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

.txt 你妈生你的时候是不是把人给扔了把胎盘养大?别把虾米不当海鲜。别

把虾米不当海鲜。敌我识别系统的由来、应用、分类、与发展

一、概念

敌我识别(IdentificationFriendorFoe, IFF),是指对战场上目标的敌我属性识别。敌我识别是现代信息化战场军事对抗的重要手段之一,它可以大大增强作战指挥与控制的准确性和各作战单位间的协调性,显著地加快系统反应速度, 降低误伤概率,特别适合于多兵种联合作战使用。

敌我识别系统,通常由地面询问系统和应答系统及其天馈线系统三部分组成。敌我识别器的使用非常严格,必须特别小心,特别是密码绝不能被敌方破译,在战斗机发生坠毁时,安放在应答机密码晶体处的惯性引信炸药会自动炸毁密码晶体,以防落入敌手。

虽然敌我识别系统在战争中的威力,必须依靠其它武器装备才能最终形成杀伤力。但是,如果没有准确的敌我识别系统来发挥作用,武器装备就会像没头的苍蝇那样---瞎碰乱撞。

二、意义

战争与战场误伤历来是一对孪生兄弟,人们在古代用兵时就想出各种办法

来分辨敌我。兵书《尉缭子兵法》中就记载了大兵团作战中敌我识别的方法:

左、中、右三军以不同颜色的旗帜、和帽沿上不同颜色的羽毛来加以区别,纵队之间以不同颜色的记章加以区别,列与列之间把记章佩戴在身体的不同部位加以区分等。

然而,在现代化战争中,单靠人自身的感官和思维去判断敌我,已远不能满足作战需求。于是,伴随科技进步便出现了用电子技术产生"电子口令"来实现远距离敌我识别的先进方法。

敌我识别系统在战场上如同 "火眼金睛 ",瞬间就能分辨出敌、我、友。现代 敌我识别系统大体上与雷达具有同样悠久的历史, 1935 年英国空军司令部首次 提出攻击飞机前要用无线电手段识别是 "友" 还是" 敌"。

后来,在发展中,对敌我识别系统的重要性的认识,是通过 1973 年的第四 次中东战争得以加深的,当时战争的第一天,埃及防空部队在击落以色列 89 架 飞机的同时,也击落了自己的 69 架飞机,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敌我识别系统未能 很好地发挥作用。

在经历了上世纪 60 年代的越南(丛林)战争后,美国军方迫切地感到需要

一种适合战区范围内能够协调各军兵种的通信、导航、识别的先进系统。 在 1991 年海湾战争中,美国的 F-15 战斗机击落伊军飞机的数量最多, 现最好,其重要原因就是装备了现代化的敌我识别器。

三、如何发挥敌我识别器的威力?

1.具有高识别概率。敌我识别信号为武器系统发出打击命令所依靠, 识别信号会产生 "助纣为虐 "的效果。因此,有人说在战争中有效地使用敌我识别 系

统,就如同有了力量倍增器。

2. 具有高保密性、抗截获性、抗干扰性能。

3. 具有战场再生能力。当敌我识别信号被敌方破译后,能够很快生成新的密

码。

4. 能突破地区限制。当敌我识别系统形成网络、形成体系后,只要有敌方力 量渗透进入,均能够很快地识别其本来面目,不给敌方以可乘之机,且具有威 慑作用。

四、敌我识别系统的发展趋势

从战争对敌我识别系统的要求来看,其主要发展趋势是:

一是宽工作频带,功率谱分散,使敌方截获概率和干扰的能力大大降低; 二是密钥量大,密码随时隙自动变换,有效期短,安全性大为提高;三是强调 快速、可靠识别,且有扩充能力;四是三军通用,军民兼顾,平战结合;五是

工作稳定可靠,操作简便,维护性好,适应未来作战环境;六是设备组装灵

活,交联接口通用,具有信息传输、及与航管兼容的扩展能力。

后来 被认为表 错误的

针对敌我识别技术的迅猛发展,其对抗技术也在不断地创新,其重点一是破译敌方密码的结构、加密算法及所使用的密钥,有效实施欺骗干扰;二是瞄准扩频侦收;三是探索综合干扰。

同时,许多国家也在开发各种提高敌我识别效能的新技术,如激光雷达、毫米波传感器、无源探测系统、多传感器组合、红外激光信标等,涉及声、光、电各领域。

未来的敌我识别技术,将是各种体制、各种技术、各种设备的综合使用。但由于这些系统仍然要靠人来操作,所以其可靠性也与人密切相关。正像美国战争历史学家和军事战略家所指出的,"战场误击的风险依然存在,因为再先进

的技术也不能永远完全地消除战争风险"。

五、具体应用

美军:

美国TRW//马格纳沃克斯研制成功一种"战场作战识别系统"(BCIS,该系统

正确率为99%,具有良好的抗干扰能力,并开始列装。另外,海湾战争后美陆军已开始实施一项单兵敌我识别系统装备的研制计划,据悉,其"陆地勇士作战

识别系统"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光电成像技术,使敌我识别能力大增。

xx:

法国推出了一种新型毫米波敌我识别器系统,其应答器完全独立,带有定向天线和电瓶,能迅速装到装甲车上。据称,美国和法国还研制出一种兼容波形,并采用猝然发射的方式,识别距离为6 千米,识别概率达99%。

xx:

据报道,英国国防研究局与GEC马可尼雷达和防务公司联合研制出一种通用识别设备,号称是成本最低的敌我识别系统,其接收机不会辐射信号,以便于隐蔽,大大提高了战场态势感知能力。

xx:

其ZEFF系统由德国西门子公司研制,该系统由一个D波段应答机和一个激光询问器组成,有利于协同作战,特别是对于希望有空对空和空对地识别能力的直升机和固定翼飞机

来说,可以用同一种设备来加以解决。

六、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的作用

毫米波技术首次引入敌我识别系统是在1991 年海湾战争之后。当时,西方

国家大都使用工作在L波段(即询问频率1030兆赫,应答频率1090兆赫)的传统雷达敌我识别器。这种敌我识别器存在着诸多缺陷:

如难以穿透战场上的风雨、沙暴、硝烟;在战场态势快速变化的环境下,难以区分犬牙交错、相互逼近的陆战场目标(如坦克等);特别是在夜间,难以应付各种车辆混杂在一起的场面。因此不难理解,为什么在海湾战争中,美、英联军的地对地、空对地误伤分别占了误伤总数的61%和36%之多,成为当时一个最严重的问题。

相比之下,毫米波(33〜40吉赫)的波束窄、角度分辨率高,穿透战场烟雾

能力强,被敌方探测、截获的概率很低,隐蔽性较好,因此适用于在目标密集的陆战场环境中,完成对近程机动作战目标(坦克、装甲车、单兵等)的识别。

2003 年伊拉克战争后,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成为欧美强国的重点发展项目之一。英、法、美等国采用统一的北约标准(STANAG4579,)将毫米波敌我识别系统作为"联合战斗识别先期概念技术演示"(CCIDACTD的测试和评估重点,并打算将其应用扩展到无人机、攻击直升机、反坦克制导武器上。

七、机载敌我识别系统

辨别敌我飞机的机载电子系统。它由询问器和应答器组成,询问器是发射询问信号和接收己方飞机应答信号并显示应答标志的设备;应答器是接收己方询问信号并发射应答信号的设备。

敌我识别系统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那时飞机上只装应答器,飞行员依靠目视识别或借助通信系统从地面指挥所获知目标飞机的敌我属性。询问器置于地面站,只能由地面雷达站完成识别飞机的任务。现代多由空中交通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