隶书概说

合集下载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艺术概述

隶书艺术概述隶书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在书法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隶书的出现改变当时的沟通、交流现状,相对于古文字而言,隶书让高高在上的古文字变得更大众、更普通,利于当时人民的学习和使用。

我们知道,在古文字通行的时期,文字的流通仅在统治阶级和文人阶级,古文字因其笔画的象形性和复杂性,使得流通起来很闭塞,人们释读起来也很生涩,不利于文化的交流,也限制了文字的发展。

而隶书则是摆脱这种桎梏的新文字,真正地让中华文脉活了起来,更贴近于现实生活。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点等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也叫佐书、史书,是古代正书的古称。

由篆书简化演变而成,把篆书圆转的笔画变成方折,改象形为笔画化,以便书写,这个过程称之为“隶变”。

隶书始于秦代,兴于汉,沉寂于魏至明,复兴与明末、清末。

一、隶书的形成与发展(一)隶书的形成期1.程邈作隶关于隶书的形成,《魏书•术艺传·江式》:“隶书者,始皇使下杜人程邈附于小篆所作也,以邈徒隶,即谓之隶书。

”认为隶书由秦朝人程邈所作,相传秦末程邈在狱中将小篆去繁就简,字形变圆为方,笔划改曲为直。

改“连笔”为“断笔”,从线条向笔划,更便于书写。

2.楚简说从秦朝到汉朝,隶书的碑帖风格各异,从古楚故地出土的大量楚简,如郭店楚简、包山楚简,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清华简等。

战国楚简开创了用毛笔书写文字的历史,战国楚简用毛笔书写创造了中国汉字的笔画系统,而点横撇竖捺的笔画系统是隶书的本质特征,是隶书区别于甲金文字的根本所在,因而,楚简之后“初有隶书”,楚简未必不是隶书的起始源头。

3.书变说依据文字发展演变规律,隶书创造之工程非少数人能完成。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出土了大量的竹木简牍,尤其云梦睡虎地秦简和青川木简足以证明,隶书早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前就存在,它不仅与古文字:殷甲骨、商周金文、战国石鼓文、简帛书、楚竹书等一脉相承,而且与早期隶书十分相似,字形接近今文字,呈方块形状发展,在笔法上有粗细对比,书写有节奏变化,线条形态有蚕头燕尾趋势。

隶书

隶书

(四)、衰落时期----魏晋宋元明
魏晋以后,隶书的发展已没有太多的
余地,在标准化样本隶书《熹平石经》的影 响下,体态大小一律,横平竖直,工整而且 规矩,点划拘谨刻板,蚕头燕尾和波磔挑法 千篇一律,基本上都在往工整规矩的路上滑 行。
魏晋时期是“今文字”书体演变完 善的重要历史阶段。这时期正书逐步完 善,趋于定型,越来越成为应用文字的 主流,并使书法成为一门自觉和艺术。 面临日趋成熟的草书、行书、正书,隶 书则显得规矩严谨,在表达情趣方面逊 于上述书体。
《莱子侯刻石》 隶书 新莽天凤三年 此刻熔篆籀之意写隶,用刀犀利,结体方峻,苍劲简质,
意味古雅,通过此石,可窥西汉书风。
《老子》甲本
马王堆帛书用笔与一般 汉简相比,无草率之意,沉 着遒健,有圆厚之感。但帛 书中所表现出的风格也各 有不同。
如其中的《老子》甲 本,其形态大都保留有小 篆纵势遗意,字距较大,多 呈长方之体势,与秦隶一脉 相承。
《五凤二年刻石》
《五凤二年刻石》,虽然形 构已脱去篆书遗意而完全隶法, 但刻工在雕刻中仍然沿用篆书之 法,无明显波磔。从书体演变角 度来看,明显滞后于同期的简帛 书和金文。
书家多断为隶书定型的例证。 康有为也认为此刻石为“汉隶之 始”。明赵崡《石墨镌华》云: “西汉石刻传者极少,此字简质 古朴。”清翁方纲《两汉金石记》 谓其“浑沦朴古,隶法之未雕凿 者也。”
该碑笔法严谨而显多姿,结体舒畅, 波磔柔美,形成了典雅、秀逸的风格。文 字清晰,书法工整精细,秀丽而有骨力, 充分展显了汉隶的成熟与风格。
此碑碑石精细,碑身完整,实为汉碑、 汉隶之精品。也是目前中国汉代石碑中保 存比较完整、字体比较清晰的少数作品之 一。该碑是汉代隶书的重要代表作品,在 汉隶中此碑独光和六年之间。由 蔡邕等人主持订正经籍文字, 经汉灵帝许可,刊刻于石。

隶书概说2

隶书概说2
一、隶书简历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 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 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 “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 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 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 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最基本特点-蚕头 燕尾
比喻隶书的横画起笔和横波收 笔。长画起笔时回锋隆起,形 如蚕头,横波收笔时,顿笔斜
二、隶书的起源
二、隶书的起源

2、考古的角度 从考古发掘出来的材料来看,战国和秦代一 些木牌和竹简上的文字,已有简化篆体,减少笔 划,字形转为方扁,用笔有波势的倾向。这是隶 书的萌芽。西汉时,书法中隶体的成分进一步增 加。长沙马王堆出土的西汉帛画《老子》已有了 明显的隶意。隶书成熟于东汉。汉桓帝(147— 167)、汉灵帝(168—189)时代,是隶书的盛期。
幽州书
佐秦君 石阙

此石1964年出土 于北京西郊石景 山。无年月,存 阳文“汉幽州书 佐秦君之神 道”10字。藏北 京首都博物馆
其书大小参差,多用方折。笔画圆劲如截钢丝,气 势雄浑,别具一格。
衡方碑


全称《汉卫尉卿衡府 君碑》。东汉建宁元 年(168年)九月立,隶 书。20行,行36字。 藏山东泰安岱庙 。 此碑自宋欧阳修以来, 迭经著录,为著名汉 碑之一。碑字结体宽 博,笔画肥厚古拙, 方圆兼备,风致高雅, 体势雄伟。



隋唐时期,隶书的正体字地位被楷书所取代,作 品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每况愈下,急剧 滑坡。 五代和宋元,书法流行楷书和行草,分数已被人 淡忘。 元代书法家以复古为志向,临习隶书的风气较盛, 但点划和结体过于光挺平直,缺少变化,非常刻 版。 明代的隶书作者不多,主要有文征明父子及王百 榖,赵凡夫等人,他们的作品受楷书影响很大。 连当时人都感到不满。

隶书的概念和特点

隶书的概念和特点

隶书的概念和特点以下是 7 条关于隶书的概念和特点的内容:1. 隶书啊,那可是书法中的一大瑰宝呢!它就像一位沉稳而内敛的智者。

看看《曹全碑》,那优美的笔画,蚕头雁尾,多有意思呀!隶书的特点之一就是笔画有波折,就像小波浪一样,一波接着一波,是不是很神奇?2. 嘿,你知道隶书吗?它可不简单呐!它犹如历史长河中一颗闪耀的星星。

拿《张迁碑》来说吧,那粗重的线条,满满的力量感啊!隶书的横画常常写得特别长,就如同伸展开的双臂,给人一种大气的感觉,你说妙不妙?3. 哎呀呀,隶书这种字体可太有魅力啦!简直就像是一个神秘的宝藏等待我们去挖掘。

看看《礼器碑》,那精致的结构,多让人惊艳啊!隶书的结构很有特点哦,扁扁的,像个小盒子一样紧凑,这独特的样子,你难道不想好好探究一番?4. 哇塞,隶书啊,那可是有着独特韵味的字体呢!你想想看,它是不是像一首古老的歌谣。

就像《乙瑛碑》,那笔画的转折,多有韵味呀!隶书的蚕头雁尾不就是它最鲜明的标志嘛,就如同一个独特的符号,让人一眼就能认出它来,是不是超酷的?5. 嘿哟,隶书真的好特别呀!就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

瞧瞧《石门颂》,那飘逸的感觉,绝了!隶书的线条变化多端,一会儿粗一会儿细,像个调皮的小孩子,这有趣的特点难道还吸引不了你?6. 哇哦,隶书可是书法世界里很重要的存在呢!它好像是一位优雅的女士。

就拿《华山庙碑》来说,那平稳的态势,太迷人啦!隶书的字形较为宽扁,这就像是给字穿上了一件宽松的大衣,多么有特色啊,你难道不喜欢?7. 哎呀,隶书啊,那简直是书法艺术中的一大亮点!它犹如一座巍峨的山峰屹立不倒。

看看那些经典的隶书作品,笔画转折处的韵味,让人陶醉啊!隶书的蚕头雁尾不正是它最具魅力的地方嘛,这独特的风格,真的是让人流连忘返呀!我觉得隶书就是书法中超级棒的字体!。

隶书详解

隶书详解
一、隶书的由来
• 隶书也称作“佐书”、“史书”。隶书的由篆书简化演 变而成的,把篆书圆转的笔划变成方折,在结构上改象 形为笔划化,以便书写。 “隶书者篆之捷也”就是说 隶书是小篆的简捷写法。它始创于秦朝,普遍使用于汉、 魏。隶书有两种。一是秦隶,一是汉隶。汉隶和秦隶的 主要区别是:秦隶的笔形平直方折,汉隶的撇、捺和长 横有波势。 • 秦隶又叫古隶。晋卫恒《四体书势》记载:“秦既用篆, 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程邈 将当时这种书体加以整理,后世遂有程邈创隶书传说。 • 汉隶又称今隶,是在秦隶的基础上发展变化来的,大约 在西汉中期已经成熟。现在看到的汉隶,主要是石刻, 也有一部分竹、木简。
二、汉隶遗存
• 刘勰《文心雕龙· 诔碑》云:“自后汉以来,碑碣 云起。” • 《张迁碑》、《张寿碑》、《曹全碑》、《鲜于 璜碑》、《礼器碑》、《史晨碑》、《孔庙碑》、 《朝侯小子残石》、《杨叔恭残碑》、《熹平残 碑》、《乙瑛碑》、《衡方碑》、《夏承碑》、 《张景碑》、《石门颂》、《西狭颂》、《孔庙 碑》、《华山碑》、《封龙山颂》、《韩仁 铭》……等等
秦隶(古隶)
汉隶(今隶)
• 隶书把小篆圆转弧形的线条,变成方折平直, 在相当程度上实现了汉字符号化,笔划时代的 意义。甲骨文、金文、篆书都属于古文字的范 畴,而隶书和楷书,则属于今文字的范畴了。 因而隶书实现了质的飞跃。
• 隶书仅就一种书体而言,在东汉获得了中国 书法史上空前绝后的鼎盛期。汉代实在是中 国书法史上值得大书特书的一段黄金季节, 尤其是隶书。近人康有为极力推崇汉隶,他 在《广艺舟双楫》中写道:“书莫盛于汉, 非独气体所高,亦其变制最多,皋牢百代。 杜度作草,蔡邕作飞白,刘德升作行书,皆 汉人也。晚季变真楷,后世莫能外。盖体制 至汉,变已极矣。” • 隶书虽然都是以称作“蚕头燕尾”的波笔捺 脚为主要造型标志,但能各具特征特色,拉 开距离,这不得不令人惊叹于汉人的艺术创 造力。

隶书概述

隶书概述

隶书概述一、隶书的起源与形成可以这样认为:隶书与“八分”,是同一种书体的不同叫法。

初为古隶,后来出现的汉隶称为八分。

隶书包括八分,八分是隶书中的一个部分。

二、隶书发展简史(1)古隶从秦到西汉中期,属于隶书的古隶阶段。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古隶早期多采用实用性用笔,多侧重于笔毫圆健。

没有粗细书数量庞大,至今已出土的简牍有几万枚,字数达几十万之多,年代跨度大,上至先秦,下达汉末,长达五百年。

竹简隶书,除秦、西汉时期较为朴质、稚拙外,东汉简书已趋于成熟,完全脱去篆书遗意,成为地道的典型隶书,可与东汉碑刻相比美。

简书的用笔、章法、布白都独具风韵。

简书因书体繁杂,用笔也各异。

古隶阶段,用笔虽由圆转而方折,但继承了篆书的中锋圆笔笔法,字形是长方形的,取纵势。

汉隶阶段,分书用笔则变篆书中的圆笔为方笔,线总之,简书的书法艺术是丰富多彩的,为后来的隶、楷、行、草各书体和书法艺术的发展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2、碑刻:汉碑泛指两汉的隶书碑碣和摩崖刻石。

西汉的刻石较少,其书体略带篆意,结体质朴,古拙有趣,无明显波磔。

其书法形态则为古人所称的“八分”,均为用篆笔作隶。

东汉初期,隶书的结体除方正工整外,已增加了装饰成分,开始有挑法,点画有粗细变化,多棱角,体态由长方转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其三、浑厚古穆。

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方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其四、奇异纵姿。

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质奇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清代杨守敬称《石门颂》:“其用笔如闲云野鹤,飘飘欲仙,六朝疏秀,皆从此出。

”了篆书笔法之不足。

解放了笔法。

运笔开始强调轻重缓急,笔划上出现了粗细大小变化,位置上参差错落,由于笔势上左掠右波的趋向,促使字形趋于扁方,笔势与结构的互相制约与影响,使汉隶表现出横向舒展,纵向紧凑,成为独特的用笔与结体的方法,以一种空前末有的美姿,开创了书法的全新局面。

隶书演变简介

隶书演变简介

隶书演变简介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汉代,经过演变后形成了隶书的基本风格。

隶书演变简介,即介绍隶书从起源到发展的过程,下面将对其进行详细阐述。

隶书起源于汉代,最初称为“隶”,是由秦始皇统一天下后,为了方便行政管理而创造的一种字体。

隶书的特点是笔画清晰、结构规整,行文工整,适合用于刻石、书写公文等场合。

隶书的出现,使得字体的书写更加规范统一,方便了文字的传播和阅读。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发展演变。

在东汉时期,隶书逐渐走向繁复,形成了“石鼓文”、“碑文”等风格,这些文献作品对后世的隶书书写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同时,由于书法家的创作和演变,隶书逐渐形成了“小篆隶书”和“隶书行书”两种不同的书写风格。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在魏晋南北朝时期达到了巅峰。

这个时期的隶书,以《王羲之》为代表,形成了独特的“魏碑”风格,其特点是笔画刚劲有力、结构严谨、气势磅礴。

魏碑的出现,使得隶书的书写技巧和艺术价值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对后世的隶书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隶书在隋唐时期进一步演变。

唐代隶书以《颜真卿》为代表,形成了“颜体”风格,这种风格以笔画疏密有致、构图严谨、气韵生动为特点。

颜体的出现,使得隶书的书写技法更加丰富多样,艺术表现力更加强烈,成为后世隶书书法的重要参照。

随后,隶书逐渐衰落,被楷书等其他字体取代。

但隶书的影响力依然存在,其书写规范、结构严谨的特点仍然被保留并影响着后世的书法创作。

隶书在中国书法发展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是中国传统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总结起来,隶书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字体,起源于汉代,经过演变后形成了隶书的基本风格。

隶书经历了魏晋南北朝和唐代的发展,形成了魏碑和颜体两种不同的书写风格,对后世的隶书书法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隶书逐渐衰落,但其影响力依然存在,成为中国传统书法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隶书的演变,展示了中国书法发展的历程,也体现了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隶书介绍ppt课件

隶书介绍ppt课件
视觉冲击力。
隶书的篆刻技巧和风格多样,可 以根据不同的创作需求进行选择 和应用,以呈现出最佳的艺术效
果。
隶书名作欣赏
01
《乙瑛碑》
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字体工整、端庄,笔划流畅,具有很高
的艺术价值。
02
《礼器碑》
也是汉代隶书的代表作品,其字体秀丽、典雅,笔划精细,同样具有很
高的艺术价值。
03
02
隶书的艺术特点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结构特点
字形扁方,左右分展
隶书字形多呈扁方形,与小篆的长方 形字形形成鲜明对比。同时,隶书字 形更加强调左右分展,给人们一种宽 广、舒展的感觉。
主笔突出,蚕头雁尾
一波三折,蚕头燕尾
隶书在书写过程中,强调笔画的曲折 变化,如“一波三折”的形态,使得 隶书的线条更加丰富、多变。
隶书的点画多呈俯仰呼应 的形态,这种笔画形态使 得隶书的线条更加生动、 有趣。
美学价值
古朴高雅
隶书作为中国书法艺术的瑰宝之 一,其古朴高雅的美学价值备受 推崇。隶书的线条粗犷、豪放,
给人一种古朴、高雅的感觉。
气势磅礴
隶书的书写风格气势磅礴,给人一 种恢弘、壮丽的感觉。隶书的线条 流畅、自然,给人一种磅礴的气势 感。
神韵生动
隶书的神韵生动、传神,给人一种 灵动、活泼的感觉。隶书的笔画形 态多变、丰富,使得其神韵更加生 动、有趣。
03
隶书的书写技巧
BIG DATA EMPOWERS TO CREATE A NEW
ERA
笔法
起笔与收笔
隶书的起笔和收笔需要清晰明确 ,起笔时可以略重,收笔时则要 轻而利落,以形成自然的笔触效

02-隶书概述讲义

02-隶书概述讲义

秦隶
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 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 无波磔。
直有 形 接明 态 体显 点 现的 的 了连 笔 毛笔 法 笔意 等 运识 在 动与 简 的石 中 丰刻 都 富文 已 性字 出
相现 比部 此分 简简
-
云梦 H -
虎地
H
征圆 成 节 肢 有 从
更笔 质 奏 解 大 简

纪 》

章 一 帛
秀 美 多 姿 在 唐 代 书
玄 宗 「 多 艺 尤 知 音
是 中 国 书 法 史 上
孝 经
(
出書鬱龍 复里渾的 大人故成 曜阳糅大 冴也拜易 生 8 帆輿 犒 S 时神 舰鮮皿逾 箕 1 圖凡 準 5 络而 淳=佛*
清代隶书
明末清初,由于金石考据之风日盛,加之出 土金石碑铭渐多,在书法界形成了碑学的革新浪 潮。 由于碑学的崛起,因而篆隶日益为世人所重, 书法 纷学汉碑,出现了一批精擅隶书的高手。正 因为有 了这样的契机,促成了隶书在清一代的枯 木星逢春, 使清代隶书成就超越唐、宋,成为继 汉隶后的又一 高峰。清代隶书上承金文篆书,取 法汉人,旁涉北 碑,创造了一代新风。
稜 一 一 一
M
抑 一 能
M
W声既
書W芦
此汉简写的十分端严典 重, 可以于东汉名碑相辉映。 在
大量汉简中此为工整的 〃正书”,于汉碑比较,它
又成为飘逸的"行书”了。
汉隶从艺术风格上分类
一、 清丽雅秀。如《曹全碑》、《史晨碑》、笔画圆润飘逸,如行云流水,结构精巧玲 珑, 结体扁平,体态典雅,为圆笔之代表。 二、 端庄严谨。如《礼器碑》、《乙瑛碑》、《华山庙》等,书风茂密雄强,方峻坚挺, 用 笔起伏多变,方圆相间,粗细有致,行笔流畅。 三、 浑厚古穆。如《张迁碑》、《衡方碑》、《西狭颂》、《鲜于璜碑》等,骨力雄健, 方 正险峻,结构内松外紧,用笔古拙,寓意高古,实为汉隶方笔之代表。 四、 奇异纵姿。如《石门颂》、《开通褒斜道石刻》等,书风雄厚潇洒,开阔大度,朴 质奇 趣,无矫作之态,恣肆变异,有隶书中草书之称,近于篆书用笔。

隶书 简介

隶书 简介

隶书简介隶书是相对于篆书而言的,隶书之名源于东汉。

隶书的出现是中国文字的又一次大改革,使中国的书法艺术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是汉字演变史上的一个转折点,奠定了楷书的基础。

隶书结体扁平、工整、精巧。

到东汉时,撇、捺等点画美化为向上挑起,轻重顿挫富有变化,具有书法艺术美。

风格也趋多样化,极具艺术欣赏的价值。

隶书起源隶书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也有说法称隶书起源于战国时期。

过去一般相信隶书之由来为“奏事繁多,篆字难成,即令隶人佐书,曰隶字”。

但近来指出“隶”字亦有“附属”的含意,可能意旨其为篆字之衍生。

隶书发展隶书秦隶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

汉朝的许慎在《说文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易”。

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

郭沫若用“秦始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重要性(《奴隶制时代·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隶书汉隶西汉初期仍然沿用秦隶的风格,到新莽时期开始产生重大的变化,产生了点画的波尾的写法。

到东汉时期,隶书产生了众多风格,并留下大量石刻。

《张迁碑》、《曹全碑》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汉隶在笔画上具有波、磔(zhe)之美。

所谓"波",指笔画左行如曲波,后楷书中变为撇;所谓"磔"只右行笔画的笔锋开张,形如"燕尾"的捺笔。

写长横时,起笔逆锋切入如"蚕头",中间行笔有波势俯仰,收尾有磔尾。

这样,在用笔上,方、圆、藏、露诸法俱备,笔势飞动,姿态优美。

在结构上,有小篆的纵势长方,初变为正方,再变为横势扁方汉隶具有雄阔严整而又舒展灵动的气度。

隶书的基本介绍

隶书的基本介绍

隶书的基本介绍隶书呀,那可是咱中国书法里的一大宝贝呢!它就像是一位优雅而独特的舞者,在书法的舞台上尽情展现着自己的魅力。

你看那隶书的笔画,蚕头燕尾,多有意思呀!就好像是一群小蚕宝宝在纸上慢慢地蠕动,然后突然长出了漂亮的尾巴,轻轻一摆,就把字的韵味给摆出来了。

这可不是随便就能写出来的,得有一定的功夫才行呢!隶书的结构也很有特点哦。

它不像楷书那么规整,也不像草书那么奔放,而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平衡感。

就好像是一个人在走钢丝,要小心翼翼地保持着平衡,稍有不慎就可能掉下来。

但一旦掌握好了,那走起来可真是稳稳当当,让人看着就觉得舒服。

想想看,要是在一张洁白的纸上,用毛笔写出一个个漂亮的隶书字,那该是多么美妙的一件事呀!那感觉就像是在创造一件艺术品,每一笔都倾注了自己的心血和情感。

而且隶书的风格多样,有的端庄秀丽,有的古朴浑厚,不管你喜欢哪种风格,都能在隶书的世界里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片天地。

咱中国人对隶书可是有着特殊的感情呢。

从古至今,多少文人墨客都用隶书来抒发自己的情感和志向。

它不仅仅是一种字体,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表达呀。

它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无数人的故事和梦想。

你要是学会了隶书,那可就厉害了!走出去都能让人高看一眼。

别人一看你写的字,哇,这隶书写得真漂亮,那得多有面子呀!而且写隶书还能让你的心慢慢静下来,在这个浮躁的世界里找到一份属于自己的宁静。

隶书就像是一杯陈酿的美酒,越品越有味道。

它需要你慢慢地去体会,去感受。

不要着急,一笔一划地去写,去琢磨,你就会发现隶书的无穷魅力。

所以呀,还等什么呢?赶紧拿起毛笔,去感受隶书带给你的奇妙之旅吧!隶书就是这么独特,这么有魅力,让你一旦爱上就无法自拔!。

概述隶书

概述隶书
之 ,出 以为 史 ,使定 书。或 H ,邈 昕定 乃隶 字也 :” “ 秦
既 用篆 ,奏事 繁多 ,篆字 难成 ,即 令隶人 佐书 ,门隶字 。汉 秦简 《 公子从车
因行之 。” 以后羊欣 、庾 肩吾 、江 式等 因袭其说 于是 “ 隶
并将部 首偏旁和绌体J J I ] 以简
体 ,秦时隶 人程 邈所作”就成定说 了。 汉承 秦 带 f J ,两汉 前期 的隶书 ,我们现 在 看到最 多 的还 是
川肯 川郝家 泰染 卅十的 爪牍 得 到 印 n } 木牍 止 背 侑 约 有字 1 余个,{ S 写
时 问 为 秦 武 ( 前3 f / 9
隶 书 ”。 王莽 为了 “ 应 制作 ” ,将 秦8 体 改并 为6 体 ,以篆 书
( 小篆 )为 正体 ,而隶 只世辅助 体 ,故称 为 “ 书” . 且专指 “ 秦隶书 ” ,即 “ 古隶 ” 清 代学者段 玉 裁 《说文解 字注 》认 为 : “ 秦始皇 使下杜 人徉 邈所 作也 。” 这 1 2 字应 属 下旬 ,即 “ 四 日佐书 ,即秦 隶书 ,秦始皇使 下杜 人程 邈所 作
秦代 常用的有8 种书体 :大篆 、小篆 、刻符 、虫 书 、摹 印 、署
书 、 殳书 、隶 书 。大 篆 是以前秦 围使 用的文字 ,得 以保 留。
吉盎巷躬 I L \ I N 、 I
概 述 隶 书
华 人 德
华人德 1 9 4 7 年生 ,江苏无锡 人,九三学社社 员。l 9 8 2 年毕业 于北京大学 图书馆学 系。 曾发起 成立北京 大学书法社 ,被推 为首任 社 长 1 9 8 7 年 发 起 成 立 沧 浪 书 社 ,被 推 选 为 首 届 、二 届 总 执 事 现 为苏 州 大 学 图 书 馆 研 究 馆 员 、博 士 生 导 师 , 江 苏 省 文 吏 馆 研 究 馆 员,苏州市书法 家协会荣誉主席、编 著有 《中国书 法全 集 ・三 国两晋 南北朝墓志 卷》 《中国书 法史 -两汉卷 》 《兰亭论集 》 《六朝 书法》 《中国历 代 人物 图像集》等 发表学 术论 文3 O 余篇 书 法作品获得全 国第二届 中青年书 法篆刻家作 品展大奖 ( 1 9 8 6 年 ),并 入编 《中国现代 美术全 集 ・书法卷 》 获首届 中国书法 兰亭奖 ・ 理论 奖 ( 2 0 0 2 年 )、首 届 中国书 法兰亭奖 ・ 编辑 出版奖 (与 白谦慎 合得.2 0 0 2 年 )、苇六届 国家 图书奖 (《中国书法史 》 七卷本,2 0 0 4 年 )、第二届 中国书法兰 亭奖 ・教育 奖一等奖 ( 2 0 0 6 年 ) 第 毒 器 ^ . , l、 尊 l 钾謦 四届 中国书法兰亭奖 ・艺术奖 ( 2 0 l 2 # -)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

对隶书的认识和理解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因其遒劲有力、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美感强烈而备受推崇。

隶书起源于汉朝,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加强国家统治而创制出来的一种官方文书字体。

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变为艺术书法,成为中国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

隶书的特点在于其线条的粗细变化非常明显,笔画的起笔与收笔分明,结构清晰,形态刚劲有力。

其笔画粗细的变化主要是通过笔画的宽度与笔尖的压力来实现的。

一般而言,隶书的笔画粗细比楷书要大,而且笔画的粗细变化较为明显。

隶书的笔画起笔与收笔的方式也十分独特,常常是先用重墨描出笔画的宽度与形状,再用轻墨填充笔画内部的空白部分。

隶书的结构稳定,线条流畅,具有强烈的美感。

隶书的结构一般分为上中下三部分,每一部分都有一定的规律与特点。

其中上部通常是平直的,中部则是起伏不定的曲线,下部则呈现出强烈的向下的趋势。

这种结构的安排使得隶书的整体线条非常流畅,给人以视觉上的舒适感。

隶书的美感强烈,主要体现在其线条的粗细变化、笔画的起笔与收笔、结构的稳健与流畅等方面。

这种美感不仅来源于隶书本身的特点,也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审美观念密不可分。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隶书是一种具有高雅、严谨、庄重、正统等意义的书体,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印章、艺术设计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隶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独特的字体,具有粗细变化明显、笔画起笔与收笔分明、结构稳健、线条流畅、美感强烈等特点。

隶书不仅是中国书法中最为重要的字体之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今天,隶书虽然已经不再是官方文书的专用字体,但其在书法、艺术设计、印章等领域的应用仍然非常广泛,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之一。

隶书简介

隶书简介


我 眼 中 的 隶 书
隶书的起源——秦隶


秦始皇在“书同文”的过程中,命令李斯创立小篆 后,也采纳了程邈整理的隶书。汉朝的许慎在《说文 解字》记录了这段历史:“……秦烧经书,涤荡旧典, 大发吏卒,兴役戍,官狱职务繁,初为隶书,以趋约 易”。由于作为官方文字的小篆书写速度较慢,而隶 书化圆转为方折,提高了书写效率。郭沫若用“秦始 皇改革文字的更大功绩,是在采用了隶书”来评价其 重要性(《奴隶制时代· 古代文字之辩正的发展》) 隶书基本是由篆书演化来的,主要将篆书圆转的 笔划改为方折,书写速度更快,在木简上用漆写字很 难画出圆转的笔划。


“小篆还保存了象形字的遗意,画其成物随体诘屈; 隶书就更进了一步,用笔画符号破坏了象形字的结腹, 成为不象形的象形字”(他有字形举例,可参阅原 文)。 他又说∶“小篆和隶书实际上是两个系统,标志 着汉字发展的两大阶段。小篆是象形体古文字的结束, 隶书是改象形为笔画化的新文字的开始。”……“我 们判断某种字体是否隶书,就要首先看它是否出现有 破坏篆书结构失掉象形原意之处。”(按∶下面重点 符号是我加上去的)

汉 隶
汉隶
隶书的第二高峰

魏晋以后的书法,草书、行书、楷书迅速形成 和发展,隶书虽然没有被废弃,但变化不多而 出现了一个较长的沉寂期。到了清代,在碑学 复兴浪潮中隶书再度受到重视,出现了郑燮、 金农等著名书法家,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加以 创新。
隶书的演变






隶书的演变过程称为“隶变”,隶变承前启后,对草书和楷书 的形成有重要的作用。 隶书的名词 古隶 今隶 秦隶 汉隶 佐书 八分 草隶 魏隶
同时在西汉的碑刻中也还有一些面积大都方正或个别字带长形又仅有极短的波势的字体其有代表性的所见如西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的鲁孝王刻石东汉安帝元初四年117的祀三公山碑顺帝永和二年137的敦煌太守裴岑纪功碑灵帝建宁三年170的郙阁颂摩崖石刻以至明帝永平九年66字形不大规则的开通褎斜道摩崖石刻等等

隶书简介

隶书简介

隶书简介------汉隶《曹全碑》教学目标:1、了解隶书的相关内容。

2、初始《曹全碑》并了解其风格特点。

3、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1、初始《曹全碑》并了解其风格特点。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隶书简介: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分“秦隶”(也叫“古隶”)和“汉隶”(也叫“今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二、隶书的创始者——秦代程邈隶书相传是秦代书家程邈所作。

程邈,秦代下杜人,初为县之狱吏,他对文字很有研究,后因得罪了秦始皇,被囚在云阳(今陕西省淳化西北)狱中。

他感到当时官狱公牍繁多,篆书结构复杂,书写不便,因此就在原来大小篆的基础上加以整理,削繁就简,变圆为方,拟定了一批日常应用的标准隶书,成隶书3000字奏之。

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但赦免了他的罪,而且起用为御史,并以其所创造的隶书发交官狱应用佐书,故曰“隶书”。

所以世称程邈为“隶书之祖”。

三、秦代隶书----篆隶秦代的古隶专称为秦隶。

秦代的隶书,带有浓厚的篆书意趣,笔画平整无波磔。

一九七五年十二月在湖北出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震惊了考古学界和书法界。

它的出土,使现代书法家们眼界大开,亦为书法史研究提供了真正秦隶的资料。

秦隶在结体上有自己特殊的时代特征,既有后世隶书的特征,又包含了篆书的特点。

古人说:“篆之捷,隶也”,这是很有道理的。

从“快”这一意义上说,秦简为毛笔墨书,只有毛笔的运用,篆书的快写,才真正把中国书法向隶书的方向推进。

四、汉隶的代表作品汉隶是隶书成熟完美的显著标志,《礼器碑》瘦劲闻名横竖挺拔、转折凌厉,庄严肃穆。

隶书书体概论

隶书书体概论

隶书书体概论隶书从文字学角度讲,经历了从书体到字体再到书体的发展过程。

战国时期是隶书书体的萌发时期;秦代至西汉是隶书书体成为隶书字体并逐渐替代篆书成为社会主流文化的传播媒介和载体;东汉是隶书字体和书体的共融时期,隶书作为字体仍是东汉社会的主流文化的象征,成为东汉艺术的重要象征,完成了隶书的审美艺术的转换阶段。

魏晋以后,隶书作为字体逐渐沉淀,逐渐丧失其主流文化的地位,被楷书所替代,但作为书体仍在发展演变,尽管这种发展演变是曲折的,有盛衰的,但基本没有改变它在书法艺术中占有的一席之地。

隶书书体的发生和发展,大约经历了四个时期:隶书的形成时期;隶书的发展兴盛时期;隶书的衰退式微时期;隶书的复兴时期。

第一节隶书的形成隶书的形成,大约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草篆阶段;第二阶段是隶化阶段。

草篆是孕育隶体的母体,虽然其字体结构仍是大篆,但字势已渐变为扁阔而趋向横势,笔画已露出波动的运动感,已有明显的笔画之间的映带势态,初步构成了笔画化的趋向。

这类书迹,例如:《侯马盟书》1965年12月在山西省侯马市原晋围都城新田遗址出土,朱墨书玉、石片、片形大小各异,字数少则10余字,多则200余字,已可读识的有近700片。

多数学者认为是公元前497年——公元前489年之间的盟书,主盟人即是晋国六卿之一的赵鞅(赵简子),属春秋晚期之物。

盟书手迹,点画流动,落笔重收笔轻,侧锋入笔略带扁方形,状如魏晋行书的入笔运锋法,收笔出锋尖锐,略似钉头鼠尾,圆转处运笔饱满。

《温县盟书》,1979年在河南温县出土,也是晋国遗书,也是玉石片,时代与《侯马盟书》相近。

该书体比《侯马盟书》还要草率,有明显的连笔,急速之态似是匆忙中的行为,体势也较宽博。

《战国长沙子弹库楚帛书》(《楚缯书》),1934年长沙楚墓中发现,现在美国。

该帛画书并存,中央书迹两段共约750字,四周彩绘图像大多是动植物,配写标题说明文共250余字,共计1000多字。

郭沫若对此说:“体式简略,形态扁平,接近于后代的隶书。

简谈中国书法----隶书

简谈中国书法----隶书

简谈中国书法----隶书1、隶书历史的典故相传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对读书人狂施暴政,“焚书坑儒”。

当时相传有一位叫程邈的徒隶,因为私下讲了几句不同政见的话,被人告发,抓进了大牢。

那程邈心想:这次下狱,凶多吉少,如果没有特殊的举动打动秦始皇的心,是没有生还希望的。

他无意中看到狱官的腰牌,觉得用篆书书写很麻烦,于是,他就作了改革,创立了一种速写书体上呈秦始皇,希望能被采用推广。

这种字体把篆书圆转婉通、繁复曲折的笔划演变成为简略方折的笔划,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秦始皇看后很欣赏,不仅赦免他的罪,还封他为御史。

但由于已把小篆为全国的通行的文字宣昭天下,不好再更改,就规定这种字体以后在官狱中使用。

因为这种新书体起初专供隶役使用,而程邈又是徒隶,所以被称之为隶书。

秦.李斯小篆2、隶书的特点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整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对后世书法有不可小觑的影响,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的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

3、隶书的名碑隶书又名佐书、分书、八分,因盛行于汉代,所以又叫汉隶,它是由篆书圆转的笔演变成为方折的笔画,字形由修长变为扁方,上下收紧,左右舒展,运笔由缓慢变为短速,从而显示出生动活泼、风格多样的气息,给书写者带来很大的方便。

隶书分为秦隶和汉隶,流传至今最为出名的有《礼器碑》、《孔庙碑》、《华山碑》、《韩仁铭》、《曹全碑》、《张迁碑》、《乙瑛碑》、《史晨碑》、《石门颂》《西狭颂》等。

汉.《孔庙碑》汉.《乙瑛碑》汉.《史晨碑》汉.《华山碑》汉.《韩仁铭》汉.《西狭颂》汉.《张迁碑》汉.《石门颂》汉.《礼器碑》汉.《曹全碑》汉碑隶书最初书丹时是用笔写出,然后再由石工镌刻。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隶书概说---李贺年隶书是我国四大书体之一,它是篆书的变体,楷书的前身。

上继周秦,下开魏晋,是我国文字形体和书法演变的重要标志。

隶书的出现是汉字型体的一大进化,也是书法史上的一次重大突破。

由于它具有易写,易识,艺术性强的特点,所以在我国书法史上占有显著地位。

它的出现不仅为草书、行书、楷书的繁衍不断完善,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艺术的进步提供了重要条件。

•隶书的起源、形成和发展隶书,大体经历了战国至秦始皇时期的初级阶段。

西汉时期的过渡阶段和东汉时的全盛阶段。

据史书记载,秦时狱吏程邈因罪入狱,删改篆书园转笔法为方折而成隶书。

故一般认为隶书产生于秦代。

一九八0年在四川青川出土两件木牍,为战国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早秦始皇统一中国(公元前221年)八十八年,加之其它地区文物出土的文字形体出现后,一致认为隶书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

秦统一中国后,为了推行“书同文”,命李斯厘定小篆,作为主要字体流行于世。

处于萌芽时期的隶书因其能“趋急速”。

而在中下层社会中得以使用,成了与小篆并用于当时的非正规文字。

初期草创的隶书,字形还保留着浓厚的篆意。

(图1老子甲本约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195年),只起到辅助篆书所不逮的作用。

尚未形成独立的体系,但在字型和笔法上已开始打破篆书的一些法则。

变园转的弧线笔法为方折的直线笔法,变字形的长方纵势为正方或扁方的横势,并有了笔画的粗细变化,化繁为减,时有波磔和率意之笔。

可见秦隶对篆书的改造,已突破了早期文字形体的界限,解决了早期古体字在书写上的不便。

谈了初创期,再来看一下隶书的形成。

由于隶书便捷适用,因而迅速发展,到西汉时期,已成了官方及社会认可的通用文字,以隶书为主的时代从此开始。

两汉隶书承秦隶之遗绪、字型、笔法尚未演变成熟,同后来的隶书进行比较,带有更多的“古拙质朴气息”。

这从西汉帛书《马王堆老子乙本》(图2)和公元前56年所刻的《五凤刻石》(图3)看到,两汉早期的隶书字型和笔法,开始显露波势和挑法,两汉晚期与汉初期的古隶,则已经明显地向波磔俯仰的体势演化。

再如西汉《武威仪礼简》(如图4)、《武威王仗诏册令》(图5),这时隶书的结体还不够方整,笔法上的新意由率意书写,尚不讲究,只具雏形。

结体扁平,多为方笔,用笔提按分明、磔画外露伸展,具有了典型的隶书特点。

不难看出,这一时期的隶书,已与秦隶有了很大不同,开始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时至东汉是隶书字体发展的全盛时期。

由于西汉隶书演变的基础。

它的实用性日益显示,加之刻石风气大兴,促使隶书得到极大的发展。

这时的隶书型体最终确立,横向取势,成为基本准则,笔法逐步完善,点画日益考究,精严的提按使转成为书写的基本要求,字法结体舒张有致,完全摆脱了篆书遗意,基本章法茂密韵致,形成了崭新的字体风貌,为后世文字及书法艺术的发展开辟了一条生机勃勃的道路。

纵观东汉碑刻隶书,不同的碑有不同的个性,风韵,可以说是千碑千面,无一雷同,字体法规的严密性与艺术风格的多样性,都达到了前所不及的高度。

因此后世学者,无不以之为宗,以之为法。

学隶取范于此,成了一条公认的登堂大道。

要知,东汉隶书,有碑刻铭文与墨迹之分,官方使用与民间使用之别。

碑刻铭文多庄重、规整、肃穆,显得庙堂之气,如《礼器碑》、《乙瑛碑》、《曹全碑》、《鲜于璜》碑等。

墨迹多为赴急之书,充满简捷、姿肆、粗率、质朴之气。

官方书以规范为主,民间书以急就为主。

其书法意态也迥然有别。

在东汉隶书走向成熟的过程中,孕育了楷、行、草书诸体。

隶书的广泛使用,特别是民间的书写实践,导致了变异笔法和多体字型的出现。

于是侧锋用笔,结构更加简省的书写方法应运而生。

魏晋以后产生的新字体,书体最终因书写简捷、便利的特点,渐渐取代了隶书的地位。

如章草、行书、楷书、草书等。

魏晋以后,使隶书一度走向衰落。

谈到隶书的衰落,是在魏晋以后至明朝初期,主要当时是以实用为主,为求便捷,使隶书从主导走向从属。

复兴是从明末清初开始,随着考古,金石学的兴起,又重新被文人墨客所瞩目。

它的再次崛起已不再是以实用为目的,而是以其特有的艺术风采及其历史价值被人们所尊崇。

时至清初,擅作隶书的书家越来越多。

他们在隶书的书写上都有所突破。

如郑簠、朱彝尊、金农等。

乾隆、嘉庆年间阮元、包世臣等大力推崇以碑为宗的书法风尚。

清末康有为又在此基础推波助澜扩充其词,把宗碑推向了至极。

理论的确定,极大地推动了书法的实践,因而造就涌现了一大批隶书大家。

前边讲了郑簠、桂馥、金农邓石如、伊秉绶、陈鸿寿、何绍基、赵之谦等,都在继承汉隶的基础上有所创新。

打破了千余年来萎靡不振的局面,使隶书重新焕发了生机。

清人隶书承汉代隶书遗绪,更开新绩。

其风貌多不受汉隶的束缚,而自成体系。

他们充分发挥了软笔的特性,将碑刻之严整与书写之潇洒有机的结合,遵循其结构和笔法规律,又不拘绳墨,创造产生了重要影响。

尽管清隶与汉隶相比也存在着古韵不足的趋势,不可否认清人对隶书艺术的贡献是巨大的,是值得我们认真继承和借鉴的。

•关于隶书的名称隶书的名称,自古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东汉初年,班固第一个提出了隶书这一称谓。

许慎在《说文》中沿用了这个名称。

但在不同时期隶书又有不同的名称。

如秦隶、汉隶、古隶、今隶,还有唐隶、清隶、徒隶、佑书、八分书等名称。

隶书最初的作用是为了省改和辅助篆书,处于隶属地位,创造与使用这种字的人又是“隶役”(即下级官吏)遂以隶为名。

“古隶”这个名称,一般指西汉前的简牍、帛书。

“汉隶”广义指两汉之隶书,狭义指东汉后成熟隶书,以区别于古隶。

对“今隶”主指汉隶还有另一种称谓,魏晋以后,楷书虽以生成,但仍沿用隶名,即“真书”也曾称为“今隶”的含义。

而所谓的八分书,从来梳理不清。

有以下诸种解释:(1)指东汉有明显波势的成熟隶书。

依许慎《说文》:“八,别也,象分别相背之形”的解释。

清刘熙载《艺概》谓:“未有正书以前,八分但名为隶,既有正书以后,隶不得不名八分。

名八分者,以别于今隶也。

”以上诸说,或云字形,或云笔势,或云时宜,均相对东汉隶书而言。

(2)指早期隶书。

元吾丘衍《学古编》称“八分书是汉隶之未挑法者也。

比秦隶则易识,比汉隶则微似篆,善用篆笔作汉隶字,即得之矣”。

(3)指早期楷书。

……可见“八分”之说,非常纷杂。

我们不能妄断其一,只缕陈原委,以供参考。

•隶书的种类和风格特色汉隶是汉代书法艺术特有的成就,它的一个特色是风格流派的多样化。

在蔚为大观的传世作品中,其风格种类很多,各碑自有姿致,没有同者,可谓各臻其妙。

而墨迹碑版,体态恣意,新奇生动,变化无穷。

如果将风格分类,由于碑碣众多,而体势,用笔、章法又有异同之分,就其特征,其艺术风格大致有:•精整秀逸类:此类汉隶中最为标准的一类,多为东汉晚期作品。

其特色,字型工稳,笔法严谨、结构匀称,意态端庄,造型秀逸多姿,大都是“多骨微肉“。

”多力丰筋“的作品,一般都用圆笔、波磔分明,字体结构偏扁,不少突出主笔。

写汉碑从此类入手,最为相宜。

其代表作品有:《礼器碑》(公元156年刻)历来认为此碑为汉隶极则。

有圆有方,圆多于方,笔法多变,风格刚劲雄健,端正典雅,兼有厚重流丽之美,属纤而能厚的流派。

清翁方纲誉为”汉隶第一“。

见图6《曹全碑》(公元185年刻)秀丽而有骨力,字势俊美,为圆笔的典型。

突出主笔,笔墨和畅,如行云流水,风神逸宕。

初学者谨防飘浮,走俗。

(见图7)《孔庙碑.(公元164年刻)其字结体绵密而又宽博。

含篆书笔意。

其特点是整齐,波磔并出,即端庄又秀逸,以风神逸宕胜。

(见图8)《史晨碑》(公168年刻)分两面前后二碑,同出一手。

结体方正,笔势健劲遒逸,有古厚之气,给人以端庄典雅之美感。

其整体结构,左右顾盼,上下启承,疏密匀称,提按得法。

属严谨一路。

学汉隶从此碑入手,上路较快。

(见图9)《乙瑛碑》(公元153年刻)此碑字体方正,端庄严谨中有跌宕顿挫之致。

古汉隶成熟期的典型作品,用笔方圆结合,粗细相间,起笔藏锋,收笔回护,长画多呈弯弧,凝练俊逸,雄浑古朴。

清人誉为:“骨肉匀适,情文流畅”。

“雄古”与《礼器》《史晨》皆汉隶极则“。

今人多认为此碑难学,稍不注意,它的气势,意度,易走偏,易走俗。

(图10)属此类的还有《华山碑》《张景碑》《朝侯小子残碑》《张寿碑》《尹宙碑》《西岳华山碑》等。

(图11-16)•古拙方正类:此类用笔方圆结合,以方为主,结构严整,风格古拙,笔致多变,骨力颇为雄强,同上类作品一样,多是东汉恒、灵二帝时期的作品,也都是汉隶中之杰作,代表作。

《张迁碑》(公元186年),此碑为汉碑中雄强之典型。

用笔以方入,收笔铺毫。

结体用势平直,字体凝正,如狮蹲虎踞,气势万钧,具有端正,炼雅之致。

清人杨守敬云:“此碑用笔已开魏晋风气,其源始于《西峡颂》。

其流《上尊号奏》、《受禅表》、《孔羡碑》之折刀头,再后为魏之《始平公》等碑。

(图17)《西峡颂》(公元171年刻),此碑体势方正雄伟,笔势放纵,方笔中有圆笔,结体舒张,拙朴中寓逸宕之美。

(图18-19)《衡方碑》(公元168年刻),用笔结体,有《西狭颂》《张迁碑》相同处,方整凝重,沉厚遒古,运笔寓险峻于严正,寓古朴于丰腴,行间密,字间疏,笔画粗细间出,折角敦方,竖笔不少较放,笔致古质朴拙。

据传文征明、孙星衍、伊秉绶均学此碑得益。

(图20)《鲜于璜碑》(公元165年刻)此碑风格可与《张迁》比美,为汉隶雄强一路的又一典型。

但比《张迁》宽博丰厚,其结体多为上放下收,撇捺稍重,收放自然。

朴茂古拙,胜于《张迁》、《衡方碑》。

特别其笔致浑厚凝重,端庄遒劲,雄浑而又气魄,严谨而有姿致,摄入心魄。

(图21)属此类的还有,《熹平石经》、《孔羡碑》、《孔彪碑》、《赵宽碑》。

(图22-24)3、奇纵宽疏类:其特点是:恣肆奔放,意趣横生、字型结构不拘一格,笔法点画舒张飘逸,字势灵动多变,意态稚朴率真。

以《石门颂》及简牍墨迹为代表。

《石门颂》(公元148年刻)书法雄健恣肆,有隶中草之誉,虽用一分笔,但起收有特殊处理,既不同于圆笔,又不同于方笔。

行笔挥洒自如,天真流露,字形笔画,变化多姿。

特点是松而不散,放而不浮,细而不弱,极飘逸雄奇之致,或带草意,或从篆籀,一般没有蚕头雁尾,具有奇纵恣肆,状态异变之风格,是习隶者必修之课。

清王昶等人称为汉人极作,为习隶者必学之范本。

学此碑防止流于轻佻油滑。

在飘逸中寓凝重。

(图25)属此类碑还有:《甫阁颂》、《景君铭》《夏承碑》等。

《西狭颂》也有奇纵、宽疏之风范。

(见图26-29)四、汉隶在书法史中的历史地位与艺术价值:谈到汉隶,凡深谙书者,都会认为它在书法史中,占有及其重要的地位。

它上承籀篆,下启魏晋、南北朝楷、行、草、旁出章草。

从字体的改变到字形结构和笔法上的变化,对后来书法艺术的形成和发展,都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汉隶经过“隶辩”,逐步把篆书的圆转变为方折,把钩连变为分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