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新教材】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2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灌溉工具变化历程
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奴隶社会后期:在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翻车,三国马钧革新翻车(人力)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筒车(流水的力量,自然力)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畜牧业工具
豢养驯化禽兽的古代畜牧业,也有自身的工具设施。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仍 然发挥着作用。
✹
✹
✾男耕女织下的小农经济
含义: 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手工业相结合,生产主要是为满 足自家基本生活的需要和交纳赋税,是一种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形成
⑴时间: 春秋战国时期
⑵原因:①生产力的因素: 生产工具及耕作技术的进步 ②生产关系因素: 封建土地所有制的确立 ③农民自身因素: 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生产积极性提高 ④封建政府扶植:采取重农政策,注意减轻农民负担
农业庄园式劳作
(1)古代中国
开始时间: 东汉——魏晋南北朝
原因: 豪强地主占有地方大量土地(土地兼并),并招抚大量依 附农民为其耕种土地,这种劳作方式逐渐形成庄园经济。
特点:
①统治者对土地兼并采取纵容政策; ②庄园经济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土地兼并的危害,战乱时期可 使失去土地的农民依附于地主得到生存空间;但这种模式产 生了严重的地方割据现象且依附于其中的农民地位极低。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
1.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2。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目录
CONTENTS
01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02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03 劳作方式的变化
01 农业生产工具的变化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本章节将从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发展变化入手,深入剖析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旨在提高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责任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二、学情分析
高中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储备,对古代社会的发展有了初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他们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学习将更加深入。学生对于生产工具的演变、劳作方式的改变等方面已有一定的认知,但可能对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理解不够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以下学情:
3.针对本节课内容,提出一个你认为具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并给出自己的解答。
提示:问题可以涉及古代生产工具的改进、劳作方式的演变、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等方面。要求解答具有逻辑性、论证充分,字数在300字左右。
4.拓展阅读:推荐阅读《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历史演变》等相关书籍或文章,了解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及其在生产中的应用,拓宽知识视野。
2.难点:分析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关系,评价不同时期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进步性;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理解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作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知识点,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能力。
(2)运用案例教学法,通过具体实例分析,使学生深入理解生产力与社会发展的内在联系。
(3)课堂小结: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意义。
3.教学评价:
(1)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合作意识、表达能力等方面,及时给予反馈,鼓励学生持续改进。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1.生产工具改进与劳作方式变革的关系:分析生产工具改进对劳作方式的影响,如农业生产力提升与耦耕制度的废除。
2.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探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古代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科技进步等方面的作用。
二、学情分析
本章节的教学对象为高中学生,经过初中阶段的历史学习,他们对古代历史已有一定了解,具备基本的历史知识和思维能力。但在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方面,学生的知识体系尚不完善,对生产工具的演变、劳作方式的变革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认识不够深入。
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本章节教学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生动有趣的历史故事、实物图片等教学资源,引发学生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2.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对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发展进行思考,提高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实证意识。
2.学生在小组内部分享观点,展开讨论,教师巡回指导,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3.各小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进行点评,总结优点和不足。
(四)课堂练习(500字)
1.教师设计一组关于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练习题,包括选择题、简答题等,让学生独立完成。
2.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练习,教师及时批改,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古代劳作方式的特点及其在生产过程中的作用。
2.难点:理解生产工具改进与劳作方式变革之间的关系;分析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 高中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
(3)灌溉工具富有特色:各区域的古代文明大多建立在大河流域,农 业灌溉工具不可或缺。在古埃及和中国,人们很早就利用杠杆原理进行 灌溉,如春秋时的楚国桔槔。中国古代还有翻车、筒车、风力水车等。
(4)持续改进,沿革清晰: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古 代农业生产工具经历了脉络清晰的演变,也留下了丰厚的文化积淀。
第二单元 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
在世界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农业生产工具和手工业生产工具经历了 漫长的演变。人们发明了多种多样的农业生产工具,不少生产工具在一 定历史时期内较为稳定。农业家庭式劳作、农业庄园式劳作、手工业家 庭式劳作与作坊式劳作是古代重要的劳作方式。近代以来,机器大生产、 工厂制度、人工智能技术的出现,加快了社会前进的速度,使得生产方 式的变革此起彼伏,不仅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大飞跃,也给人们的劳作 方式与生活方式带来深刻的影响。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 革命性的意义。
随堂小练 | 素养达成
1.“刀耕火种”是原始农业的主要耕作方法,此时主要的生产工
具是
()
A.石器
B.耒耜
C.铁器
D.青铜农具
【答案】A
【解析】石器是原始社会的主要生产工具,故选A项。
2.据考古发现,河南洛阳战国粮仓遗址出土铁制农具72件,辽宁
抚顺莲花堡燕国遗址出土铁制农具70件,广西乐平银山岭战国墓出土的
⑤封闭性和落后性。小农经济下的农民生活十分封闭,与外界交流 少,缺乏进取和忧患意识,思维比较狭隘。
⑥小农经济是封建王朝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是国家赋税的主 要承担者,是国家徭役和兵役的根本来源保证,小农经济的繁荣与否关 系到封建经济的盛衰和封建政权的兴亡。
探究点二 生产工具对劳作方式的影响
材料一 甲骨文中有 “(王)大令众人曰, (xié)田”的记载。 [问题1] 材料一反映了铁器时代之前怎样的劳作方式?(培育史料 实证的核心素养) 【答案】劳作方式:集体劳作。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件-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
原因:棉花的广泛种植;黄道婆改进棉纺织技术; 政府重视,设置专门管理机构; 将棉花和棉布作为税收的内容。
影响:进一步推动棉花作为经济作物的广泛种植,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增加了政府税收的来源,提高国家财政收入; 各阶层广泛使用棉织物,丰富了衣着的材质。
右厢房和四个盖钵式谷仓组成。门楼内站 立一个武士俑,周边一圈有回廊栏板。
(一)农业
1.集体劳作
(1)代表:中国商周时期实行井田制(土地国有制);奴隶在田间集体耕作(生产工具落后, 劳动效率低下) (2)特点:生产工具简陋粗糙,耕地的深度、速度都十分有限。所以农业生产力水平较低。 (3)影响:集体耕作有利于在短时间内完成时令性的农业生产任务,进而维持集体劳动者的共 同生存与发展;但是它不利于调动劳动者个体的生产积极性,因而一定程度上又阻碍了农业生 产力的发展。
(一)耕作工具 3.铁制农具(铁器时代) (1)出现:公元前15—前14世纪,小亚细亚东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铁技术。 (2)传播:逐渐传入两河流域、中亚、北非和欧洲。
【思考】西亚的赫梯人率先掌握冶铁技 术的原因?
①赫梯王国铁矿资源丰富 ②靠近海边,利用海风吹动鼓风 机,将温度提升到冶炼铁矿石的 程度。
(1)历程 ①春秋末期,人们已开始用牛耕地。②战国时期,牛耕初步推广。③汉朝以后,铁 犁牛耕逐步成为中国传统农业主要耕作方式。 ④唐代:江东地区出现曲辕犁,标志着中国传统 步犁基本定型。
(2)作用:经济:①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石器锄耕到铁犁牛耕; ②土地制度:井田制下 土地国有到土地私有③经营方式:集体劳作到个体农耕(小农经济);④分配方式:推动税制 改革,如鲁国初税亩;⑤其他:利于开垦荒地,扩大耕地面积,兴修水利等;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二
(7)课后作业:布置与课堂内容相关的作业,让学生通过练习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
3.教学评价:
-课堂表现:关注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提问、互动等方面,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在讲授新知环节,教师按照教材内容,详细讲解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生产力的影响。首先,介绍石器时代,人们主要使用打制石器和磨制石器,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接着,讲述青铜器时代,青铜器的出现使得生产力得到较大提升,奴隶制度逐渐形成。
然后,进入铁器时代,铁器的普及使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得到进一步发展,封建制度逐渐取代奴隶制度。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内在联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节课所学知识,检验学生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理解程度,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教材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生产工具演变的短文,要求涵盖石器、青铜器、铁器三个时期,阐述各个时期生产工具的特点及其对生产力发展的贡献。
2.分析古代农业生产方式的特点,结合水利工程、土地制度等因素,探讨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3.通过比较分析不同历史时期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培养学生对历史发展规律的把握能力。
4.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进行评价,培养学生的历史批判性思维。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认识到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树立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的观念。
2.理解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发展对社会进步的推动作用,增强对历史发展的敬畏感。
接着,教师简要介绍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强调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此时,教师可以举例说明,如:石器的使用,使人类从采集、狩猎向农耕生活转变;青铜器的出现,推动了奴隶社会的形成;铁器的普及,促进了封建社会的到来。从而使学生认识到,生产工具的变革对历史进程具有深远影响。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 高二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2经济与社会生活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目标与素养1.农业工具的变化(1)通过生产工具材质的变化,认识人类生产能力的提高,培养唯物史观和史料实证的素养。
(2)通过从青铜农具到铁制农具的变化,认识生产工具革命性的变化,培养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3)通过中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成就、特别是铁制生产工具的发展,培养家国情怀的素养。
2.手工业工具的进步(1)通过了解古今中外有关服装工具的发展,培养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了解中国古代陶瓷业的发展和成就,培养时空观念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3)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冶金技术的发展及其成就,培养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和家国情怀的素养。
3.劳作方式的发展(1)通过分析农业家庭式的劳作方式,引导学生认识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认识农耕生产方式的特点,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2)通过分析欧洲中世纪庄园式农业生产的特点,认识农业文明的多样性,培养时空观念和历史解释的素养。
(3)通过分析家庭式手工业作坊生产和传承特点,认识自然经济条件下手工业发展受到的制约,培养历史解释的素养。
情境与问题1.学习“农业工具的变化”,通过实物资料图片、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资料等内容的呈现,了解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情况和发展水平。
2.学习“手工业工具的进步”,通过实物资料图片、考古研究成果、历史文献资料等内容的呈现,了解手工业工具对手工业发展水平的影响。
3.学习“劳作方式的发展”,通过文献资料、考古研究成果等内容,了解农耕条件下的农业生产方式,是以家庭生产为主体的作坊式劳作,过程与方法1.通过资料展示、史料交流、专题研讨等方式,了解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过程中生产工具的变化.2.通过史料交流、小组研讨、资料检索等方式,了解不同地区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的劳作方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生产工具的变化和劳作方式之间的关系。
重点1.古代农业和手工业在生产工具方面的变化。
2.古代农业生产方式和手工业生产方式的特点。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情景创设
1.通过多媒体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利用历史故事、案例等,让学生身临其境地体验古代农民的劳作方式,增强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3.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思考农业生产工具改进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优秀教学案例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案例背景
本节课的主题为“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是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中的第4课。通过学习本节课,学生将了解到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过程以及不同历史时期的劳作方式,从而深刻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对社会进步的重要推动作用。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我国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变迁为线索,引导学生掌握农业生产工具的发展历程,以及不同时期的劳作特点。通过分析不同农业生产工具的作用和影响,使学生认识到农业生产工具的改进对提高农业生产力、改善农民生活的重要意义。同时,结合具体案例,让学生了解古代农民的辛勤劳作,培养他们对劳动人民的敬意。
2.分配任务,让每个小组成员都有机会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提高他们的合作能力;
3.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他们的口头表达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四)反思与评价
1.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检查自己在课堂学习中的收获和不足,提高自我认知能力;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小结,巩固所学知识点,提高学生的总结能力;
3.通过评价学生的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为下一步教学提供参考。
5.作业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结合所学内容,撰写一篇关于古代农业生产工具与劳作的短文。通过作业小结,使学生能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提高他们的写作能力、表达能力。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进行互动交流,提高他们的自信心和表达能力。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选择性必修2
(一)导入新课
1.教学开始时,教师通过展示一幅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并思考:“这些工具与现代农业生产工具有什么不同?它们在农业生产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2.学生分享观察与思考成果,教师总结并指出:“今天我们将要学习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了解它们对古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意义。”
(五)总结归纳
1.教师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特点、演变及其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2.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收获,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
3.教师强调本节课的核心观点,强化学生对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的认识。
4.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结合本节课所学内容,分析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在历史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7.在教学中注重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引导学生尊重劳动、珍惜劳动成果,认识到生产力发展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
8.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教学质量。如为学习困难的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对学有余力的学生进行拓展性教学。
9.定期进行教学评价,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存在问题,及时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3.通过实地考察、参观博物馆等方式,让学生亲身感受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增强历史现场感。
4.利用多媒体、网络资源等教学手段,丰富教学形式,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尊重和敬意,认识到他们在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方面的智慧与创造力。
2.让学生认识到生产力的发展对社会历史的推动作用,树立唯物史观。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例如,通过设置“为什么古代生产工具的演变对农业生产有重要意义?”等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
第4课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优秀教学案例统编版高中历史选择性必修二经济与社会生活
3.故事引导:以历史故事的形式,引出本节课的重要知识点,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4.视频资料:播放与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相关的视频资料,让学生更直观地了重要知识点,设计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2.故事引导:讲述一个与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相关的历史故事,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
3.问题导入:提出一个与本节课相关的问题,如:“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方式对社会生活产生了哪些影响?”引导学生思考。
(二)讲授新知
1.农业生产工具:介绍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种类、特点及其演变过程,如耒耜、牛耕、铁犁等。
4.培养学生的历史责任感,认识到自己作为新一代劳动者肩负的历史使命。
5.引导学生从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变化中,认识到科技进步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激发学生对科学技术的热爱和追求。
三、教学策略
(一)情景创设
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古代农业生产工具的图片,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所学内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4.反思与评价: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同伴评价,帮助学生总结学习经验和教训,提高学习效果。同时,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评价,给予及时的反馈,指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能够培养学生的自我评价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5.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深入性: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涵盖了农业生产工具、水利设施、手工业与商业劳作等多个方面,系统地介绍了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的演变过程及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同时,通过对这些知识点的深入讲解和分析,使学生能够全面地理解和掌握古代生产工具与劳作的内涵和特点。这种系统性和深入性的教学内容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和思维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ART TWO 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纺织工具 冶金工具
陶瓷工具
纺织工具
纺织工具进步简表 时期 工具 用途 3万年前 骨 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 期
陶纺轮
汉 代 纺车
元代以后 织布机
C A.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 B.古代绘画艺术的高超C.古代
社会的生活场景 D.古代以物换物的贸易方式
4.“水能利物,轮乃曲成。升降满农夫之用,低徊随匠氏之程。始崩腾
以电散,俄宛转以风生。虽破浪于川湄,善行无迹。既斡流于波面,终
夜有声。”唐朝陈廷章的《水轮赋》描述的是A.翻车 B.筒车
C.水排 D.风力水车
PART FOUR 四 巩固提升
1.唐代劳动人民对耕作工具进行重大改进,使之成为之后最先进的工
具,它是A.直辕犁 B.二牛抬杠
C C.曲辕犁 D.郑国渠
2.如图是陕西米脂出土的东汉牛耕画像石,它反映了我国传统农业经 济的基本特征是
D
A.刀耕火种 B.千耦其耘 C.重农抑商 D.精耕细作
3.下面历史文物通过不同载体反映了历史信息,这些信息的共同主题是
冶金工具
冶金方式 锻打(小型)
铸造(大型)
冶金工具进步简表
冶金工具
作用
土炉
熔化金属原料
锤
打击金属原料
锉
磨平金属
坩锅
熔化金属
定型,商周时用于制作青铜器
范
定型,战国以后用于制作铁农具
东汉杜诗发明: 水排 8
PART THREE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农业家庭式
农业家庭式
在工业时代来临之前,农业家庭式劳作
B
5.农业是古代中国最基本的经济形式。农业耕作工具的发明和改进,在 农业经济发展中起着关键作用。下列选项中出现在汉朝的生产工具是 A.石锄 B.骨耜 C.耦犁 D.曲辕犁
C
6.15世纪中期,德国人古滕贝格发明了一种可以成批浇铸字模的手工浇 铸机,用活字与机械来印制书籍,并建立了印刷厂。他的发明很快得到推 广,到1500年德国约有60多个城市有印刷厂,欧洲已有上千家印刷厂。这 反映出当时A.欧洲深受中国科技影响
纺线
纺纱 织布
织布机
纺织工具
纺织工具进步简表 时期 工具 用途 3万年前 骨 针 缝制兽皮
新石器后 期
陶纺轮
汉 代 纺车
元代以后 织布机
纺线
纺纱 织布
织布机
陶瓷工具
最初用泥条盘筑的方式制造陶器,用手工控制形状。 新石器时代晚期,许多地区采用坯车制坯,能制成圆形坯件,而且通过调 节坯车转动的快慢,控制坯件的厚薄。 南朝时,防止烧制过程中气体和有害物质污损坯件,把坯件放在耐火泥制 的匣钵中。 唐宋时期,为了使器物在烧制过程中不粘连,器物底部放置烧制好的黏土 块——支钉
B.颁布《汉谟拉比法典》,规定土地所有权C.推行重农抑商 政策
D.利用对太阳神的崇拜组织人力抗洪救灾
A
11.《唐会要》中记载,唐代宗大历二年(767年)三月“内出 水车样,令京兆府造水车,散给沿郑、白渠百姓。以溉水田。” 由这则材料可获取的信息是( )A.政府重视推广灌溉技 术
B.政府对农户的控制严格C.高转筒车已应用于生产
D.中原农业生产歉收严重
A
谢谢大家的观看
畜牧工具
1.概况 古人用圈厩来饲养禽畜,用马槽来喂马 2.影响 不少工具设施到今天依然发挥着作用
相对于以前的灌溉工具,翻车与筒车图各自的进步之处。
(1)翻车: 可用手摇、脚踏、牛转、水转或风转驱动。可连续取水,功效 大大提高,操作搬运方便,还可及时转移取水点,即可灌溉,亦可排 涝,是我国古代链传动的最早应用。
B.科学与技术实现紧密结合C.政治运动推动经济发展
D D.社会需求助力科技活跃
7.在生活在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的文学作品中,常出现这样的 词句:“猖獗的洪水呀,没人能和它对抗,它使苍天动摇,使 大地颤抖。……庄稼成熟了,猖獗的洪水来将它淹没。”为了保 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当地的统治者采取的措施是A.修建水 利工程,维护灌溉系统
第4课
古代的生产工具与劳作
课标要求: 了解历史上劳动工具的变化和主要劳作方式; 充分认识生产方式的变革对人类社会发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义。
目录
CONTENTS
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二 手工业工具的进步 三 劳作方式的发展 四 巩固提升
PART ONE 一 农业工具的变化
耕作 畜牧
灌溉
耕作工具
______
时间
方式在各区域文明中很普遍
原因 概况
随着铁犁牛耕的逐步推广,一家一户的个体 劳作成为可能,集体劳作的形式逐渐瓦解
①中国战国时期,各诸侯国统治者鼓励发展 以家庭为单位的男耕女织生产模式 ②在古希腊罗马历史上,氏族部落解体之后, 一家一户的家庭式劳作日渐普及
农业庄园式
1 特点
众多奴隶或农奴在庄园 中进行集中劳作,劳动者 被束缚在土地上,生产力 低下
中技
耜
亚术
、,
北后人
耒
非传率
和入先
欧两掌
出现青铜 铸造的农 具,数量
洲河握 流冶 域铁 、
石、木、骨、有限
蚌质的耒耜
等
新石器晚期
原始社会 刀耕火种
锄耕、犁耕
铁制农具广 泛用于 农业生产
曲辕犁
出现灌钢法(标志步犁定型)
制作的铁农 具
唐朝
南北朝
春秋战国 铁犁牛耕
犁铧 镰
锄
灌溉工具
原始社会末期:制造陶器汲水灌溉 奴隶社会后期:在古埃及和中国利用杠杆原理进行灌溉 东汉末:翻车,三国马钧革新翻车(人力)后在民间广泛使用 唐代:筒车(流水的力量,自然力) 宋代:高转筒车 明清:风力水车
2 概况
①罗马共和国晚期,战争带来的 大量奴隶涌入罗马,出现了大型 奴隶制庄园 ②在中古时期的西欧,大量农奴 或农民在领主的庄园中服劳役 ③中国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坞堡除 军事作用外,也带有庄园经济的 色彩
知识拓展
小农经济的主要特征
(1)分散性:以家庭为单位分散经营,男耕女织。 (2)封闭性:自给自足,产品基本不进入市场。 (3)脆弱性:抵御天灾人祸的能力差。 (4)精耕细作:人多地少,通过革新生产工具和生产技 术,讲究耕作效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