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现代汉语的词类划分 (一)为什么汉语词类问题一直是个老大难的问题?
第一 、我们对词类的认识 , 来自西方印欧语语言学。印欧语 具有丰富的形态变化和形态标记,词类和句法成分具有严格的对 应的关系,形态和成分成为划分词类的重要根据。而汉语缺乏形 态,词类和句法成分是一对多的关系。


第二 、 词的用法 , 实际存在着不同的历史层次和领域层次。
——《文通》“例言” 3、《文通》划分词类的主要问题是它所持的意义标准: “凡字有事理可解者,曰实字。无解而惟以助实字之情态者,曰虚字。”对具体词 类的划分,《文通》说:“字有各义……。义不同而其类亦别焉。故字类者,亦类其义 焉尔。”由此而得到的进一步结论是“字无定义,故无定类。而欲知其类,当先知上下 文之义何如尔。”
作‘词类’。”“词类是分别观念自身在言语中的类和性质。” (5页)

3、具体给词定性时, 《新著国语文法》采用了功能标准:

“必须看他在句中的位置、职务,才能认定这一个词是属于何种
词类。”(6页)

黎錦熙说的“职务”,指的就是一个词在句中充当的句子成分。

4、结论

“凡词,依句辨品,离句无品。”(29页)
——《马氏文通》“实字卷之五”
《新著国语文法》
1、黎錦熙“五类九品”的词类系统:

1、名词

实体词

2、代名词

3、动词 ——述说词

4、形容词

区别词

5、 副 词

6、介词

关系词

7、连词

8、助词

情态词

9、叹词

2、《新著国语文法》划分词类的根据仍然是意义:

“就语词在言语的组织上所表示的各种观念,分为若干种类,叫
词类问题经过长期研究,又经过三次大讨论之后, 有些理论问题已经逐步接近解决 。但是在一些很基本 的问题上仍存在不同认识。
(三)从《马氏文通》和《新著国语文法》 看早期的词类划分
《马氏文通》的词类及其词类观 1、马建忠建立了一个严整而完备的词类系统:

2、马建忠对划分词类的目的有正确认识: “是书本诣,专论句读;而句读集字所成者也。惟字之在句读也,必有其所,而字 字相配,必从其类;类别而后进论夫句读焉。”
法)研究语言的横的关系即“配置关系”,纵横两方面都有详尽研究,
才能彻底了解词的经常性质和临时职务的关系。他指出,相同位置上的
词形成的关系就是会同关系,主张根据功能划分词类。如“孟子见齐宣
王”,“孟子见梁惠王” ,“齐宣王”与“梁惠王”属会同关系。

(2)方光焘提出了“广义形态”说:

析的原理。
2、汉语词类问题的第二次论争

1953年10月,高名凯在《中国语文》上发表
《关于汉语的词类分别》一文,提出划分词类必须根
据形态,而汉语实词没有形态变化,所以汉语的实词
不能分类,由此引起第二次关于汉语词类问题的大讨
论。吕叔湘的《关于汉语词类的一些原则性的问题》
(收入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是一篇带总结性
——《文通》“正名卷之一” 马建忠在给词分类时,同时还注意到了功能: “凡字之有数义者,未能拘于一类,必须相其句中所处之位,乃可类尔。”“所 处之位”的本质就是把词类和成分相对应。 4、为了解决字类跟“所处之位”相矛盾的问题,马氏采用了“字类假借”说,即 先确定某类字经常充任某一成分,一旦其他类别的字来充任该成分时,便是假借他类字 来作该类字。如“天下密如”: “‘密如’本状字也,……今假为内动。”
第三 、以往讨论汉语词类问题时 , 大家都只举些典型例子 , 对
现代汉语千千万万的词尚未一个一个地深入考察。
(二)词类和划分词类的目的和标准 1、为什么要划分词类? 理论上:是阐述语法规则的出发点,使词法和句法的叙述成为可能。
美丽——很美丽 | 美丽的海湾 | 风景美丽 可悲——很可悲 | 可悲的命运 | 下场可悲 好看——很好看 | 好看的电影 | 这个款式好看 形容词可以受程度副词修饰,可以作定语、谓语。 实践上:避免词性误用,从根本上说明一些病句的原因。
*他服了镇静药后,一连睡眠12小时。 “主要是为了讲语句结构:不同类的词或短语在语句结构里有不同的 活动方式。”
——吕叔湘《汉语语法论文集》503页) 吕先生针对词类的划分指明了两个问题:划分词类同句法分析密切 相关;划分词类的基本依据是不同类的词在语句结构中不同的活动方式。
2、划分词类的标准 语法具有民族性,不同语言划分词类的标准不可能 完全一样,现代汉语划分词类应该依据什么标准?
能分类的结论。
(三)汉语词类问题的大讨论

1、汉语词类问题的第一次论争

陈望道发表《谈动词和形容词的区别》(上海《语文周刊》15期,
1938年10月19日),发起了一场历时四年半的文法革新讨论。

(1)陈望道提出了“会同关系”和“配置关系”:

“语部”(词类)研究语言的纵的关系即“会同关系”,“析句”(句
“从词与词的互相关系上,词与词的结合上(结合不必一定是句子)
wk.baidu.com
也可以认清词的性质。”他举例说“墨”与“铁”都可以同“一块”结
合,因此,可以归入同一语法范畴。这种词与词的相互关系、词与词的
结合,就是一种广义的形态。(参见方光焘《体系与方法》,辑入《中
国文法革新论丛》,47-52页。)

陈望道的“功能说”、方光焘的“广义形态说”都已触及分布分
有形态标记的语言 受其影响较小,对无形态标记的语言来说,这
会给词类划分带来不少的麻烦。
在一些专业领域,“金”可以自由的做主语、宾语:
(1) 金不能跟这些元素化合。(“金”作主语)
(2) 汞比金还重。 (“金”作介词的宾语)
(3) 加入 0.01 克金。(“金”作动词的宾语,受数量短语的 修饰) 在日常交际中,“金”只作定语:“金耳环”、“金手 镯”、“金戒指”等,做其他成分得说“黄金”或“金子”: “投资黄金”、“开采黄金”。
的文章,有很多精辟的见解。

5、采用了活用、转类的办法来解决划类和定性的矛盾:

“平民的生活”,因为“平民”作定语,所以“转成了纯粹的形
容词”(63页);

“绚烂之极,归于平谈”,其中的“绚烂”“平淡”由形容词转
成名词(110页);

“唱得更好听”,其中的“听”由动词转成副词,“好”由形容
词转成副词(170页)。

根据“字无定类”“离句无品”推论下去,势必得出汉语的实词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