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地理详解
《中国历史地理学》课件
目录
• 历史地理学概述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研究领域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应用价值 •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01
历史地理学概述
定义与特点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是一门研究地理环境在时间尺度上的变化及其与人类社会相互关系的学科。
详细描述
详细描述
历史地理学最初以描述性研究为主,随着学科的发展 ,逐渐进入分析性阶段,开始深入探究地理环境变化 的内在机制。近年来,随着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问题的凸显,历史地理学不断与其他学科交叉融合 ,呈现出跨学科和全球化的趋势。目前,历史地理学 在自然灾害、城市化、环境保护、文化遗产保护等领 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为解决现实问题提供了重要的 科学支持。
05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前沿问题与展望
新技术与新方法的运用
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技术
利用遥感影像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历史时期地理环境重建 和空间分析。
数字人文技术
结合数字技术进行历史地理数据的数字化处理、可视化和交互,提 高研究效率和成果展示效果。
分子地理学技术
利用分子生物学技术,研究历史时期人类迁徙、遗传和基因交流等 。
历史地理学以地理环境为研究对象,探究地理现象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变化规律,以及这些变化对人类社会的影 响。它具有综合性、动态性和跨学科性的特点,需要综合运用自然地理学、人文地理学、环境学等多个学科的理 论和方法。
研究目的与意义
总结词
历史地理学旨在揭示地理环境变化与人类社会发展的相互关系,为人类更好地适应和利用地理环境提 供科学依据。
02
中国历史地理学的发展历程
起源与早期发展
起源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1、历史地理学历史地理学是指在历史视域下研究历史时期人类地理环境变化,以及环境与人类、人类社会发展的关系的学科。
核心观念是人地互动。
其主要研究对象是人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
历史地理学的主要工作,不仅要‘复原’过去的地理环境,而且还须寻找其发展演变的规律、阐明当前地理环境的形成和特点。
2、历史气候人类文明出现以来尚无仪器观测的历史时期的气候。
其时间上限并无定论。
通常,中国指仰韶文化(公元前5000—前3000)以来的气候,其他国家指公元前4000年埃及文化出现以来的气候。
中国的系统研究始于20世纪20年代,为竺可桢所开创。
3、畿服说是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对商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的理想化的产物,它以王畿为中心向四周扩展,按照一定距离划分若干区域,各服对中央王朝形成程度不同的臣服和纳贡关系,这种整齐划一的政区划分在商周时期也是不存在的。
4、疆域疆域是指在历史时期一个国家或政权实体、民族集团境界达到的范围。
中国疆域是指五千年以来(先秦至民国)在18世纪50年代——19世纪40年代即清乾隆至嘉庆年间的版图基础上,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缔造的范围。
1、传统历史地理学发展分期及特点1.萌芽时期——先秦世界上最古老的地理学著作出现《山海经》《禹贡》《穆天子传》;“天下”观念开始形成2.成熟时期——秦汉魏晋南北朝(1)正史中《地理志》出现,历代沿袭,形成传统历史地理学重“沿革” 的传统。
(2)区域历史地理作品出现:《华阳国志》(3)专题性历史地理作品出现:《水经注》(河流)《史记·货殖列传》(经济区)3.发展时期——隋唐(1)成熟的地理总志出现:《元和郡县志》(2)边疆历史地理专著出现:《大唐西域记》《诸藩志》4.繁荣时期——明清(1)大量地方志的出现(8400种);(2)地图绘制的发展,西方绘图技术的传入,提高了地图绘制的科学性。
2、历史时期中国疆域变迁特点(一)疆域的形成方面:1.历史连续性强;经济、文化因素主导,以继承为主,不以掠夺为主;2.疆域由汉族和少数民族共同创造,中原王朝起主导作用;(二)疆域的变化方面:1.陆疆变化大,海疆变化较小;2.西北边疆问题大,南方边疆问题小;3.农耕游牧矛盾是内边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地理历史概况
第一章中国的国土一、疆域1.面积与位置中国位于东半球,亚洲大陆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
中国的陆地面积约960万平方公里,仅次于俄罗斯和加拿大,排在世界第3位,居于亚洲第1位,接近于整个欧洲的面积。
2.邻国周边与14个国家国土相接,它们是:俄罗斯、朝鲜、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与中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印度尼西亚等。
3.中国的领土边界最北端——黑龙江省的漠河以北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最南端——海南省的曾母暗沙最东端——黑龙江省的黑龙江与乌苏里江主航道中心线汇合处最西端——新疆的帕米尔高原二、海洋与岛屿1.海洋中国的领海有“四大海洋”,分别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1)按照水深依次和从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2)分界线:黄海——从辽东半岛到长江入海口东海——从长江入海口到台湾海峡的海面南海——台湾海峡以南的海面2. 海域中国的海岸线总长公里18000公里。
辽东半岛和山东半岛环抱着的海面叫渤海,是中国的内海。
另外,琼州海峡也是中国的内海。
台湾海峡属于东海。
中国领海的宽度是12海里,按照《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中国管辖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
3. 岛屿中国的三大岛屿分别是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
4.港口城市辽宁省的大连天津市河北省秦皇岛山东省的烟台、青岛上海市浙江省宁波、温州福建省的厦门、福州广东省的广州、汕头、珠海、深圳、湛江广西省的北海三、地形与山脉1.地形中国地形的突出特点是:西高东低,复杂多样,呈“阶梯状”分布。
2. 大陆地形的四个阶梯:①第一个阶梯,即西南部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被称为“世界屋脊”,地势高,气候寒冷。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
中国历史地理资料中国历史地理资料,涵盖了中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和地理发展。
在这段漫长的历史中,中国经历了很多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变迁,这些变迁在某些程度上也反映了中国地理发展的变化。
以下是一些中国历史地理资料的概述:1. 夏王朝(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王朝的首都是在黄河流域的安阳。
这个王朝的建立和黄河文化密切相关,尤其是在黄河中游地区。
2. 商王朝(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046年):商王朝以商丘作为首都,这个城市位于黄河南岸的中原地区。
商朝还拥有许多繁荣的商业城市,如安阳、郑州和开封等。
3. 周朝(公元前1046年-公元256年):周朝的首都在洛阳,这个城市位于黄河流域。
在周朝的时期,中国的中央权力逐渐得到巩固,这也反映在周朝的政治和地理上,尤其是在控制周边地区方面。
4. 秦朝(公元221年-公元206年):秦朝的首都在咸阳,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秦朝的时期,也是中国被统一的时期。
秦始皇对这个帝国的政治和地理管辖做出了很多的贡献。
5. 汉朝(公元206年-公元220年):汉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也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汉朝时期,政治和地理方面的变化包括向东部和南部移动,这对中国日后的发展也影响深远。
6.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在此期间,政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
魏晋南北朝的首都都在北方,如魏国的首都洛阳。
这也反映了中国在此期间北方重要性的增加。
7. 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唐朝的首都在长安,这个城市仍位于黄河流域的中部。
在唐朝时期,中国的城市化程度显著提高,许多重要城市如扬州、杭州、苏州等都在江南地区。
8. 宋朝(公元960年-公元1279年):宋朝的首都在开封,这个城市所处的位置同样是在中原地区。
在宋朝时期,南方城市的繁荣程度进一步提高,如福州、广州、海口等城市在中国南方地区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9. 元朝(公元1271年-公元1368年):元朝的首都在北京,这个城市位于中国的北方平原地带。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中国历史地理是研究中国境内地理环境对历史发展产生影响的学科。
中国地域辽阔,地形复杂多样,这对中国的历史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地理的研究范围包括中国境内各个地区的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以及这些地理要素对历史人文活动的影响。
地形起伏不平,山脉纵横交错,形成了中国的自然屏障,给中国历史上的战争、迁徙、交通等活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比如,长江流经中国南方地区,为南方地区提供了便捷的交通和良好的农业条件,使得南方地区的发展相对较快。
而黄河则是中国北方地区的母亲河,虽然黄河泛滥频繁,但也为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丰沛的水源。
气候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对中国历史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
中国地域横跨亚热带、温带和寒带,气候类型多样。
南方地区气候温暖湿润,适合农业生产和人口聚居;而北方地区气候寒冷干燥,农业生产条件较为困难。
这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相对较为发达,而北方地区相对较为落后。
水文资源在中国历史上也扮演了重要角色。
中国拥有众多的河流湖泊,这些水系为中国的农业生产和交通运输提供了便利。
比如长江是中国第一大河,其流域广阔,水资源丰富,为中国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而中国最大的淡水湖鄱阳湖也位于江西省,为当地的渔业和农业提供了宝贵的水源。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也是地理环境的重要要素之一。
中国土壤类型丰富多样,各地的土壤肥沃程度不同。
南方地区由于气候湿润,土壤养分丰富,适合农作物的种植,而北方地区的土壤则相对贫瘠,较为适合畜牧业的发展。
这也导致了中国历史上南方地区农业相对较为发达,而北方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
植被是地理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保护水土资源、维持生态平衡起着重要作用。
中国植被类型多样,有森林、草原、沙漠等。
中国南方地区植被茂密,有着丰富的森林资源;而北方地区植被稀疏,草原面积较大。
这也为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提供了有力的支持,而北方地区则以畜牧业为主要经济活动。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
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中国拥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多样的地理环境,这两者相互影响,共同塑造了中国古代的历史地理。
本文将以时间顺序为基础,介绍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的演变和地理环境的特点。
一、夏商周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夏商周是中国古代历史的早期阶段,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
1. 夏朝(约公元前2070年-约公元前1600年)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王朝,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古代历史的开始。
夏朝的历史地理范围主要在黄河流域,包括今天的河南、陕西、山西等省区。
2. 商朝(约公元前1600年-约公元前1046年)商朝是夏朝的后继者,它的兴起使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
商朝的历史地理范围位于黄河下游,主要在今天的河南、山东等地区。
3. 周朝(约公元前1046年-公元前256年)周朝是商朝的推翻者,它的兴起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社会阶段。
周朝的历史地理范围包括了黄河流域中下游和长江流域,覆盖了今天的陕西、河南、湖北、湖南等省区。
二、秦汉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秦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它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方面也有许多特点。
1. 秦朝(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06年)秦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它的建立导致了中国历史的周期性分裂与统一。
秦朝的历史地理范围涵盖了大部分中国的中原地区和北方草原。
2. 汉朝(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一个朝代,它在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方面有着广泛的影响。
汉朝的历史地理范围较秦朝更加广阔,囊括了中原地区、东南沿海、西南边疆和北方草原等地区。
三、唐宋元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唐宋元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中世纪时期,这一时期的历史地理与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发展密切相关。
1. 唐朝(618年-907年)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一个朝代,它的历史地理范围较前几个时期更加广阔。
唐朝的版图包括了中原地区、西北边疆、西南地区以及东北地区的一部分。
中国历史地理复习资料详解
历史地理文献第一类:以记载山川为主的地理学著作:1)《山海经》:最早记载山川为主的著作。
成熟于战国时代,《山经》(又称《五藏山经》)5卷,包括《东山经》、《西山经》、《中山经》、《南山经》、《北山经》各1卷,《海经》有8卷,包括《海外经》东、南、西、北各1卷,《海内经》东、南、西、北各1卷,《大荒经》5卷,包括东、南、西、北、经各1卷。
《海经》叙述海中和沿海边远山区以及四海之外的国家和地区。
而《山经》是全书的精华,地学价值重要,堪称我国最早山岳地理书。
2)《尚书*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作者不详。
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岛水、五服等四个部分。
“九州”是以名山大川为标志的自然地理区域,具体分为:冀、徐、青、兖、荆、豫、扬、雍、梁等九州。
“导山”列举山丘名称和地势,注意到我国地势西高东低,西部多山的特点。
“导水”记载了当时的河流大势。
“五服”指甸服、侯服、绥服、要服、荒服。
书中对古代黄河流域的记载较为详细,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古代地理著作的始祖,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历代地理学专著产生直接影响3)《梦溪笔谈》:作者沈括,经过实地考察对地理现象做了比较深刻的观察和了解,之初华北平原是由黄河携带大量泥沙堆积形成的,雁荡山的奇观是由于雨水冲刷形成的,认识到了河水的冲蚀作用以及物候与气候的关系,指出地势的高低对物候出现时间的影响也是不一样的4)《徐霞客游记》:我国著名的旅游地理著作。
作者徐霞客。
全书目录分为10卷,卷分上、下,实为20卷,约40万字。
该书分析我国西南地区石灰岩地貌的分布、类型成因,这是该书最重要最富有地学价值的内容,是我国也是世界最早研究石灰岩地貌的科学文献。
徐霞客经过时代考察,确认金沙江是长江的正源,澄清《禹贡》以来“岷山导江”的错误观点。
书中对于明代农业、手工业、交通、民族分布均有记载,为研究明朝的历史地理提供了详细的资料。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中国古代历史地理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话题,涉及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地区划分、地理环境对人文社会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地理环境的多样性和地理位置的特殊性对中国古代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从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以及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古代历史地理。
一、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古代中国的地理分区主要有北方和南方之分。
北方地区主要包括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以北的广袤平原,其地理特征是干燥寒冷、土地肥沃,适宜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
南方地区则以长江流域以南和珠江流域为主,其地理特征是湿润多雨、山脉起伏,适宜种植水稻和茶叶等作物。
二、古代中国各个时期的地理特征1.夏商周时期:夏、商、周三代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黄河流域的中原平原以及长江流域的江南地区。
这两个地区在古代中国早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春秋战国时期:这一时期中国各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变得更加突出。
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仍然是主要的政治中心,然而,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各个小国的地理特征具有了更多的差异性。
例如,战国时期的齐国地处山东半岛,地理环境的特殊性决定了齐国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和政治体制。
3.秦汉时期:秦朝统一六国后,中国进入了中央集权的时期。
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表现为以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为基础的中原平原的统治地位更加突出,西北地区的丝绸之路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通道。
4.唐宋元明清时期:这一时期的地理特征主要表现为南方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发展开始超过北方地区。
南方富庶的水稻种植和海上贸易使得南方地区的城市发展迅速,而北方的黄河流域则经历了多次的洪灾和黄河改道,导致农业生产和人口减少。
三、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地理环境对古代中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首先,中国的地理多样性为不同地区的特色发展提供了可能。
例如,北方地区适宜畜牧业的发展,而南方地区适宜农业的发展,形成了中国古代经济的两大支柱。
中国历史地理
中国历史地理五岳:古代皇帝祭祀上天的五座名⼭。
岱宗即东岳泰⼭、南岳衡⼭、西岳华⼭、北岳恒⼭、中岳嵩⼭。
《礼记·王制》四渎:指四条独流⼊海的⼤河。
即江、河、济、淮。
《尔雅·释⽔》九州:我国传说中的上古⾏政区划。
《尚书·禹贡》记为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等九个先秦⾃然区域。
历史地理学是研究⼈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以及⼈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相互作⽤的科学。
(Historical geography)地理环境既指⾃然地理环境,也包括⼈⽂地理环境。
中国地形的特征:⼀、地势西⾼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脉众多,起伏显著;三、地貌类型复杂多样。
以燕⼭南北长城地带为重⼼的北⽅以⼭东为中⼼的东⽅以关中、晋南、豫西为中⼼的中原以环太湖为中⼼的东南部以环洞庭湖与四川盆地为中⼼的西南部以鄱阳湖⾄珠江三⾓洲⼀线为中轴的南⽅历史地理学的认识论基础:地球的表⾯、⽓候、植物界、动物界以及⼈类本⾝都在不断地变化。
⼈类社会赖以⽣存的地理环境,包括⼈类⾃⾝的活动所引起⾃然界的变化及其反馈作⽤在内,都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类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主要是由于⼈的活动和影响⽽产⽣的。
因此,学习历史地理这门学科,⾸先应该树⽴的是古今变迁和空间差异的意识。
四种不同的学科性质认识:1、历史地理学是历史学的辅助学科;著名的的历史学家邓⼴铭先⽣关于中国历史治学的“四把钥匙”之说:年代、⽬录、职官、历史地理。
2、历史地理学是介于历史学和地理学之间的交叉学科,即边缘学科;通常有“史地不分家”之说,但不是中学课程中历史课与地理课的简单相加。
3、历史地理学是现代地理学的分⽀学科;古地理学历史地理学现代地理学(地质学)(⼈类产⽣)(独⽴的地理学科)这是当前学术界的主流观点。
4、历史地理学是⼀门独⽴的学科,其特征是尽全时空的⼈地关系——“⼈地时空学”。
三、历史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法⼀)历史⾃然地理的主要研究对象:是历史时期由⼈类经济活动⽽导致的⾃然地理的变化。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中编:历史地理概论引⾔: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学科发展简史历史地理学时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变化和发展的学科。
(这⾥“历史时期”指新⽯器时代以来⾄当代的⼈类活动的时期,时间⼤约是1万年左右)⼀、研究对象及学科性质1、研究对象历史地理学是研究历史时期地理环境的变化及其规律的科学。
地理环境包括⾃然和⼈⽂两个⽅⾯。
(1)⾃然地理环境的变迁⾃然地理环境是指⼈类社会周围的⾃然界,包括作为⽣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各种⾃然要素,如⽓候、植被、⽔纹、地貌(河流、湖泊、海岸、沙漠)、⼟壤、⽣物,等等。
(⾃然环境是⼈类赖以⽣存的空间)(2)⼈⽂地理环境的变迁⼈⽂地理环境是指⼈类为求⽣存和发展在地球表⾯上各种活动的分布和组合,如疆域、政区、军事、⼈⼝、民族、经济(农业、⼿⼯业、商业)、城市、交通、⽂化,等等。
2、学科性质历史地理学的研究的对象是地理,研究的资料和⽅法,既有历史的,也有地理的,还包括考古的,等等。
因此其科学属性存在争议,上世纪50年代以来即有此讨论,有三种观点:(1)历史学的分⽀。
往往为历史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2)地理学的分⽀。
往往为地理学出⾝的研究者所主张(3)边缘学科现在⽐较⼀致认为它是地理学的⼀个分⽀。
在地理学中式三级学科,属⼆级学科⼈⽂地理学,受西⽅地理学影响,在历史学中由于传统地理学为史学的⼀部分,故定为⼆级学科。
⾃上世纪末以来,历史地理学向区域综合研究发展。
⽽区域⾃然⼈⽂历史地理的综合研究,必将更能显⽰历史地理学的特点和功能。
⼆、历史地理学产⽣和发展的过程1、传统沿⾰地理(1)成书于公元初的《汉书·地理志》是⼀篇当代地理著作。
但其所记不限西汉⼀朝。
《汉书·地理志》是第⼀部权威性的成熟的地理学著作,其所记不限于西汉⼀朝。
此后正史中的16部地理志⼤多因袭了《汉书·地理志》的记述传统。
(2)此前,《尚书·禹贡》已经是地理学著作,因此我们可以说传统地理学已有了两千甚⾄四千年的历史了。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
中国地理历史概括,中国地理知识大全!中华地理历史概览:我们的国家只有一个,那就是中国。
我们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不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强大如汉王朝、唐王朝、清王朝时,我们固以当一个王朝人为荣。
当中国衰弱如南北朝、五代、宋王朝、明王朝以及清王朝末年时,我们仍以当一个中国人为荣。
中国我们的母亲,是我们的惟一的立足点。
所有的王朝只是中国的王朝,所有的国,都是中国的另一种称谓。
我们的历史舞台是世界上最巨大、最古老的舞台之一,这舞台就是本文要重点介绍的中国疆土。
它位于亚洲东部,介于惊涛万里的太平洋和高耸天际的帕米尔高原之间。
大约纪元前三十世纪前后,遥远的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和较近的印度,都在萌芽他们的古文明时,中国人在自己的土地上,也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中国文明。
这文明一直延续,并于不断扬弃后,发扬光大,直到今日。
当时的中国人自以为恰恰地居于世界的中心,所以自称中国,意义是位于全世界中心的国度。
又因为所居住的土地美丽可爱,所以自称中华,华的意义正是美丽可爱。
至于自称和被称为汉民族或汉人,那是纪元前二世纪西汉王朝建立以后的事。
在纪元前三世纪和纪元前二十二世纪时,也曾自称和被称为秦人或夏人,前者谓秦王朝之人,后者谓夏王朝之人。
中国跟任何一个文明古国一样,从小小的原始部落和小小的地区,不断的联合、融化和扩张,而终于成为一个庞大的帝国。
截至二十世纪初叶,中国疆域面积达1140万平方公里。
最西到帕米尔高原(东经74度),最东到乌苏里江口(东经135度),最北到黑龙江省的漠河县漠河镇(北纬53度),最南到南中国海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北纬4度)。
中华人就在这个空间上降生、成长,中国历史也在这个舞台上演出。
一、太空中国马上中国现在,让我们搭乘可以跟光速相等速度的太空船,从广阔的太平洋向西飞航。
首先呈现出来的是一排日本列岛,安静地斜卧在巨涛之中,它上面几乎全是山脉,而且我们还可能察觉到它不断的在颤动,那里是世界上闻名的火山地带,日本列岛正座落在上面。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归纳中国作为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地理条件对于中国古代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在中国古代的历史长河中,各个时期的地理环境与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紧密相连,互相影响、相互作用。
这些古代历史地理知识点的归纳与总结,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的发展轨迹与特点。
一、夏、商、周三大古代王朝夏、商和周分别是中国历史上的三大古代王朝,它们各自有着独特的地理特点。
1. 夏王朝: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记载中的第一个王朝,建立在黄河中游地区,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
夏王朝通过水利工程的建设,改善了黄河流域的灌溉条件,促进了人口的增长和农业的发展。
2. 商王朝:商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位于黄河流域的中游,其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在今天的河南省一带。
商王朝的发展得益于黄河流域丰富的农业资源和便利的交通条件,同时也与周边山区的资源勾连起来,形成了互补的经济关系。
3. 周王朝:周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版图较前两个王朝更加扩大,涵盖了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的大部分地区。
周王朝建立了封建制度,在各个地方设立了诸侯国,均治理着不同的地理区域,逐渐形成了封建时代的政治格局。
二、战国时期的地理分裂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这一时期面临了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剧烈变化,也带来了地理板块的重新划分。
1. 齐、楚、燕、韩、赵、魏、秦七雄:战国时期,中国分裂为了七个主要国家:齐、楚、燕、韩、赵、魏、秦,各国位于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以及东北地区。
七雄各自有着不同的地理条件和经济特点,也通过互相竞争、战争和文化交流等方式互相影响。
2. 各国的地理利益:在战国时期,各个国家为了争夺地理资源和地缘优势进行了各种军事行动。
秦国以其位于陕西的地理位置,逐渐崛起并最终统一了全国,结束了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
三、秦汉时期的国家统一与治理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中央集权王朝——秦朝。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总结
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总结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概述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广泛涵盖了中国古代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和地理描述。
通过了解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历史和文化。
本文将对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进行总结,包括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国土范围、地域划分以及对古代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一、中国的地理特征中国地理特征的形成主要是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
中国被称为“东方巨龙”,地理环境呈现出多样性和复杂性。
中国地理特征包括高山、平原、河流、湖泊、海洋和气候等要素。
其中最重要的特征是长城、黄河、长江、西南山脉和东南沿海。
二、中国的地理位置中国位于亚洲东部,东临太平洋,西隔里海与中亚相望。
中国周边邻国有俄罗斯、蒙古、朝鲜、韩国、越南、老挝、缅甸、印度、巴基斯坦、阿富汗、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等。
中国地理位置的特殊性使其成为亚洲乃至世界的重要一员。
三、中国的山川河流中国的山川河流众多且壮观。
中国的主要山脉有喜马拉雅山脉、长白山、大兴安岭、秦岭、太行山、华山、黄山等。
中国的主要河流有黄河、长江、珠江、淮河、松花江等。
这些山川河流连接了整个中国,形成了中国特有的地理景观和资源分布。
四、中国的国土范围中国的国土范围是古代中国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的国土范围不断扩张和变化,从古代的中原地区逐渐扩展到今天的大陆地域。
古代中国的国土范围包括中原、华北、西南、东北、西北、东南和台湾等地。
五、中国的地域划分中国的地域划分是根据中国的地理特征和历史演变而来的。
中国的地域划分主要包括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南、西北、台湾等七大地域。
每个地域都具有自身的地理特征、经济发展和文化特色。
六、古代地理对中国历史的影响中国古代地理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长城的建设保卫了中国的边疆,使中国在古代保持了较为稳定的国土范围。
黄河和长江则成为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摇篮,为古代农业和文化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总结中国古代地理知识点涵盖了中国的地理特征、地理位置、山川河流、国土范围、地域划分以及对古代历史的影响等方面。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明古国之一,其辉煌的文化遗产和地理优势,以及悠久的历史,已经让其成为世界上最令人叹为观止的国家之一、中国
的地理位置也极具影响力,它位于亚洲,北边接壤塞尔维亚,东边接壤朝
鲜半岛,南边接壤越南,西边接壤乌兹别克斯坦,是一个被大西洋、太平
洋及印度洋、澳大利亚洋等多个洋海环绕的地域。
地形上,中国主要分为两大部分:高原和丘陵地带。
其中高原地带是
中国最大的地形特征,主要包括青藏高原、滇黄高原、冀东高原以及广西
桂中高原等。
此外,中国还有大量地区充满山脉,河流,湖泊,火山,沙漠,森林等多元化的地形景观。
在地质构造上,中国大部分为克拉通地块,属于西亚洲地块,位于欧
洲地块和东亚地块之间,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变形边界区。
根据地质结构,
中国被分成了东部主要由古老的坦桑尼亚地块和新近维京地块组成,西部
由古老纳米比亚地块组成,中部由中国和印度地块组成。
气候上,中国总体上以温带季风气候为主,在不同地区也有热带气候
地带,以及东部沿海地区的暖温带气候和西部山地地区的寒带型气候。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 第三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
全国导游基础知识第三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和丰富地理特点的国家。
为了成为一名优秀的导游,你需要掌握一些关于中国历史地理的基本知识。
本章将介绍一些主要的历史事件和地理景点,以帮助你更好地向游客介绍中国的历史和地理。
1. 中国的历史概述中国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文明。
以下是一些重要的历史时期:- 夏、商、周:这些是中国最早的文明时期,也被称为中国的古代青铜时代。
- 秦朝:秦始皇统一了中国并建立了中国的第一个中央集权国家。
- 汉朝:汉朝是中国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之一,有着许多重要的文化和科技贡献。
- 唐朝:唐朝是中国历史上的黄金时代之一,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高峰。
- 宋、元、明、清:这几个朝代在中国历史中也具有重要的地位,例如宋朝的经济繁荣、元朝的蒙古族统治和明清两朝的文化交流。
2. 中国的地理特点中国地理广阔多样,包括了平原、高山、河流和湖泊。
以下是一些主要的地理特点:- 长江:中国最长的河流,被称为“中华之母”,对中国的文化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 黄河:中国的第二长河,也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文化发源地之一。
- 长城:中国的象征之一,是世界上最长的防御工程,目前已成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
- 西藏:位于中国西部高原地带,是世界的屋脊,拥有壮丽的自然风景和独特的藏传文化。
- 丽江古城:位于云南省,是中国历史古城之一,因其独特的民居、古老的街道和美丽的风景而闻名。
- 张家界:位于湖南省,是中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区之一,有壮丽的山峰和奇特的石柱景观。
以上是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简要介绍,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为游客提供更好的导游服务。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
中国历史地理概论第二章中国历史自然地理第一节气候与植被主旨: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
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
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
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
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before 500 BC),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500BC—1400AD),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since1400),利用地方志一.气候变化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
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
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
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
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一)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地层沉积相,孢粉分析,人类文化考古。
华北京津地区北京西郊,燕山南麓,三河,渤海湾北岸宁河、宝坻、唐山一带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
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
如:北京温泉至北安河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
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
中国历史地理知识梳理与复习中国历史地理知识的掌握对于我们了解和理解中国的发展历程至关重要。
本文将对中国历史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梳理和复习,帮助读者全面了解中国的历史和地理特点。
一、远古时期(约200万年前-公元前21世纪)远古时期是指从人类出现到商代的时期,包括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和青铜时代等阶段。
在这个时期,人类的活动主要集中在中国的华北地区和中华河谷。
1. 旧石器时代:旧石器时代主要分为旧石器时代晚期和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晚期的代表性遗址有河南的大汶口遗址和山东的定陶遗址等。
2. 新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主要包括新石器时代早期、新石器时代中期和新石器时代晚期。
新石器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河南的仰韶文化、中原地区的龙山文化和四川的金沙文化等。
3. 青铜时代:青铜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也是人类社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志。
在这个时期,青铜器的制造和使用成为社会中的重要事务。
青铜时代的代表性文化有夏、商和周等。
二、古代中国(公元前21世纪-公元907年)古代中国包括中国古代历史的各个时期,涵盖了夏、商、西周、春秋、战国、秦、汉、三国、晋、南北朝、隋和唐等朝代。
1. 夏朝(约公元前21世纪-公元前16世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王朝,其首都位于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附近。
夏朝的经济主要是农业,政治制度是以家族为基础的世袭制。
2. 商朝(约公元前16世纪-公元前11世纪):商朝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商朝的首都在今天的河南省安阳市附近。
商朝的政治制度是以王室为中心的,有完善的礼制和官僚制度。
3. 西周(约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西周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三个朝代,西、东两周共约900多年。
西周的首都在今天的陕西省西安市附近。
西周时期,分封制成为政治的核心制度。
4. 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分裂时期,分为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
这个时期的政治格局呈现出七雄争霸的局面。
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一、中国古代地理
中国古代地理,是指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地理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地理
环境、地理空间结构、地理资源分布、地理经济发展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地理环境,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环境的总体特征,包括地形、气候、土壤、植被、水文等。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结构,主要是指
中国古代地理空间结构的总体特征,包括地域结构、城市结构、交通
网络结构等。
中国古代地理资源分布,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资源的
总体分布,包括自然资源、人力资源、物质资源等。
中国古代地理经
济发展,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地理经济发展的总体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二、中国古代历史
中国古代历史,是指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它是中国古代历史文化
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古代历史学的研究,主要是研究中国古代历史
的总体特征,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宗教等方面的知识。
中国古代政治,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政治的总体特征,包括政治制度、
政治思想、政治文化、政治经济等。
中国古代经济,主要是指中国古
代经济的总体特征,包括农业、工业、商业、金融等。
中国古代文化,主要是指中国古代文化的总体特征,包括文学、艺术、哲学、宗教等。
中国古代社会,主要是指中国古代社会的总体特征,包括社会分层、
社会组织、社会关系等。
中国古代宗教,主要是指中国古代宗教的总
体特征,包括儒家、道家、佛教、伊斯兰教等。
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
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中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国家,其历史文化源远流长,世界各地的人们都对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充满兴趣。
本文将就中国的历史地和地理知识进行探讨,带您一起了解这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
一、历史地知识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中国古代的历史地被划分为九个大区域,即华北、东北、华东、华南、西南、西北、西部、台湾和海外。
每个大区域都有其独特的地理特点和历史背景。
1.1 华北地区华北地区位于中国的北部,包括北京、天津等城市。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政治中心和经济重地,也是中国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华北地区具有四季分明、气候干燥、土地肥沃等特点,适宜农业和人类居住。
1.2 东北地区东北地区位于中国的东北部,包括辽宁、吉林、黑龙江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寒冷地带,气候严寒,被称为中国的“冰雪王国”。
东北地区资源丰富,尤其以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储量居全国首位。
1.3 华东地区华东地区位于中国的东部,包括上海、浙江、江苏等省份。
这个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经济中心和文化发源地,也是全国最发达的地区之一。
华东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是中国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
1.4 华南地区华南地区位于中国的南部,包括广东、福建、海南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气候湿润,植被繁茂。
华南地区拥有丰富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农业和渔业非常发达。
1.5 西南地区西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南部,包括四川、云南、贵州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地地带,地形险峻多变。
西南地区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力资源,是中国西部大开发的重要区域。
1.6 西北地区西北地区位于中国的西北部,包括陕西、宁夏、甘肃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干旱和半干旱地带,气候干燥,土地贫瘠。
西北地区拥有丰富的煤炭、铁矿石和黄金等矿产资源,是中国的能源基地。
1.7 西部地区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西部,包括新疆、青海、西藏等省份。
这个地区地处高原和山地地带,地形复杂多样。
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景观和矿产资源,是中国的边疆地带。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历史地理名词解释1.《尼布楚条约》:是中俄两国于1689年9月签订的有关中苏边界问题的一个平等的条约。
它规定中俄两国东段边界以额尔古纳河、格尔必齐河和外兴安岭至海为界。
根据该条约,黑龙江以北、外兴安岭以南、乌苏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均属中国领土。
至此,中国东北历史疆域最终确定。
2.《汉书·地理志》:简称“汉志”是,是我国第一部以“地理”命名的著作,开创了正史地理志的体例。
该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
开创了我国历代记述疆域政区的先例。
是研究我国疆域政区必读的文献。
3.《尚方·禹贡》:是《尚书》中的一篇,是我国最古老的地理文献之一。
约成书于战国时期。
该书全文1189字,分为九州、导山、导水、五服等四部分。
书中对黄河流域的记载较详。
是我国古代综合性的地理名著,堪称我国地理著作的始祖。
在我国地理学史上占重要地位,对地理历史学专注产生直接影响。
4.丝绸之路:是指在古代中西经济文化交往中形成的联系亚、欧、非的路上国际交通线。
是德国人李布霍芬在其所著《中国》一书中提出的。
丝绸之路被人们誉为“人类文明的运河,中西文化交流的大动脉,欧亚大陆的历史纽带”。
丝绸之路在古代中西经济和文化的长期交流中逐渐形成了西北、南方、海上三条干道。
5.京杭大运河:是世界里程最长、工程最大、历史最古老的一条人工运河。
全长1794千米。
北起北京,南达杭州,贯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分为江南河、邗沟、会通河、通惠河四段。
为中国的经济发展国家统一社会进步做出了重要贡献,是中华文化的象征。
6.麦克马洪线:是1914年英印政府外交大臣麦克马洪构想的一条藏印分界线。
以喜马拉雅山脊分水岭作为界线,将中国西藏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划在印度一边。
1914年背着中国政府签订《西姆拉条约》。
中国政府从未承认这一条约和麦克马洪线。
因此此线是非法的。
7.闯关东:关东即山海关,是指从清朝到民国数百年间,背井离乡的山东人兴起的闯关东的事件。
是有史以来人类众多的人口移动之一。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的传播同时开发了东北地区。
8.走西口:西口即东虎口,是指山西人从北部出发,一条向西经东虎口出关,进入蒙古草原,一条向东过大同经张家口出关进入蒙古。
这是我国有史以来最大人口移动之一。
有利于民族融合和文化传播,但破坏了草原生态,弊大于利。
简答及论述1.简述近5000年来中国历史气候的变化和趋势。
变化:1)公元前3000年——公元前1100的温暖期;当时黄河流域平均温度比现在高2°左右,冬季1月的平均温度比现在高3°--5°;长江流域在这个时期气候也十分温暖湿润,降水也比现在多。
2)公元前1100年——公元前850年,为我国近5000年以来第一个短暂的寒冷期。
3)公元前770年——公元初年春秋战国到西汉末年为第二个温暖期4)公元初年——600年包括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为第二个寒冷期。
5)600年——1000年,隋唐至北宋初,为第三个温暖期。
6)1000年——1200年,两宋时期为第三个寒冷期。
7)1200年——1400年,南宋中期至元代中期为第四个温暖期。
8)1400年——1900年,明清时期为第四个寒冷期。
趋势:温暖时期一个比一个短,温暖程度一个比一个低,而寒冷期却一个比一个长,寒冷程度,一个比一个强。
2.论述长城的历史作用。
积极1)能够防御掠夺,保护中原王朝安全和人民生活的安定。
2)保护屯田促进北部边区的开发和发展。
巩固了统一,促进了农牧生产,使经济文化有较大发展,推动了口外农业和农村聚落及城镇的兴起和发展。
大大缩小了长城内外经济发展水平的差距。
长城保护边区开发的屏障。
3)保护交通和商业贸易往来。
长城的修筑使农牧产品交换和文化交流在和平的环境中进行,起到了保护和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作用。
也为民间贸易活动的发展提供了安全条件。
保障中西交通大道的畅通,对古代中国与中亚西亚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起了重要作用。
消极1)从军事史来看,长城的功能是有限的,因为历史上并没有一个游牧民族因长城的阻隔而终止南下,战争的胜负和抵御侵略的实力关键在于综合国力和社会稳定。
2)长城阻碍了文明的交流,是北方少数民族地区更加落后。
3. 影响定都和迁都的主要因素。
1)经济条件:将都城建在经济发达地区或接近富庶的地区,有利于保障维持统治集团的物资供应2)地理条件:在地势险要的地方建都,有利于防御外来的攻击保卫王朝的安全在交通发达的地方建都,有利于下达政令聚集财富。
3)政治形势:强盛的王朝将都城建在开拓发展前线附近或外来威胁来自的方向有利于及时有效处理政治军事事务。
衰弱的王朝或政权,把都城建在远离威胁的地方,短期内可以维持生存,统治者为摆脱旧势力的牵制而迁都,可以巩固其统治。
4.香港澳门问题的由来。
香港问题:1)1841年鸦片战争期间,英占领香港岛,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正式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2)1860年2月,英军强占九龙,10月中英《北京条约》正式割让九龙半岛界限以南领土。
3)1898年6月,《中英展拓香港界址专约》“租借”九龙半岛深圳河以南,界限街以北地区。
4)1997年,7月1日,中国政府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香港回归。
澳门问题:1)1553年,葡萄牙殖民者贿赂明朝官员,获准“借住”澳门。
2)1556—1557年。
,改为“租借”向中国政府交租金,但主权仍是中国行使。
3)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停止缴纳租金,并强占氹仔岛、路环岛。
4)1887年《中葡条约》取得澳门“永租权”。
5)1992年12月20日,中国政府恢复对澳门行使主权,澳门回归。
5.两次农业革命对我国环境的影响。
1)使中国农业经济走上了一条扩大山地耕地面积的外延式发展道路,减缓了平地、台地、丘陵地区的人口压力,清除了这些地区人口压力下內延式发展的技术创新和诱发机制。
2)大量亚热带森林变成旱地,种植旱地作物,使得这些地区经济多样性和输出能力开始减弱,成为后世亚热带山地结构性贫困的根源。
3)亚热带高产旱地作物的种植,既使山地人口滋生和发展成为可能,也使平原丘陵地区的战乱灾害而带来饥荒,所造成的人口自然损失得以减缓。
这一切为清中叶以来人口膨胀创造了条件。
4)亚热带高产旱地作物的大量种植,导致山地被大量破坏,使本地区水土流失加重,造成清中叶以来的生态破坏,影响本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也使整个流域的江河生态恶化,影响了整个流域的可持续发展。
6.明朝“九边”重镇所辖长城的范围。
1)辽东镇:东起鸭绿江,西至山海关。
2)蓟镇:东起山海关,西至居庸关灰岭口。
3)宣府镇:东起居庸关,西至西阳河。
4)大同镇:东起镇口台,西至鸦角山。
5)太原镇:西起山西河曲镇黄河岸边,经偏关、雁门关、平型关、龙泉关、固关而达黄榆岭。
6)延绥镇:东起清水营,西至花鸟池。
7)宁夏镇:东起大盐池,西至兰清。
8)固原镇:东起陕西靖边,与延绥镇长城相接,西达皋兰与甘肃镇相接。
9)甘肃镇:东起金城,西至嘉峪关。
7.中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的。
(论述版)1)含义:经济重心的南移指南宋之前,北方经济迅速超越南方,南宋以后经济重心南迁,南方经济发展超过北方。
2)过程:①西晋末年,永嘉之乱,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②唐中期,安史之乱,南北经济趋于平衡。
③五代时期,经济重心继续南移。
④南宋初期,靖康之变,南方经济超过北方。
⑤元明清时期:南方经济重心地位得到巩固和发展。
3)原因:①江南自然条件比北方优越。
②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为江南经济发展创造了稳定的环境。
③北方人民大批南迁,增加了大量劳动力,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和工具。
④南方统治者为了发展实力,重视发展经济。
⑤新的农作物在江南引种,推动了农业生产发展海外贸易发展,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
⑥江南地区各族人民共同劳动。
⑦政治中心的南移(如南朝、南宋),加快了对南方的开发。
4)影响:①对我国交通贸易的影响: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促进了南方沿海成市迅速发展。
海上交通和运河快速发展,促进了与周边国家经济文化交流。
②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人口的南迁在一定程度致使经济重心由北向南转移而经济重心南移反过来促使了北方人民进一步南迁,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③对人才教育的影响:在科举取士中对南方人才需求量增加,南方籍贯状元在数额上形成绝对优势。
9.中国古代移民类型和特点。
类型:1)自北而南离心型迁移:公元311年,永嘉之乱,北方中原人民南迁史称永嘉南迁;公元755年安史之乱后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大规模南迁,中国客家文化。
2)政府强制内需型迁移:秦迁天下富豪12万人到咸阳;明朝时期,江南富商迁于东京。
3)东西向渗透型迁移:宋朝江南移民西迁到湖广,宋末四川人口向南迁移,明清“江西填湖广,湖广填四川”。
4)由内地到边疆开发型移民:西汉曹操,唐朝都屯田戍边西北。
明朝将卫所移民。
5)北方少数民族南移西迁:汉乌孙、大月氏西迁伊犁河,匈奴西迁。
9世纪回纥、突厥西迁;北方五胡十六国内迁。
6)南方非汉族退却型移民:蛮夷、僚、越、昊西南方向平原到山区退却。
7)东南沿海向外移民:17世纪侨居东南亚,近代向东南亚、美欧澳移民。
特点:1)先秦时期:迁移范围小速度慢。
2)秦至元时:北方游牧民族南迁至黄河流域,与北方汉族南迁至长江流域。
3)明—太平天国时期:向山区边缘移动不多见。
4)之后填补空白迁移至东北、台湾,海外移民高潮。
9.中国古代史上三次大规模人口迁移。
第一次:西晋末年永嘉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规模空前的大移民按令地划分,迁入最多的是江苏,约200万左右,占南方人口总数的1/6.第二次:唐中期安史之乱后的人口南迁,这次迁移人口并不太多,却为以后大规模的移民开辟了道路,北方移民的迁入,即大大增加了南方人口,也使南方各地区的人口分布更趋于均衡。
第三次:靖康之变后,北方人口的大规模南迁,东南地区和四川地区是主要迁入地,东南地区既政治重心,所在又相对距离较近,故吸收的移民较多,是以黄河下游和淮河流域地区为移民的主要来源。
10.试析我国古代运河修筑的几次高潮和原因高潮:第一次,春秋战国时期我国运河的兴起。
第二次,秦汉魏晋时期,我国运河水运网的初步形成。
第三次,隋唐,宋时期以洛阳,、开封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
第四次,元明清时期的京杭大运河。
原因:1)为了争夺中原霸主地位和南征南越。
2)加强对全国的政治统治。
3)将南方的城市调往北方。
11.我国历史时期南北大运河的发展过程。
1)隋唐时期大运河分为通济渠、永济渠、邗沟、江南河以洛阳长安为中心。
2)元代的大运河沿途用唐宋时期大运河部分河段外,开凿了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河段,基本形成了现代大运河的大体框架。
3)明清时期又在许多河段基础上对运河进行疏通和开凿,如明初重开会通河,通过修凿淮河北段运河,使黄河运河分立,同时又对江淮之间的运河进行了治理,最终使大运河全线畅通达到极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