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毒理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氰
化
物
的
环
境
毒
理
学
资源与环境学院
资源与环境科学1142
赵天意
201110410236
氰化物的毒理学
赵天意
河南工程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
关键词:氰化物毒理学中毒机理毒理作用
摘要:氰化物(cyanide)是对含有氰离子或氰基的一类化合物的统称. 常见的毒性很大的无机氰化物有KCN,NaCN,HCN,溴化氰等,有机氰化物(腈类)有乙腈、丙腈、丙烯腈等.氰化物对人和动物是一种剧毒药物,可有呼吸道和消化道等途径摄入体内。当过量吸入高浓度氰化物时,中毒者将迅速死亡。本文主要介绍了氰化物中毒反应和急救方法,还重点介绍了氰化物的中毒机理。
氰化物的临床反应和救治
一:氰化物进入体内的途径
氰化物中毒主要是通过呼吸道,其次是在高浓度条件下通过皮肤吸收。日常生活中氰化物中毒主要以口服为主,如误食了含氰的苦杏仁,口腔黏膜和消化道对其可充分吸收。
1.氰化物中毒的表现
1.1轻者有恶心、呕吐、头痛或头晕、四肢无力、精神不振或烦躁不安等症状。
1.2严重者昏迷、惊厥,体温降低,血压下降,脉搏减慢,呼吸困难或不规则,多不伴青紫。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四肢阵发性痉挛,腱反射亢进或消失。
1.3重度中毒表现为意识丧失,出现强直性和阵发性抽搐,直至角弓反张,血压下降,尿、便失禁,常伴发脑水肿和呼吸衰竭。
1.4氢氰酸对人体的慢性影响表现为神经衰弱综合症,如头晕、头痛、乏力、胸部压迫感、肌肉疼痛、腹痛等,并可有眼和上呼吸道刺激症状。皮肤长期接触后,可引起皮疹,表现为斑疹。
2. 氰化物中毒的临床表现和机制
2.1 皮肤粘膜症状
灼伤:见于强酸、强碱、煤酚皂液(来苏)等腐蚀性毒物中毒。皮肤潮红:如酒精及阿托品中毒使皮肤潮红,尤以颜面为甚;一氧化碳及氰化物中毒,口唇粘膜呈樱桃红色。
2.2眼症状
瞳孔扩大:见于阿托品类中毒。瞳孔缩小:见于有机磷农药、氨基甲酸酯类杀虫药、吗啡、氯丙嗪中毒。
2.3神经系统症状
昏迷:是急性中毒常见症状,麻醉药、镇静催眠药、有机磷、各杀虫药等以及很多可引起中毒性脑病(脑水肿)的毒物均可引起。
2.4呼吸系统症状
呼吸气味:酒精中毒有酒味;氰化物中毒有苦杏仁味;有机磷中毒、砷中毒、硒中毒有蒜味。呼吸频率:呼吸中枢兴奋剂、甲醇及水杨酸类中毒可引起呼吸加快;
镇静安眠药、吗啡中毒可使呼吸减慢。肺水肿:刺激性气体、磷化锌、有机磷农药中毒可引起肺水肿。
2.5循环系统症状可有心律失常、心脏骤停、休克等表现。
2.6消化系统症状可有呕吐、腹泻、腹痛、肝损害的表现。
二:氰化物中毒的急救方法
气态氰类毒物经呼吸道吸入或者固态、液态氰类毒物经口误食时,发生中毒症状较快,而液态氰类毒物经皮肤吸收时出现症状要缓些。首先根据中毒程度决定用什么药物急救,还要根据现场有什么急救药来决定。如果中毒程度较轻,未发生惊厥时可口服抗氰胶囊1粒或者吸入亚硝酸异戎脂1到2支;如果中毒者出现惊厥时应立即注射抗氰自动注射急救针1支或抗氰注射液1支,然后静脉注射硫代硫酸钠。如呼吸困难、心跳微弱者应行心肺复苏术,维持呼吸循环功能。
三氰化物的中毒机理
1.中毒机理:
氰离子对细胞线粒体内呼吸链的细胞色素氧化酶(E.C.1.9.3.1)具有很高的亲和力,与细胞色素氧化酶的结合后使之失去活性,从而阻断细胞呼吸和氧化磷酸化过程。
细胞色素氧化酶是以铁卟啉为辅基的蛋白质,含有两个血红素A基团和两个铜原子,分别为细胞色素a和a3。a和a3两个成分至今未能分离,故将细胞色素a和a3合称为细胞色素氧化酶。氢氰酸对细胞色素氧化酶的抑制作用,主要是CN-与细胞色素a3中的铁离子(Fe3+)配位结合所造成。氧化型细胞色素氧化酶与CN-结合后便失去传递电子的能力。以至氧不能被利用、氧化磷酸化受阻、ATP合成减少、细胞摄取能量严重不足而窒息。体外实验证明,KCN1.5×10-6M 可抑制小鼠肝细胞色素氧化酶50%活性;浓度4.2×10-2M时,酶活力完全被抑制。
动物实验证明,中毒症状与细胞色素氧化酶活力抑制程度是平等的,酶活力恢复后,中毒症状即随之消失。氰化物对细胞色素氧化酶抑制速度与中毒剂量和动物种类有关。如图14-3所示,小白鼠腹腔注射KCN3mg/kg和5mg/kg后5~15分钟酶抑制达最高值70%左右,恢复正常时间为20~30分钟。氰离子还能抑制其它含高铁血红素的酶,如与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细胞色素C过氧化物酶等形成复合物,但浓度较抑制细胞色素氧化酶要高1~2个数量级。一些非血红素的含金属元素的酶,如酪氨酸酶、抗坏血酸氧化酶、黄嘌呤氧化酶、氨基酸氧化酶等,也能与氰离子形成复合物。但其浓度高至10-2~10-3M时才呈现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此外,氰化物与含有席夫碱中间体的核糖-2-磷酸羧基酶和2-酮基-4-羟基戊二酸盐醛缩酶结合形成氰酸中间体而抑制这些酶活性。
2. 毒理作用
中枢神经系统对氰离子十分敏感,急性氰化物中毒可引起某些脑区和髓磷酯的退行性变。同时氰离子抑制细胞内多种酶系统,改变介质的代谢、Ca+浓度明显增高和膜酯的过氧化作用增强、抗氧化防护系统破坏、氧化磷酸化阻滞及组织不能利用氧等。呈现中毒性缺氧功能改变。首先皮层中枢功能受到影响。小剂量氢氰酸即可引起皮层抑制,条件反射消失。严重中毒时,中枢神经系统呈现自上
而下进行性抑制。脑电活动与中枢活动改变一致,如给猴、猫静脉注射NaCN,首先大脑皮层运动区域活动减弱或消失,继之丘脑下部各神经核、中脑、网状结构和延脑电活动相继抑制。脑电活动恢复时,则先从较低部位开始,自下而上逆行恢复。
对于呼吸系统,小剂量引起呼吸兴奋;大剂量,呼吸先兴奋后抑制。呼吸先中深加快,接着呼吸暂停,而后再次出现不规则呼吸和第二次呼吸停止。呼吸中枢麻痹是氢氰酸中毒死亡的主要原因。氰化物引起呼吸功能变化的因素有:①对呼吸中枢的直接作用;②兴奋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切断神经通路呼吸兴奋则明显降低;③缺氧、能量代谢等障碍,血液pH的改变;④呼吸肌痉挛和麻痹。
对于循环系统,小剂量氰化物对心血管有兴奋作用,表现心跳加快、心搏出量增大、血压升高,随后逐渐恢复正常。若中毒剂量较大,继兴奋之后,可出现抑制,心跳缓慢、心搏出量减少、血压下降,直至心跳停止。心跳在呼吸停止后可维持数分钟。循环衰竭亦是导致氰化物中毒死亡的原因之一。引起上述变化的因素有:①氰离子对心血管运动和中枢的直接作用;②主动脉体和颈动脉体化学感受器的反射性作用;③对心脏的直接作用。实验证明,人静脉注射小剂量NaCN (0.11~0.2mg/kg),心电图有窦性停搏、窦性心律不齐、心率减慢至逐渐加快,3分钟内恢复正常。人吸入致死剂量氢氰酸,出现心率变慢、窦性心律不齐、P 波消失、房室传导阻滞、心室纤维性颤动;QRS波可有电压和形态改变,T波振幅增大,S-T段缩短以至消失。中毒后发生心电图异常的机理是复杂的,早期的变化可能是神经原性,是毒物反射性或中枢性效应结果,后期的变化可能是氰离子对心脏的直接损害和缺氧所致。④对外周血管的直接扩张作用和组织中毒性缺氧等。
关于生化代谢改变,氰化物所致组织中毒性缺氧和细胞内生化代谢改变包括:有氧氧化代谢受阻、无氧代谢增强、氧化磷酸化减少、ATP/ADP比值缩小甚至倒置;血糖、乳酸以及无机磷机盐、二磷酸已糖、磷酸甘油、磷酸丙酮酸等明显增加。血液中因酸性产物增加、酸碱平衡失调、pH下降,发生代谢性酸中毒。因血氧不能充分利用,静脉血氧含量增高,静脉血氧差明显缩小、静脉血似动脉血呈鲜红色。
实验证明,大白鼠腹腔注射KCN发生痉挛时,脑组织γ-氨基丁酸明显降低、谷氧酸含量明显增加、细胞内Ca2+浓度增高和神经递质释放;血液氧化型谷胱甘肽含量急剧减少、谷胱甘肽总量却增加;凝血酶原和凝血第Ⅶ因子缺乏,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血液和尿中硫氰酸盐含量明显增加。体温下降与中毒剂量有关,剂量越大,降低愈甚。
参考文献
【1】《国外医学军事医学分册.,1992年第九卷第二期,《氰化物的中枢毒理作用》,刘勇,魏相德;
【2】《医学生物化学》(徐晓利、马涧泉主编)
【3】北大医学部生化网络课件
/ylbj/cjjb/nk/qhw.htm
【4】百姆医药(/Html/WestMed/books/017/0171415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