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柏庆_催化反应动力学

合集下载

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发明专利]

专利名称: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专利类型:发明专利
发明人:徐柏庆,魏俊梅,张法智,朱起鸣
申请号:CN00106166.6
申请日:20000428
公开号:CN1268394A
公开日:
20001004
专利内容由知识产权出版社提供
摘要:本发明涉及一种二氧化碳重整甲烷反应催化剂的制备方法,首先将氧氯化锆配制成水溶液,将氨水作沉淀剂,将配制好的ZrOCl水溶液滴加到该沉淀剂中,静置老化,再用用去离子水洗涤,然后用无水乙醇洗涤数次,得醇凝胶,干燥焙烧,得到超细ZrO粉末,将ZrO载体浸渍于硝酸镍中,搅拌干燥、焙烧,即为本发明的催化剂。

本发明制备方法,既操作简便,设备简单,又可达到与超临界干燥所得到的类似催化剂的效果。

申请人:清华大学
地址: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清华园
国籍:CN
代理机构:清华大学专利事务所
代理人:罗文群
更多信息请下载全文后查看。

新型催化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新型催化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化学-中国石油大学北京

张鑫,男,博士,教授。

1995-1999年,大庆石油学院化学工程专业,获工学学士;1999-2002,北京服装学院化工研究所,导师:傅吉全教授,硕士论文题目:MCM-22分子筛的动态合成、表征、改性及烷基化催化应用,获工学硕士学位;2002-2006年清华大学化学系获理学博士学位,导师徐柏庆教授。

2006年9月加入西班牙科学院化工技术研究所(Instituto de Tecnología Química, UPV-CSIC)Avelino Corma教授研究组从事博士后研究。

2009年1月以“杰出海外留学人才计划”回国受聘到中国石油大学(北京)重质油国家重点实验室工作,主要从事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等物理化学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纳米催化、新型催化材料及环境友好催化化学。

2004年获国际催化联合理事会(IACS)授予的首届“Young Scientist Prize”奖,以表彰在研究“Au/ZrO2催化CO氧化反应中载体ZrO2纳米粒子的尺寸效应”的开创性工作。

2009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

2009年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项目:氧化物及纳米复合型“金属/氧化物”催化剂研究,第三完成人)。

目前已在Angew. Chem. Int. Ed.(2篇), J. Catal.(2 篇), Chem. Commun.(2篇), J. Phys. Chem. B, Dalton Trans., Catal. Today等重要化学/化工期刊发表研究论文16篇,其中SCI论文收录11篇(第1作者9篇),EI论文收录9篇,其中9篇SCI论文获总引用200余次,他引150余次。

已参与了两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一项973计划和一项西班牙政府资助的重点研究项目,目前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0903119)两项,中国石油大学“杰出海外留学人才计划”启动基金一项,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启动科研基金一项。

CaO催化PE热解及H2O对催化过程影响的ReaxFF MD研究与机理分析

CaO催化PE热解及H2O对催化过程影响的ReaxFF MD研究与机理分析
results showed that CaO promoted the pyrolysis of PE and effectively reduced the activation energies of the C ―C
bond and C―H bond cleavages from 316.88 kJ/mol and 430.13 kJ/mol to 22.24 kJ/mol and 30.87 kJ/mol
报, 2021, 72(9): 4665-4674
Citation: HE Xingchu, CHEN Dezhen, MEI Zhenfei, ADILI Batuer, AN Qing. ReaxFF MD study on the pyrolysis of PE catalyzed by CaO and the
respectively, and promoted the conversion of PE to light oil and gas molecules. CaO adsorption and dissociation of
free radicals and unsaturated carbon atoms on the carbon chain can effectively promote the heat of PE solution. But
ReaxFF MD study on the pyrolysis of PE catalyzed by CaO and the effect of
H2O on the catalytic process and mechanism analysis
HE Xingchu, CHEN Dezhen, MEI Zhenfei, ADILI Batuer, AN Qing

多相催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多相催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

多相催化的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多相催化反应是一种重要的化学反应,常见于化工和环保领域。

该类反应通常涉及到两个或更多不同相的物质,其中至少一个相是固体催化剂。

相比于单相反应,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更为复杂,因为反应物和催化剂需要在界面处发生反应,而界面的形态和性质对反应过程有很大影响。

因此,多相催化反应的研究成为了近些年来化学领域的热点之一。

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是多相催化反应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

背景相异反应模型(BAM)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两相反应动力学模型。

根据BAM模型,反应物可以进入催化剂颗粒,与催化剂表面上的活性位点发生反应,随后生成产物并从表面脱离。

BAM模型包含多个动力学参数,如折射率、扩散系数、吸附常数等,这些参数需要通过实验方法或理论模拟来确定。

根据BAM模型,多相催化反应动力学可以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反应物的传递和吸附,这个过程涉及到物质的扩散和吸附,以及表面位点上反应物的化学吸附情况。

第二个阶段是反应物的反应和产物的解离,这个过程包括表面上反应物的活化和解离,以及产物从表面脱离和扩散至外部介质的过程。

在这两个阶段中,反应物和产物都需要在表面上吸附和解离,而表面化学吸附对反应速率和选择性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除了BAM模型外,基于分子动力学(MD)方法的相关模拟也可以提供有关多相催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的详细信息。

MD方法可以模拟催化剂表面上的化学反应,通过计算势能差和微观反应率等参数,可以预测催化反应的速率、选择性和产物分布。

MD方法的优点在于可以预测表面吸附和反应的微观机理,并提供界面反应所需的定量数据。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实验技术的不断进步,多相催化界面反应动力学研究已经越来越深入和广泛。

未来,我们可以预期多相催化反应的反应动力学将更为细致地考虑不同界面条件下的反应过程,并更好地预测反应速率和选择性。

在化工和环保领域,多相催化反应将在设计高效低成本的催化剂、生产低污染的化学品、开发清洁能源等方面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第23卷 2007年 总目录 第1期

石油学报(石油加工)第23卷 2007年 总目录 第1期

氮 氧化物 在离 子交 换丝 光沸 石 中的理 论计 算 … …… …… …… …… …… …… …… …… … 刘洁 翔
王建 国 (8 5)
二 氧化碳 直接 加氢 合成 二 甲醚 的本 征 动力 学 … …… …… …… ……… 王继 元
延迟 焦化 炉 内流动 、 烧 和传热 过程 数值 模拟 燃
研 究 报 道
王 晓辉 曾崇余 前
羽 毛
吴 昌子 (2 6) 潘 昱昱 (9 6)
王 娟 (7 7)
协整 理论 应用 于非 平稳 F C 系 统 的状态 监测 与故 障诊 断 … ……… …… …… …… …… 陈 CU
…… …… ……… … ……… … … 周桂 娟
含酯 基 的二巯 基噻 二唑二 聚 物 的摩 擦学 性 能 … ……… …… …… …… …… … ……… …… 康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王延 吉 ( 6 9)




付殿 岭 ( 0 1) 0 聂西 度 ( 4 1) O
高分 辨 电感耦合 等 离子 体质谱 法测 定 F C催 化剂 中微量 元素 C
… …… …… … 谢华 林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催化 剂焙 烧设备 的 工业放 大对 乙苯 脱 氢催化 剂 的影 响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纳米介 孔硅 铝分 子筛 的合 成及其 加 氢脱硫 性 能 … …… ……… … ……… … …… 吴 新 民

二氧化碳羧基化利用探讨

二氧化碳羧基化利用探讨

化工进展CHEMICAL INDUSTRY AND ENGINEERING PROGRESS2019年第38卷第1期二氧化碳羧基化利用探讨张志智1,3,周明东2,孙京2,方向晨1,3(1华东理工大学反应工程(联合)国家重点实验室,上海200237;2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辽宁抚顺113001;3中国石化大连石油化工研究院,辽宁大连116045)摘要:二氧化碳是一种低毒、不易燃、储量丰富且廉价易得的碳一资源,如何有效利用二氧化碳,将二氧化碳转化为高附加值化工品已成为当今研究热点。

从能量利用及经济性角度考虑,将二氧化碳作为羧化试剂与具有高能量的起始原料反应,合成具有较高应用价值的羧酸(酯)或碳酸酯类衍生物是二氧化碳规模化利用的重要途径,目前受到了广泛关注。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的研究进展,从反应的热力学、反应机理以及催化剂和反应工艺的改进等多个方面探讨了通过二氧化碳羧基化反应制备精细化工品的可行性及应用前景。

并对该领域研究所存在的问题和局限性进行了总结。

最后对今后的发展方向作了展望,指出二氧化碳化学工业的建立还需依赖基础研究的突破,需要开发高性能、廉价、适用范围广的过渡金属催化剂,实现二氧化碳的有效活化和利用。

关键词:二氧化碳;羧基化;羧酸;酯中图分类号:TQ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6613(2019)01-0229-15Carboxylative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ZHANG Zhizhi 1,3,ZHOU Mingdong 2,SUN Jing 2,FANG Xiangchen 1,3(1State Key Laboratory of Chemical Engineering,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Shanghai 200237,China;2School of Chemistry and Materials Science,Liaoning Shihua University,Fushun 113001,Liaoning,China;3SINOPEC Dalian Research Institute of Petroleum and Petrochemicals,Dalian 116045,Liaoning,China)Abstract:Carbon dioxide is a kind of low toxic,non flammable,cheap and abundant C1resource.The effective conversion of carbon dioxide to high value-added chemicals has become an attractive research topic.From the point of view of energy utilization and economy,the utilization of carbon dioxide as carboxylation reagent together with energetic materials to synthesize carboxylic acids or esters is an important way and has been attracted much attention.In this paper,the recent progress on the carboxylation of carbon dioxide is reviewed,and the feasibility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 of the carboxylation route are discussed from the respect of reaction thermodynamics,mechanism and the improvements of catalyst and reaction process.And the problems and limitations of this research field are summarized.In the end,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is prospected.Establishment of CO 2chemical industry relies on the breakthrough of fundamental research.Highly active and cheap transition metalcatalysts with wide application are urgently needed,in order to activate and utilize CO 2.Keywords:carbon dioxide;carboxylation;carboxylic acid;ester特约评述DOI :10.16085/j.issn.1000-6613.2018-1108收稿日期:2018-05-29;修改稿日期:2018-07-07。

甲醇制烯烃反应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分析-齐国祯

甲醇制烯烃反应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分析-齐国祯

总的来说,甲烷的生成有三种途径:一是表面甲氧 基与甲醇或二甲醚的反应(4);二是甲醇的甲烷化反 应(3);三是某些芳烃的脱甲基反应。从图l中T0s 和反应温度对甲烷选择性的影响关系中可以看出:在 较低的温度(<500℃)时,随着TOs的增加,甲烷选择 性基本保持不变,说明甲烷主要是通过途径一生成。 在某一较高的温度时,随着TOs的增加,催化剂积炭 程度越来越严重,芳烃的脱甲基反应变得较为明显,温 度越高,脱甲基反应速率越快。当然,随着温度的升 高,甲醇的甲烷化反应程度也会加大。
2甲醇制烯烃反应气相副产物的生成机理分析积炭的增加覆盖了越来越多的催化剂活性中心活性位的酸度也越来越低使得催化剂无法将大量的甲醇或二甲醚转化成烯烃但较低的酸度下甲醇生成二甲醚的反应却仍然可以顺利进行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第35卷第1期
CHEMlCAL ENGINEERING 0F OlL&G^S

甲醇制烯烃反应副产物的生成规律分析
虽然对于甲醇制烯烃反应如何生成第一个c—c 键的说法不一,涉及到首先是生成乙烯还是丙烯的问 题”“,但是当第一个c—c键生成以后,随后的链增 长生成高碳烃、高碳烃的裂解等反应机理已经基本达 成共识。sAP0—34催化剂属于小孔分子筛(o.43 nm),而且sAP0—34分子筛催化剂属于三维孔道类 型,具有笼大孔小的特点,因此具有高度的择形性,笼 内生成的某些长链高碳烃(>c。)无法扩散出来,沉积 在孔内形成积炭,因此在反应产物中没有检测到大于 c。的高碳烃。c;+c。等高碳烃的生成主要是通过甲 氧基碳正离子与乙烯、丙烯反应生成长碳链的碳正离 子,然后继续与生成的低碳烯烃反应生成更长碳链的 碳正离子,其中伴随着长链高碳烃的裂解反应。生成 的长链碳正离子与分子筛催化剂的B酸中心作用生 成烷氧基,随后通过消除生成烯烃,或通过夺氢反应生 成烷烃。因为c;+c。的裂解为吸热反应,温度升高对 c,+c。的裂解反应有利,所以高温时,c,+c。选择性 较低。温度较高时,催化剂积炭程度较重,变小的孔道 使得生成的部分c,+c。烃类无法扩散出来,同样使得 c,+c。选择性降低。在任一温度下,c,+c。选择性 随着T0s的增加而降低证明了这一点。

科研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科研中的概念判断推理
• 揭露和驳斥谬论和错误。
形式逻辑的基本规律:
• 同一律; • 矛盾律; • 排中律; • 充足理由律。
同一律
• 同一律的基本内容是: 在同一个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每
一思想都应保持其同一性和确定性。
• 同一律的公式是: A是A
• * A 代表在议论中的概念、判断.
矛盾律
• 矛盾律的基本内容是: 在同一个议论中,对于同一对象的思
老师对学生讲:
如法官判你胜诉,那么按我们的合约你应当付我学弗; 如法官判你败诉, 那么按法官判决你也应付我学弗。
学生对老师讲:
如果法官判我输那么按我们的合约我不需要付给你学弗; 如果法官判我嬴那么按法官判决我也不用付给你学弗。
学习形式逻辑的意义
• 思维经济;
• “理”… 条理、 说理、 推理。
• 正确认识,推论新知识;
在在的做一件对社会有益的贡献!?!
科学家论坛序
化物所的谘询委开会过程中,委员们对化物所的科研形 势、在国内外的学术影响、科研选题、科研道德、学术建设、 国际国内学术交流、研究生的培养……许多命题发表了很好的 意见和建议。化物所老一辈科学家在培养研究生方靣积累了许 多経验和教训,如:迖芬奇画蛋精神、小狗过河、熏陶…后來 李文釗委员提议搞一个栏目,让大家将自已一生从事科研和研 究生培养的経验、教训、体会和感受写出來,或许对新人尤其 是研究生有些帮助。有鉴于此,同化物所网络中心联系,在他 们的全力支持下在科普栏目下,搞了个“科学家论坛”子栏目, 为使內容更丰富、更广泛、更深刻我们也从其他网站和杂志上 收录一些好的文章“转登”在本栏目中,目前內容多集中在研 究生自我培养、教育、择业等方靣。希望大家能喜欢並从中找
假设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事务的 产生原因及其发展规律作出初步的论断的思 维形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 成 氨 反 应 各 基 元 步 骤 能 量 关 系
3. Basic Concepts in Catalysis
催化剂的主要性能指标: • 催化(剂)活性 • 选择性 • 稳定性 • 抗毒性 • 机械强度
甲醇(为基本化工原料)的化学
4. 化学动力学的几个基本概念
一般的化学反应,无论它是 overall reaction (总包反应) 还是 elementary step:
5. Kinetics of homogeneous catalysis
广义均相催化(络合催化):反应物(至少是反应物 之一)通过与结构明确的催化剂上的活性位 [H+、 OH-、酶分子中某个基团、配合物 (络合物) 中心金 属离子(原子),等等] 形成(配位)化学键而得 到活化,并在活化的位置(或状态)进行反应,直 至解离(解络)形成产物的过程。 均相催化反应的一般机理 (一般性动力学处理): ( 1) ( 2)
2. Mechanism of catalysis (催化作用机理)
A+B
有催化剂C时:
催化活化:
P
k1 A+C AC k-1 k2 AC + B P
k1k 2 r [A][B][C] k 1
Ecat E1 E2 E1
2. Mechanism of catalysis (催化活化)
• 测定动力学参数的实验方法
1. 催化剂、催化作用与催化反应
International Union of Pure and Applied Chemistry (IUPAC:1981)’s definition: • A catalyst is a substance that increases the rate of reaction without modifying the overall standard Gibbs energy change in the reaction, • the process is called catalysis, • and a reaction in which a catalyst is involved is known as a catalyzed reaction.
1 1 + 2 2 + ... m m + m+1 m+1 +…
定义: :0
= i i
其中:i 是组分 Bi 的化学计量系数。当 Bi 是产 物时取正值, Bi 是反应物时,取负值。 对于: a A + b B c C + d D 有: 0 = c C + d D – a A – b B
(2). Coordination catalyst (络合 (配位) 催化)
反应物通过与催化剂的活性中心形成配位键而得 到活化(形成活化络合物),并在配位圈内进行反应, 以至解离形成产物的过程。配位催化剂多为过渡金属 的配合物(络合物)。
Ziegler-Natta catalyst (1957) α-TiCl3/Al(C2H5)3 C 3H 6 -(CH2-CHCH3- CH2)-n 优点:高活性、高选择性、反应条件温和 缺点:产品不易分离。
H2O2 + I- → IO- + H2O H2O2 + IO- → H2O + O2 E = 59 kJ mol-1
3H2 + N2 → 2NH3 N2 + 2 2 N (解离吸附) H2 + 2 2 H N + H → NH + NH + H →NH2 + NH2 + H →NH3 + NH3 → NH3 +
a' r kcat P P P
l m A B
பைடு நூலகம்
n D
a k cat
a' r kcat P P P
l m A B
n D
3 cat
• 体积比速率:
Volumetric activity
aV a ' / Vcat, mol/( m
s)
• 质量比速率:
Mass-specific activity
-

k0 kH [H ] kOH Kw /[H ]
Kw : the ionic product of water 溶液中的酸碱催化反应的速率与 pH 有关.
*酸碱催化活性与酸碱强度 (平衡常数) 的 Brönsted关 系(1923): ka = GaKaα kb = GbKb


r
• 体积比速率 (v):
d dt
(mol/h)
(mol/m 3
d 1 rv v dt

h)
• Turn over number: [ 转换(化)数 ]:
dn rn (molec./h) dt n N A
rn : 在一定温度、压力和反应物配比、以及一定
反应度下,反应器内某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发生 的反应次数(即转化数) 。
* 分子催化剂(均相催化剂)的活性:
• Turn over frequency: [ 转换频率 ]:
t
1 dn NAS dt
(molec./s)
t : 在一定温度、压力和反应物配比、以及一
NAS:反应器内分子催化剂(活性位或活性中心) 的数目
定反应度下,某分子在单位时间内单个分子 催化剂(活性位)所导致的反应次数(即转 化数) 。
a A (specific surface area)active metal
In Applied Catalysis research, massspecific activity (MSA) is often used in comparison of the activity of different catalysts because the catalysts are sold according to their masses/weights NOT their surface area.
* 负载型金属催化剂活性:
A+B
Rxn rate:
Cat., T, P, ni, nj, …

D
l m A B n D
r k0 PA PB PD kcat P P P kcat P P P
l m n A B D
The commonly used term for activity: Rigorous term for activity:
S+C
van’t Hoff intermediate(稳态处理) 即:k2 >> k-1
• 如果底物和催化剂的初始浓度 分别为[S]0和[C]0,且反应中没 有 W 和 Y: r = k2[X] = k1k2 [S]0[C]0/A
E1
E-1
E2
X+Y S+C
其中: A = {k1([C]0+[S]0) + k-1 + k2}
P+Z
(1) Acid-Base Catalysis (酸碱催化) H2SO4 C 2H 4 + H 2O C2H5OH CH2 CH2 + H2O C2H4(OH)2 O NaOH CH2 CH CH2 + 2H2O C3H5(OH)3 + HCl O Cl
H2SO4
CH3OH + CH3COOH→CH3COOCH3 + H2O
非催化反应
催化反应
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寻找到降低活化能 的反应途径,从而使反应得到加快.
(A┅B)≠
E
(A┅C)≠
(A┅C┅B)≠
A+B +C
AC+B
P +C
催化剂通过参与反应,寻找到降低活化能 的反应途径,从而使反应得到加快.
2H2O2 → 2H2O+ O2
E = 75 kJ mol-1
加入KI
S +C X + W
k1 k-1 k2
X+Y P + Z
Arrhenius intermediate (平衡处理) 即:k2 << k-1 E2 E1 E1+ E2-E-1 E-1 X+Y P+Z
如果底物和催化剂的初始浓度 分别为[S]0和[C]0: • 当 [S]0 >> [C]0时, r = k2[X][W] = k2K [S]0[C]0[W]/(K[S]0+ [Y]) • 当 [S]0 << [C]0时, r = k2[X][W] = k2K [S]0[C]0[W]/(K[C]0+[Y])
Mechanism: M Y+X M Y X C2H4 + 1/2O2
PdCl2 + 2Cl[PdCl4]2- +C2H4 [C2H4PdCl3]- +H2O PdCl2 - CuCl2 [PdCl4]2[C2H4PdCl3]- + Cl[PdCl2(H2O)C2H4]+Cl-
M
X Y
CH3CHO
• 化学反应的反应度/反应进度( ):

ni ni0 vi
是时间的函数; ni 和 ni0 分别代表反应时间为 t 和 0 时, 物质 i 的量(摩尔), i 是的化学计量系数。它表示反应
进行的程度(按化学反应式发生的“摩尔反应次数”)。
• 化学反应的速率(r):
r
d dt
(mol/s)
Mechanism of catalytic esterification: CH3OH + H+ → CH3OH2 + CH3OH2+ + CH3COOH →CH3COOCH3 + H2O + H+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