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讲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共24页
6、纪律是自由的第一条件。——黑格 尔 7、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 集体的 动作, 集体的 表情, 集体的 信念。 ——马 卡连柯
8、我们现在必须完全保持党的纪律, 否则一 切都会 陷入污 泥中。 ——马 克思 9、学校没有纪律便如磨坊没有水。— —夸美 纽斯
10、一个人应该:活泼而守纪律,天 真而不 幼稚, 勇敢而 鲁莽, 倔强而 有原则 ,热情 而不冲 动,就是财富 ❖ 丰富你的人生
71、既然我已经踏上这条道路,那么,任何东西都不应妨碍我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康德 72、家庭成为快乐的种子在外也不致成为障碍物但在旅行之际却是夜间的伴侣。——西塞罗 73、坚持意志伟大的事业需要始终不渝的精神。——伏尔泰 74、路漫漫其修道远,吾将上下而求索。——屈原 75、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
第9讲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三)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 中心地理论建立在匀质区域的假说之上。
• 现实经济生活中,任何区域都不是匀质的,包括 自然资源、交通条件、地形地貌以及人口密度等 等,以非匀质区域为基础形成的城镇体系与中心 地理论模式差异很大。 • 艾萨德研究了在人口分布不均匀条件下的中心地 模式。
(三)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续)
655
119
18.2
118
18.0
151
23.1
267
40.7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续)
• 1978-2000年,中国建制镇的发展快于各级城市。
• 1949年约有2000个镇,1956年发展到5404个, 其后逐年下降,1964年减到3148个,1978年减 至2660个。 • 1978年后,建制镇迅速增长,2000年达到19692 个,比1978年增长6倍多。 • 建制镇的发展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 推进的重要力量。
•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续)
•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企业市场区呈圆形, 在有多个同类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呈现出多个 圆形市场区。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企业都力求 尽可能多的占有市场,因此分散的圆形市场向连 接的圆形市场过渡。由于圆形市场存在空隙,这 些空隙势必吸引新的企业到来,相切圆间的空隙 终于慢慢消失,市场区逐步缩成既接近圆形又不 存在空隙的正六边形(图9-1)。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 市为主。1978年大中城市 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 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 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 是下降的。
【大学课件】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二)进口替代战略
(三)出口替代战略
(四)工业赶超战略
(五)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战略
ppt课件
16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主要内容
一、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指导思想和区域定位
二、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目标体系 (一)总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分阶段、分区域、分产业发展目标
ppt课件
17
三、区域资源、条件评价 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条件进行评价,主要 应在下列几方面进行:
(一)绝对量评价 (二)平均量评价 (三)需求量评价 (四)综合评价
ppt课件
18
四、区域产业结构的确定和重点发展产业的选择 确定产业结构和选择重点产业,是区域经济发展战 略的中心任务。
(一)产业结构的确定
(二)重点产业的选择
ppt课件
19
五、政策建议与战略设计
六、案例: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的类型
ppt课件
10
三、能源的建设与发展 (一)能源生产及能源结构
1. 能源生产弹性系数:指能源生产的年增长率与GDP的年 增长率的比值
2. 能源结构及变化趋势
在未来很长时间内,我国以固体能源为主的状况将不会得到根本改变。
(二)电力生产与电力结构 (三)电网建设
ppt课件
11
四、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
(一)世界交通运输业的走势 发达国家交通运输结构的转变是与其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 的,发展中国家不可生搬硬套,应该根据国情,选择适宜的 发展道路。
(二)廖什及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补充
1.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2.艾萨德对中心地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艾萨德在1956年发表论文,总结人口密度不平衡对 中心地市场区规模的影响,修改、完善了廖什的中 心地模式。其研究成果如图所示。
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指对城镇的空间布局、结构与功能进行科学规划,以达到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的目标。
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下面是一个关于城镇体系规划的700字左右的文章:城镇体系规划旨在合理布局城镇资源,提高城市发展质量和人居环境。
城镇体系规划应该从城镇定位和城镇层级入手,以人口规模、经济基础、交通网络、生态环境等因素为依据,确定城镇的规模、位置和功能。
首先,根据城市定位和层级,确定城市群的空间布局和相互关系。
在城市群的规划中,应考虑城市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合理规划城市间的联系和关系,形成城市群的总体发展格局。
其次,要建立起合理的交通网络,在城市群内部和城市群之间提供高效便捷的交通服务,促进城市的互联互通。
交通网络可以是公路、铁路、航空等多种形式的交通系统,要根据地理和经济条件进行规划确定。
同时,还要注重保护和提升城市的生态环境,加强垃圾处理、水源保护等环保工作,避免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与农村的协调发展。
城镇体系规划的目标是城乡一体化发展,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布局城市和农村的空间关系,推动城乡融合发展。
一方面,要合理规划农村和城市的用地,将城市人口向农村扩散,发展新型农村业态,提升农村的发展水平。
另一方面,要加强城市和农村的交流和合作,通过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方式加强城乡之间的联系和互动。
同时,还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的人居环境,提高农村居民的生活质量。
城镇体系规划还应该注重城市的文化底蕴和历史遗产的保护。
城市是文化的载体,城市的发展应该紧密结合文化建设,充分挖掘城市的文化资源,提高文化产业的发展水平。
城市保护和发展应该注重保护城市的历史遗迹和传统建筑,传承和弘扬城市的文化底蕴,形成独特的城市风貌。
同时,还要加强城市的文化教育,提高居民的文化水平,增强居民的文化自信心。
总之,城镇体系规划是一个综合性的规划工作,涉及到城市的方方面面。
第九章 城镇体系与区域经济发展PPT课件
3、行政原则
• 在交通偏僻和自给自足地区,不同等级的中心地的分布首 先受制于行政管理和政治控制的需要,低级中心地完全被 包围在高一级的中心地之内,以消除行政上摸棱两可的可 能。市场区和行政区是一致的,高级中心地可以管理7个 低级的,即K=7,1、6、42……。
• 各种因素的综合作用下,一国家的城镇分布可能出现的等 级体系:一级城市1个,二级城市2个,三级城市6-12个, 四级城市42-54个,五级城市118个。
10
4、六边形
• 屠能圈所认定的圆形的缺陷:有一部分接受不到 服务,或者接受重叠的服务。
• 其变换过程一般从分散的服务面,到服务面粘连 以及服务面重叠,最后形成六边形市场区,
• 从理论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11
克里斯泰勒的中心地体系
12
三、中心地等级体系三原则
13
1、市场原则
在交通便利、经济发达地区,一般遵循市场原则。 • (1)每一个低级市场区为3个高级市场区所分享。 • (2)每个高级中心地实际上只辖有自身和其他两个完整
• 对某一地区进行纵向考察,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 呈现正相关。好的基础环境设施,使企业或某一单 位内部的经营成本降低。这种成本的降低不需要支 付任何成本,由大家共享,即具有外部经济效益。
22
2、引起初始聚集的原因
• 城镇等区位点特殊的有利条件,运费和劳动费的 最低。
• 城镇具有高度的聚集性,是区域人口、经济、信 息、技术、活动等的集中地,集中程度随着经济 实力的增强而提高,是区域内高质量的点。
39
3、创新的条件
• (1)单个企业不能操纵技术创新的全部过程和创新所需 的各种要素,个人或单个企业无法闭门造车。
• (2)高新技术所需的合作创新,市场或等级组织都无能 为力;一方面市场的能力是有限的,因为创新所必需的知 识难以交易或交易费用很高;另一方面单个企业不能控制 全部的创新过程,它必须跨越组织边界。因此,实现技术 创新必须通过众多企业的合作,造成一种既竞争又合作的 特殊的文化氛围
城镇体系规划部分
2023/5/24
22
Hale Waihona Puke 2、分地市评价结果市地名 全省 济南 青岛 烟台 威海 淄博 潍坊 东营 泰安 济宁 枣庄 日照 莱芜 临沂 德州 聊城 滨州
2023/5/24
菏泽
综合得分
比 全 省 平 均 高 出( % )
位次
0.5576
0
0.8516
53
1
0.7956
43
2
0.7188
29
3
0.6702
2023/5/24
12
2023/5/24
13
二、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一)土地资源 (二)水资源 (三)矿产和森林资源 (四)旅游资源 (五)自然资源条件分析评价图的编绘
2023/5/24
14
三、城镇体系演变的历史基础与现状特点
(一)域镇体系的历史演变 1.划分城镇体系的发展阶段
2.主要城镇职能演变及其原因分析
指导城市总体规划的编制
2023/5/24
6
(二)城镇体系规划的主要内容(城市规划编制新办法规定)
1、提出市域城乡统筹的发展战略 其中位于人口、经济、建设高度聚集的城镇密集地区的中心城市,应
当根据需要,提出与相邻行政区域在空间发展布局、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 服务设施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城乡统筹发展等方面进行协调的建议。
2023/5/24
18
五、生态环境条件
(一)区域生态环境
需要调查分析的指标有:森林覆盖率及森林分布,气象灾害的类型、频 度及危害程度,水资源丰度及水旱灾害情况,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土 壤肥力退化等情况。对一些乡镇企业数量多、分布散的地区也要分析评价 区域的三废污染情况。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规划
四线:绿线、紫线、蓝线和黄线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职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结构
等级 中心城市
名称 主城区 永兴 东山 新坡
职能类型 综合型 A、B A、D A、B
龙塘
二级城镇 云龙
B、D
B
红旗
三门坡 三江 大致坡
B
B B、D C
注:表中的职能类型分别为:A:旅游型 B:农副产品加工型
大型居民点 1500-5000人 (集镇)
14
以主城区为中心,9个镇区为次中心,14个集镇为 一般镇的城镇群。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乡镇撤并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空间结构:“一主四轴”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
1、现状概况(指状发散) 2、存在问题(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尚未健全、道路 等级低、部分高等级公路穿城而过) 3、市域公路交通系统规划(五纵五横一滨江的公 路网)
C:商贸型 D:轻型加工
第九章 区域城镇 体系规划
海口市城镇规模等级结构
等级
规模类型
数量
名称
中心城市
二级中心 城镇
175万人
1-2.5万人
1
9
主城区
永兴、东山、新坡、龙塘、云 龙、红旗、三门坡、三江、大 致坡 石山、美安、遵谭、龙桥、十 路、美仁坡、旧州、新民、甲 子、大坡、演丰、演海、咸 来、谭文
是否构建了良好的区域生态格局,是否与江河流 域治理、海岸带保护、地质和气候灾害防御等进 行了充分协调。
案例:
案例二: 我国东部地区滨江某县城城镇体系规划示意图, 规划为2020年。县城面积450km2,基本为平原地区, 经济发展水平较为均衡。规划县域总人口50万人,其 中城镇人口30万人左右。规划期末县城城市人口10万 人,重点镇3万人,一般镇1万人左右。带状县域向南 北有较强的经济和交通辐射需求。 问题:对该规划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评析。
城市地理学第9章
2、预测区域人口增长,确定城镇化目标;
3、确定本区域的城镇发展战略; 4、提出城镇体系的功能结构和城镇分工;
5、确定城镇体系的等级和规模结构;
6、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布局;
7、统筹安排区域基础设施、社会设施; 8、确定保护生态环境、自然和人文景观以及历史文化遗 产的原则和措施; 9、明确城市发展用地数量,并与土地利用规划相协调; 10、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港区疏港通道规划:提高宁波港腹地铁路的集疏运能力;拓 展温州港、台州港与浙中西部地区的铁路和公路通道;加强嘉兴 港的水陆转换系统建设,提高中转集运输能力。 ③交通设施 机场:进一步强化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国际门户和枢纽地位。 提出浙中机场扩建或新建的选址意见。 海港:进一步强化宁波—舟山港的国际门户和货运枢纽地位。 以宁波—舟山港为国际中转枢纽港,温州、嘉兴、台州三港为支 线港的港口集装箱运输体系,成为上海国际航运中心集装箱枢纽 港的重要组成部分。金华—义乌都市区、衢州建设无水港区。 ④全省客运(公共)交通系统 建设铁路客运专线,分别为上海—嘉兴—杭州(钱塘江铁路 隧道)—金华—衢州—南昌—长沙—昆明、上海—杭州—宁波— 台州—温州—福州、沪杭磁悬浮线、宁杭城际铁路、湖苏沪城际 铁路和苏嘉城际铁路。 以杭州、宁波、温州等中心城市以及金华-义乌都市区为枢 纽,分别建设服务于杭绍嘉湖、甬舟、温台、浙中地区的快速客 运交通体系。都市区内建立同城化的公共交通体系。设区城市要 大力发展郊区公交线。县(市)域单元要建立起覆盖镇和中心村 的公共交通网络。
(2)城市体系发展的区域基础;
涉及自然资源和自然条件、环境生态结构、劳动 力状况、经济技术基础,区域交通条件、地理位置等 广泛的内容。
(3)城市体系发展的经济基础;
要求深入分析各产业部门的现状,找出现状特点 和存在的问题。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课件
城镇分布不均匀,存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足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滞后,需要加大投入和建设力度。
建设重点
• 发展特色产业 • 提高城镇服务水平 • 加强城市治理能力 • 加强城市规划和布局
建设路径
1
积极引导农民进城
通过政策和措施,鼓励农民进城,推进
推进城市群发展
2
城市化进程。
加强城市间合作,形成城市群,提升整
个区域的城镇化水平。
3
加强城镇间合作
不同城镇之间加强合作,实现资源共享
推进城市建设和郊区绿化
4
和互惠发展。
加强城市建设,同时注重郊区的绿化和 生态保护。
成果展示
现有城镇化率提高
通过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城镇 化率得到了显著提高。
区域城镇体系更加合理
通过优化城市布局,改善区域 城镇格局,实现了合理的发展。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 得到提升
建设了更多的城镇基础设施和 公共服务设施,提高了城镇发 展和居民生活水平。
总结
•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对于推动城镇化进程、实现区域发展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 建设重点包括发展特色产业、提高城镇服务水平、加强城市治理能力和规划布局。 • 通过区域城镇体系建设,取得了显著的建设成果,展望未来,将继续推动城镇化进程,提升城镇化水平。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欢迎大家来到本次关于区域城镇体系建设的PPT课件。本次课件将重点介绍区 域城镇体系建设的背景、目标及其重要性。
什么是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是指通过合理规划和发展城镇,推动城市化进程,优化城 市布局,提高城镇发展质量和生活品质。
当前形势
全国和省域城镇的体系规划详解
《城市规划法》规定:“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应当分别组织编制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城镇体系规划,⽤以指导城市规划的编制。
”这是总结了国内外城市规划的历史经验,适应改⾰、开放形势发展的需要⽽提出来的,开展这项⼯作具有重要意义。
1.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是城市规划⼯作序列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稳步发展,会有越来越多的⼈⼝转向第⼆、第三产业,转向城市,也就是说,在我国的⼯业化、现代化过程中,城市化⽔平将不断提⾼。
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严格控制⼤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和⼩城市”的⽅针,拟定符合我国国情、符合各省、⾃治区、直辖市实际的城市化进程和⽬标,逐步形成合理的城镇体系,是引导⽣产⼒和⼈⼝合理分布,落实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项重要基础⼯作。
城市的发展不是孤⽴的,在很⼤程度上受周围城市以及区域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因此,城镇体系规划不仅是指导城市规划编制的重要依据,也是国家设置市、镇建制和调整、变更⾏政区划的重要参考。
此外,城镇体系规划还是正确引导、合理控制各项城市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的规模与标准,避免重复建设、盲⽬发展的重要⼿段。
2.组织编制全国和各省、⾃治区、直辖市城镇体系规划,是国务院城市规划⾏政主管部门和各省、⾃治区、直辖市⼈民政府的⼀项重要职责。
把组织编制城镇体系规划作为政府的⼀项重要职责,主要是考虑到该项⼯作所具有的综合性、区域性和宏观指导作⽤。
城镇体系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空间表现形式,是政府对全国和省域经济社会发展实⾏宏观调控与引导的重要⼿段,它⼜涉及政治、经济、社会的⼴泛领域和许多部门,需要政府来组织并进⾏有效的综合、协调。
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域城镇体系规划⾸先要在确定全国和省(⾃治区、直辖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基础上,对产业结构的变化及城市化⽔平进⾏预测与规划;第⼆要根据⽣产⼒和区域交通运输的发展,对城镇的规模及其分布进⾏预测与规划;第三要分析全国和省域各级中⼼城市的影响范围,并确定各中⼼城市的职能及发展⽅向;第四要在分析各城镇历史改⾰及发展条件的基础上,规划新设置市、镇的数量;第五要提出近期宜重点发展的城市,明确其发展⽅向以及⼈⼝和⽤地的规模;第六要提出完善城镇体系所必需的重要基础设施建设⽬标和布局;第七要提出实施规划的政策和措施。
《区域城镇体系》 说课稿
《区域城镇体系》说课稿尊敬的各位评委、老师们: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区域城镇体系》。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过程以及教学反思这几个方面来展开我的说课。
一、教材分析《区域城镇体系》这一课题选自_____出版社出版的_____教材。
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是对区域发展和城市规划相关知识的深化和拓展。
通过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理解城镇之间的相互关系、职能分工以及空间结构,为进一步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城市规划提供了理论基础。
教材在内容编排上,先介绍了城镇体系的概念和构成要素,然后详细阐述了城镇体系的类型和特征,最后探讨了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和意义。
这种编排逻辑清晰,有助于学生逐步建立起对区域城镇体系的完整认知。
二、学情分析本次授课的对象是_____年级的学生,他们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地理基础知识和空间思维能力,但对于区域城镇体系这样较为复杂的概念和理论,可能还存在理解上的困难。
学生具有较强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喜欢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等方式来学习新知识。
然而,他们在综合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方面还有待提高。
三、教学目标基于对教材和学情的分析,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理解区域城镇体系的概念、构成要素和主要类型。
掌握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原则。
学会分析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和发展趋势。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运用地图、图表等资料,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认识到城镇体系规划对于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性,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观念。
四、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区域城镇体系的概念、构成要素和类型。
城镇体系规划的方法和原则。
2、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理解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和相互关系。
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区域城镇体系的能力。
区域城镇体系
材料
旧城改造 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收获却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坏! 一哄而起的旧城改造,其收获却是对古城和古建筑永难修复的破坏!英国 文物建筑学会指出, 世纪 年代兴起的旧区改造, 世纪70年代兴起的旧区改造 文物建筑学会指出,20世纪 年代兴起的旧区改造,所破坏的具有文物性质 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 的建筑竟比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炮火摧毁的还要多!我国文物保护界也有类 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20年来 年来, 似说法,即中国改革开放 年来,以建设的名义对旧城 的破坏超过了以往 100年。1982年始,我国先后公布了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但在古建筑保 年始, 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年 年始 我国先后公布了99个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 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 护与城市发展的冲突中,牺牲的往往是前者。1992年7月1日,矗立了 多年 年 月 日 矗立了80多年 的济南标志性建筑-----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可与近代欧洲火车站媲美的济南 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 的济南标志性建筑 具有典型日耳曼风格 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 老火车站被拆除,起因是某官员说“它是殖民主义的象征,看到它就想起中 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那钟楼的绿顶子(穹隆顶)象是西特勒军队的钢盔, 那钟楼的绿顶子( 国人民受欺压的岁月 那钟楼的绿顶子 穹隆顶)象是西特勒军队的钢盔, 有什么好看的? 照此逻辑, 有什么好看的?”照此逻辑,号称万国建筑博览会的上海外滩建筑群理应夷 为平地! 为平地! 1999年11月11日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罗 日夜, 年 月 日夜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襄樊千年古城墙一夜惨遭摧毁, 哲文等专家称之为20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 之前, 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 哲文等专家称之为 世纪末恶劣破坏历史文化名城的事件。之前,还有福州 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区被拆等。 三坊七巷的建设性破坏、贵州遵义和浙江舟山市定海的老街区被拆等。 2000年2月,北京美术馆后街 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类似这样的明清四 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 年 月 北京美术馆后街22号院的命运引人关注 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 合院维系着城市文明的起承转合,但主事者并不认为这栋拥有私人产权的旧 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 民居,会比一间豪华厕所更有价值。北京这座“世界都市规划的无比杰作” 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 (梁思成语)被现代和后现代主义的建筑“强暴”得差不多了,知识界希望 北京不要再一次丢脸。 北京不要再一次丢脸。
高中地理湘教版选修城乡规划教学课件第章城乡分布第节区域城镇体系
(1)图中共(zhōnɡ ɡònɡ)有多少级中心地?
图中有5级中心 (zhōngxīn)地
第七页,共37页。
中心地理论示意
(2)中心地的等级 与数量间是什么关 系?
中心地等级(děngjí) 越低,其数目越多; 中心地等级(děngjí) 越高,其数目越少。 中心地理论示意
第八页,共37页。
3.京味没变,但居住条件得到改善。弘扬了北
京城市景观特色,保留了历史文化遗传,提升
3.交通发达(公路密布、铁路发 达、航空海运便利)。广州,香 港,深圳是本地区交通枢纽。
第二十六页,共37页。
城镇职能(zhínéng)的分类 方法
定性分析(dìngxìngfēnxī)法
定性(dìng xìng)和定量相
结合分析法
多变量分析法
主导职能分析法
P41阅读材料
第二十七页,共37页。
(三)城镇(chéngzhèn)空 念间(g体ài系niàn):
①要综合分析和论证影响城镇布局的自然环境条件、 现有产业基础、交通运输状况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 等因素。
②要实现大中小城市数量比例协调、规模有序分布。
③要有利于发挥地区比较优势,以高级中心城市带动低级 城镇,同时促进周围乡村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
P42阅读材料
第二十九页,共37页。
该城镇体系的规划 布局,同时兼顾北部贺 州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南 部岑溪飞速发展的现实, 并考虑梧州中心城市的 优势,确定了梧州作为 (zuòwéi)一级发展中心, 与藤县构成一级发展轴。 北部贺州八步,信都和 南部岑溪分别作为 (zuòwéi)二级发展轴,带 动三级中心城市,共同 发展。
第三十页,共37页。
(二)城镇(chéngzhèn)的协 调协发调展(xiétiáo)发展的 必要性:
初中地理知识点: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初中地理知识点: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是社会生产力和人口在地域空间组合的具体反映。
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
研究城镇体系演变过程,现状特征,预测城镇化发展水平。
城镇体系规划的基本内容包括:
(1)拟定区域城镇化目标和政策;
(2)确定规划区的城镇发展战略和总体布局;
(3)原则确定各主要城镇的*质和方向,明确城镇之间的合理分工与经济联系;
(4)原则确定城镇体系规模结构,各阶段主要城镇的人口发展规模、用地规模;
(5)确定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各级中心城镇的分布,新城镇出现的可能*及其分布;
(6)提出重点发展的城镇地区或重点发展的城镇,以及重点城镇近期建设规划建议;
(7)必要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建设规划建议。
总结:城镇体系规划是区域生产力综合布局的进一步深化和协调各项*规划的重要环节。
城市规划法规辅导之城镇体系规划
城镇体系规划城镇体系规划是政府综合协调辖区内城镇发展和空间资源配置的依据和⼿段。
要明确城镇体系规划的任务,⾸先需要明确政府在综合协调区域城镇发展⽅⾯究竟有哪些职责。
由于管理体制上的局限性,使得城市规划的编制往往更加重视城市⾃⾝发展的优化,⽽较少关注与区域发展的协调。
但是,局部不等于整体,有时,局部甚⾄可能是以牺牲整体利益为代价的。
因此,需要从整体上对局部的发展进⾏调控,避免局部的发展损害整体利益或其他个体的利益。
从另⼀个⾓度讲,城市的发展也需要有⼀个良好的⼤区域环境,才能降低发展的成本,获取“双赢”。
⽐如,环境的保护必须通过相当范围区域内⼤家共同的努⼒来实现基础设施、公共设施的共建共享,资源的共同开发和保护等等,将对局部的良性发展提供基础条件。
⽽这都需要以区域为整体的统筹规划,需要兼顾各⽅利益的综合协调和组织。
区域性的规划协调要以尊重城市|考试⼤|和镇政府依法享有的规划管理的决策⾃主权为前提。
只要不损害区域整体利益、不影响区域的长远发展,在不违背上位规划要求的前提下,城市和镇对其⾃⾝的发展建设享有充分的⾃主权。
上级政府进⾏规划协调的重点是区域发展中的共性问题和各地⽅发展中出现的⽭盾,主要包括:协调和处理区域中各城市发展的⽭盾和问题,控制对区域整体发展不利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和⽣态环境,保障可持续发展;综合安排区域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实现共建共享,防⽌重复建设,降低区域开发成本,提⾼整体竞争⼒。
城镇体系规划将为政府进⾏区域性的规划协调提供科学的、⾏之有效的依据,包括:确定区域城镇发展战略,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和⼤型公共服务设施,明确需要严格保护和控制的区域,提出引导区域城镇发展的各项政策和措施。
《城乡规划法》在总结以往城镇体系规划⼯作经验的基础上,从引导城镇化健康发展的⽬标出发,按照城乡统筹的原则,明确了与政府事权相对应的城镇体系规划层次。
《城乡规划法》规定,要制定全国城镇体系规划和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其主要⽬的,⼀是从区域整体出发,统筹考虑城镇与乡村的协调发展,明确城镇的职能分⼯,引导各类城镇的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是统筹安排和合理布局区域基础设施,避免重复建设,实现基础设施的区域共享和有效利⽤;三是限制不符合区域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开发活动,保护资源,保护环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续)
• 在开放的、交通方便的地区,市场原则在城镇体 系的形成中起着主要的作用。
• 在经济开放程度低的地区,或者在山区和交通不 便的地区,由于客观上的原因与外界隔绝,行政 原则在城镇体系的形成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 • 在新开发的地区,交通原则则起着主要作用。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类型
理论上可分为三类:顺序-规模分布型、双中心型、网络型。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 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是指在城镇体 系中,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增加而减 少。 顺序—规模分布的统计模式表达为:
R P K
q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1)关联性
• 是指体系内部各城镇之间有着合理的分工和密切的经济社 会联系。 • 城镇均是以主导专业化部门或产品来参与社会分工,并因 此与其他城镇建立了密切的经济联系。 • 关联性是城镇体系最重要的特性,是城镇体系与城镇群的 最大差别。 • 美国地理学家邓肯在1960年首次提出城镇体系一词,也是 基于各城镇之间的分工和联系。邓肯当时的研究对象:美 国城市的专业化作用以及大都市区之间的经济关系。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一、克里斯塔勒的中心地理论
克里斯塔勒认为
几乎所有的城市都在不同程度上履行着商品集散中心和 加工中心的职能,城市普遍要履行的这种职能叫中心地职 能,在这个意义上城市被称为中心地。 中心地理论研究的是在一个匀质平原内,如何布局不同 规模的多级城市,形成以城市为中心、由相应的多级市场 区组成的网络体系,以有效地组织物质财富的生产和流通。
(3)层次性
• 城镇体系的层次性包括行政级别层次和规模层次两个方面。
• 行政级别层次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的城镇体系中,各城市的 行政级别不同,最高级别的城市只有一个,第二、第三、 第四层次的城镇可能有很多个,低一级的城市要服从于高 一级城市的行政领导。
• 规模层次是指每一个城镇体系都是由多个不同规模的城镇 组成,从大到小依次为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 等城市、小城市和建制镇。城镇体系规模结构的层次性根 据区域的不同而不同,一般来说,越小的区域单元最大城 市的规模也越小。
• 这样便形成了由大六边形套小六边形的多级市场区网络。 • 在该网络中,越是高等级的中心地,提供的商品服务越齐 全。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场区网络模式。K表示各级市场区面积与 下一级市场区面积的比值。 • K=3的网络模式以市场原则为出发点,有利于商品和服务 取得最大的供应范围(图9-2)。 • K=4的网络模式以交通原则为出发点,主要考虑各级中心 地尽可能缩短运输距离,并处于重要交通运输线上(图93)。 • K=7的网络模式以行政原则为出发点,主要考虑上一级中 心地能够控制下一级中心地的市场区范围(图9-4)。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三、中国城市体系规模结构的变化及其原因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1978年以前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城市的发展以大中城 市为主。1978年大中城市 占了我国城市总量的一半 以上,小城市比重则呈现下 降的趋势,甚至绝对量也 是下降的。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 化呈现出新的特点:小 城市增长迅速,特大城 市与中等城市次之。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二)双中心型城镇体系
在一些地区的城镇体系中,最大的城市无论在规 模上,还是在经济社会地位上都与第二位城市不 相上下,这样的城镇体系被称之为双中心型城镇 体系。 在双中心型城镇体系中,两个最大的城市发展起着举 足轻重的作用。 如果两个城市分工合理,相互协作,则可以产生1+1> 2的效果,能够更好地带动整个地区城镇体系的发展; 相反,如果两个中心城市相互盲目竞争,那么必然造 成巨大的浪费和低效率。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关键词及思考题
重点问题
中心地理论及其区域城镇体系的形成机制
城镇规模结构的类型与特点
中国城镇规模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关键词及思考题
• R——按人口规模排列的城市顺序;P——城市规模(万 人);q、K是常数。当q=1时,公示转化为: • P1——最大城市的人口规模。
R P K P 1
• 按照顺序-规模分布规律,在最典型的城镇体系中,城镇 的规模顺序与人口规模的乘积是一个常数。
• 一般而言,只要城镇体系符合城镇的数量随着城镇规模的 增加而减少这一基本要求,就可以认为城镇体系属于顺序 -规模分布型。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 首位度:反映一个国家和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位 城市规模差距的指标,等于最大城市与第二位城 市规模之比。 • 在一个城镇体系中,首位度很高的城市规模分布 又称为首位分布,最大的城市称为首位城市。 • 首位度内涵的扩大:被广义地表示为一个国家和 任意区域中规模最大的城市,该城市与规模第二 位城市的规模之比都称为首位度。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续)
• 以河南省为例分析我国区域城镇体系等级规模结构的特征。 • 规模等级具有初步的连续性特征,但等级规模结构分布总 体呈现失衡性。
• 河南省区域城镇等级体系的规模结构:没有巨大型城市; 拥有一个特大城市,郑州市;8个大城市,洛阳、南阳、 商丘、漯河、信阳、安阳、新乡、平顶山;9个中等城市: 开封、焦作、驻马店、周口、济源、濮阳、鹤壁、邓州、 许昌;其余108个小城市(县级中心建制镇)。
•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多级市场区网络的形成。
• 市场区的网络组织形式。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续)
• 单一市场区网络的形成。单一企业市场区呈圆形, 在有多个同类企业竞争的情况下,就呈现出多个 圆形市场区。在追逐利润的过程中,企业都力求 尽可能多的占有市场,因此分散的圆形市场向连 接的圆形市场过渡。由于圆形市场存在空隙,这 些空隙势必吸引新的企业到来,相切圆间的空隙 终于慢慢消失,市场区逐步缩成既接近圆形又不 存在空隙的正六边形(图9-1)。
(一)顺序-规模分布型城镇体系(续)
• 首位度概念可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镇体系中最大城市对其 他城市的影响带动作用。 • 首位度很高说明最大城市的发展与第二大城市的发展水平 相差悬殊,最大城市的发展难以带动次一级城市的发展。 • 首位度太小:城镇体系的中心城市不明显,最大和次大城 市发展水平不相上下时,属于双中心(或多中心)体系。 • 首位度2-3最合适。 • 金字塔型分布的城镇体系。(首位城市是塔尖,众多的建 制镇是塔基。)
655
119
18.2
118
18.0
151
23.1
267
40.7
(一)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续)
• 1978-2000年,中国建制镇的发展快于各级城市。
• 1949年约有2000个镇,1956年发展到5404个, 其后逐年下降,1964年减到3148个,1978年减 至2660个。 • 1978年后,建制镇迅速增长,2000年达到19692 个,比1978年增长6倍多。 • 建制镇的发展是1978年以来中国城市化进程迅速 推进的重要力量。
(二)廖什对中心地理论的发展
• 在现实生活中,严格的K=3、4或7的市场区网络模式很难 实现,市场区和中心地的分布模式是不规则和多样的。 • 交通线对市场区的范围和分布影响很大。富裕区和贫穷区 间隔分布。 • 富裕区的中心地和市场区范围内,一般拥有更高级的经济 活动和更为稠密的交通网络,而贫穷区则较少。 • 由于交通方便,可以延长商品销售的经济距离,因此市场 区会在交通干线上向两边延伸,形成矩形,而不再是标准 的六边形。
第九章 区域城镇体系建设
重点问题 第一节中心地理论与城市的形成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关键词及思考题
第二节区域城镇体系的规模结构
一、区域城镇体系的特征
城镇体系,是指在一个区域内经济社会联系密切 的,具有不同职能、不同规模、不同等级的城镇 群体。 与城镇群相比,城镇体系具有下列特征: (1)关联性。 (2)整体性。 (3)层次性。
(3)层次性(续)
• 按照行政级别来划分,通常可将城镇体系划分为5 级:省级城市(4个直辖市)、副省级城市(15 个)、地级市(2007年底268个)、县级市 (2007年底368个)、建制镇(部分县城和乡一 级城镇,2007年底19249个)
• 副省级城市包括5个计划单列市(大连、宁波、厦 门、青岛、深圳)和10个省会城市(沈阳、长春、 哈尔滨、南京、杭州、济南、武汉、广州、成都、 西安) • 在城镇体系的发展过程中,行政要素的重要作用。
• 生产者和消费者的行为均属于经济人的理性选择: 生产者追求利润最大化;消费者考虑路费,因此 愿意去中心地购买商品或服务。
(二)中心地的数量、规模和分布模式
• 确定单个企业市场区的形成。任何企业的市场区 都呈圆形,最大销售范围 最大可能销售量 最小 销售限界 限界值 每个企业都垄断着一个圆形的 市场区,该市场区面积介于最小销售限界和最大 销售范围之间。
中国城市规模结构的变化
全国 城市 总数 特大城市 大城市 中等城市 小城市
个数
比重
个数
比重
个数
比重
个数
比重
1952年
153
7
4.6
8
5.2
21
13.7
117
76.5
1978年
192
13
6.8
27
14.1
60
31.2
92
47.9
2000年
663
40
6.0
53
8.0
218
32.9
352
5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