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合集下载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xx评价一、什么是xx评价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

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

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xx评价的标准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

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

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

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

伦理学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PPT课件

伦理学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PPT课件
目录 退出
历史评价遵循历史必然性标准。 历史必然性标准在评价某一社会事件 时,以这一事件是否有利于社会进步, 是否有利于大多数人的幸福,是否有 利于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 为依据。
伦 理 学
目录
(四)道德评价与历史评价的冲突
道德的不合理性与历史的合理性 同时存在于阶级社会。
道德上应加以谴责的事,在历史 的发展中却是必然的。
信。
学 内心信念是人们进行道德评价的
内在直接标准。
内心信念还是人们进行善恶评价
目录
的内在驱动力。
退出
伦 复习思考题:
理 学
目录 退出
1.什么是道德选择? 2.如何正确理解道德选择中自由与责 任的关系? 3.简述道德评价及其方法和形式。
伦 参考书目:
理 学
目录
1.罗国杰:《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2003.12。
伦 理 学
目录 退出
第六章 道德选择 和道德评价
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伦 本章教学要点:
理 1.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
2.认识在道德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
学 观点。
3.掌握道德冲突及其类型。
目录
4.掌握道德评价及主要方法和形式。
退出
伦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选择

第二节 道德评价
目录 退出
2.周中之:《伦理学》,人民出版社 2004.6。
退出
四、道德评价的形式
伦 (一)传统习惯的评价功能
传统习惯:人们在长期的道德实践中形

成和积累起来的、已被普遍承认、习以为 常的道德经验和道德行为方式。
传统习惯是评价人们行为善恶的最起码
学 标准。

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关于效果理论与非效果理论及动机与效果的关系现代伦理学中的一个重要区别,是非效果理论(或义务论)和效果理论(或功利主义)之间的区别。

义务论者认为,当行为与相应的义务原则相符合时,该行为是正确的。

“诺言之所以必须遵守,债务之所以必须清偿,是因为这些行为是人们的义务——而不是因为这些行为的效果。

”“义务论者受到这种推理的引导,从而强调行为的价值在于动机而不在于效果……。

为了理解义务论者所说的动机的作用,我们假设有三个人履行同一个行为:给一个面临缺粮和饥饿的紧急关头的国家送粮食。

假定其中一个人这样做是为了当选政府官员;第二个人相信这样做将给他的生意带来利润;第三个人是由于许过提供帮助的诺言而受到道德上的约束。

许多人会认为第三个人的动机是值得赞扬的,而前两个人的动机不值得赞扬,即使这三个人的行为产生的效果完全相同。

义务论者说,一个人的动机或者是以道德义务为基础;或者是以毕生奋斗促进自我利益为基础;或者是以取得自己预期的经济利益为基础,这种区别就是很有意义的区别。

道德荣誉显然来自义务的动机,因而基于第一、第二个人的动机的行为不可能有道德荣誉。

”“义务论者相信,当行为符合某一凌驾性的非功利主义的义务所要求的判断或行为规则时,该行为是正确的。

”我们这个世界上果真有什么义务是“凌驾性的非功利……”的吗?如果有,那么,它到底是什么呢?是“神圣命令”吗?“按照这个理论,神的意志便是最终标准。

一个行为或一种行为类型,当,而且仅当它是神所命令的,它才是正确的;当,而且仅当它是神所禁止的,它才是错误的。

”这到好,所有的义务都由神来安排,作为人,我们满可以轻松自在地生活而无须为应当怎样生活操心了。

可是,我们仍然无法理解那些“凌驾性的非功利主义的义务”到底是什么东西。

那么,它是“蒙昧的面纱”掩盖下的“社会契约”吗?由于“社会契约理论”是建立在假想的人类绝对平等状态基础上的,因而也是不可信的,这是我在前面讨论平等理论的时候已经论述过的。

道德评判:动机?还是效果?--关于道德评判根据有效性的质疑

道德评判:动机?还是效果?--关于道德评判根据有效性的质疑

道德评判:动机?还是效果?--关于道德评判根据有效性的质疑[摘要]以善恶为结果的道德评判一般都离不开动机和效果,但是,在如何认定善恶的根据上,道德评判却区分出动机论、效果论和统一论。

动机论的前提预设是动机是可以被公众认知的,但实际上,动机却具有私人性质;而如果坚持把动机作为有效的道德评判根据,这可能会导致善意害人的道德悖论。

动机论的这两种困境使得它难以成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

效果论存在两个预设,其直接的预设是:效果是可以被公众认知的;其生理性的预设是:人人具有相同的感知能力。

实际上,人们的感知能力并不完全一致。

这就使效果论作为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大大降低。

统一论把动机和效果结合起来作为道德评判的根据,但是,由于动机的复杂性和和效果的多样性,统一论作为道德评判的有效性根据仍然存在某些困难。

对道德评判根据的有效性的质疑,并没有否定动机、效果以及二者的统一性在道德教育中的价值和道德评判中的作用。

[关键词]道德评判动机效果有效性根据[作者简介] 代训锋(1969-),男,安徽砀山县人,上海师范大学哲学学院在读博士,山西忻州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中国传统哲学和伦理学。

[中图分类号] B8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0439-8041(2013)10-0011-05讨论道德评判的根据问题,一般都会涉及到动机和效果,而道德评判往往以善恶为结果,但是,在如何区分行为的善恶上,每个人的观点便发生了分歧。

有人主张善恶评判的根据在于动机,这种观点被称为动机论;也有人主张善恶评判的根据在于效果,这种观点被称为效果论;还有人主张善恶评判的根据应是动机与效果的统一,这种观点可以被称为统一论。

那么,面对莫衷一是、众说纷纭的争论和分歧,我们应该根据哪种观点进行道德评判?这在道德评判时确实是一个很难选择的问题。

但是,既然要对行为的道德价值做出判断,我们还必须在道德评判的立场上做出选择。

只是我们在选择之前,首先必须要知道究竟那一种观点是有效的道德评判,而这就需要进一步弄清楚道德评判的根据是否有效,只有弄清楚道德评判的根据是否有效,我们才能做出正确的道德选择和进行正确的道德评判。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考试大纲杨秀香第一章伦理学概述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结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

道德具有多重的内部结构成分,是由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道德内部结构的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西方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区别:规范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善恶标准理解上的不同:义务论主张善恶的标准是人内在理性或“善良意志”,具有动机论的特征,代表人物是康德;目的论认为善恶根源于人的感官需要和肉体满足,具有效果论的特征,功利主义是其典型代表。

元伦理学:又叫分析伦理学,是一种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理论体系。

元伦理学的产生以英国伦理学家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

其兴起的理论意义在于改变了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现代应用伦理学:广义的应用伦理学是指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规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研究。

狭义的应用伦理学产生20世纪中期,是为了解决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而在伦理学上提出的方法和途径。

主要有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计算机网络伦理学。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第二章道德的本质和社会作用马克思主义道德社会本质论:人为什么需要道德决定于人的生存状态。

人是一种主体性的存在。

人是个体和社会的二重存在。

人的二重存在决定了道德调节的必要。

人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创造了道德这一特殊的规范调节形式。

道德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和上层建筑。

经济关系对道德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关系的性质决定着各种道德体系的性质;经济关系表现出来的利益直接决定着各种道德的基本原则和主要规范;在阶级社会中,人们在同一经济结构中的不同地位、不同利益,决定着各自道德体系的阶级属性、社会地位,人们在经济关系中的矛盾和冲突决定了道德领域里的对立和斗争;经济关系的变化引起道德的变化,有两种情形:其一,社会经济结构的根本改变,迟早会导致社会或阶级的道德体系的新旧更替;其二,同一经济结构内部的某些重大变化,也会引起相应道德体系的变化。

论善行的动机

论善行的动机

论善行的动机作者:安冬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摘要:动机论无论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受到种种诘难,但是,所有的批评从来都没有指向对动机本身的研究。

本文所讲主要涉及我们应当研究哪些人的动机?有什么样的动机?关键词:善行;动机;动机论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0-03“善”包括人在物质、自然、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实在价值,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的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断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

从伦理学角度上来讲,善是人类最一般的道德意识,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道德生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而且也反应了人们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态度。

“善”源于人们对厉害关系的认知,人们时常把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看做是善行,对善行总是持一种肯定、敬佩、赞赏的态度,并且常常把善同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用“善”来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能够否认,凡理解善的一切生灵都追求善,并且急于把握住善,并以善随身,而不关心求得任何不带来善的东西了”[1]。

趋善避恶是人类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作恶是由于对恶的无知,没有人会明明知道善行而不去行善,明明知道是恶行却还执迷不悟去作恶。

善行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历史行为,唯有究其动机才能分清善与伪善。

一、动机与效果的关系动机与效果是道德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效果是道德行为的结果。

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要想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就必须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动机论以动机是否善良作为对行为进行道德评价的标准,而与行为产生的结果无关,动机反映了行为过程的主观方面,包含着对道德理想、道德原则和规范,以及人生目的的认识,是道德行为的基本动因或出发点,主张在道德评价中根据人的主观愿望来确定行为的道德意义。

毛泽东和他早年喜欢的四本书

毛泽东和他早年喜欢的四本书

2013/08 党史博采9一、《伦理学原理》——探索理想人格的早期轨迹1950年9月下旬,周世钊应毛泽东之邀来北京参加国庆典礼,湖南第一师范老同学杨韶华托他将早年借阅的一本《伦理学原理》归还毛泽东。

杨还在该书扉页上写道:“此书系若干年前,毛主席润之兄在小吴门外清水塘住所借阅者,嗣后各自东西,不复谋面,珍藏至今,深恐或失!兹趁周敦元学兄北上之便,托其奉还故主,借镜当时思想之一斑,亦人生趣事也。

”此书之“趣”还在于,毛泽东曾将他在长沙求学期间读过的一些书籍和笔记、日记,送回韶山老屋放置。

土地革命时期,乡亲们担心它们落入敌手,均烧毁了。

这本写满毛泽东批语的《伦理学原理》,却因被杨韶华借去而得以幸免,成为见证毛泽东早年思想探索轨迹的珍贵读物。

《伦理学原理》,是德国泡尔生(1846—1908)的主要代表作《伦理学体系》的一部分。

泡尔生是柏林大学教授,康德派哲学家。

其哲学观点是二元论,伦理思想的特点是调和直觉与经验、动机与效果、义务与欲望。

中文本《伦理学原理》是蔡元培从日文转译,1909年10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蔡译《伦理学原理》,除序论和导言外,共九章。

杨昌济在湖南第一师范教伦理学,以这本《伦理学原理》为教材。

多数同学对于哲学不感兴趣,听课不甚专注,唯有毛泽东等少数人,用心听讲,勤作笔记。

毛泽东还根据书中的一些观点,写了篇《心之力》的文章,杨先生给打了100分。

在杨韶华归还的这本《伦理学原理》上,毛泽东逐句圈点,画了许多单杠、双杠、三角、叉等符号。

全书共约10万字,毛泽东写有12100余字的批语,批注时间是1917年下半年。

毛泽东的批语及原文,已经收入中央文献研究室和湖南省委编辑出版的《毛泽东早期文稿》。

毛泽东读《伦理学原理》的批语,绝大部分是表达他的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和宇宙观,以及对原著一些观点的引申和分析;小部分是对原著论述的赞同语和一些章节段落的提要。

凡原著中合乎自己观点的地方,毛泽东必浓圈密点,眉批则往往有“切论”、“此语甚精”、“此语甚切”、“此说与吾■陈晋毛泽东读书,有详有略,有经有权。

浅谈新闻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

浅谈新闻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

浅谈新闻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作者:赖晓红来源:《新闻世界》2012年第06期【摘要】动机与效果是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评价的重要概念,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进行道德评价必须正确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本文结合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试探讨动机与效果的关系模式和道德评价的标准,并以“深圳联防队员强奸案”为例,尝试对其中记者的采访报道行为进行道德评价,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新闻传播;道德评价;动机;效果媒体为了商业利益炮制虚假新闻固然有违职业道德,但媒体为了披露事实真相而侵害他人利益的行为又应如何评价?媒体维护公众知情权是其负责任的体现,但媒体用非正当手段获取事实真相的行为又该如何看待呢?由于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新闻传播活动错综复杂。

评价新闻传播活动是否符合道德规范,是看媒体报道新闻事件的动机,还是看报道活动实际达到的效果呢?如何正确评价新闻传播活动,处理好动机与效果的关系至关重要。

一、道德评价中的动机与效果伦理学中关于道德评价有一对重要概念,是道德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即动机与效果。

动机是行为产生的主观原因,效果是行为结束时的客观后果。

因此动机构成道德行为的起点,效果则是行为的终点;动机总要指向并转化为效果,效果也总是一定动机的直接或者间接的产物。

①历史上,对于行为善恶评价的问题,一直存在着动机论与效果论两种对立的观点。

先秦儒家的主要代表孟子是动机论的最早代表。

他把动机与效果对立起来,只强调动机对于道德评价的作用,否认以效果来评价行为。

汉代的董仲舒继承了孟子的思想,他明确提出“正其道不谋其利,修其理不急其功”的主张,认为一个人行为的善恶,主要看他是否出于善良的动机,而不在于功利效果。

在西方伦理思想史上,德国哲学家康德是动机论最著名的代表。

他认为善良意志之所以是善良的,并不是因为它引起或者产生好的后果,只是因为它的活动致力于善。

绝对的效果论者则认为无论主体做出某一行为的动机如何,行为的善恶应完全取决于行为的效果。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道德评价一、什么是道德评价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

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

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

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

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

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

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

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

道德评价的依据——动机与效果统一性原理

道德评价的依据——动机与效果统一性原理

道德评价的依据——动机与效果统一性原理作者:武江亭来源:《开心素质教育》2017年第09期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

道德评价必须解决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

看下面一个例子,医生张某稍懂医术,便夸夸其谈,主动对邻居病人王某送医送药,热情有加,结果因盲目用药,贻误病情,导致死亡。

就医生张某的行为做出道德评价。

显然,医生张某动机善而效果恶。

那么道德评价是依据行为动机呢,还是行为效果呢?这就是道德评价的依据问题。

事实上,任何道德行为,都存在两个重要因素即动机与效果。

所谓动机,是人做出某种行为或从事某种活动的目的、愿望与内在期许。

效果是指行为主体的个别或系列行为,给社会或他人带来的实际后果。

马克思主义道德哲学,坚持动机与效果的统一。

“唯心主义者强调动机否认效果,机械论者强调效果否认动机。

我们和这两者相反,我们是辩证唯物主义的动机与效果统一论者,为大众的动机和被大众欢迎的效果是分不开的,必须使二者统一起来,为个人与狭隘集团的动机不是好的,有为大众的动机而没有受大众欢迎的效果也不是好的。

”就是说,道德评价必须从动机与效果的总体上把握。

一般地,有以下四种组合:①好的动机+好的效果;②不好的动机+不好的效果;③好的动机+不好的效果;④不好的动机+好的效果。

第一种组合,即从良好的愿望出发,获得了良好社会效果,由此构成的社会行为最符合一定社会的道德标准与道德原则,予以肯定与褒奖。

第二种组合,即行为动机本来就是恶的,也直接导致了恶的行为后果,这种行为显然应当受到道德舆论的责罚。

第三种组合,由良好的动机出发,其行为却产生了不良的社会效果。

如上例医生张某的行为。

这种行为如何评价呢?在马克思主义看来,一个真正好的动机,同时也必须包括负责任地对行为后果的科学预见与把握能力。

只有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心,没有为人民服务的本领是不行的。

如果一个人只有良好的愿望,主观武断,盲目行事,事实上就不具有这种行为的道德资格。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标签:道德动机;功利主义;斯坎伦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论往往对道德动机有很重要的论述,笔者主要考察现代伦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三种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特别是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

一、《功利主义》中的道德动机功利主义对于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

我将主要对约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义》进行考察。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

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论述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问题时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道德动机问题。

穆勒说,人们遵守一个道德标准或者说人们内心中存在一种道德感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感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终约束力”。

这种内心的感情不是别的,就是良心,人们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也是由于良心的缘故,穆勒说对于没有这种感情的人来讲,也就谈不上什么内心感情的约束力,人们就不会去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同时也不会去考虑其他道德标准,就是说没有道德感,对道德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

穆勒说,人们心中的这种感情是稳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种稳固的基础,“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要和我们的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

这种稳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力量来源,人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标准的力量来源,这是我们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基础。

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种社会感情,没有了要和我们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的愿望是不是很遗憾、很失落。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首先,伦理学原理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判断和规范的学科,它帮助我们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决策。

伦理学原理包括权利与义务观、幸福哲学观、关爱观等。

这些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评价的框架。

其次,道德评价是对行为和决策的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社会的道德标准。

在道德评价中,效果和动机是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效果指的是行为或决策带来的结果和影响。

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效果是否是积极的,是否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和福利。

以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那么这个行为的效果是负面的,因为它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痛苦。

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效果是否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与效果相对应的是动机。

动机指的是行为或决策的背后的意图或目的。

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是否是善良的、无私的。

以同样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保护自己或他人免受伤害,那么这个行为的动机可能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效果和动机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

在有些情况下,动机可能对道德评价的结果更为重要。

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正义目标。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恶意的,即使他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我们也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不道德的。

因此,动机和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

总结起来,效果与动机是道德评价中重要的概念。

效果与动机相辅相成,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全面的道德评价。

通过对效果与动机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或决策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与决策。

伦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行为与动机和效果

伦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行为与动机和效果

伦理学视角下的道德行为与动机和效果作者:吕量来源:《世纪桥》2016年第01期摘要:道德行为是主体自我意识、自愿、自择的行为,当人们发出这种行为时,主体必须明确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

道德行为发生后,必然伴随着评价。

在其道德评价中是依其动机还是效果,从道德中“道”和“德”会有所体现。

“道”方向和手段亦或者说目的,是易变的、不稳定的。

因此,对其进行评价时动机和效果兼顾。

“德”是一个人品行和德性的表现,是善心,善行。

对行为者品德做出评价时,应只看动机,不看行为之实际效果。

关键词:道德行为;动机;效果;善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6)01-0040-02“行为者、有鹄之运动、有觉之动作、有意之行动也。

”[1] (P.60)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行为是人类有目的、有意识的能动自觉的活动,因而也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活动方式。

黄建中说:“‘伦理行为’者、善恶价值判断加之行为也。

”[1] (P.73)道德行为(伦理行为)不同于一般行为在于,当人们愿意这种行为时,他必须明确意识到这种行为在道德上是正当的,而不是其他诸如谋利的行为,所以它的动机也应该有道德的意义。

一、道德行为的理论认定对一个行为作出判定,一般是从评价的角度进行思考和分析的,特别是道德评价。

正确的认识道德评价在社会中的地位,对道德行为作出具体的认定,能够更好的使得人们对某种道德行为的实施有一个具体的、清晰的认识。

从中国传统思想观念中讲,道德中的“道”其实蕴含着两层意义:“一是行动的方向”‘道不同不相为谋’(《论语·卫灵公》);二是行动的方式‘一达之谓道’(《说文解字》)。

”[2]而道德中的“德”是指品德、德行即道德品质,其本义为:“德者,得也,行道而有得于心者也。

”(《四书集注·学而篇》)由此而知,道德中的“道”是行为的外在表现和规范,具有易变性和不稳定性;而道德中的“德”是行为的内在表现和规范,具有内在性和稳定性。

道德评价的内容

道德评价的内容

道德评价的内容道德评价是对一个人或行为的道德性质进行评判和判断的过程。

它涉及到个人的价值观、道德准则和社会习俗等因素。

道德评价的内容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行为的善恶:道德评价首先关注的是行为的善恶程度。

善行一般指的是符合道德规范,对他人有益,有助于社会和谐的行为。

恶行则相反,违背道德规范,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伤害或不利影响的行为。

2. 动机和意图:道德评价也会考虑行为背后的动机和意图。

同样的行为在不同的动机下可能会有不同的道德评价。

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出于善意和公正的动机,那么即使结果不如人意,也可能被认为是道德行为。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是出于自私或恶意的动机,即使结果是好的,也可能被批评为不符合道德。

3. 后果和影响:道德评价还会考虑行为的后果和影响。

一个行为的道德评价不仅仅取决于行为本身,还取决于它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

如果一个行为造成了积极的后果,有益于他人或社会利益,那么它可能会被认为是道德行为。

相反,如果一个行为造成了负面后果,对他人或社会造成了伤害,那么它可能会被视为不道德。

4. 社会习俗和价值观:道德评价还受到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的影响。

不同的文化和社会可能对同一行为有不同的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的内容也会受到个人的道德信仰和价值观的影响。

人们根据自己的道德观念和追求来评价他人的行为,这会导致不同的道德观点和评价标准。

综上所述,道德评价的内容包括行为的善恶、动机和意图、后果和影响以及社会习俗和价值观等。

它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需要根据道德准则和个人价值观来进行评价,以促进社会的道德发展和个人的道德成长。

伦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伦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伦理学的概念和基本原则
伦理学是研究道德行为和价值观的学科,旨在研究什么是道德的、如何判断道德的、如何行使道德的问题。

它涉及到个体、社会和文化中的道德问题,并探讨人类行为的道德指南和规范。

伦理学的基本原则分为多种,下面是其中一些常见的原则:
1. 义务论:强调根据道义义务来决定行为的对错。

根据这一原则,行为的道德性与其背后的动机和意图有关。

2. 后果论:也称为功利主义,强调行为的道德性取决于其结果。

根据这一原则,最大化幸福或最大化利益的行为被认为是道德的。

3. 权利论:强调每个人都有天赋的权利,这些权利应受到尊重和保护。

这些权利包括生命、自由、财产等。

4. 正义论:强调平等和公正对待每个人的重要性。

根据这一原则,每个人都应该平等地受到尊重和对待。

5. 美德论:强调个体的品德和道德品质的培养。

根据这一原则,培养美德和良好的道德品质是行为道德的关键。

这些原则在伦理学中常常相互交织,不同的学派和文化背景也可能强调不同的原则。

伦理学的目标是在这些原则的引导下为人们提供行为和价值的指南。

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

浅析道德评价的标准和根据[摘要]在道德行为上,动机和效果的善恶是相互贯通的。

任何动机都包含对效果的预测和追求,而任何效果都是受动机的支配造成的。

既没有不追求效果的动机,也没有不来自动机支配的效果,动机的善恶与后果的善恶是相一致的。

[关键词]道德评价动机效果道德评价是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他人和自己的行为进行善恶、荣辱、正当或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评论和断定。

一、道德评价的标准善和恶是道德评价中一对最基本的范畴,是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肯定和否定的一般的概念,是道德评价中最基本的标准。

道德评价是道德原则和规范发挥作用的杠杆。

人们道德评价的能力,道德评价活动的深度和广度,标志着一定道德体系原则,规范被人们接受的程度。

马克思主义伦理学科学地揭示了善恶的来源和评价善恶的标准问题。

它认为善恶观念是在人们的社会生活实践中形成的。

由于历史的前进,社会的发展,总是体现着一定阶级的利益和要求,所以作为道德概念的善恶是有阶级性的。

任何善恶标准在根本上都必然地表现为一定阶级的利益标准。

利益标准是一切道德评价的最终源泉。

对善恶观念必须进行具体的历史的分析,凡是对社会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行为就是善的,反之就是恶的。

二、道德评价应避免两种错误倾向在对人的道德行为的评价中,到底是以动机为根据,还是以效果为根据,历来受到两种错误观点的影响:一是唯动机论。

它认为评价道德行为的唯根据是行为的动机,至于效果那是无所谓的。

德国古典哲学家、伦理学家康德就是唯动机论的代表。

这种只谈动机,不管效果的思想,反映了当时德国资产阶级向往革命又不敢革命的软弱性。

所以,马克思、恩格斯说:“康德只谈‘善良意志’,哪怕这个善良意志毫无效果他们也心安理得。

”二是唯效果论。

它认为评价人的道德行为,只能看效果,不能看动机。

19世纪英国功利主义者边沁和穆勒就是唯效果论的代表。

他们认为,动机本身并无所谓善恶,效果才是判断道德与否的标准。

唯效果论者看到效果在判断行为善恶中的作用,包含了合理因素,但他们否认动机的作用,因此在评价人的具体行为时,就会出现偏差。

目的论伦理学简论

目的论伦理学简论

长期后果的考量
短期与长期权衡
01
目的论伦理学往往关注短期内的总体善,而忽视了对长期后果
的考量。
不可逆转的影响
02
某些决策可能带来不可逆转的长期后果,目的论伦理学需要更
加重视这些后果的评估。
持续性与可持续性
03
在追求总体善的过程中,目的论伦理学需要确保所采取的措施
具有持续性和可持续性。
个人权利与自由的冲突
目的论伦理学关注行为的结果,认为 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它所实现的目 的或结果,而不是行为本身的动机或 意图。
目的论伦理学与其他伦理学理论的关系
与义务伦理学的关系
目的论伦理学与义务伦理学在某些方面存在分歧。义务伦理学强调行为的动机和义务,而目的论伦理学更注重行 为的结果和效果。
与美德伦理学的关系
目的论伦理学和美德伦理学都关注行为的结果,但美德伦理学更强调个人的品格和道德修养,而目的论伦理学更 侧重于行为的后果和效果。
04
目的论伦理学的挑战与批 评
公平性问题
公平性原则
目的论伦理学强调实现最大化的 总体善,但往往忽视了个体之间 的公平性。
资源分配问题
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如何公平 地分配资源以达到总体善的最大 化,是目的论伦理学面临的重要 挑战。
责任与义务
目的论伦理学可能忽略了个体在 追求总体善时应承担的责任和义 务,导致某些个体利益受损。
目的论伦理学简论
目录
• 目的论伦理学概述 • 目的论伦理学的核心原则 • 目的论伦理学的实践应用
目录
• 目的论伦理学的挑战与批评 • 目的论伦理学的未来发展
01
目的论伦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定义
目的论伦理学是一种以行为的结果为 评价标准的伦理学理论,强调行为的 后果和效果对于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是一种以理性原则和道德准则为基础的伦理体系。

在这个
体系中,道德评价是对一个人的行为、决策和动机进行评判和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包括对行为效果和动机的评价,而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首先,行为效果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为效果是指一个人的
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结果。

道德评价基于行为效果可以区分行为的
善恶和优劣。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他人的痛苦和伤害,我们可
能会认为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予他人乐观和
好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

行为效果对于道德评价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衡量其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一
个重要指标。

其次,动机也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机是指一个人行为背后
的目的和动因。

动机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一个人的动机是产生其中一
种行为的原因,其道德价值的高低与行为效果有密切关系。

如果一个人的
动机是出于善意和利他主义,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动机是正直和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自私和邪恶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动机是不
道德的。

因此,道德评价不仅仅关注行为的结果,还关注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一个人的行为效果可能影响他的动机,而一个人的动机可能影响他的行为
效果。

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为了追求私利,他可能会采取不道德的
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从而导致不良的行为效果。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
机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他可能会采取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从而产
生良好的行为效果。

因此,行为效果和动机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评价。

总之,伦理学原理强调道德评价是对一个人的行为、决策和动机进行评判和判断的过程。

道德评价包括对行为效果和动机的评价,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行为效果对于道德评价至关重要,因为它可以揭示一个人的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结果。

动机对于道德评价也是重要的,因为它可以揭示一个人行为背后的目的和动因。

行为效果和动机相互作用,共同影响一个人的道德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