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物理必修一章末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 章末总结
高一物理第一章章末总结学案6 章末测试一、选择题(本题共10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1.一物体具有水平向右的初速度,初始加速度与初速度同向且不断减小,当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后再反向逐渐增大较长一段时间,以下对物体可能的运动情况叙述正确的是( )A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减小,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增加B .加速度减小的过程速度增加,加速度增加的过程速度减小C .加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加速度开始反向增加物体就向左运动D .速度减小到零以前物体向右运动,速度减小到零以后物体就向左运动 答案 BD2. A 与B 两个质点向同一方向运动,A 做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B 做匀速直线运动.开始计时时,A 、B 位于同一位置,则当它们再次位于同一位置时( )A .两质点速度相等B .A 与B 在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相等C .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D .A 与B 的位移相等 答案 BCD解析 由题意可知二者位移相同,所用的时间也相同,则平均速度相同,再由v =v A2=v B ,所以A 的瞬时速度是B 的2倍,选B 、C 、D .3. 利用速度传感器与计算机结合,可以自动作出物体运动的图象.某同学在一次实验中得到的运动小车的速度-时间图象如图1所示,由此可以知道( )图1A.小车先做加速运动,后做减速运动B.小车运动的最大速度约为0.8 m/sC.小车的最大位移是0.8 mD.小车做曲线运动答案AB解析由v-t图象可以看出,小车的速度先增加,后减小,最大速度约为0.8 m/s,故A、B正确.小车的位移为v-t图象与t轴所围的“面积”,x=84×0.1×1 m=8.4 m,C项错误,图线弯曲表明小车速度大小变化不均匀,但方向没有改变,不表示小车做曲线运动,故D项错误.4.物体A、B在同一直线上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它们的v-t图象如图2所示,则()图2A.物体A、B运动方向一定相反B.物体A、B在0~4 s内的位移相同C.物体A、B在t=4 s时的速度相同D.物体A的加速度比物体B的加速度大答案C解析由图可知,两个图象都在时间轴上方,运动方向相同,A选项错误;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与这段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大小相等,在0~4 s内,B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显然比A图线与时间轴围成的面积大,即B物体在0~4 s内运动的位移比A物体大,B选项错误;在t=4 s这个时刻,两个图线交于一点,表示两个物体的速度相等,C选项正确;B图线比A图线斜率大,即B物体的加速度大于A物体的加速度,D选项错误.5.小球从空中自由下落,与水平地面每一次相碰后反弹到空中某一高度,其速度随时间变化的关系如图3所示.若g=10 m/s2,则(图3A.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的速度的大小为5 m/sB.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为2 m/sC.小球是从5 m高处自由下落的D.小球反弹起的最大高度为0.45 m答案D解析由v-t图象可知,小球第一次反弹后离开地面时的速度大小为3 m/s,A项错误;碰撞前后速度改变量Δv=v′-v=-3 m/s-5 m/s=-8 m/s,B项错误;由小球落地时的速度v =5 m /s ,得小球下落高度h =v 22g=1.25 m ,C 项错误;由小球反弹速度v ′=-3 m /s ,得反弹的最大高度h ′=v ′22g=0.45 m ,D 项正确.6.如图4所示为物体做直线运动的v -t 图象.若将该物体的运动过程用x -t 图象表示出来(其中x 为物体相对出发点的位移),则下列四幅图象描述正确的是( )图4答案 C解析 由题图可知,物体在0~t 1和t 2~t 3时间内做匀速运动,两时间段内速度大小相等,但方向相反,在t 1~t 2时间内物体静止不动.相应地位移-时间图象上,0~t 1时间内位移均匀增大,是过原点的直线,t 1~t 2时间内位移不变,是平行于t 轴的直线,t 2~t 3时间内物体从静止位置向相反方向运动,是一条斜率为负的直线,且t 3-t 2>t 1,最后的位移为负值,结合图象知选项C 正确.7.从同一地点同时开始沿同一方向做直线运动的两个物体A 、B 的v -t 图象如图5所示.在0~t 0时间内,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图5A .A 、B 两个物体的加速度大小都在不断减小B .A 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增大,B 物体的加速度不断减小C .A 、B 两物体的位移都不断增大D .A 、B 两个物体的平均速度大小都大于v 1+v 22答案 AC解析 由图象可看出,A 、B 两物体的v -t 图线的斜率都在减小,即加速度减小,A 对,B 错;图线所包围的面积都在t 轴上方,则位移均在增加,C 正确;在0~t 0时间内,A 物体的位移大于初、末速度相同的匀加速运动的位移,v A >v 1+v 22,B 物体的位移小于相同速度变化的匀减速运动的位移,v B<v1+v22,D错.故选A、C.8.如图6所示,a、b分别是甲、乙两辆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图6A.2 s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B.在0~8 s内两车最远相距148 mC.两车只有t0时刻速率相等D.两车在t=8 s时相遇答案B解析 2 s后,|a甲|=202m/s2,|a乙|=203m/s2,故|a甲|>|a乙|,A错;t=2 s时和t=t0时,甲、乙速率均相等,故C错;t=8 s时,甲回到出发点,乙没有回到出发点,故D错;由题干图可知两车在0~8 s内相距最远时应在t0时刻,由a、b两线可求出t0=4.4 s,则两车相距最远的距离x应为a、b两线和纵轴围成的面积,解得x=148 m,故B对.9.如图7所示,a、b分别是甲、乙两辆车从同一地点沿同一直线同时运动的速度图象,由图象可以判断()图7A.2 s后甲、乙两车的加速度大小相等B.在0~8 s内两车最远相距148 mC.两车只有t0时刻速率相等D.两车在t=8 s时相遇答案B解析 2 s后,|a甲|=202m/s2,|a乙|=203m/s2,故|a甲|>|a乙|,A错;t=2 s时和t=t0时,甲、乙速率均相等,故C错;t=8 s时,甲回到出发点,乙没有回到出发点,故D错;由题干图可知两车在0~8 s内相距最远时应在t0时刻,由a、b两线可求出t0=4.4 s,则两车相距最远的距离x应为a、b两线和纵轴围成的面积,解得x=148 m,故B对.10.如图7所示的x—t图象和v—t图象中,给出的四条曲线1、2、3、4,分别代表四个不同物体的运动情况,关于它们的物理意义,下列描述正确的是()图8A.曲线1表示物体做曲线运动B.x—t图象中,t1时刻v1>v2C.v—t图象中0至t3时间内物体3和物体4的平均速度大小相等D.两图象中,t2、t4时刻分别表示物体2、4开始反向运动答案B解析在x-t图象中,图线不是物体的运动轨迹,t1时刻图线1的斜率大于图线2的斜率,因此速度v1大于v2.B对,A错.在v-t图象中,图线与时间轴所围面积表示位移大小,C选项中,在0至t3时间内图线3与时间轴所围面积小,物体3的位移小,平均速度小,C错误.x-t图象中,t2时刻,速度由正方向变为负方向,物体反向运动,v-t图象中,t4时刻,速度由增大变为减小,方向并没有改变,物体仍然沿正方向运动,D错误.二、填空题(本题共2小题,满分12分)11.(6分)光电计时器也是一种研究物体运动情况的常用计时仪器,其结构如图8(a)所示,a、b分别是光电门的激光发射和接收装置,当有物体从a,b间通过时,光电计时器就可以精确地把物体从开始挡光到挡光结束的时间记录下来.现利用图8(b)所示的装置测量滑块和长木板间的动摩擦因数,图中MN是水平桌面,Q是长木板与桌面的接触点,1和2是固定在长木板适当位置的两个光电门,与之连接的两个光电计时器没有画出,长木板顶端P点悬有一铅锤.实验时,让滑块从长木板的顶端滑下,光电门1、2各自连接的计时器显示的挡光时间分别为1.0×10-2s和4.0×10-3s.用精度为0.05 mm的游标卡尺测量滑块的宽度d,其示数如图9所示.图8图9(1)滑块的宽度d=________ cm.(2)滑块通过光电门1时的速度v1=________ m/s.滑块通过光电门2时的速度v2=________ m/s.答案(1)1.015(2)1.0 2.512.(6分)做直线运动的小车,牵引一条纸带通过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的频率为50 Hz,从纸带上打出的某一点开始,每5个点剪下一段纸带,按图10所示,使每一条纸带下端与x 轴重合,左边与y轴平行,将每段纸带粘贴在直线坐标系中,则小车做________运动,加速度a=________ m/s2(结果保留两位有效数字).图10答案匀加速直线0.75解析由题意可得,每段纸带的长度就是相等时间间隔T内小车的位移,由图示数据可得相邻相等时间间隔内小车的位移差等于Δx =7.5×10-3 m ,为一个常数,可知小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而时间间隔T =0.02×5 s =0.1 s ,根据Δx =aT 2,可得小车的加速度为:a =0.75 m /s 2.三、计算题(本题共4小题,满分48分)13.(12分)建筑工人安装脚手架进行高空作业时,一名建筑工人不慎将抓在手中的一根长5 m 的铁杆在竖直状态下由静止脱手,不计空气阻力.试问:(1)假设杆的下端离地面40 m ,那么铁杆碰到地面时的速度大约是多少? (2)若铁杆在下落过程中经过某楼层面的时间为0.2 s ,试求铁杆下落时其下端距离该楼层面的高度是多少?(g 取10 m /s 2,不计楼层面的厚度)答案 (1)28.28 m /s (2)28.8 m解析 (1)由公式v 2=2gh 得,铁杆碰到地面时的速度为: v =2gh =2×10×40=28.28 m /s(2)设下落时铁杆下端距离该楼层面的高度为h 1, 则有h 1=12gt 21h 1+5=12gt 22t 2-t 1=0.2 s解得:h 1=28.8 m14.(10分) 如图11所示,A 、B 两物体相距x =7 m 时,A 在水平拉力和摩擦力的作用下,正以v A =4 m /s 的速度向右匀速运动,而物体B 此时正以v B =10 m /s 的初速度向右匀减速运动,加速度a =-2 m /s 2,求A 追上B 所经历的时间.图11答案 8 s解析 物体B 减速至静止所用的时间为t 0则0-v B =at 0,t 0=102 s =5 st 0时间内,物体B 向前运动的位移x B =12v B t 0=12×10×5 m =25 m .又因A 物体5 s 内前进x A =v A t 0=20 m , 显然x B +7 m >x A .所以A 追上B 前,物体B 已经静止,设A 追上B 经历的时间为t ′,则t ′=x B +7v A =25+74s =8 s .15.(12分)甲、乙两车同时同向从同一地点出发,甲车以v 1=16 m /s 的初速度,a 1=-2 m /s 2的加速度做匀减速直线运动,乙车以v 2=4 m /s 的初速度,a 2=1 m /s 2的加速度做匀加速直线运动,求两车再次相遇前两车相距最大距离和再次相遇时两车运动的时间.答案 24 m 8 s解析 当两车速度相等时,相距最远,再次相遇时,两车的位移相等.设经过时间t 1两车相距最远.由题意得v 1+a 1t 1=v 2+a 2t 1则t 1=v 1-v 2a 2-a 1=16-41+2s =4 s此时Δx =x 1-x 2=(v 1t 1+12a 1t 21)-(v 2t 1+12a 2t 21)=[16×4+12×(-2)×42] m -(4×4+12×1×42) m =24 m设经过时间t 2,两车再次相遇,则 v 1t 2+12a 1t 22=v 2t 2+12a 2t 22 解得t 2=0(舍)或t 2=8 s .所以8 s 后两车再次相遇.16.(14分)2009年杭州“七十迈”事件,将交通安全问题,以前所末有的方向,推到公众舆论的“风口浪尖”,这也透视出汽车时代的人们对交通安全问题的担忧.下面的图表,车速(km /h ) 反应距离(m ) 刹车距离(m ) 停车距离(m )40 10 10 20 60 15 22.5 37.5 80 s 3=( ) x 3=( ) L 3=( )请根据上边的表格计算(本题中的路面情况均相同):(1)如果驾驶员的反应时间相同,请在表格中填上对应的数值.(2)超速是一种很危险的驾驶行为,一位司机发现前面80 m 处有一障碍物,此时他的车速为100 km /h ,请问他能否避免车祸的发生?(3)酒后驾车是一种危害性很大的违法行为,由于酒精的作用,人的反应时间延长,发生交通事故的概率大大增加.一名喝了酒的驾驶员,发现前面50 m 处有一队学生正在横过马路,此时他的车速为72 km /h ,而他的反应时间却比正常时慢了0.1 s ,请问他能否避免惨剧的发生?答案 (1)20 40 60 (2)无法避免 (3)不能避免解析 (1)反应时间为t =s 1v 1=10×3.640s =0.9 s则s 3=v 3t =803.6×0.9 m =20 m设汽车刹车时加速度为a ,则根据运动学知识有:a =v 212x 1=(40)2(3.6)2×2×10 m /s 2=50081m /s 2 则x 3=v 232a =(80)2×812×(3.6)2×500 m =40 m则L 3=s 3+x 3=60 m(2)由运动学知识有:反应距离s 4=v 4t ,代入数据得s4=25 m,刹车距离x4=v242a 代入数据,得x4=62.5 m则L4=s4+x4=87.5 m>80 m故车祸无法避免.(3)司机的反应距离为s5=v5(t+Δt)代入数据,得s5=20 m司机的刹车距离为x5=v25,2a代入数值,得x5=32.4 mL5=s5+x5=52.4 m>50 m故惨剧不可能避免地要发生.。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完整版)新人教版高中物理版必修一知识点总结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一章运动学基本概念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这种运动称为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参考系:1)定义:为了研究一个物体的运动而假定不动的另一个物体叫做参考系。
2)原则:参考系的选取是自由的,但必须以能简化问题、方便解决为原则。
3)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选用同一参考系。
4)参照物不一定静止,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4.质点:1)在研究物体运动时,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可以忽略不计,就可以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2)质点的条件:1)物体中各点的运动情况完全相同(物体做平动)。
2)物体的大小(线度)远小于它通过的距离。
3)质点具有相对性,而不具有绝对性。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其次要因素,建立一种理想化的模型,使复杂的问题得到简化(为便于研究而建立的一种高度抽象的理想客体)。
5.时间与时刻:1)钟表指示的一个读数对应着某一个瞬间,就是时刻,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某一点。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一段。
t = t2 - t12)时间和时刻的单位都是秒,符号为s,常见单位还有XXX、h。
3)通常以问题中的初始时刻为零点。
6.路程和位移:1)路程表示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但不能完全确定物体位置的变化,是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指向运动的重点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是矢量。
3)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称为标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称为矢量。
4)只有在质点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等于路程。
两者运算法则不同。
7.打点记时器:通过在纸带上打出一系列的点来记录物体运动时间信息的仪器。
常见的有电火花打点记时器和电磁打点记时器,一般打出两个相邻的点的时间间隔是0.02s。
8.速度:物体通过的距离与所用的时间之比叫做速度。
高中物理 必修一 第一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求解方法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导公式:2.自由落体运动规律:(1)自由落体运动基本规律: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度直线运动.(2)自由落体运动速度公式:v t=gt.(3)自由落体运动位移公式:h =12gt 2(4)自由落体运动速度—位移关系式:v 2=2gh .3.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特点(设T 为等分时间间隔).(1)1T 末、2T 末、3T 末…瞬时速度的比为v 1∶v 2∶v 3∶…∶v n =1∶2∶3∶…∶n ; (2)1T 内、2T 内、3T 内…位移之比为s 1∶s 2∶s 3∶…∶s n =1∶22∶32∶…∶n 2;(3)第1个T 内、第2个T 内、第3个T 内…位移之比为:s Ⅰ∶s Ⅱ∶s Ⅲ∶…∶s N =1∶3∶5∶…∶(2N -1);(4)从静止开始通过连续相等的位移所用的时间之比为:t 1∶t 2∶t 3∶…∶t N =1∶(2-1)∶(3-2)∶…∶(N -N -1).4.逆向思维方法:在处理末速度为零的匀减速直线时,可以采用对称法,即逆向思维法,将该运动对称地看作加速度大小相等的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相应的位移、速度公式以及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其他推论均可使用,此种方法可提升解题速度.一辆汽车以72 km/h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行驶,司机突然发现前方公路上有一只小鹿,于是立即刹车,汽车经过4 s 停下来,使小鹿免受伤害.假设汽车在刹车过程中做匀减速运动,试求:(1)汽车刹车过程中加速度的大小;(2)汽车刹车过程中经过的距离.解析:(1)设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依题意可知:汽车初速度v 0=72 km/h =20 m/s ,末速度v t =0,刹车时间t =4 s根据加速度定义有a =v t -v 0t =0-204m/s 2=-5 m/s 2所以刹车过程中的加速度大小为5 m/s 2.(2)根据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公式s =v 0t +12at 2代入数据计算得:s =40 m 所以刹车距离为40 m.答案:(1)5 m/s 2;(2)40 m.名师点睛:对于汽车刹车问题,要注意是否有反应时间、反应距离的关系,刹车距离和停车距离等.还要注意刹车后末速度为零,速度不可能为负.在解题过程中要注意用运动规律中的时间、位移关系建立方程,这是处理运动学问题的基本方法.在解题过程中最好能画出物体运动的过程草图或图象,并找到各点及运动量之间的关系.用打点计时器研究物体的运动规律是中学物理常用的方法,要探究物体运动规律,就要分析打出的纸带,纸带分析时要做的工作一般有:1.判定物体是否做匀变速运动.因打点计时器每隔相同时间T 打一个点,设物体初速度为v 0,则第一个T 内纸带位移 x 1=v 0T +12aT 2同理可得第二个T 内纸带位移 x 2=(v 0+aT )T +12aT 2…第n 个T 内纸带位移 x n =[v 0+(n -1)aT ]T +12aT 2则相邻相等时间内物体位移差Δx =x 2-x 1=x 3-x 2=…=x n -x n -1 =aT 2如果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即a 恒定,则Δx 为一恒量.这一结论反过来也成立,即如果所打纸带在任意两个相邻相等时间内位移差相等,则说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2.逐差法求加速度. 虽然用a =ΔxT 2可以从纸带上求得加速度,但利用一个Δx 求得的加速度偶然误差太大,最好多次测量求平均值.求平均值的方法可以有两个,一是求各段Δx 的平均值,用Δx 求加速度,二是对每一个位移差分别求出加速度,再求加速度的平均值,但这两种求平均的实质是相同的,都达不到减小偶然误差的目的.如a -=a 1+a 2+…+a n +1n =Δx 1T2+Δx 2T 2+…+Δx n T 2n=(x 2-x 1)+(x 3-x 2)+…+(x n +1-x n )nT 2纸带分析常用方法及规律=x n+1-x1 nT2这样求平均的结果仍是由两段T内的位移x n+1和x1决定,偶然误差相同.怎样就能把纸带上各段位移都利用起来呢?如果纸带上测得连续6个相同时间T内的位移x1、x2、x3、…、x6,如下图所示.则x4-x1=(x4-x3)+(x3-x2)+(x2-x1)=3aT2x5-x2=(x5-x4)+(x4-x3)+(x3-x2)=3aT2x6-x3=(x6-x5)+(x5-x4)+(x4-x3)=3aT2所以a=(x6-x3)+(x5-x2)+(x4-x1)9T2就把各段位移都利用上了,有效地减小了仅用两次位移测量带来的偶然误差.这种方法被称为逐差法.如右图所示是某同学测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加速度时,从若干纸带中选中的一条纸带的一部分,他每隔4个点取一个计数点,图上注明了他对各个计数点间距离的测量结果.(单位:cm)(1)为了验证小车的运动是匀变速运动,请进行下列计算,填入表内.(单位:cm)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________%.由此可得出结论:小车在______________的位移之差在________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______________.(2)根据a=x n-x n-33T2,可以求出:a1=x4-x13T2=__________m/s2,a2=x5-x23T2=__________m/s2,a3=x6-x33T2=__________m/s2,所以a=a1+a2+a33=________m/s2.解析:(1)x2-x1=1.60 cm;x3-x2=1.55 cm;x4-x3=1.62 cm;x5-x4=1.53 cm;x6-x5=1.61 cm;Δx=1.58 cm.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0.05 cm,即各位移差与平均值最多相差3.3%.由此可得出结论:小车在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的位移之差在误差允许范围内相等,所以小车的运动是匀加速直线运动.(2)采用逐差法,即a1=x4-x13T2=1.59 m/s2,a2=x5-x23T2=1.59 m/s2,a3=x6-x33T2=1.59 m/s2,a=a1+a2+a33=(x4+x5+x6)-(x1+x2+x3)9T2=1.59 m/s2.答案:(1)1.60 1.55 1.62 1.53 1.61 1.580.05 3.3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内误差允许匀加速直线运动(2)1.59 1.59 1.59 1.59►跟踪训练1.在“探究小车的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用打点计时器记录纸带运动的时间,计时器所用的电源频率为50 Hz,右上图为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小车带动的纸带上记录的一些点,在每相邻两个点中间都有四个点未画出,按时间顺序取0、1、2、3、4、5六个点,后面五个点到0点的距离分别是(单位:cm)8.78、16.08、21.87、26.16、28.94.由此可得小车运动的加速度大小为__________m/s 2,方向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5 与规定的正方向(运动方向)相反2.某同学用下图所示装置测量重力加速度g ,所用交流电频率为50 Hz.在所选纸带上取某点为0计数点,然后每隔3个点取一个计数点,所有测量数据及其标记符号如下图所示.该同学用两种方法处理数据(T 为相邻两计数点的时间间隔): 方法A :由g 1=x 2-x 1T 2,g 2=x 3-x 2T 2,…,g 5=x 6-x 5T2,取平均值g =8.667 m/s 2; 方法B :由g 1=x 4-x 13T 2,g 2=x 5-x 23T 2,g 3=x 6-x 33T 2,取平均值g =8.673 m/s 2. 从数据处理方法看,在x 1,x 2,x 3,x 4,x 5,x 6中,对实验结果起作用的,方法A 中有______________;方法B 中有_______________.因此,选择方法__________(填“A ”或填“B ”)更合理,这样可以减少实验的______(填“系统”或“偶然”)误差.本实验误差的主要来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试举出两条).答案:x 1、x 6或37.5、193.5 x 1、x 2、x 3、x 4、x 5、x 6或37.5、69.0、100.5、131.5、163.0、193.5 B 偶然 阻力(空气阻力,振针的阻力,限位孔的阻力,复写纸的阻力等)、交流电频率波动、长度测量、数据处理方法等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常见的情形有三种:追及和相遇问题(1)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乙,一定能追上,在追上之前两者有最大距离的条件是两物体的速度相等.(2)匀速运动的物体甲追赶同方向的匀加速运动的物体乙,此时存在一个恰好追上或恰好追不上的临界条件,即两物体速度相等,此临界条件给出一个此种追赶情形能否追上的方法: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乙位移相等,则恰好追上;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移小于乙的位移,则甲永远追不上乙,此时两者间有最小距离;若两者速度相等时,甲的位移大于乙的位移.此时说明甲已超过了乙而在乙的前方,之后便成了乙追甲了,因乙是加速的,故定能追上甲,亦即在这种情况下,甲、乙能相遇两次,此种情况亦可通过比较甲、乙位移相等时速度大小的关系进行判定,请自行分析.(3)匀减速运动的物体追赶同方向的匀速运动的物体,情形跟第二种情形相类似,请自行分析.两物体恰能相遇的临界条件是两物体处于同一位置时速度相等,或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恰处于同一位置.2.解追及、相遇问题的思路.(1)根据对两物体运动过程的分析,画出两物体运动的示意图.(2)根据两物体的运动性质,分别列出两个物体的位移方程,注意要将两物体运动时间的关系反映在方程中.(3)由运动示意图找出两物体位移间的关联方程,这是关键.(4)联立方程求解,并对结果进行简单分析.3.分析追及、相遇问题时的注意事项.(1)分析问题时,一定要注意抓住一个条件两个关系,一个条件是两物体速度相等时满足的临界条件,如两物体的距离是最大还是最小,是否恰好追上等.两个关系是时间关系和位移关系,时间关系是指两物体运动时间是否相等,两物体是同时运动还是一先一后等;而位移关系是指两物体同地运动还是一前一后运动等,其中通过画运动示意图找到两物体间的位移关系是解题的突破口,因此在学习中一定要养成画草图分析问题的良好习惯,对帮助我们理解题意,启迪思维大有裨益.(2)若被追赶的物体做匀减速运动,一定要注意,追上前该物体是否停止运动.(3)仔细审题,注意抓住题目中的关键字眼,充分挖掘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如“刚好”、“恰巧”、“最多”、“至少”等,往往对应一个临界状态,满足相应的临界条件.4.解决追及相遇问题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方法:一是物理分析法,即通过对物理情景和物理过程的分析,找到临界状态和临界条件,然后列出方程求解;二是数学方法,因为在匀变速运动的位移表达式中由时间的二次方我们可列出位移方程,利用二次函数求极值的方法求解,有时也可借助v t 图象进行分析.汽车正以10 m/s 的速度在平直的公路上前进,突然发现正前方有一辆自行车以4 m/s 的速度做同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汽车立即关闭油门做加速度大小为6 m/s 2的匀减速直线运动,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求关闭油门时汽车离自行车多远?解析:汽车在关闭油门减速后的一段时间内,其速度大于自行车的速度,因此汽车和自行车之间的距离在不断减小,当这个距离缩小到零时,若汽车的速度减至与自行车相同,则能满足题设中汽车恰好不碰上自行车的条件,所以本题要求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 应是汽车从关闭油门减速运动直到速度与自行车相等时发生的位移x 汽与自行车在这段时间内发生的位移x 自之差,如下图所示.解法一:汽车减速到4 m/s 时发生的位移和运动的时间分别为:x 汽=(v 2t -v 20)2a =(100-16)12m =7 m ,t =(v t -v 0)a =(10-4)6 s =1 s ,这段时间内自行车发生的位移: x 自=v 自t =4×1 m =4 m , 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 x =x 汽-x 自=7 m -4 m =3 m.解法二:利用v t 图象进行求解.如右图所示,直线A 、B 分别表示汽车与自行车的v t 图象,其中画斜线部分三角形的面积表示当两车速度相等时汽车比自行车多发生的位移,即为题中所求的汽车关闭油门时离自行车的距离x .由图可知x =12×(10-4)×1 m =3 m.答案:3 m►跟踪训练1.(双选)如图所示为三个运动物体的v -t 图象,其中A 、B 两物体从不同地点出发,A 、C 两物体从同一地点出发,则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A 、C 两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同B .t =4 s 时,A 、B 两物体相遇C .t =4 s 时,A 、C 两物体相遇D .t =2 s 时,A 、B 两物体相距最远答案:AC2.一辆摩托车行驶的最大速度为108 km/h.现让摩托车从静止出发,要求在4 min 内追上前方相距为1 km 、正以25 m/s 的速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的汽车.则该摩托车行驶时,至少应具有多大的加速度?答案:2.25 m/s 2。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6篇)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力的合成求几个共点力的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1)力是矢量,其合成与分解都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一条直线上两力合成,在规定正方向后,可利用代数运算。
(3)互成角度共点力互成的分析②共点的三个力,如果任意两个力的合力最小值小于或等于第三个力,那么这三个共点力的合力可能等于零。
③同时作用在同一物体上的共点力才能合成(同时性和同体性)。
④合力可能比分力大,也可能比分力小,也可能等于某一个分力。
力的分解求一个已知力的分力叫做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是力的合成的逆运算,同样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已知两分力求合力有唯一解,而求一个力的两个分力,如不限制条件有无数组解。
要得到唯一确定的解应附加一些条件:①已知合力和两分力的方向,可求得两分力的大小。
②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可求得另一分力的大小和方向。
③已知合力、一个分力F1的大小与另一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若F1=Fsinθ或F1≥F有一组解若F>F1>Fsinθ有两组解若F<fsinΘ无解<p="">(3)在实际问题中,一般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或处理问题的方便需要进行分解。
(4)力分解的解题思路力分解问题的关键是根据力的作用效果画出力的平行四边形,接着就转化为一个根据已知边角关系求解的几何问题。
因此其解题思路可表示为:必须注意:把一个力分解成两个力,仅是一种等效替代关系,不能认为在这两个分力方向上有两个施力物体。
矢量与标量既要由大小,又要由方向来确定的物理量叫矢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理量叫标量矢量由平行四边形定则运算;标量用代数方法运算。
一条直线上的矢量在规定了正方向后,可用正负号表示其方向。
高一必修一物理知识点总结(二)一、运动的描述1.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所处位置发生变化,这样的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2.运动的特性:普遍性,永恒性,多样性。
3.质点: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所研究问题中可以忽略时,把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都集中在这个点上,这个点称为质点。
高中物理必修一1重难点知识归纳总结典型题目及解析
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要点解析及训练第一章运动的描述第一节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质点定义: 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 把物体看成一个有质量的点, 这个点就是质点。
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 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而不影响对物体的研究。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 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题目:1. 下列物体是否可以看作质点?飞驰的汽车旋转的乒乓球地球绕太阳转动地球的自转体操运动员的动作是否优美解析: 能不能能不能不能参考系定义: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 首先要选定某个其他物体作参考, 观察物体相对于这个其他物体的位置是否随时间变化, 以及怎样变化, 这个用来做参考的物体叫做参考系。
运动是绝对的, 静止是相对的。
要描述一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必须先选取参考系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状态, 必须在同一参考系下参考系可以任意选择, 一般选取地面或运动的车船作为参考系。
2. 卧看满天云不动, 不知云与我俱东。
陈与义诗中描述了哪些物体的运动, 是以什么物体作为参考系的?解析:云不动以船作为参考系, 云与我俱东以地面为参考系。
第二节时刻和时间: 时刻指的是某一瞬时, 是时间轴上的一点, 对应于位置。
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 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
对“第”“末”“内”“初”等关键字眼的理解。
3. 以下各种说法中, 哪些指时间, 哪些值时刻?前3秒钟最后3秒 3秒末第3秒初第3秒内解析: 时间时间时刻时刻时间路程和位移: 路程是物体运动轨迹的长度, 是标量, 只有大小没有方向。
位移表示物体位置的变化, 是矢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初位置与末位置之间的距离, 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4, 运动员绕操场跑一周(400跑道)时的位移的大小和路程各是多少?解析: 0 400米第三节速度速度定义: 位移与发生这个位移所用时间的比值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叫做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课,知识点汇总,知识点汇总第一章运动描述第一节认知运动机械运动: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发生变化。
这种运动叫做机械运动。
体育的特征:普遍性、持久性和多样性。
参照系1.任何运动都是相对于一个参考对象的,这个参考对象被称为参考系。
2.参考系统的选择是免费的。
1)要比较两个物体的运动,必须使用相同的参考系。
2)参考物体不一定是静止的,但被认为是静止的。
颗粒1.在研究物体运动的过程中,如果在所研究的问题中可以忽略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将物体简化为一个点,认为物体的质量集中在这个点上,称为质点。
2.粒子条件:1)物体中每个点的运动完全相同(物体被平移)。
2)物体的尺寸(线性)& lt& lt它经过的距离。
3.粒子是相对的,但不是绝对的。
4.理想化模型:根据所研究问题的性质和需要,抓住问题中的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建立理想化模型,将复杂问题简单化。
(为了研究方便而建立的高度抽象的理想对象)第二节时移时间和时刻1.由时钟指示的读数对应于某一时刻,即对应于时间轴上某一点的时刻。
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称为时间,时间对应时间轴上的一段。
t=t2—t12.时间和时间的单位是秒,符号是S,常用的单位是min和h。
3.通常,问题的初始时刻是零点。
距离和位移1.距离代表物体轨迹的长度,但物体位置的变化无法完全确定,是一个标量。
2.从物体运动的起点到运动的* *的有向线段称为位移,它是一个矢量。
3.在物理学中,只有大小的物理量被称为标量;一个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做矢量。
4.只有当粒子沿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才等于距离。
这两种算法是不同的。
第三节记录物体的运动信息计时器:通过在纸带上输入一系列点来记录物体运动信息的仪器。
(电火花计时器——火花点,电磁点计时器——电磁点);一般相邻两点之间的时间间隔为0.02秒。
第四节物体运动的速度物体移动的距离与时间的比率叫做速度。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1 质点- 定义:有质量但不存在体积与形状的点。
- 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在研究的问题中能忽略,物体可以看成质点。
1.2 参考系- 定义:研究物体运动时,被选定做为参考、假定为不动的其他物体。
- 选择:一般情况下,选择地面或地面上的物体作为参考系。
1.3 位置、位移和路程- 位置:物体所在的空间位置。
- 位移:从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矢量。
- 路程:运动轨迹的实际长度,标量。
1.4 速度和平均速度- 速度:位移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平均速度:总位移与总时间的比值。
1.5 加速度- 定义: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矢量。
- 表达式:a = Δv/Δt第二章:力和运动2.1 力的概念- 定义:物体对物体的作用。
- 分类:接触力(如弹力、摩擦力)、非接触力(如重力、电场力、磁场力)。
2.2 牛顿运动定律- 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总保持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除非作用在它上面的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状态。
- 第二定律(加速度定律):F = ma,其中F为合外力,m为质量,a为加速度。
- 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任何两个物体之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3 摩擦力- 定义:两个互相接触的物体,当它们要发生或已经发生相对运动时,会在接触面上产生一种阻碍相对运动的力,这种力就叫做摩擦力。
- 分类:静摩擦力、滑动摩擦力、滚动摩擦力。
2.4 重力- 定义:由于地球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 表达式:F = mg,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约为9.8 m/s²。
第三章:能量与动量3.1 功和能量- 功:力与力的方向上发生位移的乘积。
- 能量:物体对外做功的能力。
3.2 动能和势能- 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
- 势能:物体由于位置而具有的能量。
3.3 动量和冲量- 动量:质量与速度的乘积,矢量。
- 冲量:力与力的作用时间的乘积。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写》是高中物理必修一的第一个章节,主要介绍了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的描述以及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
本文将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运动的基本概念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位置发生改变的过程。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两种,根据物体的位置随时间的变化规律可以分为匀速运动和变速运动。
二、运动的描述1. 位移:位移是物体在某段时间内位置变化的总量,用Δx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位移的大小等于起点到终点的直线距离,方向与位移的变化方向一致。
2. 速度:速度是物体在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大小,用v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平均速度的计算公式为v=Δx/Δt,即速度等于位移与时间的比值。
瞬时速度则是在某一瞬间的速度。
3. 加速度:加速度是物体速度改变的快慢程度,用a表示,是一个矢量量。
加速度的计算公式为a=Δv/Δt,即加速度等于速度变化量与时间的比值。
当加速度为正时,表示物体在加速;当加速度为负时,表示物体在减速。
4. 时间:时间是运动发生的持续过程,用t表示,是一个标量量。
时间的单位有秒、分钟、小时等。
三、与运动相关的物理量和单位1. 位移的单位是米(m),常用的单位有千米(km)、厘米(cm)等。
2. 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m/s),常用的单位有千米每小时(km/h)、米每分钟(m/min)等。
3. 加速度的单位是米每秒平方(m/s²)。
4. 时间的单位是秒(s),常用的单位有分钟(min)、小时(h)等。
四、运动的图像和图象1. 位移-时间图像:位移-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位移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如果是匀速运动,图像是一条直线;如果是变速运动,则图像是一条曲线。
2. 速度-时间图像: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匀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是一条水平直线;变速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则是一条曲线。
3. 加速度-时间图像:加速度-时间图像是描述运动过程中加速度随时间变化规律的图像。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操作过程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
对一些关于时刻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解读,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才表示一点,时间第二段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2、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对角线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
路程是运动轨迹的宽度,是标量。
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形状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
3、速度与波速的关系物理意义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是矢量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关系式,是标量分类平均速度、瞬时速度速率、平均速率(=路程/时间)决定因素平均速度由位移和时间决定由瞬时速度的大小决定方向平均速度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瞬时速度方向为该质点的运动联系无方向方向它们的单位相同(m/s),瞬时速度的大小等于速率4、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的关系速度加速度速度变化比率意义描述常数物体运动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和方向的物理量描述物体变化大小程度的物理量,是一投资过程量定义式单位m/sm/s2m/s决定因素v的大小由v0、a、t决定a不是由v、△v、△t决定的,而是由F和m决定。
由v与v0决定,而且,也由a与△t决定方向与位移x或△x同向,即物体运动的方向与△v方向一致由或决定方向大小①位移与时间的比值②相对运动对时间的变化率③x-t图象系数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④速度快对时间的变化率⑤速度改变量与速度快所用时间的比值⑥vt图象中图线上点的切线斜率的大小值5、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整个过程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会应用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图象和vt图象。
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笔记
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笔记摘要:一、引言二、第一章运动的描述1.参考系2.质点3.位置与位移4.速度与加速度三、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图像分析3.追及与相遇问题四、第三章静力学1.平衡条件2.受力分析3.力矩与力偶五、第四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一定律2.牛顿第二定律3.牛顿第三定律六、第五章曲线运动与万有引力1.曲线运动的基本概念2.圆周运动3.万有引力定律七、第六章机械能守恒定律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定义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应用3.能量守恒定律八、第七章动量守恒定律与能量守恒定律1.动量守恒定律2.能量守恒定律在碰撞问题中的应用九、第八章简谐振动1.简谐振动的概念2.简谐振动的性质3.简谐振动的应用十、第九章电磁学基本概念1.电荷2.库仑定律3.电场与电场强度十一、第十章静电场1.电势与电势差2.电场线与等势线3.电容器与电容十二、第十一章电流与电路1.电流的定义与性质2.欧姆定律3.电路的连接方式与分析方法十三、第十二章磁场与磁场力1.磁场的基本概念2.安培环路定理3.磁场力与洛伦兹力十四、第十三章电磁感应1.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2.楞次定律3.互感和自感十五、第十四章交流电与电磁波1.交流电的基本概念2.欧姆定律在交流电路中的应用3.电磁波的产生与传播十六、第十五章光学1.光的折射与反射2.光的干涉与衍射3.光的偏振与光的本质十七、第十六章原子与原子核1.原子结构2.原子核结构3.放射性衰变与核反应正文: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笔记物理学是研究自然现象规律的科学,它涉及到力、热、光、电、磁等各个领域。
高一物理必修一作为高中物理的基础课程,对学生的物理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概括性地介绍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的学习内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本章主要介绍参考系、质点、位置与位移、速度与加速度等基本概念。
参考系是为了研究物体运动而选定的一个参考基准;质点是为了简化问题而将物体看做没有大小和形状的点;位置与位移分别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空间位置和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位移;速度与加速度则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和变化的重要参数。
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知识点导语:高一物理必修一是学生在物理学习中的第一门课程,它奠定了学生对物理基本概念和规律的理解基础。
本文将对这门课程的每章知识点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学习的要点。
1. 第一章:物理学科和物理量在物理学科和物理量这一章中,学生将会了解到物理学的科研方法以及物理量的定义和分类。
物理学作为一门研究自然界基本规律的科学,运用科学方法进行观察、实验、理论分析和数学表达等等。
物理量则是对物理规律和现象的度量和描述,可以分为基本物理量和导出物理量。
2. 第二章:运动的描述运动是物理学研究的重点之一,学生在这一章将会学习到描述物体运动的基本量和方法。
运动可以分为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可以用位移、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通过学习运动的描述方法,学生可以更准确地分析和预测物体的运动状态。
3. 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和一维运动牛顿运动定律是物理学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在外力作用下的运动情况。
学生在这一章将会学习到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
这些定律对于理解物体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4. 第四章:运动的规律和周期现象运动的规律和周期现象是物理学中的重要内容,学生在这一章将会学习到一些典型的运动规律和周期现象。
例如,匀速直线运动和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以及简谐振动和波动的周期现象。
这些规律和现象在日常生活中都有广泛应用。
5. 第五章:万有引力和行星运动万有引力是物理学的基本定律之一,它描述了物体之间的引力相互作用。
学生在这一章将会学习到万有引力定律以及行星运动的规律。
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宇宙中行星轨道的形成和发展。
6. 第六章:力和力的合成力是物理学中研究物体受到的外力和内力的学科之一,学生在这一章将会学习到力的基本概念和力的合成方法。
力的合成是指通过几个力的叠加来获得一个等效力的方法,它对于分析复杂的力系统和求解物体的平衡条件有很重要的应用。
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
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高一物理必修一是学生初步接触物理学的门槛,通过学习必修一的各章知识点,学生将对物理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有所了解。
本文将逐一介绍每章的知识点,帮助学生全面掌握高一物理必修一的内容。
1. 第一章:力和运动第一章主要介绍了力的概念和运动的描写。
力是物体运动和静止的原因,可以使物体改变速度、改变方向或者改变形状。
而运动则可以用物体的位移、速度和加速度来描述。
此外,力的合成和分解、牛顿第一定律、牛顿第二定律以及重力等概念也是本章重点内容。
2. 第二章: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第二章主要阐述了牛顿三大运动定律及其应用。
牛顿第一定律也称为惯性定律,它说明了物体在无外力作用下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牛顿第二定律则指出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等于其质量与加速度的乘积。
牛顿第三定律则说明了相互作用力的平衡和反作用力的产生。
这些定律经常应用于力的分析、物体的平衡以及弹力、摩擦力的计算等。
3. 第三章:机械能第三章介绍了机械能的概念和运用。
机械能是指动能和势能的总和,动能是指物体的运动能力,而势能则是指物体由于位置而产生的能量。
机械能守恒定律指出系统中的机械能总量在没有外力做功的情况下保持不变。
在实际应用中,往往需要计算物体的动能、势能以及机械能转化等问题。
4. 第四章:作用和反作用第四章主要介绍了作用和反作用的概念和运用。
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成对出现,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这个概念体现了牛顿第三定律的内容。
通过分析物体之间的作用和反作用力,可以解决一些常见的力学问题。
本章还涉及平衡条件、斜面运动、速度比较等内容。
5. 第五章:万有引力第五章介绍了万有引力的概念和运用。
牛顿通过研究行星运动,提出了万有引力定律。
按照该定律,两个物体之间的引力与它们的质量成正比,与它们之间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万有引力广泛应用于行星运动、人造卫星轨道计算等领域。
此外,本章还包括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和地球引力加速度等内容。
通过对高一物理必修一各章知识点的学习,学生将对力和运动、牛顿运动定律及应用、机械能、作用和反作用、万有引力等重要概念有所掌握。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一知识点第一章力1.重力:G=mg2.摩擦力:(1)滑动摩擦力:f=μFN即滑动摩擦力跟压力成正比。
(2)静摩擦力:①对一般静摩擦力的计算应该利用牛顿第二定律,切记不要乱用f=μFN;②对最大静摩擦力的计算有公式:f=μFN(注意:这里的μ与滑动摩擦定律中的μ的区别,但一般情况下,我们认为是一样的)3.力的合成与分解:(1)力的合成与分解都应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2)具体计算就是解三角形,并以直角三角形为主。
第二章直线运动1.速度公式:vt=v0+at①2.位移公式:s=v0t+at2②3.速度位移关系式:-=2as③4.平均速度公式:=④=(v0+vt)⑤=⑥5.位移差公式:△s=aT2⑦公式说明:(1)以上公式除④式之外,其它公式只适用于匀变速直线运动。
(2)公式⑥指的是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一段时间的平均速度之值恰好等于这段时间中间时刻的速度,这样就在平均速度与速度之间建立了一个联系。
6.对于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有下列规律成立:(1).1T秒末、2T秒末、3T秒末…nT秒末的速度之比为:1:2:3:…:n.(2).1T秒内、2T秒内、3T秒内…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2:22:32:…:n2.(3).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位移之比为:1:3:5:…:(2 n-1).(4).第1T秒内、第2T秒内、第3T秒内…第nT秒内的平均速度之比为:1:3:5:…:(2 n-1).第三章牛顿运动定律1.牛顿第二定律:F合=ma注意:(1)同一性:公式中的三个量必须是同一个物体的.(2)同时性:F合与a必须是同一时刻的.(3)瞬时性:上一公式反映的是F合与a的瞬时关系.(4)局限性:只成立于惯性系中,受制于宏观低速.2.整体法与隔离法:整体法不须考虑整体(系统)内的内力作用,用此法解题较为简单,用于加速度和外力的计算.隔离法要考虑内力作用,一般比较繁琐,但在求内力时必须用此法,在选哪一个物体进行隔离时有讲究,应选取受力较少的进行隔离研究.3.超重与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存在加速度时,便会产生超重与失重现象.超重与失重的本质是重力的实际大小与表现出的大小不相符所致,并不是实际重力发生了什么变化,只是表现出的重力发生了变化.第四章物体平衡1.物体平衡条件:F合=02.处理物体平衡问题常用方法有:(1).在物体只受三个力时,用合成及分解的方法是比较好的.合成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合成转化成两个平衡力来处理;分解的方法就是将物体所受三个力通过分解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2).在物体受四个力(含四个力)以上时,就应该用正交分解的方法了.正交分解的方法就是先分解而后再合成以转化成两对平衡力来处理的思想.第五章匀速圆周运动1.对匀速圆周运动的描述:①.线速度的定义式:v=(s指弧长或路程,不是位移②.角速度的定义式③.线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④.角速度与周期的关系⑤.线速度与角速度的关系:v=r⑥.向心加速度2.(1)向心力公式:F=ma=m=m(2)向心力就是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的合外力,在计算向心力时一定要取指向圆心的方向做为正方向。
人教版(2019)高中物理必修第一册 第1章 章末总结(一)课件
第一章 章末总结
答案:ACD 解析:在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速 度方向必定相同,故 A 正确;在匀减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 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反,但速度不一定为负值,故 B 错误;在 匀变速直线运动中,当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时,速度 变大,加速度可能为负值,只要速度也为负值即可,故 C 正 确;
m/s,故 B 正确,D 错误;前 4 s 内,质点运动到 C
点,路程为 4 m,故平均速率为 v =44 m/s=1 m/s,故 C 错
误.
第一章 章末总结
专题二 对速度v、速度变化量 Δv与加速度a的理解
第一章 章末总结
[要点归纳]
1.定义
(1)质点发生的位移和所用时间的比值叫速度,描述物体位置
变化快慢.
(2)速度变化量 Δv=v2-v1 是末速度与初速度的矢量差.
(3)加速度 a 是速度变化量 Δv 与所用时间 Δt 的比值,它描述 速度变化的快慢.
第一章 章末总结
2.大小关系 速度 v、速度变化量 Δv、加速度 a 三者的大小无必然联系. (1)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变化量也不一定大;速度 小,加速度不一定小,速度变化量也不一定小.
第一章 章末总结
匀加速直线运动中,加速度方向与速度方向相同,所以只有 在确定初速度方向为正方向的条件下,匀加速直线运动中的 加速度才为正值,故 D 正确.
第一章 章末总结
专题三 xt图像与vt图像的比较
第一章 章末总结
[要点归纳]
x-t 图像与 v-t 图像的比较
分类 项目
xt图像
反映的是位移随时间的 物理意义
D.在 t1 到 t2 时间内的某时刻,两车速度相等
第一章 章末总结
章末总结物理必修1
章末总结:物理必修1[TOC]1. 引言本文档为《物理必修1》章末总结,旨在总结本章所学的主要知识点和概念,并回顾解题方法和技巧。
2. 力学2.1 运动的描写•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移动到另一个位置的矢量差。
•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位移的变化量。
•加速度:速度单位时间的变化量。
2.2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物体在静止状态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下,如果没有受到外力作用,将保持原来的状态。
•牛顿第二定律:力等于质量乘以加速度。
•牛顿第三定律:相互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物体上,并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2.3 弹力•弹力:表现为物体恢复原状的力。
•弹性系数:描述物体恢复原状能力的量。
3. 能量3.1 功和机械能•功:力在物体上做的功,等于力乘以位移。
•机械能:动能和势能的总和。
3.2 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守恒定律:系统内只有重力势能和弹性势能可以相互转化,总机械能守恒不变。
•物理摆:重力和域力共同作用下的振动系统。
4.1 机械波•机械波:需要介质传播的波动,分为横波和纵波。
•波动方程:描述机械波传播的数学表达式。
4.2 电磁波•电磁波:由电场和磁场交替振动产生的纵横波。
•光的本质:光既有波动性又有粒子性。
•光的速度:光在真空中的传播速度等于光速,约为3×108 m/s。
5. 电学5.1 静电场•静电力:由电荷之间的相互作用力引起。
•静电场:电荷周围的电场。
•库仑定律:描述两个电荷之间作用力的大小和方向。
5.2 电功和电势•电功:电场力在电荷上所做的功。
•电势能:在电场力下电荷具有的能量。
•电势:单位电荷在电场中具有的电势能。
5.3 电容和电容器•电容:描述电容器储存电荷能力的物理量。
•电容器:具有电容的装置,由两个导体电极和介质构成。
6. 磁学6.1 磁场与磁感应强度•磁感应强度:描述磁场的物理量。
•磁感线:连接磁感应强度方向的线条。
•洛伦兹力:带电粒子在磁场中所受的力。
6.2 安培力和电磁感应•安培力:导线中带电载流子在磁场中受到的力。
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笔记
高一物理必修一每章笔记(实用版)目录1.必修一概述2.第一章:运动的描述3.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4.第三章:相互作用5.第四章:万有引力和重力6.第五章:运动定律7.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8.第七章:圆周运动9.第八章:简谐振动10.第九章:机械能守恒定律正文【必修一概述】高一物理必修一是高中物理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涉及力学的基础知识。
本教材共有九章内容,分别为运动的描述、匀变速直线运动、相互作用、万有引力和重力、运动定律、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圆周运动、简谐振动和机械能守恒定律。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本章主要介绍物理中对运动的基本描述,包括质点、位移、速度、加速度等基本概念,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此外,还介绍了如何用图象表示物体的运动。
【第二章:匀变速直线运动】本章主要研究物体在直线上做匀变速运动的规律。
匀变速直线运动是指物体在直线上做速度均匀变化的运动。
本章内容包括速度 - 时间图象、位移 - 时间图象、速度 - 位移关系等。
【第三章:相互作用】本章主要介绍力、牛顿第三定律以及摩擦力等基本概念。
力是物体相互作用的结果,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牛顿第三定律指出,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总是成对存在的,且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摩擦力是物体在接触面上运动的阻力。
【第四章:万有引力和重力】本章主要介绍万有引力和重力的概念。
万有引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由牛顿提出。
重力是地球对物体产生的引力。
本章内容包括重力加速度、重力势能等。
【第五章:运动定律】本章主要介绍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包括三个方面:惯性定律、动量定理和作用 - 反作用定律。
这些定律为研究物体运动提供了基本规律。
【第六章: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本章主要介绍动量守恒定律和能量守恒定律。
动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物体的总动量保持不变。
能量守恒定律指出,在没有外力作用的系统中,物体的总能量保持不变。
【第七章:圆周运动】本章主要研究物体在圆周上做运动的规律。
新教科版高中物理必修一课件:第一章 章末总结 (共30张PPT)
图3
√A.图中h3是本次实验下潜的最大深度
B.本次实验中深潜器的最大加速度是0.025 m/s2
√C.在3~4 min和6~8 min的时间段内深潜器具有向上的加速度
D.在6~10 min时间段内深潜器的平均速度为0
解析 答案
• 9、春去春又回,新桃换旧符。在那桃花盛开的地方,在这醉人芬芳的季节,愿你生活像春天一样阳光,心情像桃花一样美丽,日子像桃子一样甜蜜。 2021/3/182021/3/18Thursday, March 18, 2021
加速度
由Δx=aT2得:a=_T_2__
(1)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
x-t图像 (2)确定位移对应的时间
运
(3)求物体运动的速度(斜率表示 速度 )j
动 用图像
的 描述物
(1)判断物体运动性质(静止、匀速、匀变速、非匀变速)
描 述
体的运 动
v-t图像
(2)确定某时刻的速度 (3)求物体的加速度(斜率表示 加速度 )
例5 (多选)在如图2所示的位移—时间(x-t)图像和速度—时间(v-t)图
像中,给出的四条图线甲、乙、丙、丁分别代表四辆车由同一地点向同
一方向运动的情况,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t1时刻,乙车追上甲车
√B.0~t1时间内,甲、乙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C.丙、丁两车在t2时刻相遇
D.0~t2时间内,丙、丁两车的平均速度相等
• 10、人的志向通常和他们的能力成正比例。2021/3/182021/3/182021/3/183/18/2021 2:16:28 PM
• 11、夫学须志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2021/3/182021/3/182021/3/18Mar-2118-Mar-21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
高一物理必修一〔全〕知识点梳理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概念:机械运动: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的位置的改变叫做机械运动,简称运动,它包括平动、转动和振动等形式。
参考系:被假定为不动的物体系。
对同一物体的运动,假设所选的参考系不同,对其运动的描述就会不同,通常以地球为参考系研究物体的运动。
质点:用来代替物体的有质量的点。
它是在研究物体的运动时,为使问题简化,而引入的理想模型。
仅凭物体的大小不能视为质点的依据,如:公转的地球可视为质点,而比赛中旋转的乒乓球则不能视为质点。
’物体可视为质点主要是以下三种情形:(1)物体平动时;(2)物体的位移远远大于物体本身的限度时;(3)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而不考虑其转动效果时。
时刻和时间(1)时刻指的是*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对应于位置、瞬时速度、动量、动能等状态量,通常说的“2秒末〞,“速度达2m/s 时〞都是指时刻。
(2)时间是两时刻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
对应位移、路程、冲量、功等过程量.通常说的“几秒〞“第几秒〞均是指时间。
位移和路程(1)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的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有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有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
当物体作直线运动时,可用带有正负号的数值表示位移,取正值时表示其方向与规定正方向一致,反之则相反。
(2)路程是质点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
在确定的两位置间,物体的路程不是唯一的,它与质点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3)位移与路程是在一定时间发生的,是过程量,二者都与参考系的选取有关。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只有当质点做单方向直线运动时,二者才相等。
速度〔1〕.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方向和快慢的物理量。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经过*一时刻或*一位置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3〕.平均速度:物体在*段时间的位移与所用时间的比值,是粗略描述运动快慢的。
①平均速度是矢量,方向与位移方向一样。
②平均速度的大小与物体不同的运动阶段有关。
高中物理必修一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章末复习课件(共37张PPT)
0
12
34
56
-1
7 t/s
-2
-3
远离时间轴为加速,靠近时
间轴为减速
思考:v-t图象如图所示,代表物体做什么运动?
速 度
4 v/ms-1
物体的初速度
图
3
象
2
1
0
12
34
56
-1
7 t/s
-2 A:匀速直线运动的v-t图象
-3
思考:求出物体的加速度
思考:v-t图象如图所示,代表物体做什么运动?
速 度 图
2、下列描述中指时间的是 A.会议准备在什么时间召开 B.会议准备召开多长时间 C.主席在什么时间作报告 D.主席的报告预计多长时间
3. 小球从距地面5m高处落下,碰到地面反 弹 后,在距地面2m高处被接住,则小球从高处落下 到被接住这一过程中通过的路程和位移的大小
分别是( D ) A、7m、7m B、5m、2m C、5m、3m D、7m、3m
(1)都是描述质点运动的空间特征
联系 (2)都是过程量
(3)一般来说,位移的大小不大于相应的路程,只有质点做单向直线
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对
3.平均速度和瞬时速度
比
平均速度
瞬时速度
易
物体的位移与发生这一位移所用 定
物体在某一时刻或经过某一位置
混
时间的比值.与一段时间或位移 义
对应
的速度,与某一时刻或某一位置 对应
a
v t
(3)物理意义:加速度是表示速度变化快慢的
物理量。 (4)单位:米每二次方秒,符号是m/s2 (m·s-2)
对
1.时刻和时间间隔
比
易
(完整版)高中物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物理(必修一)-—知识考点归纳考点一:时刻与时间间隔的关系时间间隔能展示运动的一个过程,时刻只能显示运动的一个瞬间.对一些关于时间间隔和时刻的表述,能够正确理解。
如:第4s末、4s时、第5s初……均为时刻;4s内、第4s、第2s至第4s内……均为时间间隔。
区别:时刻在时间轴上表示一点,时间间隔在时间轴上表示一段。
考点二:路程与位移的关系位移表示位置变化,用由初位置到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是矢量.路程是运动轨迹的长度,是标量.只有当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
..等于路程。
一般情况下,路程≥位移的大小考点三:速度与速率的关系考点四:速度、加速度与速度变化量的关系考点五: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由于图象能直观地表示出物理过程和各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所以在解题的过程中被广泛应用。
在运动学中,经常用到的有x -t 图象和v —t 图象。
1. 理解图象的含义:(1)x -t 图象是描述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v —t 图象是描述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2. 明确图象斜率的含义:(1) x -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速度 (2) v-t 图象中,图线的斜率表示加速度考点一: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和推理1. 基本公式:(1) 速度—时间关系式:at v v +=0 (2) 位移—时间关系式:2021at t v x += (3) 位移—速度关系式:ax v v 2202=-三个公式中的物理量只要知道任意三个,就可求出其余两个。
利用公式解题时注意:x 、v 、a 为矢量及正、负号所代表的是方向的不同。
解题时要有正方向的规定. 2. 常用推论:(1) 平均速度公式:()v v v +=021(2) 一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v v v v t +==0221(3) 一段位移的中间位置的瞬时速度:22202v v v x +=(4) 任意两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T )内位移之差为常数(逐差相等):()2aT n m x x x n m -=-=∆考点二:对运动图象的理解及应用1. 研究运动图象:(1) 从图象识别物体的运动性质(2) 能认识图象的截距(即图象与纵轴或横轴的交点坐标)的意义 (3) 能认识图象的斜率(即图象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的意义 (4) 能认识图象与坐标轴所围面积的物理意义 (5) 能说明图象上任一点的物理意义2. x -t 图象和v —t 图象的比较:如图所示是形状一样的图线在x -t 图象和v —t 图象中,考点三:追及和相遇问题1.“追及"、“相遇”的特征:“追及”的主要条件是:两个物体在追赶过程中处在同一位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特别提醒:(1)基本公式和推论适用条件都是物体做 匀变速直线运动,故应用它们解题时要先明确物 体的运动性质. (2)它们都是矢量式,应用它们解题时应先根据规 定的正方向确定好所有矢量的正负值.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1 如图所示,一小物块从静止沿斜面以恒定的加速 度下滑,依次通过A、B、C三点,已知AB=12 m,AC= 32 m,小物块通过AB、BC所用的时间均为2 s,求: (1)小物块下滑时的加速度; (2)小物块通过A、B、C三点时的速度分别是多少?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法一:(1)设物块下滑的加速度为 a,则 xBC-xAB =at2,所以 a=xBC-t2 xAB=20-22 12 m/s2=2 m/s2. (2)vB=x2AtC=23×22 m/s=8 m/s 由 v=v0+at 得 vA=vB-at=(8-2×2) m/s=4 m/s vC=vB+at=(8+2×2) m/s=12 m/s. 法二:由 x=v0t+12at2 知 AB 段:12=vA×2+12a×22① AC 段:32=vA×4+12a×42② ①②联立得 vA=4 m/s,a=2 m/s2 所以 vB=vA+at=8 m/s,vC=vA+a·2t=12 m/s.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求瞬时速度 根据在匀变速直线运动中,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 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vn=xn+2Txn+1,即 n 点的瞬时速 度等于(n-1)点和(n+1)点间的平均速度. 3.求加速度 (1)逐差法 虽然用 a=ΔTx2 可以根据纸带求加速度,但只利用一个 Δx 时, 偶然误差太大,为此应采取逐差法.
(1)若题目不涉及位移,一般选公式 v=v0+at;
(2)若题目不涉及末速度,一般选公式 x=v0t+12at2;
(3)若题目不涉及时间,一般选公式 v2-v20=2ax;
(4)如果题目中不涉及加速度,用
v
=x=v0+v计算比较方 t2
便;
(5)若题目中涉及等时间隔问题,一般选公式 Δx=aT2.
栏目 导引栏目ຫໍສະໝຸດ 导引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常用推论
(1)平均速度公式:
v
=x=v0+v; t2
(2)中间时刻瞬时速度公式:vt =
2
v
=v0+v; 2
(3)位移中点瞬时速度公式:vx=
2
(4)逐差公式:Δx=x2-x1=aT2.
v02+2 v2;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3.解题时巧选公式的基本方法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专题二 纸带问题的分析和处理方法 纸带的分析与计算是近几年高考中考查的热点,因此应该 掌握有关纸带问题的处理方法. 1.判断物体的运动性质 (1)根据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公式x=vt知,若纸带上各相邻 的点的间隔相等,则可判定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 (2)由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推论Δx=aT2知,若所打的纸带上 在任意两个相邻且相等的时间内物体的位移差相等,则说 明物体做匀变速直线运动.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知识体系构建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专题归纳整合
专题一 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的综合应用 1.常用公式 (1)速度公式:v=v0+at (2)位移公式:x=v0t+12at2 (3)速度位移的关系式:v2-v20=2ax 三个公式中共涉及五个物理量,只要知道三个量,就可以求 其他两个量,原则上只要应用三式中的两式,任何匀变速直 线运动问题都能解,但往往应用推论式来解更简单.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2)两段法 将 图 所 示 的 纸 带 分 为 OC 和 CF 两 大 段 , 每 段 时 间 间 隔 是 3T,可得:x4+x5+x6-(x1+x2+x3)=a(3T)2,显然,求得 的a和用逐差法所得的结果是一样的,但该方法比逐差法简 单多了. (3)v t图象法 根据纸带,求出各时刻的瞬时速度,作出v t图象,求出该 v t图象的斜率k,则k=a.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可以舍掉一些偶然误差较大的测量值, 有效地减少偶然误差.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解析】 设相邻相等时间内的位移之差为 Δx,则 AB =
x1+Δx, BC =x1+2Δx, OC = OA + AB + BC =3(x1
+Δx)=18.00 cm,故 AB =6.00 cm,x1=4.00 cm;由 Δx
= aT2= 2.00 cm 可 得 a=2.00 m/s2; A 点 的 速 度 vA=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法三:vB=x2AtC=8 m/s,由 xBC=vBt+12at2 即 20=8×2+12a×22,得 a=2 m/s2 由 v=v0+at 知 vA=vB-at=4 m/s,vC=vB+at=12 m/s. 【答案】 (1)2 m/s2 (2)4 m/s 8 m/s 12 m/s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如上图所示,纸带上有六个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 T 内的位移 x1、x2、x3、x4、x5、x6.由 Δx=aT2 可得: x4-x1=(x4-x3)+(x3-x2)+(x2-x1)=3aT2 x5-x2=(x5-x4)+(x4-x3)+(x3-x2)=3aT2 x6-x3=(x6-x5)+(x5-x4)+(x4-x3)=3aT2 所以 a=x6-x3+x59-T2x2+x4-x1 =x6+x5+x49-T2x3+x2+x1 由此可以看出,各段位移都用上了,能有效地减少偶然误差.
栏目 导引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例2 在做“探究小车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的实验中, 取一段如图所示的纸带研究其运动情况.设O点为计数的 起始点,在四个连续的计数点中,相邻计数点间的时间间 隔为0.1 s,若物体做理想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则计数点“A” 与起始点O之间的距离x1为_______cm,打计数点“A”时物 体的瞬时速度为_______m/s,物体的加速度为______m/s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