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反应中和质量关系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数据分析,培养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
3.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掌握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教学难点: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方法采用实验观察、讨论分析、讲解演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四、教学准备1. 实验器材:天平、烧杯、砝码、药匙、试管等。
2. 实验药品:铁粉、硫酸铜溶液、氢氧化钠溶液等。
3. 课件和教学素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复习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实验探究(1) 铁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2) 氢氧化钠溶液与硫酸铜溶液反应①学生分组实验,观察实验现象。
②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实验结论。
3. 数据分析4. 讲解演示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原理,演示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计算方法。
5. 实际应用出示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6. 课堂小结7.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反思在课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包括学生的参与度、理解程度和运用能力。
针对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完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质量。
七、课后作业1. 完成练习册相关题目。
2. 收集生活中的化学反应实例,分析其质量关系,下节课分享。
八、课程评价1. 学生课堂表现:观察实验、讨论分析、回答问题等方面的积极性。
2. 作业完成情况:练习题的正确率、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
3. 实际应用能力: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九、教学拓展1. 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或企业代表,进行专题讲座或实地考察,加深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在实际应用中的理解。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3.解答与反馈:教师挑选部分学生的练习成果进行展示,引导学生互相评价,共同分析解题过程中的问题,给予及时反馈。
(五)总结归纳
在课堂尾声,进行以下总结归纳:
1.学生总结:邀请学生分享本节课所学到的知识,总结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要点。
2.教师点评:对学生的总结进行点评,补充遗漏的知识点,强调重点和难点。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掌握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定律,理解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的原理。
2.学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掌握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
3.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过程中质量的变化,提高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4.计算方法:教授如何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包括摩尔质量、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关系等。
(三)学生小组讨论
讲授新知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
1.分组: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4-6人,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讨论。
2.讨论主题: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设置以下讨论主题: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生活实例:展示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蜡烛燃烧,让学生观察实验过程中质量的改变,从而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思考。
3.导入语:通过生动的语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是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这是一个非常有趣且重要的化学定律。让我们一起来探索这个定律的奥秘吧!”
(二)讲授新知
在导入新课之后,我将系统地讲授以下新知识:
1.质量守恒定律:介绍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阐述反应前后物质质量不变的原理。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通过实验和问题探究,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和意义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内容及其应用。
2. 教学难点: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演示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2. 采用问题探究法,引导学生通过解决问题,掌握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3. 采用小组讨论法,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阐述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意义及其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3. 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以具体化学反应为例,引导学生分析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
4. 练习与应用:布置一些练习题,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
5. 总结与反思:让学生谈谈对本节课内容的理解和体会,提出疑问,教师进行解答。
6.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质量守恒定律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7.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为下一节课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评价:1. 采用课堂问答法,评估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2. 通过练习题,评估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和观察能力,评估学生的动手能力。
七、教学资源:1. 实验器材:烧杯、试管、砝码、滴管、试剂等。
2. 教学课件:用于展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意义及其应用。
3. 练习题库:用于巩固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应用。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意义及其应用。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掌握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通过实验和实例,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使学生能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和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
二、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3.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意义。
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的计算。
四、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
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的计算。
五、教学方法:1. 采用讲授法,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意义及其应用。
2. 采用实验法,进行化学反应实验,观察和分析质量关系。
3. 采用案例分析法,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解答。
4. 采用小组讨论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一章: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意义1.1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1.2 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意义1.3 分析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应用第二章: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2.1 介绍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物的质量关系2.2 讲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2.3 分析化学反应中质量守恒的原理第三章: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验中的应用3.1 演示化学反应实验,观察质量守恒现象3.2 分析实验结果,验证质量守恒定律3.3 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实验现象第四章: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的计算4.1 讲解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计算方法4.2 分析实际问题,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4.3 练习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第五章: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5.1 分析实际问题,提出解决方法5.2 讲解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的步骤5.3 练习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六、教学评价:6.1 通过课堂讲解、实验观察和案例分析,评价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实际应用。
2. 掌握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3. 学会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教学重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及其应用。
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化学反应中的应用。
2. 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计算。
第一章: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与实际应用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表述。
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举例。
教学步骤:1. 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
2. 通过实验或实例讲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3. 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
练习题目:1. 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及其表述。
2. 举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际应用。
第二章: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教学内容:1. 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物的质量关系。
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教学步骤:1. 引入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通过实验或实例讲解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练习题目:1. 解释化学反应中反应物与物的质量关系。
2. 计算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比。
第三章:实验观察与分析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教学内容:1. 通过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2. 分析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教学步骤:1. 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观察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2. 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讨论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性。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结果得出质量守恒定律的结论。
练习题目:1. 描述实验观察到的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变化。
2. 根据实验结果,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适用性。
第四章: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教学内容:1. 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举例。
2. 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实验和工业生产中的应用。
教学步骤:1. 引入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和能量关系
2H2(g) + O2(g) → 2H2O(g) 1
rHm = -483.64 kJ·mol-1
HgO(s) →Hg(l) + 2 O2(g) rHm = 90.83 kJ·mol-1
Hg(l) +
1 2
O2(g)
→HgO(s)
rHm = -90.83 kJ·mol-1
(三)赫斯(Hess)定律
在应恒用温赫恒压斯或定恒律温可恒容以条计件算下,难体以系测不定做非或体无积化法功学 , 则 的用反具实应体验热途只径测取无定决关的于。反反应应的热始。态和终态,而与变化过程
化学
表示化学反应与热效应关系的方程式
如: H2(g) + 1/2 O2(g)
298.15K 100kPa
H2O(g)
rHm = -241.82 kJ·mol-1
表示在298.15K、100kPa下,当反应进度
= 1 mol时(1mol H2(g)与1/2mol O2(g)反应,生 成1 mol H2O(g)时), 放出241.82kJ热量。
气体 大 活跃 有
有
2.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
固体:n、 m 、 M摩尔质量 液体:物质的量浓度(cn)= nB/V
气体:摩尔体积 Vm=V/n
某气体物质的体积(V)除以该气体物质的量(n) 在标准状况(273.15K及101.325kPa下),任何理想气体的摩 尔体积为:Vm,273.15K ≈ 22.4L·mol-1
质根的据量ξ的=变化n进B/ν行B计可算确无定关反。应进度。
n(N2)/mol 0
-1/2 -1 -2
n(H2)/mol 0
-3/2 -3 -6
n(NH3)/mol 0 1 2 4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转化的过程,其中质量关系是化学反应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通过对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变化的观察和分析,我们可以揭示出一系列有关质量的规律和定律。
本文将探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一、质量守恒定律质量守恒定律是化学反应中的基本定律之一,它表明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前后物质的质量总和保持不变。
换句话说,反应前后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之和相等。
例如,将5克氢气与20克氧气在适当条件下反应生成水,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后水的质量应为(5克+20克)=25克。
实验结果也确实表明,反应后的水的质量是25克。
质量守恒定律既适用于化学反应的小尺度,也适用于大尺度。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可以观察到质量守恒定律的现象。
比如,烧煤时,煤的质量与产生的灰烬和烟气的质量之和等于煤的初始质量。
二、反应物质量与生成物质量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质量与生成物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这一关系由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反应物与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决定。
以化合物的合成反应为例,可以通过给定的反应物质量以及反应物的化学计量数推算出生成物的质量。
假设反应物A和B按化学计量比A:B=2:3参与反应,给定反应物A的质量为10克,则反应物B的质量为10克乘以(3/2),即15克。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生成物的总质量为25克(10克A+15克B)。
三、质量与物质的摩尔关系质量与物质的摩尔关系是化学反应中的重要内容之一。
化学计量的出发点是基于物质的摩尔概念。
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存在着确定的比例关系。
这一比例关系可以通过物质的摩尔质量来描述。
以碳酸氢钠与酒石酸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水和柠檬酸钠为例。
已知碳酸氢钠质量为4克,根据化学计量比1:1,可以得知酒石酸的质量也为4克。
根据反应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生成物质量。
碳酸氢钠的摩尔质量为84g/mol,酒石酸的摩尔质量为150g/mol。
根据摩尔比,生成的二氧化碳质量为44g,水的质量为18g,柠檬酸钠的质量为110g。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教学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从微观角度解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2)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一些简单的化学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能力和分析推理能力。
(2)通过对化学反应实质的分析,培养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和应用,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乐趣,增强学习化学的兴趣。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
2、教学难点(1)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方案设计。
(2)从微观角度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实验探究法、讨论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些化学反应的图片,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红磷燃烧等,提问学生在这些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种类发生了变化,那么物质的质量是否也发生了变化呢?引发学生的思考和兴趣,从而导入本节课的主题——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讲授新课(1)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讲述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的实验,引导学生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发现过程。
然后给出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2)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探究①实验一:红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在锥形瓶中放入少量红磷,在锥形瓶口的橡胶塞上安装一根玻璃管,在其上端系牢一个小气球,并称量装置的总质量。
然后点燃红磷,迅速伸入瓶中并塞紧瓶塞,待冷却后再次称量装置的总质量。
观察实验现象,比较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
实验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白烟,小气球先膨胀后缩小。
实验结论:反应前后装置的总质量不变,证明质量守恒定律。
②实验二:铁钉与硫酸铜溶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在托盘天平的两个托盘上分别放上两个相同的烧杯,在一个烧杯中加入适量的硫酸铜溶液,在另一个烧杯中放入一枚铁钉,并称量其总质量。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知道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2. 培养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和观察,发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二、教学重点:1.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
2. 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三、教学难点:1.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
2. 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计算。
四、教学方法:1. 采用实验法、讲解法、讨论法、探究法等教学方法。
2.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指导,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发现和解决问题。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个日常生活中的质量守恒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讲解质量守恒定律:解释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原因和应用。
3. 实验演示:进行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观察和记录实验结果,引导学生发现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4. 分析与讨论: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和质量守恒定律,分析化学反应中各物质的质量关系。
5. 知识应用:给出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和分析。
6. 总结与评价: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7. 布置作业:布置一些有关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估:1. 课堂讲解:评估学生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程度,以及能否清晰地解释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 实验操作:观察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操作技能,以及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和记录能力。
3. 讨论分析:评估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程度,以及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关系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4. 作业完成:检查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评估其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和应用情况。
七、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反思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如教学方法的选择、学生的参与度、教学难点的处理等。
根据反思结果,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后续教学的效果。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化学实验竞赛,鼓励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设计和完成实验。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知识清单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知识清单一、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规律就叫做质量守恒定律。
质量守恒定律是自然界的基本定律之一,它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需要注意的是,质量守恒定律所指的质量总和是指参加化学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不包括未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
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是:在化学反应中,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所以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总和必然相等。
例如,氢气和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生成水,2 个氢气分子和 1 个氧气分子反应生成2 个水分子。
在这个过程中,氢原子和氧原子的种类、数目和质量都没有改变,只是重新组合成了新的分子。
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1、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一定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
如果知道了反应物的质量,可以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出生成物的质量;反之,如果知道了生成物的质量,也可以计算出反应物的质量。
例如,碳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 +O₂点燃 CO₂。
如果有 12 克碳完全燃烧,根据化学方程式可以计算出需要 32 克氧气,生成 44 克二氧化碳。
2、化学方程式中的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不仅表示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还表示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
以 2H₂O 通电 2H₂↑ + O₂↑为例,每 36 份质量的水在通电的条件下分解,可以生成 4 份质量的氢气和 32 份质量的氧气。
通过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关系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1)化学方程式必须配平,否则计算结果会错误。
(2)代入化学方程式计算的物质质量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如果是混合物,需要先换算成纯净物的质量。
(3)计算过程中要注意单位的统一。
三、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1、解释化学反应中的现象质量守恒定律可以帮助我们解释一些化学反应中的现象。
例如,铁与硫酸铜溶液反应,铁钉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溶液由蓝色逐渐变为浅绿色,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一、教材首先来谈谈我对教材的理解。
本节课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包括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
质量守恒定律是初中化学的一个重要化学规律,是分析物质在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理论依据,它的应用贯穿于整个中学化学。
在此之前,学生学习了元素符号、化学式、分子和原子的初步知识,对化学反应中物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本节课的教学将引领学生对化学反应的认识开始从质到量的过渡,也为之后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和计算的教学构建了理论铺垫,在整个初中化学体系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学情了解学生是针对性教学的基础。
初三学生对于化学实验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且学生在之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经历过小组讨论等学习方式,小组探究、合作已经比较默契,学习资源能够共享;通过小学阶段科学的学习以及初中物理生物的学习,熟悉了一些基本的实验操作,初步具有实验探究的能力,但在“做出假设”“概括推理能力”等方面仍需提高。
所以在教学中会加强学生概括推理能力的学习。
三、教学目标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对教材的理解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了如下三维目标:1、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能用微粒的观点解释质量守恒的本质原因,并且能用质量守恒解释常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2、通过实验探究以及对化学反应实质与质量守恒原因的分析,提高利用实验发现问题、探究问题的能力,提升逻辑推理能力,初步形成研究化学问题的基本思路。
3、通过探究学习,初步形成勇于探索、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确立本节课的重点: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探究活动和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及应用五、教学方法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我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采用实验探究法、讲授法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方法。
在教学双边活动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观察与分析探寻科学规律,层层深入掌握新知识。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设计第一章:化学反应与质量守恒定律1.1 引言通过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如化学实验中的物质变化,引发学生对化学反应中质量变化的思考。
引入质量守恒定律的概念,即在一个封闭系统中,反应物的总质量等于物的总质量。
1.2 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验证设计一个简单的化学实验,如氢气与氧气反应水,通过实验观察和记录反应前后的质量变化。
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正确性。
1.3 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解释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的重要性,如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反应物与物的质量比等。
举例说明质量守恒定律在实际应用中的意义,如工业生产中的物质转化、环境污染的控制等。
第二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计算2.1 化学方程式与质量关系介绍化学方程式的基本概念,如反应物、物、系数等。
解释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与物的质量关系,即反应物的质量比等于它们系数比的摩尔质量。
2.2 摩尔质量与质量计算介绍摩尔质量的概念,即单位摩尔物质的质量。
教授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和摩尔质量计算反应物和物的质量。
2.3 质量计算的实例分析提供一些实际化学反应的例子,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质量计算方法进行解答。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确定反应物的质量比例、计算物的质量等。
第三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与化学计量3.1 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介绍化学计量学的基本概念,如摩尔、物质的量、反应物与物的化学计量数等。
解释化学计量数与质量守恒定律之间的关系。
3.2 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计算教授如何根据化学方程式和化学计量数计算反应物和物的物质的量。
提供一些实例,让学生运用化学计量计算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3.3 质量守恒与化学计量的应用解释质量守恒定律与化学计量的应用,如化学反应的定量分析、物质的纯度测定等。
引导学生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如确定化学反应的化学计量数、计算反应物的物质的量等。
第四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误差分析4.1 误差的概念与分类介绍误差的概念,即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评课稿
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评课稿一、引言《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沪教版九年级化学上册的一篇重要教材内容,这一单元主要介绍了化学反应中质量的变化和化学计算的应用。
本评课稿旨在对这一单元进行全面评价,包括教材编排、教学内容的可理解性、实用性以及知识的迁移等方面的评述。
二、教材编排分析1. 单元整体结构合理《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单元的整体结构非常合理,按照化学反应的顺序展开,包括了反应质量的关系、反应质量的计算以及化学反应中的限量关系等重要内容。
这种有机的编排使学生能够循序渐进地学习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有助于学生建立起完整的知识体系。
2. 重点难点恰当突出教材在编排中合理突出了重点和难点知识,既保留了基础的质量关系概念和计算方法,又介绍了化学方程式的平衡和限量关系的概念。
这种编排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3. 知识拓展和应用推广《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单元在最后的教学设计中,增加了一些知识拓展和应用推广的内容。
例如,学生可以通过参与实际实验来进一步理解质量关系的概念,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内容评析1. 知识层次适宜《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层次上适宜,对九年级学生来说并不过于难懂。
教材通过具体的例子和简洁明了的表达,帮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质量的变化和计算方法。
同时,教材还通过实例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更好地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2. 主题紧密联系教材编排中,每个小节的内容都与主题密切相关,相互衔接紧密具有逻辑性。
例如,教材先介绍了质量关系的概念,然后学习了计算质量关系的方法,最后讲解了限量关系的概念。
这样的编排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
3. 实用性强《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单元的教学内容在实用性上非常突出。
学生可以通过所学的知识来计算化学反应中涉及到的质量关系,这对于理解化学反应的过程以及掌握化学计算方法非常重要。
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质量关系
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的质量关系化学方程式是描述化学反应过程的语言工具,其中包含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化学式。
通过化学方程式,我们可以了解到化学反应中物质的质量关系。
本文将以化学方程式为基础,探讨物质的质量关系。
一、定义和原则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物质质量是符合一定规律的。
这个规律是由法国化学家拉瓦锡总结得出的,称为拉瓦锡定律。
根据拉瓦锡定律,化学方程式中的物质质量关系有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质量守恒原则: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总和等于生成物的质量总和,质量不会凭空消失或增加。
2. 摩尔比例原则: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比例是满足一定的摩尔比例的。
这是由于反应物和生成物在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代表着它们的摩尔比例关系。
二、质量关系的计算方法在化学方程式中,可以通过系数之间的比例关系来计算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以下是几个常见的计算方法:1. 摩尔比例计算:根据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系数,可以计算出它们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例如,对于方程式2H₂ + O₂ ->2H₂O,反应物氢气(H₂)和氧气(O₂)的摩尔比例为2:1。
2. 质量关系计算:根据摩尔比例和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可以计算出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
例如,在上述方程式中,氢气和氧气的质量比例为2:32,即2g的氢气与32g的氧气反应生成18g的水。
3. 反应物限量计算:有时候,反应物之间的质量关系会受到某个反应物的限制,这时我们需要根据限量反应物的质量来计算生成物的质量。
例如,在方程式2H₂+ O₂-> 2H₂O中,如果限量反应物为氢气,当反应物中的氢气质量小于所需氢气质量时,生成物的质量将受到限制。
三、应用举例1. 燃烧反应:以甲烷燃烧为例,化学方程式为CH₄ + 2O₂ -> CO₂+ 2H₂O。
根据方程式,可以计算出甲烷与氧气的质量比例为1:2,即1g的甲烷需要2g的氧气参与燃烧生成1g的二氧化碳和2g的水。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
九年级化学上册《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理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并能运用该定律进行相关计算。
3.培养学生合作学习、交流分享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2.教学难点:质量守恒定律的理解和运用。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提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探究活动(1)分组实验:观察红磷燃烧的反应,测量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
(2)引导学生记录实验数据,分析实验结果。
3.理论讲解(1)讲解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物的总质量保持不变。
(2)引导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并通过实例加以说明。
4.实践应用(1)讲解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
(2)引导学生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巩固练习(1)课堂练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计算给定化学反应的物质量。
(2)学生互相批改,教师讲解答案。
6.小组讨论(1)引导学生探讨质量守恒定律在生活中的应用。
(2)学生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7.课堂小结(2)布置课后作业: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实际问题。
四、课后作业1.阅读教材,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含义。
2.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实验、理论讲解、实践应用等多种教学手段,帮助学生理解质量守恒定律。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创新能力。
课后作业的布置旨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运用能力。
总体来说,本节课达到了预期的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1)教师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回顾已学过的化学知识,如元素、化合物、化学反应等。
(2)教师提问: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和物的质量之间有什么关系?2.探究活动(1)教师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进行红磷燃烧的实验,观察反应现象,并测量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摩尔浓度与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物质的摩尔浓度与质量关系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浓度与质量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
摩尔浓度是指在单位体积溶液中所包含的物质的物质的量,通常用摩尔/升或mol/L来表示。
而质量则表示物质的某一特定量的重量。
化学反应是指由不同物质间的相互作用所引发的变化过程。
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的摩尔浓度与它们之间的质量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
下面我们就来具体探讨一下摩尔浓度与质量的关系。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化学反应中的摩尔比。
摩尔比是指反应物之间的比例关系,表示化学反应平衡时各种物质的物质量比。
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确定摩尔比。
例如,假设化学方程式为:aA + bB → cC + dD,其中a、b、c、d分别表示化学方程式中各物质所对应的摩尔数。
在给定反应物的摩尔比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根据摩尔浓度来计算相应的质量。
首先,我们需要利用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信息,将摩尔浓度转化为摩尔数。
然后,利用相应物质的摩尔质量(即单位摩尔物质的质量)来计算质量。
以浓度和质量的计算为例,假设我们有一个反应物A的摩尔浓度为C mol/L,我们想要计算涉及到A的质量。
首先,通过摩尔浓度和反应物A的摩尔质量确定摩尔数(n)。
然后,利用摩尔数与摩尔质量的关系(n = m/M,其中m为质量,M为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出质量。
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浓度和质量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帮助我们计算反应物的用量、理解反应的速率和平衡等重要参数,并进一步指导实验设计和化学工艺的控制。
不同物质的摩尔浓度与质量之间的关系是依据化学反应过程中物质的摩尔比以及物质的摩尔质量来确定的。
在实际应用中,摩尔浓度与质量的转换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控制化学反应。
总之,在化学反应中,物质的摩尔浓度与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通过摩尔浓度,我们可以计算出相应物质的质量,而通过质量,我们也可以推算出摩尔浓度。
这两个参数的转换关系在化学计算和实践中具有重要意义,能够为我们提供准确的实验数据和理论指导。
化学反应中的摩尔关系与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摩尔关系与质量关系在化学反应中,摩尔关系和质量关系是描述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重要概念。
摩尔关系是指反应物之间及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物质的摩尔比例关系,而质量关系则是指反应物与产物之间的物质的质量比例关系。
深入理解和应用这些关系对于准确计算和预测化学反应的结果至关重要。
一、化学方程式和摩尔比化学方程式是表达化学反应的符号式表示方法。
在化学方程式中,反应物和产物以摩尔的形式出现。
通过摩尔比的表示,可以了解反应物的相对量和产物的相对量之间的关系。
例如,对于以下简化的化学反应方程式:A +B →C + D在这个化学反应中,A、B是反应物,C、D是产物。
通过该方程式可以了解到,A和B的摩尔比为1∶1(即1 mol A与1 mol B反应产生1 mol C和1 mol D)。
这意味着反应物A的量与反应物B的量是相等的。
而如果方程式改为:2A + 3B → 4C + D那么A和B的摩尔比就是2∶3,反应物A的摩尔数是反应物B摩尔数的2/3倍。
通过了解化学方程式中摩尔比的关系,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反应物之间的相对量,并为后续计算提供依据。
二、摩尔比和化学计量法摩尔关系在化学计量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计算时,根据化学方程式中的摩尔比可以得到反应物和产物之间的质量关系。
以化学方程式:2H₂ + O₂ → 2H₂O为例,该方程式表示了氢气和氧气反应形成水的过程。
根据方程式,可以确定该反应的摩尔比为2∶1∶2(即2 mol H₂:1 mol O₂:2 mol H₂O)。
这个摩尔比告诉了我们1 mol O₂可以完全与2 mol H₂反应生成2 mol H₂O。
通过了解摩尔比和相对分子质量,我们可以计算反应物和产物的质量。
例如,如果有10 g H₂和20 g O₂,我们可以按照摩尔比计算出H₂O的理论产量。
首先,我们要将10 g H₂和20 g O₂转换为摩尔数。
H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2 g/mol,O₂的相对分子质量为32 g/mol。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教学反思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的教学反思作者:周建东来源:《启迪与智慧·下旬刊》2021年第11期摘要: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初中学生从定性到定量认识化学反应的开始,让学生明确只有通过实验探究才能验证猜想、得出规律。
本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化学史教育、科学精神教育的重要契机,只有更合理地设计实验、更有效地组织教学才能达成预期教学目标。
通过科学、客观的教学反思,有利于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有效经验,也有利于及时改进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
关键词:质量关系;质量守恒;教学反思“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是初三化学第四章第二节的内容,教学的主要内容和目标是引导学生探究质量守恒定律,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以及能运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相关问题的求解。
在本课中探究质量守恒定律是教学重点,质量守恒定律的微观解释以及运用是教学难点。
上完一节课之后,及时进行深入反思是十分必要和重要的。
一方面可以及时总结本节课在备课、授课过程中的成功之处和收获;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及时发现本节课存在的问题,以便在今后的教学中改进和提高。
一、本节课值得总结和比较成功之处1.情境设置引人入胜,激发学生学习性和积极性合理有效的情境设置有利于学生快速融入课堂,以积极饱满的状态投入到课堂学习之中。
本课一开始通过华生向福尔摩斯提出的问题(如何知道福尔摩斯抽烟时吐出的烟和气的质量),一开始就调足了学生的胃口,让学生对学习本课内容产生了好奇心,同时也为接下来本课要以科学探究为主线的教学过程定下了基调。
2.重视科学探究和实验,提高学生科学探究和实验技能学生是化学教学的主体,实验是化学教学的基础,科学探究是化学教学的基本方法,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这一科学探究中来,是本节课教学设计时的中心思想。
第一步通过提出问题“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是否改变”后,第二步由学生做出猜想与假设: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总质量不变/减小/增加三种可能。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引言化学反应是物质发生变化的过程,在化学反应中,不同物质之间的质量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研究质量关系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产生量,从而优化反应条件和提高反应效率。
本文将介绍化学反应中的质量关系以及计算反应物的消耗和生成物的产生量的方法。
反应物的质量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质量关系可以通过化学方程式来表示。
化学方程式描述了反应物和生成物之间的摩尔比例关系。
然而,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表示的是摩尔比例关系而不是质量比例关系。
为了计算反应物的质量关系,我们需要知道反应物的摩尔质量。
假设化学方程式为:A +B ->C + D其中A和B是反应物,C和D是生成物。
我们可以通过查阅化学数据手册或使用分子量计算器来获得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摩尔质量。
假设反应物A的摩尔质量为MA,反应物B的摩尔质量为MB,生成物C的摩尔质量为MC,生成物D的摩尔质量为MD。
根据摩尔质量和化学方程式中的系数,可以得到反应物和生成物的质量关系:$$\\frac{m_A}{MA} = \\frac{m_B}{MB} =\\frac{m_C}{MC} = \\frac{m_D}{MD}$$其中,m A、m B、m C、m D分别表示反应物A、B和生成物C、D的质量。
计算反应物的消耗量和生成物的产生量在化学反应中,反应物的消耗量和生成物的产生量可以根据反应物的质量关系和质量信息来计算。
以下将介绍两种常用的计算方法。
1. 计算反应物的消耗量反应物的消耗量可以根据给定的质量信息和质量关系计算。
假设已知反应物B的质量为mB,我们可以使用质量关系来计算反应物A的质量mA:$$\\frac{m_A}{MA} = \\frac{m_B}{MB}$$根据上述公式,可以得到:$$m_A = \\frac{m_B}{MB} \\times MA$$其中,m A为反应物A的质量。
2. 计算生成物的产生量生成物的产生量也可以通过给定的质量信息和质量关系来计算。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关系
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关系化学反应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反应物质量的变化量。
反应速率的大小与反应物质量有着密切的关系。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来探讨化学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
一、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浓度的关系在化学反应中,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浓度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关系。
当反应物的浓度增大时,反应物分子之间的碰撞频率增加,从而增加了有效碰撞的概率,进而促进了反应的进行。
因此,反应物质量浓度的增加可以提高反应速率。
二、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质量比关系米氏动力学定律揭示了蒸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
根据这个定律,当两种气体发生反应时,其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质量比成正比。
例如,当氨气和氯气发生反应生成氮气和盐酸时,反应速率与氨气和氯气的摩尔比成正比。
这意味着,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当氨气和氯气的量比发生变化时,反应速率也会随之改变。
三、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与反应平衡的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还受到反应平衡的影响。
在平衡态反应中,反应速率与逆反应速率相等,反应物质量的变化达到动态平衡。
当反应物质量增加时,平衡位置向产物一侧移动,使得反应速率下降;反之,反应物质量减少则使得反应速率增加。
因此,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关系受到反应平衡的制约。
四、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温度关系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之间还受到温度的影响。
根据阿伦尼乌斯方程,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温度关系符合指数函数关系。
随着温度的升高,反应物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加,碰撞的能量也增加,从而提高了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反应速率。
因此,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温度关系呈正相关。
五、反应速率与反应物质量的催化剂关系催化剂是一种能够改变反应速率的物质,能够降低活化能,提高反应物质量之间的碰撞概率。
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主要通过提供一个更低的反应路径来实现。
因此,催化剂可以有效地提高反应速率,而不参与反应本身。
催化剂与反应物质量之间的关系对反应速率有重要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C、反应后原子的种类、数目和 质量没有变化
• D、反应后分子的种类、数目和 质量没有变化
• 1、参加反应的各物质质量总和等 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质量总和, 是因为( C )
• A、反应后物质的种类没有变化 B、的测定:
(1)在锥形瓶中放一小块白磷 (2)称量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 (3)点燃白磷,观察产生的现象 (4)冷却后称量锥形瓶内物质的总质量
气球
玻璃
管
白磷
白磷燃烧前后质量的测定
演示实验1小结
产生的现象为: 产生大量白烟,放热 得结出论结:论反:应前后,锥形瓶内物质的
质量相等
第4章 认识化学变化
1、化学反应的实质 是什么?
2、怎样判断化学反应已 经发生?
化学反应的实质: 被破坏 重新组合 聚集成
分子-→原子--→新分子-→新物质 变成 形成
化学变化发生时,一定有新物质生 成,还会伴随着能量的释放或吸收,有 时还会发生颜色变化、或生成沉淀、产 生气体等现象。
F1、e 铁O在2 氧点气燃中燃F烧e3:O4
• 6、高锰酸钾受热分解后,剩余 固体质量是比反应物高锰酸钾的 质量小,因此不遵守质量守恒定 律,对吗?为什么?如何设计实 验来进行验证?
• 为什么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会相等呢?
• 为什么物质在化学反应前后,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会相等呢?
答:在化学反应过程中,只是参加反 应的各物质的原子重新组成而生成其 它物质的过程,也就是说,在一切化 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的个数没有增减,原子的质量也 没有变化,所在,化学反应前后,各 物质的质量总和是相等的。
•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 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
• A、大于铁丝质量 铁丝质量
B、小于
• C、等于铁丝质量 等于铁丝质量
D、可能
• 5、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铁丝在 氧气中燃烧后生成的质量为( A )
• A、大于铁丝质量 • B、小于铁丝质量 • C、等于铁丝质量 • D、可能等于铁丝质量
•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 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 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 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
• (A) 44克 (B)32克
• (C)22克 (D)12克
• 1.已知A物质与B物质反应生成 C物质(用A+B=C表示)。现有 12克A与32克B恰好完全反应, 则生成C物质的质量是(A)
• (A) 44克 (B)32克
• (C)22克 (D)12克
•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 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后,生成56 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 A物质是
• (A) 12克 (B)44克
• (C)56克 (D)100克
• 2.已知A物质发生分解反应生成 B物质和C物质(用A=B+C表示), 当一定量A发生分解后,生成56 克B和44克C,则实际发生分解的 A物质是(D)100克
产生的现象为: 产生蓝色沉淀 结论:反应前后,参加反应的物质
总质量相等
硫酸铜 +氢氧化钠→ 硫酸钠 + 氢氧化铜
M1
=
M2
质量守恒定律
参加反应的 各物质的质
量总 和
生成的各物 质的质量
总和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 量总和。
实验3:蜡烛燃烧前后质量测定
在开放容器中 石蜡+氧气 → 水 +二氧化碳
为什么化学反应前后的 物质的质量总和相等?
试用分子、原子的观点解 释质量守恒的原因。
水 通电 氢气 + 氧气 H2O 通电 H2 + O2
分析讨论: ①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变了吗? ②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种类变了吗? ③化学反应过程的实质是什么?
水分子
H
O
氢分子 H
H
H
O
O
H
H
H
H
O
氧分子
水分子
• A、等于(m+n)g
• B、小于(m+n)g
• C、大于(m+n)g
• D、不大于(m+n)g
• 3、小明在练习制作“糖葫芦”时, 在给蔗糖加热时产生了炭黑和水(整 个过程密闭),这一事实说明了 ()
• A、蔗糖是由炭黑和水组成的纯净物
• B、蔗糖是炭黑和水组成的混合物
• C、蔗糖分子是由碳元素和水分子组 成的
理解质量守恒定律的定义时要注意:
1.质量守恒定律的“守恒”指 的是质量守恒,其它方面如体 积等不一定守恒。
2.是指“参加反应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没有参加反应的 物质不包括在内
3.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 和”,应当包括生成的各种物质, 如沉淀、气体等。
4.“反应生成的物质”仅指该反应 过程中新生成的物质质量,在反应 之前已经存在的质量无关。
M1 >
M2
•有盖时(密闭容器内)
碳酸钙+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M1 =
M2
镁条燃烧 观察到的现象:
镁+氧气→ 氧化镁 M1 = M2
波义耳的实验反应后 物质的质量增加了,增加 了什么物质?
1、下列现象不能用质量守恒定律解释的是 ()
A、蜡烛燃烧时慢慢变短 B、白磷在密闭容器中燃烧质量不变 C、铁钉生锈后质量增加 D、水结冰质量不变
3、已知石蜡是蜡烛的主要成分,蜡 烛在空气中完全燃烧后的产物是CO2 和H2O,判断石蜡中一定含有 __C_、_H___元素,可能含有_O__元素
4、在化学反应2XY2+Y2=2Z中Z的化 学式为( B )
A、X2Y3 C、X2Y6
B、XY3 D、 X2Y4
小结结
内容
质
量
守
原因
恒
定
律
应用
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 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 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
磷 + 氧气 → 五氧化二磷
M1 =
M2
演示实验2:氢氧化钠溶液跟硫酸铜溶
液反应前后质量的测定
(1)在烧杯中放入蓝色硫酸铜溶液, 小试管中放入氢氧化钠溶液。
(2)称量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 (3)倾斜烧杯,使二者反应。观察现象: (4)称量烧杯内物质的总质量。
氢氧
化钠 硫酸铜
氢氧 硫酸钠 化铜
演示实验2小结
• 1、碳和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 氧化碳。
• 2、每12份质量的碳跟32份质量的氧气 完全反应,生成44份质量的二氧化碳。
• 化学方程式提供的信息包括: • 1、哪些物质参加反应(反应物); • 2、通过什么条件反应; • 3、反应生成了那些物质(生成物); • 4、参加反应的各粒子的相对数量; • 5、反应前后质量守恒,等。
• (A) 12克 (B)44克
• (C)56克 (D)100克
•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 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在 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 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 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 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
液
•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 4、下列各组物质,在敞口容器里 发生反应,容器内物质的总质量 在反应前后不变的是( C )
• A、镁条放入盐酸中
• B、高锰酸钾固体受热分解
• C、硫酸铜溶液加入氢氧化钠溶 液
• D、在空气中加热铜粉
原子种类没有改变 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原子质量没有变化
进行有关的计算 推测一些物质的组成 解释一些实验事实
• 化学方程式的意义
点燃 点燃 点燃
意义
实例(2H2+O2 == 2H2O)
质的方面: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和反应条件
反应物是氢气和氧气,生 成物是水,反应条件是点 燃
量的方面:1.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质量比,各 1、2H2 + O2== 2H2O
物质间质量与化学计量数 的乘积比;2.表示反应物、 生成物之间的粒子个数比
(2×2) (32×1) (18×2)
即1 : 8 :9
(及前面的化学计量数之 2、2H2+O2==2H2O
比)
2:1 :2
• 读法:以C + O2 == CO2为例:
•
12 :16×2 :12+16×2
•
12 :32 : 44
H
O
H
H
O
H
2H2O
H
H
O
H H
O
通电
===
氢分子 氧分子
HH
O
HH
O
2H2 + O2
宏观
微观
元素种类 不 原子种类
原子数目
元素质量 变 原子质量
物质的种类 改变 分子的种类 可能 改变 分子数目
质量守恒定律的使用范围是 什么?学了该定律,对我们 有什么用?
质量守恒定律适用于一切化学反应
可运用定律:
• 3.关于质量守恒定律,下列叙述中 正确的是
• (A)煤燃烧化为灰烬,该反应不符 合质量守恒定律 (B)24克镁与 空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0克氧化镁,实 际消耗空气质量为16克 (C)一 切化学反应都遵从质量守恒定律 (D)质量守恒定律只适用于有气体 或固体生成的化学反应
一个“可能改变”:
•
宏观:
反应物,生成物的总质量不变 元素种类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