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历十五年》读书笔记
明万历十五年(公元1587年)实为平平淡淡的一年,但黄仁宇先生却以此命为书名并从这一年开始写起,以横向思维解剖当时著名人物的生平经历和悲惨结局,展现明代甚至是整个封建社会的问题,进而分析问题的原因所在。《万历十五年》这本书分为七章,通过对各种人物的经历和结局进行叙述和分析,作者得出“中国两千年来,以道德代替法制,至明代而极,这就是一切问题的症结”这一结论。
第一章万历皇帝
一个执政达48年的皇帝——万历皇帝,自小受慈圣皇太后和首辅张居正严格教育和儒家教育,熟读经史,敬重天道,效仿祖法,加上冯宝经常向慈圣太后报告,万历皇帝逐渐担心自己遭受责罚,甚至失去皇位。开始万历皇帝按着他所受的教育,战战兢兢,勤勉诚恳地处理政务和待人接物,努力去做好皇帝,厉行节约,废止铺张浪费的项目。但只要封建等级社会存在,就必然存在相应的社会问题,收入分配不公平、权利的不公平、招权纳贿、以次充好、争权夺利等。他虽贵为天子,也不过是一种制度所需要的产物。经过这一系列些事情,万历皇帝慢慢发现体制的纷繁复杂性和人性的难以解读性。首先是一批官员参劾揭发张居正,进行反张运动,后来万历慢慢发现,他和他母亲曾误信忠诚保皇的张居正不过是玩弄阴谋与权术的卑鄙小人。然而这批文官打倒张居正的文官的目的,显然又和他万历初想的并不一样,他逐渐明白,除掉张居正,真正受益者并不是他自己。接着倒张人物分为两类:一类强硬拘泥,抑制万历的个性自由发展。当他想自己能主导政治时,却发现想做任何的改变,就会受到非常大的阻力,这些以道德和祖法为工具的阻力让他难以对抗。一类则进行新的一轮权力的争夺,在朝廷空出来的职位上,当仁不让地安排亲友。作者讲明朝的统治是文官体系,不如直接讲它是以儒家思想为统治的意识形态,这种意识形态根深蒂固,任何人甚至皇帝都很难对它有任何的挑战。最终万历厌倦了,他以道家无为来默默的发泄他的不满和进行抵抗。不得不说关于张居正住宅或卖或租的情况万历已有了微妙复杂的思考,同时我想这一问题真的是值得深思的。
第二章首辅申时行
作为张居正的继任者,他早已理解了作为皇帝顾问中的精微奥秘——在体制上实施中央集权的帝国,其精神上的支柱为道德,管理方法则依靠文牍。当时的帝国没有崇尚武功的趋向,也没有改变社会,提高生活程度的宏愿,它的宗旨只是在于使大批人民不为饥寒所窘迫,即在“四书”所谓“黎民不饥不寒”的低标准下以维持长久治安。朝廷的最大任务就是促进官员之间相互信任与和谐,申时行放弃了张居正的大刀阔斧式的改革,实行较为和缓地施政方针政策,提出自己的诚意,宁可被视为大和事佬,甚至被批评为牺牲原则的政客,但他坚持调剂折衷原则。无疑,从另一种角度说,他是一位成功的首辅,联系到其前几任首辅,或遭软禁,或遭刑处分,或死后遭追究,而能与善终者,寥寥无几,他是其中之一。而其之所以能够全终,无疑与其中庸之性有莫大关系,他见证了其前任首辅张居正如何从权力顶峰
与万民仰拜的神坛跌落至死后身败名裂的过程,他深知皇帝再无所作为也是绝对权力的中心,也深知文官集团所暗藏力量的汹涌澎湃,他确实看透了国家为解决问题而设立文官,但国家的最大问题也就是文官。他之所以能够屹立于政坛之上直至全终,其中庸之道不能不说是一种伟大的工具。他竭尽全力的执行着首辅的职责,一切貌似都是那么的井然有序,然而他虽尽心尽力,却决然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他是一个富有现实感的人,懂得为臣之道,在万历皇帝和朝中百官之间搭起了沟通的桥梁,当百官的意愿无法在皇帝面前通过时,一些牢骚只能发泄给他,申时行的和缓政策为其营造了平和的政治环境。而其深知文官集团力量的强大,要影响全体文官,他竭力提供自己的诚意,但是皇帝放弃他的诚意,他除了不安之后坚持信心等待时机之外,还能干什么呢!
第三章世间已无张居正
对于皇帝最重要的人物张居正死后,这个旁大的帝国失去重心步伐不稳,最终失足而坠入深渊。它正在慢慢地陷入一个“宪法危机”之中。立储一事使万历皇帝与为他服务的文官集团进行了消极对抗,致使纲纪败坏党争纷起,国家基础渐渐松动,知识分子“内圣外王”的理想的火焰被一点点熄灭。皇帝放任自流、消极怠工,臣下自甘下流、自动离职。朝廷中那些有远见、有理想、有道德、有才干的人,在皇帝在这种为自己“放长假”的情况下也束手无策。皇帝放弃职责并没有使政府立即陷于瘫痪,因为文官集团有它多年来形成的自动控制程序。但是明帝国就这样一天天地枯萎下去。作者提出“皇位是一种社会制度,他朱翊钧却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个人。一登皇位,他的全部言行都要符合道德规范,但是道德规范的解释却分属于文官。”当一个人被镶入一种制度中时,获得的权力越大,相应的所受的约束限制也就越大。在本章中作者还提出“多少年来,文官以形成了一种强人的力量,强迫坐在宝座上的皇帝在处理政务时摈弃他个人的意志。皇帝没有办法抵御这种力量,因为他的权威产生于百官的跪拜之中,他实际上所能控制的则至为微薄。名义上他是天子,实际上他受制于廷臣”事实上,当一个人成为一个国家的象征,而他又却是掌握了至高无上的权力,那么,他只需什么也不做,就足以毁灭或成全这个国家。
第四章活着的祖宗
多年之后,申时行解甲归田,万历皇帝还特派专使去为他祝寿,反观他之前的几任首辅无一获得善终,而他却有如此待遇,这点恰恰体现了他的成功之处。如果真像批评者所说的申时行的施政记录就像一张白纸,那么着恰恰证明了他辅政期间社会太平,各种事物都纳入规范之中,机构运转正常,因此无事可记。申时行在行政上成就,往往得力于微妙的人事安排,这样的方式就具有间接性,不是大刀阔斧的方式,也不加渲染,所以他的成就很少为人所理解,也更少为人所仰慕。但是,如果说他除了忠厚和平充当和事佬外就一无可取,那么他执政期间黄河泛滥、边境危机等问题就一定比实际严重的多。对于他来说,没有可遵循的法律条文,只能依靠道德习惯和人事的手腕来解决问题。他认为要以道德力量作为治国的根本,去防止坏事的发生,而不是去解决问题,这是符合当时明朝统治者的意愿的。
第五章海瑞——古怪的模范官僚
“古怪”一词,揭示出海瑞与当时文官集团的格格不入,以个人去对抗强大的社会力量。让皇帝又爱又怕,想杀又舍不得的一个臣子,往常臣子向皇帝作诤谏,只是批评一种或几种政策或措施,而他直言敢谏,他曾史无前例地直言上书进奏嘉靖,指出嘉靖皇帝是一个虚荣、残忍、自私、多疑和愚蠢的君主,而这种指斥皇帝的性格和否定他所做的一切,可谓是前无古人,古今罕有。嘉靖皇帝读罢,大为震怒,最后他却并没有处死海瑞,嘉靖帝曾这样评价海瑞“海瑞,乃大明之神剑,唯德者堪能用之”,此评价可谓一言中的。而“模范”就是对海瑞的褒奖,他不愧是当时以及现在的官员所学习的楷模,勤恳清廉,一心为民,直言敢谏,尊重法律,轻视死人财产的绝对性,而死后却留下了不到二十两的财产,甚至于身后之事都无法打理,这对于一个曾位居二品大员的官员是多么的不易,不禁让人产生敬佩之情。
第六章戚继光—孤独的将领
“戚继光,是一代卓越的将领,一位极端刚毅果敢的军人,也是一流的经理、组织家、工程建筑师和操典的作者但也自然联想到假如他不精通政治间的奥妙,就绝不可能同时做好这么多事情。”但是精通政治并不能逃避政治的现实,这位优秀的将领,在最后的晚年坠入了寂寞和凄凉。一个优秀的将领不见得就是一位廉洁的将领,优秀的军事素质不能代表良好的个人操守,而其与张居正过于亲密的私人关系更是不能折服于人。张居正和戚继光他们没有造反的证据,却有造反的能力,他所组建的“戚家军”不得不被蒙上个人色彩,这就打破文官集团的平衡原则,被认为他的军队不是为了江山社稷而成为了国家的威胁。当一个国家军事力量强大膨胀时,统治者必然会加强对行政权的掌握,这就要削弱军事力量,收揽军事权力。
第七章李贽—自相冲突的哲学家
说到李贽,我们第一反应就是他的“离经叛道”,他不再墨守成规,不再把读书、做官、买田作为人生的生活道路,而是削发为僧、摒弃传统由于血缘关系而产生的集体观念,著述辩论。同样他也是晚明伟大的哲学家,尽管其学说一半唯物,一半唯心;既反对伦理道德思想,但又不可能从根本上完全放弃伦理道德,具有自相矛盾性。但在这个全凭道德指导,标准极为僵化甚至不能与社会实际发展不相适应的社会,李贽的思想学说在当时的社会就像一个惊人的炸雷,他以惊世骇俗之语震惊了当时之人,而其倔强的性格更是深化了这种震荡,其学说的煽动力及强大的破坏力令统治者胆战心惊,正如本书作者所说“如果知识分子反放弃了正统的儒家观念,则王朝的安全会立即受到威胁”。由于当时的社会不具备接受改造的条件,或许也由于李贽的学说自相矛盾、缺乏一种建设力,所以他没能创造一个新的思想体系去代替当时的正统思想。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口众多的国家,各人行动全凭儒家那简单而又没有固定原则所限制,而法律又缺乏创造性,则其社会发展必然会受阻。可见社会的意识形态和各项制度都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符合社会发展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