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五单元 17《诗词五首》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第2课时)优质课件 语文版

合集下载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课件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公开课优秀课件

强化文学鉴赏能力
本课程通过分析诗歌的意境、 语言和艺术手法,有助于提高 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 平。
传承中华文化
作为中国古代文学的经典之作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承载 了丰富的文化内涵,通过学习 ,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 。
对未来的展望与期待
80%
拓展知识视野
希望学生能够将本课程所学应用 于其他文学作品的学习中,拓展 自身的知识视野。
艺术特色
艺术特色概述
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在于其生动的描绘、 形象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社会 批判。
VS
艺术特色分析
杜甫在这首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描绘和形象 的比喻,如“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 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通过具体的 景象描绘,让读者感受到了茅屋被秋风吹 破后的凄凉景象。同时,杜甫还通过丰富 的想象和深刻的社会批判,表达了对穷苦 百姓的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愤慨。
公元759年(唐肃宗乾元二年)秋天。
创作地点
四川成都西郊的浣花溪畔。
作品的影响与地位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是杜甫 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 诗歌史上最著名的作品之一。
该诗通过描述杜甫在安史之乱 期间流离失所、居无定所的生 活,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和人民 命运的深切关注。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在文学 史上具有重要地位,被誉为中 国古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巅峰之 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
02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创作背景
杜甫的生平简介
02
01
03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 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历经安史之乱 ,饱受战乱之苦。
杜甫的诗歌多关注社会矛盾和人民疾苦,表达了深厚 的人道主义情怀。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2

语文版语文八年级上册第17课《诗词五首》教案2

《诗词五首》教案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一、教学目标①有感情的朗读、体味诗歌的意境。

②体味作者的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体会作者关心人民疾苦,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三、难点分析①指导学生进行诗歌朗读训练。

②创作背景的介绍和诗歌意境的理解。

四、教学用具:利用PowerPoint制作教学课件,根据教学过程,随堂使用。

教学过程(一)导语设计今天我们一起来欣赏杜甫的一首诗《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用多媒体在字幕上打出题目)大家都知道,唐朝有两位伟大的诗人,一位是李白,他是浪漫主义诗人,人们把他叫做“诗仙”;再一位就是杜甫,他是什么诗人?(学生回答:现实主义诗人。

)人们叫他为——?(学生回答:“诗圣”。

)(用多媒体打出杜甫的画像。

这里我运用了1962年邮电部发行的纪93《杜甫诞生1250周年》两枚邮票。

邮票上不仅有杜甫画像和杜甫草堂,还有郭沫若、朱德对杜甫的评价对联: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草堂留后世,诗圣著千秋。

)1982年,“世界和平理事会”把杜甫命名为“世界文化名人”。

杜甫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

杜甫43岁的时候,爆发了一场有名的战乱,那就是——?(学生回答:安史之乱)这是一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的一场战争,给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当时是田园荒芜、战乱频仍,生灵涂炭、民不聊生,到处是饥饿哀号,到处是流血死亡。

杜甫和百姓一起流浪,饱受了战乱之苦,写下了许多浸透血泪的伟大诗篇。

这些诗篇因为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被人们称之为“诗史”——用诗歌写成的历史。

公元759年岁末,杜甫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杜甫西郊浣花溪畔找了一块荒地,盖了一所茅屋(即成都杜甫草堂),暂时结束了颠沛流离的生活,有了一个栖身之所。

茅屋的建造很不容易,事事都需要亲戚朋友的帮助。

但茅屋建造的并不坚固,两年后的一个秋天,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了。

杜甫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了一个难堪的不眠之夜。

此情此景,杜甫感慨万端,写下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下面我们就一起赏析一下这篇作品。

部编本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

部编本八年级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优质课公开课课件

再读,感知内容
同位合作: 一个读,一个描述诗歌描绘的画面。
然后给每段加一个四字小标题。
赏读,品味语言
仿照示例,联系诗歌内容,说说你的发现。 示例:我觉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
屋上三重茅。”很精彩,描绘了杜甫住的只 是一间茅屋,而且茅屋极不牢固,大风一吹, 房顶就被掀掉,居所如此简陋、破败,可见 杜甫已经到了穷困潦倒的地步。其中,“怒 号”采用拟人的修辞,形象地写出了秋风的 迅猛,无情。更衬托了诗人的窘迫。 (参考句式:“我觉得……很精彩,因为它 写出了……”)
品读,升华情感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
----推己及人
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 受冻死亦足!
----舍己为人
忧国忧民的思想
拓展延伸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 ——屈原 位卑未敢忘忧国,事定犹须待阖棺。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顾炎武
时代背景
公元 759 年岁末,杜甫 一家辗转流浪到了成都。在亲 友的帮助下,在成都西郊的浣 花溪畔盖了一间茅草屋,结束 了颠沛流离的生活。不料761 八月,一场大风把茅草给卷走 了。接着又下了一整夜雨,他 的一家只好在风雨淋漓中度过 了一个难挨的不眠之夜。当时, 正值唐由盛而衰的安史之乱。 此情此景,诗人感慨万千,他 由自己的遭遇,不禁想起了战 乱中的广大人民,深深地为他 们的命运和国家的前途焦虑不 安。于是挥笔写下了《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这首不朽的诗篇。
茅 屋 为 秋 风 所杜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 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 一览众山小。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 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 浑欲不胜簪。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市公开课获奖教案省名师优质课赛课一等奖教案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教案一、教学目标1. 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古文诗歌的背景与作者。

2. 掌握诗歌的整体结构和诗意表达。

3.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与理解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主题及其诗意。

2. 培养学生对古文诗歌的欣赏与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1. 引导学生理解古文诗歌的表达方式。

2. 帮助学生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四、教学准备1. 课文《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2. 演讲稿或PPT。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引导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内容,与《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歌进行联系。

提问: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与今天的诗歌有什么关联?2. 学习诗歌背景(10分钟)了解《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背景与作者。

简要讲解吕岩被贬黔中建茅居住的背景和经历。

介绍吕岩的生平和文学创作。

3. 分析诗歌结构(15分钟)分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整体结构,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韵律和格式,并了解诗歌的基本格律。

4. 理解诗歌意义(30分钟)辅助学生理解并解读《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与意义。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探究作者对生活的思考和反思。

5. 欣赏与鉴赏(25分钟)引导学生欣赏这首诗歌的美。

让学生重读诗歌,尝试朗读并感受其中的情感和意境。

提醒学生注意诗歌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进一步体会作者的表达之美。

6. 总结归纳(5分钟)引导学生归纳学习到的知识点,总结《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主题和意义。

七、课堂作业请学生撰写一篇文章,结合自己的理解和感悟,阐述《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意义和价值。

八、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使学生获得了诗歌欣赏和理解能力的提升。

同时,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培养了学生对古文诗歌的鉴赏能力。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需要加强学生的口头表达和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以便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文诗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
秋风破屋
3
读第二节,思考: (1)群童为何抱茅?
本身也是穷孩子,用茅草盖屋或回家当柴烧。 杜甫与其说生孩子们的气,倒不如说生社会的气, 恨动乱社会造成人民贫困、灾难。 (2)“归来倚杖自叹息”,他叹息什么?这一句 的语气和节奏应该怎样读?
4
一叹自己之苦,茅屋被吹破,接下来的日子怎么 过呢;二叹周围的人苦——还有很多像自己一样穷苦 的人;三叹战乱给人民造成的痛苦。
此句应该用叹息的声音读出来:归来倚杖自—— 叹——息——
(3)茅屋被吹破之后,最怕的是什么?
下雨
群童抱茅
5
读第三、四节,思考: (3)屋漏偏逢连夜雨,这一节中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 的印象?为什么?
床头屋漏,雨脚如麻,渲染了暗淡愁惨的氛围,也烘托 了诗人愁苦暗淡的心境。
长夜沾湿 忧思不绝
6
(4)面对这重重的不幸——秋风破屋,茅草被盗, 大雨连绵,屋漏床湿,长夜难彻——如果面对这凄风 苦雨、漫漫长夜的就是你,你此时会有什么样的感慨? 而诗人的表现又是怎样的呢?他仅仅是哀叹自己的不 幸、发泄自己的不满吗?请同学们朗读诗的最后一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第2课时
1
1 学习目标 2 整体感知 3 研读课文 4 课文小结 5 布置作业
2
研读课文
读第一节,思考: (1)请根据第一个诗节的内容,在“秋风” 一词的前面加上一个适当的词语来形容它。
__怒__号____的秋风 (2)哪些动词渲染了风的威力?
卷、飞、渡、洒、挂、罥、飘转
(3)这节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 痛惜这节写出了诗来自怎样的感情,怎样的愿望? 忧国忧民
7
诗人从眼前长夜沾湿的痛苦生活,想到饱经磨 难的千千万万的穷苦百姓,从风雨飘摇中的个人茅 屋想到连年战乱中的整个国家。推己及人,由家到 国。甚至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国家社稷,甘愿牺牲 自己。
理想: 广厦千万间
8
课文小结
本诗描写了秋风破屋、群童抱茅、草堂漏雨如注、 作者长夜难眠的情景,表露出诗人宁愿“吾庐独破受 冻死”,也要得到“广厦千万间”,使“天下寒士俱 欢颜”的博大胸襟和崇高理想。表现了诗人推己及人 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