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2023年《地震》教学反思
2023年《地震》教学反思2023年《地震》教学反思1本课为新教科版五年级上册“地球外表和其变化”单元的第二课《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形变化》。
但我仔细看了教材后,发现本课的课容量比较大,又要研究火山,还要研究地震,火山和地震引起地形的变化。
我认为本课布置一课时是完成不了教学任务的。
所以我对本课资源进行重组,把这课分成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火山和地震》,第二课时教学《地球内部的运动》,我觉得这样布置还是合理的。
《火山和地震》它是一节典型的解暗箱课,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本课所涉和的教学内容离同学的生活实际较远,即使有的同学已经通过影片或其它的途径感受了火山和地震,但是我觉得这种感受还是比较感性的,比较肤浅的。
因此,我们在教学中很难像自然教材中有些课那样和同学的生活经验有效结合起来,并引起同学的认知共鸣。
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来分析,这课内容又是同学们所感兴趣的,所以同学的积极参与性又应该是我们教师所利用的很好的教学资源。
而我们以前的人教版教材是把这两课单独分开来的,所以一节课的时间我们很难做到面面俱到。
针对这样的实际情况,我觉得我们的教师可以大胆的去重组教材,当然这种重组教材表示的手段和方法可以是多种多样的,本课的重组我觉得应该是放在教学的偏重点的筛选上。
火山喷发和我们的生活确实离的很远,同时同学通过观察喷发画面就能了解火山的喷发,真正应用的价值不大。
在同学科学探究的能力培养方面,是有层次性的。
针对小同学的特点,由扶到放,逐步培养,要求不能太高。
但是对于五年级同学来讲,通过两年半的科学学习,应该在能力培养上有了系统的训练与提高。
同学不只会观察,懂实验,还应学会了提出问题,进行猜测与假设,更有收集信息、整理信息,懂得如何考虑,知道如何表达与交流的初步能力。
另外关于地球内部的构造,在四年级下册,同学已经学过。
正是介于以上的分析,才有了我本课的设计。
我想做的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不迷信权威,根据教学实际设计教学,在优秀教案中得到了充沛的体现。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课堂实录及反思
《地震》课堂实录及反思教学内容:《地震》选自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地球和地表的变化》的第三课。
教材分析:本课是修订后的青岛版《科学》教材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三课时内容,在学生认识了地球构造及火山的形成之后,引导学生通过模拟实验和搜集处理信息资料认识地震灾害,地震的成因以及的预测。
教学目标:1.通过学生自主探究式学习,了解地震给人类带来的的危害,知道地震产生的原因。
2.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利用现代信息工具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3.通过观察、搜集和交流信息,激发学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
教学重点: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现象及成因,初步掌握“收集事实—研究事实—整理事实—应用事实”自主探究学习的方法。
教学难点:初步了解火山和地震的成因并能进行自主探究学习。
教学准备:毛巾、木棍、木板、托盘、书本或积木教学方法:观察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着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
我们一起来看一段视频。
[(学生观看地震的录像。
)刺激学生的感观,激发学生对地震进行科学探究的欲望和兴趣,目的是要引起学生探究地震发生的原因和如何抗震自救。
]师:看了视频,你有什么想说的或者想问的吗?生:这是地震,地震给我们带来灾难。
生:地震是怎么形成的?生:什么地方容易发生地震?师:大家提的问题都挺有价值的,那么今天我们就来研究《地震》,板书地震。
二、探究了解地震的危害师:老师为大家准备了一些材料,你来介绍一下这些材料,认识吗?生:这是毛巾,但是我不知道是用来做什么的。
生:这是木棒。
师:好,老师为大家介绍一下怎么用这些材料。
利用不同颜色的毛巾,叠放平铺在桌子上,用力挤压,观察现象。
用小木棒的模拟活动是要让学生体验地震发生时引起的地面的断裂引导学生感受薄木片断裂时两只手的感觉。
小学科学_地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地震教学设计3 地震知识目标:1. 搜集有关地震的信息资料,了解地震这种自然现象的发生不可避免的地震灾害。
2. 通过模拟实验和推理想象,自行获取地震的成因的知识。
能力目标:经历猜想、验证、结论等活动,注重学生参与模拟地震实验过程的感知,能提出探究活动的大致思路,能用简单的实验仪器做简单的实验,能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实验过程,了解地震自救的知识,学会地震自救的方法。
难点:让学生利用实验材料模拟地震的成因重点:探讨交流地震的危害及怎样避震。
实验准备:积木,毛巾,竹筷教学过程:一、视频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师:同学们,我们生活的地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各种各样的自然现象,有的美不胜收,让人赏心悦目,令人心旷神怡,然而,有的却让人无法抗拒,甚至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段视频,请同学们认真观看并思考视频中发生的是什么现象?你看到了什么?让学生讨论交流观看地震短片后,自己的感受与收获。
师:同学们,这是一场什么样的灾难竟造成这么大的危害?预设:生:地震师:你从视频中看到了什么?生:房屋倒塌、大地裂缝、人们在纷纷逃难、地震给人们造成的危害巨大等等。
师:大自然在赐予我们人类财富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关于“地震”这个词想必同学们近几年经常在电视上看到,比如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去年的8.8日四川九寨沟地震,那些画面,总是让我们触目惊心,毛骨悚然,那么对于地震,你们都知道些什么呢?生1:地震是一种自然灾害(现象)生2:地震非常可怕生3:地震前会有征兆(师要追问:可以具体说一说吗?)师:是的,地震是一场非常巨大的灾难,那么这节课你想了解哪些地震的问题呢?生1:地震是怎样形成的?(也就是地震的成因)生2:地震之前有什么征兆?(也就是地震的征兆)生3;地震来临时如何自救?(自救)学生边提问教师边板书。
师:人家都说会提问的孩子都是善于思考的孩子,咱们班的同学一个个都像是小科学家一样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究地震方面的知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教学反思
1《地球内部有什么》教学反思:课的一开始,我用了一首赞美地球的小诗开始,让学生谈谈对地球的了解,通过学生的回答来看,这个班的学生不踊跃,但是我也没有急躁,慢慢地引导,最后他们就都敢说敢做了。
第一个环节:解剖鸡蛋,我教给他们解剖方法,学生们在剥鸡蛋壳的时候,很小心,一点一点的,可见学生们很拘谨。
第二个环节:通过研究鸡蛋的结构,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内部结构,我用可课件演示了地球的三个圈层,很形象直观。
接着我让学生们查阅资料,获得更多的科学知识。
在此基础上,帮助学生用橡皮泥制作地球结构模型,学生们做得非常好。
第三个环节:了解了地球的内部结构以后,让学生们说说地球内部有什么?我用课件补充地球内部有煤、石油、天然气和岩浆、水等。
第四个环节:帮助学生了解科学家探测地球内部的方法,并用课件演示地震波的原理。
第五个环节:探究完本课的知识点后,我安排了两个话题进行小组讨论,学生们讨论得非常热烈,效果也很好,能把两个比较有难度的话题解决了,我很满意。
最后我给学生们留下一些关于探测地球内部的一些视频网址,让学生们课下观看获得更多的知识。
一开始学生们表现得很拘谨,但是后来在我的启发下,他们能敢说、敢动手做了,我就很高兴了。
2《火山》教学反思:本课通过视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将探究式的学习与其它方式的学习结合起来,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通过本课教学在以下几方面感悟较深:1. 成功的教学活动离不开材料选择,本课我精心为学生选择有价值的材料,让学生看得见摸得着同时又有所创新,从学校的实际出发,把铝箔改为纸板,盘子改为水槽效果较好,2 .儿童天生的好奇心是科学学习的起点,高涨的热情是学习成功的保障,本课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优势,图文并茂,为学生创造了和谐宽松的探究环境,极大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小学科学教案14地震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地震是一种极具破坏性的自然灾害,它给人类社会造成了巨大的伤害和损失。
为了让小学五年级的学生能够了解地震的原因、特征和应对方式,我设计了以下科学教案。
一、教学目标1. 了解地震的定义和常见原因。
2. 了解地震的特征和破坏性。
3. 掌握地震发生时的自救逃生知识。
二、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PPT、地震模拟器、砖块或玻璃瓶(用于演示破坏性)。
2. 学生准备:笔记本和笔。
三、教学过程步骤一:导入1. 准备一个地震模拟器(可以是手持装置)。
2. 向学生展示地震模拟器,引导他们思考:你们见过或了解过地震吗?地震是什么?有什么特点?步骤二:概念讲解1. 讲解地震的定义:地震是地球上岩层发生破裂时释放出的能量引起的震动。
2. 讲解地震的原因:板块运动和断裂(注:不要涉及具体地理知识和地质活动)。
可以用简单的语言概括地震的常见原因。
步骤三:特征介绍1. 讲解地震的特征:地震具有震中、震源和震感三个重要特征。
2. 用教学PPT展示地震震中、震源的概念,并在地图上示意。
3.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当地震发生时,人们会感受到什么?如何判断地震的强弱?步骤四:地震的破坏性1. 现场演示地震的破坏性:在教室中摆放一些砖块或玻璃瓶,然后模拟地震,让学生观察破坏情况。
2. 引导学生分析:地震能够造成哪些破坏?常见的地震破坏有哪些类型?步骤五:地震的自救逃生知识1. 讲解地震发生时应该如何自救逃生:针对地震时的安全行为,给出简明易懂的建议,如躲在桌子下、远离玻璃等。
2. 引导学生讨论和回答问题:地震发生时,如何判断自己所处地点是否安全?步骤六:巩固与拓展1. 提问复习:请学生回答以下问题:- 地震的定义是什么?- 地震的原因有哪些?- 地震的特征有哪些?- 地震的破坏性有哪些?- 地震发生时如何自救逃生?2. 如果时间充裕,可以继续拓展地震的相关知识,如世界各地的著名地震、地震的预测和防治措施等。
《地震》教学反思12篇地震安全教育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12篇地震安全教育教学反思下面是我整理的《地震》教学反思12篇地震安全教育教学反思,供大家赏析。
《地震》教学反思1本文是一篇震撼人心、情感性很强的文章。
但文章的内容与学生的生活有一定距离,生离死别的痛苦学生很少有体验。
文章值得推敲的句段很多,人物的心理变化较复杂。
为了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入情入境,情有所动,理有所悟,我力求全息解读文本,择取文章精华,删繁就简,引领学生潜心会文,透视人物内心世界,感悟人物坚定信念,提升人物饱满形象。
试图借助精心的设计,精妙的点拨,精彩的回应,牵引学生灵动于字里行间。
一、抓住文眼,聚焦形象。
这篇文章中,坚定的父亲和勇敢的儿子给学生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可是,高年级的文章这么长,时间又有限制,如何才能做到长文短教呢?我细细分析,全息阅读,巧妙整合,决定抓住“一个中心线索,两个突破点”整体规划全文教学。
这个中心线索就是父与子始终信守的诺言、毫不动摇的信念:“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突破点就是“父亲爱的了不起”和“儿子‘让’的了不起”。
这是文章的精华所在!把这两个点拿出来,以点带面,在这两个点上把朗读、感受、体验、想象、情感的升华结合起来,反复诵读、反复叩问、反复感悟,使其发挥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功效。
文中的父亲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首爱的颂歌。
有三个描写父亲的场景感天动地:第一个是他悲痛欲绝,但重新挺立的场景;第二个是许多人劝他别挖,但他不听劝的场景;第三个是他孤军作战,伤痕累累的场景。
仔细研读,不难发现第三个场景令人刻骨铭心。
“他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没人再来阻挡他。
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这段话具有很强的辐射力,由这一片段完全可以辐射前面父亲在绝望中重新挺立,人们再三劝阻但父亲依然坚持的场景,从中还能体味到父亲承受着肉体和精神的双重压力以及父亲绝不放弃的信念。
同样,“有其父必有其子”。
阿曼达简简单单的一“让”,“让”得感人肺腑。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第一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教学反思《地震》这一课,教学涵盖面广,不仅要让学生明白地震时如何采取科学方法进行自我保护而且还要知道有关地震的产生原因及危害的知识。
我认为的成功之处有:1、以情景导入并加入地震发生时的视频录像来触动学生的心灵,让学生们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师生双方都沉浸在“此时无声胜有声”的令人窒息而又极富情感内涵的氛围中。
2、,作为教学重点又最具实际价值的,是地震来临时如何科学合理地自我保护,避免人身伤害。
课堂教学中,包含了在家中怎样避震、在学校怎样避震、在公共场所怎样避震、在户外怎样避震等场景,通过学生的讨论交流,培养了学生掌握科学避震的方法,提高学生自我保护能力。
3、实战演练环节,让学生在自主探索的基础上,为加深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活跃了课堂气氛。
还能够体现学生的学习在做中学,在学中用的特点。
不足之处:1.从课堂表现来看,学生做实验的基本功有待加强。
学生都爱做实验,但有的学生不会观察实验现象,缺少冷静的思考;缺少深入的分析思考,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要加强指导和培养,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
这些都使得学生的学习活动缺少深度。
2.部分学生缺少合作意识和习惯,如实验时,分工不好,有的的组几乎是一个人在做实验,别的学生没有参与只是在看。
3.对于分组讨论的内容我没有深入的讲解,学生的认识不深刻。
4.学生们进行避震演习时缺乏经验,对过程不熟习中间反应不太迅速。
第二篇: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案一、引入地球表面的地形会不会发生变化呢?是什么力量在作用它发生变化呢?今天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好好研究一下吧!二、了解火山和地震1、知道火山和地震吗?能把知道的和大家交流交流吗?2、师生共同交流收集来的关于火山和地震的资料。
教师着重引导学生阅读分析书本上的三个相关事例和汶川发生的地震。
3、通过刚才的交流和学习,大家都已经知道了火山和地震会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变化,那么是什么原因引起了火山和地震呢?三、探究地球内部的运动1、教师介绍。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及反思
[设计意图]梳理、回顾本课学习内容,再次明确地震对地表的影响是强烈的,属于地球的内部力量,是内在因素,与后面学习的风力和水力进行区分。
4.拓展
推荐《WOW!地球档案》。
[设计意图]此书包含地震、火山喷发、板块漂移等自然现象,大峡谷、平原高原盆地等地形地貌,可以丰富学生对地球的认知,永葆学生的好奇心。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教案及反思
第11周
星期三
学科
科学
年级
五
班级
5
授课内容
地震的成因及其作用
课前准备
[学生]学生收集关于地震发生时情境的资料、干泥土。
[教师]剪成两半的塑料盒、水、泥、保鲜膜。
授课者
科学老师
教学
目标
1.能够通过模拟实验,探究地震形成的原因。
2.能够通过阅读资料、观察图片和视频、分析地震后给地表带来的变化。
学生交流、汇报:①地球板块产生撞击、碰撞;②地球板块裂开;③地球内部运动导致岩石圈错位或破裂;④地球内部运动的产生的能量需要得到释放……
教师整理、板书。
(2)收集证据
教师:地震究竟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无法直接观察到地震发生时地球内部的样子,但可以通过模拟实验来进行探究。阅读课本26页的实验步骤。
课前已经让同学们准备好了实验材料,你能说出材料对应的实际物体吗?
学生:两半拼接的小盒代表地壳中的两个板块,铺在小盒中的泥代表岩层,拉开或挤压代表岩层受到的力。
教师:观看实验操作,重复注意事项。
教师:在实验时要注意观察什么?
学生:①要注意观察“地面”的变化;②观察“地面”断裂、隆起的位置与“板块”对接边界的位置关系。
学生动手实验,完成记录单。教师巡视。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教学反思
教学反思一、关于地震学生可能听说过,在汶川和雅安地震时也从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很多震后的情景,但对于地震时的震撼的场景不是很熟悉。
因此导入部分借助视频出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时房倒屋塌时的场面,以及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印象深刻。
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的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达到了引起关注进而检索经验的过程。
二、探究部分,研究地震的成因对于学生很有难度。
因为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不熟悉,到底什么力量使地震产生也不能打开看看,是一个典型的解暗箱。
地震可以理解为大地震动,地震我们不方便研究,但震动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也非常容易研究。
因此从生活中的震动现象研究地震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想象推理是本课的重点。
探究时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中震动的事实或经验进行列举,达到生活切入,连通经验的效果。
在对充分分析震动产生的原因大胆做出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并能对提出的猜想做出解释。
联通地震与震动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中震动产生的原因,通过合理的想象推理出地震产生的原因。
进而设计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制定科学可行的探究方案。
活动中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
三、交流避震的方法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梳理已有的经验。
这里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初步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并达到学生学以致用。
四、拓展部分注重拓展创新,延伸经验。
在对地震的成因研究结束,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后提问地震只有危害吗,思考地震的好处。
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接触较多,好处通过讨论只能交流一点点,把它作为拓展转到课下,使学生的经验得到延伸。
友情提示:范文可能无法思考和涵盖全面,供参考!最好找专业人士起草或审核后使用,感谢您的下载!。
《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教学反思1第六单元的主要学习目标是能把握课文主要内容,从人物外貌、语言、动作等描写的句子中体会父母之爱。
《地震中的父与子》是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因此更要以它为例子,切实贯穿落实以上两个单元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让学生抓住事情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来概括__主要内容。
先理清六要素分别是什么,罗列在黑板上,然后让学生把它们串联起来,自己概括出主要内容。
第二课时,主要是抓住父亲的三句简单重复的问话进行挖掘,适时提问学生父亲在说这三句问话时的心情有何不同。
以此为切入点,让学生进行深入研究,明白每一句问话中包含的所思所想。
指名让学生分析,并把自己的体会用朗读的形式表现出来。
在此基础上,我觉得还可以用采访的形式问问阿曼达的父亲:“人们这样劝阻,震情这样严重,你为什么不离开呢?”这样一采访,可以更深地走进父亲的心灵深处,体会父亲对孩子的爱。
并且引申出父亲对孩子的承诺:“不论发生什么,我总会更你在一起!”让孩子认识到正是这句承诺支撑着父亲坚持下去永不放弃,这正是儿子在废墟下信心的源泉。
另外,我还紧紧扣住“挖”字进行挖掘,为什么不写其他动作而只写“挖”字?让学生畅所欲言,讨论中明白只有“挖”最能体现出父亲的劳累与坚持,从而感受到父亲的形象,体会到他的了不起。
在此基础我可以再深化,问学生是什么在支撑着父亲如此苦苦地挖掘?这样就更能挖掘出父亲对孩子的爱,还有承诺。
课堂最后,可以从父亲“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是血迹”的外貌描写拓展到汶川大地震中那些崇高的父亲形象,用图片去激化孩子们的情感,去感受父亲们内心的那份伤痛,有了情感累积之后,再去想:“已经坚持挖掘了36个小时,可儿子还是生死未卜,这时的父亲最想对儿子说什么呢?”感人心者莫过于情,情动心动再手动。
此时进行写话练习,让学生真情的清泓流淌出内心,水到渠成。
再让孩子们情不自禁地用深情地话语读出来,浓浓的父子情如涟漪般荡漾在教室里,久久不散。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与反思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3.地震》教学设计与反思一、教学目标:1、能用简单器材做模拟实验;会查阅书刊及其他信息源;能选择自己擅长的方式表述研究过程和结果;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作合理的解释。
2、愿意合作交流,喜欢大胆想象。
3、了解地震现象,认识地震的危害,掌握防震知识。
二、教材分析:在学生认识了地球内部构造及火山成因的基础上,本课借助对地震成因的探究,引领学生进一步认识地球内部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变化。
三、教学过程:(一)、回顾所学知识,揭示课题。
师:同学们,前面我们学习了地球的构造,知道了从地表到地心,可将地球分为三层,谁能说一下,着三层分别是什么?(画图揭示地球的三层:地壳、地幔、地核)地壳是地球最外面的一层,主要由什么构成?(解释:岩石不是一层,而是很多层,因此构成了地层)师:通过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火山的成因,并且知道在火山喷发时常伴随有地震,地震和火山一样,也是地球上的自然现象,这节课让我们一起来研究有关地震的问题。
(二)探究过程:活动一:谈话增强对地震的认识。
师:建国以来,在人口比较密集的地区发生过两次比较强烈的地震,一次是1976年7月28日凌晨3时发生在河北省唐山市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是7.6级,共造成了24.2万人死亡。
还有一次我们至今还记忆犹新,它就是今年5月12日14时28分发生在四川省阿坝州汶川县的大地震,这次地震震级高达里氏8.0级,造成了69225人死亡,直接经济损失达8451亿元人民币。
前一段时间,同学们肯定从电视上、报纸上看到了许多关于地震的消息,能说说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事和画面吗?师:从刚才的数据和同学们的描述中,让我们感受到了地震巨大的破坏力,那么关于地震,你想研究哪些问题呢?活动二:探究地震的成因。
师:关于地震的成因,同学们来大胆的猜一猜,地震的发生可能与什么有关系?师:到底我们的猜想正确与否,就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拿出准备好的毛巾,这些毛巾漂亮吗?用毛巾可以来干什么?动手玩一玩。
地震教学反思总结模板
一、教学背景本节课的教学主题为“地震”,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掌握地震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我采用了多媒体、小组合作、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利用多媒体展示地震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地震的成因和危害。
2. 讲解地震成因:通过讲解板块运动、地壳运动等知识,让学生了解地震的成因。
3. 分析地震危害:列举地震导致的房屋倒塌、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等实例,让学生认识到地震的危害。
4. 学习防范措施:讲解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技巧、自救互救方法,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
5. 小组合作: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讨论地震防范措施,并分享各自的观点。
6. 模拟实验:利用教具模拟地震发生时的场景,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的危害,提高他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7. 总结与反思: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不足。
三、教学效果1. 学生对地震的基本知识有了较为全面的了解,提高了他们的防灾减灾意识。
2. 学生在小组合作中学会了交流与协作,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协作能力。
3. 学生通过模拟实验,亲身体验了地震的危害,增强了他们的防灾减灾能力。
4. 学生在总结与反思环节,能够认识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不足,为今后的学习提供了借鉴。
四、教学反思1. 优点:(1)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媒体、小组合作、模拟实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的运用,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防灾减灾意识,使学生在面对自然灾害时能够做到临危不惧。
2. 不足:(1)在讲解地震成因时,部分学生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加强教学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2)在模拟实验环节,部分学生操作不规范,需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确保实验效果。
(3)在总结与反思环节,部分学生未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不足,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我反思能力。
《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教学反思1《地震中的父与子》课文讲述的是美国洛杉矶大地震中,一位父亲冒着危险,抱着坚决信念,不顾劝阻,历尽艰辛,经过38小时的挖掘,终于在废墟中救出儿子和同伴的故事,歌颂了伟大的父爱,赞扬了深厚的父子之情。
描写具体,情感真挚,是这篇课文的主要特点。
本课教学过程,我以“一条主线〞、“两个板块〞整体规划:一条主线是父与子始终信守诺言:“不管发生什么,我总会跟你在一起〞。
“两个板块〞:一是“父亲了不起〞。
二是“儿子了不起〞。
这样的设计,就从线性梳理走向了立体把握。
就以一条主线两个版块整体规划,一个版块就感受父亲的了不起,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第二个版块就感受儿子的了不起。
根据儿童的认知规律及学生的实际阅读能力,上课伊始,学生初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文中的父与子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内容,初步感知父亲儿子的形象。
接着,紧紧扣住中心问题:“文中哪些文字让你感到了父亲的了不起?〞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使学生在理解、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过程中,感受父亲的了不起。
课文内容浅显,但内涵深刻;语言平实,但令人震撼。
怎样才能在学生与文本之间搭设一座桥梁,让学生逐渐走进文本,深入文本,受到感染和熏陶呢?反思我的教学,我觉得自己做到了以下几点:〔一〕品词析句,读中感悟父亲的果敢与坚毅。
首先,学生汇报自己最受感动的文句。
接着,引导学生重点品读第12自然段。
透过人物描写的句子:“父亲挖了8小时,12小时,24小时,36小时……他满脸灰尘,双眼布满血丝,衣服破烂不堪,到处都是血迹。
〞想像父亲艰难挖掘的过程,体验父亲救子时内心的焦急和无助,在词句品读中感悟到:父亲有着惊人的毅力!忍受着常人所不能忍受的肉体上和精神上的痛苦!这都是因为爱!〔二〕创设情境,说中感悟父亲的执著与忘我。
课文中,父亲的爱无处不在!课文5―11自然段写的是人们不断劝阻父亲不要挖掘,而父亲没有停止挖掘,只是反复答复着同样的话:“你是不是来帮助我?〞抓住父亲的语言描写,采用情境对话的方法让学生体会父亲此刻的内心情感。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
14《地震》(教案)五年级上册科学青岛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的内容是《地震》,属于青岛版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
本节课旨在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概念、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以及地震带来的影响,通过学习地震的相关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地震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包括:地震的定义、地震的成因、地震的预测、地震的影响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地震的成因和地震的影响,教学难点是地震的预测和地震的应对措施。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教学资源和生动的教学活动,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这些内容。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提高对地震的防范意识,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和探索精神。
二、核心素养目标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重点本节课的核心内容是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
重点是帮助学生理解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2. 教学难点地震的预测是本节课的难点之一,因为地震预测涉及到复杂的地质学和物理学知识,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此外,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也是一个难点,因为学生可能缺乏相关的实际经验。
四、教学过程1. 导入2. 讲解详细讲解地震的定义、成因、预测和影响,重点强调地震的成因和预测方法,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3. 互动4. 实践5. 总结五、教学评价四、教学资源准备1. 教材:确保每位学生都有本节课所需的教材或学习资料。
2. 辅助材料:准备与教学内容相关的图片、图表、视频等多媒体资源。
例如,准备地震的成因和预测的图片、图表,以及地震对人类社会影响的视频。
3. 实验器材:如果涉及实验,确保实验器材的完整性和安全性。
例如,准备地震模拟实验所需的器材,如小球、滑道等。
4. 教室布置:根据教学需要,布置教室环境,如分组讨论区、实验操作台等。
例如,设置分组讨论区,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地震的相关知识;设置实验操作台,让学生亲身体验地震模拟实验。
综合实践地震教学反思(3篇)
第1篇一、引言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灾害,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
为了提高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救互救能力,我们学校组织了一次综合实践活动——地震教学。
在活动结束后,我对这次教学进行了深刻的反思,以下是我对这次地震教学的总结与反思。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特点、危害等。
2. 培养学生的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他们在地震发生时的自救互救能力。
3. 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学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
三、教学过程1. 理论学习:首先,我们组织学生观看地震科普视频,了解地震的基本知识。
然后,教师讲解地震的成因、特点、危害等,让学生对地震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2. 实践演练: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我们组织学生进行地震逃生演练。
演练内容包括:地震发生时的逃生方法、避难所的选择、紧急救援等。
3. 分组讨论:学生分成小组,针对地震逃生、救援等方面进行讨论,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4. 案例分析:教师选取典型地震案例,让学生分析地震发生的原因、救援过程以及防灾减灾措施。
5. 总结评价:对本次综合实践活动进行总结,评价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并提出改进意见。
四、教学反思1. 教学内容方面(1)地震知识讲解不够深入。
在讲解地震成因、特点、危害等知识时,部分学生表现出兴趣不足,这可能是因为讲解方式较为枯燥,缺乏生动性。
(2)案例分析不够全面。
在选取案例时,应考虑不同类型、不同规模的地震,以便让学生更全面地了解地震。
2. 教学方法方面(1)理论与实践结合不够紧密。
在实践演练环节,部分学生只关注逃生动作,而忽略了自救互救的重要性。
(2)分组讨论流于形式。
在讨论环节,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讨论内容较为单一,缺乏创新性。
3. 教学评价方面(1)评价方式单一。
本次综合实践活动主要采用学生自评、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但评价内容较为片面。
(2)评价结果反馈不及时。
在活动结束后,教师未能及时对学生的表现进行反馈,导致学生对自身不足的认识不够深刻。
地震教学反思
地震教学反思地震是一种自然现象,对于学生来说,了解地震的成因、特点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防灾减灾,是科学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进行地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需要不断反思教学方法和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应对自然灾害的能力。
首先,地震教学需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兴趣。
在设计教学内容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背景,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入地震的相关知识。
例如,可以通过讲述地震发生时的亲身经历或者播放地震发生的视频,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其次,教学内容应涵盖地震的基本知识,包括地震的成因、类型、分布规律等。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板块构造学说,让学生了解地球内部的构造和地震产生的基本原理。
同时,通过展示地震带的分布图,让学生认识到地震多发区的地理特征。
在讲解地震的基本知识后,教学的重点应转向地震的预防和应对措施。
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案例,讲解地震发生时的自我保护方法,如“蹲下、掩护、抓牢”等。
此外,还可以教授学生如何识别地震预警信号,以及在地震发生后如何进行自救和互救。
为了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地震教学中应增加模拟演练的环节。
通过模拟地震发生时的情景,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掌握逃生和自救的技能。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疏散演练,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熟悉学校的安全出口和疏散路线。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注重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可以设置一些探究性学习任务,如让学生调查本地的地震历史、收集地震数据等。
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加深对地震现象的理解,还能锻炼自己的信息收集和分析能力。
此外,地震教学还应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地震作为一种突发性自然灾害,往往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心理冲击。
教师应教育学生正确面对自然灾害,培养积极乐观的心态。
在教学中,可以引入心理疏导的内容,帮助学生学会在地震等自然灾害面前保持冷静和理智。
最后,教师在地震教学中应不断反思和总结。
通过收集学生的反馈意见,了解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青岛版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地震》微课程应用反思
小学科学《地震》微课程应用反思
本次研修让我了解了微视频,以及如何使用微视频来更好的服务教学,我发现微视频,让学生学会了自主学习,而且学习积极性和兴趣逐渐提高,本次微课程我制作的是地震,学生在使用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问题,列举如下,给自己也给使用该课程的人一些帮助,希望我们共同完善,更好的为学生服务。
1.该课程的知识分界比较明显,但是没有具体的让学生思考的时间,视频中间间隔的时间稍微有些短,应该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思考一下,再进行下一个知识的学习。
修改后的视频中留出了一点时间让学生思考,并且我在使用说明中也提到可以适当点击暂停键来停止播放,思考过后继续学习。
2.本次微课的背景颜色和图片的质量需要提高和改善。
学生在使用过程中课程的颜色会对他们有一定的吸引力,所以我想在以后的微课程制作中,要注意搜集合适的素材,让微课程在视觉上吸引住学生,让学生愿意学习,并主动的学习,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和兴趣。
3. 在学生使用微课视频过程中,我发现自己的语言太多成人化,似乎是在给成人上课,和平时面对学生讲课的口气不一样。
在以后的视频录制过程中要改变自己的语言面貌,用更适宜儿童学习的语言。
并且我的语言应该更加简练,更加科学,毕竟科学是需要严谨的学科。
小结:感谢本次研修让我学到了另一个服务教学的手段,以后我努力学习制作微视频、微课程,充分利用好这一新的教学“用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反思
一、关于地震学生可能听说过,在汶川和雅安地震时也从电视等媒体上看到很多震后的情景,但对于地震时的震撼的场景不是很熟悉。
因此导入部分借助视频出示地震发生时的情景,地震时房倒屋塌时的场面,以及震耳欲聋的响声,使人印象深刻。
视频使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到了地震的恐怖,了解到地震来临时强大的破坏力,对地震有直观的感受,达到了引起关注进而检索经验的过程。
二、探究部分,研究地震的成因对于学生很有难度。
因为地球的内部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不熟悉,到底什么力量使地震产生也不能打开看看,是一个典型的解暗箱。
地震可以理解为大地震动,地震我们不方便研究,但震动作为生活中的常见现象学生既有生活经验,也非常容易研究。
因此从生活中的震动现象研究地震借助学生的已有经验进行想象推理是本课的重点。
探究时先引导学生依据生活中震动的事实或经验进行列举,达到生活切入,连通经验的效果。
在对充分分析震动产生的原因大胆做出猜想与假设的基础上,并能对提出的猜想做出解释。
联通地震与震动之间的联系,结合生活中震动产生的原因,通过合理的想象推理出地震产生的原因。
进而设计模拟实验引导学生在动手之前先动脑,制定科学可行的探究方案。
活动中合理分工,各负其责,保证探究活动的实效性。
实验结束后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初步得出结论。
三、交流避震的方法采用讨论交流的方法,梳理已有的经验。
这里进行小组活动,通过学生讨论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引导学生对探究活动中获得的信息进行分析、讨论、交流,初步了解一些避震的科学常识,可以联系学生生活经验,并达到学生学以致用。
四、拓展部分注重拓展创新,延伸经验。
在对地震的成因研究结束,了解了地震的危害后提问地震只有危害吗,思考地震的好处。
学生对地震的危害接触较多,好处通过讨论只能交流一点点,把它作为拓展转到课下,使学生的经验得到延伸。
(注: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你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