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城》导学案(学生用)
《边城》导学案二 学生
《边城》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能分析翠翠(重点分析)、傩送、爷爷、天保等四个人物形象。
2、能赏析小说中传达的人性之美。
【课堂探究】沈从文: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领导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重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的“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一、风景美:边城处处有豆绿色的水、明朗的天气、美丽的落日、薄雾、白云,一如世外桃源。
《边城》开头:由四川过湖南去,靠东有一条官路。
这官路将近湘西边境,到了一个地名为“茶峒”的小山城时,有一小溪,溪边有座白色小塔,塔下住了一户单独的人家。
这人家只有一个老人,一个女孩,一只黄狗……二、古老风俗美:文中主要写了当地哪几个大的习俗?这些习俗(社会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什么?明确①端午赛龙舟、捉鸭子——作用:;②新年看灯、舞龙耍狮子、放炮仗烟火——作用是展现当地古朴民风,烘托人物心情;③迎婚送亲吹唢呐、抬喜轿、送红包——作用是展现当地古朴民风,烘托人物心情。
生活氛围:祥和、和睦、和谐突出的都是一个“和”字,所以这里的人民“莫不安分乐生”。
这种氛围是不是和《桃花源记》诗意生活相类似。
这就是边城人民生活的独特的生活环境。
三、人性(情)美:沈从文自己说,他创作《边城》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表现一种“人情美”,这种“人情美”主要表现在爱情、亲情、友情三个方面,请找出最能表现人情美的那些语言、动作、神态、心理的有关语句,分析人物形象以及他们之间的关系情感A、翠翠与傩送的情P18翠翠与傩送的对话这个片断,着重通过语言、心理、神态刻画了一个情窦初开的少女形象,一个宽厚热情的帅哥形象。
正所谓“不打不相识”,在边城的青山绿水中,两位拌嘴的年轻人却给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种蒙胧纯真的爱恋怎能不令人怦然心动呢?P19在她知道是二老派人送她回家时,她“翠翠想起自己先前骂人的话,心里又吃惊又害羞,再也不说什么,默默的随了那火把走去”。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第3课边城——沈从文学习目标》1.从故事情节和人物的行动、语言、心理以及所处的环境等方面入手,把握翠翠、外公以及天宝兄弟等人物形象。
2.2.感受学习作品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描写和含蓄细腻的心理描写,并能分析这些描写对于表现主题和塑造人物形象的作用。
3.3.体会作者文白杂糅、丰富多变、古典质朴的现代典范小说语言。
揣摩其节制与含蓄的表达方式,准确把握人物及其心理活动。
使用说明&学法指导》 1、依据预习案通读全文,理解文章大意,把握文章结构,体会文章的语言。
2、在15分钟内,独立书面完成所有预习自测题目。
3、标出预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填到“我的疑问处”。
预习案(一课时)走近作家作品1.关于沈从文沈从文(1902—1988),现代小说家、文物研究家。
原名沈岳焕,笔名小兵,懋林、炯之,休芸芸、甲晨、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苗族。
沈从文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密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行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贵生》、《三三》,长篇《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品。
其主要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新形式。
他的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怀有一种不可言状的同情和关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俗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画于一炉,展示当地人民的粗犷、豪放、强悍、淳朴善良,使其作品充溢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返璞归真的牧歌式情调。
这种乡土抒情体和美学风格代表了京派作家一定的社会理想,也对后来作家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他被称为“文体作家”:沈从文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他的相当一部分作品,以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湘西底层人民古朴、和谐、乐天安命的生存状态和自在无为的人生形式。
边城导学案
3.语言的艺术性和感染力:沈从文善于运用华丽的词藻和细腻的描写,使整个叙述充满了美感和艺术性。他的语言曲折含蓄,极具感染力,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沉浸其中,仿佛置身于湘西的边城小镇,亲身感受那里的风土人情。
三、预习检测题
一、填空题
1.《边城》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杰出代表。
2.《边城》的故事发生在_______省边境的一个小镇上,展现了当地独特的_______和_______。
3.翠翠是小说中的女主角,她的性格特点是_______和_______。
二、选择题
1.《边城》中的男主角是谁?
第四部分:社会风俗与人物关系的描绘。段落八:介绍茶峒地方的建筑特色、社会风俗以及人物间的相互关系。段落九:通过描绘各种社会活动和人物交往,进一步展现湘西社会的风土人情。
第五部分:结尾与感慨。段落十:以翠翠的等待和期盼作为结尾,留给读者无尽的遐想。段落十一:作者的感慨与思考,对人性、爱情、命运等主题的深入探讨。
从故事背景来看,《边城》以湘西边陲小镇茶峒为舞台,描绘了一个充满自然美与人文气息的世界。这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而真挚。在这个世界里,我们仿佛可以感受到一种与世无争的宁静与和谐,这是现代都市生活中所难以体验到的。
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生动鲜活,各具特色。主人公翠翠、老船夫以及天保、傩送等人物,都有着各自的命运和情感纠葛。翠翠的纯真善良、老船夫的淳朴善良以及两位年轻男子对爱情的执着追求,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人性的美好与真挚。这些人物形象的塑造,不仅让我们对他们产生了深厚的情感共鸣,也让我们对生活和人性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边城学生导学案
3、边城导学案(第二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概括翠翠、老船夫人物形象;鉴赏人物心理活动描写。
2、理解本篇小说的创作动机——“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探讨文章主题。
”3、激发对《边城》的阅读兴趣【学习重点】用不同的表现形式,展现人物心理活动。
一、了解感知心理..:指在文章中,对人物在一定环境中的心理状态、精神面貌和内心活动进..活动..描写行的描写。
是作文中表现人物性格品质的一种方法,最常用的是描写人物的内心独白,写出人物所思所想,让人物一无遮掩的吐露自己的心声,说出人物的欢乐和悲伤,矛盾和愁郁,忧虑和希望,使读者穿透人物外表,看到人物内心世界,同时也突出文章的中心或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
目的..:展示人物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使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立体化。
作用..:表现人物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感情,让文章更生动,更充实。
特点..:表明人物的品质或情感,表明文章的中心。
形式和方法.....,神情暗示式.....,动作暗示式.....,幻.觉......,语言暗示式.....:内心独白式.....,语言表现式展现式,环境烘托式.........。
二、深入研习。
(一)、检查预习情况,说说你眼中翠翠、祖父的人物形象。
(二)、沈从文先生的《边城》把真诚淳朴的人儿置身于清新秀丽的自然风景中,是为了表现什么主题,请结合材料进行分析。
“......带着年轻人的理想和热情,带着对世界的渴望,从偏僻、闭塞、落后的湘西赶到大都市北京的。
然而,迎接他的却是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和官僚共同统治下的黑暗天地。
身处虚伪、自私、卑鄙、懦弱、冷漠而又冠冕堂皇的都市,沈从文感到,我梦之歌古老的国家要脱离眼前的苦难,唯有重造有形的社会和无形的观念,必须重铸我们的国魂。
于是,他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侼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自己的艺术追求。
他生在湘西,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着特殊的深厚的感情。
《边城》导学案 学生
《边城》导学案编写人:朱正君审核人:高二语文组编写时间:2015—1—25班级:组名:姓名:【学习目标】1、能了解沈从文及其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能梳理文章,进行大意概括。
3、能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人物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学习重难点】能分析翠翠等人物形象,体会文中的人性美。
【学法指导】阅读法、讨论法【课时安排】2课时【知识链接】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苗族湖南凤凰县人,沈从文一生共出版了《石子船》、《从文子集》等30多种短集小说集和《边城》、《长河》等6部中长篇小说,沈从文是具有特殊意义的乡村世界的主要表现者和反思者,他认为‚美在生命,虽身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
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它。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习作选集代序》)。
沈从文的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凸出,单纯而又厚实,朴纳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整个作品充满了对人生的隐忧和对生命的哲学思考,如他那实在而又顽强的生命,给人教益和启示。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笔下的乡村世界是在与都市社会对立互参的总体格局中获得表现的,而都市题材下的上流社会‚人性的扭曲他是在人与自然契合的人生理想的烛照下获得显现,正是他这种独特的价值尺度和内涵的哲学思辨,构起了沈从文笔下的都市人生与乡村世界的桥梁,也正由于这种对以金钱为核心的‚现代文学的批判,以及对理想浪漫主义的追求,使得沈从文写出了《边城》这样的理想生命之歌。
第一课时(从文从戎从内心写人写情写边城)【学习目标】1、能记住文中相关字词的读音。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第一单元第3课课型:新授课学生姓名使用时间月日编写质量评价完成水平评价《边城》【学习目标和重点难点】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文本,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纯朴“人性美”。
2、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3、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学习重点:通过学习文本,把握作者塑造的翠翠的形象,感受理解小说中体现的纯朴“人性美”。
学习难点:1、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小说的主旨。
2、鉴赏细腻生动的心理刻画和富有诗情画意的环境描写,体会沈从文小说的表达特点。
【预习导学】1、文学常识:沈从文(1902—1988),现代作家、文物研究家,自称“乡下人”。
有“文字魔术师”“风俗画家”“文体作家”的美誉。
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
《边城》被人们誉为“”“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
2、读准下列字的注音喁喁..()黑黝.黝()焖.菜()挪.移()竹篁.()傩.送()涎.皮()甬.道()莞.尔()滨.水()蒿.艾()角隅.()胡诌.()嗤.笑()茨.滩()碾.坊()茶峒.()3.解释下列词语。
(1)伶俐:(2)泅水:(3)喧阗:(4)拮据:(5)怏怏:【课堂探究】:1、《边城》,这颗“千古不磨的珠玉”,给世人讲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呢?2、阅读课文,圈点勾画重点句子,概括翠翠的性格特点。
3、试从祖孙情、爱情、睦邻情三个方面来探究《边城》所体现出的人情美、人性美。
要求:①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些情?划出来并加以适当的评析。
(自主学习)②各组选择一种情加以讨论,然后推荐一人发言,其他同学做补充。
4、联系时代背景,分析“翠翠”“渡船,爷爷,端午节”“狗”的象征意义是什么呢?5、沈从文要用“边城的世界”告诉我们什么?6、“我平常最会想像好景致,且会描写好景致。
”沈从文对写景可算是一个圣手。
《边城》导学案(学生用)
《边城》导学案主备人:苏亚丽审核人:张斌【学习目标】1、感受《边城》表现的淳朴的人情美。
2、了解《边城》的文化。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学习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知识导学】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工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写作背景:《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带领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边城 导学案 学生版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导入学习】沈从文:“一部伟大作品,总是表现人性最真切的欲望。
”故表现人性便是他创作的中心。
沈从文神往于不受“近代文明”玷污更不受其拘牵的原始古朴的人性,他创作时往往去除现实生活中严酷的政治经济关系,而在古老的生活节奏与情调中塑造一系列不带社会阶级烙印的自然化的人,讴歌一种自在、自得的人生,追求一种“优美、健康”的生活。
故而,他的作品游离于当时的社会背景,在文学的大道上另辟蹊径,以抒写自然的人性为题材,从而寄托作者对社会、人生的反思。
在他众多的作品中,中篇小说《边城》就是这类内容的代表。
【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景美和风俗美。
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分析人物形象,体会人性美与人情美。
3、培养健康向上的感情,探讨本文的主题。
【学习方法】1、通读全文,勾画重要的基础知识(字音、字形、成语等);2、再读文本,勾画能体现风景美、风俗美和人性美、人情美的语句和段落,并能分析概括。
【自主学习】一、知人论世1、沈从文,湖南________人,中国现代作家(________家、_________家)、文物研究家。
沈从文创作数量惊人,有小说、散文、文论、自传、通信等集子七十余种,是现代文学史上作品最多的作家之一。
代表作有:散文集《____________》,小说集《_________》、《________》等,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沈从文创作的主要贡献就是以_________的文学形式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_________。
2、湘西地域小说:沈从文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系列以为__________背景的小说。
他长期生活在湘西,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名状的同情与温暖。
将表现一种“优美健康,自然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作为艺术追求,体现了自己确认与崇奉的民族传统美德,便是这类小说的深层主旨。
《边城》xuesheng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1、通过对环境描写的分析,了解沈从文笔下湘西的风土人情之美。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培养语言鉴赏能力。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认识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体会人性之美。
【教学要点】人物形象分析一、导入:有人说:“《边城》是一首圆润悲婉的乡土抒情诗,是二老唱给翠翠的一支情歌,是一曲灵秀惆怅的田园牧歌。
他描绘了一种充满化外之风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为被现代文明撕裂灵魂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恍若隔世亦真亦幻的人性理想。
是一块行将失落而未曾失落的古朴的生命绿洲。
”那么今天的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眼光来看待呢?下面我们将继续走进《边城》。
二、进一步研习(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
)1.分析翠翠形象请一女生朗读课文(从开头至“忽然哭起来了”。
)①问:翠翠为何在成熟的生命中觉得缺了什么,表现了她怎样的心态?②②提问:翠翠为什么要想象离开爷爷?学生讨论,然后自由回答③“翠翠不敢生祖父的气”,这句话该如何理解?她可能生谁的气呢?④.最后,祖父唱了十个歌,翠翠为什么自言自语说:“我又摘了一把虎尾草了”?⑤关于翠翠这个人物形象:2.文中的老船夫是一个怎样的人?从老船夫的身上,我们看到了边城中怎样的人际关系?2.小说中的人物性格是怎样的?在哪些具体的描写中展现出来的?请同学分组讨论解决第四课时【教学要点】感受风土人情美有人说,《边城》是一支湘西山村生活的牧歌,展现了一幅古朴而又动人的湘西风情画卷,这里风景美,风俗美,人情更美。
阅读课文,从下面这三个角度入手来感受。
1、读第一段,这里的人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情况?2、这里的自然环境是怎样的呢?通过文本的描述,请同学们概括一下:3、文本写了哪些民俗?这些民俗有怎样的特点?又有怎样的内涵?学生讨论完5、这里的人们不分等级,不谈功利,人与人之间以诚相待,相互友爱在他们身上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
生活在边城的人们淳朴、善良、平和而又与世无争,甚至连那条大黄狗都善解人意,这样的至善的人性,必然使这里的生活和谐美好。
《边城》导学案
《边城》沈从文一、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及创作风格。
2、感受作品中所展现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
3、结合社会背景与人物性格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
二、 知识链接1、作者作品 沈从文(1902年12月28日—1988年5月10日),男,原名沈岳焕,乳名茂林,字崇文,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湖南凤凰人,现代小说家、散文家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京派小说代表人物,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沈从文创作的小说主要有两类,一种是以湘西生活为题材,一种是以都市生活为题材,前者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后者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其创作风格趋向浪漫主义,他要求小说的诗意效果,融写实、纪梦、象征于一体,语言格调古朴,句式简峭、主干突出,单纯而又厚实,朴讷而又传神,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凸现出乡村人性特有的风韵与神采。
他认为“美在生命”,虽处于虚伪、自私和冷漠的都市,却醉心于人性之美,他说:这世界或有在沙基或水面上建造崇楼杰阁的人,那可不是我,我只想造希腊小庙。
选小地作基础,用坚硬石头堆砌。
精致,结实,对称,形体虽小而不纤巧,是我理想的建筑,这庙供奉的是“人性”,我要表现的是一种“人性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2、创作背景20世纪30年代,沈从文从北京回到故乡,这里已不是他一直想念的湘西了。
社会的黑暗腐败,现代“文明”的精神污染,使湘西人古朴的人性发生了扭曲。
该小说以20世纪30年代川湘交界的边城小镇茶峒为背景,以兼具抒情诗和小品文的优美笔触,描绘了湘西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借船家少女翠翠的纯爱故事,展现出了人性的善良美好。
3、题解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时间、文化上考虑,“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在认识到上流社会的腐败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I 之后,对故乡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纯朴民风的怀念。
部编版《边城》教案、导学案(共三篇)
《边城》教案【教材分析】《边城》以撑船老人的外孙女翠翠与船总的两个儿子天保、傩送的爱情为线索,表达了对田园牧歌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这种宁静的生活若和当时动荡的社会相比简直就是一处“世外桃源”。
在这“世外桃源”中生活的人们充满了原始的,内在的,本质的“爱”。
在节选的四个部分中,风物人情之美得到了充分的体现,让学生理解在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环境中所折射出来的人情、人性之美是本此教学的重点。
难点在于引导学生体会作者为小说人物构筑这样一个环境的深意,也就是小说主题的把握。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了解小说情节发展,体味小说环境描写。
方法目标:结合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归纳人物形象特点。
情感目标:1、领略作品通过散文化的叙事笔调所营造的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感受作品中表现的淳厚民风,人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重难点】1、通过人物的语言描写、心理描写把握人物形象,重点分析翠翠形象。
从而体会边城人民身上的人性美。
2、通过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把握并由此触及对小说主旨的思考。
【教学步骤】一、导入在文学的天地中,我们可以走南闯北,跨越国界。
我们可到水泊梁山,看看水浒好汉的侠肝义胆,也可到俄国,见识一下套中人的保守愚昧。
今天,我们将到湘西边城,认识沈从文笔下的一个姑娘翠翠。
翠翠是一位怎样的女孩?让我们一起走进她的世界。
二、边城之事1、读这篇小说,我们会发边城的事在一个古老的节日中缓缓展开,什么节日呢?(端午节)文中写了几次端午节?明确:眼前的端午—两年前的端午(巧遇傩送)—上一年的端午(初识天保)—眼前的端午2、那么,翠翠念念不忘的是哪个端午?两年前的端午,巧遇傩送三、边城之人1、巧遇傩送这部分集中对翠翠进行语言描写和心理描写的部分在那些情节里?①分角色朗读:P18“码头上已无别的人”至“放肆地笑着,不见了。
”通过语言描写可以看出翠翠怎样的性格特点?“是谁人?”“我是翠翠。
”——单纯“你个悖时砍脑壳的!”——可爱“鱼咬了我,也不关你的事。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
《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共3篇《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1《边城》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必修五)《边城》是钱钟书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一部以历史为背景的青春小说。
小说通过展示一个发生在祖孙三代之间的爱情故事,揭示了封建社会的种种束缚和陋习,探究了人性的复杂与多面性。
本文将为大家介绍如何在阅读《边城》时领会小说中的主旨和深层含义。
一、故事背景小说背景设定在民国初年,主要发生在云南边陲小城市的农村中。
主人公林丁丁是一个在城里上学的少女,她的父亲是一个提法的县长,家庭富裕。
但在小说中,林丁丁身份的变化不断,她必须在封建社会的困境中求生存,不断寻找自己的归属感。
在林丁丁家里,祖父林白将神秘的经验传授给孙女们。
二、主题《边城》的主题是人性的复杂和多面性,以及封建社会的束缚和陋习。
作者通过反映封建社会中的人性弱点和人性自卑症,展现了我国民族文化的特点和张扬个性的重要性。
他认为,在一个承重的政治和历史背景下,个人在发展和完善自己的角度上,并没有被轻视,反而是在历史和文化层面上的制约和保护。
三、人物分析1.林白将:作为林丁丁的祖父,他是一位非常有学识和经验的老人。
他在小说中代表着传统文化和封建礼教。
他试图用旧时的道德观念来管教林丁丁和自己的儿子林世清,却不自觉地成为阻碍林丁丁前行的绊脚石。
2.林丁丁:林丁丁是一个既聪明又善良的女孩子。
但是她出身于一个封建家庭,因此不得不承受重重压力。
在小说中,她的成长过程也是一个为成为自己的一个完整自由人而奋斗的过程。
3.陈奕同:陈奕同是林丁丁的表哥,他是一个既聪明又成熟的男孩子。
他的出现为林丁丁带来了许多快乐,也为故事增加了热情。
4.陆伯勋:陆伯勋是个性格独立的女性,她是向往幸福的,却始终不能真正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
陆伯勋的形象与传统女性的行为规范和传统规范不同,表现出一种隐然的自由和张扬。
四、经典句子1. “我不知道有这种事,连打牙齿好不好都得别人来给你拿路,乃所谓‘有道者走人,兴讹守成’的梦见的索马利亚。
边城导学案学生用
边城导学案学生用
导学案是一种提前学习的工具,旨在帮助学生在上课前预习相
关知识,抓住重点,提高学习效果。
本篇导学案以《边城》为主题,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小说内容、把握阅读重点、深化思考。
一、导入:情景复现
1. 请回忆一下在小说《边城》中,主人公丁远离家乡进入边城
的情景。
2. 请思考一下为什么丁远会离开家乡,进入边城,并讲他的冒
险经历。
二、阅读理解
请阅读以下问题,再阅读相关章节,回答问题。
1. 为什么小说一开始就在书中写道:“丁丙是个感情丰富而富
有冒险精神的孩子。
”?
2. 丁父是什么样的人?他怎么说服丁远离家进入边城?
3. 进入边城后,丁远遇到了哪些人物?他们分别对丁远产生了
什么影响?
4. 在边城,丁远经历了很多令人难忘的事情,请列举其中的几个,并述说你对这些事情的理解。
三、思考深化
请思考以下问题,并给出你的个人看法。
1. 为什么丁远离开家乡进入边城?他的经历对他的成长有何影响?
2. 故事中的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它在人物心中有着什么
样的意义?
3. 小说《边城》通过描写丁远的冒险经历反映了哪些社会问题?你认为这些问题在今天的社会中是否存在?
四、总结
1. 请总结一下你对小说《边城》的整体印象。
2. 你觉得小说中的哪些情节和人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边城》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了解沈从文所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的社会。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品析文中主要人物(如翠翠)的人物形象。
二、知识连接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中国著名作家,原名沈岳焕,笔名休芸芸、甲辰、上官碧、璇若等,乳名茂林,字崇文,湖南凤凰人。
其祖父沈宏富是汉族,祖母刘氏是苗族,母亲黄素英是土家族。
因此,沈从文的民族应是汉族,但沈从文本人却更热爱苗族,他的文学作品中有许多对于苗族风情的描述。
沈从文是作家、历史文物研究者。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开始进行文学创作,撰写出版了《长河》、《边城》等小说。
1931年-1933年在青岛大学任教,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历史与文物的研究,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1988年病逝于北京。
2、创作背景:《边城》成书于1931年,那正是沈从文爱情事业双丰收的季节。
1931年社会虽然动荡不安,但总体上还是稍显和平,这个时候中国有良知的文人,都在思考着人性的本质。
沈从文自然是走在前沿的,于是,他希望通过自己对湘西的印象,描写了一个近似于桃花源的湘西小城,给都市文明中迷茫的人性指一条明路。
人间尚有纯洁自然的爱,人生需要皈依自然的本性。
《边城》写以歌求婚、兄弟让婚、外公和翠翠相依之情,这些湘西人生命的形态和人生的方式,都隐含着对现实生活中古老的美德、价值观失落的痛心,以及对现代文明物欲泛滥的批判。
作者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也想以此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1、谈谈你对《边城》这个小说题目的理解?2、结合自己的思考为《边城》续写一个结局。
下册《边城》导学案
《边城》导学案【学习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
2.感受沈从文小说的语言特色。
3.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分析小说环境描写,了解‚边城‛的风土人情,体会环境描写在小说中的作用。
2.通过分析小说中翠翠的形象,学习从把握人物形象来欣赏小说的方法。
能够用肖像描写、行动描写刻画人物。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小说所体现的亲情美和人性美,启发引导学生感受亲情、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1.了解沈从文描绘的湘西风土人情和优美的环境描写。
2.把握对人物的描写,重点分析翠翠的形象。
【教学难点】1.领会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小说的主旨。
2.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体会人性之美。
【知识链接】1.作者简介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京派作家‛。
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
先后在青岛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北京大学任教。
1949年后曾在中国历史博物馆、故宫博物馆工作,在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方面成绩卓著,有许多专著。
1978年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员。
其文学创作宏富,数量惊人,是现代文学史上最多产的作家之一。
主要作品集有《鸭子》《蜜柑》《神巫之爱》《虎雏》《石子船》《阿黑小史》《月下小景》《八骏图》《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其中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长篇小说《边城》《长河》是其代表作。
他的《边城》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沈从文的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
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并受废名影响,取其抒情笔调,发展了新文学中抒情小说的文学形式。
大部分小说是以湘西生活为背景,对故乡人民怀有不可言状的同情和温爱。
以其特异的‚生命形式‛,熔生动丰富的社会风景画和优美清新的风情风景画于一炉,展示其民情的粗犷强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和反朴归真的牧歌情调。
《边城》导学案(学生用)-推荐下载
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关于
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
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带领读者
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
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
4、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老船夫又是怎样的形象?从他们身 上,可以看出边城怎样的人际关系?
【探究提示】应从具体的情节中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正宁一中高二语文必修五《边城》导学案
5、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 么深刻用意?
【探究提示】注意课文中环境描写比较集中的段落,并联系当时的 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
班级:
小组:
姓名:
小组评价:
教师评价:
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
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
学。“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
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 1934 年 4 月 19 日,是作者的代表作。这部作品被誉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 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通关,1系电过,力管根保线据护敷生高设产中技工资术0艺料不高试仅中卷可资配以料置解试技决卷术吊要是顶求指层,机配对组置电在不气进规设行范备继高进电中行保资空护料载高试与中卷带资问负料题荷试22下卷,高总而中体且资配可料置保试时障卷,各调需类控要管试在路验最习;大题对限到设度位备内。进来在行确管调保路整机敷使组设其高过在中程正资1常料中工试,况卷要下安加与全强过,看2度并22工且22作尽22下可22都能2可地护1以缩关正小于常故管工障路作高高;中中对资资于料料继试试电卷卷保破连护坏接进范管行围口整,处核或理对者高定对中值某资,些料审异试核常卷与高弯校中扁对资度图料固纸试定,卷盒编工位写况置复进.杂行保设自护备动层与处防装理腐置,跨高尤接中其地资要线料避弯试免曲卷错半调误径试高标方中高案资等,料,编5试要写、卷求重电保技要气护术设设装交备备4置底高调、动。中试电作管资高气,线料中课并3敷试资件且、设卷料中拒管技试试调绝路术验卷试动敷中方技作设包案术,技含以来术线及避槽系免、统不管启必架动要等方高多案中项;资方对料式整试,套卷为启突解动然决过停高程机中中。语高因文中此电资,气料电课试力件卷高中电中管气资壁设料薄备试、进卷接行保口调护不试装严工置等作调问并试题且技,进术合行,理过要利关求用运电管行力线高保敷中护设资装技料置术试做。卷到线技准缆术确敷指灵设导活原。。则对对:于于在调差分试动线过保盒程护处中装,高置当中高不资中同料资电试料压卷试回技卷路术调交问试叉题技时,术,作是应为指采调发用试电金人机属员一隔,变板需压进要器行在组隔事在开前发处掌生理握内;图部同纸故一资障线料时槽、,内设需,备要强制进电造行回厂外路家部须出电同具源时高高切中中断资资习料料题试试电卷卷源试切,验除线报从缆告而敷与采设相用完关高毕技中,术资要资料进料试行,卷检并主查且要和了保检解护测现装处场置理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边城》导学案学生版
1.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2.接受作品中所表现的古朴、淳厚的民风和风景美、风俗美与人情美的熏陶。
教学重点
理解翠翠这个人物是“爱”与“美”的化身的含义。
教学难点
领略作品散文化的叙事笔调、生活化的人物语言所营造的古朴而典雅、流畅而清新的氛围。
师:说到《边城》这个故事的由来,还有这样一件事:1933年夏,沈从文同未婚妻游青岛崂山时,意外地看到一个身穿孝服的小姑娘到河边提水。他回想起家乡“起水”的古老习俗和美丽如画的青山绿水、充满诗情的淳厚民风,情不自禁对未婚妻说,他要以那小姑娘来写一个故事。沈从文不久到北京结婚后,就开始写起跟未婚妻说过要写的故事《边城》。于是就有了这样一个故事
师:这样一个令沈从文念念不忘、令我们倍感吸引的湘西到底有何魅力呢?我们就先来了解一下这里的民俗吧。
三:内容解析
研习第三部分,
1.大家看书,看看书中都写了哪些风俗。
2.赛龙舟赛出了几个主要人物,他们是谁呢?
3边城给你什么印象?
研习第四部分:
1.大家来看翠翠和傩送是怎么相识的。
【学生看书第四部分,之后请一位同学复述相关情节。】
《边城》导教案
大纲要求:
《高中语文教学大纲》要求学生能够“感受文学形象,品味文学作品的语言和艺术技巧的表现力,初步鉴赏文学作品。”学生在当前阶段已具备了一定的现代文阅读能力,能够初步把握课文内容,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但是,90后的学生对《边城》描绘的世界普遍有一种隔膜感,在教学中要着重引导学生通过品读细节、品味语言,来贴近那个世界,感受自然健康的人性之美,领略湘西世界的诗情画意。
七:作业布置
写小短文:《我心中的边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边城》导学案
主备人:苏亚丽审核人:张斌
【学习目标】
1、感受《边城》表现的淳朴的人情美。
2、了解《边城》的文化。
3、感悟至真、至善、至美的人性,树立学生爱世界、爱人类、爱生活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难点】
1、了解沈从文笔下的湘西风土人情,走进作者构筑的善与美的理想世界。
2、从人物的情感故事中,寻觅人性美与人情美的踪迹。
【学习方法】诵读法、鉴赏法、讨论法
【知识导学】
1、作者简介:
沈从文(1902—1988),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苗族。
现代著名作家、历史文物研究家、京派小说代表人物。
14岁时,他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边境地区,1924年开始文学创作。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1946年回到北京大学任教,建国后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服饰及文物研究工作,1988年病逝于北京。
至三十年代起他开始用小说构造他心中的“湘西世界”,完成一系列代表作,如《湘西散记》、《边城》《长河》等。
他以“乡下人”的主体视角审视当时城乡对峙的现状,批判现代文明在进入中国的过程中所显露出的丑陋,这种与新文学主将们相悖反的观念大大丰富了现代小说的表现范围。
从作品到理论,沈从文后来完成了他的湘西系列,乡村生命形式的美丽,以及与它的对照物城市生命形式批判性结构的合成,提出了他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本于自然,回归自然的哲学。
“湘西”所能代表的健康、完善的人性,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正是他的全部创作要负载的内容。
2、写作背景:
《边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
这部作品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关于这篇小说的创作动机,作者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我主意不在带领读者去桃源旅行,却想借助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个小城小市中几个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牵连在一处时,各人应得的一分哀乐,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
”全篇以翠翠的爱情悲剧为线索,淋漓尽致地表现了湘西地方的风情美和人性美。
3、文体知识:
京派文学,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一个独特的文学流派,主要成员有周作人、废名、沈从文、李健吾、朱光潜等。
称之为“京派”,是因为其作者在当时的京津两地进行文学活动。
其作品较多在京津刊物上发表,其艺术风格在本质上较为一致。
主要刊物有《文学杂志》《文学季刊》《大公报.文艺副刊》。
“京派”的基本特征是关注人生,但和政治斗争保持距离,强调艺术的独特品格。
他们的思想是讲求“纯正的文学趣味”所体现出的文学本体观,以“和谐”“节制”“恰当”为基本原则的审美意识。
沈从文是京派作家的第一人。
京派作家以表现“乡村中国”为主要内容,作品富有文化意蕴。
京派作家多数是现实主义派,对现实主义有所发展变化,发展了抒情小说和讽刺小说,使小说诗化、散文化,现实主义而又带有浪漫主义气息。
【课前预习案】
一、认真阅读课文,排除字词障碍:
1、给下面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泅()水茶峒()傩()送氽()蘸()酒蚱()蜢()牛犊()鞶()鼓
碧溪岨()悖()时喧阗()棕榈()
镇筸()怏怏()气喘吁吁()歇憩()
睥( )睨()糍()粑()角隅()
2、词语解释:
喁喁:
喧阗:
俨然:
张冠李戴:
信口开河:
二、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
我的疑惑:
【课堂探究案】
(一)文本细读,重难点突破:
1、小说中描写了哪些主要人物?他们之间有怎样的感情?
【探究提示】作者在小说中从祖孙情、爱情、军民情、邻里情、朋友情、摆渡情、人物情等多方面构筑了一个人性美的理想王国。
2、作者在文中浓墨重彩地描写龙舟比赛、捉鸭游戏和人们争相参与观看的盛大场面的目的是什么?
【探究提示】可从当地风土人情和情节发展两方面思考。
3、两年后的端午节,翠翠和祖父再次去城里河街看龙船和军士的演出,但为什么“总不如那个端午节所经过的事情甜而美”?
【探究提示】可从两次端午节所发生事情的不同去思考。
4、翠翠是一个怎样的形象?老船夫又是怎样的形象?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出边城怎样的人际关系?
【探究提示】应从具体的情节中去把握人物性格特征。
5、边城是一个什么样的地方?作者刻意写边城的人性美,有什么深刻用意?
【探究提示】注意课文中环境描写比较集中的段落,并联系当时的社会环境和作者的人生价值取向。
(二)互动平台:
有人评论“《边城》里的人物都流露着孤寂的悲剧色彩”,你怎样看待这种说法?
观点一:从人物的命运来看,这种说法是正确的。
翠翠从小失去了父母,尽管爷爷对她关爱备至,但并不能真正理解这个青春少女的内心世界。
天保闯滩而死,傩送远走他乡,爷爷为她的婚事而忧虑,她却并不能了解这一切的前因后果,只能苦苦等待心上人的归来,而她要等的人,“也许永远回不来了,也许明天回来”。
爷爷因为这一悲剧,在心里留下了永远不可磨灭的伤痕。
他希望把翠翠托付给一个实在的人,但天保和傩送分别远远离开,他对于翠翠的婚事无能为力,只能带着孤单和遗憾撒手而去。
天保和傩送也都是有追求、有责任心的青年,但他俩的结局也都是悲剧性的。
一个心怀遗憾闯滩而死,一个远走他乡,毫无音讯。
观点二:从天保和傩送的竞争(也可以看作决斗)来看,这场决斗是一场悲壮的爱情抉择。
天保和傩送突然发现两人爱上的竟是同一个姑娘,眼看兄弟要变成情敌,他们没有反目成仇,也没有像流行小说写的那样,其中一个慷慨“退出”,他们懂得,姑娘不是财产,感情没有价格,你必须接受姑娘的选择,而不能代替姑娘做出选择。
于是他们公平地、正大光明地进行竞争。
哥哥走了车路占了先,就一定让弟弟走马路先开口,结果一唱定乾坤。
这里没有裁判,没有评委,没有公证人,只有良心和道德,再加上血浓于水的手足深情。
为了成全哥哥,弟弟带着失恋的忧伤远走他乡……
这是一场痛苦、无奈而又充满矛盾的抉择,它必然以悲剧来结束,因此,这场决斗是悲壮的。
观点三:从翠翠的爱情态度来看,翠翠的悲剧正是她自己造成的。
正是因为她不明确的爱情态度,才导致了爱情悲剧的发生。
如果翠翠能果断明了地表明自己的选择,也许就不会造成最后的悲剧了。
我的看法:
【课文小结】
“边城”是沈从文理想人生的缩影,是他远离“边城”而做于都市的梦。
作者以韵味隽永的笔墨,赞颂了未受现代文明污染的优美的人生方式和生命形态,表现了一种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批判了物欲泛滥的现代文明、金钱主义的浅薄庸俗和腐化堕落的现实,呼吁要重建民族的品德和人格。
我的疑惑:
【课后训练案】
【写法借鉴】
刻画心理,展示性格
《边城》这部作品,在人物形象塑造方面有个突出的特点——多用心理描写。
作品中心理描写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作者善于捕捉人物的纤细感情及微妙神态,并艺术地表现出来。
在表现人物纤细感情状态时,总是通过人物的神态、行为与产生这种神态、行为的特定情境一起构成强烈的暗示,透露出人物隐蔽的心理内容,具有耐人咀嚼的韵味。
心理描写是塑造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
心理描写有多种类型:
(1)通过作品中人物的语言表白、情感倾吐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2)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形态,间接地表现人物的内心世界。
我们知道,一个人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活动,总是要通过他的外貌神态,或是他的行动表现出来的。
(3)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的烘托、渲染,间接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状态。
(4)通过梦境、幻觉等一些特殊的手法,也能较好地表现出人物的心理活动。
进行心理描写时的注意事项:
1、心理描写要成为塑造人物形象的有效手段,首先要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使心理描写符合人物性格发展的逻辑,成为多方面展现人物性格并完成人物形象塑造的有机组成部分。
不要兴之所至,信笔写去,游离了人物而空发议论、徒作感叹,使心理描写成为累赘。
2、心理描写要实事求是,恰如其分,不可主观臆造,不可无限制扩大。
过于冗长繁琐的心理描写,非但达不到真切感人的目的,反而会令人生厌。
只有当它和肖像描写、行动描写、语言描写等多种写作手段有机地结合起来时,才能产生良好的效果。
【尝试练笔】
请选择一个人物,运用心理描写的方法描写一个片段,表现其思想动态。
(200字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