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精品3篇
《春望》说课稿1教材分析《春望》是唐朝诗人杜甫的一首五言律诗。
这首诗的前四句写春日长安凄惨破败的景象,饱含着兴衰感慨;后四句写诗人挂念亲人、心系国事的情怀,充溢着凄苦哀思。
这首诗格律严整,颔联分别以“感时花溅泪”应首联国破之叹,以“恨别鸟惊心”应颈联思家之忧,尾联则强调忧思之深导致发白而稀疏,对仗精巧,声情悲壮,表现了诗人的爱国之情。
教学目标1、背诵默写《春望》,了解五言律诗的特点。
2、在自读自悟、合作探讨中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3、体会诗人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
教学重点体会诗歌的情感。
教学难点体会情景交融、寄情于物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导入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自《诗经》起,经两汉、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现在,将这些诗堆叠排列起来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长城,读这些诗就像长城那样绵延不绝。
诗歌是情感的产物,不同的地点,不同的时间……都会产生不同的心情,创造出不同的诗篇。
今天就让我们来踏寻古人的`足迹,推测名人心情,欣赏名作之境界。
二、作者及背景简介作者杜甫(712—770)是唐代最伟大的诗人之一。
他生活的时代正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变时期。
公元755年爆发了安史之乱,第二年,诗人杜甫知道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而来,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被安禄山叛军拘留在长安。
春天又来了,诗人登高远望,山河依旧,然而国家却四分五裂,人民流离失所,长安城一片残破景象。
诗人感慨万千,写下了这首表达感时恨别、忧国忧民之情的五言律诗《春望》。
三、学习《春望》1.听配乐朗诵。
2.全体学生配乐齐读。
3.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4.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并翻译全诗。
译诗参考:国都残破,山河依旧,长安的春天草木深深。
感伤国事,见花而溅泪;怅恨离别,闻鸟而惊心。
战乱烽火已持续三个月,一封家书可抵万两黄金。
忧而搔头,白发一天天短少,简直挂不住束发的簪针。
5.学生齐读全诗。
6.品味全诗。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文学家杜甫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色和人们的生活,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动荡局势的忧虑和对人民苦难的关怀。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对《春望》进行分析,包括诗歌背景、描写春天景色、描写人民生活、表达忧国忧民情感以及艺术特点。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春望》创作于唐代晚期,当时国家政治动荡,社会秩序紊乱,人民生活困苦。
1.2 诗人背景:杜甫是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他亲身经历了安史之乱,对国家的动荡局势和人民的苦难深感忧虑。
1.3 创作目的:杜甫通过《春望》表达了自己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之情,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
二、描写春天景色:2.1 自然景色:诗中描绘了春天的自然景色,如“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以山河和草木的形象表达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
2.2 花草树木:诗中提到了桃花、杨柳等春天常见的花草树木,通过描绘这些景物的生长繁茂,表达了春天的繁荣和希望。
2.3 人文景观:诗中还描绘了人们在春天的活动,如“行人欲断魂,倚杖无处寻”,通过描写行人的凄凉和无助,进一步突出了国家动荡的局势。
三、描写人民生活:3.1 农民生活:诗中提到了农民的生活困苦,“战士军旗昼,胡沙暮天红”,揭示了农民在战乱中的苦难和困境。
3.2 士人遭遇:诗中还描绘了士人的遭遇,“闻道龙标过五溪,我亦潜心学剑眉”,表达了士人在乱世中的无奈和努力。
3.3 平民百姓:诗中通过描写平民百姓的生活,如“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表达了人民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和渴望。
四、表达忧国忧民情感:4.1 忧国忧民:诗中通过描绘国家动荡和人民苦难,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和关怀,“明朝散发弄扁舟,踏遍青山人未老”。
4.2 对现状不满:诗中还透露出诗人对当时社会现状的不满,“征人怨遥夜,不应双泪珠”,表达了对战乱和动荡局势的愤怒和不满。
4.3 呼吁改革:诗中通过表达自己的忧虑和不满,呼吁社会改革和国家安定,“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
2023年春望说课稿(七篇)春望说课稿篇一《春望》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古诗四首中的一首诗歌。
该单元是围绕着爱国情怀这一主题来安排教材内容的。
本单元总共5篇课文,选择了古今中外的不同文章和体裁来阐释爱国情怀这一主题,而《春望》这篇是通过我国古代诗歌来展示我国古代伟大诗人的强烈的爱国情感。
《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当时,唐朝首都长安已经被叛军安禄山占领,长安城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面对这样的情景,作者写下了这首诗歌。
既然是是通过诗歌这种体裁来表现爱国情怀这这一主题,那么在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就应该抓住“诗歌”和“爱国”者两个重点来确定本单元的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体会古诗的韵律,领略古诗的音韵美,凝练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情感目标: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课时安排:1个课时对于八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在诗歌的学习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础积淀,所以在这堂课中我觉得应充分的贯彻老师作为辅导者,学生才是主体,将课堂还给学生的理念。
在教法上,老师主要还是要通过讲授的方法来行课引导学生的学习,而学生在的学法上主要是通过诵读和讨论来学习这首诗歌,来体会诗歌中的爱国情感。
1,新课导入杜甫是学生已经接触过的诗人,所以我觉得在导入这个环节选择介绍作者来导进课文。
一方面,先让学生说出现在他们对杜甫的一些了解,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相互学习和积累文学常识,而且还可以让老师了解到学生对知识的积累和掌握情况,再者课堂一开始的师生互动,能够使得课堂能够融洽些,学生也能集中注意力。
另一方面,在学生回答完后,老师再对学生的回答的内容作总结和补充,提出学生要掌握的文学常识,并且抓住其中的一个要点来引入正课,而这个要点自然是要抓住爱国情感这个点来过渡到正课。
2,诗歌讲解诗歌的讲解评析是课堂的主题部分,在这个部分我想不仅要讲解诗歌也要教会学生怎样的分析诗歌和记忆诗歌。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11 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
这首诗反映了诗人在安史之乱期间的忧国忧民之情,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和高超的艺术价值。
111 诗歌主题通过描绘国都沦陷后的破败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忧虑,对亲人离散的痛苦思念。
112 诗歌结构全诗结构严谨,起承转合自然流畅。
开篇描绘春望之景,为下文抒情铺垫;中间两联通过细节描写,进一步展现诗人的内心痛苦;尾联则直抒胸臆,表达对亲人的牵挂。
12 说学情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代诗歌,但对于杜甫诗歌的风格和特点可能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理解。
121 知识储备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诗歌鉴赏方法和技巧,具备初步的诗歌解读能力。
122 学习能力具备一定的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能力,但在深入分析诗歌情感和艺术手法方面还需要引导。
13 说教学目标131 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含义,背诵全诗。
132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赏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13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体会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
14 说教学重难点141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中的意象和意境,把握诗人的情感变化。
142 教学难点体会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和含蓄深沉的艺术手法。
15 说教法151 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情感。
152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创作背景、重点字词和艺术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内涵。
153 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关键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16 说学法161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预习,查阅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诗歌。
162 合作学习法小组合作讨论问题,共同探究诗歌的深意。
17 说教学过程17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安史之乱时期的历史图片或视频,引入诗歌的创作背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172 初读诗歌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纠正读音和节奏,初步感受诗歌的韵律。
173 讲解诗意教师逐句讲解诗歌的含义,重点解释关键词语和典故。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春望》篇1一、教学目标:1、深入体会古的韵律。
2、记忆名句,体会其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4、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难点:1、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2、作者作诗的背景或心境三、课时安排1课时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语杜甫诗之沉郁,无不令我们爱不释手,浮想联翩,今天我们就学习他的诗。
二、整体感知1、借助课下注释、工具书,扫除文字、词语障碍。
抵,值,相当;浑,简直;簪,古人用来别发连冠的首饰。
2、了解作者写作时的背景或心境。
杜甫《春望》背景《新唐书肃宗纪》载:这年正月,“安庆绪将伊子奇寇睢阳郡,张巡败之”。
二月,“李光粥及安庆绪之众战于太原,败之”,“关西节度兵马使郭英X及安庆绪战于武功,败缕。
庆绪陷冯翊郡,太守萧贲死亡”,“庆绪将蔡希德寇太原”,“郭子仪及安庆绪战于永丰仓,败之”。
《资治通鉴》卷二百一十九载,这年三月,“尹子奇复引大兵攻睢阳”,”安守忠将骑二万寇河东,郭子仪击走之”。
整个春季三个月,战争不息。
三、理解诗的意境、内容这首诗是唐肃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长安时所作。
当时长安被安史叛军焚掠一空,满目荒凉。
诗人触景生情,抒写了伤乱的感慨。
诗的前四句写春天的长安城的败象,包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高情。
全诗沉着蕴藉,真挚自然。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沦陷,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一个“破”字触目惊心,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然。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坠泪惊心。
前四句诗人俯仰瞻观,由近而远,由远而近,从城到山河,由满城草木到花鸟。
感情由隐而显,由弱而强,步步推进。
在景与情的变化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转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想望亲人。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春望》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这首诗是诗人于至德二年三月所作。
当时正直安史之乱,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
诗人于至德元年八月被叛军捉住,押送到长安。
在长安城里,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
第二年三月,春回大地、鸟语花香、草木茂盛,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但这只能增加忧国忧民的诗人的痛苦和感伤。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深入理解诗句,培养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
2、能力目标:在自主合作、探究中通过各种形式的诵读,发挥他们的主体能动性和创新精神。
3、情感目标:反复朗诵诗歌,领略诗人深沉的爱国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诵诗歌。
教学难点: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四、教学方法1、朗读法: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特别是古诗词。
诗的节奏、韵律,所蕴含的感情内涵都要靠读来感受体会,因此,朗读应贯穿整个教学过程中。
2、自主合作、讨论探究法:让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自主合作,全身心地参与教学活动的全过程,让学生相互讨论,主动质疑,以学定教。
五、教学手段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配以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同学们,“国家兴亡,匹夫有责”。
爱国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更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优秀的传统。
那么,大家知道哪些爱国的名人名言或爱国故事呢?(学生回答)多媒体出示一副图片并配以文字说明,让学生说出这副图片中的人物是谁?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兴趣,加深对杜甫的认识,烘托课堂气氛。
(二)品读感悟(春望)说课,标签:初三语文说课稿,初中语文说课稿,1、多媒体显示诗歌朗诵,让学生初步体会诗的节奏和感情。
2、正音正字,划分朗读节奏。
强调两个字的读音“搔”和“簪”。
3、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感知诗的`内容。
4、学生配乐朗诵《春望》。
(三)、画面欣赏多媒体出示一组长安城繁华时与衰败时的图片,让学生在图片的欣赏中说出自己所观察到的一切。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
说课稿春望人教版春望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本课程旨在通过对《春望》这首诗的学习和鉴赏,使学生能够:1. 理解并掌握诗中的基本内容和意境。
2. 感受诗人杜甫在诗中所表达的忧国忧民的情怀。
3. 学会分析诗歌的结构、韵律和修辞手法。
4.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创作于安史之乱后期。
这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表达了诗人对战乱中国家和人民的忧虑与关怀。
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
1. 诗歌内容分析- 前四句通过对国破山河、城春草木的描写,展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
- 后四句通过“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等诗句,表达了诗人对时局变迁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
- 诗中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苦难和对和平生活的渴望。
2. 诗歌形式分析- 诗歌采用了五言律诗的形式,韵律和谐,节奏鲜明。
- 使用了拟人、对仗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歌的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 通过播放相关的历史背景资料片,激发学生对诗歌背后历史事件的兴趣。
- 提问学生对春天的感知和印象,引导学生进入诗歌的情境。
2. 诗歌学习- 朗读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 分析诗歌的意境和情感,引导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思想。
- 小组讨论诗歌中的修辞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拓展延伸- 通过比较不同诗人的春天描写,让学生了解不同文学流派和个人风格。
- 鼓励学生创作自己的春天诗歌,培养他们的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四、教学评价1. 过程评价-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讨论情况,了解他们对诗歌的理解程度。
- 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提问,评估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2. 结果评价- 通过课后作业和小测验,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形式和背景知识的掌握情况。
- 通过学生的创作作品,评价他们的文学创作能力和审美情趣。
五、教学反思在教学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失,如:- 学生是否能够准确理解诗歌内容和诗人情感。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8篇】
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8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工作资料、求职资料、报告大全、方案大全、合同协议、条据文书、教学资料、教案设计、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model essays, such as work materials, job search materials, report encyclopedia, scheme encyclopedia,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s, teaching materials, teaching plan design, composition encyclopedia, other model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understand different model essay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初中语文教案《春望》【优秀8篇】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往往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
《春望》 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春望》。
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被选入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时期,当时长安沦陷,杜甫目睹了长安城一片荒凉破败的景象,感慨万千,遂写下此诗。
这首诗通过描写春天长安城的破败景象,抒发了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深沉感情。
诗歌语言凝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同时,通过学习这首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唐代的历史背景,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二、说学情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阅读基础和理解能力,但是对于诗歌的深层含义和艺术手法的理解还需要进一步的引导。
此外,由于学生生活在和平年代,对于安史之乱这样的历史背景可能缺乏直观的感受,这也会给他们理解诗歌的情感带来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将注重引导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和诗歌的意象来理解诗歌的内涵。
三、说教学目标基于以上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学生能够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学生能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反复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和朗读能力。
通过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能力。
通过对诗歌意象和意境的分析,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诗人忧国忧民、思念家人的深沉情感,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家庭责任感。
让学生体会诗歌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之情。
四、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诗歌的大意,掌握重点字词的含义。
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体会诗人的情感。
2、教学难点理解诗歌中蕴含的忧国忧民的情感。
体会诗歌意境,感受诗歌的艺术魅力。
五、说教法为了实现教学目标,突破教学重难点,我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同时也有助于学生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
最新杜甫《春望》教案(优秀6篇)杜甫《春望》教案篇一通过这首诗歌的教学,收获良多。
我的设想是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尽量多读,并达到当堂背诵的目的。
在学生在读中学,读中思,以读带学,课堂实践证明,这样的教学思路是正确的。
在教学中,老师多提问,少讲解,让学生在思考中学会分析问题,总结问题。
所以我设计了很多思考题目,目的就是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学习。
布置的扩写题目,老师可以示范性的先写开头,以达到开拓学生思维的效果。
杜甫《春望》教案篇二纵观杜甫之仕途,可谓极不顺利。
先是考取进士落第,受困长安,继则投诗献赋,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得一小官。
安史之乱,长安陷落,玄宗入蜀。
本欲北投肃宗,却陷于贼手,羁縻半载。
好不容易冒死逃归获左拾遗,又因房案私情,犯颜直谏,几近一死。
长安收复以后,虽然官复原职,而旋即外贬华州司功参军,永别长安。
不久关中饥荒,杜甫遂弃官携家随民加入逃难之列。
此后在好友严武处(成都)稍有短暂的安定生活(就是感慨“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巾”的那段时间,这两句恐怕也并不仅仅是感慨诸葛武侯吧?),但随着严武之死,再落漂泊不定,直至病死在湘江之上。
杜甫胸怀远大志向(“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望岳》)却不能脚踏实地(“白鸥没浩荡,万里谁能驯”《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做官(“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却又有失约束、满腹牢骚(“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喜欢关心天下大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而又高谈阔论不切实际,他甚至是一个连自己的老婆孩子都养活不了的人(“老妻寄异县,十口隔风雪”,“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这样的人必然会在现实中到处碰壁不为所容,而终将一无所成(“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旅夜书怀》),从而酝酿出《离骚》式的满腔“怨恨”情绪。
人们把杜甫的诗歌风格概括为“沉郁钝挫”,其“沉郁”之风恰恰道出其作品内容及主题的深沉厚重、所抒情感的压抑郁闷。
初中语文《春望》说课稿
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作为一名老师,常常需要准备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写说课稿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以下是我帮大家整理的中学语文《春望》说课稿,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爱。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应聘中学语文的1号考生。
语文是李太白的将进酒;是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是关汉卿的窦娥冤;是吴承恩的西游记;是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今日我给大家带来的说课题目是《春望》,下面开始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教材分析的过程,就是老师不绝提高业务素养和加深对教育理论理解的过程。
所以,先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春望》是部编版中学语文八班级上册第六单元诗歌五首中的一首诗歌。
同本课所收录的陶渊明《饮酒》的闲适、李贺《雁门太守行》的意气风发不同,《春望》写于安史之乱后,面对国都被占据后萧瑟的情景,诗人杜甫眼观春花而泪流,耳闻鸟鸣而埋怨忿恨;战事连续很久,家中音信全无;透过凄凉的景象抒发本身的忧愁,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感时伤怀的高尚情感和期望和平的美好愿望。
学习本诗能够让学生对我国诗歌名篇多一份积累,并能渐渐感受到杜甫在不同时期的创作思想,受到诗人的精神熏陶。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培养的核心素养,是文化自信和语言运用、思维本领、审美创造的综合体现。
因此,我将本堂课的教学目标设为:1.理解诗歌的字面意思,把握诗歌整体含义;了解本诗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流畅有感情地背诵本诗。
2.加强诵读引导,整体把握诗文内容,把握诗歌的景与情,事与情的关系,品味诗歌的意境。
通过联想,结合诗人写作背景,调动情感体验,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把握诗情,提高学生对诗文的解读本领。
3.把握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感,培养爱国情怀。
依据以上对于教材内容与作用的分析以及对于教材目标的分析,结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我认为本课的教学重点是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深入理解名句,培养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本领。
教学难点是理解诗歌蕴含的情理,以及诗人作诗的心境。
杜甫《春望》教案4篇
杜甫《春望》教案杜甫《春望》教案4篇作为一名默默奉献的教育工作者,就难以避免地要准备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科学、合理地支配课堂时间。
我们应该怎么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杜甫《春望》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杜甫《春望》教案1一、导入新课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杜甫早期的作品《望岳》,具有浓厚的浪漫色彩和高昂的情调。
这节课我们学习他后期的作品,理解赏析这两首诗,体会杜甫诗歌创作风格的变化。
二、写作背景:1、《春望》写作背景唐肃宗至德元载(756年)六月,安史叛军攻下唐都长安。
七月,杜甫听到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顿在郎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不料中途为叛军所俘,被押至长安,因他官卑职微,未被囚禁。
这首诗作于次年三月,他乘隙逃离长安,历尽千辛万苦,终于到达了当时朝廷的所在地——凤翔县。
这首诗是诗人逃离长安前一个月写的,表达了诗人关心国家安危、眷恋亲人的思想感情。
近体诗:近体诗是指在唐代形成的格律诗。
近体诗从句式上说有五言、七言之分;从篇幅上说有律诗、绝句两种。
律诗分五律、七律两种。
全诗共四联,头两句叫首联,三、四句叫颔联,五、六句叫颈联,七、八句叫尾联。
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二、四、六、八句尾要押韵,通常押平声韵。
《春望》一诗属于五言律诗。
2、《石壕吏》写作背景唐肃宗乾元元年(758)冬末,杜甫回到洛阳,看到战乱后的故乡。
可是不到两个月,形式发生逆转,唐军在邺城大败,郭子仪退守河阳,河阳一带又骚动起来,唐王朝为补充兵力,便在洛阳至潼关一带,强行抓人当兵,人民苦不堪言诗人这时被迫离去,经新安、石壕、潼关等地回到华州。
一路上他所见的征夫怨妇们的愁眉苦脸,所听到的是别家出征时的哭声。
就其所见所闻写成了著名的组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石壕吏》是三吏中佳作。
三、诵读诗歌,感知诗意1、学生四人为一组,以不同的形式朗读课文。
力求形式多样,有所创意。
春望的说课稿
春望的说课稿一、说教材本文《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名篇,被收录在众多中学语文教材中。
它在中国古典文学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体现了诗人深厚的爱国情怀和对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春望》作为一首五言律诗,不仅在文学艺术上具有高度的审美价值,同时,其丰富的历史背景和深远的思想内涵,也使其成为了教授古诗文、传承文化的重要教材。
(1)作用与地位《春望》在教材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它作为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传递了汉语诗歌的韵律美和意境美,有助于学生理解和欣赏古代诗歌的魅力。
其次,它反映了唐代的社会状况和人民的苦难,为学生了解历史、感受历史文化提供了窗口。
再次,它的思想内涵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社会责任感。
(2)主要内容《春望》全诗共八句,分为两个部分。
前四句写景,描绘了春日长安城外的荒凉景象;后四句抒情,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和人民疾苦的深切关注。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尤为震撼人心,展现了诗人对战争的悲悯和对和平的渴望。
二、说教学目标学习本课《春望》,需要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春望》,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和深层内涵;掌握五言律诗的基本知识,如平仄、韵脚等。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和修辞手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通过小组合作和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交流和思维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爱国情怀和人文关怀,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培养学生面对困难和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
三、说教学重难点(1)重点:理解《春望》的诗歌意境和思想内涵,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感。
(2)难点:分析诗歌的修辞手法和艺术特色,如对仗、拟人等;引导学生从历史角度理解诗歌背景,提升学生的历史文化素养。
在教学中,要注意把握重点,突破难点,使学生在理解诗歌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挖掘其思想价值和艺术魅力。
四、说教法在教学《春望》这首诗时,我将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旨在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他们的参与度和理解力。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
人教版春望说课稿一、说课背景与目标《春望》是人教版八年级语文教材中的一篇古诗文,作者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
这首诗作于安史之乱期间,诗人通过描绘战争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表达了自己对和平的渴望和对国家命运的忧虑。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古诗文的基本内容和艺术特色,感受诗人的爱国情怀,同时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感。
二、教学内容与分析1. 诗歌内容解读《春望》全诗共四句,通过对国都长安的破败景象的描绘,反映了战乱给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
诗中“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两句,既表现了战后荒凉的景象,也蕴含了诗人对国家复兴的希望。
接下来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感慨和对家人的思念。
最后一句“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则直接反映了战争的残酷和对亲人的牵挂。
2. 艺术特色分析《春望》在艺术上具有鲜明的特点。
首先,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意象和贴切的比喻,如“烽火”象征着战争,形象地展现了战争的连绵不断。
其次,诗的结构紧凑,四句话紧密相连,层层深入,形成了完整的意境。
最后,诗的语言朴实而深沉,既有深刻的思想内涵,又富有强烈的感染力。
三、教学方法与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唐代长安的图片或视频,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简要介绍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为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打下基础。
2. 诗歌朗读教师首先示范朗读,注意语音语调和停顿,然后引导学生跟读,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 内容讲解教师逐句讲解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句诗的具体含义和深层寓意。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艺术手法和表达技巧。
4. 情感体验通过讨论和分享,让学生表达自己对诗歌情感的理解和感受,培养学生的同理心和爱国情怀。
5. 拓展延伸介绍杜甫的其他诗作,如《登高》、《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等,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杜甫的诗歌世界。
四、教学评价与反思1. 评价方式通过课堂提问、小组讨论和课后作业等方式,检查学生对诗歌内容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一、教材信息本说课稿以《春望》为教材内容,该诗是唐代文学家杜甫所创作的一首抒发作者对现实的失望和对未来的期望的七言绝句。
该诗描述了唐朝晚期社会的种种困境和作者对未来的美好向往。
通过学习这首诗,学生能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以及杜甫对社会现象的反思和对未来情景的想象。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春望》的意境、主题–熟悉并背诵《春望》–学习并掌握一些诗歌的基本表现手法,如比喻、对比等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引导学生对现实的思考,关注社会问题三、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春望》中的叙事内容和情感表达–掌握诗歌常用的表现手法2.教学难点:–解读《春望》中的长句和比喻–培养学生对诗歌的感悟和表达能力四、教学过程和方法1.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唐朝晚期的社会背景,如腐败政治、战乱频繁等,并与现实社会进行对比2.正文(30分钟)–分段解读《春望》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每个段落的含义和情感表达–分析杜甫在诗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对比、比喻等,并帮助学生理解这些手法的作用和效果3.练习(25分钟)–让学生逐句翻译《春望》并解释其中的意义,同时帮助学生背诵该诗–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春望》与现实的关系,并通过小组展示的形式进行交流4.总结(10分钟)–引导学生总结《春望》中的情感表达和主题,并与现实社会问题进行关联–鼓励学生表达对唐诗的喜爱和思考五、教具和评价方法1.教具:–课本–幻灯片–黑板2.评价方法:–学生对《春望》的理解和诗歌背诵情况–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发言情况–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六、板书设计《春望》作者:杜甫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七、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对《春望》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了解唐朝晚期的社会现象和杜甫反映的现实困境,还能培养他们对诗歌的鉴赏和理解能力,并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春望》说课稿精选3篇
《春望》说课稿6教学要点:①朗读②赏析③探究④拓展教学难点:①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诗歌内容②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情感教学方法:活动性阅读教学法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活动导入1、作者简介;2、回忆以前学过的杜甫的诗歌;3、写作背景: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
756年诗人杜甫得知唐肃宗在灵武即位的消息后,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不顾安危投奔唐肃宗,想要再有一番作为,结果在投奔灵武途中,被安史叛军掳至长安,过了半年多囚徒一样的生活。
第二年(757年)三月,春回大地,草木茂盛,鸟语花香,长安城处处呈现出一派生机。
而诗人与家人久别,存亡未卜,此景只能增添杜甫的痛苦和伤感。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万千,于是写下了这首感时恨别、忧国思亲的五言律诗--《春望》。
二、赏析活动(读懂诗意、品味诗情)1、学生结合注释试着理解全诗。
2、学生质疑,领悟全诗内容(由学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师生共同解答)。
三、探究活动1、诗中常使用反衬手法,即以甲物之是来衬乙物之非。
杜甫的《春望》开头两句就使用了这一手法,你能够说说自己的理解吗?“国”是指都城,即长安--是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繁华热闹可以想见。
但是,目前的长安,惟有山河存在,这不就意味着过去的繁华都城已被叛军糟蹋殆尽,剩下的只有山山水水了吗?春天来了,城里到处都是“草木深”,不就意味着人烟稀少才让草木丛生吗?2、如何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两句的意思?课本的注解是:“感时花溅泪”——感伤国事,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
“恨别鸟惊心”——伤心离别,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其实在这里运用了“互文”的修辞手法。
意思为:由于为国事而感到伤心,为离别而感到遗憾,所以看到美丽的'花儿都禁不住落泪,听到婉转的鸟鸣都害怕。
四、朗读活动(读出诗韵)1、给学生2分钟左右,自由朗读;2、老师范读;3、学生试读;4、由男生和女生分联交错齐读全诗;5、集体朗读。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
《春望》教师课堂教案(10篇)《春望》教师课堂教案 1【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理解诗的思想内容及其中所蕴涵的诗情,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2、学会诗歌赏析的方法,培养读诗兴趣,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意境,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重点】1、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及诗的思想内容。
2、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3、在反复朗读中体会诗歌的感情,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难点】1、解诗的思想内容及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时伤国、忧国思亲的感情。
2、品味诗歌的美点。
【教学方法】1、朗读教学法。
加强朗读教学,以读激情,让学生进入诗歌氛围,体会诗歌的意境。
2、问题探索法。
在整体感知诗歌的基础上,重在品味诗歌的精妙之处。
3、小组讨论法。
小组讨论,归纳要点,抒发感想。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
源远流长的中国古典文学中,诗歌是极其重要的一部分。
从《诗经》到现在,诗歌一刻也没停止它前进的脚步。
从小我们就会背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还有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可以说,诗歌是伴着我们成长的。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抽背),领略了李白的浪漫主义风格,那么现在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另一种风格:杜甫《春望》。
二、学习《春望》(一)请学生介绍杜甫,教师补充。
(课件显示)杜甫,字子美。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后人尊称他为诗圣,他的诗多沉郁顿挫,反映了一个时代的历史,故被誉为诗史(李白诗仙),著有《杜工部集》。
我们曾学过他的《登高》(学生回忆),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
(二)创作背景。
安史之乱爆发后,安史叛军攻下当时的都城长安。
作者带着报国之心投奔唐肃宗,不幸在路上被安史叛军所俘,最终被留居在沦陷的都城长安。
此诗就是杜甫在长安时所作,诗人目睹祖国如此破碎衰败的景象,黯然神伤,这首诗是他当时心情的真实写照。
《春望》说课稿
《春望》说课稿引言概述:《春望》是唐代诗人杜甫的代表作之一,描绘了唐朝社会的衰败和人民的疾苦。
本文将从诗歌背景、结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色等方面对《春望》进行深入解读。
一、诗歌背景1.1 时代背景:唐朝中期,社会动荡,战乱频繁,人民生活困苦。
1.2 作者背景:杜甫生活贫困,亲历了唐朝政治腐败和社会动荡。
1.3 创作背景:《春望》写于杜甫流亡时期,感叹国家衰败和人民疾苦。
二、诗歌结构2.1 诗歌体裁:《春望》是一首五律七绝的诗歌,结构严谨。
2.2 韵律特点:平仄对仗工整,韵脚清晰,读来流畅。
2.3 表现手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表现出诗人对时局的深刻思考。
三、诗歌主题3.1 社会现实:揭示了唐朝社会的腐败和人民的疾苦。
3.2 民生困境:反映了人民生活的贫困和艰难。
3.3 政治批判:对当时政府的腐败和无能进行了批判。
四、诗歌意境4.1 春天景象:描绘了春天的景象,与社会现实形成鲜明对比。
4.2 荒凉景象:通过描绘凄凉的景象,表达了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4.3 意境转折:从春天的美景到社会的荒凉,展现出诗人的悲愤之情。
五、诗歌艺术特色5.1 真实写照:通过具体的描写,展现出了真实的社会现实。
5.2 情感表达:诗人悲愤之情贯穿全诗,感染读者。
5.3 艺术手法:运用对比、象征等手法,使诗歌更具艺术感染力。
总结:《春望》是一首具有深刻社会批判意义的诗歌,通过描绘春天景象与社会现实的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局的忧虑和悲愤之情。
诗歌结构严谨,意境深邃,艺术特色突出,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
春望(杜甫)说课稿
春望(杜甫)说课稿春望(杜甫)说课稿一、课程背景《春望》是唐代著名诗人杜甫的作品之一,写景描绘了唐朝末年民生困苦、社会动荡的景象。
这首诗通过对大自然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时局的关切和对国家的忧虑。
二、教学目标1.了解《春望》的背景和作者杜甫的身世;2.理解诗歌中所描绘的景色和情感表达;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感受诗歌的美和哲理。
三、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引言或图片等方式引起学生对诗歌的兴趣)欢迎同学们来到本节课,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杜甫的《春望》。
在春天的季节里,大家是否感受到了万物复苏的喜悦呢?2.背景介绍杜甫是唐代杰出的诗人之一,他生活在唐朝末年,这个时期社会动荡,百姓流离失所,生活困苦。
而杜甫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创作了《春望》这首诗。
这首诗能让我们感受到作者对国家的关切和忧愁。
3.朗诵与学习请同学们跟随我一起朗诵《春望》。
4.课文分析通过课文分析,让学生对诗歌内容、意境和表达手法有更深入的理解。
(此处可以按照诗歌的结构、意境、意象等方面进行分析,展示诗歌的美感和艺术价值)5.情感交流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杜甫会写下这样的诗句?他的内心感受是什么?诗中描绘的景物给你什么样的感触?6.诗歌赏析与学生共同欣赏诗歌,学生可以陈述自己对诗的理解和感受。
7.思考与讨论请同学们畅所欲言,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8.总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春望》这首诗的意境和表达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诗歌是我们感受美的重要途径,也是我们理解历史和人文精神的窗口。
希望大家能够多读诗歌,感受其中的情感和哲理。
四、教学评价通过学生的参与、课堂讨论和小结等方式进行评价。
五、拓展延伸为那些对杜甫和其他唐诗感兴趣的同学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和参考书目。
六、课后作业请同学们撰写一篇读后感,分享自己对《春望》诗歌的理解与感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春望说课稿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九年义务教育人教版语文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最后一篇课文杜甫诗三首中《春望》的教学设计及其分析,分为说教材、说教法学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四流程。
第一:说教材
说教材又分为教材简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材简析
春望是一首五言律诗,是诗人杜甫于安史之乱中所作的感怀忧国之作,当时首都长安被叛军占领,诗人也被叛军捉住,在长安城诗人目睹了叛军的种种倒行逆施,民不聊生,诗人在第二年的春天独自走上长安街头,看见昔日繁华的长安城如今变成了一片废墟,杂草丛生,国破家散,诗人触景生情,挥笔写下了这首千古绝唱。
(2)教学目标
根据语文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本课的教学内容,为了培养学生对诗人忧国忧民思想的体会,让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对人物形象进行细致的分析,深度理解春望一诗当中杜甫忧国思家,心忧天下的爱国情怀。
并结合学生自身对家国的感知感慨,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丰富学生的语言,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诗歌和分析鉴赏诗歌的能力,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所以我将教学目标定为:
1.知识和能力目标:了解诗人杜甫及其这首诗写作背景,理解并积累生字词,掌握朗读诗歌方法,和划分节奏。
2.过程和方法目标:整体感知课文,体会千古名句的含义,背诵全诗。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发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领会爱国主义精神。
(3)说教学重点和难点
1.说教学重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背诵诗歌,这首诗很适合朗读,所以我让学生多读,读出诗中的感情,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深刻体会,自我感知。
这一要求能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加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意识,提高阅读能力和感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
所以我将教学重点定为:
①有感情的朗读诗歌,体味诗歌的情感,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②背诵诗歌,理解关键句的含义。
2.说教学难点: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理清思路,掌握主旨,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对于初二的学生来说,他们的诗歌鉴赏能力还不是很强,掌握的技巧还不是很多,所以我把全诗教学难点定位:
①理解“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当中的写作手法,默写此句诗。
③引导学生学习鉴赏诗歌技巧。
第二:说教法学法
(1)说教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必须达到一定的阅读能力,因此,我在选择教法上根据学生自身的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
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据此我在教学该课时主要采用的是朗读的方法,教师不必过多的讲解,作者的感情让学生在读中慢慢的感悟出来,以达到教学目的,而不是一上来就分析全诗,以至于让学生失去了阅读兴趣,只有在朗读中学生才会去发现问题,合作探究的去解决问题,真正让教学的课堂变成学生学习的课堂,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原则,确立了以下教学方法: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并进行朗读评价的教学方法
2.自由讨论教学法
3.联想教学法
4.引导学生结合自身体会文章感情的教学方法
(2)说学法
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
”并且我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使学生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
真正达到“授之以鱼”,而且“授之以渔”的教学目标。
再根据本文的思想内容,教学该课我确定了以下学法指导:
①、自主收集资料,增加课外阅读量的方法,让学生养成预习的习惯。
②、圈点、勾画、批注的学法。
③、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第三:说教学过程
主要内容:听读、朗读训练、词汇积累、整体感知、品味问中的名句。
主要步骤:
1.导入
导入新课的开场白十分的重要,好的导语能奠定整节课的课堂气氛,集中学生的注意力,更与此诗的感情基调有关。
这首诗我将用高亢但沉重的语气和同学对话,语速适中低沉:
同学们,今天老师和大家一起走进历史的隧道,一起去历史上感受一位苦难诗人、人民诗人、伟大诗人杜甫的心里历程。
这样的介绍,首先可以拉近和学生的距离,同时又给诗歌奠定沉郁的气息,顺利的把学生带入到诗歌的语境中去,为学生更好的理解诗人忧国思家情怀打下基础。
2.品读感悟
①首先,介绍写作背景
②其次,老师给同学范读一次,在读诗的过程中,强调学生找准字词,注
意老师的读诗划分节奏.
③然后,正音正字,强调:簪字和骚字;教学生朗读的方法:注意读诗的节
奏,停连,重音,语气;教学生律诗划分节奏分为:221或212.
④最后,让学生朗读全诗。
3.画面欣赏
多媒体出示繁华的长安城昔日人山人海,热闹非凡的景象。
让学生观察、留意,与诗歌当中诗人所写形成强烈反差,更深刻的让学生能领悟诗人的伟大。
4.整体感知
学生结合课下注释,大概理解全诗,在朗读诗歌。
5.品读探究
(1)。
题目:春望,春望是什么意思,在春天的时候看到的景色。
那么是谁在春天的哪里看到的什么景色?学生齐读诗的前四句。
(2)。
进入诗歌诗人杜甫在长安看到的:山河、草木、花、鸟。
首联: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解释国破、深,在把国破和草木深联系起来,把昔日长安城熙熙攘攘、一片繁荣的景象与如今杂草丛生相对比,得到板书:国破城荒——凄
颔联: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解释感时、别的含义,利用别联系背景,诗人与谁别,为什么别?本来很平常的亲人分别在诗人这里却是永别、生离死别,本来鸟语花香是很美好的事物,在诗人眼中却是触目惊心,对花落泪,那么诗人落的是什么泪?为什么写花落泪,引出新的写作手法移情,解释手法,举例子让学生掌握这种写法。
颈联: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在恨别鸟惊心的年代,诗人最盼望的是收到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解释烽火,强调三十复数的用法,一封薄薄的家书为什么抵过万两黄金?
尾联:诗人盼望一封报平安的家书而忧愁,因忧愁而搔头,头发也越搔越短,短的连簪子都插不上,解释古代发簪的知识,联系诗句猜诗人多少岁?诗人只有四十五岁,为何白了头?
6.拓展延伸
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家国的感知感慨,培养学生爱国主义情怀。
7.课堂总结
诗人杜甫在长安街头的所望所感、所感、所思、所忧,体现了诗人忧国思家,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怀。
8.布置课外作业,让学生背诵并默写全诗。
第四:板书设计
国破城荒凄
花鸟泪惊悲忧国对比反衬
烽火家书苦忧民触景生情
白头更短愁
这种板书设计既能让学生理清全文思路,又能突破全文主体部分,更利于学生背诵此诗,领会全文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