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语文考前冲刺: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Word版含解析(书利华教育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语用+默写+论述类文本阅读
(限时:25分钟满分:3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
不知何时,惊人的景象和声响已出现在眼前耳畔
..。从高及云端的山顶上,一.
副.巨大的银帘(奔涌/奔腾)而下,气势之磅礴
..,恰似长江黄河倒挂。但是,猛地一
下,,轰然振耳
....,溅水成雾。它怒吼一声,更加狂暴地冲将下来,
没想到半道上又撞到了第二道石嶂
..。它再也压抑不住,狂呼乱跳
....一阵,拼将老命
再度冲下,这时它已成了一支浩浩荡荡
..要与山崖作一次最
....的亡命徒的队伍,决意
后的冲杀。它挟带
....的峡谷,(究竟/到底)冲杀..着雷霆
..窜下去了,下面,是深不可测
得如何,看不见了。它的最后归宿如何,无人知晓,但它绝对不会(消亡/消逝),
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
..,只有怒吼,只有咆哮。
1.文中加点的词语,读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耳畔磅.礴(páng)轰然振耳
B.石嶂雷霆.(tǐng) 狂呼乱跳
C.一副呜咽.(yàn) 浩浩荡荡
D.决意挟.带(xié) 深不可测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识记现代汉语普通话常用字的字音,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的能力。A项,“轰然振耳”的“振”应为“震”,“震耳”指声音高得或尖得令人难受;“振”意思是“振动,摇动”。B项,“雷霆”的“霆”应读tíng,“雷霆”指霹雳,比喻威力或怒气。C项,“一副”的“副”应为“幅”,“幅”作量词时,主要用于布帛、纸张、图画等有一定面积的东西,而“副”作量词,一般用于成组成套的东西,或用于面部表情、态度等。语段中形容“银帘”,应使用“幅”。“呜咽”的“咽”应读yè。“呜咽”形容低声哭泣,或形容凄切的水声或丝竹声。“咽”读yàn的时候意思是“吞入,吞食”。故选D项。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奔涌到底消逝B.奔腾到底消亡
C.奔腾究竟消逝D.奔涌究竟消亡
答案 D
解析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奔腾”,跳跃着奔跑,
如骏马奔腾,黄河奔腾而来;“奔涌”,急速地涌出,如大江奔涌。第一处,根据前文“银帘”来判定,只能用“奔涌”。②“究竟”,含义与“到底”接近,多用于书面语言,表示追究事情的真相,也有加重语气的作用。“到底”,表示深究,口语化。第二处,根据语意,应使用书面语,选“究竟”。③“消逝”,消失,有一个慢慢远去的意味,一般指时光、声音或事物,多指抽象事物;“消亡”,消失,灭亡。第三处,根据文章内容,这里是指水,应该选“消亡”。故选D项。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B.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
C.它撞到了半山的巨岩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D.半山的巨岩撞到了它哪怕接二连三地阻遏它、撞击它
答案 C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从后面“它怒吼一声……”可知,第一句的主语应该是“它”而不是“巨岩”,这就排除B、D两项;第二句从后面“它都没有吐出一声呜咽”来看,主语是“它”,如果选择A项,“哪怕它接二连三地被阻遏、被撞击”的主语也是“它”,前后主语一致的话,前面的关联词应放在主语的后面,即“哪怕”应放在“它”的后面,并且语句重复啰嗦,这就排除A 项。故选C项。
4.请按情景要求完成下列各题。(6分)
学校组织秋季运动会,作为高三年级学生的你积极参加。
(1)请你为班级写一则简洁的加油口号,不超过20个字。
(2)运动会后,你感到收获很大。第二天遇到高二的一位同学问你:“马上要高考了,时间那么紧张,你们参加这种活动,值得吗?”请你用一两句话回答他,表明你的看法,不超过30个字。
答:
答案(1)凌云赛场,斗志昂扬/齐心协力,争创佳绩/勇夺三军,所向披靡/赛出水平,赛出风格,向前冲,让我们与众不同/赛出独特的风格,赛出辉煌的人生
(2)值得,高三学习不仅要分秒必争,更要精神奋发争先,一场振奋人心、鼓舞斗志的运动会将鼓舞我们高三同学任何时候都要不断超越,永争第一。
解析(1)本题考查拟写标语口号的能力。要体现运动会奋勇拼搏精神,要有文采。(2)本题考查综合表达的能力。在表达的时候,可以从运动会体现出的是一种分秒必争、不断超越的精神,正好契合了高考的要求这方面进行回答,具体表
达时要注意语言生动,内容具体。
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白居易《观刈麦》中,“,”两句表现了青壮年农民冒着酷暑艰苦劳作的情景。
(2)苏轼《赤壁赋》中“,”两句,写作者感觉江面辽阔,小船仿佛在太空中乘风飞行,不知将停留在何处。
(3)李商隐在《锦瑟》中用阴阳冷暖的不同境界,展现了高洁的情感和无尽的惆怅的名句是“,”。
答案(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3)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9分)
“生生美学”这一概念来自《周易》,所谓“生生之谓易”“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意即“生命的创生”,是我国古代哲思与艺术的核心所在。长期以来,许多哲学界与美学界的前辈学者就“生生”做了自己的探索。我国著名哲学家方东美明确将中国哲学精神概括为“生生”即“生命的创生”,而一切艺术均来源于体贴生命的伟大。“生生美学”是一种相异于西方古典美学的中华民族自己的美学形态,独具特色与魅力。而且,体现这种“生生美学”的中国传统艺术至今仍具有无穷的生命力。
“生生美学”是一种古典形态的“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过去,我们认为“天人相和”是前现代的产物,所以没有勇气说这就是中国的生态美学,只说是生态审美智慧。但事实告诉我们,中国长期的农业社会以及由此产生的“天人合一”的文化形态,决定了尊重自然、顺应自然的生态观在中国具有原生性特点。这种原生性的生态文化,曾经极大地影响了现代西方学者生态观的形成。“天人相和”的生态之美不仅仅是一般的生态智慧,而且是具有原生性并活在当代的生态理论。“天人相和”所构成的人与自然亲和的“中和之美”,与古希腊强调的科学的、比例对称的“和谐之美”是不同的。所谓“天人相和”具有明显的“生命创生”的内涵,天地相交、风调雨顺、万物生长就是一种美的形态。这种生态之美仍然存在于我国诸多民间艺术之中,例如年画之“瑞雪兆丰年”与“大丰收”等。
“生生美学”是一种“阴阳相生”的生命之美。《周易》揭示了包括艺术创造在内的万事万物生长演化的规律,即“一阴一阳之谓道”。这不仅是万物生长之道,而且是艺术创造之道。中国艺术是一种虚实相生的生命艺术,形成特有的艺术生命体。阴阳之道还概括了艺术创造特有的规律,即凭借阴阳虚实的对比产生一种艺术生命力。例如,国画就是通过白与黑、淡与浓的对比形成一种艺术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