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教案资料

合集下载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单元人口与地理环境第1讲人口增长与人口问题一、人口增长在不同社会发展阶段的主要特点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1)人类社会初期①特点:人口增长十分缓慢②原因: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抵御灾害疾病的能力很差(2)产业革命后①特点:人口死亡率下降,平均寿命延长,人口增长速度加快②原因:生产力发展,对劳动力需求量增加,生活条件提高和医疗卫生水平进步。

(3)第二次世界大战后①特点:世界人口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人口迅速增长②原因:科技进步使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医疗卫生条件大大改善;国际大环境相对稳定。

2.人口增长阶段及其模式转变(1)概念:又称人口再生产类型,反映不同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随社会经济条件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

(2)模式转变的四个阶段原始低增长阶段:农业社会,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增长处于相对静止或低速增长状态;原因:丰收或灾荒,战争或瘟疫影响加速增长阶段:工业化初期;出生率高,死亡率下降,自然增长率提高;人口急剧增长;原因:科技发展和某些疾病得到控制增长减缓速阶段:始于20世纪50年代;出生率开始下降,死亡率降至低水平,人口增长减缓;原因:生活水平提高,观念的转变,保险福利发展,国家人口政策的实施低速增长阶段:现代发达国家;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有些国家出现零或负增长(原始型、传统型、现代型)---人教版二、不同地区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1.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展中国家大多面临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以及0~14岁的儿童比重过大等问题。

面临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资源和环境等方面的压力对策: 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以降低过高的人口自然增长率。

典型:东非的坦桑尼亚、肯尼亚2.发达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特点:发达国家普遍面临人口问题是人口增长缓慢和人口老龄化。

面临问题: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劳动力不足、青壮年负担过重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习提纲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核心知识点复提纲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人口分布的含义:指一定时期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通常以人口密度来衡量。

2.人口分布的特点:总体特点:世界人口分布非常不平衡,亚洲人口最多,南极洲目前尚无定居居民,13个国家的人口超过10亿。

城乡特点: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其中城镇人口比例最高和最低的大洲分别是北美洲和非洲。

地理特点:人口集中分布在北纬20°~60°范围内,主要居住在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地和平原地区,以及沿海地区。

微调]人口密度反映的是单位面积内人口的平均数目,并不体现人口的实际分布。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水资源、土壤和矿产资源等。

2.人文因素:主要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3.人口分布的变化:1) 农业社会及以前,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了条件,使之成为适宜居住的地带。

平原和丘陵地区地势平坦、交通便利、对经济发展有利。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2) 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集中态势。

微调]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有很多,但自然因素是基础因素,人文因素往往通过自然因素而起作用。

第二节人口迁移一、人口迁移及其影响因素1.人口迁移:1) 含义:指人们变更定居地的空间流动行为,一般以跨越某种行政区域界线为依据,时间属性是居住地发生永久性或长期性变化。

2) 分类:人口迁移可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

3) 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

2.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1) 现代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大型工程建设、国家政策等。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高中地理必修2全集教案和资料1(湘教版必修2)

型、成年型、老年型,可以用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直观显示。 课件展示: “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问题:说出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所对应的人口年龄结构金字塔图。 学生回答。 师 (总结)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平均预期寿命较短,出生率高,总人口中少 年儿童比重高,老年人口比重低,为年轻型人口结构;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由于 出生率进一步下降,平均预期寿命延长,少年儿童比重继续下降,而老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老年型人口结构;由“高—低—高”模式向“低—低—低”模式转变的过程中,则会出现 成年型人口结构,由于出生率下降,人口中少年儿童比重略有下降,成年人口比重上升,成 为成年型人口结构。 (承转)在不同的生产力水平下,形成了不同的人口增长模式。反过来,人口增长模式 也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一定的影响。 师 (提出问题)分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对社会经济产生哪些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 (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总结)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的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不同, 导致人口增长的速度快慢不同, 对人口发展进程的影响不同。这种影响有利有弊。 “高—高—低” 人口增长模式能够满足农业社会时期对劳动力增长的需求, 但也容易出 现劳动力不足或过剩,从而影响经济发展。 “高—低—高”人口增长模式的“利”是人口增长快,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 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 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 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低—低—低”人口增长模式克服了人口增长过多、过快的问题,有利于经济积累和经 济水平的提高, 但往往伴随着人口的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人口老龄化会造成劳动力短 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 单等问 课堂小结 人口增长模式的类型是按照出生率、 死亡率和自然增长率来划分的, 它与一定的社会生 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 不同历史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不同, 是形成不同人口增长模式的根本 原因。 板书设计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复习提纲(填空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复习提纲(填空版)

高中地理湘教版必修二复习提纲(填空版)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1(1)人口自然增长由__________和_________决定。

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_________”形曲线(2) 三种人口增长模式特点分别是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

欧洲北美为代表的发达地区属于________,大部分发展中国家属于______,世界人口属于 ________,但我国、印度、古巴等属于________。

世界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首先是_________的下降开始的。

目前世界人口自然增长最快的大洲是_________,人口增长过快带来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等问题。

解决人口过快增长的措施有_________ _________等。

目前世界上人口出现负增长的有意大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这些国家面临的人口问题有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 ,解决措施_________,_________。

2(1)人口变动的两个方面,一是人口的自然增长,二是_________,即迁入人口的增加值。

人口迁移按照其迁移范围可分为_________,3环境人口容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有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_________,它们跟环境人口容量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环境人口容量和人口合理容量的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人口容量的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湘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
• 2.主要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及解决措施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1.不同历Leabharlann 时期的人地关系①崇拜自然——被动适应环境 ②改造自然——人地关系思想萌芽 ③征服自然——人地关系深化 ④谋求人地协调——人地关系思想完善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1.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及原则
①公平性原则 ②持续性原则 ③共同性原则
第四章 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 展
•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第2节 人地关系思想的演变 • 第3节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 第4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第1节 人类面临的主要环境问题
• 1.环境问题分类
①环境污染问题:大气污染、水污染 ②有环境污染演化而来的问题:酸雨、全 球气候变暖 ③生态破坏问题:水土流失、土地荒漠化 ④自然资源衰竭问题
第3节 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 影响
• 1.城市环境问题 • 2.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
• 第1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 第2节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 第3节 工业区位因素与工业地域联系 • 第4节 交通运输布局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第1节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 联系
第4节 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 1.协调人地关系的主要途径
①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 ②调整产业结构,发展新兴产业和第三产业 ③发展科技,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 ④调整能源消费结构,使用清洁能源和新能源 ⑤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调高产品的 附加值 ⑥发展节水农业,改良农业灌溉技术,使用喷灌 和滴灌
第2节 人口环境容量
• 1.人口增长的趋势 • 2.人口容量、人口合理容量、环境承载力 • 3.影响人口合理容量的因素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复习过程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复习过程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湘教版地理必修2复习提纲1.1 人口增长模式1、世界人口增长的历史轨迹为一条“J”形曲线。

2、发达国家人口自然增长率低的原因:①工业化程度较高,劳动者必须具备较高的知识水平和劳动技能,参加劳动的人口年龄较大,劳动力培训费用比较高,对家庭造成的经济压力较大,导致出生率降低;②老年人的社会保障程度高,对子女的依赖程度低,人们逐渐消除了“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③妇女的受教育水平高,易于接受少生、优生和优育的新观念。

3、我国60年代后人口数量发生变动的主要原因:20世纪60年代初,由于三年自然灾害和经济困难,人口死亡率上升,出生率下降,人口增长进入低谷;之后经济发展,死亡率下降,由于补偿性生育导致出生率陡然上升,增长率高,在这以后出生率维持较高水平,人口高速增长;20世纪80年代,前期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调整使我国出生率略有回升,增长率随之回升,中期以后,计划生育政策使出生率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也随之下降。

4、人口增长率的高低,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5、促使我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三个:①社会经济因素。

生活富裕有利于减少生育。

②制度因素。

国家的人口制度、社会主义教育促进了出生率下降。

③计划生育因素。

少生、优生、优育政策逐渐深入人心。

6、人口老龄化会问题:劳动力短缺,国防兵员不足,社会上用于老年人的退休、养老等费用增加,老年人生活困难和生活孤单等问题。

(对策:鼓励生育,接纳移民)7、人口增长快:利劳动力充足,利于经济发展;弊在于人口增长过多、过快,会加大对经济、就业等方面的压力。

人口持续增长,物质资料的需求和消费也会随之增长,最终会超出环境的供应和自净能力,进而引发各种资源问题、环境问题和社会问题。

1.2 人口合理容量1、华北地区水资源为什么紧张?①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少,降水集中于夏季,季节变化大;②人口稠密,人均径流量少;工农业发达,需水量大;③水资源污染,浪费严重等。

湘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提纲

湘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提纲

湘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提纲地理是文科中偏向理科性质的一门学科,很多学生都会抱怨地理太难,其实只要找到正确的学习方法,学好地理还是很容易的。

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湘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提纲,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阅读!湘教版必修二高中地理提纲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

(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

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1)城市规模:小城市,中等城市,大城市,特大城市。

(2)城市地域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

(3)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大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多、级别高,服务范围大。

二、影响城市的区位因素(一)、自然方面1、地形——平原地区城市密度大(热带地区的城市分布在高原上是因为气候更凉爽)。

2、气候——气候温暖湿润的地区城市密度大(温带、沿海地区)。

3、河流——河流的供水和运输功能决定城市区位(两江交汇处,过河点,河口)。

(二)社会经济方面1、资源:克拉玛依(石油)、伯明翰(煤)、攀枝花(铁)、约翰内斯堡(黄金)。

2、交通条件:沿海、沿江、沿铁路线、沿高速公路可以形成城市轴线。

北方城市大都在大道汇合处。

交通线的变化,会给城市发展带来影响。

(如扬州:运河通航时—兴,运河淤塞后—衰)。

3、政治(如行政中心)、军事防卫、宗教、科技、旅游等也能促进城市的形成和壮大。

三、城市化1、城市化的标志:①城市人口增加。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全面,必备!)

湘教版(2019)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知识点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地理环境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世界人口分布极不平衡。

(2)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

(3)世界各国的人口分布也极不平衡。

(4)世界人口城乡分布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世界人口主要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的沿海低地平原地区。

二.影响人口分布的因素(一)自然地理环境1.从气候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从地形条件看,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说,沿河、沿湖地区人口稠密。

越是干燥的地区,水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就越大。

4.土壤对人口分布的影响,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不同的土壤由于自然肥力和耕作性能不同,开发利用程度也不同,因而影响人口分布。

5.矿产资源的开发吸引人口聚集。

例如,大型油田的开发,使原本荒无人烟的地方崛起新的城市。

6.人类可以通过适度改变生活习性,如缝衣销鞋、建造房屋等方式,来提高对自然地理环境的适应性,改善和扩大自身的生存空间。

(二)人文地理环境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1.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这是因为(1)人口分布与经济活动密不可分。

(2)人口分布受经济活动类型、规模的制约。

一般来说,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人口稠密,如我国东部地区、美国东北部地区和欧洲西部地区。

2.社会因素: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阶段,生产力水平不同,社会生产方式不同,人口分布的特点也不同。

农业社会以个体农业生产为主,人口主要分布在农业发达地区。

工业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得到空前发展,工业占据主导地位,工业企业集中在城镇,导致人口向城镇聚集。

在一些工业发达的地区,形成了人口密集的城市带。

3.历史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表现为历史较悠久的地区人口较稠密,如东亚、南亚的人口稠密区。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复习指南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复习指南

2020-2021学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必修二复习指南2021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复习提纲(必修二)第一章人口新课标要求:运用资料,描述人口分布、迁移的特点及其影响因素,并结合实例,解释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人口合理容量。

第一节人口分布一、世界人口分布1.衡量:人口密度。

2.特点:极不平衡。

(1)表现①从世界上看:在占地球陆地面积10%的土地上,大约居住着世界90%的人口。

②从各大洲看:世界人口在各大洲的分布状况差异很大,亚洲占比最大。

③从各国看:目前,中国人口最多,其次为印度,13个国家人口超过1亿。

④从城乡看:总的趋势是城镇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乡村人口比例逐渐下降。

(2)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北半球中低纬度近海平原地区。

2、影响人口分布的身分1.自然地理条件(1)气候:人口主要分布在温带和亚热带的湿润、半湿润地区。

(2)地形:人口主要分布在平原和丘陵地区,山区人口较为稀少。

(3)水资源:对人口分布的影响很大。

一般来讲,沿河、沿湖地域人口稠密,洪涝地域的绿洲人口会合,农牧业发达。

(4)土壤:更多的是通过农业发展间接地起作用。

(5)矿产资源:开发吸惹人口聚集。

2.人文地理环境包括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和科技等因素。

其中,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具有决定性影响。

(1)采集—狩猎社会和农业社会,人口分布表现出相对分散而均衡的特点。

(2)农业社会以后,人口分布格局呈现点、轴会合态势。

(3)国际贸易的发展,使海岸带人口变得稠密。

难点突破1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及其原因分布规律中、低纬度规律具体内容世界人口会合分布在20°N~60°N的中低纬度地区,其人口数量约占世界总人口的90%原因北半球的中低纬度地区气温适宜,平原面积广阔,人类活动的历史悠久12021年湘教版高中地理新教材复习提纲(必修二)从沿海到内陆,由于降水量的差别而接踵出现森林植被、草原植被和荒漠近海岸规律世界人口集中分布在距海岸200 km以内的沿海地区植被。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上课讲义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资料上课讲义

新课标湘教版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1人口的数量变化1、一个地区人口的自然增长,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记忆]2、几个重要的人口日:“世界70亿人口日”(2010/10/31);中国13亿人口(2005/1/6)。

[记忆]时期人口变化特点原因农业革命之前人口数量少,人口增长慢生产力水平低,死亡率高农业革命期间人口数量增多,增长速度较快生产力水平提高,医疗条件改善,寿命提高工业革命开始后世界人口增长速度明显加快生产力、生活质量不断改善,死亡率逐渐降低4、20世纪以来特别过去100多年人口增长迅速的原因:(理解记忆)过去100多年,伴随着生产工具和社会生产力等方面的进步,人类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也不断提高,使人类对自然环境的利用和适应性不断增强,死亡率进一步降低。

5、某个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的数量受人口自然增长率和人口基数大小共同影响。

(理解记忆)6自然增长率水平人口增长特点原因分析今后变化趋势典型国家举例发达国家保持较低水平增长缓慢社会保障制度健全,生育观念的转变等比较稳定,一些国家的人口数量还会逐渐减少俄罗斯、德国、日本发展中国家水平较高人口增长很快,世界新增人口中,发展中国家占到80%以上政治上的独立,民族经济的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人口死亡率下降人口增长开始趋于缓慢,很多国家实施人口控制措施中国、印度、巴基斯坦7、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个指标构成。

(记忆)公式: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增长模式“高高低”模式过渡模式“三低”模式特点出生率高高高低死亡率高高低低自然增长率极低较低高低人口增长极为缓慢快速增长零增长或负增长生产力水平−−−→−不断增长分布热带原始森林等地区的落后民族较落后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亚、非、拉等洲的发展中国家或地区主要分布在发达国家(如意大利、匈牙利、瑞典等)和部分发展中国家(如韩国、新加坡等)9、人口增长模式的转变:[记忆]人口增长模式是由原始型向传统型,继而向现代型转变。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复习提纲期中考试内容

高中地理必修二湘教版复习提纲期中考试内容

地理必修Ⅱ复习提纲1.1 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及图示: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2.2 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2020年整理)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pptx

(2020年整理)湘教版地理必修二复习提纲.pptx
3.1 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和地域联系 1、鞍钢和宝钢的区位。鞍钢:既接近原料、燃料产地,又接近消费市场 宝钢:接近消费市场,且有便利的运输条件 2、为什么区际贸易联系比国际贸易联系要密切得多? 存在关税、货币汇率、制度的差异 3 美国摩托罗拉在我国设立技术部和市场研究机构,其主要目的是什么?
学海无涯
中国具有人才优势,中国市场潜力大,这样可以充分利用中国的优势资源,降低成本,提高 企业的经济效益。
3.2 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 1、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 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 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 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 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 (2)农业技术因素(劳动力、技术装备、生产技术、种植方式和耕作制度等); (3)农业社会经济因素①市场(决定农业生产的类型和规模)②交通运输③农产品消费状况 例:①古巴大规模种植甘蔗。(热量)②吐鲁番盆地生产长绒棉和葡萄。(光照)③天山地区 的 冬夏牧场。(地形)④横断山区种植的农作物品种随海拔高度而变化。(地形)⑤杂交水稻 使水 稻单产大幅度提高。(培育良种)⑥以色列干旱地区农业生产生机勃勃。(节水技术)⑦ 产自阿 根廷的牛肉,出现在欧洲人的餐桌上。(冷藏保鲜技术)⑧产自荷兰的鲜花,装扮着 日本的 高级酒店。(运输条件)⑨上海郊区的乳牛场,饲养着来自丹麦的奶牛。(饲养技术) ⑩产自我国华南的热带水果,大规模进入北方市场。(运输条件) 2、农业地域类型 (1)水稻种植业①分布:东亚、东南亚和南亚的季风气候区,以及东南亚的热带雨林气候区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提纲

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第二册期末复习提纲第一章人口与环境一、人口增长:1、总趋势:世界人口每年以7000 多万的数量在增长。

2、一个地区人口的增长受自然增长和人口迁移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

人口的自然增长=出生率—死亡率。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率-迁出率世界各大洲人口自然增长率由高到低:非洲、拉美、亚洲、大洋洲、北美、欧洲,南极洲无常住人口分布。

3、差异:时间上—— 20 世纪以来是世界人口增长快速的时期。

原因是对自然环境开发利用和改造的范围不断扩大、对各种灾害和疾病的防御能力不断提高、发展中国家政治的独立和经济的发展等。

空间上——发达国家增长缓慢,(有些国家出现了负增长,如俄罗斯、德国、匈牙利等);发展中国家速度较快(尤其是非洲),目前增长速度趋缓。

存在差异的原因主要是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及生育观念差异所致。

4、人口问题与对策: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过快,出现劳动力过剩,就业困难,社会治安混乱等社会问题;要采取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

发达国家——人口增长过慢,导致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短缺、国防兵源不足、赡养负担)等问题;可采取鼓励生育、吸纳外来移民等措施。

5、人口增长模式:由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三项指标共同构成。

原始/传统型: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过渡型: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增长率;现代型: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高”与“低”往往以1%为参照,若低于或接近1%就能用“低”来形容。

目前发达国家已进入了现代型;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还未完成由过渡型向现代型的转变;我国正由高-低-高向三低过渡。

二、人口迁移:1、含义:人们出于某种目的,移动到一定距离之外(县以上),改变其定居地(半年以上)的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是否跨越国界可以分为国际人口迁移和国内人口迁移。

2、推拉理论。

见书。

3、建国初期——流向:国家有计划、有组织地从东部城市迁往西北、东北等边疆地区;目的:开发国土;原因:东南部人多地少,劳动力富余,西北和东北地区地广人稀,劳力不足。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提纲

湘教版地理必修二提纲.地理必修Ⅱ人文地理复习提纲哈十八中地理组一、人口理论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经济)的发展水平经济工业发达的地区,人口自然增长率低。

妇女受教育程度越高,所生子女数越少3、人口增长模式:工业革命开始后经济先起步的国家进入过渡型,到.十八中地理组编辑整理19世纪末20世纪初,过渡型在欧洲基本结束。

大多数发展中国家仍属过渡型,发达国家基本进入现代型。

欧洲(德、意、匈、俄)人口负增长。

经济发达国家或发展中国家的发达地区,人口出现老龄化人口自然增长率第一:非洲,第二拉美。

人口总数第一亚洲,中国第一印度第二二、人口合理容量1、制约人口增长的首要因素:资源资源越多,所能供养的人口越多,人口容量越大。

消费水平越高,人口容量越小,因为消费水平高,有限的资源不能供给更多的人口了科技水平、地区对外开放程度越高,人口容量越十八中地理组编辑整理高,因为可以充分利用区域外资源2、人口合理容量: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最高人口数量(不能突破这个数字)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全球人口容量:100亿(不应突破);中国可承载人口最高数:16亿(不可突破)现在为13亿三、人口迁移1、概念: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旅游不是迁移))国内迁移2 )国际迁移1分类:按空间范围:十八中地理组编辑整理按方向划分:1)农村到农村2)农村到城市3)城市到城市4)城市到农村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2、引起人口迁移的因素:推力(不利因素)与拉力(有利条件)共同作用的结果1)自然生态因素:美国东北部老人到美国西部和南部“阳光地带”2)经济因素:经济落后地区迁出率高,而发达地区迁入率较高。

高中地理第1-2章知识复习提纲湘教版必修二

高中地理第1-2章知识复习提纲湘教版必修二

地理必修II第一章人口与环境期末复习大纲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一、人口增长1.1999年,世界人口超过亿。

2.人口增长呈形曲线。

3.人口自然增长率= —。

在死亡率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人口自然增长率高,相应地,就快,反之则慢。

4、一定区域人口自然增长速度的快慢,受到的制约,也受到从到领域的多种因素的影响。

5、人口增长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

二、人口增长模式(一)、“高-高-低”模式(二)、“高-低-高”模式(过渡型)1、发达国家出现这种模式的时间是,结束的时间是。

这种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2、从起,“高-低-高”的人口增长模式普遍存在于。

目前,大多数发展中国家都面临着比较严重的问题。

(三)、“低-低-低”模式(现代型)1、现代型人口增长模式的基本特点是。

2、目前,世界主要国家已基本步入模式,有的国家甚至出现人口或。

3、2004年,、、、等国人口呈负增长,、、、、等国人口呈零增长,、、等国人口自然增长率接近于零。

4、我国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型向型转变。

已完成转变,正在转变。

到2004年,我国人口出生率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

5、促使中国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的因素主要有、、。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一、“人口爆炸”1、“人口爆炸”是社会学家用来描述出现的世界人口情况的词汇,它十分形象地反映出年来世界人口猛增的现象。

2、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被称之为。

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但很快就会。

马尔萨斯的人口学说即“两种级数说”认为人口数量以增加,而生活资料则以增加。

二、环境的限制性1、是人类生产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

要保证人类社会的发展,就必须拥有足够的。

然而,自然资源终究是。

人类与自然资源之间,应当建立关系,以实现自然资源的利用。

2、随着世界人口的急剧增长,一方面,大幅度下降,使土地承受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另一方面,,使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面积正在显著缩小。

3、是重要的自然资源,是人类进行现代化生产和提高生活水平的。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矿产资源的大量消耗,某些重要的矿产资源正在,有的甚至趋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人口与环境第一节人口增长模式1、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率—死亡率2、影响人口自然增长率的因素:生物学规律、社会因素(经济发达程度、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妇女就业状况、婚姻生育观、宗教信仰、风俗习惯、战争、人口政策)、自然灾害等。

但人口增长的快慢,归根结底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3、人口增长模式:①“高高低”模式(原始型和传统型):为工业革命前的人口增长模式,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初期的人口增长模式。

它可分为(1)原始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极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原始社会时期,以采集、狩猎经济为主的极为低下的生产力水平相适应;(2)传统人口增长模式:基本特点是高出生率、高死亡率、较低的自然增长率,它与手工劳动为基础的自然经济相适应。

(非洲少数国家属此类型)②“高低高”模式(过渡型):表现为高出生率、低死亡率和高自然增长率。

发达国家在18世纪中期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属于此种人口增长模式。

从20世纪50年代起,这种模式普遍存在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导致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出现严重的人口问题。

③“低低低”模式(现代型):表现为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三低”的现代人口增长模式。

发达国家和少数发展中国家属此类型。

4、世界和我国人口增长状况:世界人口增长状况: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处在“高低高”的过渡模式,发达国家处在“低低低”的现代模式;人口自然增长率较高的地区是亚非拉发展中国家集中分布区;中国人口增长状况:由于计划生育的实施,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口出生率和自然增长率都有大幅下降,人口增长模式正逐步由“高低高”型向“三低”型过渡。

第二节人口合理容量1、人口指数增长的含义:人口指数增长是指世界人口的“J”形曲线增长,这种人口增长现象被称为是“人口爆炸”,这种增长在开始时数量比较小,但很快会急剧膨胀,所以不可能长时期持续下去。

2、环境对人口发展的限制性:人口发展需要消耗各种自然资源,世界人口急剧增长对资源的需求与日俱增,而自然资源(土地、矿产、水、森林等资源)是有限的,对人口发展具有限制作用。

3、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内,在维持相对稳定的前提下,环境、资源所能容纳的人口规模和经济规模的大小。

人口合理容量:指在有效和持续地利用资源、环境并获得最大经济效益的情况下,一定地区所能容纳的人口数量,即最适宜人口数量。

人口容量:一定的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条件下,一个国家或地区所能容纳的最高人口数量。

它有三个特点:1)临界性,2)相对性,3)警戒性。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控制目标应该低于人口容量,并以此作为人口控制的最终警戒线。

第三节人口迁移与人口流动1、人口迁移:人口移动的一种形式,是指人们变更定居点的空间流动行为。

根据人口迁移空间范围的不同,人口迁移可以分为1)国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的居民进入另一个国家定居的现象;2)国内迁移:是指一个国家内部的居民从一个行政区进入另一个行政区定居的现象。

由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是城市化和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因而,由农村到城市的人口迁移,是发达国家历史上和发展中国家当前人口迁移的主要类型。

3、探讨:人口迁移对于迁出地和迁入地而言带来了哪些影响?对于迁入地而言:有利:①弥补劳动力不足,促进资源开发与经济发展;②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人才;③推动了城市化发展不利:加剧生态环境问题;②给城市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如就业、交通、住房的问题。

对于迁出地而言:有利:①加强与外界的联系;②缓解了人地矛盾;③提高了经济收入不利:①造成劳动力和人才流失;②使得教育投入回报减少第四节地域文化与人口地域文化:是指在一定地域长时期形成的特定文化现象。

(文化=物质财富+精神财富)婚俗中国文化与人口:婚俗和制度—从早婚早育到晚婚晚育,推迟生育年龄;缩短生育时间,降低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

生育——从多子多福、重男轻女,从多育多子到只生一个;降低人口出生率,减轻人口压力,积累社会财富。

职业选择——从“学而优则仕”到“全民皆商”;加快国民经济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人口流动——从安土重迁到“四海为家”;促进经济的发展,提高人口身体,文化素质。

第二章城市与环境第一节城市空间结构1、区位是指某一事物与其他事物的空间关系。

城市的自然地理区位是指城市与周围的山脉、河流、湖泊、海洋等自然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

3、城市的经济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交通,政治,军事,宗教,科技,旅游城市的空间分布特点:1)人口密集地区城镇数量多,在人流、物流集聚部位形成比较大的城市;2)沿河、沿湖、沿海地区城镇较多,河流交汇处或大的河流入海处,往往会形成比较大的城市;3)在交通运输枢纽处,往往会形成较大的城市;4)在历史文化胜地、著名旅游胜地、大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和边境口岸可能形成较大的城市。

4、城市土地利用:城市用地可分为商业用地、工业用地、住宅用地、政府机关用地、交通和其他公共事业用地、农业用地、休憩和绿化用地、水面等。

5、城市功能分区:①住宅区:为城市居民提供休养生息的场所,是城市最基本的功能区。

②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外围,并沿主要交通干线分布。

③商业区:由商业街和各种商场等组成,大多呈团块状或条状,且多分布于交通便捷的市中心和街道两侧。

中小城市的商业区多位于市中心,而大城市往往有多个商业区。

其他还可以由市政与公共服务区、交通与仓储区、风景游览区、城市绿化区、特殊功能区等。

一般来说,大城市功能分区复杂,小城镇功能分区相对简单。

西方城市结构模式:同心圆模式、扇形模式、多核心模式(见教材P32)6、中心地理论:是研究城市空间组织和功能布局的一种城市区位理论。

中心地理论提出了关于中心地、服务范围、门槛人口等概念。

(教材P34)规律:1)城镇是周围乡村的中心地;2)最便于提供货物和服务的地点,应位于区域的中心,中心地的服务范围表现为以中心地为核心的正六边形;3)高级中心地门槛高,服务范围大,彼此相距远,数目少;低级中心地门槛低,服务范围小,彼此距离近,数目多;4)高级中心地包容低级中心地,同一级别则相互排斥,从而构成层次分明的空间网络系统。

第二节城市化过程与特点1、城市化:是指人口和产业活动在空间集聚、乡村地区转变为城市地区的过程。

城市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表现和必然结果。

城市化的三大标志:城市人口比重持续上升,劳动力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城市用地规模扩大。

城市化的主要动力: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化的主要动力,工业化是城市化的主导力量,第三产业的发展也促进了城市化。

2、城市化的特点:发达国家:城市化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20世纪70年代城市人口比重达到70%,许多国家已经出现了逆城市化现象;一些大城市中心区出现衰落现象;部分商业和制造业向边缘区迁移,形成较多的卫星城和工业区;出现城市群或城市带。

发展中国家:起步晚,发展快;城市化水平较低;由于城市化与经济发展水平不相适应,城市发展不合理。

一部分国家出现了“虚假城市化”的特点,即城市化水平明显超过了本国的经济发展阶段和工业化水平,城市总体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比如南美洲;另一部分出现了“滞后城市化”,即城市化进程显著落后于相应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工业化进程,如印度、孟加拉、印度尼西亚等国。

第三节城市化过程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原有的自然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河流水文、森林植被等),使原来的生态环境发生很大的变化。

1)地形地貌——改造原有地形,使之趋于平坦。

会造成地质灾害,滑坡、泥石流、崩塌等。

2)气候——改变下垫面性质,产生城市热岛效应,还影响周围地区的自然环境3)河流水文——破坏原有的河网系统,使城市水系紊乱,河道水质恶化;4)生态环境——城市的生产生活污染干扰和破坏了地区环境生态;2、对人文地理环境的影响:1)改变土地利用方式,形成产生功能分区2)改变居民的就业方式,区域产业以非农业活动为主体,传统农业社会演化为工业社会;3)原先的乡村景观成为城市景观4)使人口和产业活动由分散到集聚,经济开发和信息交流大幅度加强5)影响和改变地方文化,促使现代文明向传统文化的渗透,强化当地与外界的文化交流与融合。

3、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措施原因:城市规模的无限制扩大,城市人口的迅猛增长。

问题:交通拥挤;环境污染严重,环境质量下降;地价房租昂贵,居住条件差;失业人口增多;社会秩序混乱。

措施:建立卫星城镇,开发新区;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条件;治理环境污染,扩大绿化面积。

4、我国城市发展趋势1)城市经济逐步成为区域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2)强调以人为本,注重构建和谐人居环境3)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治理各种“城市病” 4)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城市现代水平5)有更多的人口进入城市或小城镇 6)大型中心城市,增强其辐射带动功能郊区城市化:郊区人口集中,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日益城市化,与城市融为一体。

城市郊区化(逆城市化):由于城市人口的高度集中,导致失去过度拥挤、环境恶化、用地紧张和生活质量下降。

城市居民由市中心向郊区迁移,工商业向外扩散,造成中心城区衰落。

第三章区域产业活动第一节产业活动的区位条件1、农业、矿业、工业、商业和服务业等产业活动的主要区位特点:( l )农业(包括种植业、林业、牧业、渔业等):与自然环境的联系最为密切。

( 2 )矿业:与自然环境的联系也最为密切。

( 3 )工业:区位受自然条件的限制较少,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较大。

( 4 )商业和服务业:与地理环境条件关系不大,区位主要指向消费人群。

2、产业活动中的地域联系①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地域联系方式:生产协作:生产一件产品,承担着不同工序的工厂或车间之间的协作;共同为某一种产品提供零部件的工厂之间协作。

商贸联系: ( l )区际贸易:一国范围内的贸易活动,是最主要的贸易方式 ( 2 )国际贸易:以各国间商品和劳务交换为主要内容,因各国经济政策、法律法规的差异,受限制较多。

科技、信息联系:生产技术变革和信息技术推广使企业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

为准确把握市场动态,及时获得技术创新的信息,企业之间、区域之间加强协作,扩大技术和信息交流。

②工业地域的形成:工业企业之间生产上存在投人一产出联系,空间上存在共用基础设施和劳动力联系,信息上存在信息交流协作上的联系。

有投人一产出联系的企业或自发或通过规划集聚到一定的区域,以满足降低生产成本,取得较高的规模效益的需要,从而形成了工业地域。

第二节农业区位因素与农业地域类型1、影响农业的三大区位因素:自然条件:热量——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

它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也关系到作物种类、耕作制度和栽培方法。

光照——是地球生物的能量源泉,也是农作物生产的基本条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