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依》课件苏教版
这些文章不仅回忆了作者的成长 历程,还表达了对往事的感慨和 思考,有助于引导学生珍惜当下 ,思考人生的意义。
学习目标
掌握本单元的生字词, 理解文章内容。
体会作者对往事的感 悟,培养积极的人生 态度。
学习通过细节描写来 表达情感的方法。
学习方法建议
01
02
03
04
预习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细读课文,品味语言,分析细 节描写。
03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与写作 技巧
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解析
比喻
通过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在《往事依依》中,作者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像一串串美丽的脚印”等,使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 述的场景和情感。
拟人
将事物人格化,赋予它们人类的情感和特征。在《往事依依》中,作者运用拟人手法,如“那一张张陈旧的相片, 像是在对我诉说往日的情怀”,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本单元学习小结
知识点梳理 学习了如何分析文本中的语言特色和修辞手法。
掌握了如何通过归纳和总结来提炼文章的主旨和中心思想。
本单元学习小结
• 学会了如何结合个人经历和生活体验来理解文本。
本单元学习小结
能力提升 提高了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培养了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和表达交流的能力。 增强了自主学习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二单元《往事依 依》课件(苏教版)
目 录
• 单元导读 • 《往事依依》课文解析 • 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与写作技巧 • 课堂互动与思考题 • 单元小结与作业布置
01 单元导读
单元主题介绍
01
本单元以“往事”为主题,收录 了五篇回忆性散文,通过描绘个 人经历和感受,展现了生活的多 彩和人生的美好。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7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
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
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29年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二、解题:导入: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七年级语文《往事依依》江苏版知识精讲
初一语文《往事依依》某某版【同步教育信息】一. 本周教学内容:《往事依依》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
文章开头,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首句用“年华似流水”的比喻形象地描述了时光接连不断的特点。
第二句将思绪一下子拉进过去的几十年,用鲜明的对比(“不少”“有的”与“几件”对比,“已经模糊”、“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与“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形成强烈反差)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给青少年读者造成强烈的悬念。
文章的主体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
第2段,回忆小时候观图如身临其境、乐在其中的情景。
先说观一幅山水画,对这幅“极普通的画”“竟百看不厌”,表明“我”的入迷;“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表明“我”的入神;“甚得其乐”、“乐在其中”表明观画能怡情。
再说观看《评注图像水浒传》的情形,用“一……就……”的句式表明“一幅幅插图”富有吸引力,“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临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然后用年龄增长后重读《水浒传》的体会反衬小时候读《水浒传》形象之鲜明。
最后点明形象思维在加深记忆方面所起的作用。
第3、4两段回忆学生时代读书尤其是读《千家诗》而沉醉意境、美不胜收的情景。
第3段概述读书给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给我以广阔的天地”用比喻的方法形象地描绘了读书的益智作用。
“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与“让人看不上眼”对比,显示了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
第4段详细描绘读《千家诗》益智怡情,给“我”的生活带来浓郁情趣。
前两句用优美的语句赞颂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饱含着作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的激情,也交代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孕育的源头活水。
往事依依的赏析
往事依依的赏析
1. 往事依依,就像那老照片,虽然泛黄,却承载着无数珍贵的瞬间。
比如我小时候和伙伴们在田野里疯跑的日子,那是多么纯粹的快乐呀!难道不是吗?
2. 往事依依啊,好比一首悠扬的老歌,轻轻吟唱就能勾起心底的情愫。
像我第一次收到情书时的羞涩与惊喜,那感觉真是妙不可言!
3. 回忆起往事依依,真的如同漫步在那满是花香的小径。
我记得和家人一起围坐在餐桌旁的欢声笑语,这是多么温馨的画面啊!
4. 往事依依,恰似那夜空中闪烁的星星,每一颗都有着独特的故事。
就像我曾经在雨中倔强前行的经历,不也是一种难忘吗?
5. 那些往事依依呀,仿佛是一本厚厚的日记,记载着我们的喜怒哀乐。
比如我和朋友争吵后又和好的曲折,现在想来还挺有意思的呢!
6. 往事依依,像那温暖的阳光,穿过岁月的缝隙洒在我们身上。
我想起老师鼓励的眼神,那给了我多大的力量呀!不是吗?
7. 一说起往事依依,就好像看到了那一串串糖葫芦,甜蜜又诱人。
像我曾经偷偷吃零食被发现的小尴尬,也是很有趣的回忆呢!
8. 往事依依,宛如那宁静的湖水,偶尔泛起的涟漪都是美好的记忆。
比如我和同学们在操场上尽情玩耍的时光,多让人怀念啊!
9. 回忆起往事依依,好似那美丽的彩虹,短暂却绚丽无比。
我记得自己勇敢面对困难的那一刻,真的好棒啊!
10. 往事依依,如同那轻轻飘落的雪花,每一片都带着别样的情愫。
像我和他一起漫步雪中的浪漫,是永远也忘不掉的呀!
我觉得往事依依是我们人生中宝贵的财富,它们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值得我们时常去回味。
往事依依 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
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共3篇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1往事依依教案(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教材中一篇非常经典的散文,它具有浓郁的怀旧情感,展现了作者的真挚感情和独特的人生体验,不仅为学习者带来了美的享受,更是让学习者体会到人生的多姿多彩和生命的珍贵。
那么,我们该如何利用这篇文章来进行语文课堂教学呢?一、教材分析1. 本文类型属于散文,文体上有个人化和抒情化的特点,具有鲜明的文学风格;2. 文章的作者是茅盾,他以他亲身体验的事实来说明了他对儿时生活的热爱和怀念之情;3. 整篇文章分为三大部分,即“山里的课堂、水边的游戏、淳朴的生活”;4. 文章运用了丰富的描写手法,如描绘景物、塑造人物、借用比喻、调动想象等等。
二、教学设计1. 导入课堂学习者们肯定对“往事依依”这篇文章会感到好奇,那么就可以首先让他们看看文章的标题,并询问他们对此有些什么想法和感受。
然后,你可以安排学生自己动手发挥,开设一个小研究讨论小组,让学生们在小组内相互交流对于标题的不同解释,从而引导他们进入该文章的主题和要点。
2. 整体阅读在整体阅读过程中,可以通过阅读方式划分出文章的基本结构,让学习者了解文章的内容主旨,并简要介绍文章的写作特点,让学习者具有初步的了解。
接着,老师可以给学生们分发一些知识点、生僻词汇等辅助材料,以便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内容。
3. 分段阅读在分段阅读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们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分成小组进行交流和讨论,让他们可以归纳并总结出段落内的关键理念,然后相互分享,以增强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提高对文本的解析能力。
4. 课堂互动在文学教育时,还可以进行多种形式的课堂互动,在学生们阅读文章的过程中,提供一些相关的问题和讨论话题进行挖掘和争论,以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激情。
为了能够让学生们更好地理解文章,可以安排一些相关演示或文献资料、图片或实物等激发学习兴趣,同时展示出更加直观的教学内容。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原文回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拔高教育】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苏教版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原文回放】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配套K12】[学习]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中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发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会用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3、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3、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对老师的形象描述;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预习生字词;3、相关多媒体素材,包括朗读、图片的准备。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莫言《卖白菜》,相信,文学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二单元重点课文《往事依依
《往事依依》1、中心:抒发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2、内容:《评注图像水浒传》-如临其境;《千家诗》-美的享受;老师影响-一生受用。
3、段落阅读(一)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竞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
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千家诗》很大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话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中。
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绯”,“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1、选文第一段“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这句话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有什么含义?《千家诗》使我的童年生活丰富多彩。
2、《千家诗》中引用的诗句能否颠倒?为什么?不能。
课文在引用这类诗句时依次为我们展现了春夏秋冬的风光。
这样写符合大自然的演化时序。
切合人们的感受习惯。
如一幅幅美丽的图画,似一幕幕特写的镜头,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从而引导读者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热爱自然。
3、选文第一段的划线句中,先说《千家诗》“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又说《千家诗》是“让人看不上眼的”,两者是否矛盾?表达了什么含义?不矛盾,这是对比的写法,看不起眼是因为《千家诗》是一本平常的书,“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是因为作者吟诵里面的诗句陶醉诗境之乐。
苏教版七年级上册《往事依依》阅读与写作训练及答案
《往事依依》阅读与写作片段训练及答案[课文精读]阅读下面的课内语段,回答问题。
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同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谆谆教导铭刻在心,使我一生受用不尽。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
雕镂()慷慨()模糊()镌刻()2.找出本段的中心句。
3.文中有两句是写自己的“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同的”和“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这样写的表达作用是什么?4.本段写了两位国文老师的讲课,选材精当,请你分析一下两个例子的异同点。
5.本文饱含哲深情,富有哲理。
读了本段文字,你在阅读方面受到了哪些启发?[课外延读一]阅读下面语段,回答问题。
读出声儿来(节选)钱钢1我们中国人,把“看书”叫做“读书”。
顾名思义,“读书”就是要把书念出声儿来。
往事依依第二段赏析
往事依依第二段赏析赏析如下:一、内容方面1. 老师教学对阅读兴趣的影响- 这一段着重讲述了两位国文老师不同风格的教学对“我”阅读兴趣的深刻影响。
讲述了教授古文的老师,他通过充满激情地朗诵辛弃疾的词,让“我”油然而生爱国情怀,并且激发了“我”对辛弃疾词的热爱。
这种由老师的教学到学生对特定作家作品的喜爱,展现了优秀教学的感染力。
年轻的代课老师教白话文时,他深情朗诵田汉的诗,将诗中的情感传递给全班同学,使大家深受感动,进而让“我”对新文学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这表明老师的教学方式和投入的情感在引导学生阅读兴趣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情感的传递与记忆的深刻性- 在描写两位老师的教学过程中,都强调了情感的传递。
教辛弃疾词的老师“悲歌慷慨”,这种情绪感染了学生,使学生在日后登上北固楼时都会有万千感慨。
而代课老师朗诵田汉的诗时,“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
这种情感的传递使得课文中的诗词内容深深镌刻在作者心中,几十年过去都能信口背出。
这体现了情感在知识记忆和文学感悟中的特殊作用,当知识伴随着强烈的情感被传授时,它更容易被学生记住并内化为自己的情感体验。
3. 对文学类型的拓展与视野开阔- 从对辛弃疾词的喜爱到对新文学的兴趣,作者展示了自己阅读范围的拓展。
因为老师教学的引导,“我”从古典文学中的词,走向了新文学作品,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从而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这反映了老师教学在学生文学素养提升和视野拓展方面的积极意义,他们就像知识海洋中的灯塔,引导学生走向更广阔的文学天地。
二、写作手法方面1. 细节描写生动- 文中运用了细节描写来刻画老师的形象。
如“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这个细节生动地描绘出教授古文的老师朗诵辛弃疾词时投入的状态,让读者仿佛能看到老师沉浸在词中的模样。
还有“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细致地表现了代课老师朗诵田汉诗时的情感状态,通过对眼睛这一细节的描写,将老师的深情展现得淋漓尽致,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活,也更能让读者感受到当时课堂上那种充满情感的氛围。
精品2019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往事依依》《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的总体目标是通过欣赏作品中多姿多彩的童年生活画卷,体会作者的丰富情感。
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发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知识与能力目标】1、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意义;2、体会并学习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3、自觉主动地阅读优秀文学作品,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4、学会用人物的神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过程与方法目标】1、在品读文章的过程中,品味文学艺术的魅力;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的意义,培养学生阅读文学作品的自觉性;3、能概括作者童年时的几件事情,了解作者的童年趣味生活,说出她对文学作品的感情;4、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了解故事主要内容,理清文章思路;2、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3、能举例说出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1、精神生活的描写:看画、读书、听课等情状;2、体会阅读文学作品对少年儿童成长的意义。
【教学难点】1、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2、学习抓住具体的词句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把握对老师的形象描述;3、学会运用人物的情态、心理等描写方法表现精神生活。
1、多媒体课件;2、学生课前查阅相关背景资料,搜集有关课文的相关知识,预习生字词;3、相关多媒体素材,包括朗读、图片的准备。
第一课时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同学们,我们在上一节课学习了莫言《卖白菜》,相信,文学已在我们的心中留下了印记。
往事依依句子赏析
往事依依句子赏析在我们的记忆长河中,总有那么一些往事,如同璀璨的星辰,闪耀着独特的光芒。
于漪老师的就像是一把神奇的钥匙,打开了我们记忆的大门,让那些美好的往昔一一浮现。
就拿文中“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这几句来说吧。
你看,一个老师,仅仅通过大声朗诵古诗词,就能在学生的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
这“雕镂”二字用得多妙啊,就好像老师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工匠,用他的热情、他的情感,在学生那柔软的心田里精心雕琢着什么。
那可不是轻轻浅浅的一笔带过,而是深刻的、无法磨灭的印记。
而且,这国文老师朗诵时的姿态,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哇,那画面感一下子就出来了。
仿佛我们就站在那间教室里,看着老师沉浸在辛弃疾词中的那种豪迈悲壮的情绪里。
这时候,作为读者的我就想啊,这样的课堂该是多么的生动有趣。
我自己上学的时候要是能遇到这样的老师,那该多好呢?这哪里仅仅是在上课,这简直是一场情感的洗礼啊。
学生们在老师的带动下,爱国情怀自然而然地就产生了。
这就像一颗种子,老师用他充满激情的朗诵当作水,当作阳光,种在了学生们的心田里,慢慢就生根发芽了。
还有“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然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部分描写。
你瞧,作者把前后不同的两位国文老师写得各有千秋。
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2016)第二单元第7课《往事依依》教学设计
往事依依教材分析于漪老师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看山水画、读《水浒传》、听国文课、登北固楼、读中外小说,都写得有声有色,情文并茂。
真诚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真切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教学建议1、本文选材精当,要言不烦。
内容浅显,学生易懂。
因此,不必细讲。
学习时可作两方面的引导:一是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二是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的道理。
2、文章前后照应,语言优美,文采斐然。
文中饱含深情,富有哲理。
学习时重点体会文中蕴涵的感情。
教学策略1、通过学生合作学习,重点品味语言内涵。
2、引导学生体验生活,重点培养学生想象和联想能力。
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掌握文中重点字的写法、理解重点词的意思。
②能够概括文中抒写的几件往事。
③画出文中精彩语句并体会感情。
2.能力目标①培养学生概括问题及流畅表达的能力。
②教给学生品读文章的方法、培养学生体会文章情感的能力。
3.情感目标体验作者爱生活、爱读书的深情。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年华似流水,回眸已逝的时光,那岁月的长河中迭起的朵朵浪花还在你的心头绽放吗?金色的童年,如烟的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于漪老师的学生时代,去品味她的依依往事,去探寻她那成长的源头。
2.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一起认识一下于漪老师。
(请一位同学为大家介绍一下)于漪,江苏镇江人。
1929年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全国语文特级教师,著名语文教育专家。
主要著作有《语文教苑耕耘录》《语文园地拾穗集》《于漪语文教育论集》等。
二、解题:导入:题为“往事依依”,哪位同学告诉老师“依依”是什么意思呢?(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题目中的依依应是第二个意思,这里指萦绕胸怀,十分留恋)追问:从“依依”一词,可以看出本文表达了作者对往事怀有怎样的情感?(学生答:怀念、依恋、以往情深等均给予肯定)过渡:作者对往事有着如此深厚的情感,文中作者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完成下列任务。
七年级语文上册 第二单元 7 往事依依教案 苏教版
七往事依依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成长的源头,感受她对学生时代阅读文学作品的一片深情。
2.理解全文精妙的语言运用。
(重点)3.理解文中老师的话的内涵。
(难点)【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同学们,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印。
或许,你曾仰望那深邃的夜空,点数过闪烁的星星;或许,你曾眺望那浩瀚的大海,呼唤过飞翔的海鸥;或许,你也曾像于漪老师那样,观画、读诗、赏文……依依往事,总会拨动我们的心弦,使我们魂牵梦绕,甚至带给我们终生的影响。
今天,让我们一起回到于漪老师的少年时代,用真情去探寻她成长的源头吧!二、自主预习1.走近作者于漪,江苏省镇江市人。
1929年2月出生。
1951年毕业于复旦大学教育系。
曾先后在华东人民革命大学工农速成中学和杨浦中学任语文教师,1978年获“特级教师”称号。
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书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160多篇,总计50万字。
2.朗读全文,掌握重点字音。
涟漪.(yī)雨晦.(huì)浩淼.(miǎo)绚.丽(xuàn) 雕镂.(lòu) 离骚.(sāo)婵.娟(chán) 镌.刻(juān) 橙.色(chéng)橘.子(jú) 慷慨..(cháng yáng)..(kāng kǎi) 徜徉3.解释词语。
意境:文学艺术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和情调。
凝注:凝聚,凝结。
走投无路:无路可走,比喻处境极端困难,找不到出路。
心旷神怡:心情舒畅,精神愉快。
旷,心情开阔。
滚瓜烂熟:形容读书或背书流利纯熟。
津津有味:形容特别有滋味,有兴趣。
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寂静。
谆谆教导:不厌其烦地教导。
4.初读课文,说说题目中的“依依”是什么意思?明确:“依依”有两个意思:①形容树枝柔弱,随风摇摆,如杨柳依依。
②形容留恋,不忍分离,如依依不舍。
【初中语文】往事依依说课稿 苏教版
《往事依依》说课稿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学: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往事依依》。
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设想、教学程序及板书等几个方面对本课的设计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往事依依》是苏教版七年级上册第二单元“金色年华”主题中的第一篇课文。
作者通过回忆少年读书生活中的几件十分留恋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并启示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全篇通俗易懂,充满趣味性,尤其是它的文学性很浓,为学生今后的语文学习打下基础。
所以,这篇课文具有不可忽视的重要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为:1、知识与能力: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及主题思想。
2、过程与方法:品味文中文情并茂的语言描写,体会其中的意境之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文学作品对青少年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多读书、读好书的习惯。
二、教法:1、情境创设法2、朗读法3、点拨法三、学法:1、品读感悟法2、圈点勾画法3、合作探究法四、教学设想:课时:二课时教具:多媒体五、教学程序(一)导入课文巴金回忆,他曾仰望深邃的夜空,点数闪烁的星星。
冰心回忆,她曾眺望那浩淼的大海,折叠纸船以思念母亲。
在我们的人生旅程中,总会留下一串串成长的足迹,它们是那么深刻,仿佛镌刻在我们的心上一般……我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于漪老师也在回忆,她回忆了些什么呢?这些记忆对她往后的人生有什么影响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于漪老师的一篇文章——《往事依依》,一起去踏寻于漪老师的成长足迹,相信我们一定能从中得到一些启迪。
(二)检查预习徜徉浩淼眼花缭乱雕镂高耸昂然镌刻谆谆教导扫除字词的障碍,有利于学生更好的学习课文,所以我设置检查字词这一环节。
我会在幻灯片上出示需要注音的字,并请学生朗读,学生朗读完后出示正确的拼音。
最后教师对重点字词进行讲解。
(三)初读感知首先请学生带着“作者共写了几件依依往事?”这个问题通读全文。
学生明确答案后,再设问题“如果用‘以()动人’来概括以上四件事,你们认为哪四个字最合适呢?”学生进行思考讨论后,教师总结概括出:趣、美、情、理四个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往事依依》课文赏析
【原文回放】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国文老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
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
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
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也是在初中读书时,来了一位代课的国文老师,是年轻的新派人。
他喜欢教白话文。
有一次,教到田汉《南归》中的诗:“模糊的村庄已在面前/礼拜堂的塔尖高耸昂然/依稀是十年前的园柳/屋顶上寂寞地飘着炊烟。
”教师朗读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如今只要稍一回忆,就仿佛看到国文老师那左右摇晃的身子和那注满情思的眼睛。
【赏析】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的一篇回忆少年时代读书生活的优美散文。
作者从不同层面回忆童年的往事,抒发了热爱自然、热爱祖国的的思想感情。
特别是对两位国文老师上课情景的深情回忆,分明是用老师注满情思的眼睛,来激发爱国情怀。
选文开头先感谢两位老师“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这是“我”后来能热爱文学,走上文学之路的重要因素。
“雕镂”是雕刻的意思。
写出了两位老师的影响之深,就好像用刀刻在心里一样,用不忘记。
接着,作者回忆了两位老师的不同之处:教古文的老师喜欢大声朗诵,而且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
这是对老师教课时入情状态的描写。
也正是老师这种忘我的朗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的慷慨悲壮,从而产生爱国情怀。
年轻的白话文老师采用的是另一种感染学生的方法,他是用自己满含深情的眼睛,在演绎着田汉《南归》所表达的爱国之情,使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传染”而不是“感染”言外之意老师的这种用眼睛所传出的感情没人能回避的了,不想接受也得接受。
“鸦雀无声”写出了学生被感染后的听课状态。
“深深”则写出了学生被感人的程度。
这都是造成作者“几十年过去,至今还能信口背出。
”的主要原因。
文章没有运用任何华丽的词语,就是通过细致的观察,精致的描写来刻画两位老师的形象,表达往事依依的由来。
写两位老师所讲的两首诗,也是作者精心安排的。
两首诗的主题都是爱国,这正好与作者要表达的文章主题是一致的,真可谓别具匠心。
也有人把这两首诗说成是作者当年上课时的真实回放,这就更能说明两位老师对作者影响之深。
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