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华烟云》翻译中的对等
《京华烟云》翻译中的对等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2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3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主人公弗洛伦蒂诺心理分析4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6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和写作手法7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8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 《圣经》中的性别歧视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2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3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4 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15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6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17 论叶芝政治诗歌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态度1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9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20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21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2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2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26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27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28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29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32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33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5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6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37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3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39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40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41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42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43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44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45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46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47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48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49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50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51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52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53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54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55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5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5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8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59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60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61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62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63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4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65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66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67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6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69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7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7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72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7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74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7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76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77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7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8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81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82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83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84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85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86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8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88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89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90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9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92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93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94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95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96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97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98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99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10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01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102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03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04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105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106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107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08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09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110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11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112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13 《蝇王》中的人性因素114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115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16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117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18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19 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120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121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22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23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24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125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126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27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28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129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130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131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32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33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13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135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136 《红高粱家族》中乡土文化翻译研究137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38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139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140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14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143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14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45 Everlasting Colonial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146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147 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148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149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150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151 从灵床到坟墓:浅谈中西丧葬风俗之异同152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5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54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15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 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56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57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15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159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60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161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kespeare’s Times162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63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164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6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67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68 非言语交际文化169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170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71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172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173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174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17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7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177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78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179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180 美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81 语境在听力教学中的意义18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8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5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18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187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188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189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190 五官习语的翻译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2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193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94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195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196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197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8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99 堂娜•哈拉维的赛博女性主义分析200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
京华烟云读后感以及其中英文翻译特点
这是自己孩子被人夺走后,用最难听的话骂出来的,这段话很有趣。
因为骂人的话在各个文化当中都是很地道,很地方性的语言,而这段话的原文给人的感觉很流畅,大部分直译,小部分意译的用法很精彩,翻译成中文后还原了本来的中国特色。
林先生在文中还翻译了李清照的名诗《声声慢》:
So dim, so dark,
So dense, so dull,
So damp, so drank, so dead!
The weather, now warm, now cold, makes it harder than ever to forget.
………
By the window shut,
Guarding it alone, to see the sky has turned so black!
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xx!
咋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
……
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
这首诗翻译得很精彩,大部分用了意译的手法,将英文版改成了S-的头韵,所用的词营造的气氛和原文比较符合,最后一局将中文问句根据其意境改成了英文的感叹句。
总的来说,这本书是不可多得的名作,其中英文语言上的价值非常高,林语堂先生在此书中采取的各种直译、意译、异化和归化策略都是值得借鉴学习的,为后人在向外介绍中国特色事物时提供了参照的模范。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从《京华烟云》看林语堂的翻译策略
林语堂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他的翻译作品以准确传达原文含义、优美流畅的写作风格和文化转化能力著称。
在他的代表作《京华烟云》中,我们可以看到他的中文翻译策略:
1.依托自身文化底蕴。
林语堂是一位学贯中西的作家和学者,他的文化底蕴非常深厚。
在翻
译《京华烟云》时,他充分利用了自己的中西文化背景,对原文中的文化
元素进行了转化和调整,使得读者更易于理解。
例如,他将英文中的"hansom"译为"人力车",将"Victoria"译为"瓦洛拉车"等。
2.原汁原味的传达。
林语堂在翻译时非常注重传达原著的原汁原味,尽可能地保留原文的
语言和风格。
他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让读者更好地理解原著,而不是
为了改变原著的风格和语言。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保留了
英文原文中的用词和结构等。
3.细致入微的文学性处理。
林语堂是一位非常注重文学性的作家和翻译家。
在翻译《京华烟云》时,他非常细致地处理了文本中的文学性元素,如修辞的运用、语言的音
韵美感等。
例如,他在翻译时运用了大量的象征手法和典故,将原文的文
学性元素传达得非常到位。
4.翻译尽管繁琐,但不失可读性。
林语堂在翻译时注重语言的流畅性和可读性。
他认为,翻译虽然需要严谨细致的处理,但也必须具备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因此,他在翻译《京华烟云》时尽量使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让文本更加流畅易读。
京华烟云翻译赏析
Being three years Tijen's senior, she was assigned to look after the boy and had done so ever since. 因为比体仁大三岁,就派她照顾体仁,一直 到现在。
Mr. Yao walked away with his heavy “tiger steps.” 姚大爷龙行虎步般走开。
京华烟云
第十一章
“My surname is Hsieh,” said Coral, “and I cannot interfere with affairs of the family.”
珊瑚说:“我姓我的谢,不能够过问您姚家 的事。”
Moreover, she was a simple, happy woman with a simple view of life, and it was unlike her to say such a thing. ……并且她为人没有什么心机,对什么事情也 能看得开,这种话真不像她嘴里说出来的。
Thank you!
He asked me why I didn't want to retire, and I said I had to wait until you returned to hear all the news and that I was not thinking of sleep.
《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的开题报告
题目:《京华烟云》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
背景:
《京华烟云》是著名作家林语堂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取材于北京历史文化的方方面面,并展现了从清朝末年到民国初期北京市井生活的精彩与多彩。
该小说成为一部经
典的文学作品,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
然而,《京华烟云》的繁体中文原本难以阅读,因此需要由翻译家将其译成简体中文,以便普及。
目前市场上存在两种译本,一种是由吴茵和译,另一种是由顾念菁和杨夔
译的。
研究内容:
本研究将对这两个版本进行比较研究,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深入研究:
1. 线索和情节的呈现方式:通过对两个版本的对比阅读,探究它们对小说中线索和情
节的呈现方式的异同,比较它们在叙事手法、语言风格、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
2. 文化意涵的传递:将两种译本在文化意涵传递方面进行比较,分析它们在体现北京
历史文化、风俗习惯、社会生活等方面是否存在差异,并深入分析背后的原因。
3. 读者反响和评价:通过对读者的反响和评价进行调查,了解它们对两个版本的接受
程度和阅读体验,并探究背后的原因。
研究意义:
通过对两个版本的比较研究,可以深入了解其中的差异和异同,揭示它们背后的原因,有助于提高翻译质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同时也可以为后人提供有益的翻译经验和理
论借鉴。
《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
t学教育脈03《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争君奉内容摘要:在翻译领域中,译者主体性是翻译行业中经常讨论的话题之一,一部文学作品因其翻译的主体 不同,翻译出来的作品风格以及语言效果等各方面也有所不同。
《Moment in Peking》是我国著名学者和作家 林语堂先生的主要英文小说作品之一,本文针对《京华烟云》两中译本译者主体性进行对比研究,从而说明译本 译者主体对作品翻译的重要性。
关键词:《京华烟云》译本译者主体性对比研究林语堂先生的作品《Moment in Peking》中主要有两个中文译 本,一是张振玉版的译本《京华烟 云》,二是郁飞版的译本《瞬息京 华》。
这两个译本因其译者的主体 性不同,从而使翻译产生的效果 也不同。
本文主要针对这两本中 译译本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对比,从而为后期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 借鉴。
《京华烟云》两个中文译本及其译者的主体性林语堂先生是我国著名翻译 家,也是著名学者和作家。
林语堂 先生不仅对中西方文化特别了解,对中文和英文的掌握程度也 比较高,可以在两种语言中自由 切换。
林语堂先生的作品《京华烟 云》,其英文名是Moment in Peking,主要是为了向西方国家介 绍当时的中国国强以及当时人们 的生活状态。
在这部小说中主要 描写了曾、姚、牛、孔四个家族几 代人之间错综复杂的关系,深刻 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时代变迁,这部小说的地理背景主要以北京 为主,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和中 国韵味。
由于这本小说的历史背景和 文化背景以及小说内容的特殊性,使得这部小说的翻译工作非 常艰巨。
这本小说的中文翻译最 具代表性的是张振玉版的《京华 烟云》以及郁飞版的《瞬息京华》。
这两个版本的译者都是中国人,因此两本译文在文化差异上并不 明显,对这两版译本进行分析主 要是为了研究这两个版本是如何 反映出作品所描述的历史背景和 当代人们的生活状态。
在研究过程中,译者主体性对整个译本的翻译风格有着直接的影响。
基于《京华烟云》的中医词汇翻译研究
收稿日期:2021-3-20基金项目:本文系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项目编号:J17RB055)、山东省艺术科学重点课题(项目编号:ZH201906002)及青岛市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 项目编号:QDSKL1901051 )的阶段性成果。
heat )、湿(dampness )、燥(dryness )、热(heat )、水(water )、木(wood )、金(metal )、火(fire )、土(earth )、虚(deficiency )、实(excess )等;双音节词有:少阳(shaoyang )、天癸(tiangui )等。
此类词的翻译多采用直译法或音译法。
林语堂在《京华烟云》中多处提到中医单纯词,其中,胆囊(gall bladder )、胃(stomach )、肺(lung )、心(heart )、胰(membrane )、肾(kidney )、肝(liver )等词在英语医学词汇中都能找到对应的表达形式,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以采用直译法翻译这类词。
1.2 复合词1.2.1 联合式复合词联合式复合词是由两个意义相同、相近、相关或相反的语素并列组合而成的词语。
中医词汇属典型的汉语言词汇,具有意合的特点,各成分间主要靠语义和逻辑关系进行连接。
英文词汇则注重形合,各成分间要使用连接词进行连接。
因此,译者在英译联合式复合中医词汇时,通常用and, or 等连接两个并列成分。
比如,“经络”被译为meridian and collateral ,“气血”被译为qi and blood 。
对于各成分间语义关系密切的中医词汇,译者在翻译时也可用连字符将各成分连接起来,如“风寒”被译为wind-cold ,“脾胃”被译为 spleen-stomach 等。
《京华烟云》中有这样的表达方式cold or heat ,即“寒热”,该英文表达用了or 连接前后词汇,是较为典型的中医联合式复合词的英译案例。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
行走在创作与翻译之间—论林语堂的《京华烟云》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国际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
其代表作《京华烟云》在美国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被称为现代中国小说的经典之作。
由于题材和内容深深的植根于中国文化,使得其英文创作语言大多都以汉语的翻译为基础。
同时为了再现汉语语言文化原貌,其英文的翻译痕迹更加明显。
作为一部集翻译和创作于一身的文学名著,《京华烟云》给当今翻译学研究注入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标签:林语堂;京华烟云;翻译与创作1.0引言作为一名作家和翻译家,林语堂在国内外文坛上享有极高的知名度,曾经被美国文化界列为“二十世纪智慧人物之一”。
《京华烟云》是林语堂借鉴中国古典名著《红楼梦》的艺术形式而创作的第一篇长篇小说,小说通过一个家庭的境况变迁,描述了中国从19世纪末期义和团运动到20世纪30年代抗日战争时期波澜壮阔的社会场景。
讲述了那个时代中国大地的风云变化和个人命运在历史洪流的沉浮与变迁,勾画出近代中国的一副全景图,被国内外众多评论家赞誉为一部近代中国的史诗性作品小说于1939年出版后引起了巨大的轰动,当时美国《时代周刊》评论说“《京华烟云》很可能是现代中国小说中最为经典的作品”,小说后来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提名。
林语堂本人也说:“我写过好几本书,尤其以写《京华烟云》最为自豪”(施建伟,1999)在阅读英文版《京华烟云》的过程中,除了感叹作者精湛的英文功底和深厚的中国文化底蕴之余,小说的一个重要特点耐人寻味,那就是书中处处流露出的翻译痕迹,出于对语言现象的敏感,我发现书中有着大量的汉语式的英语。
如果不是事先看过介绍,很多懂英语的中国读者可能会觉得这是一部从汉语翻译过来的作品。
近年来,各种有关《京华烟云》的论文从不同的角度探讨其文学或美学价值。
但从翻译学的角度来研究其学术价值的文章极其罕见。
2.0林语堂与《京华烟云》的创作特点2.1集作家和翻译家与一身的文学大家林语堂出生在中国,却有着数十年在西方国家生活的经历,深谙中国传统文化,同时也熟知西方文化。
《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
《京华烟云》译著主要误译评述
张秀燕
【期刊名称】《福建师大福清分校学报》
【年(卷),期】2010(000)006
【摘要】林语堂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有多个中文译本,其中最普及的当属台湾张振玉翻译的<京华烟云>.总体上来说,<京华烟云>是一个很好的译本,受到专家、学者、读者的追捧.但是通过对比阅读<京华烟云>原著及张振玉版译作,发现在张译本中存在不少误译.本文从粗心大意的误译,用词不准确,理解错误等方面来分析这些误译,并试着提出改进意见.
【总页数】7页(P56-61,104)
【作者】张秀燕
【作者单位】泉州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福建泉州,362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315.9
【相关文献】
1.中文译著的原文题名著录方法评述 [J], 刘婷婷
2.伍光建译著特色及其影响评述 [J], 吴欣
3.略谈学术翻译中主题与细节的关系——以人类学译著中数则误译为例 [J], 谢国先
4.林语堂的人生品味与文学人物——以《京华烟云》主要人物为例 [J], 孙疏影
5.林语堂《京华烟云》主要女性群像的分析 [J], 潘才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语域理论视角下《京华烟云》中“Concubine”一词的翻译对比
ISSN 1009-8976CN 22-1322/C 长春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18卷第1期J.Changchun Inst.Tech.(Soc.Sci.Edi.),2017,Vol.18,No.123/3895-98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欁参考文献[1]马振犊,等.中华民国专题史:第三卷[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307.[2]王嘉良,等.新编文史地辞典[Z ].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128.[3]王水照,侯体健.中国古代文章学的衍化与异形[M ].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72-73.[4]张晨怡.中国近代文化十二讲[M ].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2.The “May 4th ”detate between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and the modern transformation of ancient literary theoryZHANG Jing -jing(Literature and Law Institute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Jiaozuo 454000,China )Abstract :A famous cultural “double reed ”triggered the debate between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 Chinese during the “May 4th ”period between the new literary front and feudal revivalist.The debate on culture reflects the fighting in discourse competition of language and power ,shouldering the responsibility of enlightenment and salva-tion.It is the embodiment of traditional relationship of “text -word-meaning ”category ,indicates the arrival of the modernization and popularization of literature and arts.It is the realistic found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contempo-rary literary theory and the cultural identity and value orientation of modern national spirit.Key words :the new culture movement ;the debate between classical Chinese and vernacular Chinese ;discourse ;modern transformationDOI :10.3969/j.issn.1009-8976.2017.01.023语域理论视角下《京华烟云》中“Concubine ”一词的翻译对比沈茜(安徽大学外语学院,合肥230601)摘要:研究指出,结合语言学相关理论运用语料库工具对文学作品进行检索分析方兴未艾。
衔接手段在Moment in Peking及其汉译本中的对比分析
《 京 华烟云》 是林语堂最 负盛名 的长篇 小说 , 也 是他 自己感 到 自豪 的一部 巨著 , 曾在维 也纳第 4 0 次 国际笔会 上被推选为诺 贝尔文学奖 的 候选作 品。全书结构宏伟 , 线索交错 , 被誉 为现代版的《 红楼梦》 。林语 堂精 通 中西方 文化 , 希望 不同的文 化能够相互 理解 和补益 。从上述意 义上 说, 这个文本 在研 究衔接手段方 面具 有很强 的代表性 , 我们可 以给 每 一种衔 接类型 找到其在另 一种语 言 中相 对应 的连 接方式, 但我们不 可能 为每个衔接手 段找到对应 的表 达, 有 时候, 为 了保证译 文的忠实性, 我们不得 不做一些必要 的改变 和调整 。对于衔接手段在汉英文本 中使 用 的异 同及 其原 因, 我们会在下文进行分类 讨论。 1 . 1照应 照应是一种 语义关 系, 它指 的是语 篇中一个 成分与另 一个成分 的 参 照点, 也就是 说, 语篇 中一个语言成 分与另一 个可以与之相 互解释 的 成分 之间 的关 系 。用照应 词语衔接 句际关系 , 如用重复或 替换某种语 法 成分的方 法照应先行 词。照应词语 起信号作 用 , 表 明其 信息要到别 的词语 上去理解 , 指 明理解意 义的方 向。照应手段使用 比较广泛 , 具有 修辞衔接 的意义 , 可使言语简洁 , 层次分明 , 脉络贯通 。 在英语 中, 建立 照应关 系的一个 重要 的方 式就是 某物如 果是第一 次被 提到时, 用 其本来 的显 性称呼, 若其 在紧 随的语 篇 中再度 出现就会 被 用一个代 词 。但 是在 中文 中, 代词 的使用并 不像英 语 中代 词使用 的 那 么频繁 。一旦 某物在语 篇 中出现, 照应 的连贯性就 通过省 略主语 的 方式来 表现。 例 如: 在 描写 姚思 安 出场 时 : H e w a s a m a n o f a b o u t f o r t y , s h o r t ,
从文化角度看《京华烟云》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从文化角度看叶京华烟云曳创作中的翻译策略
廖芬芳 渊广西师范大学 外国语学院 广西 桂林 541004冤
揖摘要铱语言是文化的载体遥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袁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
化交际活动冶遥 由于文化差异的普遍存在袁译者在将一种文化信息译为另一种文化信息时必然会遇到困难与障碍遥 翻译过程中如何处
参考文献
[1]吴鼎福袁诸文蔚.教育生态学[M].南京院江苏教育出版社.2000. [2]李新民袁孙冬慧.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解读高校英语课程整合[J]. 黑龙江高教研究袁2010.渊4冤.
20
2015 年第 15 期
[3]文秋芳袁任庆梅.大学英语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趋势尧特点尧问 题 与 对 策要 要要对 我 国 1999 要 2009 期 刊 文 献 的 分 析 [J].FLC. 2010. [4]孙鹏袁李嫦嫫袁芦建顺袁高荣涛.生态语言学视野下地方高校大 学英语课堂教学的困境与对策[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12. [5]张军民.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高校英语教师知识结构优化[J].新 乡学院学报.2012. [6]白春燕.试论教育生态学视野下教师专业意识的觉醒[J].扬州大 学学报.2008.
发袁通过实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文化信息时采用的策略及其背后的意义袁从而为汉英文化翻译带来一定的启示遥
揖关键词铱文化转向 曰 归化 曰 异化 曰 京华烟云
揖中图分类号铱H315.9
揖文献标识码铱B
揖文章编号铱2095-3089渊2015冤15-0020-01
1.语言袁文化与翻译 语言尧文化与翻译三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遥 语言密切联系 着文化袁语言本身就是最主要的文化现象袁又是其他绝大部分文 化现象的载体袁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遥 尽管有关文化的观点纷繁 复杂袁但其既具有人类共同普遍性袁又具有地域性尧民族性和历史 时代性的不同特点则是公认的袁 而这正是与翻译直接密切相关 的遥作为异语转换的翻译活动袁也完全可以说就是一种野跨文化交 际活动冶院不同地域尧不同民族袁甚至不同历史时代的语言文化的 转换尧交流遥 参照尤金窑奈达的意见袁英汉语之间主要有五个方面 的文化差异院淤地理概念遥于生活习俗遥盂宗教信仰遥榆价值观念遥 虞审美情趣遥这些相互区别的特殊的文化色彩造成了翻译的困难 和争论遥 翻译过程中的文化差异常常要求助于翻译策略来解决袁 即归化及异化策略遥归化翻译通常指以目的语文化为主导的翻译 策略袁即运用目的语文化易于接受的表达法袁使译文更通俗易懂袁 更适合于目的语读者遥 异化指以源语文化为归宿的翻译方法袁即 尽力再现原文的色彩以便更好地保留源语文化的异国情调遥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摘要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小说,在Moment in Peking 中,语言承载着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而对译本而言,语言又肩负着传达译者思想,吸引读者的艰巨任务。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托,针对文化多元系统中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态) 出发,举例分析张振玉译本和原文比较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一、词汇的原文和译文差别词汇是组成语言形式库的重要元素。
小说Moment in Peking 中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1:Then she took a spoon and lifted slice of the heart and some soup from the bowl and tried to feed him, holding the bowl close to him. But he was lying down and headdress was heavy, and she could not do it. Her hand shook with excitement, but barely had he taken a little sip when the soup ran out of his mouth, and she hastily tried to put the bowl down, and the soup was spilled on the new quilts. She set the bowl on the low table, and took a towel from the rack over his head to dry his face and neck and then discovered that her own dress also was spoiled. (173-174) 张振玉译本:她又拿起汤勺儿来,从碗里舀了一片猪心,一点儿汤,把碗端进平亚,想喂他。
从《京华烟云》的汉语助词“了”看英语的“时”
从《京华烟云》的汉语助词“了”看英语的“时”作者:汤君丽来源:《语文建设·下半月》2015年第09期摘要: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它的起源及其所蕴含的内涵和外延与属于印欧语系的英语存在着很大的差别。
本文将结合林语堂先生所著的《京华烟云》英文版本,通过张振玉翻译的中译本《京华烟云》中汉语助词“了”的使用情况,分析英汉转换过程中汉语助词“了”的表现特征,并总结汉语助词“了”和英语“时”之间的联系,从而全面了解汉英语言在使用过程中所具备的隐性和显性的特点以及相互之间体现出的对应关系。
关键词:京华烟云汉语助词“了” 英语“时” 对应关系引言林语堂先生于1938年旅居巴黎时创作了与《红楼梦》艺术形式相似的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这部文学作品虽然由英语撰写而成,但故事却选取中国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期间这一历史背景,以姚木兰为主线,讲诉了姚、曾、牛三大家族几十年间所经历的风风雨雨、悲欢离合的故事。
故事的场景描述、人物刻画、社会习俗等方方面面,无疑都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中国的社会文化。
林语堂先生创作这部文学作品的初衷也是希望外国人能了解中国的文化和当时的社会环境。
1939年该书在美国出版后当即成为了欧美读者喜爱的畅销书。
同时,林语堂先生还将这部文学作品题献给了“英勇的中国士兵”,足以看出他为此书注入的热情和钟爱之情。
然而,这部作品的中译本并不是由林语堂先生操刀翻译的,而是由台湾学者张振玉完成该书的英译中工作的。
因此,由于这并不是原作者进行作品的翻译再创作,当然就要求译者必须对作品原文进行反复的研读,力争不仅从故事内容和语言风格上忠实于原文,同时也要还原故事中人物各自使用的语言习惯、当时中国社会老百姓的风俗文化及汉语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习惯。
而张振玉的中译本《京华烟云》则正好具备了以上的特点。
于是,我们便可以通过这部极具中国特色文化的文学作品,了解英语的“时”在英汉转换过程中是如何对应汉语助词“了”这一语言现象。
一、“了”的分类及其助词形式的使用首先,前人对“了”字的研究由来已久。
张振玉《京华烟云》中译本中文化因素赏析
张振玉《京华烟云》中译本中文化因素赏析一、引言英文原著Moment in Peking是林语堂先生旅居巴黎时所作,写成于1939年。
描述了社会大动荡和历史变迁中几个大家族的荣辱兴衰,如史诗般波澜壮阔,同时又蕴含着极其深刻的文化内涵,是一本译介和弘扬中国文化的经典佳作。
张振玉深为此书作者“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挚爱故国不泥古,乐享生活不流俗。
”的情怀和胸襟所感动,其书名译为“京华烟云”,本身就是归化理论的佳译。
他在翻译过程中有归化、也有异化,既保持其文字精华,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又充分尊重译作读者的理解力和接受力。
二、花—以梅花为代表梅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一直被赋予深义,具有独特的意象。
如同人早秀先凋的身世之悲,在林语堂原著当中,有一段话是描述曼娘的命运,林语堂先生用梅花来形容曼娘坎坷的一生,可以说是贴切传神。
“The girlhood of Mannia was like the blossoming of the plum flower in cold January,growing on hardened,twist branches without leaves,thriving in the cold air between the end of the winter and the coming of the spring,solitary and without companions,and destined to retire and enjoy its own fragrance and dream its hour away within the hard bark of the branches when the peaches and pears and other spring flowers begin to flower”(p98,外研社,2009年出版)这段文字,十分符合英语用语规范,对于译者来说,这段话很容易理解和领悟,却难于表述。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张振玉《京华烟云》汉译本节选为例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应用——以张振玉《京华烟云》汉译本节选为例摘要:《京华烟云》是由林语堂在法国巴黎时用英语所著的长篇小说。
文章研究了张振玉先生的《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前十一章。
前十一章主要讲述的三大家族的中曾家和姚家两大家族发生的悲欢离合之事,文中有大量中国文化色彩的词汇。
文章主要通过卡特福德的理论对《京华烟云》汉译本进行研究。
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主要包含语法和词汇两个层次;结构,类别,单位和系统内四个范畴。
因此,从两个层次和四个范畴分别对译文进行分析,探讨了该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实用性。
该理论对《京华烟云》一书的翻译起到了巨大作用,尤其能体现在被动语态、动词时态以及词汇的处理上。
但是该理论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只对句子以下的层面做出了阐述,没有提及到语段和篇章层面,因此还需在以后的理论学习中,对其进行进一步探索。
关键词:京华烟云;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层次转换;范畴转换1引言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属于不同语系,英语属于印欧语系而汉语属于汉藏语系,因此英汉两门语言在表达上存在着巨大差异。
如果只机械地进行字对字翻译势必会让译文生硬,因此为了使译文更加通顺符合汉语表达思维,就需要运用一系列翻译理论。
本文选取了张振玉的《京华烟云》汉译本的前十一章作为研究对象。
前十一章主要讲述了姚、曾两家之间发生的一系列悲欢离合之事。
再结合卡特福德翻译理论,主要研究卡特福德翻译理论是怎么对京华烟云汉译本进行翻译指导的。
最后可以看出,卡特福德翻译理论对文学性文本也有指导性意义。
同时,作者也希望人们能够重视该理论,辩证地看待该理论的作用。
2京华烟云介绍京华烟云一书主要描写了曾、姚、牛三大家族的兴衰以及悲欢离合的恩怨情仇。
这些事件主要发生于1901年义和团到抗日战争结束这三十多年中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本文节选的十一章,分别写了姚木兰走丢后受到了曾大人的救助,于是和曼娘以及曾家的几个孩子一起共度了一段快乐时光。
他们一起玩耍,一起上私塾。
京华烟云英汉对照
3. 京华烟云Moment in Peking ——Written by 林语堂, Translated by 张振玉范例欣赏:Moment in Peking(1)——Mannia’s Wedding Day Lin Yutang The next day, May the twenty-fifth, was Mannia’s wedding day. While her mother was getting things ready with the assistance of Coral and Mulan, and they were waiting for the sedan chairs to come at the proper hour, the Tseng house was in a great turmoil. There were a thousand things to prepare for the bride, and red sashes and colored festoons of silk and big lanterns to be hung up, an d the bridegroom’s rooms to be decorated. Everything had to be new, tables, candle stands, wash basins, spittoons, commodes, even the curtains and bedding on Pingya’s bed—practically everything except the bed itself on which he was sleeping. The leeks and mint herbs hung above the door by every family on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at the onset of summer, had to be taken down, and red festoons hung in their place above the door and along the door jambs. A disinfection, to drive away evil air, was usually done by burning mint herbs in the house on the Dragon-Boat Festival and children carried beautiful colored silk pendants on their breasts, containing fragrant powder from herbs to ward off disease for the summer, which was the usual season for epidemics. In thi s way Pingya’s room had been fumigated before he was moved in. T he idea now however, was to make as great a change of atmosphere in the sickroom as possible, showing every where the red color of happiness to drive away any lurking evil air.On top of all these preparations, Pingya had taken a turn for the worse. He complained that he could not see clearly, and his bowels would not function. His tongue showed a thick coating, and his limbs were cold while he felt hot inside. His pulse was weak and sluggish. The doctor had to press all three fingers on his wrist to feel the pulse beat, and this was a sign the volume of blood was decreasing. Upon the varied nuances of the pulse beats and their undertones, the yun, the old doctor relied as the modern doctor relies upon the temperature chart; but it was something finely felt, to be recognized only by experience and impossible to state in figures. Although Pingya’s mind was clear, he was too weak to talk, and all morning and afternoon, he lay half-dormant, vaguely conscious that this was his wedding day.(Lin Yutang. Moment in Peking . Beijing: Foreign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 2005 P117-118)【参考译文】京华烟云(1)——曼娘出嫁的日子第二天,五月二十五日,是曼娘出嫁的日子。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摘要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小说,在Moment in Peking 中,语言承载着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而对译本而言,语言又肩负着传达译者思想,吸引读者的艰巨任务。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托,针对文化多元系统中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态) 出发,举例分析张振玉译本和原文比较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一、词汇的原文和译文差别词汇是组成语言形式库的重要元素。
小说Moment in Peking 中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1:Then she took a spoon and lifted slice of the heart and some soup from the bowl and tried to feed him, holding the bowl close to him. But he was lying down and headdress was heavy, and she could not do it. Her hand shook with excitement, but barely had he taken a little sip when the soup ran out of his mouth, and she hastily tried to put the bowl down, and the soup was spilled on the new quilts. She set the bowl on the low table, and took a towel from the rack over his head to dry his face and neck and then discovered that her own dress also was spoiled. (173-174)张振玉译本:她又拿起汤勺儿来,从碗里舀了一片猪心,一点儿汤,把碗端进平亚,想喂他。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
《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京华烟云》原文和译文比较摘要Moment in Peking 是林语堂先生的英文原文小说,在Moment in Peking 中,语言承载着林语堂向西方读者传播东方文化的重要使命。
而对译本而言,语言又肩负着传达译者思想,吸引读者的艰巨任务。
本文以多元系统理论为依托,针对文化多元系统中语言(词汇、句法和语态) 出发,举例分析张振玉译本和原文比较具有的特征。
关键词:林语堂;Moment in Peking;张振玉一、词汇的原文和译文差别词汇是组成语言形式库的重要元素。
小说Moment in Peking 中的语言千变万化,而词汇作为语言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小说中显得尤为重要。
例1:Then she took a spoon and lifted slice of the heart and some soup from the bowl and tried to feed him, holding the bowl close to him. But he was lying down and headdress was heavy, and she could not do it. Her hand shook with excitement, but barely had he taken a little sip when the soup ran out of his mouth, and she hastily tried to put the bowl down, and the soup was spilled on the new quilts. She set the bowl on the low table, and took a towel from the rack over his head to dry his face and neck and then discovered that her own dress also was spoiled. (173-174)张振玉译本:她又拿起汤勺儿来,从碗里舀了一片猪心,一点儿汤,把碗端进平亚,想喂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最新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都是近期写作1 从弗洛伊德理论解析《呼啸山庄》2 浅析中西价值观差异对跨文化交际的影响及其解决方法3 马尔克斯《霍乱时期的爱情》主人公弗洛伦蒂诺心理分析4 论《傲慢与偏见》中简奥斯丁的女性意识5 女性主义解读《傲慢与偏见》中的柯林斯6 浅析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和写作手法7 英语委婉语的文化内涵及汉译策略8 从肢体语言看中西方文化差异9 《圣经》中的性别歧视10 文档所公布均英语专业全英原创毕业论文。
原创Q 805 990 74 911 爱默生超验主义对世纪美国人生观的影响——以《论自助》为例12 浅析《喜福会》中的中美文化冲突与融合13 英语高尔夫新闻中隐喻的认知分析14 浅析舍伍德•安德森短篇小说《鸡蛋》中的象征意义15 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16 英语姓名的文化内涵17 论叶芝政治诗歌中对爱尔兰民族主义的矛盾性态度18 背景知识在翻译中的重要性19 中西文化差异分析—以国际商务谈判为视角20 不一样的颤栗—东西方恐怖片的比较21 人称代词与情态动词在英语政治演讲中的人际功能22 从目的论角度分析中西方商业广告语的差异23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24 中美广告创意的文化差异性研究25 苔丝的悲剧成因浅析26 笛福《鲁宾逊漂流记》中鲁宾逊形象解析27 “到十九号房间”的悲剧成因28 电影《八月迷情》与小说《雾都孤儿》的对比29 谭恩美《灶神之妻》文化解读30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1 美国律师辩护中的预设32 论社会达尔文主义的“适者生存”在《热爱生命》中的运用33 《荷塘月色》的两个英译版本的比较研究3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35 The Symbolic Meanings of Red in The Catcher in the Rye36 浅析网络语言翻译中的功能对等37 爱默生的超验主义和老子的道家思想对比38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女性主义分析39 论英语委婉语的交际功能40 从死亡委婉语中透视中西方文化差异41 文化因素对品牌翻译的影响42 《屋顶上的女人》和A & P 中的人物比较及分析43 魔法世界的双重间谍——《哈利波特》西佛勒斯•斯内普的矛盾形象分析44 马克·吐温的短篇小说的文体分析45 通过《荆棘鸟》来探究考琳麦卡洛的内心世界46 从功能对等的角度论英语习语翻译47 跨文化交际下中西饮食文化的比较研究48 浅析狄更斯小说中匹克威克的性格特点49 哥特小说的魅力——《红死魔的面具》美学研究50 目的论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应用——以《功夫熊猫》为例51 英语新闻标题的前景化52 高中英语写作中母语负迁移现象分析53 衔接理论在科技语篇英译汉中的应用54 《西游记》和《哈利波特》的对比55 Etiquette and Protocol on Intercultural Business Negotiation56 英语广告中的礼貌原则57 对林语堂的《吾国与吾民》几种中译本比较研究58 A Study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in the High School59 从心理语言学的角度探讨消极情绪的语言表达60 从礼貌原则看《威尔与格蕾丝》的对话61 中西谚语的文化比较研究62 从“啃老”现象看后啃老族的生活态度63 思维导图在初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应用64 基于作品人物浅析菲茨杰拉德65 新闻新词的文化内涵与翻译66 从目的论看英文奇幻文学中专有名词的汉译67 论《金色笔记》中的象征手法68 英语教学中的跨文化意识的培养69 从谷歌和百度两大企业的管理方式看中美企业文化的差异70 战争、归乡、爱情—《冷山》的多元主题研究71 《傲慢与偏见》中婚姻观对当代中国的现实意义72 中美家庭价值观差异浅析73 英语语言中性别歧视的社会语言学视角74 简析美国文学中的美国梦75 论《儿子与情人》中的恋母情结76 英语商务信函中的语用分析77 英雄还是魔鬼-论亚哈船长的双重性格78 英汉基本颜色词文化内涵对比79 论《荆棘鸟》中人性和宗教信仰的矛盾冲突80 社会语言学视角下女性语言的特点81 王尔德童话对传统童话的颠覆82 从功能翻译理论浅谈公示语翻译83 商务英语和普通英语对比浅析84 英汉语篇衔接手段对比研究——以《荷塘月色》英译本为例85 从目的论的角度浅析美国电影字幕翻译86 从《鲁宾逊漂流记》看创新精神和知足长乐87 《汤姆叔叔的小屋》中的圣经原型人物解析88 浅析《小妇人》中乔的女性意识及其成长过程89 中国老字号商标的翻译研究90 《周六夜现场》的幽默剖析91 《麦田里的守望者》主人公的性格分析92 《那个读伏尔泰的人》英译汉中定语从句的翻译策略93 从文化视角浅谈旅游英语翻译94 从心理学角度看霍尔顿的内心世界95 玛莎•诺曼戏剧中的母女关系研究96 Cultural Impacts on International Business97 《榆树下的欲望》之农场意象--基于生态女性主义的分析98 中西方文化差异在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的体现99 浅谈迪斯尼文化扩张中的品牌运营策略100 《献给艾米丽的玫瑰》一文中守旧因素的象征运用101 《外星人》电影海报的多模态话语解析102 Naturalism in Sister Carrie103 论苔丝悲剧命运的根源104 论艾略特《荒原》中的宗教信仰与价值观105 浅析马克思主义女性主义视角下的凯瑟琳106 中西文化差异对跨文化商务谈判的影响107 浅析简•奥斯丁在《傲慢与偏见》中的女性主义108 商标文化特色和翻译技巧109 On the Female Character During the War Through A Farewell to Arms110 On Transcendentalism in Thoreau’s Walden111 The Death Image of Emily Dickinson’s Poetry112 《弗兰肯斯坦》中怪物身份的矛盾性113 《蝇王》中的人性因素114 《红字》中场景描写及其象征意义115 浅析奥斯卡王尔德童话作品中的唯美主义思想116 从礼貌原则分析美国总统就职演说辞的语用特色117 汉英谚语中关于文化价值观的比较118 英语影视的课堂价值119 中西方文学中镜子意象的对比研究120 小说《蓝色城堡》中的意象和象征主义121 翻译中的文化差异122 从文化角度分析《穿普拉达的恶魔》所反映的职业观123 无法规避的体制——权力视阈下的约瑟夫•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124 英国足球对中国足球发展的启示125 从“米兰达”的人物形象看凯瑟琳安波特的女性观126 英语抽象名词和物质名词的数概念分析127 论商务谈判中的文化因素128 浅谈奥斯卡·王尔德的喜剧《认真的重要性》中“谎言”的运用对其情节、语言和人物塑造的作用129 欧•亨利短篇小说的特点130 论建构主义理论下初中英语教师的课堂角色定位131 比较《基督山伯爵》和《连城诀》复仇的异同132 《红楼梦》两英译本中习语翻译的比较133 哥特式特征在《黑猫》中的运用134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Western Cultures in Gift-giving Customs135 从语言角度分析面子理论在英语商务谈判中的作用136 《红高粱家族》中乡土文化翻译研究137 论《红字》中的道德观138 从目的论角度浅谈电影字幕翻译139 论《永别了,武器》中战争对人物的影响140 美国电视剧中双关语的研究-重点关注双关语的汉语翻译141 Application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in English Reading Class of Senior High School142 A Comparative Study of Oedipus Complex in Sons and Lovers and Thunderstorm143 中西节日的对比研究144 浅析《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中的自由145 Everlasting Colonialism-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Great Gatsby146 A Study on the Motivations of Korean Students in China: Impacts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n Korean Higher Education147 从创伤的角度解读《最蓝的眼睛》148 从自然主义的角度探讨《名利场》中利倍加的奋斗与失败149 多元智力发展与外语教学150 高中英语反思式教学研究151 从灵床到坟墓:浅谈中西丧葬风俗之异同152 论英汉翻译中的文化因素153 A Comparison Between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of Law in Western Countries and China 154 英语口语教学中的不足之处以及改善方法155 Saussure’s Five Contributions to Linguistic Stud y and Its Modern Applications156 小学生英语学习中情感态度的调查研究157 欧内斯特•海明威《雨中猫》和田纳西•威廉斯《热铁皮屋顶上的猫》中的女主人公的对比分析158 王尔德童话中的死亡意象解析159 经贸翻译中英汉词汇研究160 从《看得见风景的房间》看女性身份的遗失和找寻161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The Merchant of Venice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hakespeare’s Times162 非传统式英雄——从女性主义批评角度看《名利场》163 《老人与海》中的存在主义分析164 现实主义和唯美主义的水乳交融—评茨威格《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165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66 论电影片名翻译的“忠实性”167 嘉莉妹妹三个梦的心理需求分析168 非言语交际文化169 命运与社会的牺牲品—苔丝的悲剧根源探析170 中学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案171 从《暴风雨》看凯特•肖班的自由派女性主义思想172 影响中学生英语口语流利性的障碍及解决策略173 论《好人难寻》中的哥特特征174 目的论与对外传播翻译175 中西方快餐的文化差异176 论哥特式手法在《呼啸山庄》中的应用177 解析《老人与海》中的桑提亚哥形象178 哲学视角下的中英数字对比研究179 On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from the Feminist Perspective180 美国情景喜剧中的言语幽默翻译——以《老友记》为例181 语境在听力教学中的意义182 初中英语词汇教学中对策研究183 Translation Strategies about Vacant Words in Dreams of the Red Mansion 184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85 从英剧《唐顿庄园》看英国贵族精神186 英语中易混的修辞手法之区别187 分析嘉丽妹妹性格变化的原因188 网上英语聊天的会话结构特征189 对非英语专业大学生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调查190 五官习语的翻译191 A Comparison of the English Color Terms192 浅析水果类的习语翻译193 浅析好莱坞电影中的中国元素194 中英文新闻标题的差异195 大众文化视角下的另类古典小说-斯蒂芬妮•梅尔《暮光之城》之畅销解读196 语境对法律英语翻译的影响197 《老人与海》中的象征主义198 论《厄舍古屋的倒塌》的哥特式写作风格199 堂娜•哈拉维的赛博女性主义分析200 试论《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象征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