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之形篇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位的军队作战,就好像决开深不可测的溪谷中的积水一样, 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就是军队实力强大的具体体现。十、 立于不败孙子认为,积蓄军队的作战力量,使自己充分具备立 于不败之地的各种物质条件,是战胜敌人的客观基础。军事指 挥员凭借着这种客观的物质基础,就可以预见胜负,去导演一 幕幕战争话剧,最后达到“自保而全胜”的目的。“先为不可胜, 以待敌之可胜”的思想,既强调立于不败之地以“自保”,又强 调等待和创造条件以“全胜”,把“自保”与“全胜”紧密结合 起来,正是毛泽东所说的,“保存自己,消灭敌人”,这是任何 竞争中不可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孙子精义原文】昔之善战 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 而不失敌之败也。【白话释义】古往今来凡是善于用兵打仗的 人,总是首先创造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寻 求可以战胜敌人的机会……所以说,善于打仗的人,总是首先 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又不放过战胜敌人的任何良机。141 仕途第一权略天第一兵书下智源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 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白话释义】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 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寻求可以战胜敌人的 机会。一般地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 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而敌人能否被我战胜,则在于敌人是否有 隙可乘,这主要在于敌人本身。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 够创造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 被我所战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不能一 厢情愿地强求。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守这种作战样 式;要想战胜敌人,则要采取进攻这种作战样式。我方之所以 不能被敌人战胜是由于我方防守严密,不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 敌人可能被我方战胜,是因为敌人有可以被我利用的漏洞,使
第四篇 形 篇《孙膑兵法》曰:“战者,以形相胜者也。”本 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行动力量及其外在表现,包括兵力的众寡强 弱,军事素质的优劣,部署的隐蔽暴露等。也就是说,军队搏 击拼杀要巧于运势,但更需要有强大之形,这是谋划攻战的基 础。【孙子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 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 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 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 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 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 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 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法兵子孙世间第一人学商第一胜经场 138
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幅员面积大小的“度”;敌我幅员面积大小 “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敌我物产 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可动员和供养兵力多寡不 同的“数”;敌我兵力多寡不同的“数”,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 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的“称”的不同,最终决定 战争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就好比处在“以镒称铢”的 优势地位;失败的军队,就好比处在“以铢称镒”的劣势地位 (镒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 等于二十四铢,镒和铢相关五百多倍)。因此,处于力量优势法 兵子孙世间第一人学商第一胜经场 140
称不上是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称不上是眼睛明,能听得 见惊雷轰鸣称不上是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 的人,总是善于把握战机,在最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 因而他们打起仗来就像雷公打豆腐,石头砸鸡蛋一样轻而易举, 正因为如此,他们打胜仗,却往往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显 现不出勇武善战的功劳。他们所以能够每战必胜,完全是因为 他们的胜利在交战之前就已经确定无疑了;之所以能确定无疑, 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必胜的措施,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 的敌人。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 地,同时又不放过战胜敌人的任何良机。因此,胜利之师总是 先创造取胜的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等待机会谋 求同敌人交战;而败亡之军,往往是先盲目交战,尔后企求靠 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创造一个好的 政治局面,确保各种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样就能随时掌握 战争胜利的主动权。兵法上说,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 条:一是度(即国家幅员面积);二是量(即物产资源);三是 数(即可以动员和供养的兵力);四是称(即对敌我双方军力物 力的权衡);五是胜(即战争胜负的趋势)。就是说敌我所处地
【经典事例】◎毛泽东成了“山大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 间,毛泽东亲自领导秋收起义。根据原定作战计划,起义部队
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出发,攻打长沙,因为敌我力量 悬殊而受挫,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三湘四水。毛泽东认为在敌 强我弱时,一味地要攻打长沙消灭敌人,而不注意保存自己, 等于是以卵击石。为避免全军覆没,他主张放弃攻打长沙,到 井冈山建根据地,却不被理解,有人指责他想当“山大王”,但 毛泽东还是说服众人,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对于“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关系的正确处理,正 是“立于不败”思想的最好注解。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几乎同时,在毛泽东等同志的倡议 下,中央决定利用秋收时节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有利条件, 准备发动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受党中央的派遣,毛泽东 返回湖南,改组湖南省委,组织秋收起义。9 月 8 日晚,中共 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夺取长沙的命令》,要求“各地赶紧动员, 限于阳历 9 月 16 日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设中国革命委员会 湖南分会”。湖南省委的命令,揭开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序幕。 工农革命军在起义过程中,打了一些胜仗,先后占领了几个城 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传播了党的影响,震惊了敌 人,但由于敌强我弱,加之经验不足,起义部队也吃了几个败 仗,工农革命军的 3 个团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损失,使秋收起 义受到严重挫折。收编的邱国轩第 4 团在和第 1 团一起行动时, 它担任前锋法兵子孙世间第一人学商第一胜经场 142
我方具备了攻打它的条件。采取防守这种作战样式,往往是因 为力量不足;采取进攻这种作战样式,往往是因为力量充裕。Leabharlann Baidu因此,善于防守的军队,隐形匿迹,就好像埋在深不可测的地 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军队,奋发其力,就像 动自高不可攀的天上一样,使敌人防不胜防。所以说,攻守这 两种作战样式交相使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后,就可以做到 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完全的胜利。预见胜利没有超过一般 人的见识,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凭一介之勇,激战而后 取胜,即便是普天下之人都交口称赞,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 的,这就好像一个人能举得起秋毫 139 仕途第一权略天第 一兵书下智源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地生度, 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 若以铢称镒。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白话释义】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 使自己不会被敌人战胜的条件,以等待、寻求可以战胜敌人的 机会。一般地说,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不会被敌人战胜的主 动权操在自己手中;而敌人能否被我战胜,则在于敌人是否有 隙可乘,这主要在于敌人本身。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 够创造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的条件,而不可能做到使敌人一定 被我所战胜。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是可以预见的,但不能一 厢情愿地强求。要想不被敌人战胜,就要采取防守这种作战样 式;要想战胜敌人,则要采取进攻这种作战样式。我方之所以 不能被敌人战胜是由于我方防守严密,不给敌人造成可乘之机; 敌人可能被我方战胜,是因为敌人有可以被我利用的漏洞,使
第四篇 形 篇《孙膑兵法》曰:“战者,以形相胜者也。”本 篇主要论述军队的行动力量及其外在表现,包括兵力的众寡强 弱,军事素质的优劣,部署的隐蔽暴露等。也就是说,军队搏 击拼杀要巧于运势,但更需要有强大之形,这是谋划攻战的基 础。【孙子原文】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 可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 使敌之必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者,守也;可 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 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见胜不过众人之 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故举 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 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 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故善战者, 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 兵先战而后求胜。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法兵子孙世间第一人学商第一胜经场 138
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幅员面积大小的“度”;敌我幅员面积大小 “度”的不同,产生双方物产资源多少不同的“量”;敌我物产 资源多少的“量”的不同,产生双方可动员和供养兵力多寡不 同的“数”;敌我兵力多寡不同的“数”,产生双方军事实力强 弱不同的“称”;敌我军事实力强弱的“称”的不同,最终决定 战争的胜负。所以,胜利的军队,就好比处在“以镒称铢”的 优势地位;失败的军队,就好比处在“以铢称镒”的劣势地位 (镒和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其中一镒等于二十四两,一两 等于二十四铢,镒和铢相关五百多倍)。因此,处于力量优势法 兵子孙世间第一人学商第一胜经场 140
称不上是力气大,能看见太阳和月亮称不上是眼睛明,能听得 见惊雷轰鸣称不上是耳朵灵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用兵打仗 的人,总是善于把握战机,在最容易取胜的条件下战胜敌人, 因而他们打起仗来就像雷公打豆腐,石头砸鸡蛋一样轻而易举, 正因为如此,他们打胜仗,却往往没有足智多谋的名声,也显 现不出勇武善战的功劳。他们所以能够每战必胜,完全是因为 他们的胜利在交战之前就已经确定无疑了;之所以能确定无疑, 是因为他们采取的是必胜的措施,战胜的是已经处于失败地位 的敌人。所以说,善于用兵打仗的人,首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 地,同时又不放过战胜敌人的任何良机。因此,胜利之师总是 先创造取胜的条件,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才等待机会谋 求同敌人交战;而败亡之军,往往是先盲目交战,尔后企求靠 侥幸取胜。善于指导战争的人,必须修明政治,创造一个好的 政治局面,确保各种法规制度的贯彻执行,这样就能随时掌握 战争胜利的主动权。兵法上说,进行战争的基本原则主要有三 条:一是度(即国家幅员面积);二是量(即物产资源);三是 数(即可以动员和供养的兵力);四是称(即对敌我双方军力物 力的权衡);五是胜(即战争胜负的趋势)。就是说敌我所处地
【经典事例】◎毛泽东成了“山大王”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期 间,毛泽东亲自领导秋收起义。根据原定作战计划,起义部队
分别从修水、铜鼓、安源等地出发,攻打长沙,因为敌我力量 悬殊而受挫,起义军的鲜血染红了三湘四水。毛泽东认为在敌 强我弱时,一味地要攻打长沙消灭敌人,而不注意保存自己, 等于是以卵击石。为避免全军覆没,他主张放弃攻打长沙,到 井冈山建根据地,却不被理解,有人指责他想当“山大王”,但 毛泽东还是说服众人,在井冈山建立了第一块红色革命根据地。 毛泽东对于“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关系的正确处理,正 是“立于不败”思想的最好注解。八一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 对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几乎同时,在毛泽东等同志的倡议 下,中央决定利用秋收时节农村阶级矛盾尖锐化的有利条件, 准备发动秋收起义。“八七”会议后,受党中央的派遣,毛泽东 返回湖南,改组湖南省委,组织秋收起义。9 月 8 日晚,中共 湖南省委发布了《关于夺取长沙的命令》,要求“各地赶紧动员, 限于阳历 9 月 16 日会师长沙,夺取省城,建设中国革命委员会 湖南分会”。湖南省委的命令,揭开了湘赣边界秋收起义的序幕。 工农革命军在起义过程中,打了一些胜仗,先后占领了几个城 镇,开展了各种形式的革命活动,传播了党的影响,震惊了敌 人,但由于敌强我弱,加之经验不足,起义部队也吃了几个败 仗,工农革命军的 3 个团在不同程度上都受到损失,使秋收起 义受到严重挫折。收编的邱国轩第 4 团在和第 1 团一起行动时, 它担任前锋法兵子孙世间第一人学商第一胜经场 142
我方具备了攻打它的条件。采取防守这种作战样式,往往是因 为力量不足;采取进攻这种作战样式,往往是因为力量充裕。Leabharlann Baidu因此,善于防守的军队,隐形匿迹,就好像埋在深不可测的地 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军队,奋发其力,就像 动自高不可攀的天上一样,使敌人防不胜防。所以说,攻守这 两种作战样式交相使用,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后,就可以做到 既能保全自己,又能获得完全的胜利。预见胜利没有超过一般 人的见识,算不上是高明中最高明的;凭一介之勇,激战而后 取胜,即便是普天下之人都交口称赞,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 的,这就好像一个人能举得起秋毫 139 仕途第一权略天第 一兵书下智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