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语言习得概念.doc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一、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
1. 习得与学习
2. 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
3. 语言习得机制
4. 中介语
5. 普遍语法
6. 母语迁移
7. 化石化
8. 教师语言、外国人话语
9. 显性学习与隐性学习
10. 个体差异
11. 认知风格
二、第二语言习得基本理论
1. 对比分析
(1)对比分析基本理论
(2)对比分析强势说及弱势说(3)对比分析的意义和局限2. 偏误分析
(1)偏误分析理论背景
(2)偏误和错误的区分
(3)偏误分析研究的步骤(4)偏误的五个来源
(5)偏误分析的贡献
(6)偏误分析的局限
(7)汉语偏误分析研究
3. 克拉申语言习得假说
(1)习得与学习假说
(2)自然习得顺序假说
(3)输入假说
(4)监控假说
(5)情感过滤假说
4. 内在大纲
5. 文化适应理论
6. 学习者语言变异能力
三、个体差异与学习策略
1. 关键期假说
2. 语言学能
3. 工具型动机与融合型动机
4. 语言习得态度
5. 学习者焦虑
6. 认知策略
7. 元认知策略
8. 补偿策略
9. 记忆策略
10. 社会策略
11. 情感策略
12. 场独立与场依存
13. 语言自我
14. 歧义容忍度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来源:中国语言资源中心
相关链接:2009对外汉语教师资格考试/s/blog_4835e3000100f44j.html。
第二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基本概念1.习得与学习:语言习得是一种下意识的过程,类似于儿童习得母语的方式;学习是有意识地学习语言知识,能够明确地意识到所学的规则。
区别:A.目的性:习得是一种潜意识的行为,目的性不明确;学习则是主体为了掌握一种新的交际工具所进行的目的性非常明确的活动,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
B.环境:习得一般是在使用该目的语的社会环境中进行的;学习主要在课堂环境下进行,可能有目的语环境,也可能没有。
C.注意点:习得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语言的功能和意义上;学习的主要注意点在语言形式上,有意识的系统的掌握语音、词汇、语法,却经常忽视了语言的意义。
D.学习途径:习得的方法主要靠自然语言环境中的语言交际活动,没有教材和大纲;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通过模仿和练习来掌握语言规则。
E.时间:习得需要大量的时间,习得效果一般很好;学习花费时间一般很少,但学习效果通常不佳。
F.有无意识:习得是潜意识的自然的获得;学习是有意识的规则的掌握。
2、外语习得与第二语言习得:外语习得是指学习者在非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3、语言习得机制:它脱离人类的其他功能而独立存在,与智力无关。
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以待定的参数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又称为“普遍语法”。
第二部分是评价语言信息的能力,也就是对所接触到的实际语言的核心部分进行语言参数的定值。
4、中介语:1969年由美国语言学家塞林克提出的,是指在第二语言习得中形成的一种既不同于母语也有别于目的语、随着学习的进展不断向目的语过渡的动态语言系统。
中介语理论有利于探索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本质,发现第二语言习得的发展阶段,揭示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及第一语言的影响。
5、普遍语法:语言习得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一部分以待定的参形式出现的、人类语言所普遍具有的语言原则。
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学
• 第二语言习得可以分为母语式和 非母语式 • 母语式:在母语环境中学习第二 语言,如儿童学习英语 • 非母语式:在非母语环境中学习 第二语言,如成人学习英语
• 自然习得: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 然地学习第二语言,如与母语使用 者的交流 • 正式学习:在课堂或培训环境中 系统地学习第二语言,如学校课程 或语言培训课程
• 强调学习者内在因素在第二语言 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皮亚杰的认知发展 理论、布鲁纳的结构主义理论等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第 二语言习得是与社会环 境、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的
• 强调社会互动和文化适应在第二 语言习得中的作用 • 代表理论有:维果茨基的社会文 化理论、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 等
第二语言习得的阶段性特点
02
母语与第二语言习得的关系
• 母语知识丰富的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 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结构和词汇 • 母语与第二语言相似程度高的学习者, 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更容易掌握语言规 律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教学方法与第二语言习得效果的关系
• 有效的教学方法能提高学习者的第二语言习得效果,提高语言技能和语言知识水平 • 适当调整教学方法,满足不同学习者的需求,有助于提高第二语言习得效果
• 第二语言习得是一个认知过程,涉及 到学习者的知觉、记忆、思维等认知能 力 • 认知心理学为第二语言习得提供了理 论支持和研究方法
认知心理学与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主要 集中在认知方式、认知策略等方面
• 认知方式:如场依存性、场独立性等, 影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 息加工方式 • 认知策略:如归纳法、演绎法等,影 响学习者在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的信息 处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02
干预研究的方法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要略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的规律; • SLA研究者采取特定的描写方法分析发现
“学习者语言系统”的规律。 • 比如:偏误分析的方法、习得顺序研究、
学习策略研究等。
1.3 “SLA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系
• 1.3.1 SLA与语言学的关系
2.1.2 Corder关于描写方法的分类
• 1. “前系统偏误” • 学习者不知道目的语规则,也不知道为什
么选择了某种规则形式; • 2. “系统偏误” • 学习者能够发现一些规则,但往往是错的,
学习者不能纠正错用的规则; • 3. “后系统偏误” • 学习者知道正确的目的语规则,但常出错。
2.1.3 关于学习者偏误的解释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2.2 SLA研究的目的 Cook(1993)认为,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
目的有三: (1)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系统进行描
写; (2)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机制进行解
释; (3)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运用第二语言
的。
1.2 “SLA研究” 的学科性质
(4)中介语定义的基本含义
• (1)中介语是与学习者的语言表达相 关的言语行为系统;
• (2)中介语是一个高度结构化的系统; • (3)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而
不是彼此孤立的错误的混合体。
2.2.2 Selinker对中介语系统的描述
• 五个“中心过程”: • (1)语言迁移过程 • (2)训练造成的迁移过程 • (3)目的语规则泛化过程 • (4)学习策略 • (5)交际策略
1.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
• 1.1 与“第二语言习得”相关的概念 • 1.2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的学科性质 • 1.3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相关学科的关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作为一个独立的研究领域至今已有40年的历史。
成熟的标志: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领域不断扩大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宽3.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最初的理论假设发展成为一系列的理论模式。
总之, 已经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一、母语和目的语母语: 通常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 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也称作“第一语言”。
目的语: 也称目的语, 一般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对于第二语言学习者而言, 母语对其目的语的习得具有重要的影响。
二、第一语言和第二语言第一语言: 指儿童由您最先接触和习得的第一语言。
第二语言: 是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第二语言的概念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 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三、习得与学习这一对概念用来区分, 两种不同的语言获得的过程和方式。
习得: 类似于儿童母语的获得方式。
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 及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四、第二语言习得与外语习得依据学习者语言习得环境来区分。
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目的语在该国家是工人的交际工具。
外语习得, 在课堂之外不作为交际工具。
五、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与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语言获得方式和环境。
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是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是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 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六、语言能力与语言表达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表达指的是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例: 你过来了吗?你说对的。
第二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学科性质一、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语言学1.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从诞生那天起, 就与语言学有一种天然的联系。
2.区别: 一方面, 就研究对象而言, 母语者的语言系统;学习者的语言系统另一方面, 研究目的不同,第三, 语言学家和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在分析和解释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方法上也有所不同。
第二语言习得
7、关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关于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理论框架 R.Ellis 的三部著作: 1、第二语言习得概论 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 2、第二语言习得研究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4. 3、第二语言习得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97.
15
3、中介语理论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 “中介语”中的一些语言觃则、语言现象等等是从学习者的 第一语言转秱过来的; 对第二语言觃则的过度概括化(Overgeneralization): 比如“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这个句子可以看作是过度概括化的 结果; 语言训练的迁秱:有些“中介语”的成分是产生于教师的 训练方式 如,许多初学英语的中国人,当他们用英语跟外国人打招 呼时,常常说:“How are you?”,外国人回答说: “I’m all right, but quite busy.”(顺便提一下,在澳大 利亚墨尔本,则用“Good”回答。),中国人好像没有理会 外国人的答话,而是接着说“I’m fine too. Thank you.” 16 这可以看作是教学中反复迚行机械训练的结果;
14
3、中介语理论
产生:美国著名语言学家Selinker于1969年发表论文 “Language Transfer”,首先提出“Interlanguage”一词, 1972年发表论文“Interlanguage”,从次,正式揭开了第二 语言习得的研究。 他指出,中介语是一个独立的语言系统,它产生于学习 者试图掌握第二语言所作出的努力。也就是说,第二语言学习 者的语言系统具有独立性,这一系统在结构上处于本族语和目 的语之间的中间状态。当学习者试图运用第二语言迚行表达时, 他的语言运用就是一种中介语。中介语既包含母语的特征,也 包含目的语的特征,而又不两者都有区别,它是一种独立于本 族语和目的语,幵丏介于两者之间的一套独立的语言系统。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
第二语言习得 (中文版)第二语言习得是指在已经谙熟自己的母语后开始接触学习另外的一门语言。
这种语言习得与母语习得不同,因为母语即是个人的文化和生活背景的一部分,而第二语言则需要通过各种学习环境、工具和方法才能够完成。
第二语言的学习有其特殊性,因为它需要不同的學習技巧或是包含不同的学习过程。
而且,因为第二语言的习得通常是在成人的时期开始的,所以这种语言习得需要分析并改变人的思维方式习惯。
就像一个中国人学英语,需要用到英语的语法规则,同时又逃不掉中文惯用的方式和表达方式。
为了掌握第二语言,我们需要通过各种途径去了解和学习它。
这些途径包括学校、网上资源、语言交流等等。
最好的途径当然是去一个使用第二语言的国家,并在那里生活,这样可以最好的体验到语言的环境,也能适应新的生活和文化。
对于那些没有这个机会的人,透过各种在线资源来学习和练习也是同样有效的。
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改变我们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水平。
通过学习这门外语,我们可以认识不同的语言文化和习惯,扩宽自己的眼界。
同时,通过不同语言的丰富表达方式,也可以更加深入的理解和描述世界。
第二语言的习得也会对我们的就业竞争力产生积极影响。
因为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英语已经成为商业和学术合作的重要语言。
如果我们能够掌握这种第二语言,我们的就业机会和工作效率也会更高。
总之,第二语言习得是非常重要和有价值的。
这种习得需要时间、耐心和努力。
不过通过积极的学习和交流,我们能够顺利掌握一门外语,并获得更多的机会和认知。
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通常被认为是相对困难的,原因在于以下一些方面。
首先,个体的母语背景、学习历史和文化习惯对于学习另一门语言的效果产生重要影响。
这些因素往往会阻碍个体从母语中摆脱出来进入到新学习的语言环境中。
其次,学习语言的词汇和语法规则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
除了需要内化表达方式外,学习者还需要理解并适应新的文化习惯和社会背景。
而这种适应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二语习得的相关概念和理论
母语习得理论(Theories of Acquisition of the Maternal Language)关于儿童对母语,主要是口语中的听和说的能力之获得的理论,主要有:行为主义理论,“先天伦”和认知理论等。
行为主义理论(behaviourist theory)的基础是“强化”论或刺激--反应论,代表人物有语言学家布龙菲尔德和心理学家斯金纳等人。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人类行为,要观察语言行为就必须找出话语和产生它的环境之间的规律,找出话语和对它做出反应的话语之间的规律性,以便建立起一套完整的母语习得理论。
斯金纳在他的代表作《语言行为》一书中认为语言不是一种思维现象,而是一种行为。
儿童母语习得要经过模仿--强化--成形三个阶段。
儿童首先模仿自己周围的语言,对环境或成人的话语做出反应。
如果反应是正确的,即说出的句子符合语法规律,成人就会给予赞扬或以其他方式进行鼓励,以便强化儿童的语言,增加儿童说话的正确性。
为了得到更多的赞扬和鼓励,儿童会重复说过的话,逐步养成习惯,并把它巩固下来。
这样,儿童言语行为的形成过程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直到其习惯与成年人的说话方式相吻合。
行为主义理论并不能全面正确地反映出儿童母语习得的过程和心理特点。
行为主义者所理解的语言无非是声音的刺激和反应,而且把语言和思维(思想)等同起来。
布龙菲尔德的公式S(实际刺激)—r(言语反应)……s(言语刺激)R(实际反应)就表明了这一点。
行为主义语言观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产生的,它反映了母语习得阶段的阶段性成果,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
它解释了一些母语习得的现象,特别是“语言时习惯”这一观点是不容易被否定的。
语言学习的“天性论”(innateness theory)用典型的理性主义的方法来解释儿童语言习得的问题。
代表人物是乔姆斯基和马克奈尔(D. McNeil)。
这种理论认为:儿童生下来就有一种适于学习语言的、人类独有的能力,即儿童天赋的普遍语法(universal grammar,简称UG)知识。
第一章 二语习得研究概述
二、一个独立的交叉学科(跨学科特点)
研究对象的性质
决定
跨学科的性质
1.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2.语言获得的一系列心理过程
3.学习者自身的研究
新领域:关于学习者本身的研究
主要包括两个方面:
(一)汉语学习者的策略研究,如学习策略和交际策 略,汉字学习策略 (二)汉语学习者汉语个体差异因素的研究,如态度、 动机,语言能力倾向、学习焦虑因素
汉语认知研究(语音、词汇、汉字) 海外习得研究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第一节 对比分析
1.定义:将两种语言的系统进行共时比较,以揭示其 相同点和不同点的一种语言分析方法。
偏误来源
1)母语负迁移 2)目的语知识迁移 过度概括/过度泛化 3)文化因素负迁移 4)学习策略和交际策略的影响 学习策略方面:迁移、过度泛化、简化 交际策略方面:回避、语言转换 5)学习环境的影响
5)评估偏误:对偏误分析的标准进行评估 哪类偏误问题更严重 母语者和非母语者对偏误的评估不同 评估标准问题
国外大部分学者不刻意区分这两个概念,认为可以互
相替代,因此产生了“第一语言习得” “第二语言
习得”或“自然状态下的语言习得” “教学环境下
的语言习得”。
但国内学者试图严格区分两种不同的方式
母语习得
二语学习(学得) 有意识 有(课堂讲授) 有计划 有教材 通常无,非自然环境 有序输入 注重形式
学习
明晰的 有意识的 explicit learning formal learning conscious learning knowing about a language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
第二语言习得的名词解释在全球化的今天,掌握第二语言已经成为一种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然而,要真正掌握一门第二语言并不容易,这涉及到一个人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即第二语言习得。
本文将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解释,探讨其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一个人在其已掌握母语的基础上,通过学习和使用而获得并掌握的第二种语言。
与第一语言习得的过程相似,第二语言习得也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通常涉及到听、说、读、写四个方面的技能的发展。
对于成年人而言,第二语言习得可能会面临一些挑战,相比于儿童,成年人的学习能力和语言灵敏度已经相对降低。
而且,成年人可能已经形成了一种固定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导致学习第二语言时遇到一些困难。
因此,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可能需要更多的时间和努力。
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众多。
首先,个人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动机对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进展至关重要。
积极主动、有明确目标,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往往能更快地掌握一门第二语言。
其次,学习环境也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至关重要。
身处在一个使用目标语言的环境中,能够提供更多实践和沉浸式的语言输入的机会,有助于加速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
除了个人因素和学习环境,第二语言习得还与语言本身的特点有关。
不同的语言之间存在许多差异,包括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
这些差异可能会对学习者产生一定的影响。
例如,对于以汉字为主体的语言,如中文,学习者可能需要额外花费精力记忆大量的汉字,而对于以拉丁字母为主的语言,如英语,音标的掌握则是一个重要的挑战。
另外,第二语言习得还受到文化因素的影响。
每种语言都反映了一种文化背景和价值观,因此,学习者还需要了解和适应目标语言所属文化的一些特点。
这包括语言之间的礼貌用语、社交习俗以及人际交往方式等方面。
只有通过了解并融入文化,才能真正地掌握第二语言。
虽然第二语言习得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它也有许多好处。
首先,掌握第二语言可以为个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许多跨国公司需要员工掌握多种语言,能与不同国家的人进行交流。
二语习得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第二语言习得理论(二语习得理论)系统地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本质和习得的过程。
具体地说,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研究第二语言习得的心理过程、认知过程或语言过程,研究学习者在掌握了母语之后是如何学习另一套新的语言体系的,研究在学习新的语言体系的过程中出现的偏误,研究语言教学对语言习得的影响,研究学习者母语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也研究学习者之间存在的巨大个人差异等等。
概括地讲,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有两个主要目标:首先是描写第二语言习得过程,即研究学习者整体的语言能力和各项具体技能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它要对这个过程中的一些内在的规律和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比如要研究学习过程中习得一种语言的模式,语言发展的模式,语言成分的习得顺序,出现的偏误,中介语等等。
其次是解释第二语言习得,也就是说明为什么学习者能够习得第二语言?哪些外在的因素和内在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起着正面的促进作用或负面的阻碍作用。
二、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学习第二语言习得涉及到几个基本概念:第二语言、习得和第二语言习得。
下面我们和传统的外语教学中相应的术语一起来看一下这些术语的内涵。
1.第二语言和外语第二语言(二语)和外语是二语习得研究中使用频率颇高的两个术语。
对第二语言这个术语有广义和狭义的两种不同理解,广义的理解通常指母语以外的另外一种语言,狭义的理解特指双语或者多语环境中母语以外的另一门语言,能常是指在本国有与母语同等或更重要地位的一种语言。
在这个意义上,它和外语是不同的,外语一般指在本国之外使用或学习的语言,学习者一般是在课堂上学习这种语言。
这一区分具有研究上的意义,因为两者在学习的内容和学习的方式及学习的环境上有很大区别,但是这种区别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影响语言学习的过程和结果,我们现在还不是特别清楚。
实际上,从本质上看,两者都是学习母语之外的另一种语言,所以有人对这两个术语也有不加区分的。
第二语言习得中的第二语言是从广义上理解的,这里的二语可以泛指任何一种在母语之后习得的语言,它可以指狭义的二语,也可以指外语。
二语习得的论文
二语习得的论文1. 引言二语习得是指人们在掌握第一语言(母语)之后学习和习得第二语言(非母语)的过程。
对于许多人来说,学习第二语言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无论是为了适应国际交流的需要,还是为了获得更广阔的职业发展机会。
本文将探讨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习得过程中的关键因素以及有效的学习策略。
2. 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2.1 习得假设二语习得的理论基础之一是习得假设。
习得假设认为,人类习得第二语言的过程类似于母语习得过程,即通过与他人的交流和使用语言的实践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这与传统的语法翻译法有所不同,后者强调语法规则和词汇的规则性学习。
2.2 自然顺序假设自然顺序假设认为,在学习第二语言的过程中,不同语言的特点和语法规则会按照一定的顺序被习得。
研究表明,学习者常常先掌握第二语言中最常用的词汇和基本的语法结构,然后逐渐习得更复杂的语言现象。
这一假设对于教学的组织和设计具有指导意义。
2.3 输出假设输出假设认为,通过积极参与口语和书面交流,学习者可以提高第二语言的习得水平。
这一假设强调了实际使用语言的重要性,鼓励学习者积极参与沟通活动,不断提升语言表达能力。
3. 二语习得的关键因素3.1 学习者个体差异个体差异是影响二语习得过程的一个重要因素。
不同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策略和学习态度方面存在差异,这些差异会影响他们对第二语言习得的效果和速度。
3.2 输入环境输入环境指学习者接触和使用第二语言的环境。
一个良好的输入环境可以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真实的语言交流机会,有利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过程。
3.3 学习者动机和情感因素学习者的动机和情感状态对二语习得过程有着重要影响。
积极的动机和积极的情感状态有助于提高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投入度,从而促进他们的语言习得。
4. 有效的学习策略4.1 意识化学习策略意识化学习策略是指通过有意识地关注语言的形式和结构,来提高语言习得效果的策略。
学习者可以通过分析语言现象、记忆规则和词汇等方式,加深对语言的理解和掌握。
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
语言学中的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在语言学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和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从二语习得的概念、发展、假说和教学研究等方面进行论述。
1. 二语习得的概念及历史发展二语习得是指一个人学习并掌握第二语言的过程。
第二语言是指除学习的第一语言外,学习的任意后续语言。
二语习得的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纪。
当时,欧洲的语言学家开始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系统的研究,但是此时对二语习得的认识还不够深刻。
直到20世纪,随着语言教学的广泛开展,二语习得的研究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Chomsky提出了“普遍语法”理论,此理论对二语习得产生了重要影响,使得二语习得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和规范化的阶段。
2. 二语习得的假说二语习得的假说主要包括:输入假说、互动假说、认知发展假说等。
输入假说认为,要使学生在第二语言的学习中习得正确的语言结构,需要让学生接受到一定的催化输入,即可理解的、适合学生语言水平的输入材料。
同时,必须要使学生意识到他们对这些语言材料的理解是正确的。
互动假说认为,第二语言的习得不仅仅是把一些语言知识输入到学生的大脑中,还需通过与他人的互动和沟通,促进学生的语言发展和习得进步。
认知发展假说则强调,学生的第二语言习得受到他们的认知发展的限制。
即学生必须遵循他们大脑发展的自然规律,才能习得正确的语言知识。
3.二语教学的研究二语教学研究是二语习得研究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向。
其主要包括: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介、评估和反思等。
在课程设计方面,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语言水平、学习时间、兴趣爱好和语言背景等因素进行综合评估,设计出符合学生需求的课程。
在教学方法及教学媒介方面,教师应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以及符合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和学习背景的教学媒介。
此外,教师应充分利用多种多样的教学资源,以丰富和促进课程的实施。
在评估方面,教师应综合考虑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表现,以及其对语言知识系统性和拓展性能力的掌握情况,从而能够对学生的学习和掌握情况进行科学的评估。
第二语言习得详解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对象
第一条、对语言学习者的研究。这包括学习者的 年龄、个性、性别、学习动机、学习方法、认知 特点等等。语言学界要搞清楚这些因素对第二语 言习得的影响。
第二条、对语言学习本身的研究。这包括第一语 言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第二语言的输入、处 理和输出,语言的习得过程,语言知识的构成等 等。
理论来源:美国著名语言学家Robert Lado 《Linguistics Across Culture》(1957) Lado从音位、语法、书写体系和文化等层次上,对第一语 言和第二语言进行了严格的逐一比较,这一体系被称为“对比分 析”理论(Contrastive Analysis) 主要目的:帮助外语教学,解决第一语言迁移(First Language Transfer)的问题
4
二、第二语言研究特点及其研究对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特点
第一、早期的研究主要是通过研究建立起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种理论。
第二、从以教学经验和学生学习过程中出现的某些 现象进行推论,转向用科学的实验数据进行验证。 第三、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与其它研究领域相互渗透, 相互影响。 第四、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以从描述型转移到了解释 型。
13
2、近似体系
产生:70年代初期,Nemser(1971)提出了一个叫做“近似 体系(Approximative System)的理论。 他指出学习者自己产生的语言是一套具有结构特性的语 言体系。这套体系中的一些特性是无法在学习者的母语和第二 语言中找到的。 以一个英国学生学习汉语为例:“他把那个电影看了”,英语 中没有“把”字句,而汉语语法也不允许这种句子。 Nemser认为学习者所使用的这套“近似体系”会逐渐向 第二语言体系靠拢,但极少数达到重叠合并的状态,因为学习 者的“近似体系”在向第二语言体系靠拢的过程中常常会出现 停滞不前的现象。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考试资料试题知识点首先,为了更好地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相关知识点和考试内容,我们需要对这一领域进行深入研究。
本文将介绍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一些主要知识点,并提供一些考试资料试题,以帮助读者全面了解和掌握该领域的核心概念和重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二语言习得概述在本部分,我们将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概念进行介绍,包括定义、研究方法和重要理论等。
第1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定义第二语言习得指的是个体在已经掌握第一语言的基础上,通过接触和学习第二语言来获得其语言能力的过程。
与第二语言学习不同,第二语言习得强调通过语言输入和交际环境的共同作用,自然地获得语言能力。
第2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第二语言习得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观察研究、实验研究和问卷调查等。
观察研究通过观察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行为和语言产出,来了解其习得过程。
实验研究通过控制变量和实验条件,对第二语言习得进行实验性的研究。
问卷调查则通过调查问卷来收集第二语言习得者的相关数据。
第3知识点: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理论在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中,有多个重要理论被提出和讨论,比如克里奥特斯理论、输入假设以及认知语言学等。
这些理论从不同角度解释了第二语言习得的过程和机制,为研究者提供了理论基础和研究框架。
第二部分: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因素在本部分,我们将介绍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一些主要因素,包括年龄因素、语言输入、认知因素等。
第4知识点:年龄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年龄因素是影响第二语言习得的重要因素之一。
研究表明,儿童在早期习得第二语言时更容易实现母语水平的掌握,而成年人在第二语言习得上会遇到一些困难。
这主要与儿童期语言习得的生理机制和神经可塑性有关。
第5知识点:语言输入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语言输入是指第二语言习得者在习得过程中接触到的语言材料。
研究发现,输入的丰富性和质量对于第二语言习得者的语言习得有着重要影响。
良好的语言输入能够提供更多的习得机会和语言模型,促进语言能力的发展。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1. 语言得理论
1.1. 自然得理论
自然得理论认为,第二语言的得过程类似于儿童研究母语的过程。
它强调通过暴露于自然语言环境中,通过交流和接受反馈来培养语言能力。
这种理论强调语言输入的重要性,主张通过与母语者的互动来获得正确的语言输入。
1.2. 社会文化理论
社会文化理论认为,语言得是社会文化环境中的交互作用的结果。
它强调了社会互动对于语言得的重要性,尤其是与社区成员之间的参与和合作。
这种理论认为,语言得需要通过参与实际的交流和语言应用来获得。
2. 心理得理论
2.1. 认知心理理论
认知心理理论认为,语言得是一个复杂的认知过程。
它关注个体内部的认知机制和处理过程,如记忆、注意力、推理等。
这种理论认为,通过对语言结构的理解和分析,个体可以逐渐掌握第二语言。
2.2. 社会认知理论
社会认知理论强调认知的社会性。
它认为语言得不仅仅是个体内部的认知过程,还需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的语言行为来研究。
这种理论认为,社会互动和社会认知对于语言得至关重要。
以上是一些常见的第二语言习得理论。
每个理论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解释,可以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理论进行教学和学习的设计。
第二语言习得
语言表层上的对比分析受到学者质疑。
二、对比分析的基本内容
对比分析的理论阐述包含三方面:即对比分析的基本假设、 分析方法及对比分析的两种观点。
1、基本假设是语言迁移。
(1)将母语的语言形式、意义和分布,甚至文化迁移至 第二语言系统中去。
(2)正迁移与负迁移。
(3)差异(difference)&
常指其母语或本族语,是就语言习得的时 间而言的。 第二语言: 指第一语言之后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包 含第二语言、第三语言、第四语言或其他 更多语言,是就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而言 的,与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具体概念及实例辨析
概念辨析: 母语及本族语 第一语言及第二语言 举例分析: 海外华人 吉尔吉斯、哈萨克、乌兹别克等地区的多
第二章 对比分析与偏误分析
对比分析: 用比较的方法来预测和预防学习者在语
言表达中经常出现的错误。
偏误分析: “以教学为中心”转向“以学习为中心”
第一节 对比分析
对比分析(Contrastive Analysis) 产生于上世纪50年代,兴盛于60年代 初衷:在第二语言教学中预测学习者的难
language learning
“习得”与“学习”的关系
克拉申( Krashen):“习得” (acquisition) 为隐性知识, “学习”(learning)为显性知识, 二者是不同类型的知识,通过学习获得的显性知 识不能转化为隐性知识。其观点为“无接口观点” (non-in-terface position)和“强势观点” (strong version)
二语习得研究的跨学科性质由其研究对象 决定:
1. 涉及学习者的语言系统研究——语言学 2. 涉及语言获得的心理过程——心理学 3. 包括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心理语言学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名词解释要点概括第一章第二语言习得研究概述第一节第二语言习得研究的基本概念1.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一般情况下,母语通常是儿童出生以后最先接触、习得的语言。
因此,母语通常也被称作“第一语言”。
2.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它强调的是学习者正在学习的任何一种语言,与学习者的语言习得环境无关。
3.第一语言:指儿童幼年最先接触和习得的语言。
4.第二语言:相对于学习者习得的第一语言之外的任何一种其他语言而言的。
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5.习得:指“非正式”的语言获得。
“习得”通常是指在自然状态下“下意识”的语言获得。
内隐学习是通过无意识或下意识的方式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习得”方式获得的是“隐性语言知识”。
6.学习:指“正式”的语言规则学习,即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获得第二语言。
一般是指“有意识”的语言知识的获得。
外显学习是在有意识的状态下通过规则学习来获得语言知识。
通过“学习”方式获得的是“显性语言知识”。
7.第二语言习得:指学习者在目的语国家学习目的语。
学习者所学的目的语在目的语国家是公认的交际工具,当然也是学习者用来交际的工具。
8.外语习得: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本国不是作为整个社团的交际工具,而且学习者所学的语言主要是在课堂学习的。
9.第二语言环境:指学习者所学的语言在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中作为交际语言。
10.自然的第二语言习得:指以交际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而且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自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
11.有指导的第二语言习得:以教学指导的方式获得第二语言,语言习得通常是在课堂教学环境中发生的。
12.语言能力:是由交际双方内在语法规则的心理表征构成的。
语言能力是一种反映交际双方语言知识的心理语法。
母语使用者对句子的合语法性的直觉判断依据的就是这种隐性语言知识。
语言能力是关于语言的知识。
13.语言表达:交际双方在语言的理解与生成过程中对其内在语法的运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开书?
师:对。书book,打开open.
生:噢。打开书?
Furgson(1957)的研究
Furgson的研究主要是描写foreigner talk在语言形式上的调整。
这种调整包括语言形式的调整,如语音、语调、放慢语速、使用简单的词汇和语法结构等。
Hatch(1978)从话语分析的角度分foreigner talk的结构。
3.1.2关于“认知方式”的研究
“场独立”(field independence)
易于从整体中发现个别的认知方式,善于剖析事物和问题,把部分与整体区分开来,能集中于某一部分不受其他部分干扰。
学习者则有较强的分析能力。场独立的学习者更适合在正式的课堂学习。
3.1.2关于“认知方式”的研究
“场依存”(field dependence)
当母语者与第二语言学习者谈话时,常常对正常的话语进行某些调整,以便学习者理解。这种话语有时甚至不合语法。
例:
母语者:你-是-哪-国-人?
非母语者:我-哪国?
母语者:对,你-哪个-国家的?
非母语者:国家?噢,美国。
teacher talk的定义
“teacher talk”指的是第二语言教师在语言教学的课堂上对第二语言学习者所使用的语言。
这涉及到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过程的研究。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Ellis认为,可以从两个方面对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一是外部因素;
二是内部因素。
外部因素-社会环境
所谓“外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和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习得的“社会环境”包括第二语言习得发生的环境,即第二语言习得是在社会环境自然发生的(natural setting)还是在课堂教学环境进行的(educational setting)。
易于感知事物整体的认知方式,倾向于从宏观上看事物并把事物作为一个整体来对待。
学习者具有较强的综合能力。更适合在自然环境中习得语言。
“认知风格”的研究
这两种认知方式各有利弊,过于场独立会产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毛病;过于场依存,容易忽视个别而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问题。
年龄对第二语言学习的影响表现在:学习速度、熟练程度。一些实验研究也证明成人在短期学习中表现得比儿童好。相对于语音来说,成人在语法方面更能体现出学习速度上的优势。
3.1.1关于学习者的年龄的研究
争论的焦点:“关键期假说”
“关键期”又称“临界期”,在这个阶段,人可以在没有外部干预、不需要教授的条件下,轻松、快速地习得一门语言。
第二语言学习者是否像母语学习者那样存在着一个关键期的问题。
3.1.1关于学习者的年龄的研究
Long (1990)的研究表明,第二语言学习者在6岁以后开始学习,不可能获得母语使用者那样的语音能力(native-like accent)。
同样,学习者在关键期后也很难获得母语使用者那样的语法能力。
Scovel (1988)的研究证据表明,获得母语使用者那样的语音能力的关键期是12岁左右。支持语法能力获得的关键期的证据似乎还不明确。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基本上是基于学习者语言获得结果的研究。
关于学习者语言系统的研究
相关研究包括:
早期的关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语言偏误分析
中介语假设以及关于中介语的研究
上世纪70年代的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等
二、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获得第二语言的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者们试图对第二语言学习者的习得过程做出解释。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语言输入环境”主要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语言输入的方式,即学习者语言输入是通过交互方式获得的还是非交互方式获得的。
有关这方面的研究涉及到“foreigner talk”和“teacher talk”的研究,以及“可理解输入”的研究等。
外部因素-语言输入环境
“Foreigner talk”是指母语者与外国人谈话所使用的话语。
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在于:
在两种环境下的语言习得,学习者在学什么、怎么学这两方面会有很大的差别
语言习得环境对学习者语言习得水平具有一定的影响,尽管这种影响是间接的。
第四节SLA研究的基本问题
1.第二语言学习者在习得第二语言时究竟获得了什么?
2.第二语言学习者是怎样习得第二语言的?
三、第二语言学习者语言习得方式的个体差异
所谓“个体差异”,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过程中表现出学习速率的差异、学习方式的差异、学习风格的差异以及学习成果的差异等。
个体差异因素包括三个方面:
1、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个体因素的研究
2、第二语言学习者态度、动机、性格的研究
3、第二语言学习者的策略研究
3.1一般个体因素的研究
Michael Long (1981,1983)的研究
Michael Long发现,母语使用者在与学习者交谈时,不仅进行语言形式上的调整,而且在话语的结构和功能上进行调整。
内部因素-两个心理过程
所谓“内部因素”是指第二语言学习者获得第二语言的内在心理过程。两个过程:来自利用母语知识构建中介语-学习过程
利用已有知识应付交际困难-交际策略
思考题:
1、什么是母语、目的语?
“母语”通常是指学习者家庭或者所属种族、社团使用的语言,因而也称作“本族语”。
“目的语”,也称“目标语”,一般是指学习者正在学习的语言。
2、如何区分第一语言、第二语言?
第一语言与第二语言的区分,强调的是语言习得的先后顺序,与语言习得的环境无关。
3、区分第二语言习得和外语习得这两个概念的意义?
3.第二语言语言习得有哪些个体差异?
4.语言教学对第二语言习得有何影响?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第二语言学习者在语言习得之初常常说出一些不合目的语规则的句子。
研究者们希望通过对学习者生成的语言进行研究来发现个中原因。
一、第二语言学习者习得第二语言时获得了什么
早期的第二语言习得研究主要集中在学习者语言系统的描写上。
第二语言学习者一般个体因素:年龄、性别、认知风格等因素对第二语言习得的影响。
3.1.1关于学习者的年龄的研究
学者们一般认为,儿童学第二语言比成人快,年龄愈小愈有优势。(你的看法呢?)
3.1.1关于学习者的年龄的研究
一些研究结果表明,在词法和句法方面,青少年学得最好,成人次之,儿童最差;发音方面,差异很小;语法方面,成人开始学习时有优势,但一段时间后儿童会赶上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