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磁疗发展史

合集下载

磁的发展史p

磁的发展史p

磁的发展简史我国是用文字记载磁现象最早的国家之一。

公元前 4 世纪战国时期成书的《管子》中已有“ 上有慈石者下有铜金” 的描述。

这是有关磁石和磁性矿的最早记载。

公元前 3 世纪的《吕氏春秋》中所写的“ 慈石召铁,或引之也” ,描述了磁石吸铁现象。

磁现象的应用,在我国古代后魏的《水经注》等书中,就提到秦始皇为了防备刺客行刺,曾用磁石建造阿房宫的北阀门,以阻止身带刀剑的刺客入内。

医书上还谈到用磁石吸铁的作用,来治疗吞针。

但磁现象早期应用方面,最光辉的成就是指南针的发明和应用,这也是我国对人类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我国战国时期就发现了磁体的指南性。

最早指南的磁石是一种勺状的,叫司南,它的灵敏度虽很低,但却给人以启示:有一种地磁存在,磁石可以指向。

到北宋时期,制成新的指向仪器棗指南鱼。

在曾公亮的《武经总要》中详细记载了指南鱼的制造过程。

这里有个重大突破,就是采用了磁化的方法,使鱼形铁磁化后,成一个指向仪器。

此后,指南针的制造和安装方法在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已有明确记载。

不久指南针与方位盘结合起来成了罗盘,为航海提供了方便而可靠的指向仪器。

后来,我国指南针传入欧洲。

到 16 世纪,欧洲出现了航海罗盘。

指南针的发明,推动了航海事业的发展,也为研究地磁三要素创造了条件。

英国人吉尔伯特在磁的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贡献。

他的著作《论磁》是人们对磁现象系统研究开始的标志,书是 1600 年出版的。

书中记录了吉尔伯特研究磁现象时所做的各种仪器,及实验过程,也记录了他从实验中所得到的结论。

他从磁性“ 小地球” 实验中,根据磁针的排列与指向,提出地球本身是一个大磁体,两极位于地理的北、南两极附近;提出了磁子午线概念;吉尔伯特还说明了磁偏角及地磁倾角的测定方法;铁的磁化及去磁概念;定性的研究磁石的吸引与推斥。

这都为磁的进一步研究开拓了道路上,为建立电磁场的理论体系打下了基础;在实践上,开创了电气化时代的新纪元。

法拉第发现电磁感应现象之后,解释了法国科学家阿拉果所做的被称之为“神密的实验——悬挂着的磁体下方放一个可自由转动的圆铜盘,当盘转动时,磁体会转动;反之,磁体转动时铜盘也会转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发展和应用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的技术手段来为健康服务。

其中,磁共振成像技术(MRI)作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分支,已经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本文将探讨MRI技术的发展历程、原理以及应用情况,希望能够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领域。

一、MRI技术的发展历程磁共振成像技术最初被提出于20世纪50年代,当时人们对它的认识还十分模糊。

直到20世纪70年代,随着核磁共振技术的进展,MRI技术才逐渐成熟。

在80年代,MRI技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手段之一。

随着技术不断更新换代,MRI的分辨率和速度不断提高,成为了很多医学领域重要的诊断手段之一。

二、MRI的原理MRI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诊断手段,与常规的X线、CT等影像学方法不同,它不需要使用放射线,因此既可以用于成人,又可以用于儿童。

MRI技术利用的是磁场和无线电波对人体内部的原子核产生的共振信号进行检测和分析。

我们知道,人体内几乎所有的分子都含有氢原子核,而氢原子核又都有一个微小的自旋磁矩,因此可以被磁场所影响。

在MRI检测时,人体被置于一个大型磁场中,磁场可以让人体内部的原子核被分成不同的方向,形成一个小磁场。

之后,设备会发送无线电波,当这些波穿过人体时会与原子核产生共振,然后设备便会识别和记录共振信号,进而产生图像。

三、MRI的应用MRI是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手段,它被广泛应用于诊断、治疗和研究领域。

具体来说,MRI可以对人体各个部位进行检测,诊断疾病,并指导治疗。

例如,MRI技术可以用于检测有无脑卒中、肿瘤等情况,并指导医生对症治疗。

此外,MRI技术还可以用于私人体检,以发现一些潜在疾病。

此外,MRI技术还可以在药物研发中得到应用,以检测药物对人体器官的影响。

四、MRI技术的缺点虽然MRI技术具有很多优点,但同时也存在一些缺点。

首先,由于MRI检测需要较长时间,因此可能会让病人感到不适或不舒服。

二,MRI需要较高的成本,因此病人可能需要支付比其他检查方式更高的费用。

第七章--磁场疗法

第七章--磁场疗法
36
电磁法
低频交变磁疗法
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脉动磁疗法
每次治疗时间20~30分钟或1小时,每天治疗1次 。
脉冲磁疗法
脉冲频率为40~100次/分,磁场强度为0.15~0.8T,每次治 疗时间20~30分钟,每天治疗1次。
37
磁处理水疗法 是利用经磁场处理过的
水治疗疾病的方法,又叫磁化水疗法。 当天制作的磁处理水应当天服用,每
11
静 小剂量 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之和的总磁场强度<0.3T 磁 中剂量 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之和的总磁场强度为O.3~0.6T 场 大剂量 磁片表面磁场强度之和的总磁场强度>0.6T

小剂量或低磁场 磁场强度<0.1T

中剂量或中磁场 磁场强度O.1~O.3T

大剂量或强磁场 磁场强度>0.3T
12
治疗效应
电子设备(如:电脑)以及短波治疗等. 叮嘱患者去除易磁化的物品(手表﹑磁卡等)
21
Dosage (general guideline)
Acute
Freq.
1-50Hz <10Hz
Intensity
1-100G Βιβλιοθήκη 50GDuration 15min.
Chronic >10Hz
≥50G
20-30min. or longer
28
对置贴敷 在患区两侧相对应的穴位或部位上贴敷磁片 时,用异名极使两磁片的磁力线相互联系形成一个贯通磁场, 则治疗部位处在磁场作用之中,如腕部的内关与外关、肘部的 曲池与少海、以及在手足等处两个相对应的部位。
29
间接贴敷法 是将磁片缝在固定的布料里,
根据磁片的多少、各穴位之间的距离,缝制 固定器,以便使磁场能准确地作用于治疗部 位。磁片四周,用缝线固定,以免磁片滑动。 间接贴敷法,可长期佩带 。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

核磁共振的发展史

第一代3.0T磁共振的磁体较长(超过3m),梯度性能较差,有 效视野很小(仅20cm)。为了让3.0T成为人体临床应用的主 流系统,飞利浦在2001年4月推出了业界第一款紧凑型3.0T磁 体Intera, 其磁体长度为业界最短的157cm。
2004年,Panorama 1.0T问世。该系统具有160厘米宽的开口, 使得临床医生能够为任何需要MRI扫描的患者进行成像检查。 这种新型MRI系统具有垂直领域设计,信噪比与1.5T圆柱型磁 体相似,这能够提供高质量图像,进行更加精确的诊断。
荷兰的莱顿大学利用这种设计在磁体周围加入多个电缆, 诞生了第一个具有主动屏蔽的磁体。
1984年,飞利浦革命性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线圈, 得到的图像可以显示非常小的细节,再次引起了放射学界的轰 动。
早期的磁共振系统大且笨重,长度通常达到250cm, 重量在10 吨以上。为了提高病人的舒适度和操作的简易性,业界迫切需 要短轻紧凑型磁体的问世。
谢谢大家观看
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该实验室在1978年组建了团队开 展“质子项目”的研究,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台长 达1米的0.15T磁体。
1980年12月3号,他们得到了第一幅人类头部核磁共振图 像。
后来,在优化了序列设计后,他们又获得了体部图像,放 射科医生也第一次看到了可分辨的器官。
1981年,实验室又成功获取到世界上第一张二维傅里叶变 换后的图像。
1946年两位美国科学家布洛赫和珀塞尔发现,将具有奇数 个核子(包括质子和中子)的原子核置于磁场中பைடு நூலகம்再施加以特 定频率的射频场,就会发生原子核吸收射频场能量的现象,这 就是人们最初对核磁共振现象的认识。为此他们两人获得了 195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
1974年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荷兰的中心实 验室开始了最初的核磁共振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图 像:“诺丁汉的橙子”。

简述MRI的发展历程

简述MRI的发展历程

简述MRI的发展历程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技术是一种通过对人体进行磁场、梯度场和高频场的作用,采集人体内部信号产生图像的先进医学成像方法。

下面将简要介绍MRI的发展历程。

早在20世纪初,磁共振现象就已被科学家发现,但当时科学家对其了解甚少。

直到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尔南德斯以及英国的布隆伯格和彼得•恩纳尔成功地利用核磁共振产生了信号,标志着磁共振的实验研究取得了突破。

1950年代,人们开始意识到磁共振可以用于医学诊断。

1952年,英国科学家费尔南德斯在Nature上发表了一篇有关磁共振成像的论文,为后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

1967年,美国科学家拉德·罗利等人通过核磁共振成像技术进行了脑部扫描,首次展示了对人体组织进行无创伤、三维图像观察的潜力。

1970年代,深入研究和进一步发展了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1年,NMR成像第一次用于检测人体肺部病变,并成功观察到肿瘤组织。

1973年,美国科学家保罗·拉特曼成功研制出第一台全身核磁共振扫描仪,并于1977年获得了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批准,正式在临床应用中使用。

1980年代至今,MRI技术发展迅速。

1980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圣地亚哥分校的人类MRI研究中心开始使用1.5T超导磁体。

随着技术的成熟,1.5T成为全球MRI仪器的标准,并成为获得高质量图像的主要手段。

1990年代初,1.5T MRI已广泛应用于人体各个部位的诊断。

随着科技的进步,高场强MRI也在不断发展。

1999年,丹麦奥胡斯大学医学院的科学家首次将3T的超导磁体应用于临床。

高场强MRI的出现使得信噪比增加,图像分辨率更高,有助于医生对病变进行更准确的确定。

近年来,MRI技术日益成熟和完善,成为医学影像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们不断改进软硬件系统,提高图像质量和诊断能力。

例如,引入并行成像技术,通过同时采集多个数据,大大缩短了扫描时间;并且,还出现了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和磁共振声源成像等新技术,使得我们可以研究人脑的活动和功能。

磁疗的文章

磁疗的文章

磁疗的文章摘要:一、磁疗的定义与原理二、磁疗的历史与发展三、磁疗的应用领域四、磁疗的优缺点分析五、磁疗在我国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六、未来磁疗的发展趋势与挑战正文:磁疗是一种利用磁场对人体进行治疗的方法,其原理是通过磁场作用于人体生物组织,影响细胞代谢和生物电活动,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磁疗作为一种非侵入性的治疗手段,具有无痛、无创、安全等优点,因此在近年来得到了广泛关注和应用。

磁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前,古希腊和中国的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磁疗的记载。

随着科技的发展,磁疗逐渐演变为现代磁疗,并开始在临床治疗中得到应用。

20 世纪以来,磁疗设备和技术不断更新,磁疗的应用范围也不断扩大。

磁疗广泛应用于疼痛治疗、神经系统疾病治疗、骨关节疾病治疗、心血管疾病治疗等领域。

近年来,随着磁疗研究的深入,其在肿瘤治疗、免疫系统疾病治疗等领域的应用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磁疗虽然具有很多优点,但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例如,磁疗的效果因个体差异而异,对于某些疾病可能需要较长时间的治疗;此外,磁疗设备的使用也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如磁泄漏、设备过热等。

因此,在推广磁疗时,需要对其优缺点进行全面评估。

在我国,磁疗研究始于上世纪50 年代,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磁疗已经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我国在磁疗设备研发、临床应用、政策支持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果。

目前,磁疗在我国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越来越多的医疗机构开始将其作为治疗手段之一。

未来,磁疗将在以下几个方面面临挑战和发展趋势:一是磁疗技术的创新,包括设备小型化、功能集成化等;二是磁疗与其他治疗方法的结合,以提高治疗效果;三是磁疗在个性化医疗中的应用,以满足不同个体的治疗需求。

磁圆针疗法

磁圆针疗法

三、补泻手法
师老所研制的磁圆针补泻手法有三: 一是迎随补泻法, 二是轻重补泻法, 三是取穴补泻法。
用磁圆针治病,对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 须知它的走向。
只有将经络起止循行及走向记熟,才能 正确运用各种补泻手法。
迎随补泻法: “迎而夺之”为泻,“随而济之”为补。
轻重补泻法(徐急补泻): 虚证轻叩之,实证重叩之。
三、磁疗的革新
(一) 古人对圆针的论述
《灵枢·九针论》:黄帝日:……九针焉生?歧 伯日:九针者,天地之大数也。始于一而终 于九。故日一以法天,二以法地,三以法 人,四以法时,五以法音,六以法律,七 以法星,八以法风,九以法野。
二者地也。人之所以应土者,肉也。 故为之治针。必筒其身而员其末,令无 得伤肉分,伤则气得竭。
如施针时机己到,刻不容缓,要思想集 中,专心致志,动作要从容,平心静息, 精诚领会,体察气到的反应。刺治虚证时, 要使正气实,刺治实证时要使邪气虚。当 经气至时,慎重掌握细心体会,勿失良机 地施用补泻。里病宜重叩,表病宜轻叩。 无论久病、新病,叩击时都应该以得气为 主。施术时要郑重其事,如临深渊一样地 小心谨慎。手持针具,如手握虎钳一样的 稳重壮实,全身贯注,不为它事物所干扰。
有许多国家利用磁性器件,以测定
癌症及超导磁体治疗癌症。
二、磁场抑菌试验
• (一) 磁场对细菌的影响,在国外早就有过报 道。近年来,北京、江苏、湖南等地磁疗 科研人员也开始了这项工作。他们采用圆 形、长方形磁片,表面场强分别为500、 1500、3000高斯,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 肠杆菌、绿脓杆菌、溶血性链球菌、痢疾 杆菌等细菌进行试验。为了说明问题,他 们还用了不具有磁性的普通铁片,同时放 入有细菌的平皿中,作为对照。
一、磁圆针的治疗原理和作用

不能遗忘的磁共振发展史

不能遗忘的磁共振发展史

不能遗忘的磁共振发展史------推广------一、磁共振的早期发展史1973年,当世界第一台CT扫描仪仅仅发布一年后,核磁共振的先驱之一,科学家罗伯·洛赫尔和他的同事们在荷兰的中心实验室开始了最初的核磁共振研究,并得到了著名的核磁共振图像:“诺丁汉的橙子”。

随着研究队伍的壮大,该实验室在1978年组建了团队开展“质子项目”的研究,并拥有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一台长达1米的0.15T 磁体。

1980年12月3号,他们得到了第一幅人类头部核磁共振图像。

后来,在优化了序列设计后,他们又获得了体部图像,放射科医生也第一次看到了可分辨的器官。

不久,实验室又成功获取到世界上第一张二维傅里叶变换后的图像。

1983年末,美苏核危机愈演愈烈。

在这历史背景下,美国放射学会推荐将核磁共振(NMR)改为磁共振(MR)以缓解公众特别是患者对于对于核医学的担心,磁共振成像的术语也沿用至今。

当时,超导磁体逐渐开始流行。

超导拥有更高的场强,更均匀的磁场,可以大幅度提高图像质量。

响应时代的潮流,飞利浦于1983年生产出了第一台超导磁共振Gyroscan S5。

当时的超导磁体具有两个明显的缺点:液氦的价格较高,每升价格高达$50;磁体的长度较长(约8.5米),常规的检查室空间往往不够。

具有多元化技术优势的飞利浦率先解决了这些问题。

该公司生产的低温发生器可以冷却和液化气体,不仅减少了1/3的液氦消耗,同时还将充当隔热层的液氮淘汰出了历史舞台。

同时飞利浦电子部门提出了“穹窿”的设计机构,用来限制外部磁场的干扰,并将所需检查室的大小减小成原来的1/2至1/3。

荷兰的莱顿大学利用这种设计在磁体周围加入多个电缆,诞生了第一个具有主动屏蔽的磁体。

1984年,飞利浦革命性地推出了世界上第一个表面线圈,得到的图像可以显示非常小的细节,再次引起了放射学届的轰动。

二、紧凑型磁体革命早期的磁共振系统大且笨重,长度通常达到250cm, 重量在10吨以上。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历程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历程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历程
核磁共振技术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

以下是其发展的主要里程碑:
1.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尔顿和皮尔斯首次在顺磁性氢核上观察到核磁共振现象。

2. 1949年:荷兰物理学家布洛赫提出核磁共振技术可能用于研究物质的结构与性质。

3. 1951年:美国物理学家布隆伯格和康泽提出通过核磁共振技术可以获取生物体内化学成分的信息,为核磁共振成像(MRI)的发展奠定基础。

4. 1973年:美国物理学家拉伯和朋克提出局部磁化块(spin echo)脉冲序列,大大提高了核磁共振技术的分辨率和灵敏度。

5. 1977年:美国化学家恩格尔和温尔设立第一个核磁共振成像实验室,成功实现了人体的核磁共振成像。

6. 1980年:法国物理学家德门赫尔仪首次提出用梯度磁场来实现三维核磁共振成像,为现代MRI技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7. 1983年:美国物理学家拉瓦雷特开发出快速成像技术(Fast imaging),大大缩短了核磁共振成像的时间。

8. 1990年:美国物理学家曼斯菲尔德和莱文提出扫描条纹化成像技术(Spiral imaging),增加了核磁共振成像的空间分辨率。

9. 1997年:美国物理学家霍普金斯和赛茨开发出动态核磁共振技术(Dynamic MRI),可以实时观察生物体内的血流。

10. 2001年:瑞典物理学家曼斯斯和贝西开发出双重共振技术(Double resonance),可以同时观察多种核磁共振现象。

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创新,核磁共振成像技术在医学诊断和科学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并取得了显著的成果。

磁学 发展历史

磁学 发展历史

磁学发展历史磁学是一个古老而重要的学科,它探索磁场和磁性物质的性质和相互作用。

以下是磁学发展的简要历史:古代:古代文明对磁性的观察和利用可以追溯到公元前3000年左右。

古埃及人和古希腊人注意到一些岩石吸引铁件,并将其称为磁石。

直到公元前7世纪,中国的战国时期,磁铁的吸引和斥力才被认为是与指南针的指向相关。

17世纪:磁学现代化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7世纪。

当时,英国自然哲学家威廉·吉尔伯特对磁性进行了系统的研究,并发表了《关于磁性的论文》一书。

他首次提出了“电磁性质”的概念,并将磁性物质分类为磁体和非磁体。

18世纪:英国科学家查尔斯·库尔东发现了电流通过导线时周围产生的磁场。

这一发现奠定了电磁学和磁学之间的基础联系。

几位科学家,包括法国数学家皮埃尔-西蒙·拉普拉斯和法国物理学家奥斯丁·安培,进一步发展了磁学领域。

19世纪:磁学在19世纪继续发展,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

德国天文学家弗里德里希·威尔海姆·贝塞尔提出了地球上磁场的观测和测量方法,并发现了地球的主磁场和地磁场反转的现象。

英国物理学家迈克尔·法拉第在实验中发现了磁场和电场之间的相互作用规律,并提出了法拉第定律。

英国科学家詹姆斯·克拉克·麦克斯韦提出了电磁理论,进一步揭示了电磁学和磁学之间的联系。

20世纪:20世纪见证了磁学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革新。

磁学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如电动机、发电机、变压器等设备的设计和制造。

随着计算机技术和材料科学的进步,磁学在数据存储、磁共振成像等领域的应用也得到了巨大的发展。

21世纪:在21世纪,磁学继续进入新的领域,如磁性纳米材料、磁性生物学和磁性数据存储的研究,这些都为未来的科学和技术发展提供了巨大的潜力。

磁学的发展历史经历了数千年的演变,涵盖了从古代文明的观察到现代科学的深入研究。

通过对磁场和磁性物质的研究,磁学推动了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并为科学和技术领域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磁疗的发展概述

磁疗的发展概述
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电试力卷保相护互装作置用调与试相技互术关,系电,力通根1保据过护生管高产线中工敷资艺设料高技试中术卷0资配不料置仅试技可卷术以要是解求指决,机吊对组顶电在层气进配设行置备继不进电规行保范空护高载高中与中资带资料负料试荷试卷下卷问高总题中2体2资配,料置而试时且卷,可调需保控要障试在各验最类;大管对限路设度习备内题进来到行确位调保。整机在使组管其高路在中敷正资设常料过工试程况1卷下中安与,全过要,度加并工强且作看尽下护可1都能关可地于以缩管正小路常故高工障中作高资;中料对资试于料卷继试连电卷接保破管护坏口进范处行围理整,高核或中对者资定对料值某试,些卷审异弯核常扁与高度校中固对资定图料盒纸试位,卷置编.工写保况复护进杂层行设防自备腐动与跨处装接理置地,高线尤中弯其资曲要料半避试径免卷标错调高误试等高方,中案要资,求料编技试5写术卷、重交保电要底护气设。装设备管置备4高线动调、中敷作试电资设,高气料技并中课3试术且资件、卷中拒料中管试包绝试调路验含动卷试敷方线作技设案槽,术技以、来术及管避系架免统等不启多必动项要方高案式中;,资对为料整解试套决卷启高突动中然过语停程文机中电。高气因中课此资件,料中电试管力卷壁高电薄中气、资设接料备口试进不卷行严保调等护试问装工题置作,调并合试且理技进利术行用,过管要关线求运敷电行设力高技保中术护资。装料线置试缆做卷敷到技设准术原确指则灵导:活。在。对分对于线于调盒差试处动过,保程当护中不装高同置中电高资压中料回资试路料卷交试技叉卷术时调问,试题应技,采术作用是为金指调属发试隔电人板机员进一,行变需隔压要开器在处组事理在前;发掌同生握一内图线部纸槽故资内障料,时、强,设电需备回要制路进造须行厂同外家时部出切电具断源高习高中题中资电资料源料试,试卷线卷试缆切验敷除报设从告完而与毕采相,用关要高技进中术行资资检料料查试,和卷并检主且测要了处保解理护现。装场置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浅谈磁疗发展史

浅谈磁疗发展史

浅谈磁疗发展史磁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我国人民对磁疗的认识远比西方早,在公元190年的春秋时期,扁鹊就曾用磁石(有磁性的矿石)做枕,为秦穆公治疗偏头疾。

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磁石主要被当作一种天然药石内服,医治各种疾病。

到了唐代,磁石逐渐由内服药发展成为物理治疗方法,这在磁医学上迈进了一大步。

唐代冯赞所著的《云中杂记》中,记述了“益精者,无如磁石,以为益枕,可老而不昏,宁王宫中多用之”。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磁疗方法治疗亚健康的治疗的记录。

我国古代医学始终领先世界,古人不但提出预防为主的养生理念,而且在使用磁石枕的过程中,发现了其抗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的功效,并在王宫中普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磁石治病防病的国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磁石召铁”的记载,记录的就是公元前2319年,古人运用磁石的物理性能的最早记录。

东汉著名医学书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

当中记载:磁石主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指出:磁石可“养肾脏、强筋骨、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

”同时谈到喝用磁石炼水可治病防病。

这是磁化水最早的应用记录。

到了近代,用磁石作主要原料的磁石丸、磁石养肾丸、磁石散、磁石酒等。

在使用上从煎剂内服到研末调涂,从丸散膏丹到单纯磁场的应用方法。

1956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详细记述了磁石的种类、制法、用法、主治,还列举了磁石在医药上的十几种用途。

1963年,卫生部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了耳聋左慈丸、止血散和磁朱丸等几种以磁石为主要成分的集中中药。

20世纪70年代,发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9年,陈植、胡梅村所著世界第一部磁疗论著《磁疗法》出版。

在书中提到:对白细胞偏低的患者9例使用低磁场治疗,发现有8例不同程度的上升。

1984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对磁疗能治病这一课题从机理和临床上进行了探讨。

在《康复医学》一书中,对磁场的类型、磁疗器械和磁疗的康复作用多做了科学总结,并指出磁疗具有镇痛、镇静、消炎、消肿、双向调节血压、解痉、止泄、止痒等作用。

我国磁疗的发展

我国磁疗的发展

文章编号:1001-3830C2000D0G-0029-04我国磁疗的发展周万松C北京军区总医院北京100700D中图分类号:R454.1文献标识码:A我国应用磁石治病有悠久历史据<史记>记载在西汉初期便已有~自炼五石*的治病记载磁石是五石之一这表明我国在两千多年前已开始利用磁石等矿石药物治疗1公元四世纪的医学家陶弘景在<名医别录>中提到饮用磁石~炼水*治病可能是应用磁化水治病最早的记载1到了北宋以后关于用磁石治病的记述增多例如何希影在<圣惠方>中谈到磁石~治小儿误吞针用磁石如枣核大磨令光钻作窍丝穿令含针自出*1这是利用磁石的磁场治病的最早记述利用磁石的磁场将铁性异物吸出1南宋时代的严用和在<济生方>中记述利用磁石的磁场治疗听觉不灵症~真磁石一豆大新绵塞耳内口含生铁一块觉耳如风雨声*1十七世纪的<格致镜源>讲到在保健的应用说~益眼者无如磁石以为益枕可老而不昏*1我国古代用磁治病虽然有悠久历史从磁石作为一种药物内用到利用磁石的磁场治疗疾病的外用由于天然磁石的磁场很微弱治病效果不明显因而发展很缓慢1只是到了近代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磁石治病也得到了明显的发展1现代磁疗的发展可追溯到50年代150年代末期上海生产出磁性降压带用以治疗高血压病119G2年湖南长沙市有人用永磁体贴敷于穴位与病变局部治疗高血压病~支气管炎~风湿性关节炎等病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由于当时无医用磁片治疗操作不方便而没有获得广泛应用11970年包头石拐矿物局职工医院试制出小型铁氧体磁珠贴敷于穴位治疗高血压病~关节炎~三叉神经痛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并在1970年~全国中草药新医疗法*展览会上进行展出11970年以后我国有了稀土永磁磁片1973年湖南省首先应用钐钴合金磁片进行穴位或病变局部贴敷治疗疾病疗效也有较明显的提高从治疗数种慢性疾病扩大到数十种疾病而且扩大到用于治疗某些急性疾病如睑边广节~急性软组织扭挫伤~牙周炎等11974年北京研制成功简易旋磁机在电机马达上内嵌两片钐钴磁片当马达转动后磁片亦随之转动将静磁场变为动磁场提高了临床治疗效果11975年广东中医院应用磁电疗法治疗高血压与躯体性疼痛1徐州~上海试用~磁处理水*治疗尿路结石收到了一定效果发现磁处理水有降石~排石等作用11983年上海市标准计量管理局~上海市卫生局受国家计量局的委托于1983年3月27日至31日在江苏省常熟市召开了~磁化水治疗尿路结石科研成果鉴定会*及~磁化水应用于医疗的学术交流会* 此次学术会议促进了磁处理水在医疗上的收稿日期:2000-04-19应用O1975年安徽淮北研制出直流电磁疗机1976年研制出脉冲磁疗机产生的脉冲磁场又分为均匀脉冲磁场~渐强脉冲磁场~疏密脉冲磁场O1975年北京~湖南用铁芯线圈制成简易磁疗机能产生低频交变磁场但这种简易磁疗机粗糙磁场强度不能根据治疗的需要进行调节O天津~上海~苏州等地经过改进制成了可以调节磁场强度的电磁疗机除磁场作用外并有温热及轻度的按摩作用应用广泛效果好O北京有的单位用稀土钴永磁体制成了永磁吸取器吸取眼球内的铁性异物比传统的电磁铁要方便~灵巧O1979年湖南用稀土钴永磁体制成不同形状的永磁吸取器用于吸出肢体~躯干软组织内的弹片及其他的铁性异物1977年上饶应用磁片贴敷配合药物治疗肿瘤O上海首次将磁场镇痛应用于手术作为麻醉以后长沙~郑州等地也开展了磁场麻醉应用于拔牙及某些手术也取得一定的效果O以后又相继出现了磁电按摩器磁钅是针~磁椅~磁床~磁(腰D带~磁表~磁性项链等O1979年北京又制成了磁疗眼镜O1980年北京又制成了磁疗保健鞋O90年代制成的磁疗产品又有增加如哈慈五行针采用高性能的永磁体磁场强度高用途广泛O磁性系列寝具及其他磁性用品应运而生O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发展磁疗已成为一种常用的治疗方法治疗的病种已由数十种发展到上百种不仅用于常见病~多发病而且对某些疑难病症的治疗也有一定的作用O为了促进磁疗的发展1974年湖南省卫生厅成立了我国第一个磁疗科研协作组1975年徐州市成立了磁疗科研协作组1976年北京市~包头市~武汉市~郑州市~上海市~广东省~江西上饶市分别成立了磁疗科研协作组O1977年重庆市~安徽省~天津市分别成立了磁疗科研协作组O1978年广西自治区~陕西省~南京市~哈尔滨市~河南省分别成立了磁疗科研协作组O1987年成立了全国生物磁学研究会并主持出版<中华生物磁学>杂志O磁疗作为多种物理治疗方法中的一种为此成立单独的学术组织可能是少见的对磁疗的发展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O为了开展学术交流举行了多次会议促进了磁疗的发展O1977年初湖南省第三次磁疗学术会议上共有来自北京~上海~广州~徐州~武汉~湖南~包头等地的80名代表发表有价值论文64篇O1978年元月湖南省卫生厅~上海市卫生局~徐州市卫生局主持了在徐州市召开的第一次全国磁疗科研协作和学术交流会议出席的代表来自全国24个省市共230名发表论文221篇并首次在<中华医学>杂志上发表关于磁疗的文章(<磁场疗法对五种疾病疗效初步观察>D O1981年6月由中华医学会主持在湖南长沙市召开了第二次全国磁疗专题学术会议O出席这次会议的代表来自20个省市共120人发表121篇论文O1983年9月在北京召开的第七届国际稀土永磁应用会议我国磁疗研究有8篇论文在会议上发表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好评O1985年在郑州召开的第一届全国生物磁学会议发表磁疗方面的论文135篇O1987年在吉林市召开第二届全国生物磁学会议在会议上发表磁疗学术论文150篇参加会议的代表来自全国23个省市共166人O1989年在北京召开第三届全国生物磁学会议在会议上交流磁疗方面的论文173篇O1991年10月在上海市召开第四届全国生物磁学会议发表磁疗方面的论文170篇出席会议的有来自24个省市的168名代表O1993年1月在哈尔滨市召开了第五届全国生物磁学会议在会议上发表磁疗方面的论文148篇O1995年8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六届全国生物磁学会议在会议上发表磁疗方面的论文71篇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代表50名参加会议O另外还在1994年9月在湖南长沙召开了全国磁疗及磁生物学学术研讨会在会议上发表论文50篇有来自全国15个省市的代表50名参加会议O每次磁疗学术交流会议均有论文或论文摘要汇编O磁疗作为物理疗法中的一种方法为之多次召开学术交流会议在物理疗法中几乎是绝无仅有的O 与此同时国内出版了多部有关磁疗的专著O1975年湖南磁疗科研协作组开始编写<磁穴疗法>1976年由湖南科技情报所科普编辑部出版在全国内部发行O陈植编著的<磁疗>C75000字)1979年由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O周万松编著的<实用磁疗学>C283000字)1987年12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O李炎高~桑世博~凌季明等编著的<实用磁疗>C约140000字)1987年11月由河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O李国栋~周万松~郭立文等主编国内12名生物磁学专家撰写的<生物磁学应用技术原理>C279000字)1993年12月由国防工业出版社出版O陈植~周万松~胡梅村编著的<磁疗法>C207000字)1994年8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O张长民~王美珍~刘长江等编著的<磁疗治百病>C204000字)1995年3月由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O周万松编著的<新编磁疗学>C341000字)1995年8月由科学出版社出版O1976年北京首都磁疗协作组创办了<磁疗>杂志内部发行1977年改为<物理医学>内部发行1978年继续内部发行后经中华医学会批准在此杂志的基础上改为<中华物理医学杂志>1979年国内外公开发行<物理医学>随之停刊O1987年由生物磁学研究会创办<中华生物磁学杂志>至1993年O1994年改为<生物磁学>杂志继续内部发行至今刊登有关磁疗及磁生物学方面的文章由哈尔滨磁应用研究所主持出版O刊登磁疗方面文章的杂志除<中华理疗杂志>~<中华物理医学>~<中华医学杂志>~<中华外科杂志>~<中华耳鼻喉科杂志>~<中华儿科杂志>~<解放军医学杂志>~ <人民军医>~<磁性材料及器件>等外还有多种省级地方性杂志笔者曾在1980年10月统计从1974年至1980年10月国内共有33种杂志刊登了有关磁疗的文章从1980年10月以后又有多家杂志刊登了有关磁疗的文章O<中华理疗>杂志从1979年以来几乎每期都刊有关于磁疗或磁生物学研究的文章刊用磁疗文章的杂志之多在各种物理疗法中是名列前茅的O磁场的作用及磁生物学的研究也是从无到有从有到多从多到深O从60年代没有磁疗的实验研究进入70年代后国内开始有关于磁场对生物体影响的实验研究到了70年代中期开始进行研究的单位逐渐增多O到了70年代末期与80年代初期国内不少作者从不同方面进行的磁场的治疗作用~作用机理及磁场生物学效应方面的研究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取得了明显的研究成果O80年代后期和进入90年代后关于磁场对机体的作用及磁场的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又深入了一步磁场对组织细胞的影响从用光学显微镜发展到应用电子显微镜进行超微结构的观察~磁场对组织细胞的影响认识又深入了一步O关于磁场的治疗作用60年代和70年代认为主要是消炎~止痛作用通过不断的实践及研究对其治疗作用有进一步的认识O到了80年代已明确磁场的治疗作用有镇静~止痛~消炎~消肿~止泻~降压等O到了90年代认识到磁场还有促进骨折愈合~软化瘢痕作用O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70年代末国内开始研究磁场对血液成分的影响磁场对细菌的影响磁场对眼晶状体的影响等80年代初开始了磁场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9磁场对胃肠功能的影响9磁场对肝脏的影响G以后开展了磁场对免疫功能的影响9磁场对内分泌功能的影响9磁场对微循环的影响9磁场对血液流变学的影响9磁场对肿瘤细胞的影响等9并进行了围绕磁场治疗作用及其机理的研究G进入年代后9有更多的单位开展磁场对肿瘤及其细胞影响的研究9并有一些单位开展了磁场对体内自由基的影响G还应指出的是9在年代~年代国内一些单位对磁处理水的理化特性~生物学特性及治疗作用进行了深入的研究G磁场治疗与磁场生物学效应的研究取得了明显的成就9国内不少单位为此获得科研成果奖9据不完全统计9从1 年北京军区总医院理疗科获磁疗临床应用军队科技进步五等奖开始9至1 5年共有3 项奖励9其中国家科技发明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研成果奖一等奖1项9二等奖项9三等奖1Z项9四等奖4项9荣誉奖1项;军队科技进步三等奖4项9四等奖4项9五等奖Z 项G获国家科技发明奖者是锦州医学院~西南应用磁学研究所G获奖地区有北京(1Z 项)9长沙(项)9河南(4项)9包头(3项)9徐州(Z项)9安徽(3项)9辽宁(3项)9广州~西安和武汉(各1项)G上述奖励对于促进磁疗的临床应用与磁生物学效应的研究起到了积极作用G磁疗的推广应用与其治疗作用~机理的研究9国内有些单位发挥了较为重要的作用9如湖南医科大学及其附二院~衡阳医学院~包头医学院~安徽大学物理系~兰州医学院~吉林空军医专~深圳大学~哈尔滨医科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军区总医院~哈慈研究所等G磁疗法到目前已发展成为一种常用的有效的治疗方法9并且有较丰富的理论基础9但仍存在一些需要注意的问题9如有的夸大磁疗的效果与应用的范围9有的磁疗用品规格单一9不能满足不同情况的需要9有的磁疗产品质量欠佳9甚至低劣G但这些只是磁疗发展中出现的问题9通过不断努力9必将促进磁疗进一步发展G作者简介:周万松(1 35-)9男9湖南省隆回县人G1 55年军医学院毕业9主任医师9兼任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常务理事9超声治疗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电子学会应用磁学分会委员~中国音乐治疗学会常务理事~<中国超声医学杂志>常务编委~<人民军医杂志>特约编审~<生物磁学杂志>副主任编委~ <中国自然医学杂志>编委G出版专著4部9合著15部9发表论文百余篇G。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简称MR)是一种通过磁场和无线电波相互作用来观察和分析物质结构和性质的技术。

它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包括以下几个重要阶段:第一阶段是科学家们开始研究磁共振现象。

20世纪40年代,荷兰物理学家Bloch和美国物理学家Purcell分别独立地提出了关于核磁共振的理论,并成功地将其应用于研究液体和固体中的原子核自旋。

第二阶段是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初步发展。

20世纪70年代初,英国物理学家Lauterbur和美国物理学家Mansfield独立地提出了核磁共振成像(Nuclear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NMRI)的概念,并开展了相关实验。

他们通过在磁场中施加梯度磁场,并利用不同位置处的磁共振信号的频率差异,实现了对物体内部的空间定位,从而获得了物体的横截面图像。

第三阶段是磁共振技术的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磁共振成像技术得到了进一步改进和发展,成为医学诊断中常用的无创检查手段。

人们利用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对人体进行全身或局部的高清晰度成像,获得组织和器官的详细结构信息,从而帮助医生诊断和治疗疾病。

第四阶段是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unctional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简称fMRI)的兴起。

20世纪90年代初,科学家们发现,在人体脑部进行特定任务时,会引起神经活动量的变化,而这种变化可以通过磁共振成像技术来检测和显示。

fMRI技术的出现使得人们可以非侵入性地研究人类大脑活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动了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的发展。

第五阶段是磁共振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广泛应用。

随着磁共振技术的不断发展,它在材料科学、生物科学、化学等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

磁共振技术的高分辨率、非破坏性和非侵入性等特点,使得它成为研究和分析物质结构与性质的重要工具。

同时,磁共振技术的进一步创新和改进,也为其他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更多可能性和新的发展方向。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

磁共振的发展历程磁共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MRI)是一种采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医学成像的技术,由于其非侵入性、高分辨率和多参数成像等优势,成为现代医学诊断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

下面我将为您介绍MRI的发展历程。

20世纪40年代初,磁共振成像的概念首次提出,当时人们开始研究射频辐射和磁场对物体的相互作用。

1946年,美国物理学家费利克斯·布洛赫发表了《核磁共振现象》的论文,成为MRI技术理论的基石。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开始尝试利用核磁共振原理进行医学成像。

1971年,美国科学家保罗·赛纳什(Paul C. Lauterbur)首次提出了利用梯度磁场产生的信号进行二维成像的概念。

他采用了称为“K空间”的数学表示方法,为后来的三维成像技术奠定了基础,并获得了2003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1973年,英国科学家彼得·曼斯菲尔德(Peter Mansfield)进一步发展了MRI成像的技术,提出了一种称为“旋转扫描法”的方法,可以获得更高的空间分辨率,并成功应用于磁共振成像中。

他的贡献使得MRI技术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为研究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图像信息。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们开始使用数字图像处理方法对MRI图像进行分析和重建。

1980年,美国科学家理查德· Ernst发表了一篇名为《四路傅里叶图像采集应用于核磁共振成像的实现方法》的论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傅里叶变换的成像方法,可显著提高图像的质量和分辨率。

这为后来的MRI 研究提供了更多的技术手段。

1990年代,平行磁共振成像(Parallel Imaging)技术的出现使得MRI成像时间得到大幅度缩短,改善了患者的舒适度。

此外,磁共振波谱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Imaging, MRSI)技术的发展,使得医生可以通过分析脑内不同代谢产物的含量来诊断疾病。

磁疗的发展概述

磁疗的发展概述

国外磁疗的发展概述·国外最早使用磁疗治病的记录是古希腊医生加仑。

他把磁石作为泻药应用到临床治疗腹泻,比我国晚400多年的时间。

·公元450年,希腊也有运用磁石治疗手足痛、风湿、下肢浮肿的记载。

·古罗马医生艾蒂尤斯记录说:当人们手足疼痛或痉挛、惊厥时,如果用手握磁石即可解除病痛。

·公元十一世纪,瑞士医学家帕拉歇卢用磁石治疗脱肛、浮肿、黄疸等疾病。

·十七世纪法国SNOK用磁石按摩,轰动巴黎,成为名医。

·公元十八世纪、奥地利医生梅斯默纪及法国的医生德勒泽先后研制了催眠术、疾病与磁场的关系。

·公元1798年,英国医生帕金斯,创造了金属牵引器,通电后可以解除疼痛,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磁疗器具。

以后又制造精美的磁项链用这种方法磁化血液,治疗多种疾病。

·1870年,著名学者阿恩特•舒而茨认为,弱磁场刺激能增进生理机能。

中弱磁场刺激更能促进生理机制。

但进一步加强刺激则会使生理机能停止。

·公元二十世纪初,各种磁疗椅、磁疗床、磁疗帽、磁疗表、磁疗器等相继出现。

·苏联在卫国战争时,应用磁场、磁膏治疗伤痛。

·日本用磁疗降压带治疗高血压、神经衰弱。

·1961年,第一次国际磁生物学会召开。

·捷克、前苏联利用磁化水治疗肾结石。

·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访华,送给我国两台磁疗椅,椅子上设6个磁极,可治疗50多种疾病。

日本掀起了磁疗保健热,把磁疗推上一个新台阶。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美、日、苏、英、法、民主德国、联邦德国、罗马尼亚、印度、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开展了生物磁学的实验与研究,使利用生物磁场治疗各种疾病的技术快速发展。

·70年代,美国的研究人员罗伯特•巴克尔和罗德里•巴斯特两位教授,利用外加电磁场的作用,成功地诱发了成熟老鼠的四肢再生。

这两位教授指出,通过电磁场的作用,已被割掉爪子的老鼠能够重新长出正常的爪子。

磁疗是真的吗?骨科磁场治疗技术的发展历史

磁疗是真的吗?骨科磁场治疗技术的发展历史

磁疗是真的吗?骨科磁场治疗技术的发展历史磁场治疗技术的开始与发展基于20世纪50、60年代骨组织电效应的发现。

日本学者通过测量干骨变形的电位,而首次报道了骨组织压电效应。

随后相关研究在美国蓬勃展开,相继发现并报道了湿骨、软骨组织等组织随机械应力变化而产生的电位变化。

随着对骨组织电效应研究的不断深入,电和电磁场对于细胞和组织生物学效应也被很好证明,因此也逐渐推进了各种磁场治疗仪器和设备的发明,并逐渐应用到骨折延迟愈合、骨不连、骨组织非血管性坏死、脊柱融合术、骨移植及顽固性的肌腱炎等骨科研究与临床领域。

电磁场刺激骨愈合的形式多种多样,主要有恒定直流电、脉冲直流电、电容耦合(电场法)和脉冲交变电磁场等。

在骨科领域的临床应用中,出现了三种可用的骨生长刺激模式。

经皮或植入电极的直接电刺激,例如Brighton CT等研究带电极的直接电刺激。

他们用电极插入骨折位点,产生局部电流,治疗骨不连。

在纳入研究的24例骨不连患者中,获得了62.5%的骨愈合成功率。

?置于皮肤表面的成对电容刺激。

例如Brighton CT等用导电膏将盘状电极贴在皮肤上,发明了非侵袭性偶联电容刺激,从而在骨折部位产生足够宽广且强度一致的电场,用来治疗难治性骨不连,也获得了较良好的治疗效果。

?随时间变化的磁场诱发的电磁场刺激,例如Bassett CA等用脉冲电磁场治疗胫骨骨干骨折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127例患者纳入治疗前3个月,所有患者均无影像学愈合证据,经每天10h,最长治疗9个月,平均治疗时间为5.2个月,有87%获得了临床愈合。

随着电场和电磁场被证实能促进骨折延迟愈合和不愈合的愈合过程,作为非侵袭性的治疗设备,它们与1979年经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FDA)批准首次用于临床。

同时电场和电磁场的潜在成骨刺激性也促进了几种FDA批准的非侵袭性骨生长刺激仪器的发展,用来治疗骨不连。

另外临床研究也进行了对于无血管性坏死的研究,而这些仪器作为脊柱融合的附属刺激治疗则使开始于上世纪70年代。

mri发展史

mri发展史

mri发展史MRI(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是一种非侵入性的医学成像技术,通过利用磁场和无害的无线电波来生成人体内部的详细图像。

它在医学诊断和研究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MRI的发展史以及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

20世纪70年代初,MRI技术首次被引入医学领域。

当时,人们对于MRI的原理和应用还知之甚少。

然而,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研究者们的努力,MRI逐渐成为一种常用的医学成像技术。

MRI的原理是基于水和脂肪等组织中的氢原子在强磁场中的行为。

当人体暴露在强磁场中时,氢原子会产生共振,释放出能量。

利用这些能量,MRI设备可以生成详细的图像,显示出人体内部组织的结构和功能。

MRI的发展经历了多个阶段。

在早期的MRI设备中,磁场较弱,图像质量较差。

但随着技术的进步,磁场强度得到了提高,图像质量也随之改善。

此外,MRI设备的体积也逐渐减小,操作更加便捷。

随着MRI技术的不断发展,其在医学领域的应用也日益广泛。

MRI 可以用于检测和诊断多种疾病,如脑卒中、肿瘤、心脏病等。

与传统的X射线和CT扫描相比,MRI具有更高的解剖分辨率和对软组织的更好可视化效果。

因此,MRI在临床诊断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医生和患者的青睐。

除了临床诊断,MRI还在医学研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科研人员利用MRI技术,探索人体各个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并研究疾病的发生机制。

例如,研究人员使用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来研究大脑的活动,了解人类思维和行为的基础。

随着时间的推移,MRI技术不断创新和改进。

例如,高场MRI技术利用更强的磁场,提高图像质量和空间分辨率。

并且,新的MRI技术正在研发中,如磁共振弹性成像(MRE)可以用于评估组织的弹性特性,有助于肿瘤的早期诊断。

尽管MRI技术在医学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功,但仍存在一些挑战和限制。

首先,MRI设备的价格昂贵,不是所有医疗机构都能够负担得起。

其次,MRI扫描需要较长的时间,患者需保持静止,这对于一些无法耐受长时间扫描的患者来说可能是个问题。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演变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演变与应用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演变与应用磁共振成像技术(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是一种先进的医学影像技术,可用于检测人体内部的构造、功能、代谢等,是现代医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这项技术的演变自1970年代以来一直在不断进行,不断推陈出新。

下文将详细阐述MRI技术的演变对人类的影响以及其广泛的应用领域。

一、MRI技术的起源MRI技术的起源可以追溯到20世纪中叶,当时科学家K.T. Thulborn等人在发现核磁共振现象的基础上,将核磁共振及相关技术应用到了医学领域中,实现了人体内部构造的高分辨成像。

当时,尤其是80年代初期,国外的MRI设备曾经因为得到的图像质量无法满足医学需要而受到反弹,但这并没有影响MRI技术的发展。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磁共振成像技术的改进, MRI已成为一种在医学领域中应用广泛的影像技术。

二、MRI技术的改进针对MRI技术的不足之处,科学家们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以改进MRI技术的表现。

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改进是磁共振谱(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它可以在成像的基础上显示出人体内部化学物质的分布和结构。

通过对分子的瞬时磁偶极矩进行建模,MRS可以使医生们获得有关人体内部分子代谢和疾病发生的更多细节。

此外,MRI技术的进一步发展还涉及3D成像技术和快速成像技术。

后者采用了高速图像抓取技术,大大缩短了图像生成的时间。

从而降低了损伤患者的风险,减少了影像对患者的侵害,也节约了时间和资源。

三、MRI技术的应用领域现在MRI技术已成为一种广泛的影像技术,其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多,从头晕到肿瘤,EMR的应用面正在不断扩大。

后者成为医生用来检测和治疗多种疾病的强有力工具。

下面将对MRI技术在医学领域中的应用做详细介绍。

1) 诊断脑科疾病MRI技术可用于检测脑损伤、中风和肿瘤等疾病。

脑成像可以让医生更好地检测脑部病变,并监控病情的变化。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磁疗发展史
磁疗有着悠久的历史。

古代,我国人民对磁疗的认识远比西方早,在公元190年的春秋时期,扁鹊就曾用磁石(有磁性的矿石)做枕,为秦穆公治疗偏头疾。

但在很长的一个时期内,磁石主要被当作一种天然药石内服,医治各种疾病。

到了唐代,磁石逐渐由内服药发展成为物理治疗方法,这在磁医学上迈进了一大步。

唐代冯赞所著的《云中杂记》中,记述了“益精者,无如磁石,以为益枕,可老而不昏,宁王宫中多用之”。

这是全世界第一个磁疗方法治疗亚健康的治疗的记录。

我国古代医学始终领先世界,古人不但提出预防为主的养生理念,而且在使用磁石枕的过程中,发现了其抗衰老、防止老年痴呆的功效,并在王宫中普及。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磁石治病防病的国家,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磁石召铁”的记载,记录的就是公元前2319年,古人运用磁石的物理性能的最早记录。

东汉著名医学书籍《神农本草经》是我国第一部中草药专著。

当中记载:磁石主治周痹风湿、肢节肿痛、不可持物,除大热烦满及耳聋。

南北朝时医学家陶弘景所著《名医别录》指出:磁石可“养肾脏、强筋骨、益精除烦,通关节,消痈肿鼠瘘,颈核喉痛,小儿惊痫。

”同时谈到喝用磁石炼水可治病防病。

这是磁化水最早的应用记录。

到了近代,用磁石作主要原料的磁石丸、磁石养肾丸、磁石散、磁石酒等。

在使用上从煎剂内服到研末调涂,从丸散膏丹到单纯磁场的应用方法。

1956年,《中国药学大辞典》,详细记述了磁石的种类、制法、用法、主治,还列举了磁石在医药上的十几种用途。

1963年,卫生部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录了耳聋左慈丸、止血散和磁朱丸等几种以磁石为主要成分的集中中药。

20世纪70年代,发明核磁共振成像技术。

1979年,陈植、胡梅村所著世界第一部磁疗论著《磁疗法》出版。

在书中提到:对白细胞偏低的患者9例使用低磁场治疗,发现有8例不同程度的上升。

1984年,中国康复医学研究会对磁疗能治病这一课题从机理和临床上进行了探讨。

在《康复医学》一书中,对磁场的类型、磁疗器械和磁疗的康复作用多做了科学总结,并指出磁疗具有镇痛、镇静、消炎、消肿、双向调节血压、解痉、止泄、止痒等作用。

这一时期,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在推广磁疗法,用来治疗疾病,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1995年,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牵头开展研究,经八年攻关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仿古地磁发生器”,攻克了世界人工模拟地磁场“强度过高”和“穿透力不足”的技术壁垒,成为世界磁医学领域先进的科技成果,表明我国在磁医学研究领域已经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2007年9月23日,“攻克世界人工模拟地磁场技术壁垒”高层专家论坛成果发布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

会上杨子彬、黄席珍、田景福、关舟、王敏清等来自国内磁医学、保健医学、康复医学、睡眠医学等领域的众多权威专家就地
磁场与生命的关系、当前人类所处的地磁场环境以及“仿古地磁发生器”的诞生对磁医学研究和应用产生的影响展开深入研讨。

仿古地磁发生器专利技术发明人李银祥在会上正式发布了这一高科技成果,详细讲解了仿古地磁发生器的原理、机能和意义。

他介绍说,“仿古地磁发生器通过模拟世界各地‘长寿村’的磁场环境,成功复原出最适宜生命体生存成长的原始地磁场环境,实现了‘低磁场强度,高穿透力’的几代磁疗人的梦想,能深层作用于人体血液和细胞组织,从而使得磁疗技术变得真正有意义起来。


原国家卫生部部长钱信忠出席会议,对仿古地磁发生器的研发成功给予高度评价,并对我国在磁医学领域的研究和技术转化取得更大进展寄予厚望。

据了解,“仿古地磁发生器”技术在国内保健领域已得到成功应用,迅速实现产业化。

为了让人们在非常舒适的睡眠过程中不知不觉进行科学补磁,科学家们研制出了一套独特的软玉无簧弹性支撑系统,改进了传统寝具的软硬度和舒适度,可以顺应人体自然生理弯曲,更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

我国企业运用这些技术自主研发出的康姿百德功能寝具系列,克服了传统磁疗产品磁场强度大但穿透效果不明显的弊端,给世界寝具行业带来革命性影响。

我国开始引领世界寝具行业新标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