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实践课《量一量 找规律》

合集下载

量一量,找规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量一量,找规律教案_教案教学设计

量一量,找规律教案教学目标:1、让学生综合应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2、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同时,培养学生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教学准备:皮筋、木棒、盘子细线、铅笔和直尺教学过程:一、谈话引入,自制实验教具。

(1)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让大家做简易秤,做了吗?通过自己亲自动手,你认为作秤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生答)大家说的都很好让我们来看大屏,了解一下做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出示课件①:做秤注意事项:(2)修整简易秤,每组选出一杆标准秤,并及时做评价。

二、动手实践,收集整理实验数据,根据统计结果归纳推理。

(1)小组合作要求:师:大家选出的秤做的都非常好,你们想不想用自己动手做的秤来称量呢?出示课件②:课本图,师:观察图,你认为在进行小组合作称量时要怎么样分工,需要做好哪几项工作呢?(生答)出示课件③:小组合作要求(2)称量要求:师:小组分工很明确了,让我们一起来看表一:同学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生答)其实同学们的问题就是我们在量的时候的称量要求,出示课件④:称量要求:(3)动手称量,师指导。

(4)选定某一组数据,完成折线统计图。

师:同学们做的都非常好,我们现在就以这一组同学表中的数据为标准,完成课本78页的折线统计图。

(5)观察统计图中的曲线信息,你发现了什么?(反复说,小组内说一说规律)(6)如果要称量七本书,皮筋会伸长多少呢?渗透一次函数y=ax+b‖‖‖‖总长=伸长数+本数+原长如果要称量10本,皮筋会伸长多少呢?(7)折线统计图为什么不从0开始呢?(皮筋原长不为0)(8)如果要称量的课本越来越多的话,皮筋会怎么样呢?得出结论:随着称量课本本数的增加,皮筋的长度不断增加,每增加一本课本导致皮筋增加的长度基本相等,但前提是不能超过皮筋的弹性范围。

帮助学生理解上述二者的关系均是建立在皮筋的弹性限度之内的,反之,二者的关系不存在。

《量一量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量一量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

《量一量找规律》數學教案設計《量一量找规律》数学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实际操作,使学生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了解测量的基本方法;通过观察和分析数据,培养学生发现、归纳和概括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活动,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长度单位的使用,学会用尺子进行测量。

2. 教学难点:发现测量中的规律,能够根据已知信息进行推理。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1. 教师展示一些常见的物品(如铅笔、橡皮等),让学生猜测它们的长度。

2. 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方式去测量这些物品的长度,然后交流自己的测量结果。

二、探究新知(20分钟)1. 引导学生认识尺子上的刻度,并学习如何使用尺子进行准确的测量。

2. 学生分组进行测量活动,每组选取一个物品,使用尺子测量其长度,并记录下来。

三、讨论分享(15分钟)1. 各小组分享他们的测量结果,教师将各组的数据写在黑板上。

2. 让学生观察数据,寻找其中的规律。

例如,长度相同的物品,测量结果是否一致?不同的物品,长度是否不同?四、实践应用(10分钟)1. 设计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尺子测量教室内的某些物体,然后将测量结果告诉老师。

2. 老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提出一些问题,例如:“这个桌子比那个椅子长多少?”“如果我要在这个房间铺地毯,需要多长的地毯?”等等。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测量的重要性和准确性。

2.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实际测量。

六、作业布置1. 完成课本上的相关练习题。

2. 在家里找一些物品,用尺子测量它们的长度,写下测量结果,明天带到学校来分享。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让他们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测量的方法和规律。

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量一量、找规律”是小学五年级“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一节主题性学习内容。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课标》的一个特色,向学生提供了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这一领域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统计和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就本人教学《量一量、找规律》这节课的课堂实况,我认为这节数学活动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合作中探索,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一、在活动中掌握知识与技能在这节课中,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量”得有效,“想”得有价值,整节课落实“动”、注重“趣”、渗透“用”。

“动”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发现、概括和运用规律,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规律,不论在学习情感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强烈的多;“趣”是学生课堂的'“调味品”,用有趣的数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有了它,学生才愿学、乐学、爱学;“用”是活动的目的,发现规律的目的在于灵活应用规律,“用”也是手段,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巩固提高知识技能。

二、教学目标明确化活动课的教学往往容易形式化,只顾着让学生体验过程,而忽视知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最终实现。

这节课在教学时就摆脱了这个不利的问题,“双管齐下”,既有过程性的目标,也把握住了知识、技能目标,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课标》对数学教学所作的要求。

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实验记录表及关系图,为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使实验的过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增强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意识。

量一量 找规律

量一量 找规律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目标1.知识目标:使学生综合使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有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水平目标:提升学生准备器材实行实验的水平,并学习在实验基础上实行分析研究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水平、动手实践水平与合作交流的水平。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重点: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的存有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

活动准备:展示台、拉力器、弹簧、线绳、托盘、盒尺、数学书等。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1.教师出示:拉力器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学生上台来拉一拉)学生:拉力器变长了。

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

二、动手实践,探究解决问题1.教师:课前老师布置了任务让大家做简易秤,做了吗?通过自己亲自动手,你认为作秤时应该注意什么呢?(生答)大家说的都很好,让我们来看大屏,了解一下做秤时应该注意的问题。

修整简易秤,每组选出一杆标准秤,并即时做评价。

2.师:大家选出的秤做的都非常好,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你们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或许里面有着神奇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你们觉得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教师边演示,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点:①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②稳定状态再测量。

③摆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水平。

⑤设法使铁棒保持水平。

⑥边测量数据,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边分析,边大屏幕投影)(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使学生明确需要采集那些数据。

数学活动课关键所在《量一量,找规律》案例与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关键所在《量一量,找规律》案例与反思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活动课的重点所在--《量一量,找规律》事例与反省【事例】:人教版五年数学上册《量一量,找律》的教课片段新培育学生的各样能力,特别是培育学生的手践操作能力,此,每册教材均安排了二次践活。

五年《数学》上册共安排了二次:《量一量,找律》,《一》。

本是学生学了易方程以后,学生合运用所学的量、和方程等方面的知,通手操作,揭露事物之的内在律,激学生学数学的趣;在培育学生践能力的同培育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课片段】:将你前准的西取出来,老欣一下。

(同学快速取出了用笔、橡皮筋、直尺、、一次性方便碗等做好的簧秤。

有几个同学取出了用搪瓷碗盖做的托簧秤。

〕:量一量放一本数学橡皮筋的度。

〔学生疏手操作:量、作〕:量一量放二本数学橡皮筋的度。

〔学生疏手操作:量、作〕:量一量放三本,四本、五本⋯⋯数学橡皮筋的度。

教室里一片繁忙:有的在量,有的在。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因橡皮筋伸性太,同学只用了一根橡皮筋,所以当放了三本数学,橡皮筋伸得太学生米尺很短没法量了,学生望着老⋯⋯【反省】:合践需要手操作,常常有多前没有想到的状况生,所以在上前做到尽可能充足的准,准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前。

切忌轻率或根本无,必把关。

真好是上好数学践活的前提。

教在上前依据《数学程准》的要乞降教课划的安排,依据不一样的活内容、不一样的学生真致地,它包含:践活的步;践活中可能出的;解决些的策略;学生在践活中表的价策略等,杜践活的任意性、自由性及无序性。

践活原来就以掌握好教课奏及教课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假如不在前真地好,践活将是一散沙,不可以达到教课要求,达成教课划。

2、准学具。

学具是践活的必器具,包含一些常用的量与器具,如直尺、三角板、、量角器等;也包含一些常的生活器具,如小刀、剪刀等;包含一些物模型,如小方盒、柱体的茶杯等。

本因为前已部署了要学生准必需的学具,所以,学生学具的准是好的,特别是有几个学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自己吃的碗盖取代老要求的一次性方便碗做托,不,并且存心,遇到了老的表,上特真,言特极,成效也特好。

“量一量”和“找规律”

“量一量”和“找规律”

二、“找规律”的方法:
4、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第②、④、⑥排的砖块,它们从左边起,第一块砖都是整块 的,接着排的砖块都是整块的,最后一块砖也是整块的,我们发现:第②、④、⑥ 排,排砖块的规律是:排的砖块都是整块的。 5、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和尺子,在第⑥排整块砖的后面画直线,如上图打勾的地方 。画好4条直线后,发现第②排缺少了2块砖,第④排缺少了3块砖做好记号:2、3。 6、第②、③、④排一共缺少了几块砖: 2+3+3=8(块)
一、量一量(用手量一块砖的长度)的方法:
1、请小朋友们看一看缺少了几排砖,用铅笔、尺子,画好虚线 2、用大拇指和食指,在图上量一量,一块砖大约有多长 3、把大拇指和食指量出来的长度,移到第2行空白的地方,量一量,看缺少了几个这 样长度的砖块,量出有几个这样的长度,就有几块砖。 4、接着在第2行做记号:2,意思是“第2行缺少2块”,如图所示 5、同样量一量,找出第3、4行缺了几块,做好记号:3、3 6、计算一共缺少几块砖:2+3+3=8(块)
二、“找规律”的方法:
1、请小朋友们看一看缺少了几排砖,用铅笔、尺子,画好虚线 2、请小朋友们仔细观察第①、③、⑤排的砖块,它们从左边起,第一块排的砖块都 是半块的砖,接着排的砖块都是整块的砖,最后一块排的砖块都是半块的砖。我们发 现:第①、③、⑤排,排砖块的规律是:第一块砖和最后一块砖都是半块的 砖,中间排的砖块都是整块的砖。 3、请小朋友们拿出铅笔和尺子,在第①行整块砖的后面画直线,要和第⑤行整块砖 的后面连起来,如上图打勾的地方。画好3条直线后,发现第③行缺少了3块砖,做好 记号:3
பைடு நூலகம்

(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反思

(人教新课标)数学五年级上册《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反思

《量一量,找规律》的教学反思最近,我教学了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量一量,找规律》这个内容。

试验过程就是用皮筋制作的简易秤一本一本的称课本,一共是称6本书,量出每称一本课本皮筋伸长的长度。

试验的结果应当是每增加1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大约相等。

试验前,我先交代了试验的过程及要点,然后让学生分组试验。

心想:这么简洁的试验,学生应当一下子就能完成,得出试验结果。

谁知在反馈时,结果却大出所料,8个组,没有一个组得出了预想的结果。

为什么会这样呢?我认为是学生的测量方法不对,于是就自己亲自试验。

首先,我用的是用松紧带做的简易秤做试验,起先放前4本书的时候,松紧带每次伸长的长度相等,都是3厘米,到第5本书时,松紧带只伸长2厘米,加入第6本书时,松紧带只伸长1.5厘米。

我告知学生,这是因为松紧带的外面有布连着,弹力有限的原因。

假如用皮筋做就不会这样了。

于是,我又换了一个用皮筋做的简易秤进行试验,结果还是和上面一样,不胜利。

我又和学生分析缘由,还没来得及再次试验,下课时间到了。

我只得布置学生回家后再次试验。

最终,这节课已失败告终。

纵观这节课,我觉得自己在课前缺少充分的打算,没有在课前自己先进行试验,对于试验的出现的问题估计不足是我失败的主要缘由。

到现在为止,我都不知试验失败的缘由究竟在哪里。

方法不对吗?我可是根据试验要点一步一步做的呀!我想:主要的问题应当还是在皮筋上。

试验时,学生用一根皮筋,随意就断了。

我用的是两根皮筋,试验也不胜利。

那究竟要几根皮筋适合呢?于是,我找来了材料,确定自己再试一试。

首先,我用了三个皮筋,结果还是和前面一样。

接着,我又增加皮筋的数量,再试验。

始终增加到九个皮筋,试验才最终胜利。

通过上面的试验,我最终明白,这个试验是否胜利,皮筋是关键,其次才是试验方法。

明白了这个以后,我教同学重新做了秤试验,这次最终胜利了。

这次失败的经验使我明白,凡事不能单凭想象,肯定要亲自动手试验,才能得到准确的结果。

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

小学五年级《量一量找规律》教后反思“量一量、找规律”是小学五年级“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中的一节主题性学习内容。

“实践与综合应用”领域是《课标》的一个特色,向学生提供了进行一种实践性、探索性和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渠道。

这一领域沟通了生活中数学与课堂上的数学的联系,使得几何、代数、统计和概率的内容有可能以交织在一起的形式出现,使发展学生综合应用知识的能力成为必须的学习内容,这对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接触到一些有研究和探索价值的.题材和方法,帮助学生全面认识数学、了解数学,使学生在未来的职业和生活中发挥作用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就本人教学《量一量、找规律》这节课的课堂实况,我认为这节数学活动课,教师要在课堂上创设让学生自主探索、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让学生在活动中思考,在合作中探索,从而掌握知识、发展技能、获得愉快的心理体验。

在这节课中,调动了每一位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他们“量”得有效,“想”得有价值,整节课落实“动”、注重“趣”、渗透“用”。

“动”是实现目标的基础,只有让学生亲自动手“量一量”,使学生在活动过程中亲身体验,学生才能发现、概括和运用规律,而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发现了规律,不论在学习情感上,还是在学习兴趣上都比教师直接给出要强烈的多;“趣”是学生课堂的“调味品”,用有趣的数学活动吸引学生参与,有了它,学生才愿学、乐学、爱学;“用”是活动的目的,发现规律的目的在于灵活应用规律,“用”也是手段,让学生在应用中不断巩固提高知识技能。

活动课的教学往往容易形式化,只顾着让学生体验过程,而忽视知识目标在课堂教学中的最终实现。

这节课在教学时就摆脱了这个不利的问题,“双管齐下”,既有过程性的目标,也把握住了知识、技能目标,从而较好地体现了《课标》对数学教学所作的要求。

课堂上充分利用了实验记录表及关系图,为学生提出明确的活动目的和要求,使实验的过程有步骤、有计划地进行,增强了学生科学实验的意识。

量一量,找规律

量一量,找规律
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课
量一量 找规律
活动要求:
• 称一称: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 • 量一量: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托盘处于稳定状态再测量。 摆正尺子,不可歪斜,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水平。 设法使秤杆保持水平。 • 填一填:边测量边把称量的课本数所对应的皮筋总长度,以及 • 每增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填在表格里。 • 想一想:课本数和皮筋长度之间有什么规律?
所称课本数 皮筋总长度 (厘米) 皮筋伸长长度 (厘米)
1
2
3
4
5
6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 ……
……
•随着课本数的增加, 皮筋长度也在增加。
• 乘坐出租车,在4公里之内 收费5元,每超过1公里多收 费1.50元 ,如果超过了10 公里,应收多少钱? • 超过20公里呢? • 超过x公里呢?
谢谢大家!
欢迎大家提出宝贵的意见!

有趣的课堂——量一量找规律

有趣的课堂——量一量找规律

有趣的课堂——《量一量找规律》
活动课是学生非常喜欢的一种上课形式,课堂上学生们可以比平常较自由的进行发言、交流、互动,课堂气氛比较轻松活泼,所获得的知识也较为贴近生活,真实有趣,所以深受学生的欢迎。

这节课首先就有一个制作简易称的实践操作,一下子把单一的数学课堂变得生动了起来,学生在享受制作成功的快乐时也充满了一种验证的欲望,想试试自己成品的功效。

五年级的学生又都知道皮筋具有一定的弹性,在外力作用下能够拉伸变长,在加上学生们已具有较为准确的测量能力和数据统计能力,再结合刚刚学过的方程知识,以小组的团队力量要破译这节课的规律易如反掌。

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内容

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内容

《量一量找规律》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民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P77、78页《量一量找规律》教学目标:1、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皮筋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培养学生实践能力与归纳推理的思维能力。

3、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发现皮筋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的存在的规律。

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教学具准备: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一、引入课前谈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件宝贝。

谁能猜一猜是什么?(人有两件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我们能一起动手动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二、新授探究一:自制实验工具师:课前,老师让你们每人准备了皮筋、铁棒、盘子和细绳等材料。

师:猜猜看,这些物品能做什么?师:利用这些皮筋、铁棒、盘子和细绳等这些材料,可以做一个简易秤。

想想看,怎样利用这些材料做一个简易秤呢?(学生可能回答: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分别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师:真聪明。

为了让我们制作出来的秤能更准确的测量,让我们思考一下,对制作简易秤使用的橡皮筋和铁棒有什么具体要求?师:说说你们的想法。

(学生可能回答:选择的木棒长度适中、粗细均匀,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

)(学生可能回答: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

)(学生可能回答: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重的物体时,不会超出弹性或发生永久变形。

)师:用皮筋制作的简易秤,你会选择用2根还是1根?为什么?(学生可能回答:用2根。

一根皮筋的弹性差,容易断裂。

)师:一根皮筋的弹性和受力极限太差,容易拉死造成实验数据不准确。

刚才我们总结了做简易秤的注意点。

(课件演示),现在请每组同学动手做一个简易秤。

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反思

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反思

《量一量,找规律》教学反思本节课是继学生学习了简易方程之后,让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通过动手操作,揭示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在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

综合实践课需要动手实际操作,往往有许多课前没有预料到的情况发生,所以在上课前应做到尽可能充分的准备,准备的内容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设计。

切忌草率备课或根本无备课,必须严把备课关。

认真备好课是上好数学实践活动课的前提。

在上课前应根据《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教学计划的安排,根据不同的活动内容、不同的学生认真细致地备课,它包括:实践活动的步骤;对实践活动中可能出现问题的预测;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对学生在实践活动中表现的评价策略等,杜绝实践活动课的随意性、自由性及无序性。

实践活动课本来就难以把握好教学节奏及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

如果不在课前认真地设计好,实践活动课将是一盘散沙,不能达到教学要求,完成教学计划。

2、准备学具。

学具是实践活动课的必备用具,包括一些常用的测量与绘图用具,如直尺、三角板、圆规、量角器等;也包括一些常规的生活用具,如小刀、剪刀等;还包括一些实物模型,如小方纸盒、圆柱体的茶杯等。

本节课由于课前已布置了要学生准备必要的学具,因此,学生对学具的准备是较好的,尤其是有几个学生就地取材、因地制宜,用自己吃饭的碗盖代替老师要求的一次性方便碗做托盘,不仅节约,而且颇有创意,受到了老师的表扬,上课特别认真,发言特别积极,效果也特别好。

3、课前实验。

课前教师自己的实验也是教师课前准备的一个重要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

实验受到客观条件及种种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教师通过亲自动手,能及时发现实践活动的难点和关键,及时了解学生可能出现的思维障碍,为教学设计提供具体、真实的素材,就能针对实验中暴露出来的问题修改实验操作设计,指导后面的实践活动,以期达到预期的效果。

量一量找规律优秀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量一量找规律优秀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2.运用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提高他们的沟通能力。
3.通过实际操作,让学生动手测量物体长度、面积和体积,培养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
4.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观察、探索,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让他们体验到数学的乐趣,激发他们学习数学的内在动力。
量一量找规律优秀教学案例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
一、案例背景
五年级上册数学人教版中,“量一量找规律”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此部分主要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量测方法,并能够通过观察、分析、归纳,找出图形间的规律。为了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这一知识点,我设计了一份优秀教学案例。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够熟练地使用尺子和量角器测量物体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并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发现并总结图形间的规律。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观察力和创新能力,力求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知识。
(二)问题导向
1.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培养他们的问题意识,激发他们的探究精神。
2.通过设问、追问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帮助他们建立知识体系。
3.鼓励学生主动参与问题讨论,培养他们的沟通表达能力。
4.教师及时给予反馈,指导学生正确解决问题,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三)小组合作
1.合理划分学习小组,鼓励学生互相合作、交流,培养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长度、面积、体积的量测方法,能够熟练地使用尺子和量角器进行测量。
2.通过观察、分析、归纳,让学生找出图形间的规律,提高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
3.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所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

人教版新起点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设计综合应用:量一量找规律综合运用〝量一量找规律〞是在完成了第四单元〝简易方程〞的教学之后布置的,旨在让先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等方面的知识,经过入手操作提醒事物之间的内在规律,激起先生学习数学的兴味,在培育先生实际才干的同时培育先生归结推理的思想才干。

〝量一量找规律〞活动由以下四局部组成。

1.自制实验工具。

先生在充沛了解方程意义的基础上,应用皮筋、木棒、盘子和细绳等资料小组协作制造一个简易秤。

详细的做法是用细绳将盘子拴住做成一个托盘,然后用皮筋区分将托盘和木棒拴住。

2.搜集实验数据。

先生应用自制的简易秤,依次称量1本、2本、3本等不同数量的课本,在统计表中记载称量的课本数和相应的皮筋总长度,并计算出每添加一本书皮筋伸长的长度。

3.整理剖析数据。

引导先生观察统计表中的信息,并依据表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启示先生讨论从统计图表中可以取得哪些信息。

4.依据统计结果归结推理。

依据统计图表的结果小组协作探求皮筋长度和课本数二者之间存在的规律及此规律适用的范围。

整个活动不只使先生阅历从搜集实验数据、整理数据、制成统计图表到依据统计结果推理事物之间内在实质关系的全进程,而且促使先生进一步体验运用所学知识探求未知事物的乐趣。

教学建议1.这局部外容可用1课时停止教学。

2.这个活动是一个操作性很强的活动,教学时可采用小组协作的方式放手让先生尝试,充沛调动先生自主探求的积极性,教员只在关键处予以一定的引导和点拨。

3.在制造实验工具局部,教员可提早布置先生预备制造资料,并引导先生思索:对制造简易秤运用的橡皮筋和木棒有什么详细要求,启示先生选择弹性较好的橡皮筋,至少在称量6本数学书时不会超出弹性限制或发作永世变形;选择的木棒要尽量做到长度适中、粗细平均,在称量时不会弯曲、变形。

此外,拴盘子时要留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坚持水平、动摇。

当然,教员也可依据状况灵敏布置,如可用弹簧来替代橡皮筋,在制造时用铁钩等替代木棒到达称量的目的。

量一量 找规律教案

量一量 找规律教案

实践活动:量一量找规律一、教学目标: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发现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的存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四、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

五、学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教具、学具:展示台、拉力器、弹簧、线绳、托盘、盒尺、数学书等。

七、教学过程:课前谈话:同学们喜欢宝贝吗?(喜欢),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件宝贝。

谁能猜一猜是什么?(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我们能一起动手动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出示:拉力器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拉力器请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使学生初步感知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存在某种联系。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学生上台来拉一拉学生:拉力器变长了。

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用更大的力)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㈡自主探究发现规律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这节课就来通过实验进行测量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板书课题:量一量找规律A.制作简易秤,1.用细绳将纸碟拴住三个角,挂均匀。

2.用细绳挂在弹簧秤的勾上,并用细线困好,并将另一端固定在木棒上。

3.用直尺量出没有挂物体时弹簧的长度。

B.称量重量相同的数学书。

(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由被动的操作者变成主动地设计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综合实践课《量一量找规律》
一、教学目标:
1. 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测量、统计和方程方面的知识,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存在的规律, 渗透函数的数学思想。

2. 培养学生的归纳推理能力、动手实践能力与合作交流的能力。

3. 通过小组探究活动,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精神。

二、教学重点:通过探究发现皮筋(弹簧)长度和课本数量之间的存在的规律。

三、教学难点:实验方案的设计及实验过程
四、教法:讲授法、演示法、启发法。

五、学法:探究法、实验法、讨论法。

六、教具、学具:展示台、拉力器、弹簧、线绳、托盘、盒尺、数学书等。

七、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件宝贝。

谁能猜一猜是什么?(人有两个宝, 双手和大脑。

双手会做工, 大脑会思考。

用手又用脑, 才能有创造。

)希望同学们在这堂课上我们能一起动手动脑,在学习知识的同时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㈠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教师出示:拉力器
谈话:这是用来健身的拉力器,拉力器主要是用弹簧做的,谁能来试试把它拉开?(邀请两位学生来拉一拉)
教师:请同学们注意观察,用力拉的时候拉力器有什么变化?
学生上台来拉一拉
学生:拉力器变长了。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两位同学拉的时候,弹簧伸长的长度
一样吗?为什么?如果想让弹簧伸得更长应该怎么办?
教师:那么你们认为弹簧伸长的长度和拉力的大小有什么关系呢?
教师因势利导:拉力越大,伸得越长;
拉力越小,伸得越短。

㈡自主探究发现规律
教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观察、思考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我们能否就刚才发现的规律进一步思考,提出一个大胆的假设:如果用1分的力量拉弹簧,弹簧伸长a 厘米;用2分的力量拉弹簧,弹簧就会伸长2a厘米;用3分的力量拉弹簧,弹簧就会伸长3a厘米……
教师:著名的科学家牛顿有句名言:“没有大胆的猜想,就不可能有伟大的发现和发明。

”请同学们想一想:能不能根据你们桌上的材料设计一个实验,来验证这个猜想?或许里面有着神奇的规律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探索呢!
(板书课题:量一量找规律)(这一过程教师可以逐步提示为学生准备了那些材料)
适当点拨:拉力的大小如何确定一个标准?学生:需要更大的力量。

学生不置可否
学生小组讨论
制作简易秤,称量重量相同的数学书。

通过生活中常见的拉力器请学生亲自动手拉一拉,使学生初步感知拉力的大小与弹簧伸长的长度存在某种联系。

引导学生设计实验方案,使学生由被动的操作者变成主动地设计师。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古人云“谋定而后动”意识是:谋划好了再行动。

你们觉得实验中要注意什么,否则会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教师边演示,便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要点:
①明确测量的起点和终点。

②稳定状态再测量。

③摆正尺子,不可歪斜。

④读数时,视线要与刻度水平。

⑤设法使铁棒保持水平。

⑥边测量数据,边填写实验记录单。

(边分析,边大屏幕投影)
实验记录表第小组
所称课本数0 1 2 3 4 5 6
皮筋总长度(厘米)
皮筋伸长长度(厘米)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记录表,使学生明确需要采集那些数据。

可与1个小组合作,演示测量、填写1-2个数据)
小组长进行分工,开始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和指导。

实验完毕后,小组讨论2个问题:通过师生互动分析实验注意要点,使测量更准确。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①每增加一本书,弹簧大约伸长多少厘米?
②从中你发现了什么规律?
先请1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

教师:我们现在采用“变中抓不变”的眼光去看表中的数据,哪类数据是在不断变化的?哪类数据几乎是不变的?
再任意找2个小组汇报实验结果,全班交流,发现类似规律存在。

教师:弹簧总长度随着课本数的变化而不断的变化,想一想我们学过哪一种统计图能够清楚地表示出数量的增减变化情况?
教师:为了更好地分析数量的变化规律,我们大家根据误差最小的这一小组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并思考下面问题:
如果要称7本书的话,请你估计一下弹簧大约会伸长到多少厘米?请小组同学互相说一说,并在
折线统计图相对应的位置标出点来。

如果是8本书、10本书呢?如果是13本书呢?
学生:课本数和弹簧总长度不断变化,每增加1本书弹簧伸长长度大约相等。

折线统计图
渗透函数变化的特点。

根据折线统计图“数形结合”的特点帮助学生归纳推理,深透函数对应的特点。

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教师:刚才我们只是挂了6本书,如果继续挂10本、100本、1000本甚至10000本,弹簧还会无限制伸长吗?
教师板书:在一定范围内
提高性练习:观察老师课前测量的实验记录表中的数据,你能想出称量多少本书,弹簧的长度是23厘米吗?你是怎么想的,还有不同的想法吗?
实验记录表
所称课本数0 1 2 3 4 5 6 … ? …
皮筋总长度(厘米) 5 7 9 11 13 15 17 … 23 …
皮筋伸长长度(厘米) 2 2 2 2 2 2 2 … 2 …
㈢综合运用,课外延伸
教师出示:门弓子、弹弓、(电话用)弹簧线
让我们想一想,它们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教师:通过今天的活动你们有什么收获?
布置作业:课后请同学们,找一找人们在哪些地方运用了我们发现的规律。

它们的运用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方便?帮助我们解决了哪些问题?
附板书设计:量一量找规律
拉力越大伸得越长
每增加一本书,弹簧伸长长度大约相等
学生:不会,会断掉。

使学生了解规律有适用范围
运用逆向思维,更进一步渗透规律中的函数思想。

联系生活实际,运用发散思维让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观察生活,分析问题。

各位老师:
大家好!
最近我试讲了人教版实验教材五年级上册的数学综合实践课《量一量找规律》。

通过分析教材备课,我感觉这节课很难把握,经过试讲后效果也不理想。

有一些问题想请教大家,希望大家能多提宝贵的批评指正意见。

㈠试讲后和教师们交换意见,有的教师提出来“这节课听起来更像是一节中学物理课”,我也深感“数学味”好像不甚浓。

现在也很矛盾,数学综合实践课究竟该如何上,把握到什么程度,有些困惑。

㈡这节课中教师始终在用“一只无形的手”牵着学生走,尤其是开始部分由教师提出的假设等内容,给学生带来的影响是“我”在完成教师交给的任务,而不是自发主动地要探究规律,学生课堂的参与度降低。

㈢关于实验注意要点部分师生互动分析,教师说得多,有时学生不能准确地说出要点教师还是有包办代替现象。

一方面我深感教师说得多束缚学生思维,另一方面又担心学生说不出来、点不到,在后面实验中结果必然误差较大,难以发现规律。

㈣在学具的使用方面有的老师提出问题。

比如简易秤是否应由学生在课堂上更多的动手参与制作。

我的设计是提前做成的半成品:托盘打好了3个眼,课前线绳拴好了角度系上了挂钩,学生只用简单组装就可以。

教学建议上确有说法“拴盘子时要注意拴的角度和拴绳的长度,使托盘在称量时保持水平、稳定。

”,我想在此环节节省时间,不知是多让学生动手操作些好,还是这样就可以了。

有的教师也提出:是否应提供给学生丰富多样的实验材料,比如说有的小组用弹簧试验,有的小组用皮筋试验,有的小组用气煤芯。

课前我做过试验,采用的
弹簧弹性系数和抗疲劳性较好,能得到较理想的实验数据,而皮筋和气煤芯数据偏差较大,不太好向学生说明偏差原因。

这节课是发现这个规律更重要些,还是采用多种实验材料对比试验得出弹簧规律性强,皮筋(气煤芯)规律性差重要些。

㈤关于教材的使用方面。

我把实验记录单进行了改造,主要是第三行的项目名称,把“皮筋伸长长度”改为“每增加1本书皮筋伸长长度”,这样一眼就能看出每增加1本书皮筋伸长长度大约相等,但是它对于渗透这个函数y=a+bx(等差数列)好像不如课本中表格好,但是如果课本中表格由于数据存在测量误差学生又不易发现规律,应如何处理?
㈥关于归纳推理部分,问题也很大。

对于折线统计图我主要想利用其数形结合的特点,重点渗透函数对应的思想。

除了根据实验记录单中的数据绘制折线统计图外,要求学生把7、8、10本书情况在图中描出点来,13本书在折线统计图中已无法表示,要学生说明如何思考,渗透函数思想。

但总觉得这部分做的不足不透,对于这个函数思想究竟要渗透到什么程度尚感觉把握不好。

关于提高性练习运用逆向思维,有的老师提意见难度较大是否不要了。

此外由于学生动手实践能力平时训练较少,课上时间紧张。

总的来说这节课我感觉上得很累,学生动手也有些茫然主动性不强。

相信主要原因是设计不科学合理,希望能聆听您的教诲不胜感激。

感谢您的阅读,祝您生活愉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