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春望》说课稿
春望的说课稿范文
春望的说课稿范文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课时:1课时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那么大家知道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二)品读感悟(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三)、画面欣赏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由此引入背景介绍(四)、整体感知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全诗如果学生有不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研讨(五)、品读探究首联:1、诗人向我们描绘了他所望到的些景象这些景象有什么特点呢2、面对人烟稀少的、杂草丛生的长安城作者的心情如何呢句最能表达诗人此时的心情呢多媒体显示图片:让同学们欣赏一组百花盛开、鸟鸣时的图片说出欣赏图片时的感受颔联:1、鸟语花香是最美好的事物能够给人们带来愉快的心情但是给作者带来的是怎样的感受呢2、作者为何对花落泪、闻鸟惊心此时此刻作者为时局感伤得落泪此刻的分别不是一般的分别可能是永别生离死别所以作者的心情格外低落颈联:1、对于作者来说家书是十分宝贵的由里可以看出2、一封薄薄的家书能低得上万两黄金呢我不理解谁来说说!此时此刻战乱的早日平复、一封报平安的家属的到来是作者急切盼望的作者盼望到什么程度呢尾联:1、诗人对于一封报平安的家书以及战乱的早日平复盼得忧愁得搔头头发越搔越短短到了什么程度呢2、簪是怎样的饰物呢多媒体显示簪的图片并配以解释性文字3、当诗人头上满是白发甚至插不住簪子这是因为什么呢4、大家猜猜杜甫当时多大年纪杜甫当年只有45岁人到中年为国家而担忧为亲人的离别而忧愁(六)、延伸拓展教师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把握情境提问:诗人在《春望》中“望”的(七)、课堂总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忧国思亲的思想感情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那句话——“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八)、板书设计国(破)。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教案
一、教学内容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主要包括以下内容:课文《春望》的朗读与理解,对课文中重要词语的解析,分析诗的意境及作者的情感表达,学习古诗词的鉴赏技巧,以及通过《春望》的学习,体会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深切关注。
2.增强文化理解与传承: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文化背景,增强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和传承意识。
3.促进语言建构与应用:通过解读、赏析《春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诗词表达个人情感和观点。
4.培养思维发展与创新能力:鼓励学生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对诗歌进行个性化解读,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新意识。
(3)意境分析:分析诗中描绘的春天景象与诗人情感之间的关系,理解诗人如何通过景物描写抒发情感。
-举例:从“草木深”中体会诗人对春天生机与国家破败的对比,感受诗人的悲凉之情。
(4)情感表达:探讨诗人通过《春望》表达的对国家兴衰的关切和忧患意识。
-举例:分析“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这一句,理解诗人因国事家愁而愁白了头发,表达出对时局的深深忧虑。
(二)新课讲授(用时10分钟)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这首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这是一首描写春天景象与国家兴衰的诗歌,诗人杜甫通过对比春天生机与国破家亡的景象,表达了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详细分析诗中的每一句,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看诗人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将春天景象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
1.朗读与理解:《春望》全诗的准确朗读,把握诗的节奏和韵律,理解诗的基本内容。
2.重要词语解析: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的“国破”、“山河在”等词语的含义。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部编版《春望》课堂讲解
部编版《春望》课堂讲解1. 诗歌背景《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创作的一首诗。
杜甫,字子美,号少陵野老,是唐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之一。
此诗写于唐朝安史之乱后期,诗人目睹了战争的惨状,心中充满了忧国忧民之情。
2. 诗歌内容全诗如下: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2.1 首联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写出了诗人在战争中所看到的景象:国家已经破败,但自然景观依旧存在。
这里的“国破”指的是唐朝的衰败,“山河在”则表明自然景观并未因战争而改变。
2.2 颔联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表达了诗人在战争中所感受到的悲伤和痛苦。
诗人看到春天的花儿,感到时光的流转,不禁泪流满面;同时,鸟儿的惊飞也使他心中痛苦。
2.3 颈联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描述了战争对人们生活的影响。
战争持续了很长时间,战火不断,人们与家人失去了联系。
此时,一封家书对人们来说比黄金还要珍贵。
2.4 尾联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写出了诗人因为战争而感到的忧虑和疲惫。
诗人的头发已经花白,他用手搔头发,发现头发已经变得很短,无法再梳成髻,戴不上簪子。
3. 诗歌鉴赏《春望》这首诗通过描绘战争对国家和人民生活的影响,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深切忧虑和关爱。
诗歌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情感真挚,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4. 教学目标通过研究《春望》这首诗,使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理解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提高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5. 教学方法采用讲解、讨论、默写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
6. 教学步骤1. 介绍唐代的历史背景和杜甫的生平。
2. 分析诗歌的结构和意义。
3. 讲解诗歌中的重点词语和意境。
4. 引导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5. 让学生默写诗歌,加深对诗歌的记忆和理解。
7. 作业布置让学生写一篇关于《春望》的作文,可以是抒发自己的情感,也可以是对诗歌的鉴赏。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统编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诗人目睹了长安城沦陷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忧国忧民、念家悲己的深沉感情。
从诗歌体裁上看,《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格律严谨,对仗工整。
在语言上,杜甫以沉郁顿挫的风格,用质朴的语言描绘了战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这首诗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爱国情怀具有重要意义。
二、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能够初步理解诗歌的大意。
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内涵和艺术特色的把握还不够准确和深入。
此外,由于时代背景的差异,学生对于安史之乱的了解可能较为有限,这会给他们理解诗人的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
针对以上学情,在教学过程中,我将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关键词句、了解诗歌创作背景等方式,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春望》,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诗歌中的重点字词和诗句。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诵读、小组讨论、自主探究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内容和诗人的情感,品味诗歌的语言艺术。
2、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深沉的忧国忧民之情,以及理解诗歌的艺术特色。
五、教法与学法1、教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体会诗人的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置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3)情境教学法:创设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和诗人的情感。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说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学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课前导入:通过图片、视频等形式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
2、诵读朗读:通过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进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
3、注释解读: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诗句内涵。
4、讨论探究: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5、板书设计:将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抒情手法等进行图示或彩色标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
六、说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让学生对《春望》的创作背景有更深刻的认识。
2、诵读朗读(10分钟)通过个人、小组、全班等形式进行诵读和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情感,同时纠正学生的发音和朗读节奏。
3、注释解读(15分钟)结合工具书和注释,帮助学生理解生僻字词和诗句内涵,同时引导学生思考诗人的抒情手法和表达方式。
4、讨论探究(20分钟)通过提问、点拨、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让学生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5、板书设计(10分钟)将重点难点的字词、句子、抒情手法等进行图示或彩色标注,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同时梳理课堂重点和难点。
七、说板书设计本节课的板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诗名《春望》2、重点难点字词:春色、XXX、萧瑟、鸟鸣、乱离、人事、无情、天上、纷纷、白发、朝代、深度、悲愤、抒情、律诗。
3、抒情手法:对比、比喻、拟人、夸张、排比、反复、借景、转折。
通过以上板书设计,帮助学生记忆和理解重点难点内容,同时梳理课堂重点和难点,加深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欣赏。
全文围绕“望”字展开,通过描写长安城的草木丛生和人烟稀少来衬托国家的残破。
诗人用“国破山河在”一句触目惊心,表现出历史沧桑感。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以物拟人,将花鸟人格化,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分裂和国事艰难的感叹。
诗人从登高远望到焦点式的透视,通过感情和景色的交叉转换含蓄地传达出忧愤之情。
初中语文《春望》说课稿
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中学语文的1号考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今日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春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老师不绝提高业务素养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
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望》是部编版中学语文八班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
同本课所收录的陶渊明《饮酒》的闲适、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气风发不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据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埋怨忿恨;战事连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本身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诗歌名篇多一份积累,并能渐渐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受到诗人的精神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本领、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引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本领。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本领。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初中语文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第25课《诗词五首——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这节课我主要从教材,学情,教法,学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等几方面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春望》这篇诗歌是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中古诗文推荐篇目,这是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个单元的目标首先对人的品格和志趣的提问,单元中的文章都对这一问题作了回答。
我选的这一首《春望》以诗意语言书写了人生感悟与思考,展示了我国古代伟大诗人杜甫强烈的爱国情感。
由于人生的不同阶段,社会环境的不同,《春望》与以前学过的《望岳》的感情基调是截然不同的。
根据课程目标中提出的诵读古代诗词,要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
为此我制订了以下目标:一是把握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二是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三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教学重点是诗歌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体会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是深切感悟诗人热爱国家,忧国忧民,心怀天下的情怀。
二、说学情。
八年级学生初步了解鉴赏诗歌的一些方法。
而且在历史课上学习了中国古代史,对于安史之乱有一定的了解,能够理解本诗的创作背景。
但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不高,对诗歌的认知和品析停留在表皮;年龄小,阅历浅,很少有生离死别的牵挂与思念,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对诗人愁苦无奈的感受较难体会;三、说教法。
一是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在新课标中有着重对文学作品要重视各种朗读的要求,默读、朗读、精读、浏览等。
整篇课文我会用“读”来贯穿,运用多种“读”的方式,以读对字音,读到能背,读出感情作为我这节课“读”的目标。
二是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去解决问题。
四、说学法。
学生在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圈点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
说教学过程。
第一个环节:导入抢答,激发兴趣出示课件,运用抢答的方式让学生猜猜“他是谁”?用抢答的方式导入,既可以回顾之前所学关于杜甫的生平简介,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氛围。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一、教材信息本说课稿以《春望》为教材内容,该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望的七言绝句。
该诗描述了唐朝晚期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未来情景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春望》的意境、主题–熟悉并背诵《春望》–学习并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春望》中的叙事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解读《春望》中的长句和比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四、教学过程和方法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如腐败政治、战乱频繁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2.正文(30分钟)–分段解读《春望》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和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等,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练习(25分钟)–让学生逐句翻译《春望》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背诵该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春望》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4.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春望》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并与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关联–鼓励学生表达对唐诗的喜爱和思考五、教具和评价方法1.教具:–课本–幻灯片–黑板2.评价方法:–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诗歌背诵情况–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发言情况–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六、板书设计《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对《春望》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现象和杜甫反映的现实困境,还能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部编版《春望》教学讲稿
部编版《春望》教学讲稿
一、教学目标
通过学习《春望》,使学生了解唐代诗人杜甫的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主题思想,掌握其独特的艺术表现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二、教学内容
1. 诗歌背景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时期,特别是安史之乱对他的影响,以及《春望》的创作背景。
2. 诗歌解析
详细解读《春望》的诗句,分析其意境、情感和主题。
3. 艺术特色
探讨杜甫在《春望》中的艺术手法,如对比、排比、夸张等,以及这些手法如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
4. 文化内涵
讲解诗中的文化典故和象征意义,如“国破山河在”中的“国破”象征着什么,“城春草木深”中的“城”又代表了什么。
三、教学步骤
1. 导入
以安史之乱为背景,引入杜甫和他的《春望》。
2. 自主学习
让学生自主阅读《春望》,理解诗歌的大意。
3. 讲解
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境、艺术手法和文化内涵。
4. 讨论
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想和艺术特色。
5. 总结
总结《春望》的主要内容和教学目标,强调诗歌的价值和意义。
四、教学评价
通过课堂讨论、课后作业和考试,评估学生对《春望》的理解
程度,以及他们在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上的提高。
以上就是《春望》的教学讲稿,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
欣赏这首伟大的诗歌。
部编版《春望》课程内容
部编版《春望》课程内容课程概述本课程是针对部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春望》一课进行的教学。
通过学习本课,学生将了解到《春望》这首诗的作者、背景、主题以及诗歌结构等方面的知识。
教学目标- 了解《春望》的作者杜甫及其创作背景;- 理解《春望》所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掌握《春望》的诗歌结构和修辞手法;- 提高对古代诗歌的欣赏和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1. 诗歌背景介绍:- 介绍杜甫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分析《春望》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情境。
2. 诗歌解读:- 分析《春望》的主题和思想;- 通过诗句分析,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和态度。
3. 诗歌结构分析:- 研究《春望》的诗歌结构,包括韵律、格律等;- 分析诗句的排列和组织方式。
4. 修辞手法探究:- 分析《春望》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 理解这些修辞手法对诗歌的表达和效果的影响。
教学方法- 教师讲授:通过讲解、解读和示范分析等方式,向学生传授知识;- 学生讨论: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诗歌赏析:通过朗读、欣赏名家诵读等方式,提高学生对诗歌的感受和理解。
教学评估- 小测验:通过小测验考察学生对诗歌内容和作者的理解程度;- 学生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对诗歌进行分析和写作;- 课堂讨论:评估学生在课堂讨论中的参与度和贡献。
教学资源- 部编版语文教材:提供课文及相关的背景介绍;- 多媒体设备:用于播放相关的音视频资料;- 诗歌赏析资料:收集和整理相关的诗歌赏析材料,供学生参考。
教学时间安排本课程建议安排为2-3个课时,具体时间安排可根据学校的教学计划和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以上是部编版《春望》课程内容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对您的教学工作有所帮助。
如果有任何问题或需求,请随时与我联系。
春望-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春望-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唐代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通过学习王维的《春望》一诗,感受诗人运用艺术手法刻画出春天的景象。
3.掌握诗歌的基本解读方法,理解诗歌的意境和内涵。
4.通过赏析、朗读、背诵诗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和修养素质。
二、教学重点难点1.理解王维的诗歌意境和诗歌手法;2.将诗歌中的短语、句子、词语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3.运用适当的阅读技巧解读诗歌。
三、教学过程1.导入环节引导学生回忆《离思》诗的内容和诗歌效果。
2.自主学习要求学生先自学诗歌《春望》。
学生需要注意以下问题:1.了解诗人王维的生平和创作特色;2.了解《春望》一诗的诗歌特点;3.内心积极投入,发自内心体会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3.合作阅读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由四至五人构成。
要求学生:1.每个组员朗读一遍诗歌;2.典型加强:选取其中一个同学朗读的内容作为练习对象,并利用合作阅读的方式共同判断是否准确、流畅;3.意群划分:组员们集思广益,共同发现在意群划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和不妥之处,设计更加准确的意群划分方案;4.版本比较:设计不同版本之间的比较,从而促进精神互认。
4.教师与学生共同解读和探究以班级为单位,教师与学生共同探究和讨论诗歌的内涵和意境。
主要的学习目标包括:1.分析诗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2.分析诗歌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3.尝试对诗歌进行创作,并且分组展示。
5.总结发展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梳理和总结,指出学生在课堂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并在课后为学生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强化自己的学习效果。
例如要求学生背诵适当的古诗文,或者自己创作一首小诗来表达自己生活中的某一个情感。
四、教学评估1.课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2.观察学生的课堂任务完成情况;3.听取学生对学习效果的自我评价和学习反馈;4.课后作业的收集和评估。
五、教学资源1.《春望》在线文本和解析材料;2.野老的诗歌讲解课程;3.学生创作《春望》微型小说、剧本或读后感。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春望》教案
《春望》教案【教材分析】本文选自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诗词五首》中的一首古诗。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所作的感怀忧国之作,当时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也被叛军捉住,在长安城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诗人在第二年的春天独自走上长安街头,看见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国破家散,诗人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学情分析】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让学生在诵读中充分领会诗人的爱国情感。
【教学目标】1、反复诵读古诗,领略诗人深沉的忧国思家情怀;2、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3、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教学方法】在教法上,主要是通过讲授的方法来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猜猜他是谁民间疾苦,笔底波澜;世上疮痍,诗中圣哲。
满眼河山,大地早非李唐有;一腔君国,草堂犹是杜陵春。
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他是谁?二、作家作品及写作背景杜甫:唐代大诗人。
字子美,自称少陵野老,后世称之为杜工部。
“诗圣”。
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巩县(今属河南)。
杜甫是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诗风:沉郁顿挫。
他的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因被称为“诗史”。
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写作背景:唐玄宗天宝十四载(755)冬,安禄山起兵叛变,次年六月攻破潼关,长安沦陷。
七月,肃宗继位。
八月,诗人从家中投奔肃宗,途中被叛军捉住,带到长安。
《春望》这首诗写于757年,诗人触景伤怀。
三、初读古诗,感受诗歌大意。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部编版《春望》授课记录
部编版《春望》授课记录一、课程概述部编版《春望》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古诗,通过诗人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本节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春望》,掌握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能够运用到日常生活和学习中。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春望》。
2. 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能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三、教学内容3.1 诗文解析《春望》是一首描绘春天景象的诗,诗人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绘,表达了生活的美好和对未来的期许。
诗中的主要意象有:春风、花朵、绿草、飞鸟、夕阳等。
3.2 诗歌鉴赏通过分析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使学生能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例如,诗中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一句,通过"春风"和"绿"字的运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喜爱。
3.3 创意写作通过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进行创意写作。
例如,可以让学生以"春风"为主题,进行写作,可以描述春天的景象,也可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热爱和对未来的美好期许。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问答法、讨论法、创意写作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文。
五、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正确朗读和背诵《春望》。
2. 对诗文进行解析,使学生理解诗中的主要意象和表达技巧。
3. 进行诗歌鉴赏,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4. 进行创意写作,引导学生运用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朗读、背诵、写作等情况,评价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七、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中的意象和表达技巧,并通过创意写作,使学生能够将所学运用到实际中。
同时,也要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以上就是《春望》的授课记录,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首诗。
部编版《春望》课程内容
部编版《春望》课程内容
一、课程简介
《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所作,其描绘了战乱年代春天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和忧虑。
本课程旨在深入解析《春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典诗歌。
二、教学目标
1. 理解《春望》的历史背景和诗人的创作动机。
2. 掌握《春望》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3. 培养学生的古典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
3.1 诗歌背景
介绍杜甫的时代背景、生平经历以及《春望》的创作背景,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3.2 诗歌解析
逐句解析《春望》的诗意,包括字词的含义、句子的结构和整首诗的布局,使学生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3.3 艺术特色分析
分析《春望》的艺术特色,如韵律、意象、修辞手法等,帮助学生欣赏诗歌的美。
3.4 情感表达
探讨诗人通过《春望》表达的情感,如对战争的厌恶、对人民疾苦的同情等,使学生感受诗人的情感。
3.5 现实意义
讨论《春望》在今天的现实意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从诗歌中
汲取力量,关心社会和国家。
四、教学方法
采用讲授、讨论、小组合作等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思考能力。
五、课程评估
通过课堂讨论、小组报告和课后作业等方式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六、课程安排
共10周,每周1次课,每次课2小时。
七、参考教材
1. 杜甫.《春望》[M]. 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2. 王力.《中国文学史》[M]. 北京:中华书局,2009.
以上为部编版《春望》课程内容的详细介绍,希望能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欣赏这首古典诗歌。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说课稿(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说课稿(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春说课稿第1篇】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我是来自竹园中学的语文教师梁鹤林,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一、说教材《春望》是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杜甫诗三首》中的一首诗歌,这一课分别有《望岳》、《春望》、《石壕吏》,三首诗歌分别写于不同的历史时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领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观春花而泪流,闻鸟鸣而生悲;战事持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自己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待和平的美好愿望。
二、说学情本文是一首五言律诗,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有了一定的知识积累,但是对于《春望》这样一首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练,言简意赅,意境深沉的五言律诗,学习起来还是有一定的困难。
三、说教学目标根据教材中诗文的特点和八年级学生对诗歌的思想感情理解较困难这一客观情况,参考《初中语文新课程标准》,“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应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教学应整体考虑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的这一理念,本节课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目标1、能够熟练背诵诗歌2、掌握重难点字词的读音和书写3、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二)、过程与方法目标1、学会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感知诗意。
2、学会通过设疑、点拨、讨论探究等方式理解诗意,体会诗人情感。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体会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2、树立热爱祖国、爱好和平的高尚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四、说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2、明确本诗的抒情手法。
(二)、教学难点1、深入理解诗句内涵。
2、体会诗人所思所想,感受诗人内心深层次的爱国情感。
五、说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第26课《春望》教案2021-2022学年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理论介绍:首先,我们要了解《春望》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基本情况。《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在战乱年代创作的诗篇,表达了作者对家国的眷恋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这首诗在文学史上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它体现了诗人的家国情怀和深刻的时代感悟。
2.案例分析:接下来,我们逐句分析《春望》的诗句,探讨诗中的意象和情感。例如,“国破山河在”这一句,展示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自然永恒的感慨。
3.成果分享:每个小组将选择一名代表来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这些成果将被记录在黑板上或投影仪上,以便全班都能看到。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春望》的背景、诗句解析、诗歌主题和创作实践。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我们加深了对诗歌意象、情感和家国情怀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今后的阅读和创作中灵活运用。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3.培养审美情趣:引导学生体会诗歌的意象、意境和情感,提升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审美感知和鉴赏能力。
4.强化语言运用:通过学习《春望》,使学生掌握诗词的基本知识和鉴赏方法,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5.塑造良好品格:从诗人的家国情怀中汲取精神力量,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关爱社会、珍惜生活的道德品学生们的表现让我感到惊喜。他们积极发挥想象,创作出了许多富有创意的诗句。但同时,我也发现部分学生在创作过程中存在语言表达不熟练、诗词格律不熟悉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我将在后续的教学中加强对诗词创作技巧的指导,帮助学生提高创作能力。
最后,关于课堂总结环节,我觉得自己在引导学生总结方面做得还不够到位。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让他们在总结中巩固所学,提高语文素养。
-诗词创作背景的了解: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春望》的创作动机和时代背景。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6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作者简介;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学生试读;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5、集体朗读。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唐朝社会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结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春望》进行深入解读。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唐朝中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1.2 作者背景:杜甫生活贫困,亲历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3 创作背景:《春望》写于杜甫流亡时期,感叹国家衰败和人民疾苦。
二、诗歌结构2.1 诗歌体裁:《春望》是一首五律七绝的诗歌,结构严谨。
2.2 韵律特点:平仄对仗工整,韵脚清晰,读来流畅。
2.3 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三、诗歌主题3.1 社会现实:揭示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
3.2 民生困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3.3 政治批判:对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行了批判。
四、诗歌意境4.1 春天景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4.2 荒凉景象:通过描绘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3 意境转折:从春天的美景到社会的荒凉,展现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五、诗歌艺术特色5.1 真实写照: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了真实的社会现实。
5.2 情感表达:诗人悲愤之情贯穿全诗,感染读者。
5.3 艺术手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结:《春望》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诗歌,通过描绘春天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悲愤之情。
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邃,艺术特色突出,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春望》是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一首诗歌。
《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二教学目标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课时安排:1个课时
三教法和学法
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
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四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
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在讲解的过程中我们要抓住个线索来分析这首诗歌,而在这里我想抓住情感这个线索来分析,在了解学习完字词后先让学生尝试朗诵一下这首诗歌,当然这时学生还没能很好的把握这首诗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进一步的分析这首诗歌了,由此正式进入诗歌。
所在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几个部分。
(1)了解字词结合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等解决生字词:
抵:值浑:简直胜:承受簪:zān
(2)初读诗歌及介绍诗歌的写作背景,引出把握诗歌情感这个线索。
(3)分析讲解诗歌
A.学生先结合课下的注解以及小组的讨论尝试翻译下诗歌。
B.请一为同学翻译下诗歌的首联和颔联
C.讲解诗歌的首联和颔联,确定首联和颔联的联系,首联:一幅国破后的衰败凄凉的画面颔联:以“花”“鸟”作为主体的观画伤情。
有言: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所以在分析诗歌的诗歌可将这一思想贯彻在分析中,首联是勾勒出了一幅衰败的景象,通过和学生一起的分析出这幅画面,而紧接的颔联我们可看到“花”“鸟”两个物象说到“花溅泪”“鸟惊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问题:花为何溅泪,鸟又是为何惊心?这样两联的联系也就确立了。
所以在这里主要的提问有:1,首联向我们展示了怎样的一幅画面?2,花为何而溅泪,鸟又是为何而惊心?
D.分析完两联之后可让学生朗诵首联,朗诵时可在脑海中勾勒出刚才的分析出的画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画面尝试背诵这两联。
E.请学生翻译诗歌的颈联和尾联
F.讲解颈联和颔联,确定这两句的联系。
颈联:国家战乱,思念家人尾联:一个频频搔头的白发老人的形象,颈联的结果。
“白头搔更短”这是为什么呢?那是因为对家乡的思念以及对战争的残酷的痛恨。
所以以此作为连接点建立两联之间的联系。
主要的提问设计:1,为什么会“家书抵万金”;体现了什么?2,
为什么会“白豆搔更短”?
G.学生根据两联之间的联系朗诵颈联和尾联,脑海中浮现一个频频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这个老人形象老尝试背诵这两联。
H.根据刚才的分析,尝试背诵全诗。
(4)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讲解互文修辞手法。
互文:上下两句或一句话中两个部分,看似说两件事,实则是互相呼应,互相阐发,互相补充,说的是一件事情。
诗句理解:由于为国事担忧,为离别感到遗憾,花儿也不禁落泪,鸟儿也为此惊魂。
B,分析尾联“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中的典型的爱国人物形象。
艺术形象:诗人满头白发如雪,因焦虑忧愁而频频搔首。
这一细节含蓄而又深刻的表达诗人的内心世界。
(5)课堂总结
1,这是一首抒发(爱国情感)的诗歌,他刻画了怎样的一个人物形象,他充满了怎样的情感,那么我们应该用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来诵读这首诗歌?
2,本诗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3,根据脑海中的画面有感情的背诵诗歌
(6)课后练习: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现爱国情感的诗歌,并对其进行分析,体会是怎样表现爱国情感的。
五.板书设计
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首联:一幅国破的衰败凄凉的图画
↑↓画→观画
颔联:以“花”“鸟”为主体观画伤情颈联:国事战乱,思念亲人
↑↓为什么“白头搔更短”
尾联:一位频频搔首的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