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清代隶书的特点
清代隶书的特点
1. 清代隶书那工整劲儿啊,真不是一般的!就说伊秉绶的隶书,那笔画简直太规范了,就像士兵排队一样整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就能写出来的呀!
2. 清代隶书有一种古朴的味道呢!看看邓石如的作品,是不是感觉仿佛穿越回了古代,那气息,多醇厚啊,你能不被吸引吗?
3. 清代隶书的蚕头燕尾特征太明显啦!这不就跟那美丽的蝴蝶翅膀似的,飘逸又好看,像金农的隶书,就是很好的例子呢,多有特点呀!
4. 清代隶书的结构也很有讲究呢!疏朗有致,就如同建筑的布局一样,合理又精巧,郑簠的隶书不就是这样吗,难道你不想好好欣赏欣赏?
5. 清代隶书还有着独特的韵味,充满了艺术魅力呀!好比陈鸿寿的隶书,那韵味简直绝了,让你看一眼就难以忘怀呀!
6. 清代隶书的线条多有力度呀!就像钢铁一般坚硬,你看桂馥的隶书,那线条多带劲,是不是特别震撼?
7. 清代隶书那风格多样得让人惊叹!有的雄浑,有的典雅,这不就跟各种口味的美食一样嘛,总有一款适合你呀。
比如何绍基的隶书,那独特的风格能不抓住你的心吗?
8. 清代隶书真是书法艺术中的瑰宝呀!它们各具特色,精彩纷呈,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美感和享受。
我的观点结论:清代隶书有这么多独特之处和魅力,绝对值得我们好好去欣赏和研究呀!。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
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下面是为大家的隶书艺术特点以及学习方法,欢送参考~隶书是从篆书演变而来的,使汉字从原来的单一的笔画开展成为多变的笔画,把篆书圆转笔画变为了方折,所以有篆圆隶方的说法,而隶书是比拟古老的字体,它的笔画要写得古朴、苍老,给人一种沧桑残缺美,方劲古拙道出了隶书的概貌。
篆书和楷书多取纵势,形状成竖长方形,使笔画纵向延伸;而隶书字形较扁,笔画向横的方向开展,用扁形动物龟、鳖比喻隶书字身的形状最恰当无疑。
指的是隶书特有的横画波横,写波横时先用逆锋向左行笔,再往左下按笔,然后慢慢提起向右运行,这就是平出;最后写挑脚时,笔峰向下按,再慢慢提起,向右上挑出,形状好似大雁之尾,一般为露锋收笔。
在波横需要变化时,雁尾也可轻挑出,使笔尖拖长,产生秀气美,如清代郑簠的隶书的波横。
写挑脚应采用提引的方法,这样笔势舒展自然;不能“扭甩”出去,否那么摇摆、轻浮。
笔必三折概述了隶书的笔画要注意落笔、行笔、收笔三个步骤,亦称“三折法” ,藏锋逆入,有的用“回锋” ,有的用“停驻”。
如一个字有两笔或两笔以上的横画,只能把其中的一横写成波横,其余写成平横,这就叫“雁不双飞”。
蚕无二色是指起笔的蚕头写法不能相同,要有轻重、肥瘦变化。
在练习隶书中,应做到以下几点:①上下两横不能都写成波横,形成“双飞”,应将其中一横写成平横。
②多笔横画不能都写成波横,呈“一路飘飞”,波横只能保存一笔,其余写成平横。
③上下出现两个捺笔,称为“二捺”,应将其中一笔改变笔形,保存一个捺笔。
④波横与撇捺共用,也属于“双飞”,应将波横写成平横,保存撇捺。
⑤包围构造的笔画不应有挑势,不要随意挑出。
“点画俯仰,左挑右磔”。
隶书的笔画以方折伸开,中宫收紧,撇、捺、弯勾放纵,体型方扁为结体的根本特点。
隶书字型的方扁取横势,很多笔画对称的展开,撇捺的组合犹如“雁展双翅”,俯仰势增强。
清代隶书金农书法鉴赏
这些作品不仅展示了金农深厚的文化底 蕴,也为我们了解古代文化提供了一个 独特的视角
4
艺术成就及影响
艺术成就及影响
1 金农的隶书作品在清代书法史上具有极 高的地位
2 他的作品被誉为"有古无今",即具有古 代隶书的形神,同时又有现代的创新元 素
金农的隶书风格独特,具有强烈的个人特 点
他的字形方正,线条粗细相间,用墨
x
浓淡适宜
在笔画上,他常常采用"写意"的手法,使 笔画显得飘逸而不失力度
同时,他还常在隶书中融入行楷的元素, 整个作品既古朴典雅又不失现代感
3
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厚的文化内涵
金农的隶书作品不仅具有高超的艺术价 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下面我们来欣赏几 幅金农的隶书作品
作品欣赏
《度尚庾信诗》轴
这幅作品是金农的代表作之一,以古拙、 奇崛、凝重的笔触,表现了庾信的诗风。 字形方正,线条粗细相间,用墨浓淡适宜 ,笔画富有力度和动态感。整个作品给人 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
作品欣赏
《自书诗卷》
这幅作品是金农的行楷和隶书的结合体,既有隶书的古朴典雅,又有行楷的流畅自然。字 形和笔画的变化丰富多样,表现出金农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高超的书法技艺 《临西岳华山碑》 这幅作品是金农临摹东汉名碑《西岳华山碑》的作品,表现了原碑的古拙、奇崛、刚劲的 风格。金农通过对原碑的深入研究和精准临摹,展现了他对传统隶书的理解和掌握能力
1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传统与创新的融合
金农的隶书继承了传统隶书的 笔法、结体和章法,同时又在
此基础上进行了创新
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以《临汉李翕黾碑帖》中堂为例
【亮鉴】Refreshing Appreciation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以《临汉李翕黾碑帖》中堂为例钟世烈(厦门市博物馆,福建…厦门…361012)摘 要:伊秉绶隶书取法汉碑,植根于汉隶,摄古隶神理,悟其真髓,融会贯通。
在坚持隶书基本法理的基础上,有意削除传统隶书的“蚕头燕尾”,嵌入篆籀笔法,且能够达到整体协调统一。
其作品个性鲜明,自开面目,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表现力。
关键词:伊秉绶;隶书;艺术特点伊秉绶生于清乾隆十九年(1754),卒于嘉庆二十年(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
福建汀州府宁化县人,人称“伊汀州”,乾隆己酉进士。
伊秉绶生于一个世代官宦之家,其父伊朝栋乾隆三十四年(1769)进士,居贫实乐,通程朱理学,集儒雅才艺于一身,故自幼承家学。
伊秉绶喜绘画,精诗文,工四体且兼师百家,擅篆、隶、楷、行诸体。
楷书法于颜真卿,行书尚李东阳,隶书取于《褒斜道刻石》《衡方碑》《鲜于璜碑》《郙阁颂》诸碑石。
其书法造诣极深,尤以隶书成就最为突出。
他的隶能抒己意,别具一格,为时人所称道,与邓石如并称清代隶书两大家。
《临汉李翕黾碑帖》是其隶书代表作之一,现藏厦门市博物馆。
此中堂纵125厘米,横60厘米,描花笺纸本。
所书内容摘自《西峡颂》:“勅衡官有秩李瑾掾仇审,因常繇道(徒),鐉(烧破析),刻(刍)崔嵬,减高就埤,平(夷)正曲,柙(致士石,)土(道)石坚固广大,可以夜涉。
四方(无雍),行人怀悀,民歌德惠,穆如清风,乃刊斯石。
克长克君,牧守三国。
三国清平,詠(咏)歌懿德。
威恩竝降,亦世赖福。
”行书款:“汉李翕黾池碑帖,宁化伊秉绶墨卿氏临。
”下钤白文“秉绶文印”和“泉声树色”二方印,无年款。
从作品中可见其隶书特点十分明显。
笔画苍劲敦厚,取法高古。
伊秉绶隶书笔法严谨,笔势沉着,笔力遒劲,个性鲜明。
横画方笔起笔,竖切直入,凌空而下,方峻凌厉,收笔多见斩钉截铁之势。
横笔与传统汉隶有很大不同,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画,把波磔挑尾融入到行笔的自然运动中,不做任何的修饰与夸张,如此用笔具有浓厚的篆籀笔意之趣。
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隶书章法(二),唐、清代的隶书章法特点及发展演变。
(二)唐代隶书1 、唐代隶书简说。
当隶书发展到东汉的末年,由于过分讲求点画的规矩严谨和八分舒展的装饰特点,结字亦板滞森严,缺少变化,这表明隶书发展己走到了末路。
这种现象在《熹平石经》、《白石神君碑》等碑刻中己非常明显。
(东汉)《熹平石经》三部《春秋残石》:《春秋残石》正面(局部)《春秋残石》背面(局部)《尚书残石》:《尚书残石》(局部)《易经残石》:《易经残石》正面(局部)《易经残石》背面(局部)(东汉)《白石神君碑》:《白石神君碑》拓片《白石神君碑》(局部一)《白石神君碑》(局部二)《白石神君碑》(局部三)《白石神君碑》(局部四)《白石神君碑》碑阴:《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一)《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二)《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三)《白石神君碑》碑阴:(局部四)到此为止,隶书的正统地位受到了一种更为简便的新兴书体--楷书的冲击,并逐渐被楷书所替代,隶书的衰落也就势在必行了。
楷书取代隶书,就象当初隶书取代篆书一样,是书体演变规律,书法发展的需要,也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魏晋时期,以新兴的楷、行、草书为主要代表,而隶书只不过是汉末的流风余绪而已。
这一时期主要的隶书作品有:苻秦《广武将军碑》,传为魏钟繇的隶书《上尊号奏》,魏黄初元年所刻的《受禅表碑》,西晋的《好太王碑》,传为粱鹄所书的《孔羡碑》,三国青龙三年刻的《范式碑》、《曹真残碑》等。
下面请欣赏魏晋时期的隶书代表作品。
苻秦《广武将军碑》,也称《广武将军口产碑并阴侧》、《立界山祠碑并阴侧》,刻于前秦建元四年(368年),苻秦其实就是十六国里面的前秦(351年-394年)因为建立者姓苻,所以也习惯叫苻秦。
《广武将军碑》文字线条细劲,结体宽博,整体宕逸,朴拙奇态,含隶含篆亦含楷。
苻秦《广武将军碑》:《广武将军碑》拓片《广武将军碑》碑额书“立界山石词”《广武将军碑》(局部一)《广武将军碑》(局部二)《广武将军碑》(局部三)《广武将军碑》(局部四)钟繇隶书《上尊号奏》,又称《百官劝进表》、《劝进碑》、《上尊号奏》,全名为《魏公卿将军上尊号奏》。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
隶书的特点是什么隶书的特点是什么﹖1、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隶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2、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这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3、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4、变画为点变连为断,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5、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隶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隶书起源隶书也叫“隶字”、“古书”。
是在篆书基础上,为适应书写便捷的需要产生的字体。
就小篆加以简化,又把小篆匀圆的线条变成平直方正的笔画,便于书写。
是在监狱里创造出来的字体。
分“秦隶”和“汉隶”,隶书的出现,是古代文字与书法的一大变革。
隶书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讲究“蚕头燕尾”、“一波三折”。
它起源于秦朝,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
隶书有什么特点?一文了解隶书题主很有意思,问隶书有什么特点,却配了一张柳公权的楷书的图片。
隶书的形成和发展隶书和楷书一样,都是中国书法五种书体之一,隶书形成于秦朝,也有的说形成于战国时期,到了汉代是它的鼎盛时期,清朝隶书又得到了一次发展。
隶书是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据说最初来自于监狱里的小吏,由于监狱里面需要写的文件、档案太多,而篆书书写起来又比较复杂,所以慢慢他们发明了更加简便的隶书。
隶书最初流星于民间,后来得到官方的认可,成为官方书体,清代时期经过文人的艺术化,丰富了隶书的艺术语言。
隶书还是古今文字的分水岭,隶书之前属于古文字,隶书以后属于今文字。
隶书的特点隶书在篆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字型结构上,变长为扁,而且增加了标志性的长波画,也是隶书的代表性的笔画。
在用笔上,出现了方笔和折笔,方圆并用,笔法更加完备。
在字型上相对于篆书更加的抽象化,不再像篆书那样象形,字型已经和楷书很相近了。
清代书法家隶书碑文
清代书法家隶书碑文一、背景介绍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从1644年到1912年,共计268年。
在这个时期,书法艺术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繁荣。
而隶书作为中国古代五种基本字体之一,也在清代达到了巅峰。
二、隶书简介隶书起源于秦朝,是秦始皇统一汉字后制定的一种标准字体。
它的特点是笔画简洁、结构规整、线条刚劲有力。
随着时间的推移,隶书逐渐演化出多个派别,如汉隶、魏碑、唐楷等。
三、清代隶书碑文特点清代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为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
在这个时期,许多优秀的书法家出现,并创作了大量优秀的隶书碑文。
1. 线条刚劲有力清代隶书碑文的特点之一就是线条刚劲有力。
由于政治稳定和社会繁荣,书法家在创作隶书碑文时能够更加专注于线条的运用。
他们追求笔画的稳定与力度,使得整个作品给人一种刚毅有力的感觉。
2. 结构规整清代隶书碑文的结构也是其特点之一。
书法家在创作中注重字形的规整与统一,追求字与字之间的和谐与平衡。
这种结构规整使得隶书碑文不仅具有艺术美感,还具有较高的可读性。
3. 线条变化多样尽管清代隶书碑文追求线条的刚劲有力,但同时也注重线条变化的多样性。
通过运用不同粗细、长短、曲直等线条,书法家能够表达出更加丰富多样的情感和意境。
四、著名清代隶书碑文1. 《乾隆御制四库全书》此碑为乾隆帝御制,题词为“四库全书”。
乾隆帝是清代最具文化修养和艺术造诣的皇帝之一。
此碑以清晰工整、端庄稳重为特点,展现了乾隆帝对文化的重视和对书法艺术的热爱。
2. 《孔庙碑》此碑为清代著名书法家赵之谦所书,是他在孔庙内刻写的一块碑文。
此碑以线条刚劲有力、结构规整为特点,展现了赵之谦扎实的技巧和出色的艺术水平。
3. 《御制乾隆南巡碑》此碑为乾隆帝御制,记录了他南巡时的行程和事迹。
此碑以线条流畅、气势恢宏为特点,展现了乾隆帝对于国家繁荣和民生福祉的殷切期望。
五、清代隶书碑文影响清代隶书碑文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
请列举几名清代隶书名家及风格特点。
请列举几名清代隶书名家及风格特点。
清代是中国书法发展的重要时期,有许多优秀的隶书名家。
下面将列举几位清代隶书名家以及他们的风格特点。
1. 颜真卿(709年-785年)颜真卿是中国书法史上最伟大的隶书名家之一。
他的作品充满了力度和气势,笔画粗犷有力,结构严谨,极富艺术感染力。
颜真卿的隶书风格以“气势雄浑、骨力凝重、神韵凛然”为特点,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2. 文徵明(1470年-1559年)文徵明是明代末年和清代初年的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重要人物。
他的隶书作品继承了颜真卿的风格,但更加注重笔画的柔和和变化。
文徵明的隶书作品笔画流畅、构图严谨,给人以清新、秀丽的感觉。
他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3. 王羲之(303年-361年)王羲之是东晋时期的书法家,也是中国书法史上的巨人。
他的隶书作品独具一格,以秀丽、俊逸著称。
王羲之的隶书构图简洁、笔画纤细,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他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4. 杨凝式(1048年-1120年)杨凝式是北宋时期的书法家,他的隶书作品以清秀、俊逸而闻名。
杨凝式的隶书笔画流畅、构图严谨,给人以清新、雅致的感觉。
他的作品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热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观赏价值。
总的来说,清代隶书名家的作品风格各有特点,但都注重笔画的流畅和构图的严谨。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对后世书法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这些名家的作品在隶书艺术的发展历程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对后世书法家的学习和研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他们的作品不仅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也是研究中国书法史的重要资料。
通过对这些名家作品的研究和欣赏,可以更好地了解和传承中国传统艺术的精髓和魅力。
浅析清代隶书的复兴
文化与生活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浅析清代隶书的复兴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 黄艺摘要:隶书自汉代兴盛之后就渐趋式微,经过漫长的朝代更迭,直至清代才开始复苏。
我们以历史的角度来看,唐代出现了具有楷书风格的隶书;宋代隶书非正书,仅少数流传在民间;元代因为赵孟頫的复古思潮,隶书重回人们视线;明朝隶书基本承接元代,少有大的改变。
可以说从东汉到清代的这段漫长历史时期,隶书并没有作为主流书体被人们进一步深入探索,它只作为一种书写形式被记录在书法历史的长卷中。
到了清代,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条件的满足推动了清代隶书的复兴,留下了书法史上绚丽的一笔。
关键词:清代;隶书;复兴一、清隶复兴的原因(一)金石考据学和文字学的兴起清代汉学家钱大昕曾说:“自宋以来,谈金石刻者有两家:或考稽史传,证事迹之异同;或研讨书法,辨源流之升降。
”虽然宋代的金石学没有成功影响到书法的演变,但是到了清代,浩浩荡荡的金石考据之风终于推开了隶书演变的大门。
以顾炎武为首的金石文字学家们,他们凭着对考据认真的学术态度,走访荒山村落,收集流散在各处的金石碑版,甚至不惜花费重金购买拓片。
一个人的收藏精力终归有限,由金石文字学家、书法家和收藏家构成的交流团体,他们开始在雅集场合将自己收藏珍贵金石原件和碑刻拓片分享共赏,亲近者也会进行交换和馈赠。
通过多种多样的方式,他们会接触到更多的金石刻帖,考据文字学家能够考订历史,研究文字图像,书法家则通过欣赏,在碑刻中体味字体“苍劲”“古拙”的用笔方式,这对他们后来的书法创作产生了影响。
金石考据学和文字学的兴起,为考证隶书的形体结构,推动隶变的产生,众多碑版得到了著录和流行,拓宽书家研究隶书的视野。
清代隶书创作同样要依托文字,乾隆时期为方便整理著述典籍,《说文解字》一书应运而生,段玉裁、桂馥等文学家也相继对《说文解字》进行过校对,学者们将文字与汉碑隶书联系起来,出现了《隶释》《隶辨》《说隶》等著述,文字学规范字法,文字的来历明晰,使后来的隶书创作更加专业化。
清代隶书书法作品
清代隶书书法作品欣赏:一2三4五隶书的结字:隶书结有其独特的标准。
众所周知,篆书的文字较长,而隶书的文字则较为平缓。
篆书长则横缩纵缩,隶书平则横缩纵缩。
这样,隶书就以横幅为主要用笔,横幅为主要纹样材料。
纵观汉字笔画特点,以横竖方向的笔画居多,无论其他笔画如何变化,都脱离不了横、竖两个方向的制约。
故汉字字形总体上显示为方块字,而不是三角形、圆形、长形等其他类型。
“隶变”阶段,是汉字笔画走向成熟的关键阶段,仍以横、竖方向笔画居多,体势大体呈扁方形,但因各字自身结构特点略有差异,有的呈正方形,有的呈长方形。
即使在厚度和长度上有了变化,楷书的水平画仍然没有改变笔直排列的趋势。
隶书在垂直方向上的发展空间受到限制,一些水平画可以稍微侧向,以打破僵化。
为了让读者更透彻地理解这幅横幅,请看一下礼器中的“庚”字。
其中,四条横线,一长三短,排列均匀,坚固,容易僵硬,但作者使整个词以一浪一折的方式飞起来。
另一个例子是礼器中的“喜”字,七个是水平排列的,六个是短的,一个是长的,每个都显示出它的姿势。
前两条水平线又短又长,然后两条水平线又长又短,然后一条长水平线从左到右延伸到板极限,最后两条水平线断开并连接。
应该说,水平线的变化本身就是艺术;更精彩的是下面的四个点,它们会自然上升和下降,同时清理七个水平面的刚性气体。
竖画与横画常组成“口”:形,“口”形多呈倒梯形,亦有少数不改篆意,梯形的横竖画部分呈垂直状态。
隶书的竖画一般较短。
如果有一个特定汉字的图片,它大部分是垂直的;如果有两幅画,那么这两幅画是垂直的或稍微相反。
如果有超过三或四幅绘画,人物在中间是垂直的,而其他的则可以恰好相反。
除了横竖画的结合以外隶书结字的另一方式是以平行为节奏。
运用横的平行,其实不只是横,对于其他笔画,只要有两笔笔势趋向可以变为平行图案时,则尽可能使之平行。
如《张迁碑》中字的结体,应该说他是以变法为追求心境的,但也经常运用平行结体的法则,如他的“钱”字上的“菱”旁,他便两横平行,两斜变平行,两撇平行,这样便显示了笔画节奏的平稳严整。
清代隶书名作,古朴高雅,遒劲浑厚,赏心悦目
清代隶书名作,古朴高雅,遒劲浑厚,赏心悦目清代是隶书的复兴时期,隶书技艺之精湛、水平之高超直追汉代,也是汉代之后又一个隶书鼎盛时期。
清代隶书鼎盛的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清代出土大批秦汉篆隶名碑,为金石考据研究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二是碑学复兴和北派书法崛起,打破长期以来帖学垄断的格局,为传统书法艺术注入新的活力,揭开篆隶书法研究和创作的新篇章;三是清代初期朝廷大兴“文字狱”,大批文人受到了迫害,为了免遭祸难,文人学者把精力转移到金石考据研究和篆隶书创作当中,造就了清代隶书光辉灿烂的时代。
清代300多年,隶书人才济济,名家辈出,名作不断,据史学专家统计,清代擅长隶书的名家达500人之多,笔者从中精选17位代表,并摘选他们的部分隶书作品,供广大书法爱好者欣赏。
清代隶书四大家在清代擅长隶书的500位名家当中,人们公认成就最高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是郑簠、金农、邓石如和伊秉绶,后世将4人尊称为“清代隶书四大家”。
郑簠(1622-1693),字汝器,号谷口,江苏上元(今南京)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其精通书法和医学,自幼矢志研习隶书,遍习汉碑,收藏碑刻,是清代碑学复兴的代表人物。
其隶书奔逸超纵,神采奕扬,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金农(1687-1764),字寿门,号冬心,浙江杭州人,清代著名书画家,列“扬州八怪”之首。
其博学多才,精通诗词、书法、绘画、鉴古和收藏,书法造诣高深,为“漆书”书体始创人。
其隶书沉稳果敢,奇绝脱俗,风格独特。
邓石如(1743-1805),名琰,字石如,号完白山人,安徽怀宁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其精通楷、行、篆、隶四大书体,尤以篆隶出类拔萃,其隶书汲取汉碑之精髓,结体紧密,貌丰骨劲,大气磅礴。
伊秉绶(1754-1815),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清代著名书法家。
其精通书法、绘画和篆刻,尤擅篆隶,隶书雄健挺拔,凝重沉厚,古博大气。
其他隶书名家除了四大家(郑簠、金农、邓石如和伊秉绶)之外,清代还有大批的隶书名家,笔者从清代早、中晚期精选出13位名家,他们隶书风格各有千秋,均取得很大的成就,对后世隶书的发展产生重大的影响。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
隶书的特点简单概括隶书是一种汉字字体,有着悠久的历史传承。
其代表性与浓厚的文化特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喜爱,成为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隶书有着独特的笔画,它可以表达细腻、质朴、洒脱、雅致的气质。
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文人士子书写时细腻曲折,气质悠远,令人难以忘怀。
首先,隶书是一种有趣而传统的字体,它最初由南北朝时期的文人士子发明并广泛采用,在明清时期发展到最全面,尤其在宋代显得尤为出色,在此之后,隶书整体设计风格保持得比较稳定。
根据调研,隶书是以宋代折颜书法师颜真卿代表的楷书为基础,根据汉文化的独特性,实现了融会贯通的字体美感。
其次,隶书的文字特色可以有效地表达出字的美感。
一般来说,隶书的笔画结构比较精致,具有明显的典雅、隐秀、稳重的特点,由其文字的精致而获受极大的人气。
而且,它的笔画比较圆滑,每一个字头、字尾和笔画的拐弯处都散发出秀美的姿态,端庄安静,具有高雅大气的气质。
此外,隶书书写和阅读都非常便捷。
因为隶书黑色宝石状的笔触,每一个字都显得极其清晰,让人不自觉的被吸引,它的作用大大加强了书写的效果。
隶书的阅读也极其方便,笔画精致,每一个细节都被描绘的清晰,让人可以很好地完成阅读任务,而且可以让读者很快地将字连续地联想起来,也能让人感受到其中的文化气息。
最后,隶书具有精致的笔画样式,可以让读者很好地掌握字义,而且可以深刻表达出作者的精神内涵。
它的书写、阅读和理解都是极为方便实用的,而隶书的艺术性更是出类拔萃,可以将文化的精髓完美的传承到未来的世代,是一种真正的宝贵文化传统。
在总结隶书特点时,可以说隶书是一种独特的字体,有着悠久的文化历史,而它的笔画也显示出独特而柔美的风格。
它可以有效地传达出文字的美感,也可以自由游走于文字艺术之中,充分发挥想象力。
而隶书对书写的要求比较高,但它的读取极其方便,可以让读者清晰的领会作者的用意。
总而言之,隶书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文化传统,具有极高的艺术性,具有实用性,是感受文字之美的最佳媒介之一。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隶书发展历史久远,在经历每个朝代都会进行修改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书写习惯,今天我们来谈谈清代的隶书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隶书艺术特色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
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
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
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
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
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
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
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
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
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
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
《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
”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
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
清代时期的隶书
清代时期的⾪书清代时期的⾪书rainbow2016-08-07 23:59:08 编辑:初澜信息来源:产业⼈⽹原创⾸发133字号:A+AA-清代初期,⾪书的发展出现了新的转机。
不仅擅长⾪书的书家增多,同时在技法上也开始拨乱反正,重新对汉代⾪书进⾏了发掘和研究。
清代初期⾪书的代表⼈物有王时敏、戴易、郑簠、朱彝尊、万经等。
王时敏除绘画外,还擅长书法,尤其精于⾪书。
其⾪书点画沉厚,字形严整。
但其风格并未显⽰出汉⾪古朴浑穆的⽓象,⽽是更接近唐⼈⾪书的风貌,特别是⽤笔常常夹杂楷书笔法,结字喜欢⽤别体字,这些习惯更像是唐⼈⾪书的习⽓。
王时敏的⾪书⼗分接近唐⽞宗、史惟则等唐代书家。
这⼤概是清初以前汉碑发现不多,学习⾪书者眼界受到局限所造成的结果。
戴易与王时敏接近,好⽤冷僻字,别体字。
戴易的⾪书风格也近于唐⼈。
郑簠的⾪书与王时敏想⽐,接近汉⼈,更有古意,结字的聚散⾼低错落,显⽰出郑簠对汉代⾪书的深⼊理解与正确借鉴。
郑簠的⾪书还有两个不同于前⼈的特点,⼀是章法上采取字距宽疏,⾏距紧密的排列规律,⽽这⼀点,正是汉碑⾪书的重要特征。
⼆是郑簠的⾪书作品中,来历不明的别体字、怪字很少见。
,规范的字形结构使得其作品从容⼤⽅,富有书卷⽓。
朱彝尊博览群书,学富五车。
因为好⾦⽯学的缘故,朱彝尊的⾪书古意盎然。
朱彝尊的⾪书创作达到了⼀个新的⽔平,标着清代书家对⾦⽯碑刻的借鉴已经进⼊到了⼀个新的阶段。
清代中期,⾦⽯学兴起,⾪书创作也进⼊到了⼀个新的活跃时期。
研究仅是⽂字的学者牵起了搜访、著录、摹写⾦⽯碑刻拓⽚的热潮,其中涌现出了⼀批以⾪书见长的书家。
⾼凤翰虽然学书甚早,但是真正⼤进是在29岁结交安丘张贞、张在⾟⽗⼦之后。
张⽒⽗⼦为安丘望族,善于书法篆刻,家中建有“宝墨楼”和”相印轩“,收藏魏碑及秦汉玺极为丰富。
张在⾟曾赴南京拜郑簠为师专攻⾪书,尽摹郑簠所藏古碑拓⽚。
⾼凤翰住在张家⽉余,其书法篆刻与张⽒⽗⼦得⼒甚多。
⾦农书法⾃幼⾄⽼,笃好不衰。
隶书的艺术特征
隶书的艺术特征一、隶书的结体特点隶书是从篆书发展而来的,隶书是篆书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形成的字体。
有如下特点。
(一)字形扁方、左右分展隶字一反篆字纵向取势的常态,而改以横向(即左右)取势,造成字形尚扁方,笔画收缩纵向笔势而强化横向分展。
如图7-18所示。
图1 结体横向(二)起笔蚕头、收笔燕尾起笔蚕头收笔燕尾是隶书用笔上的典型特征,特别是隶字中的主笔横、捺画几乎都用此法。
所谓“起笔蚕头”,即在起笔藏(逆)锋的用笔过程中,同时将起笔过程所形成的笔画外形写成一种近似蚕头的形状。
“收笔燕尾”,即在收笔处按笔后向右上方斜向挑笔出锋。
这也是隶书最主要的特征,即“蚕头燕尾”。
如图7-19所示。
图2 横画“蚕头燕尾”(三)化圆为方、化弧为直在隶变过程中,篆书简化为隶书基本上是遵循这两条规则。
因为隶笔中的直画或方折,还无不包藏着篆字的弧势,所以隶笔的直往往有明显的波动性,富于生命力。
实际上隶书的笔意,是建立在笔画运动方式基础上的。
比如“书”字,如图下图所示。
图3 小篆“书”图4 隶书“书”如图所示,小篆的“书”字除了中间的竖画大致相同之外,其他的笔画都作了变化。
小篆圆转的地方进行了方折;小篆纵向延伸的笔画被横向的拉直,并将小篆中复杂的笔画进行简化,从而形成隶书的“书”字。
(四)变画为点、变连为断隶变过程中,化繁为简也是一大特征,为了书写便利和快捷,繁复的篆书圆转和粘连笔画被简化、断开,从而使自行更加简洁,书写更加便利。
因为篆字中是不用点画的,即使用点也只是一种浑圆点。
而隶书中点已独立了出来,不再依附于画,而且点法也日益丰富,有平点、竖点、左右点、三连点(水旁)、四连点(火旁)等等。
隶书还将篆字中许多一笔盘旋连绵写成的笔画断开来写,大开了书写的方便之门,后来楷书更发挥了这种方式,更允许笔与笔间出现衔接痕迹,甚至笔断意连。
如图7-22所示,“清”字的“水”形已变成了三点水。
图5 小篆“清”隶变过程(五)强化提、按、粗细变化写篆书时用笔的纵向提按要求不现痕迹,而隶书则有意强调提按动作,形成笔画轨迹显著的粗细、转承变化,起、行、收用笔的三过程都有了明确的体现。
浅谈清代隶书
浅谈清代隶书
程志强
【期刊名称】《文史杂志》
【年(卷),期】1989(000)006
【摘要】隶书是由先秦的箓书演变简化而成的一种书体。
它萌芽于战国后期,大用于秦,定型成熟于两汉。
汉代隶书流派纷呈,风格繁富,绚烂多彩,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但是从汉末至清初的1400多年时间里,隶书领域几乎是一片荒漠,了无成就。
原因在于隶书从魏晋到清朝早中期以前,它的艺术地位一直是居从属地位,很少大书家专功于此。
唐代虽然有善隶箓的李阳冰、韩择木等,他们的隶书
【总页数】1页(P39-39)
【作者】程志强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
【相关文献】
1.清代直隶书院发展的地域特征及其成因 [J], 任欢欢
2.浅谈清代书法家伊秉绶隶书的艺术特点r——以《临汉李翕黾碑帖》中堂为例[J], 钟世烈
3.汉隶对清代隶书发展的艺术影响分析 [J], 钟世烈
4.米芾、《夏承碑》与清代隶书 [J], 杨春晓
5.清代碑学思潮下陈鸿寿隶书风格分析 [J], 胡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愚笨”的隶书,为何能称清代第一?庙堂气十足
“愚笨”的隶书,为何能称清代第一?庙堂气十足
伊秉绶字组似,号墨卿,默庵,福建汀州宁化人。
乾隆五十四年(公元一七八九年)进士,授刑部主事,迁员外郎,清嘉庆四年(公元一七九九年)任惠州知府,嘉庆十年(公元一八○五年)任扬州太守。
他为官清廉,勤政爱民。
《芜城怀旧录》誉之:“扬州太守代有名贤,清乾嘉时,汀州伊墨卿太守为最著,风流文采,惠政及民,与欧阳永叔、苏东坡先后媲美,乡人士称道不衰,奉祀之贤祠载酒堂。
”
伊秉绶的隶书从汉碑中摄取神理,自开面目。
用笔劲健沉着,结体充实宽博,气势雄浑,格调高雅。
伊氏自己总结为:“方正、奇肆、姿纵、更易、减省、虚实、肥瘦,毫端变幻,出于腕下……”。
其所作楹联、匾额,从行款到结体,极富疏密聚散之变化,于遒劲中别具姿媚,个性鲜明,横平竖直。
他用篆书的笔法来写隶书,因此笔划圆润、粗细相近,没有明显的波挑。
章法极有特色,字字铺满,四面撑足,给人方整严谨的装饰美感,且梁章钜对之有“愈大愈壮”之评。
伊秉绶的隶书在笔划上与传统汉隶有很大的不同,他省去了汉隶横画的一波三折,代之以粗细变化甚少的平直笔划;汉隶的扁平结体在他手上也不复存在,只剩下粗木搭房般的笨拙造型,然而这不是技穷后的造作,而是在深入把握住汉隶神髓后的一次变异。
伊秉绶洞悉艺术朴素真挚的本质,但又深受儒家审美的影响,如果说他以建筑般的结构取得成功,跟欧阳询的楷书异曲同工;如果说他以减少用笔动作将线条单纯化而取得奇效,他和八大山人不谋而合。
伊秉绶的书法融会秦汉碑碣,古朴浑厚,“有庙堂之气”,对后世的书法创新有很多启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清代隶书的艺术特色
隶书发展历史久远,在经历每个朝代都会进行修改完善,在原有的基础上增加新的书写习惯,今天我们来谈谈清代的隶书艺术特色,希望大家喜欢。
清代隶书艺术特色
从宽泛吸收其他书体优点来看,清隶的营养成分是有分量的。
清代隶书家远绍汉隶,对汉碑碑额及碑阴的研习颇见功力。
书法赖以存形的核心点是抽象,具有表现为时间序列和线性构架的本体规律,有不可逆性和不可约简性。
汉隶碑额或碑阴亦具这些属性。
这些碑额或碑阴给清代隶书家的启迪是明显的。
除了这些碑额或碑阴以外,清代隶书家对魏晋南北朝碑如《范式》、《李仲璇》等也认真临写,当然对诏版、砖文、镜铭也注意取法。
正是这样,使清隶打破了传统隶书与其他书体的界限,体现出清代隶书家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发展理念。
清初隶书成就最高的郑谷口,以草法入隶,其隶书被包慎伯列为逸品上,博诵经史、蕴蓄闳深的大学人、大词人朱彝尊以欧法入隶,笔意秀劲,韵致超逸《桐荫论画》。
此外,金吉金以吴碑入隶,伊墨卿以鲁公楷法人隶,都使隶书呈现出各自的审美取向。
这种以正、草、篆籀入隶,动、静相整合的隶书面貌,可渭空前,充分展示了清隶放意自得和心手达情的时代特色,从而使
清隶在形而上和形而下两个层面的张力都得到了显著加强.构成了隶书发展史上一座令人瞩目的高峰。
从清隶书家所用的工具观之,亦有长于前辈书家之处。
中国文房四宝史告诉我们:宋代以前,总的来说用硬毫笔者占大多数,明代开始,用软毫的才逐渐多起来,具体地说,明以后至清代,羊毫被广泛使用。
《频罗庵书画跋》云:笔要软,软而遒,笔头要长,长则灵。
长锋羊毫有如下特点:
一、便于储墨并且储墨量大,二、八面出锋的旋转余地大,适于隶书特色之笔燕尾笔法的运作。
读邓石如隶书,可以强烈地感受到长锋羊毫的这些特点。
从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角度看,清隶具有抒发性灵、解放思想、师汉隶但不为汉隶所束缚的与时俱进、与时俱新的特色,用石涛的话说,就是勇于借古以开今。
如张文鱼的飞白体隶书,赵之谦的魏碑体隶书,均具有独特的个人风格,充分表现了他们良好的修养、上乘的品格、阔大的襟抱和精湛的功力,真是: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艺概书概》从墨色上看,清隶的一大特色是墨色活。
活从何来。
活从善于用水来。
何绍基、赵之谦、吴苦铁等皆为用墨高手,其涨而不烂、润枯相间的施水带墨法,使墨色在隶书中充分地表现了艺术魅力。
书法形象的智性把握是法,而书法形象的情感酿造,却是意。
清代隶书高手在水这个材料上用尽了心思,充分发掘了墨色的艺术表现力,故清隶在用水上给来者留下了极为深刻的理论思考点和实践操作点。
清代碑学的先导是清隶的强劲发展。
清初帖学垄断,书风单一。
由于历史性的文化积习的压力,使书法在以法致道的漫漫长途中艰难地跋涉着。
最为明显的是,帖的巧美导致了馆阁体对清初书法的侵蚀,从而形成了颓弱的格调低下的局面。
清初和这局面分庭抗礼的关键书体,就是隶书。
清隶不仅为碑学在清代的发展开了头,而且清隶始终伴随着有清三百年书法的发展变化而发展变化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