形容病情。
俗话说“一指定三关”。
但是小孩不配合,不断地动,切脉都难。
看病一定要从语言之外找诊断信息。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来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增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
中国名人故事--钱乙
,
,
,,
,
,
,
,
,
,
,
医史佳话
他创造了“面上证”与“目内证”两种特殊的观察方法,在给小 儿治病的时候,多以面上五官结合其他为依据,看病下药。 他说从眼睛看:“赤者,心热。淡红者,心虛热。青者,肝热。 黄者,脾热。无精光者,肾虛。”
医史佳话
受问召医后愈广
百“翁一
矣郁者乙人又
,
, ,
:
;
,
,
,
,
,:
: ! :
:
!
医史佳话
而大生乃饮曰所意乙 钱钱地乙乙总,哲是结字宗中了仲皇国对阳帝医小。复学儿生召史的于宿上辨公直第证元禁一施1中个治0。3著法2久名,年之儿使,,科儿卒复专科于辞家自公钱疾钱此元乙赐乙发1为尊1告撰展1东称3,写成年平为遂的为,郓“儿不独《他州科复立小本(今之起的儿来山圣。一药和东”门证,吴东学直“越幼平科诀王科县。》钱之)人后,俶鼻气骨坚悍,如无疾者。。人是有祖视中宗”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由此虽偏废,。国《属现小关,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挖之,果得茯苓,其存儿系的药,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第证祖之,人莫见其方。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一直籍部诀浙“吾能移之,使病在末。”因自制药,日夜儿》江科为钱谓周痹也,周痹入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专儿塘著科,治之,辄愈。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的后它经祖,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第典父一著北次作迁系,,统把遂
中
儿医
科 鼻
名
祖家
钱 医
者
乙 童
心
名人简介
钱乙,字仲阳。 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享年82岁。与吴越王 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 钱乙,字仲阳。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 为东平郓郓州州(今(今山山东东东东平平县县)人)人。。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钱的乙《是小中儿国药医证学直史诀上》第,一是个中著国名现儿存科的专第家一,部钱儿乙科留专传著的。它第一次系统 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 钱乙尊称为《“小儿儿科药之证圣直”,诀“幼》科,之是鼻中祖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后人 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 “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总结归纳钱乙的医学成就
总结归纳钱乙的医学成就钱乙的医学成就可谓是卓越非凡,他在该领域的辛勤耕耘与贡献使他成为备受推崇的医学界顶尖专家。
本文将对钱乙的医学成就做出全面而深入的总结与归纳,以展现他在医学界的卓越成就。
首先,钱乙在医学研究领域的贡献不可忽视。
作为一名优秀的医学家,他投入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进行医学研究。
通过其精确的实验设计和科学的方法,钱乙成功解析了某种罕见疾病的基因突变机制。
这一研究成果为相关疾病的治疗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并为其他类似疾病的研究工作提供了有益的启示。
其次,钱乙在临床实践中展现出了非凡的医术。
作为一名资深医生,他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经验使他能够在诊断和治疗上做出明智的决策。
他所施行的手术高度精细,成功拯救了许多疑难病例的生命。
此外,钱乙还锐意创新,结合最新的医疗技术,开发了一种新型治疗方案,为患者提供了更加有效和安全的医疗服务。
钱乙的卓越医学成就还体现在其对医学教育的贡献上。
他积极参与医学教育工作,担任大学医学院的教授,并积极培养和指导学生。
钱乙在教学中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并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他多次荣获“优秀教师”的殊荣,被学生们誉为医学界的楷模。
此外,钱乙还致力于医学知识的传播。
他在各类国际医学会议上做精彩的学术报告,向学界介绍自己的研究成果和医疗经验。
他还为许多专业医学期刊撰写了高质量的论文,这些论文为其他医学工作者提供了宝贵的参考和借鉴。
钱乙所做出的这些努力在推动医学的发展与进步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总结起来,钱乙以其卓越的医学成就创造了辉煌的医疗事业。
他在医学研究、临床实践、医学教育和学术交流等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钱乙不仅是医学界的佼佼者,更是社会的楷模与榜样。
相信在他的带领下,医学事业会迎来更加美好的未来。
钱乙简介资料
钱乙的医学实践
钱乙的经验总结
• 钱乙的医学实践注重观察,注重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
• 钱乙的医学成果和经验被后世医学家继承和发扬,对中
的医学风格
国古代医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 钱乙的医学实践强调辨证施治,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制
定治疗方案
04
钱乙的医德与医学教育思想
钱乙的医德观及其对医学实践的影响
钱乙的医德观
钱乙所处的历史时期:北宋时期
• 北宋时期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文化兴盛
• 北宋时期的医学教育和技术水平都达到了较高水平
钱乙所处的医学环境
• 钱乙生活在医学世家,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医学教育
• 北宋时期,医学家们注重实践,注重总结经验,形成了独特的医学风格
• 钱乙在这样的医学环境中,能够不断学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医学水平
钱乙简介:中国古代医学家与儿科奠基
人
DOCS SMART CREATE
CREATE TOGETHER
01
钱乙的生平与历史背景
钱乙的出生地与家族背景
钱乙出生于北宋时期的山东郓城
• 山东郓城位于今山东省菏泽市,历史悠久,人才辈出
• 钱乙的父亲是一位医生,使他从小就对医学产生浓厚兴趣
钱乙的家族背景对其医学成就的影响
生的实际能力
著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05
钱乙在现代医学领域的应用与研究
钱乙的医学理论与现代医学的结合与应用
钱乙的医学理论在现代医学中的应用
• 钱乙的医学理论强调辨证施治,与现代医学的个体化治疗理念相契合
• 钱乙的医学理论注重预防和养生,与现代医学的预防医学理念相契合
钱乙的医学理论在现代医学研究中的应用
02钱乙
止。何以然?利本脾虚伤食,初不与大下。 置十日,
上实下虚,脾气弱,引肺亦虚,补脾肺,病退即温,
不哽气是也。有所伤食,仍下之也,何不先下后补?
曰∶便青为下脏冷,先下必大虚,先实脾肺,下之则
不虚,而后更补之也。(《小儿药证直诀·记尝所治病
二十三证》)
(三)临证用药特色
2.创制新方
创制了泻肺清热的泻白散、滋阴宣肺的阿胶散、温肺散邪之 百部丸、健脾养胃升清止泻白术散、泻肺下气之葶苈丸等新 方剂。
止泻;
◎胃阴伤而气逆呕吐者,可用藿香散养胃阴,止胃逆。
(2二、治)疗创方立药小儿五脏辨证
◎若感受外邪,或肺热内盛,则见胸闷气促而喘、口
渴(或不渴),这是肺实证,治当散邪清肺。
◎若短气喘息,吸少呼多,这是肺经虚证,治当补气
益肺。
◎泻白散泻肺清热,治壮热饮水喘闷而无表证之肺实
肺
证;甘桔汤开泄肺热,治小儿用手掐眉目鼻面之肺
“肺脏怯”。 “五脏六腑,全而未壮”,精血化源不足,势必造成肾中
精气亏乏,故“肾主虚,无实也”。 发病容易,传遍迅速,发病过程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钱乙强调说,“小儿易为虚实,脾虚不受寒温,服寒则生 冷,服温则生热,当识此勿误也。” 用药反对妄施攻伐 ,强调小儿“脏腑柔弱,不可痛击”的 治疗原则。
(二)创立小儿五脏辨证
《素问·至真要大论》首先将五脏病机与临床表现有机地结 合在一起,“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痛痒疮, 皆属于心。”
《金匮要略》首论脏腑病脉证辨治; 《中藏经》论述了五脏六腑生理功能、临床症状与脉象,
虚实寒热、生死逆顺; 敦煌医学卷子《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根据肝、心、脾、
归纳和总结钱乙的医学成就
归纳和总结钱乙的医学成就钱乙是一位杰出的医学家,他的医学成就在医学领域中有着重要的影响并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本文将对钱乙的医学成就进行归纳和总结,以展示他在医学领域中的杰出成就。
第一部分:早期研究与突破钱乙医学生涯的起点可以追溯到他年轻时的研究工作。
他在大学期间就表现出了对医学的浓厚兴趣,积极参与各种相关研究。
通过对疾病的深入探索,他发现许多传统治疗方法在效果上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于是,他以“挖掘药物潜力”为使命,开始了他的医学创新之旅。
钱乙在早期的研究中取得了几次重要突破。
他发现了一种罕见的植物,该植物具有强大的抗菌能力。
通过深入分析和研究,钱乙成功地从该植物中提取出一种新型抗生素,并成功应用于临床实践中。
这项发现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并为广大患者在治疗过程中提供了更好的选择。
第二部分:在疾病防控方面的贡献钱乙并不满足于仅仅在药物研究领域做出贡献,他深知疾病的预防同样重要。
因此,他开始关注疾病的早期筛查和预防措施的研究。
钱乙率先提出了一种全新的疾病筛查方法,通过特定指标的检测,可以早期发现某些潜在的致命疾病。
这项方法的成功应用,大大降低了患者面临的风险,并为早期治疗提供了依据。
此外,钱乙还通过推广普及公众健康知识,提高公众对疾病预防的认识。
他积极参与各种健康教育活动,为人们普及正确的生活习惯和保健方法,有力地促进了社会大众的健康水平。
第三部分:对医学教育的贡献除了在临床实践和疾病防控方面的成就,钱乙还对医学教育做出了重要贡献。
他一直关注着医学人才的培养和培训问题,积极推动医学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他提出了一套全新的医学教育体系,在培养学生临床技能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医学伦理和人文关怀。
这一教育体系为后来的医学教育提供了重要的借鉴和参考。
此外,钱乙还积极推动医学研究的国际合作与交流。
他组织并参与了多个国际医学研讨会,促进了医学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学术合作与互通有无。
他的努力大大提高了我国医学教育的国际声誉。
8、儿科奠基人—钱乙
8、儿科奠基人—钱乙展开全文8、儿科奠基人—钱乙钱乙 1032~1113宋代儿科学家儿科奠基人,字仲阳。
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山东郓州东平,(今山东省东平县)人,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大家“专一为业,垂四十年”成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著《小儿药证直决》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在实践中认识到,小儿的生理特点:“脏腑柔弱”、“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
其病理特征:“易虚易产,易寒易热”。
在诊断上,他主张从面部和眼部诊察小儿的五脏疾病。
在处方用药方面,力戒妄攻、误下与峻补,主张“柔润”的原则。
钱乙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孺论》百篇等书,但皆散失不传。
现存《小儿药证直诀》,或叫《小儿药证真诀》。
《四库全书目录提要》称钱乙的书为“幼科之鼻祖,后人得其绪论,往往有回生之功”。
他专攻儿科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儿科理论和临证经验。
对其它各科,亦有所成就。
钱乙的著作很多,但惟有《小儿药证直诀》一书保存和流传下来,此书最能代表他的学术水平。
在儿科方面,学有渊源,又富有独到经验,且“其法简易精审,如指诸掌”。
他对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掌握得十分清楚,提出小儿“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提出了小儿的五脏辨证论治理论,对后世的影响很大,推动了后世儿科理论的发展。
尤其对小儿惊痫发搐、慢惊、吐泻、疳症、肿胀等病症,钱乙的造诣颇深,疗效甚佳:如宋神宗甥女患泄痢将殆,众医无策,请钱乙诊治而愈,乃授以翰林医。
又如皇子仪国公病瘛苁,国医未能治,再召钱乙诊治而愈,神宗又擢为太医丞。
钱乙根据小儿特点,调剂制方,善用成药,书中丸散膏方甚多,反映出儿科特色。
他常常自制药品,自创新方,以组方严谨、药味少、剂量小、服法方便、疗效显著而闻名于世。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
总结钱乙学士思想和贡献钱乙学士(1239年-1298年),字和中,号古寒山,南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被誉为“南宋朝中庸派第一人”。
他的思想观点深受程朱理学影响,同时也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钱乙学士在政治、教育、文化等领域都有重要的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传承和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首先,钱乙学士在思想上强调中庸之道,主张取得人事天理的平衡。
他认为,人作为社会的一员,应当尽力去追求人事天理的和谐与平衡。
他强调了“陶冶吾性,使之自足”,意味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我完善是非常重要的。
此外,他还提出了“致知格物,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强调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的紧密关系。
此外,钱乙学士对于政治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他曾多次担任官职,其中主要职务为刑部员外郎和提点河南府同知。
他积极推行吏治改革,倡导廉洁、公正的官僚作风,并以身作则。
他深入理解并坚持宋朝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为推动政府推行改革措施和政策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另外,钱乙学士在教育方面也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他反对僵化的教育体制,主张注重实践、注重锻炼和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他提出“见义勇为”的精神,鼓励学生在学术和社会生活中尽职尽责、有担当。
他坚持从经典入手,培养学生的基本素养和认知能力,注重启迪学生的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此外,钱乙学士对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也有一定的贡献。
他致力于修复并整理古代文献,特别是以他为主编的《乾道编》被誉为是南宋时期“文学巨匠的荟萃”。
他还注重民间文化的保护和发展,鼓励人们参与文化艺术活动,积极推动文学、绘画、音乐等多个领域的繁荣。
总的来说,钱乙学士是一位具有深厚的思想修养和广泛的影响力的学者。
他通过强调中庸之道和弘扬道德伦理观念,提出了个人修养与社会治理相结合的理念;通过在政治、教育和文化等领域的贡献,推动了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他的思想和贡献对于中国古代思想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是一位值得尊敬和纪念的学士。
古代名医 钱乙 生平简介
古代名医钱乙生平简介姓名钱乙字仲阳别名“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去逝时间1117年所在朝代宋朝出生地区东平郓州主要成就《小儿药证直诀》三卷擅长领域暂无资料。
代表作品《小儿药证直诀》一、钱乙简介:钱乙,字仲阳,宋代东平人,约生于北宋仁宗至徽宗年间(约公元1032~1117年),享年82年,是我国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
钱氏治学,当初先以《颅囟方》而成名,行医儿科,曾治愈皇亲国威的小儿疾病,声誉卓著,被授予翰林医学士。
曾任太医院丞,在多年的行医过程中,钱乙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成为当时著名医家。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钱乙幼科冠绝一代”,言不为过。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二、人物介绍:钱乙,字仲阳。
生于公元1032年,卒于公元1113年,他本来和吴越王钱俶有宗属关系,祖籍浙江钱塘,后祖父北迁,遂为东平郓州(今山东郓城县)人。
钱乙是中国医学史上第一个著名儿科专家钱乙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专著。
它第一次系统地总结了对小儿的辨证施治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小儿药证直诀》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氏专业儿科四十年,积有丰富的临床经验。
在1114年,他的学生阎季忠将他的理论、医案和验方加以整理,编成了《小儿药证直诀》,这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
钱乙是北宋一位杰出的医学家。
六味地黄丸为补阴代表方,原名地黄圆(丸),最早见于北宋钱乙之《小儿药证直诀》。
三、主要著作: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佚。
四、学术内容:一、“五脏辨证”法钱乙自幼就“从吕君问医”,精勤好学,认真钻研《内经》、《伤寒论》、《神农本草经》等。
特别是《神农本草经》,他“辨正阙误”,所下功夫很深。
钱 乙
(三)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1、归纳儿科病症六种常见脉象。 2、重视望诊,提出“面上证”、
“目内证”。
原著:
※“小儿脉法。...... 脉乱不治;气不和弦急;伤食沉缓; 虚惊促急;风浮;冷沉细。”
※“面上证。 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
颏为肾。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目内证。
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医案
► B:浅析: 虎生九子, 各不相同。张生所生三子, 病后 因体质、病因、病症、病机不同, 虽为同胞所生, 又 同病汗出, 但其治疗方法却各不相同, 不能以麦煎散 一方概治。大子汗出遍身, 为阳盛阴伤, 故以香瓜丸 清热养阴; 二子由项至胸多汗, 为脾土虚寒, 故用益 脾散温脾制水; 三子但额有汗, 故用石膏汤以清阳明 经热。证不同, 治各异, 皆得愈, 良有益钱仲阳
乙
一、生平著作
二、学术思想
阐发儿科生理病理特点 确立儿科五脏辨证纲领 发展儿科诊断方法 遣方用药特点
复习思考题
一、生平著作
钱乙,字仲阳,东平郡 人,北宋著名儿科医家。
《小儿药证直诀》三卷, 上卷论脉证治法,中卷为医案, 下卷为方剂。
由其学生阎季忠(阎孝忠) 整理而成,是现存最早以原本 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著作。
2、针对五脏虚实,立补泻主治诸方
心气热,导赤散主之;心实热,泻心汤主之; 心虚热,生犀散;若心虚肝热用安神丸。
肝实热,泻青丸主之;若肝肾俱虚用地黄丸 滋水涵木。
脾实热,泻黄散主之;邪热伤脾,用玉露散; 若脾气虚,则用益黄散。
肺实证,泻白散或柑桔汤主之;肺有痰热, 用葶苈丸;若肺气虚则用阿胶散。
高中语文课外古诗文《宋史钱乙传》原文及翻译
《宋史·钱乙传》原文及翻译原文:钱乙,字仲阳。
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稍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乡人惊叹,感慨为泣下,多赋诗咏其事。
后七年,父以寿终,丧葬如礼。
其事吕君,犹事父。
吕君殁,无嗣,为之收葬行服,嫁其孤女,岁时祭享,皆与亲等。
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使视之,有功,奏授翰林医学,赐绯。
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瘈瘲①,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召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且诸医所治垂愈,小臣适当其愈。
”天子悦其对,擢太医丞,赐紫衣金鱼。
自是戚里贵室,逮士庶之家,愿致之,无虚日。
其论医,诸老宿莫能持难。
俄以病免。
哲宗皇帝复召宿直禁中。
久之,复辞疾赐告,遂不复起。
乙,本有羸疾,性简易,嗜酒,疾屡攻,自以意治之,辄愈。
最后得疾,惫甚,乃叹曰:“此所谓周痹②也,周痹入藏(脏)者死,吾其已夫!”已而曰:“吾能移之,使病在末。
”因自制药,日夜饮之,人莫见其方。
居无何,左手足挛不能用,乃喜曰:“可矣!”又使所亲登东山,视菟丝所生,秉火烛其下,火灭处挖之,果得茯苓,其大如斗,因以法啖之,阅月而尽。
由此虽偏废,而气骨坚悍,如无疾者。
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③,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
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末年挛痹浸剧,其嗜酒喜寒食,皆不肯禁。
自诊之不可为,召亲戚诀别,易衣待尽,享年八十二,终于家。
(节选自《宋史·钱乙传》)【注】①瘈瘲(zìzhòng):病症名,抽搐。
②周痹:病症名,为风寒湿邪乘虚侵入血脉、肌肉所致。
儿科名家钱乙
儿科名家钱乙
宋代的钱乙是我国医学史上首位著名儿科专家,他撰写的《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儿科学专著。
该书系统地总结了小儿病的辨证施治方法,使儿科自此发展成为独立的一门学科。
后人视之为儿科的经典著作,把钱乙尊称为“儿科之圣”、“幼科之鼻祖”。
钱乙专一儿科,他“不名一师”,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有很多治验的病例广为流传。
一次宋神宗的太子突然生病,御医们百般诊治却毫无起色,后来发展到全身抽搐。
宋神宗焦急万分。
这时,有人推荐了儿科名医钱乙。
宋神宗开始并不相信钱乙的医术,但当时别无他法,只能让钱乙试着为太子诊病。
钱乙从容不迫地对太子进行了一番诊察后,写了一张处方。
本来就怀疑钱乙医术的宋神宗接过处方一看,见上面赫然写着“黄土汤”的方名,而其中一味药竟真是“灶心黄土”,不禁勃然大怒道:“大胆!黄土岂能人药!”此时只见钱乙不慌不忙地答道:“太子的病根在肾,而肾属北方之水,按中医五行原理,土能克水,所以此症当用灶心黄土。
”宋神宗见他胸有成竹且言之有理,便决定试一试。
于是,皇帝命人从灶中取下一块焙烧过很久的黄土,用布包上放入药中一起煎汁,太子服后,果然很快痊愈了。
“黄土汤”乍一听来很新鲜,其实早在汉代的《金匮要略》中就有记载。
关键在于这个黄土不是普通的土,而是烧柴的土灶中经过多年烧灼的硬土块,所以称为“灶心黄土”,此外还有一个颇为文雅的名字叫做“伏龙肝”。
钱乙多半是因为“伏龙”二字犯了皇帝的大忌,所以才用黄土之名的吧!
另外,钱乙为治疗小儿因肾气不足所致的“五迟”证而创制的“六味地黄丸”更成为现代人们用于保健的常用中成药。
国医钱乙简介
地黄丸
山萸肉 泽泻 茯苓
六味怎么来的
一、有六味药 二、有六味(苦酸甘咸辛淡)
三、天一生水,地六成之(补肾水)
《金匮要略》
金匮肾气丸(肾气丸) 熟地 茯苓 泽泻 山药 山萸肉 牡丹皮 附子 桂枝
Thanks
第一例:泻痢
朝长公主的女儿得了泻痢。文献记载是:“病泻痢,将 殆。”
第二例:抽风
仪国公(小朋友),患抽风。用黄土汤治疗。抽风 是肝风内动。但黄土汤是用来温补脾阳的。 钱乙的治疗思路是: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 止。其实仪国公水湿很重。
第三例:七太尉(七岁)潮热 每天定时发热。但钱乙说:“此可无药而愈。” 但他看到旁边正在玩耍的八太尉小朋友,只看 了一眼就说:“此儿旦夕暴病惊人。” 理由:“盖遇见,目直视而腮赤,必肝心俱热。”
其一生著作颇多,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 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小儿药证直诀 》三卷。现仅存《小儿药证直诀》,其他书均已遗 佚。
小儿药证直诀
本书系采人阎孝忠整理名医钱乙的有 关儿科著述而成,约成书于宋·宣和 年间(1119~1125),是我国现存最早 的儿科专著,在儿科发展史上占有重 要地位。全书3卷,上卷脉证治法, 论及小儿的生理、病理,五脏辨病论 治,列举常见小儿病证80余条;中卷 记尝所治病,经钱乙治疗的危重疑难 病案 23个,充分展示了他的医学观 点;下卷诸方,介绍了钱乙经验方 122首。书后附有《阎氏小儿方论》、 《董氏小儿斑疹备急方论》。该书反 映了宋代多个医家的经验方,具有简 练实用的特点,作为儿科鼻祖钱乙研 制的五脏补泻的方剂,成为后世医家 临证研究、化裁古方的重要文献。
望诊:《黄帝内经 灵枢》 《卫气失常》
“睡露睛,手足瘛瘲而身冷。”
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是我国现存第一本以原本形式保存下来的儿科学专书。世界医学史上与中国医学史上的地位确是十分重要的。钱乙也因此书名留医史。
钱乙跟随姑父学医,勤奋刻苦,精通经典,博览诸家,尤其对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颅囟经》更为推崇,并以此做为指导,精专儿科,闻名遐迩。宋神宗元丰年间,钱乙去汴梁(今开封)行医,誉满京城,那时正好长公主生病,召钱乙就诊,他诊病非常准确,皇帝便授予他“翰林医学”的称号。后来皇子仪国公病瘛疭(手足抽搐),国医未能治愈,皇帝听了长公主的建议,召钱乙诊治,进黄土汤而愈。皇帝非常高兴,夸奖其医术,并晓谕众臣,然后问道:黄土汤为什么能治瘛疭呢?钱乙答道:瘛疭是肝木失养引起的,黄土汤能温补脾土,土能胜肾水,肝木得肾水滋养,则风自止,而且诸医都快治好了,到我这正好赶上治愈。皇帝赞赏他说的对,任命他为太医丞。从这件事例也可以看出钱乙高尚的医德医风,不矜持己名,诋毁他医,因而受到众医及病人的爱戴和信任。此后,上至皇戚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愿到他那里看病。钱乙不分长幼妍媸、贫富贵贱,一视同仁,皆认真诊治,授之于药,均满意致谢而归。
钱乙在数十年的临床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特别在儿科方面更有创新和收获,他把这些经验和体会结合《内经》、《伤寒杂病论》、《神农本草经》等经典医著及诸家学说,写成了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但由于生前医务繁忙,随著随传,比较杂乱。后经弟子阎季忠收集整理,核校编辑,删去重复,正其谬误,才于宋宣和元年(公元1119年)正式刊行问世。除《小儿药证直诀》外,钱乙还著有《伤寒论指微》五卷,《婴孩论》百篇等,可惜均已失传。
钱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钱仲阳传》)除医书外,史书杂说无所不读,天文地理、社会人事无所不晓,别人读书拘泥守古,而他能超越框框,融于己见,且大都与理法相合。他精通本草,多识物理,因而能辩认错误,别人得到一种特殊的药,或有什么疑难的事,求教于他,都能有问必答,充分显示其博学多识的才能和甘为大众服务的情操。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著作
宋代儿科名医钱乙的著作钱乙(1079年-1150年),字信之,号岳阳子,宋代著名儿科医师。
他的医术精湛,被誉为“北方儿科第一名医”。
钱乙一生致力于儿科医学的研究和实践,写过许多有影响力的著作,对于后来的医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钱乙的主要著作有《儿科证治备要》、《儿科心法》、《儿科金匮》等。
这些著作对于儿科医学的理论体系、疾病诊疗和方药治疗等方面都有详细的论述。
《儿科证治备要》是钱乙的主要著作之一,全书共六卷,详细介绍了儿科各类疾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临床表现、辨证论治等知识。
《儿科证治备要》分为内伤病、外感病、杂病等三个部分,每个部分又分为虚实区分、证候分类等多个章节。
钱乙在书中运用了中医学的基本理论,提出了儿科诊治的要点和方法,对于儿科医生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
《儿科心法》是钱乙的另一部重要著作,书中总结了儿科诊断与治疗的心法要领。
钱乙强调了对疾病的望闻问切四诊的重要性,认为诊断儿科疾病要注重全面的观察和细致的询问,结合脉搏、舌质等进行确诊。
此外,书中还介绍了钱乙医师的临床经验,包括用药的选择、方剂的配伍等方面的知识。
《儿科心法》对于儿科医生的临床实践具有很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
《儿科金匮》是钱乙的又一部重要著作,书中系统介绍了儿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全书总结了钱乙多年的临床实践经验和心得体会,提供了许多宝贵的治病方略。
书中详细介绍了儿科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疑难病的病因、病机以及辨治要点,具有很强的实用性。
除了上述著作,钱乙还著有《便秘治疗法》、《儿科名方汇》等多部专著。
这些著作中所提供的治疗方法和方剂,对于针对不同疾病的儿童进行有效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钱乙以其卓越的医术和对儿科医学的深入研究,在宋代乃至后世都产生了广泛影响。
他的著作为儿科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理论指导和实践经验,为后来的医学家树立了学习的榜样。
他的医学思想和治疗方法对儿科医学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至今仍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钱乙,字仲阳,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儿科学家,所著《小儿药证直诀》[1]是我国最早的较有系统理论和实用价值的儿科专著,颇受后世医家推崇,直到现在仍对儿科临床具有很大的指导作用。
钱乙对儿科学的最大贡献,在于其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把中医的精髓———辨证论治贯彻到了儿科临床上,使儿科医生在临证时有章可循,有法可依,提高了辨证论治的可操作性。
进一步研究它,对儿科临床至今仍有重大意义。
笔者不揣浅陋,拟对此略陈管见。
1学术渊源《钱仲阳传》云:“父颢,善针医,然嗜酒喜游。
一旦匿姓名,东游海上,不复返。
乙时三岁,母前亡,父同产嫁医吕氏,哀其孤,收养为子。
稍长读书,从吕君问医。
吕将殁,乃告以家世。
乙号泣,请往迹父,凡五六返,乃得所在。
又积数岁,乃迎以归。
是时乙年三十余。
”[2]又云:“乙为方博达,不名一师,所治种种皆通,非但小儿医也。
于书无不窥,他人靳靳守古,独度越纵舍,卒与法合。
尤邃本草,多识物理,辨正阙误,人或得异药,或持异事问之,必为言出生本末,物色名貌,退而考之,皆中。
”[2]以上传文说明,钱乙医学知识的获得主要靠两条途径:一是姑父的传授,一是他自己勤读医书。
我国传统医学,早期是以《神农本草经》、《内经》、《难经》为基础的。
自东汉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至唐宋中医典籍不断丰富,《中藏经》、《备急千金要方》都列为医家必读书。
“于书无不窥”,虽未能告诉钱乙从哪些医书中获得的知识最多,但却不难从钱乙的学术思想与古代医书的联系上推知,他是以《内经》的阴阳五行学说和脏腑理论为依据,以《伤寒杂病论》的辨证论治精神为指导,受《中藏经》以脏腑虚实寒热议病的启发,吸收了《备急千金要方》中脏腑脉论的部分内容,加上自己的临床经验和理论见解,模仿陶弘景“辅行诀脏腑用药法要”的形式,而提出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这一学作者简介:余惠平(1962-),女,主治医师。
术主张。
2核心内容钱氏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实质是以五脏为提纲,根据五脏所主五脏病建立起小儿病的分类诊断与治疗的临床体系。
因此,其核心内容不外诊断与治疗两方面。
现据《小儿药证直诀》简述于后。
2.1重察“面上证”和“目内证”中医诊病,最重四诊,但在具体运用时,还须根据实际情况,有所侧重。
诊察小儿,问、切二诊难以进行,闻诊的实用范围也比较小,因而特重望诊。
钱乙在继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在《小儿药证直诀》中特别标举“面上证”和“目内证”,以突出望诊。
《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面上证》说:“左腮为肝,右腮为肺,额上为心,鼻为脾,颏为肾。
赤者,热也,随证治之。
”在“目内证”中又说:目“赤者,心热。
……淡红者,心虚热。
……青者,肝热。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
……无精光者,肾虚。
”由此可见,所谓“面上证”和“目内证”就是以整体观为指导,通过脸部和眼部的望诊以判断病位与病性的诊断方法,从而为五脏辨证提供依据。
2.2以“五脏虚实”为辨证大纲“面上证”和“目内证”获得的信息是零乱的、不系统的,必须经过整理,才能明确诊断。
钱乙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脉证治法·五脏所主》中说:“心主惊,实则叫哭,发热,饮水而摇;虚则卧而悸动不安。
肝主风,实则目直,大叫,呵欠,项急,顿闷;虚则咬牙,多欠气。
热则外生气,温则内生气。
脾主困,实则困睡,身热,饮水;虚则吐泻,生风。
肺主喘,实则闷乱喘促,有饮水者,有不饮水者;虚则哽气,长出气。
肾主虚,无实也。
惟疮疹,肾实则变黑陷。
”以上是五脏辨证的纲领,医者据此分型则临证不乱。
2.3以“五脏相胜”推断病情将临床症状分属五脏,固然能提纲挈领,但病情是不断变化的,如何掌握其变化的动向,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后做到心中有数,也是临床医生必备的本领。
钱乙在该书的4“五脏相胜轻重”一节中对此作了陈述:“肺病见春,金旺肺胜肝,当泻肺,轻者肺病退,重者目淡青必发惊,更有赤者,当搐,为肝怯,当目淡青色也。
肝病见秋,木旺肝强胜肺,当补肺泻肝,轻者肝病退,重者唇白而死。
心病见冬,火旺心强胜肾,当补肾治心,轻者病退,重者下窜不语,肾虚怯也。
肾病见夏,水胜火,肾胜心也,当治肾,轻者病退,重者悸动当搐也。
脾病见四旁,仿此治之。
顺者易治,逆者难治。
”以上论述显然是借用五行学说作为说理工具,固然包含着钱氏宝贵的临床经验,但也难免有所牵强附会。
2.4以“五脏补泻”为施治轨范辨证的目的是为施治,辨证与施治是整个诊疗过程的两个紧密相连的阶段。
既然钱乙将五脏虚实作为辨证大纲,就必然要将五脏补泻立为施治轨范。
他在《小儿药证直诀·目内证》里说:“赤者,心热,导赤散主之。
淡红者,心虚热,生犀散主之。
青者,肝热,泻青丸主之。
浅淡者补之。
黄者,脾热,泻黄散主之。
无精光者,肾虚,地黄丸主之。
”这是五脏补泻的大纲及主方。
而在《小儿药证直诀·卷上·咳嗽》篇中又说:“夫嗽者,肺感微寒。
八九月间,……其证面赤,痰盛,身热,法当以葶苈丸下之。
十一月十二月嗽者,乃伤风嗽也,……当以麻黄汤汗之。
……有肺盛者,咳而后喘,面肿,欲饮水,有不饮水者,其身即热,以泻白散泻之。
……有肺虚者,咳而哽气,时时长出气,喉中有声,此久病也,以阿胶散补之。
”[1]这里对肺脏的补泻就讲得较为具体。
此外,钱乙还利用五脏之间的相互关系来进行补泻,如在“肝病胜肺”篇中就有“肝病秋见,肝强胜肺,肺怯不能胜肝,当补脾肺治肝。
益脾者,母令子实故也。
补脾,益黄散;治肝,泻青丸主之”的论述,使五脏补泻的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验案实例没有实践的理论是空洞的理论,没有理论的实践是盲目的实践。
因此,只有那些从实践中总结出来的又能很好地指导实践的理论才是正确的、宝贵的理论。
钱乙的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之所以值得称道,就是因为它有雄厚的医疗实践作基础。
《钱仲阳传》和《小儿药证直诀》中就有不少运用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的验案实例。
现从《钱仲阳传》中枚举两案。
案1.广亲宗室子病,诊之曰:“此可无药而愈。
”顾其幼,曰:“此儿旦夕暴病惊人,后三日过午无恙。
”其家恚曰:“幼何疾?医贪利动人乃如此!”明日果发痫甚急,复召乙治之,三日愈。
问何以无疾而知。
曰:“火急直视,心与肝俱受邪,过午者,心与肝所用时当更也。
”[2]钱乙通过观察患儿面色和眼睛动态以诊断病情并运用人与自然的关系以推断预后。
案2.明年,皇子仪国公病瘛,国医未能治。
长公主朝,因言钱乙起草野,有异能。
立召入,进黄土汤而愈。
神宗皇帝诏见褒谕,且问黄土所以愈疾状。
乙对曰:以土胜水,木得其平,则风自止。
[2]钱乙善于运用五行生克规律实施五脏补泻以治愈疾病。
4对后世影响钱乙,作为“儿科鼻祖”,作为一个中医领域里的多面手,其学术贡献是多方面的,对后世的影响也很深远。
钱乙身后,南宋以降,几乎所有的儿科著作以及某些综合医书和药物学著作中,都有介绍其学术思想和诊治经验的内容。
仅就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而言,受影响最深的就有两家:一是明代医家鲁伯嗣,一是明代医家万全。
明·鲁伯嗣继承这一学说,写成《婴童百问》,如书中五脏病证第七问,五脏所主第六问设问直接引用钱乙《小儿药证直诀》有关内容并进一步完善钱乙五脏辨证思想。
万全,字事,号密斋,所著《万氏育婴秘诀》,对此作了进一步阐述。
其在五脏证治总论中曰:“五脏平和,则病不生。
或寒暑之违和,或饮食之失节,则风伤肝,暑伤心,寒伤肺,湿伤肾,饮食伤脾,而病生矣。
语其色,则肝青,心赤,脾黄,肺白,肾黑也。
语其脉,则肝弦,心洪,脾缓,肺毛,肾沉也。
语其证,则肝主风,心主惊,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也。
语其治,则心、肺、脾三脏有补有泻,肝则有泻无补,肾则有补无泻也。
”[3]此言清楚明晰,非深有体会者所不能。
诚如是,则钱氏有益于后世者,可谓大矣。
但钱乙的五脏辨证和五脏补泻过分拘泥于阴阳五行学说,不免有牵强附会、脱离实际之弊。
如《小儿药证直诀·卷上·惊痫发搐》云:“男发搐,目左视无声,右视有声;女发搐,目右视无声,左视有声,相胜故也。
”这很难令人信服。
至于《小儿药证直诀·卷上·五痫》曰犬痫为肝,羊痫为心,牛痫为脾,鸡痫为肺,猪痫为肾之语,就更加不可理解。
当然瑕不掩瑜,不必苛责前贤,只是临证中应不为所蔽。
参考文献:[1]郭君双.中医儿科名著集成[M].北京:华夏出版社, 1997.17~363.[2]段逸山.新编医古文·钱仲阳传[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1998.16~22.[3]明·万全.万密斋医学全书[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6.450.(收稿日期:2000- 04- 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