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合集下载

伦理学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PPT课件

伦理学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PPT课件
的限制而导致的个人在价值目标选择上 的困境。
其二,在生活中经常会发生的利益选 择上的困境。
其三,基本道德原则之间发生尖锐冲 突。
其四,面对强大的邪恶势力,生命价
值与自由、尊严以及其他信念之间发生 尖锐冲突。
伦 3.从行为方式的角度看,道德
理 冲突分为两种情形:
目的正当手段不正当;

目的不正当手段正当。
退出
二、责任成就了个体道德
伦 (一)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观点
机械必然决定论:强调人的行为只受
理 客观必然性的支配,人的行为都是由
外界环境所预先决定的,人没有选择
学 自己行为的自由。由于否定自由而直
接否定了责任。
目录
机械必然决定论导致两种结果:
退出
一是宿命论;二是诡辩论。
伦 绝对意志自由论:由于无限夸大人 理 的选择自由,把人的选择说成是不
伦 理 学
目录 退出
第六章 道德选择 和道德评价
第六章 道德选择和道德评价
伦 本章教学要点:
理 1.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
2.认识在道德责任问题上的两种片面
学 观点。
3.掌握道德冲突及其类型。
目录
4.掌握道德评价及主要方法和形式。
退出
伦 本章主要内容:

第一节 道德选择

第二节 道德评价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是一种以理性原则和道德准则为基础的伦理体系。在这个

体系中,道德评价是对一个人的行为、决策和动机进行评判和判断的过程。道德评价包括对行为效果和动机的评价,而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首先,行为效果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行为效果是指一个人的

行为对他人和社会的影响和结果。道德评价基于行为效果可以区分行为的

善恶和优劣。例如,如果一个人的行为导致了他人的痛苦和伤害,我们可

能会认为这个行为是不道德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行为给予他人乐观和

好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行为是道德的。行为效果对于道德评价至关重要,因为一个人的行为所产生的结果往往是衡量其是否具有道德价值的一

个重要指标。

其次,动机也是道德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动机是指一个人行为背后

的目的和动因。动机具有内在和外在的因素,一个人的动机是产生其中一

种行为的原因,其道德价值的高低与行为效果有密切关系。如果一个人的

动机是出于善意和利他主义,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动机是正直和道德的。

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自私和邪恶的,我们可能会认为这个动机是不

道德的。因此,道德评价不仅仅关注行为的结果,还关注背后的动机和目的。

行为效果和动机是相互关联的,二者共同决定了一个人的道德价值。

一个人的行为效果可能影响他的动机,而一个人的动机可能影响他的行为

效果。例如,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为了追求私利,他可能会采取不道德的

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从而导致不良的行为效果。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

机是为了他人的利益,他可能会采取道德的手段来达到他的目的,从而产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

伦理学原理考试大纲

杨秀香

第一章伦理学概述

伦理学:伦理学以道德现象作为研究客体,是关于道德的本质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

道德:道德是由经济关系决定的社会意识和上层建筑成分,是以善恶为评价标准,依靠人们的内心信念和特殊社会手段维系的,调整人们利益关系的心理意识、原则规范和行为活动的总和。

道德的结构:道德作为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以“实践——精神”把握世界的特殊方式。道德具有多重的内部结构成分,是由道德意识现象、道德规范现象、道德活动现象构成的有机统一体。

道德内部结构的三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相互制约。

西方规范伦理学中义务论与目的论的区别:规范伦理学;二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对善恶标准理解上的不同:义务论主张善恶的标准是人内在理性或“善良意志”,具有动机论的特征,代表人物是康德;目的论认为善恶根源于人的感官需要和肉体满足,具有效果论的特征,功利主义是其典型代表。

元伦理学:又叫分析伦理学,是一种运用逻辑和语言学的方法分析道德概念、道德判断的性质和意义的道德理论体系。元伦理学的产生以英国伦理学家摩尔的《伦理学原理》为标志。其兴起的理论意义在于改变了伦理学的研究方向。

现代应用伦理学:广义的应用伦理学是指伦理学的原理、原则规范在社会生活各个领域中的实际应用和实践研究。狭义的应用伦理学产生20世纪中期,是为了解决社会和科学技术发展出现的新问题而在伦理学上提出的方法和途径。主要有经济伦理学、生命伦理学、环境伦理学和计算机网络伦理学。

伦理学的研究方法:社会科学的研究方法;一般科学的研究方法和伦理学的特殊方法。

伦理教育的评估与效果:伦理教育的评估方法

伦理教育的评估与效果:伦理教育的评估方法

伦理教育的评估与效果:伦理教育的评估方

伦理教育在培养人们正确判断和处理道德问题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如何评估伦理教育的效果,并确定其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一直是教育界和学者们关注的问题。本文将探讨伦理教育的评估方法,以期更好地评估其效果。

一、问卷调查法

问卷调查是一种广泛应用的伦理教育评估方法。通过设计合理的问卷,采集学生或其他受伦理教育影响的个体的意见和观点,从而了解他们的伦理价值观和道德行为变化。例如,可以设计一些问题,询问学生对于道德问题的看法以及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正确应对。通过对问卷数据的分析,可以评估伦理教育对学生的影响程度,从而确定其效果。

二、观察法

观察法是另一种常用的伦理教育评估方法。通过观察学生在伦理教育环境中的行为和反应,可以判断他们是否能够应用所学的伦理知识和道德原则。例如,可以观察学生在伦理课堂上对案例分析的参与程度、讨论时的观点和态度等。同时,还可以观察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是否能够遵守伦理准则和原则,从而评估伦理教育对个体的影响。

三、实践活动法

伦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学生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正确应对道德问题。

因此,实践活动法也是一种有效的评估方法。通过组织学生参与一系

列与伦理价值观相关的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社会实践等,评估

学生在实践中的道德表现和道德决策能力。同时,可以结合实践活动

的反思和评估,进一步了解学生对伦理教育的理解和应用情况。

四、成绩评估法

伦理教育不仅仅是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也应该能够提升他们的综

合能力。因此,成绩评估法也是一种重要的伦理教育评估方法。通过

伦理学知识点17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伦理学知识点17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伦理学知识点17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方法在伦理学中,道德评价是对个人、行为、决策或道德问题进行判断和

评估的过程。道德评价是伦理学的基本内容之一,它涉及到我们对道德行

为的认识、价值观和价值观念的形成以及对道德问题的解决方法等方面。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我们需要明确评价的对象是什么。道德评价可以

针对个人的道德品质或行为进行,也可以针对特定的决策或道德问题进行。这里有一些常见的道德评价的方式和方法:

1.基于后果的道德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主要关注于行为或决策的后果。如果行为或决策的后果是积极的,能够促进幸福、利益最大化或伦理原则

的实现,那么它就是道德上可接受的。反之,如果后果是消极的,导致伤害、不幸或违背伦理原则,那么它就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

2.基于意图的道德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主要关注于行为或决策的意图。如果一个人的意图是善良的、正直的、真诚的,那么他的行为或决策就是

道德上可接受的。反之,如果一个人的意图是恶意的、不诚实的或自私的,那么他的行为或决策就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这种方法强调人们的主观意

愿和动机对道德评价的重要性。

3.基于行为特点的道德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主要关注于行为本身的特点。例如,一种行为是否诚实、公正、正直、勇敢或慷慨等等。这种方法

注重行为的伦理品质和道德规范,以行为特点作为评价的标准。

4.基于义务的道德评价:这种评价方法主要关注于个人对特定道德规

范或义务的遵守程度。如果一个人能够履行自己的道德义务,遵守道德规范,那么他就是道德上可接受的。如果一个人违反了道德规范或义务,那

么他就是道德上不可接受的。

【伦理学】课程教案.

【伦理学】课程教案.

【伦理学】课程教案

【课程代码】【学分】3

【参考学时】45 【讲授学时】45

【试验学时】0 【实习学时】0

【课程性质】专业必修课【参考教材】《伦理学》罗国杰主编

(人民出版社)

第五章道德评价

教学要点:

本章主要阐述道德评价。学习本章:(1)理解并掌握道德评价的标准;(2)理解道德评价中动机与效果的关系了解道德选择的基本含义;(3)了解道德评价的方式。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道德评价的标准

道德评价是根据一定社会的道德规范准则体系,对社会中的个体或群体的道德活动作成善或恶、正或邪、道德或不道德的价值判断,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

善与恶作为人类最一般的道德意识,作为人类伦理思想史上最古老、最基本的道德范畴之一,只有在道德主体意识中被认知和确立后才能在人们生活实践中发挥其规范现实的功能,也才能成为道德实践主体在道德选择、道德评价和道德修养中的内心守法依据。人们对善恶的感知源于对利害关系的认知与感觉,并在人们的内心形成一定的道德体验,人们总是赞扬那些有利于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并把它认为善;谴责那些有害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的行为,并把它认为恶。人们对善恶有不同的阶级标准和历史标准,两者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一、何谓善恶

1、伦理学思想史关于善恶的定义:

在人类思想史上,对善与恶的把握和界说有各种分歧。从词源上考察,善是一个佛教名词,意指符合佛教教理的思想与行为,不符合教理的思想与行为则为恶。在中国历史上,以孔孟为代表的思想家,认为“义”是善的标准。孔子说;

“君子喻丁义,小人喻于利”,孟子对善下了一个著名的定义:“可欲之为善”。按照孟子的理解,“人之异于禽兽者几希”,因而人有和动物一样的各种本能的欲望和冲动,这是一种真实的存在。但道德上的善则要求人能以理性和意志区别于动物,依据理性与意志的原则区分什么是“可欲”的,什么是“不可欲”的。在动物那里是没有这种区分的,这个区分只有人才有。所以人的行为中“可欲的”就是善的,亦即孟子声称的“可欲之为善”,孟子的说法在高度抽象的背后,蕴涵了深刻的内涵。董仲舒提出“严其值不谋共利,明其道不计其功”的主张,把“义”和“道”看作善恶的标准。墨家则把“利”、“害”作为善恶的标准。

论善行的动机

论善行的动机

论善行的动机

作者:安冬

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01期

摘要:动机论无论是在历史上和现实中都受到种种诘难,但是,所有的批评从来都没有指向对动机本身的研究。本文所讲主要涉及我们应当研究哪些人的动机?有什么样的动机?

关键词:善行;动机;动机论

中图分类号:B82-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5)01-0080-03

“善”包括人在物质、自然、社会关系等方面的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实在价值,是人们在与具体事物的密切接触、受到具体事物影响和作用的过程中,判断具体事物的运动、行为和存在是否符合自己的意愿和意向,是否能够满足自己的生理和心理需要的一种主观感受。从伦理学角度上来讲,善是人类最一般的道德意识,它不仅表达了人们对道德生活和道德现象的认识,而且也反应了人们对道德关系和道德行为的态度。“善”源于人们对厉害关系的认知,人们时常把有利于自己、他人和社会群体的行为看做是善行,对善行总是持一种肯定、敬佩、赞赏的态度,并且常常把善同自己的道德理想和个人追求联系起来,用“善”来指引自己的人生道路。

苏格拉底认为,“没有人能够否认,凡理解善的一切生灵都追求善,并且急于把握住善,并以善随身,而不关心求得任何不带来善的东西了”[1]。趋善避恶是人类的本性,人之所以会作恶是由于对恶的无知,没有人会明明知道善行而不去行善,明明知道是恶行却还执迷不悟去作恶。善行作为人的一种社会历史行为,唯有究其动机才能分清善与伪善。

一、动机与效果的关系

动机与效果是道德行为过程的两个方面,动机是道德行为的直接动因,效果是道德行为的结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要想做出正确的道德评价,就必须把动机与效果统一起来。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

评价行为善恶的标准是动机还是效果

动机:现代汉语词典解释为推动人从事某种行为的念头。行为善恶:行为,受思想支配而表现在外在的活动。

标准:1衡量事物的准则。2本身合于准则,可供同类事物比较核对的事物。

“评价行为善与恶的标准是效果,不是动机。“他引用《伦理学概论》、《行为科学理论基础》等着述,指出:(1)善与恶是道德领域范畴的,而非用法律标准来衡量。所谓“善“就是在人和人的关系中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对社会的有益的行为;“恶“则就是对他人,对社会有害的行为。由引可见,文中所说“有益“、“有害“无疑都是要凭借行为产生的效果来论断。而“动机“是一种主观状态,具有内隐性的特点,动机总是需要通过行为表现出来。可见单凭动机是根本无法评价行为的。(2)从《行为管理学》上讲,同一动机,可以引起种种不同的行为。比如:想得到一台录相机时,这种动机可以引起以下种种行为:第一,努力,多获工资,积起钱来购买;第二,省吃俭用,省下钱来购买。可见这两种行为于情于理都可以说是善的;但是如果要靠搞歪门邪道,用不义之财来买,这种行为无疑就是恶。善恶两种不同的行为都是同一个动机引起的,如果不凭借行为产生效果,单单依靠动机,又怎么能对其行为的善恶作出评价呢(3)合理的动机还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错误的行为。比如:家长“棍棒教育“孩子,从家长的动机上讲,无疑是想让孩子成才,是好的动机,是善的动机.

如果只专注于效果,就势必把那些出于善良愿望并尽了最大努力,只是由于客观原因不能达到好的效果的行为,看作不道德的行为。这也势必把一些伪善的行为和“歪打正着”的行为视为道德的行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浅析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

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关于“正当与不正当”的基础,诉诸这样一种观念,根据他人不能有理由拒绝的根据向他们证明你的行为是正当的。

标签:道德动机;功利主义;斯坎伦

一套完善的道德理论往往对道德动机有很重要的论述,笔者主要考察现代伦理学中比较重要的三种道德理论中的道德动机,特别是托马斯·斯坎伦的契约论思想中的道德动机问题。

一、《功利主义》中的道德动机

功利主义对于研究规范伦理学的人们来说再熟悉不过了。我将主要对约翰·穆勒的著作《功利主义》进行考察。大多数人可能知道规范伦理学的一些道德理论的道德标准,但是对于这些道德理论的道德动机、动机基础或者说是道德约束力似乎很模糊,不过这是思考道德问题和全面理解道德理论不可缺少的。约翰·穆勒在《功利主义》一书中论述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问题时专门用一个章节进行探讨,深入分析道德动机问题。穆勒说,人们遵守一个道德标准或者说人们内心中存在一种道德感是由于我们的内心感情,“内心的一种主观感情是一切道德的最终约束力”。这种内心的感情不是别的,就是良心,人们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也是由于良心的缘故,穆勒说对于没有这种感情的人来讲,也就谈不上什么内心感情的约束力,人们就不会去遵守功利主义道德标准,同时也不会去考虑其他道德标准,就是说没有道德感,对道德处于一种冷漠的状态。穆勒说,人们心中的这种感情是稳固的,是由于存在一种稳固的基础,“这种稳固的基础就是人类的社会感情,要和我们的同胞和谐一致的愿望”。这种稳固的基础是功利主义的力量来源,人们把“最大多数人的最大幸福”作为道德标准的力量来源,这是我们的社会感情,社会感情是功利主义的道德动机基础。试想一下,如果没有了这种社会感情,没有了要和我们周围的人友好相处的愿望是不是很遗憾、很失落。可见穆勒对道德动机问题非常有研究,功利主义虽然争议颇多,但长久不衰不能说毫无道理。

效果论伦理学

效果论伦理学

伦理利己主义
• 伦理学利己主义的主要理论形式:个人的伦理学利己 主义、私人的伦理学利己主义、普遍的伦理学利己主 义。 • 个人的伦理学利己主义要求人人都应该按照“我”的 利益行事,“宁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 这种理论既不合理又不可能。
• 私人的伦理学利己主义只要求“我”应该按照“我” 的利益行事,至于别人怎么行事,没有任何要求, “想唱就唱”。这种理论缺少作为规范伦理学理论所 应具有的对人们行为的普遍指导性和规范性。 • 普遍伦理学利己主义是最合理的伦理学利己主义,又 被称“道德利己主义”。
• 关于道德利己主义的不合理因素
(2)它和我们日常生活中无法反驳或怀疑的道德要 求相违背,如不能损人利己;道德要求的价值无法还 原为非道德的价值,如遵守承诺;道德所代表的价值, 如共同利益,无法完全还原为个人利益。
(3)它即使能解释很多日常的道德行为和要求,但 它解释的理由往往很难接受,例如是否该行窃。
• 因此,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是否应该放弃自己的 iphone4,iphone4s,iphone5,而选择使用300块一部的手机呢? 将这些钱投入到对贫苦国家或者贫困地区儿童的生活改善上? • 我的生活质量VS多数人的福利,我是多么的弱势啊?我又显得 多么的不道德啊?
• 由此可见,为了促进所有人的幸福,我们必然侵害或者 损害部分人的利益,比如税收政策“劫富济贫”。因此, 这会伤害到人们的“财产权”及其它权利。更进一步, 会伤害人们劳动和工作的积极性与热情,等待社会的 “救济”,而不再努力的工作。欧洲福利国家就正在面 临着这样的结果。

第四章 动机与效果:道德的评价

第四章 动机与效果:道德的评价

一、两种对立的评价尺度
康德的三条“道德律令”
1.普遍的立法形式 2.人是目的 3.意志自律 康德认为道德告诉人们“应该做什么”,这是一种“绝 对命令”,这种命令本身来自理性。
义务直觉主义者认为,人履行义务,用不着顾及行动的 结果,因为按义务行动才是正当Hale Waihona Puke Baidu。
存在主义认为只要是人敢于自由选择的自己行为,他的 的这种行为就是善的、正当的。
第四章 动机与效果:道德的评价
目录 一、两种对立的评价尺度 1.历史上的效果论 2.历史上的动机论 二、简要评价 1.历史上道德评价论的不足 2.我们的结论
第四章 动机与效果:道德的评价
• 一般来讲 ,把道德的来源理解为自然,强调幸福 主义的伦理学,在道德评价上更多倾向于从效果 上 进行评价;把道德的来源理解为自由,强调德 性主义的伦理学,在道德评价上更多地倾向于从 动机上进行评价。
一、两种对立的评价尺度
2.历史上的动机论
I. 德谟克里特认为心灵良好状态是人在道德上努力追 求的最高目标,善并非不做之事,而只是对这种事 连想都不想。
II. 基督教坚持动机论道德观,信仰最终说的是信仰神。 III. 早期唯名论的代表阿伯拉尔认为人并没有天生就有
的而又永远不能摆脱的罪性,德性和罪恶的原因主 要是在于个人的心灵、动机和意向。 IV. 康德认为行为的道德价值绝对独立于它们的效果, 而仅仅被意向决定。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道德评价

一、什么是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

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

第十三章 道德评价

第十三章  道德评价
2011-10-18 31
第四节 道德评价的形式
一、道德的自我评价:内心信念 1、自我评价的概念 自我评价,指的是个体或群体 对自己行为所作的一种善恶上的自 我认识,是依据自身的价值取向, 对自身行为所作的道德判断。
2011-10-18
32
老子,姓李,名耳,谥曰聃,字伯阳 ,楚国苦县(今鹿邑县)人。约生活于 前571年至471年之 间曾做过周朝的守 藏史。老子是我国人民熟知的一位古代 伟大思想家,他所撰述的《道德经》开 创了我国古代哲学思想的先河。他的哲 学思想和由他创立的道家学派,不但对 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 贡献,而且对我国2000多年来思想文化 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2011-10-18
1
第十三章 道德评价 (moral evaluation)
本章重点: 一、道德评价的标准、依据、形式 二、道德评价的阶级标准和历史标准 三、道德评价中的生产力标准 四、动机和效果之间的辩证关系
2011-10-18
2
第一节 道德评价概述 (summary on moral evaluation)
2011-10-18
6
材料: 2005年4月13日下午4时,成都南郊 牧马山高尔夫球场一侧草坪上演了一幕 名为《@41》的行为艺术:以四川音乐学 院成都美术学院(川音成都美院)为主 体的41位在校男女学生露天全裸,以身 体组成电子邮件符号“@”。 讨论:如何看待行为艺术?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首先,伦理学原理是研究人类行为准则、判断和规范的学科,它帮助

我们理解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决策。伦理学原理包括权利与义务观、幸福

哲学观、关爱观等。这些原理为我们提供了一种道德评价的框架。

其次,道德评价是对行为和决策的评判,以确定其是否符合社会的道

德标准。在道德评价中,效果和动机是考虑的两个重要因素。

效果指的是行为或决策带来的结果和影响。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

考虑行为的效果是否是积极的,是否能够为他人带来幸福和福利。以一个

简单的例子来说明,如果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那么这个行为的效果是负

面的,因为它会给他人带来伤害和痛苦。因此,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

考虑行为的效果是否是符合道德标准的。

与效果相对应的是动机。动机指的是行为或决策的背后的意图或目的。在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考虑行为的动机是否是善良的、无私的。以同样

的例子来说明,假设一个人故意伤害他人,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保护自己

或他人免受伤害,那么这个行为的动机可能是符合道德标准的。因此,在

道德评价中,我们需要综合考虑行为的动机和效果。

效果和动机在道德评价中的作用是相辅相成的。在有些情况下,动机

可能对道德评价的结果更为重要。比如,一个人的行为可能带来负面的效果,但是他的动机是为了实现一个更大的正义目标。在这种情况下,我们

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符合道德标准的。相反,如果一个人的动机是恶意的,即使他的行为带来了积极的效果,我们也可能会认为他的行为是不道

德的。因此,动机和效果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完整的道德评价。

总结起来,效果与动机是道德评价中重要的概念。效果与动机相辅相成,需要综合考虑才能得出一个全面的道德评价。通过对效果与动机的考察,我们可以更准确地判断一个行为或决策是否符合道德标准,从而指导我们的行为与决策。

伦理学第三章伦理价值及评论

伦理学第三章伦理价值及评论
在为祖国独立解放而奋斗的同时, 甘地也为了消除种姓制度、消灭印度教 和伊斯兰教之间的纷争而斗争。他周游 全国,到处进行演讲,常为此而绝食, 以极大的容忍力,调解教派间的争端。
* 诚信
高考试题:有一个年轻人跋涉在漫长
的人生路上,到了一个渡口的时候,他 已经拥有了“健康”、“美貌”、“诚 信”、“机敏”、“才学”、“金钱” 、“荣誉”七个背囊。渡船开出时风平 浪静,不久,风起浪涌,小船上下颠簸 ,险象环生。艄公说:“船小负载重, 客官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 年轻人哪一个都舍不得丢,艄公又说: “有弃有取,有失有得。”年轻人思索 一会儿,把“诚信”丢进了水里。
善与正当的具体内容也会随着社 会条件的变化而互相转化
从评价形态上看
对社会基本规范的履行与否,可 以评价为正当的或不正当的
对社会倡导的道德理想的践履与 否,可以评价为善或恶
实现形式来看
善的实现或达成一般而言应 是自觉自愿的行为
正当却往往通过法律、规范 等强制手段来保证落实
1、德行的定义
动机论的定义
案例2:大学生萧栋栋在长江边救人牺牲
,被追认为共产党员,学校修建了一座 雕像,社会舆论广泛宣传。
定 义:
道德行为是指主体在一定 的社会利益关系中所表现出 的利与害,正当与不当,善 与恶等具有价值取向的行为 。
2、德行的基本特征
观点1: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伦理学原理  道德评价——效果与动机

道德评价

一、什么是道德评价

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道德评价的标准

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xx评价

一、什么是xx评价

道德评价,是指在道德活动中,依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道德标准对个人或集体的道德行为和品质进行是非、善恶、荣辱、正当与不正当等道德价值的判断和评论,通过表明肯定或否定、赞成或反对的倾向性态度,以达到“褒善贬恶”、“扬善抑恶”的目的。道德评价,是社会道德活动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德评价以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为主要手段,以人们的行为和品质为其主要对象,形成道德的社会评价和自我评价,通过应用善恶正邪等范畴标准来改善社会的道德风尚,协调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实现道德从现有到应有的转化。

可以说,道德在社会生活中的调节、激励、教育作用,主要是依靠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内化、道德意识和道德品质的外化也是通过道德评价来实现的。道德评价既有认识、反省的功能,也有命令和实践的功能,它使准则性的命令同当前的处境和行为动机直接结合起来。道德评价的正确性和广泛性是一个社会的道德水平的客观标准,它可以向人们传递关于他们行为价值的特殊信息,促使他们感受道德的谴责或道德的赞许。道德评价的客观性和深刻性是使道德意识向道德行为转化的一个重要杠杆,是维护社会道德的保障。

二、xx评价的标准

简单来说,道德评价就是一种道德价值评价,是对人的行为及其品质的道德价值的衡量或判定,而道德价值却又常常借助于善恶范畴来体现,所以善恶就成了道德评价的一般标准。善与恶是人类伦理学思想史上产生最早的一对伦理学范畴。所谓善,是指符合一定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的行为或事件;所谓恶,是指违背一定道德原则和规范的行为或事件。在道德评价中,人们通常把善的行为称为道德的行为,把恶的行为称为不道德的行为。善与恶作为道德评价的基本标准,表征着人们的伦理观念,反映着人们道德和不道德的认识。

在人类的发展历史上,“善”与“恶”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的,并作为伦理学中最一般的价值概念,将永远存在下去,但是随着生产力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善与

恶的内容却在不断发生变化,呈现明显的相对性,特别表现为对判定善恶标准,古今中外的伦理学者和伦理流派的不同理解上。在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之前的伦理学派对判定善恶标准的界定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四种:

1、以某种理性原则为标准。希腊唯心主义哲学家苏格拉底和柏拉图等人就是以知识和观念作为判断行为善恶的标准。柏拉图曾说:

“善的范型是最多的知识。”知识愈多就愈善;反之,就是恶。他还认为,凡人的行为符合“善的理念”则为善,不符合则为恶。中国古代儒家的“道义论”者以“义”作为行为的价值目标和最高的道德标准之一,认为符合“义”的行为就是善;否则就是恶。如孔子所说的“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德国唯心主义哲学家康德则认为,在这个世界上最高的善是一种“善良意志”。凡是遵循“善良意志”的行为就是善,否则就是恶。这类将善恶标准归于诸如“善的观念”、“义”和“善良意志”等纯理性的观点,不仅是唯心主义的,而且明显忽视了人的自身利益对其道德观念的影响。

2、以上帝或其他超出自然和人类社会之外的意志为标准。西方基督教伦理学认为对上帝的信仰和颂扬是善中之善;怀疑和反对上帝就是恶中之恶。在古代,中国的封建礼教则认为,善恶的最高标准是“天意”,凡是符合天意的、“替天行道”的行为便是善行,违背天意的便是恶行。如汉朝大儒董仲舒称善恶是“天”所赋予人们的道德属性,他说:

“善善恶恶这,非人能自生,此天施之在人者也。

(”《春秋繁露竹林》些将“上帝的意志”和“天意”当成衡量一切行为是非、善恶最后依据的观点,将产生、存在和作用于人类社会的善恶标准的来源归于了人类社会之外的意志,抹煞了善恶标准的社会性和客观性。

3、把快乐和痛苦作为判断善恶的标准这是快乐主义的典型观点,以德谟克利特、伊壁鸠鲁、休谟、边沁和穆勒为代表的快乐主义者,力图以人的自身感官、理智的快乐或痛苦来判断和估量善与恶。而我国古代的墨家学也认为凡是能得到“利”的就是善,而“利,所得而喜也”;反之就是恶,即“害,所得而恶也”。这种观点将人们褒善贬恶、抑恶扬善的道德行为还原为趋利避害的生理反应,违背了道德主观意向的本质特征。

4、以良心为标准。这种观点认为良心是辨别是非、选择善恶的标准,符合良心的行为就是善,违背良心的行为就是恶。如康德认为是否属于真正意义上的道德行为,应依据是否出于“良心”,出于“良心”而非“被迫”地遵守道德规则才是真正的“善行”。而对“良心”的界定,在中国儒学观点中,被看作是先天固有的做人的标准;柏拉图则理解为主观存在的“善”的观念在个人身上的显现;黑格尔描述对精神”在个体意识中的体现。

综上可见,马克思主义伦理学以前的道德评价中善恶标准的界定均是不科学的,其根本的错误是把人的善恶观念要么看作是与生俱来的、先验属性,要么看作感情需要、生理需求的产物,抛开了客观社会生活和现实,完全从人的精神领域和生物属性中查找判断善恶的标准。马克思说:

“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要科学地考查判断善恶的标准,马克思主义伦理学在全面理解人的本质,理解人及其活动的社会性、历史性、阶级性和主观性的基础上,从历史的、阶级的视角分析判断善恶的标准,认为道德评价标准是“善”与“恶”标准相对性与绝对性的统一。

道德评价的善恶标准具有相对性善恶标准的相对性,来源于其历史性、阶级性的特点。

首先,善恶是一对历史范畴,其内涵随着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化而变化,显示出善恶标准的历史相对性。恩格斯指出:

“善恶观念从一个民族到另一个民族,从一个时代到另一个时代变更得这样厉害,以至它们常常是互相直接矛盾的。”②不同的历史时期的善恶观念包含有不同甚至根本矛盾的内容,比如同是剥削阶级社会,而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所倡导的道德原则和规范是不相同的;即使同一社会的不同发展阶段,善恶的标准也是不一样的,我国在改革开放前后对民营和个体经济的理解就存在根本区别。

其次,善恶具有的阶级相对性。在阶级社会中,不同阶级之间的善恶标准是截然不同的,因而对同一行为往往有着不同甚至相反的评价。这是因为善恶是利益的表现和反映,每个阶级的道德原则和规范都是本阶级利益的集中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