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合集下载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指人们在学习或使用第二语言时的过程和方法的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于语言教学和学习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以下是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内容,分别是理论层面、过程层面和方法层面。

在理论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涉及到不同的理论模型。

最早的理论是行为主义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和反馈来实现的。

后来发展出了认知理论,强调学习者的内在认知过程对于语言习得的重要性。

在最近的研究中,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也得到了关注,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参与社会互动来实现的。

在过程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的认知和语言能力的发展过程。

这包括词汇习得、语法习得、语音习得等方面。

研究者通过观察学习者使用第二语言的表现来了解其习得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假说和解释。

在方法层面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关注如何有效地教授和学习第二语言。

其中,有很多不同的方法被提出和研究。

例如,语言环境法强调学习者需要暴露在真实的语言环境中,以便更好地习得第二语言。

交际法强调学习者需要通过交流和互动来发展语言能力。

而近年来,技术辅助语言学习方法也得到了广泛应用,例如电脑辅助语言学习和移动设备上的语言学习应用程序。

综上所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是一个多方面的领域,涉及到理
论、过程和方法等方面。

通过深入研究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方法,可以更好地指导语言教学实践和提高学习者的语言能力。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问答梳理1.如何区分“母语”与“第一语言”、“第二语言”与“第二语言习得环境”?答:母语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母语通常就是第一语言,但也有例外的情况。

比如在美国出生的汉族儿童,他最先接触和习得的是英语,英语就是他的第一语言,而他的母语仍然是汉语。

第二语言指学习者在习得第一语言之后习得的语言,第二语言习得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第二语言是相对于第一语言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环境跟时序无关,着眼于在哪儿学。

2.如何区分“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答:从习得方式和环境两方面区分。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naturalistic SLA)以交际的方式,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instructed SLA)以教学指导的方式,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

3.什么是语言能力?什么是语言表达?答:语言能力(competence)是一种反应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语言表达(performance)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语言表达是关于语言运用的知识。

4.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研究的对象、目的和方法有何不同?5.如何看待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和心理语言学的关系?答:(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学的关系:(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心理语言学的关系:有人把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看做心理语言学的分支,其实他们有诸多不同:6.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和学科特点是什么?答:跨学科。

7.为什么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的学者把Corder和Selinker发表的文章作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起点?答:因为Corder 1967年发表的《学习者偏误的意义》(the significance of learners’ errors)和Selinker 1972年发表的《中介语》(Interlanguage)先后明确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研究对象,创建了相似的理论假说,指明了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方向,为后来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 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 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这种知识体现在“语言习得机制”(language acquisition device,简称LAD)里面。

语言习得机制离开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甚至和智力发展都没有直接联系),它能使语言规则(普遍语法)内化。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主要理论流派和发展趋势

语言监控理论 (The Monitor Model)
一 语言监控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中最为人知的、也是 目前争议最大的就是美国语言学家克拉 申(Krashen)的语言监控理。
它是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第二语言习得 理论中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对语言教 学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二 两种途径
语言监控理论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两种不同的途 径:
他们认为语言习得能力是人类先天的语言智力 组织,它赋予孩子们在某种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处理 语言的能力,使他们能组织语言的内部系统。不论 多么复杂的语言,儿童都能凭借天生的语言习得能 力轻易地掌握,使母语的语言系统内在化。
二 问题 人们目前对这种理论的看法还不太一致。 争论的主要焦点是:
1 普遍语法在学习第二语言时是否 和学习第一语言一样起作用?
语言普遍性理论 (Linguistic Universals)
一 来源及主要观点 源于Chomsky的第一语言习得理论。
主要观点为:人类头脑中具有一种“天生” 的专门语言知识,即所谓的“普遍语 法”,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
1 若干固定的抽象的“原则”(principles)
2 与这些“原则”有关的若干“参 项”(parameter)。
2 开放性,中介语是个开放的体系,具有逐渐进 化的特征,其发展具有一定的阶段性。
3 灵活性,中介语是一个灵活的、不断变化 的体系,新的语言规则进入中介语系统后有 较强的扩散能力,中介语系统处于不断的重 组之中。
4 系统性,中介语在任何阶段都呈现出较强的 系统性和内部一致性。中介语的系统性主要 表现在各种系统性错误,体现在错误的前后 一致。可以说系统性是中介语最重要的特征。
三 五种假设 语言监控理论经过不断发展和充实,主要 有以下五种假设: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

第四章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一、产生背景20实际70年代初,心灵学派对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批评。

二、理论基础:心灵主义语言习得理论语言能力并不是通过对外在刺激的简单模仿获得的。

学习者语言习得能力是天生固有的,是通过一种普遍的语言习得机制获得的。

1. 语言是人类独有的机制。

2. 语言是认知机制的一部分,但独立于智力发展的认知机制。

3. 习得机制是天赋的内在语法规则,是母语习得的决定因素。

4. 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

5. 这种习得机制随年龄增长而退化。

三、第一语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英语为母语的习得顺序研究1. 纵向研究Brown (1973) 通过对三名英语儿童习得14个英语语素的研究发现,三名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遵循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2. 横向研究Villiers J. and P.De Villiers (1973) 通过对21 个英语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横向研究,发现不同母语背景、不同年龄的英语学习者,有非常相似的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验证了Brown 的结果。

四、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的研究范围1. 习得过程( the sequence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某个特定语言项目时所经历的动态发展过程。

2. 习得次序( the order of acquisition )学习者习得过个不同语言项目时的不同次序。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概况一、语素习得顺序研究及结论1. Dulay and Burt (1973) 被试:三组5---8岁的151名西班牙儿童。

调查内容:8个英语语素。

结果:三组西班牙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非常相似。

结论:以英语作为第二语言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也存在着固定的习得顺序。

但这个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习得英语语素的顺序不同。

2. Dulay and Burt (1974)被试:两组6---8 岁的儿童,一组是60 名讲西班牙语的儿童,另一组是55名讲汉语的儿童。

第二语言习得第11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

第二语言习得第11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认知模式

❖ Ellis(1994)认为,在信息加工模型里,第二语 言知识由以下知识组成:
❖ A. 控制性的外显知识。语言的规则和项目受到集 中注意,是正式地学会的,而且表达这些语言规 则和项目需要控制性处理。
❖ B. 自动化的外显知识。语言规则和项目受到集中 注意,是正式地学会的,这些语言规则和项目可 以通过自动化处理使用。使用起来比较容易和快 捷。
❖ 2.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 ❖ 陈述性知识的习得方式有两种:
❖ 一种是对环境信息进行编码,具有被动性和接受 性;
❖ 另一种是对以往目标的结果进行存储,具有主动 性和建构性。
❖ 程序性知识的习得方式:类推。
❖ 首先,有一个需要解决的目标;
❖ 其次,学习者需要有能解决这个目标的事例。
❖ ACT模型的类推机制,是对已有事例进行抽象, 得出能在当前情况下应用的原则,并形成包含这 个原则的产出规则。
一、信息加工理论的基本概念
❖ (1)注意与信息加工的局限性 ❖ “注意”,在心理学中指信息加工的选择性。 ❖ 注意可以分成“集中注意” 和“分散注意” ❖ “集中注意”是指向学习者同时呈现两个或更多
刺激输入,学习者只对其中一个做出反应的情况。 ❖ 对集中注意的研究可以弄清楚学习者怎样有效地
选择某些刺激输入,而不是另外一些刺激。
❖ 针对成人的第二语言教学,不仅要提供有意 义的交际练习,还要给成人提供抽象的语言 规则的教学。
第二节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
❖ 思维适应性控制模型(Adaptive Control of Thought model,简称ACT模型)于1983年提出。
❖ ACT模型是关于人的认知结构的模型,用以理解个 体认知活动的知识结构内部的运作过程。
❖ 该模型强调高级思维的控制过程,试图揭示思维定 向与思维转移的控制机制和控制原则。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领域,它主要关注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和机制。

在过去的几十年里,二语习得研究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并涌现出了许多重要的理论模式。

本文将介绍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主要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一、行为主义模式行为主义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早期理论之一。

行为主义者认为学习是一种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行为主义者提出了语言习得是通过接受刺激和产生反应来完成的理论观点。

斯金纳(Skinner)提出了操作条件反射理论,认为语言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习得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研究的不断深入,行为主义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逐渐被否定。

研究人员发现,语言习得并非仅仅是通过刺激和响应形成条件反射来完成的,还涉及到认知、情感和交际等多方面的因素。

行为主义模式逐渐被认为是过于简单和机械的,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过程。

二、认知模式认知模式是二语习得研究的另一重要理论模式。

认知模式认为语言习得是基于认知结构和过程的,语言学习者通过不断地接受和加工信息来完成语言习得。

在认知模式中,语言学习者被视为信息处理系统,他们通过认知过程来理解和习得目标语言。

认知模式在二语习得研究中得到了广泛应用,许多研究者通过实验和调查来探讨语言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策略,以及这些过程和策略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还促进了对语言习得技术和工具的发展,例如计算机辅助语言学习系统和虚拟语言学习环境等。

认知模式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认知模式倾向于过分强调语言学习者的个体差异,而忽视了外部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

认知模式较少关注语言习得的社会和情感因素,无法全面解释语言习得的复杂性。

三、社会文化模式社会文化模式是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的新兴理论模式。

社会文化模式强调语言习得是一种社会实践,语言学习者通过参与社会文化活动来习得目标语言。

在社会文化模式中,语言学习被视为是一种参与社会实践和社会互动的过程,语言学习者通过观察、模仿和参与交际来完成语言习得。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近年来,二语习得研究在国内外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在这个领域,理论模式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化。

本文将介绍四个主要的二语习得研究理论模式及其发展趋势。

1.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内在语言模式理论认为,语言能力是生来就有的,二语习得是一种自然的、内在的过程,这个过程不需要外界的帮助、干预和指导。

内在语言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诺姆·查姆斯基。

他认为,语言是人类大脑内置的能力,人类大脑中有一种“语音理解器”和“语言产生器”,任何人在任何情况下都可以自然而然地习得语言,只要暴露在语言环境中。

然而,这种理论模式已经被大多数二语习得研究者所否定。

尽管第二语言是一种自然的过程,但是要想真正掌握语言,仍然需要外界的帮助。

2. 表示性模式理论表示性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表示性的过程。

在二语习得过程中,学生需要形成一种心理表征,这种表征代表了语言中的概念、规则和结构。

换句话说,学习者需要从词、短语、句子和语篇中提炼出一些重要的东西,并把它们储存在心理表征中。

表示性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帕尼尼。

他是古代印度语法学家,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早的语言学家之一。

今天,表示性模式理论已经被广泛应用于二语习得领域。

通过了解表征的结构和特点,语言教师能够更好地帮助学生获得二语言能力。

3. 交互式模式理论交互式模式理论认为,二语习得是一个互动和社会进程。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与周围的人互动和交流,从中学习语言。

换句话说,二语习得是学生与他人之间的一种互动和交流过程。

交互模式理论的代表人物是霍华德·加德纳。

他强调了学生与其他人交流的重要性,认为这是学习一门语言的一个关键因素。

在今天的二语习得研究中,交互式模式理论仍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理论。

这种理论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学生与其他人交互的重要性,并指导我们在二语教学中更加注重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联系。

4. 社会心理模式理论社会心理模式理论认为,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生的社会环境有关。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二语习得研究是应用语言学领域中一个重要的学科。

它主要研究人们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探索学习、使用、理解和教授第二语言的规律和特点。

在这一领域中,有许多理论模式在不断发展和完善,为研究者提供了丰富的研究路径和思路。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以及其发展趋势。

我们来介绍传统语言习得理论。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认为语言习得是一种自然、本能的过程,人们在面对语言输入时会自然地习得语言。

这一理论模式最早出现在20世纪初,主要受到行为主义学派的影响。

行为主义者认为语言习得是通过刺激-响应-强化的过程来实现的,即人们通过与环境的互动和反馈来逐渐习得语言。

在这一理论模式下,语言习得主要是通过模仿、重复和奖励来实现的。

随着认知心理学的兴起,这一模式逐渐受到了挑战。

认知心理学认为语言习得是一个更加复杂的认知过程,包括注意力、记忆、思维等多个因素的综合作用。

传统语言习得理论在认知心理学的影响下逐渐趋向于发展为认知语言习得理论。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充分考虑了语言习得的认知过程和心理机制,强调了个体在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主动性和自主性。

该理论模式认为语言习得不仅仅是通过模仿和奖惩来实现的,更加强调了学习者在接受语言输入的通过思维加工和认知规律的应用来习得语言。

认知语言习得理论提出了许多重要的概念和假设,比如输入假设、产出假设、近似假设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持。

并且,在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的基础上,又产生了许多相关的分支理论,比如交互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社会认知语言习得理论等,为二语习得研究提供了更加多元化和丰富的研究视角。

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则从情感情感的角度探讨了语言习得。

该理论认为情感和情感是语言习得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学习者的情感状态和情感体验会影响其语言习得过程。

在二语习得研究领域中,情感情感语言习得理论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者开始从情感情感角度出发,探讨了语言焦虑、情感投入、情感调节等问题,为促进学习者的语言习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

- 222 -校园英语 /二语习得三大主流理论的比较与分析四川工商学院外国语学院/王玲【摘要】二语习得主要研究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关于该研究主要有三大理论,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

通过比较分析,笔者认为相互作用论为二语教学提供了可借鉴的理论依据,即语言学习的内因和外因应当同时并重。

【关键词】二语习得 环境论 先天论 相互作用论第二语言习得(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是一个涉及许多相互关联因素的复杂过程,它研究的是学生在习得母语之后如何学习其他语言。

到目前为止,关于二语习得研究主要有三大派别,即强调环境在塑造语言学习中的重要作用的环境论(Environmentalist Theories),重视学生先天特性的先天论(Nativist Theories),以及把学习者的内在特性和环境因素结合起来的相互作用论(Interactionlist Theories)。

这些理论为人们加深对二语习得的认识带来了新的理念和视角,下面是本文对这些理论的简要探讨。

一、二语习得三大主要理论1.环境论。

环境论认为环境因素在二语习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行为主义、联结主义和文化适应模式等理论在讨论二语习得时都非常重视环境的作用。

行为主义(Behaviorism)认为语言学习是模仿、练习、反馈和习惯形成的结果。

根据行为学家的观点,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同样的过程进行的。

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形成文字和物体或事件之间的“关联”,通过重复强化这些关联经验。

学习者模仿正确就会获得鼓励,或收到反馈以纠正他们的错误。

行为主义者把二语学习者视为“语言生产机器”,而语言环境则被看作是关键的决定因素。

联结主义者(connectionists)也把二语习得大部分归因于环境的作用,而不是学习者本身固有的内在能力,并主张人与生俱来就是很简单的学习力,没有任何具体的语言结构。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第二讲 第二语言习得(1)

一、第二语言获得理论西方学者在第二语言获得的研究中提出过多种不同的理论和模式,其中比较主要的有习惯形成论、语言共性论、文化认同论、社会适应论、话语交际论、自我监测论、能力变异论、认知论和神经功能论。

下面对这几种理论作简要介绍。

(一)习惯形成论(The Habit-formation Theory)习惯形成论源于行为主义心理学,盛行于20世纪50年代和60年代,代表人物为美国行为主义心理学家斯金纳。

行为主义心理学认为语言是一套习惯,而习惯又是通过认定并强化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系而形成的。

学习第二语言就是要获得一套新的语言习惯。

在获得新的语言习惯过程中,模仿与操练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模仿能帮助学生认定言语刺激和言语反应之间的联系,而操练则能强化二者之间的联系从而形成新的语言习惯。

既然第二语言获得的过程被看作是新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那么,已有的语言习惯----学生的母语----必然会对新的语言习惯的形成产生积极或消极影响。

当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有相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对第二语言获得产生积极的影响。

当两种语言中有着不同的语言习惯时,第一语言便会干扰第二语言的获得,产生错误。

习惯形成论认为,错误是非常有害的,因为它既证明学生尚未形成新的语言习惯,同时还有形成坏的语言习惯的危险,所以应该尽力杜绝。

对比分析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出两种语言中的不同之处,防止错误的产生(参见本节中的对比分析和偏误分析部分)。

(二)语言共性论(The Universal Hypothesis)语言共性论源于语言学中对语言共性的研究。

自然语言中存在着共性,这一点业已取得共识,但对其研究的方法却有不同。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方法有两种:一是通过对某一语言进行深入细致的研究来揭示语言的共性,这种方法的代表人物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二是通过比较分析不同语系中的不同语言来发现语言中的共性,美国语言学家格林伯格是用这种方法研究语言共性的代表人物。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王建勤2009第一章
• (吴雅清,2000,《原则与参数》评介,《当代语言学 》)
研究目的 研究范围 研究方法
心理学 揭示人类心理现象 的特点和规律
比第二语言习得研 究宽(心理动机、 过程、特性)
观察、心理测验、 实验、个案法;长 于实验研究
二语习得研究
研究学习者如何获 得第二语言(习得 过程、习得机制) 描写和解释学习者 的语言能力和交际 能力
– “第二语言”:(Ellis,1994)相对于学习者习 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它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自然包含第三、第四或更多的其它 语言。“第二语言”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 序。
• “习得”与“学习”:克拉申(Krashen, 1981, 1982)
– “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informal learning),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subconscious learning),心理学界称为“内隐 学习”(implicit learning),获得“隐性语言知识 ”。
– “目的语”: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可 以是母语或第一语言,也可以是第二语言、第三 语言或第四语言。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 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
– “第一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时间顺序而言的 。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大多数学 习者的母语是他的第一语言。
• 反应了语言学(乔姆斯基批判行为主义)对二语习得研究 的影响,二语教学领域以教学为中心向以学习为中心的转 变。80年代,二语习得研究与二语教学研究逐渐分离。
二、二语习得研究发展的路径
• 1)20世纪50-60年代
– 二语习得研究与二语教学研究未分离;行为主义心理学、“对比分 析”占主导。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

二语习得研究的四个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1. 引言1.1 研究背景二语习得研究作为应用语言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不同语言文化之间的交流日益频繁,人们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需求也越来越迫切。

在这样的背景下,二语习得理论模式的研究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对不同理论模式的比较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习得的机制和规律,为二语教学提供更科学的指导。

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关于二语习得的研究主要集中在认知理论、社会文化理论和系统功能理论等几个主要模式上。

这些理论模式围绕着不同的观点和假设展开研究,分别强调了语言习得的个体认知过程、社会文化环境对语言习得的影响以及语言功能和运用等方面。

这些研究为我们深入理解二语习得提供了重要参考和借鉴。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二语习得研究也在不断发展和演变。

新的研究趋势不仅关注传统理论模式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还着眼于结合现代技术和跨学科的研究方法,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对于二语习得研究的发展趋势进行深入分析和探讨,对于推动该领域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 研究目的二语习得研究的研究目的是为了深入探讨二语学习的过程和规律,揭示二语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通过研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是为了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指导,为语言教学提供更加科学有效的方法和策略。

研究二语习得也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习得的本质,推动语言教育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通过探究二语习得的研究目的,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二语学习者的认知过程和语言发展规律,为提高语言教学的效果提供有力的理论依据。

1.3 研究意义二语习得研究的意义在于深入探讨外语学习的过程,为二语习得者提供更为科学有效的学习方法和策略。

通过研究,我们可以了解不同的理论模式如何影响二语习得过程,从而更好地指导教学实践。

二语习得研究也有助于促进跨文化交流和理解,提高个体在全球化背景下的语言能力和文化素养。

深入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模式和发展趋势对推动外语教育改革和提高二语习得者的学习效果具有重要意义。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学习理论有些教学法,如“自然法”(NaturalApproach )就是建立在某一学习理论(克拉申的监察模式)的基础上的。

有些教学法是以某一学习理论和某一语言理论作依据而创立起来的(如听说法)。

对语言学习理论的掌握,能帮助我们了解已创立起来的教学方法,也能促使我们以这些学习理论为依据去进行英语教学法的研究。

外语学习理论是探讨外语学习普遍性和规律性的研究,行为主义的学习观、认知主义的习得理论、克拉申的二语习得学说等属于这类研究。

一、行为主义的学习理论行为主义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华生华生研究动物和人的心理。

华生认为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一个共同的因素,即刺激和反应。

心理学只关心外部刺激怎样决定某种反应。

在华生看来,动物和人的一切复杂行为都是在环境的影响下由学习而获得的。

他提出了行为主义心理学的公式丫『刺激一一反应(S-R,Stimulus-Response )。

结构主义大师布洛姆菲尔德(L.Bloomfield )以行为主义的“刺激一一反应”模式作为其理论依据。

Jack让Jill摘苹果说明S-R语言行为模式得Jill ' shunger(S)“I ' mhungry (r)Jack' shearing(s)Jack' saction(R)布洛姆菲尔德重视作为声音r?.s言语行为的研究,他认为r?s是物理的声波,从而得出语言教学过程的理论,即在语言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声音刺激,学生对声音刺激进行反应。

斯金纳()继承和发展了华生的行为主义。

斯金纳认为人们的言语、言语的每一部分都是由于某种刺激的存在而产生的。

这里讲的“某种刺激”可能是言语的刺激,也可能是外部的刺激或是内部的刺激。

一个人在口渴时会讲出“ Iwouldlikeaglassofwater. ”。

斯金纳认为,人的言语行为通过各种强化手段而获得。

在某一语言环境中,别人的声音、手势、表情和动作等都可以成为强化的手段。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

国外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述评摘要: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种理论模式,即刺激—反应模式、文化适应模式、普遍语法理论、监察理论、适应性思维控制模式、多维模式、竞争模式、信息加工模型、对话论等。

关键词:第二语言习得;理论模式;介绍;评价第二语言习得通指母语习得之后的任何其他语言的学习。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研究者们对二语习得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并提出了许多理论模式。

事实证明,这些理论模式对于揭示第二语言习得的机制、提高第二语言教学的效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陈宝国,2001)[1]。

笔者现选取国外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领域影响较大的几种理论模式进行述评。

一、刺激—反应模式语言习得最早的哲学基础是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将复杂的心理现象还原为简单的行为现象,提出了‘刺激-反应’的心理公式(曹志希,2006)[2]。

行为主义语言习用观的特点是用刺激和反应来解释学习行为,强调联结学习和环境决定论。

对于学习者而言,语言学习的过程就是通过不断重复和模仿来巩固语言输入并形成习惯的过程,知识和技能的获得体现在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

错误在行为主义者看来是应该尽量避免的,外语学习过程中错误被视为母语习惯干扰的结果。

Chomsky认为行为主义的观点无法解释语言习得中的两个基本事实:一是儿童能够创造性地使用语言,能够理解和使用以前从未听到过或接触过的语言;二是即便在有缺陷的语言环境中,儿童依然可以系统地获得母语。

因此,外在因素无法充分解释语言习得,包括第二语言习得。

二、文化适应模式1973年,舒曼(John Schumann)从社会文化角度提出了文化适应模式,认为二语习得是文化适应的一个方面,一个人自己的文化与第二文化的适应程度决定了一个人习得语言的成败。

文化适应程度主要取决于学习者与目的语群体的“社会距离”和“心理距离”。

社会距离是指学习者与目的语文化群体的接触程度,接触越频繁,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水平就可能越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Krashen看来,课堂教学对自然习 得顺序是无法改变的,习得过程只能 在即时的言语表达中得到体现。 正式的课堂教学针对的是明确的意识 过程,只能对学习过程起作用。 学习者在课堂学习的语言规则,在习 得之前在自然交谈中是不会出现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
Krashen认为,教师控制的教学大纲是 一个“学习大纲”;
L2的自然习得顺序
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 言也遵循一个固定的顺序,这个顺序是 可以预测的。 这种固定的习得顺序不受语言教学顺序 的影响; 当学习者在言语表达任务中需要或允许 运用元语言知识时,其言语表达则表现 出不同顺序。
3.监控假设
“监控”是就学习者“学得”知识的作用 或功能而言的。 Krashen认为,学习者的言语输出主要 依靠的是习得的知识生成的。 学得的知识只是用来监控学习者的语言 输出过程。这种监控既可以表现在语言 输出之前,也可以在语言输出之后。
第四讲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模式
第四讲的主要内容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 第二节 语言变异的研究 第三节 文化适应模式 第四节 多元发展模式 第五节 竞争模式 第六节 普遍性假设
第一节 语言监控模式
语言监控模式的含义 “语言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也被称 作“第二语言发展监控模式”(Monitor Model of Second Language Development)。 这个模式最初是Krashen(1979)在70年代提 出来的。 后来,Krashen(1981,1982,1985)先后提 出了“可理解输入”及“输入假设”的概念, 使他最初的语言监控模式更加完善。
( a learning syllabus)
学习者的“内在大纲”(built-in syllabus) 则是一个“习得大纲”;
( an acquisition syllabus)
前者是无法改变后者的。
2.自然习得顺序假设
“自然习得顺序”是指儿童在习得母语规 则和语言项目时遵循一种相似的习得顺 序。 英语为母语的儿童一般先学会进行时这 种-ing形似, 复数-s,然后学会第三人称 单数。 这种顺序就是通常所说的自然发展顺序。
4.输入假设(1)
Krashen(1982)认为,第二语言习得有 赖于为学习者提供“可理解输入” (comprehensible input)。 “可理解输入”指为学习者提供的输入 信息应该略微超过一点学习者现有的习 得水平,用i+1来表示。 i表示现有习得水平, 1表示略微超过的 部分。
4.输入假设(2)
语言监控模式的“五个中心假设”
习得与学习的假设(acquisition and learning hypothesis) 自然习得顺序假设(natural acquisition order hypothesis) 监控假设(monitor hypothesis) 输入假设(input hypothesis) 情感过滤假设(affective filter hypothesis)
两种知识获得的过程
自然的交际---关注语言的意义---可理解 输入---习得的知识 有意识的学习---关注语言的形式---语言 规则---学得的知识
两种知识的存储与功能
Krashen的假设: 习得的知识,位于大脑左半球的语言区,用 于语言的自动加工; 学得的知识,在本质上属于元语言知识,也 存储在大脑的左半球,但不一定是左半球的 语言区。主要是用来控制语言的加工过程。 习得的知识是语言理解与生成的主要源头, 而学得的知识仅仅用于语言输出的监控和调 整。
Krashen认为,可理解输入必须是由 “i+1”构成。这是第二语言习得产生的 必要条件。 如果学习者可以理解略微超过其现有水 平的语言规则,第二语言习得才能发生。 当学习者进行富有意义的交际时,这种 习得过程便自动产生。
5.情感过滤假设(1)
“情感过滤”是由Dulay and Burt(1977) 提出的概念。 Krashen利用这个概念来说明情感因素与 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情感”是指与学习者的动机、态度等 相关的因素。这些因素是造成学习者语 言习得个体差异的主要因素。
“无接口”观点
Krashen认为,习得的知识与学得的知识 是相互独立的两种知识。学得的知识无法 转换成习得的知识。即所谓“无接口观 点”(non-interface position)。 自然习得研究的证据表明,在习得情况下 并未发生学习的过程,有时候,学习者可 以先学会某个规则,但是并没有习得这个 规则。也就是说学习过程并不一定导致习 得过程的发生。
监控假设图示
Learnt knowledge monitoring
Acquired knowledge
output
语言监控的条件
Krashen认为,在实际的语言输出过程中, 语言监控是大量的。但其功能是极为有 限的。 运用语言监控需要三个基本条件: (1)必须有充足的时间; (2)注意力必须放在在语言形式上而不 是意义上; (3)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规则。
无接口观点的证据
Seliger(1979)的证据: 他让在课堂上让学习者描述一些图片,然后 分析这些学习者使用冠词a与an的情况; 此外,他让这些学习者陈述关于冠词用法的 相关规则。 调查分析表明,学习者的实际语言表达与其 元语言知识不相关。也就是说,“习得”与 “学习”的确是彼此独立的。
“无接口观点”的解释
1.“习得”与“学习”的假设
成人L2学习者两种独立的语言获得方式: 习得---下意识的语言习得---习得的知识
subconscious language acquisition knowledge acquired
学习---有意识的语言学习---学得的知识
conscious language learning learnt knowledge
5.情感过滤假设(2)
所谓“情感过滤”是指学习者一种心理 的吸纳。 这个情感过滤器可以控制言语输入的接 受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