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书利华教育网)

合集下载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检测: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当前,网络文学作品的确存在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

虽然有些作品具有独特的价值,但也不乏粗制滥造之作。

如何________作者不会出于功利目的一味地迎合读者口味而________,并在创作过程中力求创新,________向大众提供思想性、艺术性、知识性俱佳的优质网络文学作品,成了当下亟须解决的问题。

我们的社会、公众以及传统的文学界,需要对十多年来中国网络文学的发展予以高度重视,也需要对它的未来发展持续关注,________。

它尚不成熟,(),为其健康发展提供更多的空间,应当是整个社会所关切的。

2017年,国内网络文学市场规模达到130.2亿元,比2016年增长44.2%,并进一步规范化、精品化。

同时,2018年知识付费迎来从高潮迈向洗牌的拐点,倒逼知识产品内容服务加速升级,也进一步加剧网络文学作品在竞争中的优胜劣汰。

一些领先网站正在面临活跃用户增长瓶颈,这将催生更多围绕网络文学的变现为目标的新尝试,知识付费的概念将不断提高,将从知识付费迈向知识服务的更广层面。

中文在线集团在2016年就提出了“超级IP”战略,以作品为驱动力,打通“原创平台+IP运营+影视+游戏”的垂直内部生态体系的搭建,来保证网络文学的IP项目高效落地,实现IP一体化衍生开发。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3分)(A)A.鼓励随波逐流从而因势利导B.蛊惑随波逐流进而因势利导C.蛊惑趋之若鹜从而顺水推舟D.鼓励趋之若鹜进而顺水推舟解析:第一处,鼓励:激发、勉励。

蛊惑:迷惑、诱惑。

此处应用“鼓励”。

第二处,随波逐流:比喻没有坚定的立场,只能随着潮流走。

趋之若鹜:像野鸭子一样成群地跑过去。

比喻很多人争着去追逐(不好的事物)。

此处是说如何鼓励作者不出于功利目的而一味地去迎合读者,用“趋之若鹜”语意过重,故选“随波逐流”。

第三处,从而:连词,表目的关系和因果关系。

新高考语文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新高考语文专题01 论述类文本阅读 2020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语文分类训练(教师版含解析)

专题01:论述类文本阅读【2020年高考】一、【2020年高考新课标Ⅰ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社会是由众多家庭组成的,家庭和谐关乎社会和谐。

要在家庭中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就需要有家庭伦理。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维护家庭关系的种种伦理规范,它们往往体现在各种“礼”之中。

从《礼记》中可以看到各种礼制的记载,如婚丧嫁娶,这些都包含着各种家庭伦理规范,而要使这些规范成为一种社会遵守的伦理,就要使“礼”制度化。

在中国古代,“孝”无疑是家庭伦理中最重要的观念。

《孝经》中有孔子的一段话:“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这是说“孝”是“天道”常规,是“地道”通则,是人们遵之而行的规矩。

为什么“孝”有这样大的意义?这与中国古代宗法制有关。

中国古代社会基本上是宗法性的农耕社会,家庭不仅是生活单位,而且是生产单位。

要较好地维护家庭中长幼尊卑的秩序,使家族得以顺利延续,必须有一套维护当时社会稳定的家庭伦理规范。

这种伦理规范又必须是一套自天子至庶人都遵守的伦理规范,这样社会才得以稳定。

“孝”成为一种家庭伦理规范,并进而成为社会的伦理制度,必有其哲理上的根据。

《郭店楚简·成之闻之》中说:“天登大常,以理人伦,制为君臣之义,作为父子之亲,分为夫妇之辩。

”理顺君臣、父子、夫妇的关系是“天道”的要求。

君子以“天道”常规处理君臣、父子、夫妇伦理关系,社会才能治理好。

所以,“人道”与“天道”是息息相关的。

“孝”作为一种家庭伦理的哲理根据就是孔子的“仁学”。

以“亲亲”(爱自己的亲人)为基点,扩大到“仁民”,以及于“爱物”。

基于孔子的“仁学”,把“孝”看成是“天之经”“地之义”“人之行”是可以理解的。

一方面,它体现了孔子“爱人”(“泛爱众”)的精义;另一方面,在孔子儒家思想中,“孝”在社会生活实践中有一个不断扩大的过程。

因此,“孝”不是凝固教条,而是基于“仁学”的“爱”不断释放的过程,只有在家庭实践和社会实践中,以“仁学”为基础的“孝”的意义才能真正显现出来。

百校联考2020年高考考前冲刺必刷卷(一)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百校联考2020年高考考前冲刺必刷卷(一) 语文 Word版含解析

百校联考2020年高考考前冲刺必刷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本试卷相应的位置。

2.全部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本试卷满分150分,测试时间150分钟。

4.考试范围:高考全部内容。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科举制度是中国古代卓有成效的文官选拔制度,源于隋,成于唐,盛于宋,至清末1905年废除,共实行1300年。

其中,宋朝的科举制度被公认为严密、完备、成熟、有效。

科举制度在唐代基本定型,但考生的出身、社会关系、名声等很重要,而且起决定性作用的往往是“行卷”和“公荐”。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张继《枫桥夜泊》和杜牧《阿房宫赋》等都是作为“行卷”而知名,他们也因此获得科名。

李白未曾参加科举,但他声名远扬,由玉真公主推荐,应诏入京,供奉翰林。

而宋朝科举的特点主要有:开放考试门户,几乎人人均可应举。

唐代规定,犯法令者、工商杂类及州县衙门小吏不得参加科举考试。

宋朝彻底取消出身和门第限制,士农工商杂类皆许应举入仕。

南宋时期,连恶霸、黥吏的子弟及以屠杀为业者都准许应考。

废除荐举残余,一切以程文为去留。

禁公荐,罢公卷,以成绩高低定去取,防止考场内外的徇私舞弊活动。

严格考试制度,锁院糊名誊录并行。

锁院制即指考试前将考官和工作人员召集到贡院里面、昼夜锁闭,直到放榜始得出来。

糊名制是指将所有考生的姓名都糊起来,今天叫“密封制度”。

誊录制,则是由工作人员把所有考生的答卷重新誊写、抄录一遍,经过对读官、誊录官和校勘官的三道程序,再送考官评阅。

考试内容多样,重能力见解及应用。

考生光凭死记硬背或吟诗作赋已难以取得科第,只有扩大知识面、具备独立见解、提出实用对策,才可能取胜。

扩大录取名额,取士之多空前绝后。

两宋享国320年,共开科118榜,取士人数超过11万,是唐五代登科总人数的10倍多。

元明清各代取士人数均不及宋代。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真题训练(精选全国真题+解析答案)(时间:30分钟满分:27分)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人才培养水平是衡量高校办学水平的根本标准。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高校人才培养工作,对高等教育改革发展作出了全面部署,并明确提出“提高高校教学水平和创新能力,使若干高校和一批学科达到或接近世界一流水平”,凸显了党和政府对加强高校人才培养工作、提高教学水平的高度重视和殷切希望,凸显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在“双一流”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

本科教育在人才培养工作中占据基础地位,是大学教育的主体组成部分。

本科教育质量是大学办学声誉的重要载体。

因此,一流的本科教育是一流大学的重要基础和基本特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建设一流本科。

坚持“本科为本”,是我国一流大学建设的必然选择。

纵观国外一流大学,普遍将本科人才培养和本科教育质量放在学校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

世纪之交,美国提出“重建以学生为中心的研究型大学本科教育”,推动了美国研究型大学的教学改革。

近年来,美国一些研究型大学持续深入推进本科教学改革,斯坦福大学2012年出台了《本科教育研究报告》,开启了新一轮大规模本科教学改革。

国外高水平大学对本科教育的办学定位和做法,对我们推进中国特色、世界一流高水平大学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建设一流本科教育,是适应新形势、更好地服务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新形势、新要求。

从世界形势看,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社会信息化深入发展,世界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进行,综合国力竞争越发激烈。

从我国改革发展形势看,我国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中央提出了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一系列区域、产业发展战略举措;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动力转换、结构调整、方式转变、产业升级任务紧迫。

从教育对象特点看,90后大学生是互联网时代的“原住民”,他们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学习方式、交往方式与上一代学生相比有了很大变化,我们以往熟悉的教育理念、教学内容和方式、管理手段等,迫切需要作出相应调整。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三卷)语文押题卷(一)详解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三卷)语文押题卷(一)详解

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三卷)语文押题卷(一)详解2020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全国三卷)语文押题卷(一)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

回答非选择题时,答案写在答题卡上。

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人与人之间要交往和相处,必须建立各种规则体系。

道德就是人类为了和谐共处、各得其所而建立的规则体系。

在道德规则体系中,道德基准是最基本、最起码的标准,凝聚和体现着社会共同体成员的道德共识。

一个人认同社会共同体普遍信奉的道德基准,并惯于遵守和践行这个道德基准,他就具备了在这个社会共同体中生活的基本德行。

道德基准至少应符合三个条件:一是与其所处时代的社会生活、社会关系的基本结构和基本生活方式相适应。

二是为社会成员所认同,并且简单、易知、易行,可以为每一个社会成员所践行。

三是可以作为基本参照,用来审视和规定其他道德规则或标准,用来评判和确认一个人的基本德行。

社会发展阶段不同,相应的道德基准也会有所不同。

现代社会与传统社会具有完全不同的特点:首先,工业化大生产、市场经济以及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相对封闭、自给自足的田园生活方式成为历史记忆。

人们的生产生活资料主要不是从家庭获得,而是从市场上获得,从而导致自然经济条件下的家长主导制瓦解。

其次,个人脱离家庭作为独立个体走向社会,并取代家庭成为最基本的社会细胞。

人与人的横向关系成为现代社会关系的主导,以父子纵向关系为主导的传统社会关系被取代。

再次,国家不再像传统社会那样由家或家族组成,而是由公民组成,个人以独立的身份与其他个人、社会、国家发生关系。

1在我国古代社会,农耕自然经济是人们的根本生产和生活方式,家庭是最根本的社会细胞,父子干系是家庭中最重要的干系,从生到死生活在一同的熟人圈子是人们来往的根本范围,宗法等级制度下的风俗惯限制着人们的绝大局部行为。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附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考点学与练专题13 论述类文本阅读(高考押题)【附答案解析】

高考押题专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既有的社会生命经验显示,人类情感呈向下趋势。

父母对子女多为无条件、无保留的情感输出,而同时,幼年子女大多无法体谅父母苦心,及其成家育子之后,又会将更多情感输出给其子女。

如此下去,为父母者始终是付出多于回报。

有鉴于此人性弱点,中国先哲自古就提倡孝道,强调子女对父母的情感反哺,欲借此对人性加以矫正。

其后国家亦大力提倡孝道,并将其精神注入法律之中,以法律维护、成全孝道,无疑极大增强了孝道文化的贯彻效果。

于是在中国,就形成了“甲代抚育乙代,乙代赡养甲代,乙代抚育丙代,丙代又赡养乙代”这种“下一代对上一代都要反馈的模式”。

而且这种反馈应是物质、精神、宗教三方面的,要发之于心,形之于色,并付之于言行。

一念一色、一言一行皆须毕恭毕敬,不离于孝道。

如此等等,都在法律制度上一一加以确认,并辅之以宣传教化、行政强制乃至严刑重罚,遂使孝道文化在中国绵远流长,代代不息,将中国人融化在一派血浓于水的温情之中。

其温情有三。

一曰,强调情感反哺。

孝道乃报恩之举,年幼受之父母,成年后反哺双亲。

然而此时父母皆已年老,身体、精神日益衰弱,欲行孝道便不可有嫌弃之心。

因此,孝道要求既要尽量保证衣食无缺,又要善事父母,言行温和礼敬,不可使父母年老体衰之身心更受情感伤害,晚景凄凉,心灰意冷。

国法遂依此意将杀、殴、骂、告父母、供养有阙等行为列为打击对象。

二曰,顾及人伦纽带。

孝慈亲情乃天性秉赋,与生俱来。

《韩非子·八经》明确地说:“法通乎人情关乎治理。

”为了顾及这种情感纽带,于是实践中出现了宽容复仇、存留养亲等屈法以伸孝道之司法惯例与制度。

三曰,注重精神传递。

父母过世之后,对其追念亦属孝道情感应有之义。

一方面要尽心服丧,依循礼制恰当地表达丧亲之痛;另一方面要传递香火,使前代尊亲不至绝祀。

国家法律于是对丧期违礼的种种行为加以禁止,对官员服丧进行系统规定,对无子休妻制度加以确认。

然而孝终究为人类朴素情感,应出自血缘亲情之自然流露。

(推荐)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语文含解析.doc

(推荐)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语文含解析.doc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一)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靠什么拥抱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①中国电影今天的繁荣,跟中国持续30多年的市场化改革紧密相连。

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相关负责人在总结产业化改革经验时,特别强调了树立国有和民营一视同仁思想的作用。

诚如所言,从好莱坞用《真实的谎言》敲开中国市场大门,到华谊兄弟等民营公司全面介入电影产业链,电影从过去的相对封闭和保守,变成了一个向全社会开放的行业。

②自2003年全面推进电影产业化以,不仅票房实现了从10亿元到400亿元的数十倍增长,更有银幕从不足2000块到接近3.1万块,影院数量从千余家到超过6200家,观影人次从7000万到11.4亿的巨大成绩。

中国电影迎了蓬勃发展的新机遇。

③市场的繁荣带动了投资的增长,也给中国电影作品拓宽了提高水平的空间。

对于电影人说,过去这些年是一个百花齐放的时代,国产电影与进口片“共舞”,品种和品质都突飞猛进地发展;同时这也是一个野蛮生长的时代,不少低水平的“烂片”,因强势资本进入中国影院。

正因为票房总量的打底,最近几年电影评价不再“唯票房论”,欣赏水平与创作水平水涨船高,国产电影开始扎堆出现“叫好又叫座”的作品。

有调查显示,国产电影观赏性、思想性、传播度三大指数均位于“比较满意”的高位及以上水平。

④展望未,大数据对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或许会产生更多促动效果。

(全国Ⅱ卷)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预热卷(二)(含解析)

(全国Ⅱ卷)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预热卷(二)(含解析)

(全国Ⅱ卷)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预热卷(二)(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不得在本卷上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角度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是一个客观现实,是一个实然性的存在,这一客观现实正日益清晰地出现在人类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活动中。

从空间上看,当人类实践活动进入到全球范围,在经济全球化的实践浪潮推动下逐步形成了具有客观现实性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而客观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又呼唤着主观的或精神层面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出场”,这样,在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的基础上,自然生成了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这种认识的结果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的提出。

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或思想,就是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以及如何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等问题的理论阐释,是对世界各国相互联系日益紧密、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相互影响空前强烈的客观现实的观念反映。

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决定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就会有什么样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展变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也会随着变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效果是检验或衡量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根本标准。

另一方面,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对于人类命运共同体实践发挥着重要的反作用,它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起着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等的指导作用。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

”我们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践活动当然也有目的,这个目的就是对业已出现的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实现和维护。

就是说,人类利益共同体与命运共同体在本质上具有同一性,人类命运共同体正是对人类整体利益或人类共同利益的把握与确认,人类共同利益是我们提出并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现实支点,世界各国人民对人类共同利益的珍视、维护和争取,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根本动力。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6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6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16 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25分钟满分: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耳畔..巨大的银..。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副帘(奔涌/奔腾)而下,气势之磅礴..,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轰.然振耳..。

...,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的亡命徒....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的队伍,决意....的峡..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要与山崖作一次最后的冲杀。

它挟带..着雷霆谷,(究竟/到底)冲杀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消逝),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畔磅.礴(páng)轰然振耳B.石嶂雷霆.(tǐng) 狂呼乱跳C.一副呜咽.(yàn) 浩浩荡荡D.决意挟.带(xié) 深不可测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轰然振耳”的“振”应为“震”,“震耳”指声音高得或尖得令人难受;“振”意思是“振动,摇动”。

B项,“雷霆”的“霆”应读tíng,“雷霆”指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C项,“一副”的“副”应为“幅”,“幅”作量词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而“副”作量词,一般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

语段中形容“银帘”,应使用“幅”。

“呜咽”的“咽”应读yè。

“呜咽”形容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声。

“咽”读yàn的时候意思是“吞入,吞食”。

故选D 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奔涌到底消逝B.奔腾到底消亡C.奔腾究竟消逝D.奔涌究竟消亡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一)(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考点试卷01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联想所伴的快感是不是美感呢?历来学者对于这个问题可分两派,一派的答案是肯定的,一派的答案是否定的。

这个争辩就是在文艺思潮史中闹得很凶的形式和内容的争辩。

依内容派说,文艺是表现情思的,所以文艺的价值要看它的情思内容如何而决定。

侧重内容的人往往从这个基本原理抽出两个其他的结论,第一个结论是题材的重要。

所谓题材就是情节。

他们以为有些情节能唤起美丽堂皇的联想,有些情节只能唤起丑陋凡庸的联想。

第二个结论就是文艺应含有道德的教训。

读者所生的联想既随作品内容转移,则作者应设法把读者引到正经路上去,不要用淫秽卑鄙的情节摇动他的邪思。

形式派的标语是“为艺术而艺术”。

他们说,两个画家同用一个模特儿,所成的画价值有高低;两个文学家同用一个故事,所成的诗文意蕴有深浅。

从此可知艺术之所以为艺术,不在内容而在形式。

单拿图画来说,一般人看画,都先问里面画的是什么,是怎样的人物或是怎样的故事。

这些东西在术语上叫做“表意的成分”。

近代有许多画家就根本反对画中有任何“表意的成分”。

看到一幅画,他们只注意它的颜色、线纹和阴影,不问它里面有什么意义或是什么故事。

假如你看到这派的作品,你起初只望见许多颜色凑合在一起,须费过一番审视和猜度,才知道所画的是房子或是崖石。

这一派人是最反对杂联想于美感的。

就广义说,联想是知觉和想象的基础,艺术不能离开知觉和想象,就不能离开联想。

但是我们通常所谓联想,是指由甲而乙,由乙而丙,辗转不止的乱想。

就这个普通的意义说,联想是妨碍美感的。

美感起于直觉,不带思考,联想却不免带有思考。

在美感经验中我们聚精会神于一个孤立绝缘的意象上面,联想则最易使精神涣散,注意力不专一,使心思由美感的意象旁迁到许多无关美感的事物上面去。

在审美时我看到芳草就一心一意地领略芳草的情趣;在联想时我看到芳草就想到罗裙,又想到穿罗裙的美人,既想到穿罗裙的美人,心思就已不复在芳草了。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附答案详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考点精练【论述类文本阅读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新石器时代中国所在的东亚大陆野马广为散布,曾为原始人类猎取为食。

大约6000年前欧亚大陆草原的游牧民族首先将野马驯化为家马,家马渐次传入中原农耕区。

晚商以后文化遗址中出土的马的遗骸越来越多,如河南安阳殷墟与山东临淄春秋时期大型马葬遗址。

马匹作为重要的驼畜,春秋以前在中原主要用于牵引战车,赵武灵王向匈奴学习“胡服骑射”之后,更多地用于骑乘。

由于自然条件所限,中原农耕区繁衍的马匹不但从数量上不能满足需要,且品种易退化,因此需从临近的蒙古高原输入。

蒙古马,是世界上较为古老的马种之一,体格不大,但身躯粗壮,四脚坚实,耐力好,能够在艰苦恶劣的条件下生存。

汉武帝时,为对抗匈奴,派张骞出使大月氏。

张骞路过大宛,了解到当地最为出名的物产是骏马。

这种马与中原习见的蒙古马差异明显,身长体高,速度耐力兼备,是极为优良的战马。

汉使看到这种马前膊流出的汗水中有血,感到奇怪,汉郊祀歌描写道“沾赤汗,沫流赭”,便以“汗血马”名之,又称“天马”。

汉武帝为求“天马”,数次向大宛遣使,而大宛不仅不答应,且杀害汉使,引起汉将李广利两次率军征讨,最终如愿获得上等良马数十匹,中等以下的雌雄马3000余匹而归。

汗血马的引进教量毕竟有限,而以良种西域名马与蒙古土种马杂交可使后代改良性状。

汉以后,汗血马仍然不断输入中原。

蒙元是域外良马进入中原的另一个重要时代。

由于蒙古帝国地跨亚欧大陆,其西北与中欧相接,西南临地中海,因此元代对遥远地域的良马有了更多认识,知道除了中亚的汗血马(即阿鲁骨马/小西马)以外,还有产于阿拉伯与地中海地区更好的脱必察马,即“大西马”由于看惯矮小蒙古马的蒙元贵族非常珍视“西马”,有些回回商人投其所好,远赴西亚购取,花费巨大。

元仁宗即位之初,监察御使哈散沙因此奏请禁止,得到仁宗的批准。

但实际上,延祐七年(1320年)仁宗去世后,察合台兀鲁思汗怯别每年都数次遣使进献西马等方物,元亦给以年例或回赐,其中仅泰定二年(1325年)一次就赐钞4万锭。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0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第一部分10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练习(含解析)

10 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30分钟满分:3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网红书店的井喷式发展引起舆论关注的同时,也引发业界的广泛思考。

有人认为人气会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有人认为卖书才是书店的主业态,阅读文化传播最终还需要主业态支撑;还有人认为( ),一方面通过网络宣传吸引更多的读者,另一方面也要提供有内容价值的服务。

近两年,“书店+咖啡”“书店+文创”“书店+住宿”等模式。

书店逐渐从单一的纸质图书购买地,变成一个集书籍、文化用品展卖、休闲茶歇、亲子互动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服务空间。

人际关系的网络营销使书店变网红,网红书店本质上赋予更多的社交属性。

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这无疑是一种商业模式创新。

面对纸质出版行业的、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可非议层出不穷落寞势在必行B.无可厚非屡见不鲜落寞大势所趋C.无可厚非层出不穷失落大势所趋D.无可非议屡见不鲜失落势在必行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无可非议:没有什么可以指摘的,表示言行合乎情理。

无可厚非:也说未可厚非,不可过分指责、苛求。

前文是“有人认为人气会给书店带来更大收益,书店走网红路线”,这是赞同之意,故用“无可厚非”。

②层出不穷:形容事物连续出现,没有穷尽。

屡见不鲜:形容事物看见过多次,就不会觉得新奇。

由上下文可知,现在此种现象很多,应用“屡见不鲜”。

③落寞:寂寞;冷落。

失落:精神上空虚或失去寄托。

前文是“面对纸质出版行业”,应用“落寞”。

④势在必行:指某事根据事物的发展趋势必须做。

大势所趋:整个形势发展的趋向。

前文是“网络阅读习惯日渐养成,传统书店的产业转型已是”,故用“大势所趋”。

故选B。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B.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C.要在商业与公益之间把握一个平衡的临界点D.要在公益与商业之间控制一个平衡的临界点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推荐)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八)语文含解析.doc

(推荐)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八)语文含解析.doc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八)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惆怅还依旧。

日日花前常病酒,不辞镜里朱颜瘦。

河畔青芜堤上柳。

为问新愁,何事年年有,独立小桥风满袖,平林新月人归后。

(《鹊踏枝》)①“谁道闲情抛掷久”——你要看他的转折。

“闲情”意为忧无方,“我”并不愿意有这样的闲情。

所以,“我”曾经挣扎着要把这闲情抛掷。

这是第一层意思。

而且“我”曾经努力了很久,是抛掷久,这是又一层意思。

你再看他开头两个字——“谁道”——谁说“我”真的就抛掷了?是想要抛掷而没有成功,这是第三层意思。

冯煦《阳春集序》评冯延巳说:“郁抑怆怳。

”香港学者饶宗颐说:“余诵正中词,觉有一股莽莽苍苍之气。

《鹊踏枝》数首尤极沉郁顿挫。

”就是说他的感情是转了一个圈子然后才说出的。

②他说:“谁道闲情抛掷久,每到春,惆怅还依旧。

” “我”以为“我”的闲情抛弃了,可是当春天回的时候,“我”就发现那一份惆怅还依旧。

“谁道闲情抛掷久” “每到” “依旧”,都是笔法的盘郁。

他所写的闲情和惆怅,都不是具体的感情事件。

惆怅者,是仿佛有所追求,又仿佛有所失落,是一种精神上没有依傍的落空的感受。

③冯延巳的词是最有悲剧精神的,他有一种在痛苦面前执着且不放弃的精神。

他说“日日花前”是“常病酒”。

为什么呢?因为有花的日子不多,今天能够有花在你眼前,你尽管已经病酒,已经沉醉了,你也不要推辞。

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预热卷三含解析

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预热卷三含解析

(全国Ⅰ卷)2020届高考语文考前冲刺预热卷(三)(含解析)考生注意:1.本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 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3. 不得在本卷上答题,请将答案填写在答题卡指定区域。

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驼铃古道丝绸路,胡马犹闻唐汉风。

”古代丝绸之路架起了一座交流物产、连通人心的桥梁,对我国各民族交流融合、对东西方经济文化交往都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古代丝绸之路大体有草原道、绿洲道、茶马道以及海上道四条。

除了汉族,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也是丝绸之路的重要开拓者,他们的马队和骆驼队踏出了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草原丝路。

他们的迁徙浪潮、相互交往以及游牧经济特点,使其自然而然地成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角色。

继月氏、匈奴之后,鲜卑、吐谷浑、吐蕃、回纥、党项等民族,都曾和丝绸之路结下不解之缘,有的甚至一度控制了草原道和绿洲道,成为经营东西方贸易的主角。

公元439年,鲜卑建立的北魏政权统一了我国北方,使丝绸之路自汉代以来再度繁荣起来。

北魏、西夏占据河西走廊后,吐谷浑控制的“青海道”和吐蕃控制的“青唐道”成为中原和南方通往西域的通道。

因此,“青海道”又称“吐谷浑道”,“青唐道”又称“吐蕃道”。

再看回纥,其与唐朝贸易换回的绸绢,除了供贵族享用,还通过“草原道”大量转输到西方。

“安史之乱”后,吐蕃完全占据了河西走廊及陇右地区,传统的丝绸之路东段受到阻遏,唐朝和西域各国的交往一度绕道回纥居住地。

因此,这一时期的草原丝路有“回纥道”之称。

在肯定我国古代北方和西北游牧民族为丝绸之路的开拓与繁荣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更要充分认识中原王朝的主体作用。

张骞出使西域之后,汉、唐、元、明各朝代为了经营西域,保障丝绸之路畅通,在丝绸之路沿途设置馆舍以提供食宿,建立都护府、都督府等以加强治理。

这些措施对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和安全具有决定性作用。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十)语文含解析【精】.doc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十)语文含解析【精】.doc

普通高等学校2020年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十)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I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古代监察制度发轫于西周,确立于秦汉,至隋唐臻于完备,历经变革延续至晚清。

监察制度对我国古代国家治理十分重要,保障了公正、有效的政治法律秩序。

从御吏与谏官之间的关系理解,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体系演变主要经历了三个历史阶段:秦汉时期形成了御史与谏官并存的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隋唐时期御史与谏官相辅相成,复合性监察制度体系臻于完备;宋以后谏官制度逐渐衰微,及至明清时期形成了以御史与谏官制度合一的、以督察院为主体的单一监察制度体系。

监察权本于天道,又以现实法律(惯例)为依据,体现了天下整体性价值,具有最高权力的属性。

监察制度延续了“史官”的历史传统,御史为“史官”之一种,谏官中的给事中也多兼任“起居注”(记事史官)。

秦统一后所建立的监察制度,虽然历经改造,但是监察官仍以天下治道作为最高职务原则,以报效社稷为己任。

监察官对上级负责,对君主负责,更要对天下黎民和国家社稷的整体利益负责;不仅对现实负责,还要对历史负责。

监察官依据法律行使职权,无所恣意,亦无所屈从,被其监察的高官显贵不能凌驾于其上,纵然君主也不能干涉其对具体事件的处理。

中国古代的盛世善治,大多是监察制度运行最好的时代,例如唐朝初年的“贞观之治”,得益于君主奉法而治,监察官严明职守。

监察官独立行使职权的方式,使之具有超越于被监察者的权威性,足以震慑权贵。

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二)语文word版含解析(精品)

2020届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二)语文word版含解析(精品)

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临考冲刺卷高三语文(二)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

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

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流传千古的名言“宁为玉碎,不为瓦全”,把玉的完美与人格尊严联系在一起,相比之下的“瓦”就逊色得多。

先秦屈原《卜居》中说“蝉翼为重,千钧为轻;黄钟毁弃,瓦釜雷鸣”,“黄钟毁弃,瓦釜雷鸣”就是比喻有才德的人被弃置不用,而无才德的平庸之辈却居于高位。

在我们的传统认识中,瓦被赋予了很多消极的意义。

而实际上,作为我国古代常用的建筑材料,瓦的发明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重要意义。

今天就来说说瓦。

人们俗称“秦砖汉瓦”,但这并不准确。

就像古诗中“秦时明月汉时关”一样,是一种修辞性说法。

其实瓦的出现,比汉代要早得多。

战国时著作《世本》记载:“桀作瓦屋。

”这可能是传说。

桀是夏代有名的暴君,子承父位,未经创业艰难,不可能像神农尝百草,后稷教人稼穑一样去“作瓦屋”。

但陶器的出现,到桀的时代已有三千余年历史。

夏桀为了自己的享乐,让匠人把茅屋改作瓦顶,倒也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至少,今天所说的瓦的形态的出现,不会晚于春秋。

《左传·昭公二十六年》记载了一次战斗。

齐国的子渊捷追赶洩声子,“射之,中盾瓦”。

“盾瓦”,就是盾牌的瓦形凸面。

可见瓦已是当时人们熟知熟见的东西了。

可是,那时瓦还没有变成专称,其它陶制品,也可以称瓦。

比如“弄瓦之喜”的说法,出自《诗经·小雅·斯干》,“乃生女子……载弄之瓦”。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13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新课标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组合练13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含解析

练习13 语言文字运用+名篇名句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一、语言文字运用(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史记》体大思精,通过描写起伏跌宕的情节,展示了________的历史画卷。

3 000多年历史,风起云涌的时代,宏大壮阔的场面,纷繁复杂的史事,林林总总的人物,汇聚三寸笔端。

《史记》一书最有文学价值的是人物传记。

在编排人物传记时司马迁表现出高超的技巧,生动地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造成自己独特的叙事脉络。

本纪、世家的传主基本上都是传说或历史上真实存在的皇帝侯王,根据政治地位决定他们入本纪还是入世家,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的________。

司马迁的安排,可谓独具慧眼,是对历史事实的充分尊重,也是合乎逻辑的________。

《史记》各层次的人物传记的排列基本上是以时间为序,但又兼顾了各传记之间的内在联系,遵循着以类相从的原则。

司马迁对人物传记次序的巧妙编排,形成了《史记》一书婉转多变的叙事脉络。

人物传记有分传与合传。

( )。

合传是以类相从,把某些相同类型的人物放在一起,在人物合传中,历史和逻辑的统一有时达到________的程度,叙事手法非常高超。

通过叙述某一类型的人物的所作所为,描绘出特定领域的总体风貌,人物合传以这种方式集中体现了历史和逻辑的统一。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D )A.云谲波诡报告会演绎天衣无缝B.波澜壮阔故事会演绎滴水不漏C.云谲波诡报告会归纳滴水不漏D.波澜壮阔故事会归纳天衣无缝解析:波澜壮阔:形容声势雄壮浩大(多用于诗文、群众运动等)。

云谲波诡:形容房屋建筑形式就像云彩和波浪那样千姿百态,后多用来形容事态或文笔变幻莫测。

根据“起伏跌宕”“历史画卷”,应选用“波澜壮阔”。

故事会:各种事迹、传奇的聚集。

报告会:由一人或若干人就某些问题作专题演讲的集会。

根据前文的“本纪、世家就像一个个英雄集聚”,应选用“故事会”。

归纳:归拢并使有条理(多用于抽象事物);一种推理方法,由一系列具体的事实概括出一般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限时:25分钟满分:3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耳畔..。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副.巨大的银帘(奔涌/奔腾)而下,气势之磅礴..,恰似长江黄河倒挂。

但是,猛地一下,,轰然振耳....,溅水成雾。

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一阵,拼将老命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要与山崖作一次最....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后的冲杀。

它挟带....的峡谷,(究竟/到底)冲杀..着雷霆..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得如何,看不见了。

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消逝),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A.耳畔磅.礴(páng)轰然振耳B.石嶂雷霆.(tǐng) 狂呼乱跳C.一副呜咽.(yàn) 浩浩荡荡D.决意挟.带(xié) 深不可测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

A项,“轰然振耳”的“振”应为“震”,“震耳”指声音高得或尖得令人难受;“振”意思是“振动,摇动”。

B项,“雷霆”的“霆”应读tíng,“雷霆”指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

C项,“一副”的“副”应为“幅”,“幅”作量词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而“副”作量词,一般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

语段中形容“银帘”,应使用“幅”。

“呜咽”的“咽”应读yè。

“呜咽”形容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声。

“咽”读yàn的时候意思是“吞入,吞食”。

故选D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奔涌到底消逝B.奔腾到底消亡C.奔腾究竟消逝D.奔涌究竟消亡答案 D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

①“奔腾”,跳跃着奔跑,如骏马奔腾,黄河奔腾而来;“奔涌”,急速地涌出,如大江奔涌。

第一处,根据前文“银帘”来判定,只能用“奔涌”。

②“究竟”,含义与“到底”接近,多用于书面语言,表示追究事情的真相,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

“到底”,表示深究,口语化。

第二处,根据语意,应使用书面语,选“究竟”。

③“消逝”,消失,有一个慢慢远去的意味,一般指时光、声音或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消亡”,消失,灭亡。

第三处,根据文章内容,这里是指水,应该选“消亡”。

故选D项。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A.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B.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C.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D.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

从后面“它怒吼一声……”可知,第一句的主语应该是“它”而不是“巨岩”,这就排除B、D两项;第二句从后面“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来看,主语是“它”,如果选择A项,“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的主语也是“它”,前后主语一致的话,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即“哪怕”应放在“它”的后面,并且语句重复啰嗦,这就排除A 项。

故选C项。

4.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

(6分)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

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答案(1)凌云赛场,斗志昂扬/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向前冲,让我们与众不同/赛出独特的风格,赛出辉煌的人生(2)值得,高三学习不仅要分秒必争,更要精神奋发争先,一场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运动会将鼓舞我们高三同学任何时候都要不断超越,永争第一。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口号的能力。

要体现运动会奋勇拼搏精神,要有文采。

(2)本题考查综合表达的能力。

在表达的时候,可以从运动会体现出的是一种分秒必争、不断超越的精神,正好契合了高考的要求这方面进行回答,具体表达时要注意语言生动,内容具体。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表现了青壮年农民冒着酷暑艰苦劳作的情景。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小船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3)李商隐在《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和无尽的惆怅的名句是“,”。

答案(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9分)“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

“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

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做了自己的探索。

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而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贴生命的伟大。

“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

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

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

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

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

“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

“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的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

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

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

《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

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

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

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

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淡与浓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力。

像齐白石的虾图,仅寥寥几笔,以大片的空白将几只小虾在水中活泼的生命力表现无遗。

“生生美学”还是一种“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

“生生美学”作为一种含蓄的美,体现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是一种“言外之意”“象外之象”与“味外之旨”。

诗歌之“意境”、绘画之“气韵”、山水园林之“写意”、书法之“神韵”等,说的都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含蓄之美,可以说是意味无穷。

“生生美学”化育于十几亿中国人的生活,蕴含在让我们流连忘返的无数民间艺术之中,寄托着我们绵绵的乡愁与无尽的情思,需要我们好好体悟,好好研究。

(摘编自曾繁仁《生生美学具有无穷生命力》)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生生美学”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生生”的意思是“生命的创生”。

B.过去我们不敢称“天人相和”为生态美学,是因为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

C.《周易》以“阴阳相生”揭示了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其中也包含了艺术创造之道。

D.“生生美学”还包含着“日新其德”的含蓄之美,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的无限风光。

答案 A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项,偷换概念,“生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而非“生生美学”。

7.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许多前辈学者就“生生”做出的探索为立论的前提,进而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B.文章采用了对比的论证手法,突出了“生生美学”与西方美学“和谐之美”的差异。

C.文章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生美学”独有的特色与魅力,三者之间是并列关系。

D.文章强调体现“生生美学”的传统艺术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

答案 B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

B项,“对比的论证手法”错,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分析了我国“生生美学”独有的特色与魅力,第二段虽然提到了古希腊美学中的“和谐之美”,但其目的是分析“‘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而非对比二者之间的差异。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产生的生态文化,极大地影响着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

B.我国的传统年画体现了“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

C.齐白石的虾图留有大片空白,就是巧妙运用了虚实相生的规律,创作出了传世佳作。

D.我们应当将“生生美学”的原则运用于生活,好好体悟,好好研究,使之发扬光大。

答案 C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A项,扩大范围,“生态文化”前应加“原生性的”的限制;时态错误,应为“曾经极大地影响了”。

B项,以偏概全,不是所有的传统年画,而是如“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是具有“生命创生”内涵的年画。

D项,强加因果,“生生美学”是美学的形态,不是生活的原则,在我们很多的传统艺术中体现了“生生美学”,而非我们通过体悟和研究就能使之发扬光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