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下水资源

合集下载

地下之水

地下之水

二、地下之水广泛埋藏于地表以下的各种状态的水,统称为地下水。

地下水是可贵的供水资源,与地表水相比:地下水延续时间长,更新期长;储存量大,分布广;水质较优,不易受污染;不易受气候影响,供水量稳定。

“地下之水天上来”,这一说法的成立是由于大气降水是地下水的主要来源。

地下水的集中排泄往往形成大泉,这些大泉就常常构成许多名胜古迹的精华,即千古传颂的名泉,如济南的“趵突泉”,北京玉山泉,陕西临潼的骊山温泉。

在我国第一部《中国名泉》画册也将四川省绵竹玉妃泉、泸定药王泉(贡嘎山泉)和松潘翡翠泉列为中国名泉。

四川多温泉四川水域面积广大,号称“千河之省”,有河流1400多条,流域面积在500平方公里以上的有343条,蕴藏了丰富的水资源和巨大的水能资源。

加上四川盆地属湿润的亚热带季风气候,独特的地理环境,使得四川盆地雨量充沛,年总降水量在900~1200毫升。

丰富地下水资源给四川的农业生产,工业发展带来了极大地便利,天府之国的美誉也因此归得其所。

此外,四川的地下热水资源也非常丰富,全省已发现温泉(群)354处,地下热水钻孔114个。

在众多的温泉中,水温90°C以上的沸泉群1处,60°C-90°C的高温泉40处,40°C-60°C的中温泉134处,水温25°C-40°C的低温泉119处。

地热是蕴藏在地下的一种地质资源。

它通过水热活动以热水或水汽形式出露于地表或藏于地下,被开发用于发电、工业加工、采暖供热、温室种植和医用治疗等领域。

所谓地热水,温度显著高于当地年平均气温,或者高于观测深度的围岩温度的地下水。

水在一定压力下开始沸腾的温度叫饱和温度。

地热水埋深越大,所售静压力越高,与此对应的饱和温度也就越高。

地热水的存在,是温泉形成的必要条件之一,加上静水压力差导致热水沿着岩石中的深长裂隙上涌到达地面,温泉就在神奇的自然造物之下形成了。

四川的地下热水资源之所以如此丰富,是由于新生代以来,我国西南部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的碰撞,发生了重大的构造热事件,这条碰撞边界及其邻区是当今世界上构造活动最强烈的地区之一,并呈现高热流异常,具有产生强烈水热活动和孕育高温水热系统必要地地质构造条件和热背景。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

74区域治理DETECTION作者简介:黄文浩,生于1988年,本科,工程师,研究方向为环境保护。

地下水污染状况及防治对策梅州市环境科学研究所 黄文浩摘要: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本文详细阐述了地下水资源及污染状况,提出了地下水污染的四种路径,以及污染防治的原则,并从技术、工程和政策三个方面,提出了地下水污染防治的具体对策措施,以期为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地下水;水污染防治;环境污染中图分类号:X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595(2021)01-0074-0002地下水构成了水资源体系的重要内容,成为工业、城市、农业、居民用水的重要水源。

尤其是在北方干旱或半干旱区域,无论是城市用水,还是工业用水、农业用水,其来源主要是地下水。

据统计,在全国660多个城市中,有2/3左右的城市饮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全国的1/3人口饮用水主要来自地下水。

地下水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至关重要。

但地下水也有其特点,即地下水自净能力弱,一旦出现污染,处理不当,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也势必会给周边生态环境造成难以估量的损失和影响。

此外,地下水是饮用水的主要来源,地下水污染势必会直接影响市民健康。

通过地下水污染状况的调查、研究和分析,做好地下水污染防治,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广东省于2020年11月27日审议通过了《广东省水污染防治条例》,该部法规详细规定了相关主体方在地下水污染防治方面的监管职责,进一步压实各方责任,为地下水污染防治提供有力保障。

一、地下水资源及污染状况(一)地下水资源现状地下水(groundwater)是指赋存于地面之下岩石空隙中的水,特指埋藏于地表水以下的重力水。

我国地下水储藏丰富,根据地下水资源分布情况来看,从可开采量占比分析:平原地下水储藏最为丰富,平原地下水可开采量约占整个地下水储藏量的48%,为1700亿立方米/年。

其次是基岩山区地下水,可开采量占整个地下水储藏量的28%左右,为970亿立方米/年;再次是岩溶区地下水,该部分地下水约占全部地下水储藏量的26.7%,为870亿立方米/年。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

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优秀6篇)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地下水污染调查报告篇一水资源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人们的生存离不开水。

但是饮用了被污染的水,人们就会产生疾病甚至死亡。

据最精确的估计,全世界每年大约有2.5亿人患上经水传染的疾病,其中大约1000万人死于非命——每三年的死亡人口相当于一个加拿大的人口。

我国水资源概况:我国大小河川总长42万公里,湖泊7.56万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0.8%,水资源总量28000亿m3,人均2300立方米,只占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居121位,为一三个贫水国之一。

目前中国640个城市有300多个缺水,2.32亿人年均用水量严重不足。

我国污水、废水排放量每天约为1×108m3之多。

水污染现状更是触目惊心,一项调查表明,全国目前已有82%的江河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每年由于水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377亿元。

城市水污染水现状水源污染源于城市工业、生活污水排放。

水利部水资源司和国家环保局的调查表明,1988年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达340亿吨,大量污水排入江河湖泊。

长江、黄河、珠江、海河、滦河、辽河、松花江七大水系,接纳了全国城市污水排放量的70%。

昔日清澈见底的大运河,碧波疏影的秦淮河,许多河段现已变成浊流泛臭的“黑水河”。

俗有“东方威尼斯”美誉的苏州河,“五十年代淘米洗菜,六十年代水质变坏,七十年代鱼虾绝代,八十年代洗不净马桶盖”。

城市废水污染了江河,也危及城市自身。

全国目前有381座城市面临水污染威胁。

以我国的工业城市上海为例,该市每天排出五百万吨污水(不包括电厂冷却水),其中工业污水占80%。

由于这些废水、污水基本上未得到处理即流入苏州河,致使苏州河早已成为污水河。

专家们指出,照此下去,不久黄浦江也将成为污染江。

农村水污染现状随着我国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由此带来的严峻的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

过去,我们一直把环保工作重点放在大中城市,而忽视了占全国总面积近90%的广大农村。

三、中国的水情特征

三、中国的水情特征

第三章中国的水情特征一、中国水资源现状1.水资源总量与人均水资源我国属于缺水国之列,全国水资源总量为28124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资源量为8287亿立方米,人均占有量2300立方米,仅为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是世界上13个贫水国家之一。

人均淡水资源仅为世界人均量的1/4,居世界第109位。

二、中国水资源特征1.南多北少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有南方水资源的1/4。

黄河频繁的季节性断流始于20世纪70年代初,有关资料显示,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黄河入海年径流量逐渐变小:20世纪60年代为575亿立方米,70年代为313亿立方米,80年代为284亿立方米,90年代中期为187亿立方米。

在短短的几十年里,黄河入海径流总量锐减了一半多。

与此同时,黄河下游多次断流。

特别是进入90年代之后,断流现象更为严重。

黄河利津断流情况统计年份断流天数1991年821992年611993年751994年1211995年1251996年1361997年2261998年1421999年422000年至今没有断流。

*南水北调工程:南水北调是缓解中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局面的重大战略性工程。

我国南涝北旱,南水北调工程通过跨流域的水资源合理配置,大大缓解我国北方水资源严重短缺问题,促进南北方经济、社会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分东线、中线、西线三条调水线。

西线工程在最高一级的青藏高原上,地形上可以控制整个西北和华北,因长江上游水量有限,只能为黄河上中游的西北地区和华北部分地区补水;中线工程从第三阶梯西侧通过,从长江中游及其支流汉江引水,可自流供水给黄淮海平原大部分地区;东线工程位于第三阶梯东部,因地势低需抽水北送。

南水北调的意义社会意义解决北方缺水增加水资源承载能力,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使我国北方地区逐步成为水资源配置合理、水环境良好的节水、防污型社会有利于缓解水资源短缺对北方地区城市化发展的制约,促进当地城市化进程。

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

我国水资源特点1.1 我国水资源现状我国水资源主要来自降水,水资源总量较为丰富,水利水电部的调查统计表明,我国年平均降水总量约为6×1012m3,平均降水深648 mm,小于世界平均降水深798 mm和亚洲平均降水深741 mm。

有45%的降水转为地表和地下水资源量,其余55 %的水量为植物蒸腾或地表水分蒸发所消耗。

以河川径流量为代表的地表水资源约为2.7×1012m3,折合径流深284 mm,地下水资源量约0.83×1012m3,扣除地表和地下水重复计算的0.73×1012m3,水资源总量为2.8124×1012m3,与河川径流量相似。

我国湖泊的储水总量为0.76×1012m3,其中淡水储量约占28 %,为0.217×1012m3[1]。

我国河川年径流量位居世界第六位,按国土面积计算,平均每1 km2的产水量为世界陆地平均每1km2产水量的90 %左右,但由于人口众多,我国的人均占有水资源量仅有2 300 m3,不足世界人均占有水量的四分之一,列世界第110位;我国耕地每公顷平均水量约26 250 m3,只占世界平均值的二分之一。

预计到2030年,中国人口接近16×108的高峰时,人均水资源仅有1 760 m3,即使在充分考虑节水的情况下,估计用水总量为7 000×108~8 000×108m3,要求供水能力比现在增长1 300×108~2 300×108m3。

扣除必须的生态环境需水后,全国实际可能利用的水资源量约为8 000×108~9 000×108m3,预计的用水量已经接近合理利用水量的上限。

不仅如此,我国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匀,淮河流域及其以北地区的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3.5 %,但水资源仅占全国总量的19 %。

此外,水资源的年内、年际分配严重不均,大部分地区60 %~80 %的降水量集中在夏秋汛期,洪涝干旱灾害频繁[2]。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中国水资源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一、中国水资源特征中国水资源总量较大,居世界第四位。

但是,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大陆性季风气候显著,因而形成如下突出的水资源特点:(一)时间分配不均,年际年内变幅大受季风气候影响,中国大部分地区降水年际变化大,连续丰水年或连续枯水年时有发生,许多河流发生3~8年的连丰、连枯年。

例如黄河和松花江在近70年内出现过11~13年的连续枯水年,也出现过7~9年的连续丰水年。

连丰连枯年差异的年际变化极易造成频繁的水旱灾害。

中国降水年际变化大的另一表现则是最大年降水量与最小年降水量间的差异悬殊。

南方地区最大年降水量一般是最小年降水量的2~4倍,而北方地区高达3~6倍。

降水量较大的年际变幅,势必引起较大的径流变化。

例如,长江宜昌站的最大流量为110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2 770m³/s,洪枯径流相差40倍;黄河三门峡站的最大流量为36 000m³/s(历史洪水调查),而实测最小流量仅为145m³/s,洪枯相差248倍。

径流量在时间上的分布不均与要求获得稳定的供水量之间形成了尖锐的矛盾。

时间分配不均除年际变化大外,年内分配也不均。

中国大部分地区冬春少雨,多春旱;夏秋多雨,多洪涝。

东南部各省雨季早,雨季长,6~9月降水量占全年降水量的60%~70%(见图1-2)。

北方地区黄、淮、海、松辽流域6~9月的降雨量一般占全年总降水量的85%,有的年份最大24小时暴雨量可超过多年平均降水量。

不论南方或北方雨季汛期中,降水多以暴雨形式出现,往往造成严重而频发的洪涝灾害。

图1-2 中国部分地区与伦敦、巴黎多年平均降水量年内分布比较(二)空间分布不均,水土匹配矛盾突出水资源地区分布不均,主要是全国降水不均造成的。

中国降水量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依次可划分为多雨、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和干旱五个地带。

全国有45%的土地面积处于降水量小于400mm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

中国的地下水资源分布特点与合理利用研究地下水是人类生存和经济发展中至关重要的水资源之一。

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人口和农业大国,对地下水的需求量巨大。

因此,了解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并合理利用,对于保障国家的粮食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首先,我们先来看看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

根据地下水资源的形成方式和分布特点,中国的地下水可以分为两类:即浅层和深层地下水。

浅层地下水主要分布在中国南方,流入江河湖海,仅为中国总地下水资源的一小部分。

深层地下水则主要分布在中国北方的平原地区,包括华北平原、东北平原和内蒙古高原等地。

这些地区的深层地下水资源丰富,可以说是中国地下水资源的主要来源。

然而,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分布特点也存在一些问题。

首先,中国地下水的补给主要来自降雨和江河湖海的补给,随着气候变化和水资源的过度开采,部分地区的地下水补给量下降。

其次,由于中国的地下水补给主要来自浅层地下水,在重度开采和过度提取的情况下,容易引起地下水位下降和地层下沉,进而引发地质灾害。

此外,由于地下水资源的不均衡分布,不同地区的供水量和水质也存在巨大差异,给一些缺水和水质不佳的地区带来了巨大的困扰。

为了合理利用中国的地下水资源,我国政府已经采取了一系列措施。

首先,政府加强地下水资源的监测和管理,建立了地下水资源保护与管理制度,加强了对地下水开采和利用的监管。

其次,政府倡导科学节水和高效灌溉技术的推广,通过改变传统农田灌溉方式,提高用水效率,减少农业对地下水的过度开采。

此外,政府也鼓励开展节水型工业和节水型城市建设,通过改变工业生产过程中的用水方式,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

同时,政府也提倡加大投入研究和开发深层地下水资源,以满足中国不断增长的用水需求。

然而,要想实现地下水资源的合理利用,单靠政府的努力是远远不够的,全社会的共同参与才能真正达到目标。

因此,我们需要通过教育宣传,加强全民节水意识,提高人们对水资源的珍惜和利用效率。

同时,在农田灌溉和工业生产过程中,采用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先进的节水技术,减少资源的浪费和过度开采。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

中国地下水资源概况摘要:地下水作为人们日常生活用水的主要来源,其资源量、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人类日常生活,近年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各种资源流失及资源污染层出不穷,地下水资源当然也无法避免。

因此,了解地下水的资源量和质量情况,保护地下水资源已成为重中之重。

故此针对地下水水资源量及质量情况进行调查,分析水资源在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合理水资源的保护措施。

关键字:地下水资源量地下水水质存在问题保护措施引言:地下水资源量是指某时段内地下含水层接收降水、地表水体、侧向径流及人工回灌等项渗透补给量的总和。

其中,地表水体渗透补给量由湖泊(水库、坑圹)周边渗透补给量、河道及渠系渗透补给量和田间灌溉入渗补给量组成。

某时段地下水资源量的大小与该时段的降水量大小和强度、地表水体的特征(如湖泊、水库、坑圹的分布面积及水面高程,河道、渠系的长度、宽度、水位及过水时间长短,灌溉次数及灌水定额大小等)、人工回灌的规模、包气带岩性、厚度及渗透性能、地下水埋深等项因素有关。

由于各年的降水量大小及强度、地表水体特征、地下水埋深等因素各不相同,因此,各年的地下水资源量亦不相同,有时差异很大。

依据我国地下水水质现状、人体健康基准值及地下水质量保护目标,并参照了生活饮用水、工业、农业用水水质最高要求,将地下水质量划分为五类:Ⅰ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低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Ⅱ类主要反映地下水化学组分的天然背景含量。

适用于各种用途。

Ⅲ类以人体健康基准值为依据。

主要适用于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及工、农业用水。

Ⅳ类以农业和工业用水要求为依据。

除适用于农业和部分工业用水外,适当处理后可作生活饮用水。

Ⅴ类不宜饮用,其他用水可根据使用目的选用。

正文:一、地下水资源量(一)全国地下水资源量我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国内水资源总量的1/3,地下淡水资源量多年平均为8837亿立方米,并呈“南多北少”格局。

南方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占全国地下淡水天然资源量的69%,地下淡水可开采资源量达1991亿立方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地下水资源
地下水是指沉积层或岩石层中存在的水,是一种重要的水资源,对人类的生存和经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中国地下水资源丰富,然而近年来的不合理开采和污染问题引起了广泛关注。

本文将从地下水的意义、资源分布、利用与管理等方面展开论述,以期更好地理解和保护中国地下水资源。

一、地下水的意义
地下水是自然界中重要的水资源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地下水是人类饮水的重要来源。

在中国,地下水是农村和部分城市居民的主要饮水水源。

由于地下水具有较好的透明度和水质稳定性,被广大民众广泛使用。

其次,地下水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作用。

农业是中国的基本经济产业,而地下水可以通过灌溉系统为农作物提供水源,保证农田的正常耕作。

合理利用地下水资源,可以提高农业产量,保证粮食安全。

再次,地下水是工业生产的重要支撑。

在现代化的工业体系中,许多工厂和企业需要大量的水来进行生产。

地下水不仅可以满足工业用水的需求,而且在工业循环水系统中也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最后,地下水是维持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

地下水可以补给河流、湖泊和湿地等自然水域,维持水生态环境的平衡。

同时,地下水还可以为森林植被提供充足的水源,保护生物多样性。

二、地下水资源分布
中国地下水资源分布不均衡,主要特点如下。

首先,我国地势起伏较大,地下水面积差异较大。

西部地区大部分地下水资源丰富,而东部地区相对较少。

这是由于地质构造和降水分布的差异所致。

其次,地下水储量分布不均,南方和西南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大,尤其是岩溶地区地下水资源非常丰富。

相反,北方和西北地区地下水储量较少,部分地区出现了地下水过度开采的问题。

最后,地下水质量也具有地区差异。

由于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的影响,一些地区的地下水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污染。

例如,工业排放和农业化肥的使用导致了浅层地下水的重金属和农药污染。

三、地下水的利用与管理
合理利用和科学管理地下水资源对于保护和可持续开发地下水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应加强地下水资源调查和监测。

只有了解地下水资源的分布和状况,才能制定科学的管理方案。

政府和研究机构需要加大投入,建立地下水监测网络,及时了解地下水的变化情况。

其次,应建立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和利用制度。

地下水开发必须遵循可持续利用原则,确保地下水资源的长期稳定。

建立并完善地下水使用许可制度,明确各类用水主体的权责,避免过度开采和浪费。

再次,应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

建立地下水保护区,对于重要的地下水水源区域进行严格保护,限制和规范开采活动。

同时,加强污染源的治理,减少对地下水的污染。

最后,应加强地下水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通过加强科研力量,改进地下水开采和管理技术,提高地下水利用效率。

积极推广水资源利用的节水技术和装备,减少对地下水的依赖。

总之,中国地下水资源的利用和管理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地下水的意义,加强地下水资源的调查和监测,建立合理的地下水开发制度,加强地下水管理和保护,同时加强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保护和利用中国丰富的地下水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