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山子传》配套练习(整理精校版)

合集下载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方山子传 苏轼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高中语文 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方山子传 苏轼 课后练习、课时练习

一、选择题组(语用综合题)1.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人文研究的治学类型大概可分三种:一是职业的;二是事业的;三是趣味的。

在这里,只分析其中两种(职业的和事业的)。

职业的研究,这类学者一般有学院学术训练背景,专业基础扎实,对于各种新潮理论运用自如。

职业化有其必要,但也常使研究蜕变为一种批量制作,困于“套路”:首先“资料见底”,即穷搜冥索,收集、整理、甄别、归纳所有材料,(),最后在材料和理论的配置中提出些观点和看法。

不乏识见,却也易为成见、俗见,久而久之,难免思想贫乏,言之无物。

事业的研究则是将治学视为全身心投入的名山之业。

这类学者往往数十年如一日,孜孜不倦,苦行深学,视学术为生命;既高屋建锐,把握全面,又一砖一石,扎实筑基。

其突出者孜孜于学科体系的学理性建构,独创一格,指迷导悟,前贤后彦,学脉绵长,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的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1.下列各句中的括号和文中“(职业的和事业的)”的括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A.我校拥有特级教师(含已退休的)17人。

B.我常常认为(生在)百代之后,未必是不幸,为什么呢?C.他把自己吹得像一条鼓满了风的帆船,来势凶凶(汹汹)地向他走来。

D.语言有三个要素:(1)声音;(2)结构;(3)意义。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B.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这是其次C.其次借助一定理论把材料重新装置、分配、知识化D.其次把材料重新借助一定理论装置、分配、知识化3.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从中可以感受到真切搏动的时代文化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B.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C.从中可以真切感受到时代文化命脉的搏动,其事业之发达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D.从中可以感受到时代文化真切搏动的命脉,其事业之发达与否关乎学科发展之盛衰。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同步练习

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同步练习

《方山子传》练习一、基础巩固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著:戴B.方山子傥见之与傥:或许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失望的样子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精明强干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C.晚乃遁于.光、黄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A.方山子傥见之与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A.余既耸然异之 B.见方山子从两骑C.晚乃遁于光、黄间 D.岁得帛千匹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译文:(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译文:二、阅读鉴赏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7题。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①用财如粪土②而岂山中之人哉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独念”二字一转,回忆陈慥少时情景以及十九年前在岐山的相遇,这是倒叙,但从“今几日耳”又一转,仍然回到此时此地——在岐亭相遇的时间及地点中来。

《方山子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训练及答案

《方山子传》阅读训练及答案《方山子传》阅读训练及答案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1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2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

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注释:①〔朱家、郭解〕西汉著名游侠,《史记·游侠列传》详载二人事迹。

②〔方山冠〕古代的一种帽子。

汉时为祭祀宗庙时乐工舞女所戴。

唐宋时隐士多戴这种形状的帽子。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奉B.折节读书折:改变C.方山子亦矍然矍然:欣喜的样子D.往往阳狂垢污阳:通“佯”,假装5.C/矍然:吃惊注视的样子。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欲以此驰骋当世乃分其骑以为四队B 犹见于眉间多于周身之帛缕C 而其家在洛阳与其骑会为三处D 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是何楚人之多也6.C/A.介词,凭借;介词,把。

B.介词,在;介词,表比较。

C.均为代词,他的。

D.助词,的;代词,这,这么。

7.下列用“/”给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方山子传练习题整理

方山子传练习题整理

《方山子传》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B.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C.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2.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侠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C.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D.前十有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庵,圆顶草屋,在文中指粗陋的住处。

《方山子传》练习题

《方山子传》练习题

请准确翻译下列句子
①【参考答案】(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子、儿女和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注意“而”和“妻子”“ 异”的翻译)
②【参考答案】方山子也显出惊讶的样子,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我把原因告诉了他。

(注意“矍然”“所以”“故”的翻译)
③【参考答案】然而他都抛开了,偏要来到穷僻的山沟里,这难道不是因为他独有会心之处才会如此的吗?(注意“穷”“ 无得”的翻译)
2(1)【参考答案】(有,通“又”;见,通“现”显现;阳,通“佯”假装,与通“欤”语气词吧)
(2)【参考答案】(①古义: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

今义:指纵马奔跑
③古义:妻子儿女。

今义:指男子的配偶。

④古义:任职。

今义:指投身到事业中。

)⑤古义:的原因。

今义:因果连词)
(3)【参考答案】①宗,名词动用,尊奉。

②异,意动用法,认为……奇怪③从,使动用法,使……跟从④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⑤使动用法,使……富足快乐⑥使动用法,使……愤怒。

(4)【参考答案】恰好,副词;适应,动词;到、往,动词;顺从,动词
(5)【参考答案】①和,并列连词②却,③然而,转折连词④并、接着,表承接连词(6)【参考答案】①判断句②判断句、宾语前置句③状语后置句④省略句⑤宾语前置句
五、达标分层训练
A组基础题1【参考答案】C遇:遇合、机会、好运2.【参考答案】A①②结构助词的/③表判断、④表肯定语气3.【参考答案】B.。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方山子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方山子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

高考文言文阅读模拟训练:苏轼《方山子传》(附参考答案与译文)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方山子传苏轼方山子,光、黄①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②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③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倘见之欤?(苏轼《方山子传》)【注释】①光、黄:光州、黄州,治所分别在今河南潢川和湖北黄冈。

②方屋:方形的屋子,此处喻帽子的形状。

③方山冠:唐宋间隐士喜戴的帽子。

汉代儒生祭祀时戴这种帽子。

10.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 闾里之侠皆宗.之宗:推崇B. 余谪.居于黄谪:降职C. 方山子倘.见之欤倘:倘或,或许D. 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等11.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①何为.而在此②譬如为.山,未成一篑B. ①方山子亦矍然.②此岂无得而然.哉?C. ①因谓之.方山子②余告之.故D. ①不可得而.见②人而.不仁,如乐何12. 对下列句子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方山子传(已编训练)

方山子传(已编训练)

8、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乃一篇之主脑。” 选出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 组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③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④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⑤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 ⑥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③④⑥ D.①②⑤ D【③写其“侠”的个性,文题不符;④叙述作者曾见 过他,文题不符;⑥写 “异人”的情况,张冠李戴】
6、下列各组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 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②虽与府吏要,渠会永无缘 B. 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C. ①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②谁为大王为此计者 D. ①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②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 A【A介词,“同、跟”。 B代词,他/助词,的。 C代词,“„„的原因”/助词,表疑问,“呢”。 D代词,“他”/助词,“了”】
7、下列各组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②而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 B.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②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C.①因谓之方山子 ②请以剑舞,因击沛公于坐 D.①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②虽有槁暴,不复挺着 輮使之然也。 D(代词,这样。A①副词,才;②副词,反而、竟然。 B①反问,哪里、怎么;②反问,难道。C①于是,就; ②趁,趁机)
方山子传
苏 轼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翻译文句,弄懂文意;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2、阅读训练 3、了解人物品格,理解作传的意图。
自主学习
一、积累词语:
(第一段)宗、折节、遇、遁、庵、著、遗像 (第二段)适、堵、萧然、自得、意、异 (第三段)独、念、使酒、有、从、岂、因 (第四段)使、显闻、岂、独、无得而然

2020高中语文 4.5《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同步导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2020高中语文 4.5《方山子传》同步练习同步导学 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语文:4.5《方山子传》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阅读《方山子传》,完成1~5题。

1.“①弃车马,毁冠.服②见其所著.帽”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ɡuàn帽子②zhù戴B.①ɡuān帽子②zhuó戴C.①ɡuàn戴着帽子②zhù穿的衣服D.①ɡuān戴着帽子②zhuó穿的衣服答案: B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介词,比。

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答案: A3.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答案: C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4653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4653

高中语文方山子传专项测试同步训练2020.031,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 !(韩愈《师说》)2,下列加点的字读音全不相同的一项是()A.咋舌/咋呼诘难/佶屈聱牙秕政/仳离哺育/逮捕B.蒙骗/蒙尘矫情/骄兵必败糟粕/琥珀佼好/娇妍C.提防/提醒溯源/横槊赋诗汰渍/沙碛祠堂/伺机D.妥帖/请帖谛听/瓜熟蒂落增加/憎恶缟素/竹篙3,下列各项中,标点符号的使用不合乎规范的一项是A.电动汽车能否真正解决汽车污染问题?环保型汽车的发展只有电动车一条出路吗?对于这些问题,目前仍是众说纷纭。

B.几棵弱小的莲子,就在这关注.期盼中慢慢长叶,开花,最后蔓延成片,被朋友喜称为“季荷”。

C.幼时读旧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爱其诗句之美,深恨没能亲自到杭州西湖去欣赏一番。

D.我不知道它是否真是全国最长(大连这座城市很独特,它有许多全国之最),但它所展现给我的,确是最新鲜.最独特的。

4,文言文阅读蒋济字子通,楚国平阿人也。

建安十三年,孙权率众围合肥。

时大军征荆州,遇疾疫,唯遣将军张喜单将千骑,过领汝南兵以解围。

济乃密白刺史,伪得喜书,云步骑四万已到雩娄。

权信之,遽烧围走,城用得全。

拜济丹阳太守。

民有诬告济为谋叛主率者,太祖闻之,曰:“蒋济宁有此事!有此事,吾为不知人也。

此必愚民乐乱,妄引之耳。

”辟为丞相主簿西曹属。

关羽围樊、襄阳。

太祖以汉帝在许,近贼,欲徙都。

济说太祖曰:“刘备、孙权,外亲内疏,关羽得志,权必不愿也。

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

”太祖如其言。

权闻之,即引兵西袭公安、江陵。

羽遂见禽。

文帝践阼,出为东中郎将。

帝问曰:“卿所闻见天下风教何如?”济对曰:“未有他善,但见亡国之语耳。

”帝忿然作色而问其故,济具以答,于是帝意解。

明帝即位,迁为中护军。

时中书监、令号为专任,济上疏曰:“大臣太重者国危,左右太亲者身蔽,古之至戒也。

”诏曰:“夫骨鲠之臣,人主之所仗也。

济才兼文武,服勤尽节,每军国大事,现有奏议,忠诚奋发,吾甚壮之。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苏轼《方山子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

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岐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节选自苏轼《方山子传》)15.下列句子加点字与例句“闾里之侠皆宗之”中“宗”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毁.冠服B.见方山子从.两骑C.方山子怒马.独出D.余既耸然异.之。

16.翻译下面句子。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17.作者为何有“岂山中之人哉”的感慨呢?试简要概括。

【答案】15. D16.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取得功名。

17.原因:少年时意气风发,有豪杰之气;出身于世代功勋之家,做官的话早已声名显赫;家有豪宅,与公侯相当;颇有田产,收入巨多。

(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15.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的语言现象。

解答时,首先要明确题目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其次再明确每一项中这个词的正确解释或用法,最后与之比较,得出正确选项。

D项中加点字和“宗”用法相同,都是意动用法。

16.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

一般要求直译。

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中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方山子传·大铁锤传练习

方山子传·大铁锤传练习

《方山子传》预习作业1、下列各句中字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B.往往阳狂垢污阳:表面上C.园宅壮丽,与公侯等等:等同D.余谪居于黄谪:贬官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B.余既耸然异.之/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呼余宿其家,环堵萧然./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至此者D.使.从事于期间,今已显闻/使.骑逐而射之,不获3. 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 ①②④⑤B. ②④⑤⑥C. ①③④⑤D. ②③④⑥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2)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3)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方山子传》文言知识整理一、疏通文意,掌握文中重要的实词、虚词以及文言特殊句式1、解释下列通假字①前十有九年____________ ②犹见于眉间____________③往往阳狂垢污__________ ④见其所著帽____________2.、指出下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①闾里之侠皆宗之__________________②余既耸然异之____________________ ③见方山子从两骑___________________④岁得帛千匹_____________________⑤亦足以富乐___________________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古今义①欲以此驰骋当世_______________②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_____________③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__________________④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__________________4、解释下列词语在句中的意义①然终不遇__________________ ②晚乃遁于光、黄间______________③适见焉________④方山子亦矍然__________________⑤环堵萧然_____________⑥方山子傥见之欤___________5、指出下列句子中虚词的用法①方耸而高______________ ②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古文观止方山子传》文言文选段练习及答案

《古文观止方山子传》文言文选段练习及答案

《古文观止方山子传》文言文选段练习及答案《古文观止方山子传》文言文选段练习及答案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①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②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③问余所以至此者。

余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余既耸然异之,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九年,余在歧山,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选自《古文观止·方山子传》作者苏轼)【注】①朱家、郭解:二人都是西汉时的游侠,喜替人排忧解难。

②方山冠:汉代祭祀宗庙时乐舞者所戴的一种帽子,唐宋时,隐者常喜戴之。

③矍然:吃惊的样子。

参考译文:方山子,是光州、黄州一带的隐士。

年轻时,仰慕汉代游侠朱家、郭解的为人,乡里的游侠之士都尊奉他。

年岁稍长,就改变志趣,发奋读书,想以此来驰名当代,但是一直没有交上好运。

到了晚年才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名叫岐亭的地方。

住茅屋,吃素食,不与社会各界来往。

放弃坐车骑马,毁坏书生衣帽,徒步来往于山里,没有人认识他。

人们见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且又很高,就说:“这不就是古代乐师戴的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因此就称他为“方山子”。

我因贬官居住在黄州,有一次经过岐亭时,正巧碰见了他。

我说:“啊哟,这是我的老朋友陈慥陈季常呀,怎么会住在这里的呢?”方山子也惊讶地问我到这里来的原因。

我把原因告诉了他,他低头不语,继而仰天大笑,请我住到他家去。

他的家里四壁萧条,然而他的妻儿奴仆都显出怡然自乐的样子。

我对此感到十分惊异。

就回想起方山子年轻的时候,曾是个嗜酒弄剑,挥金如土的游侠之士。

高中语文 45(方山子传)同步练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 选修 试题

高中语文 45(方山子传)同步练习(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新人教版 选修 试题

语文:4.5《方山子传》同步练习(人教新课标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一)阅读《方山子传》,完成1~5题。

1.“①弃车马,毁冠.服②见其所著.帽”中加点字的读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①ɡuàn帽子②zhù戴B.①ɡuān帽子②zhuó戴C.①ɡuàn戴着帽子②zhù穿的衣服D.①ɡuān戴着帽子②zhuó穿的衣服答案: B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的字的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B.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他植者则不然.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解析:A.“而”:都是连词,表递进。

B.“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于”:介词,在/介词,比。

D.“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答案: A3.下面四组中全都是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是( )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解析:①③是描述他的“侠”。

答案: C4.下列各项是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 )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某某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作者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作者以疑问的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话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作者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某某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菲翔学校高中 28方山子传知能优化演练 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试题

菲翔学校高中 28方山子传知能优化演练 选修唐宋散文选读 试题

墨达哥州易旺市菲翔学校2021语文全新教程精品练习:方山子传知能优化演练粤选修〔唐宋散文选读〕一、语段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

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

然终不遇,晚乃遁..于光、黄间,曰岐亭。

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

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

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余谪.居于黄,过岐亭,适见焉.。

曰:“呜呼,此吾故人陈慥季常也,何为而在此?〞方山子亦矍然,问余所以致此者,余告之故。

俯而不答,仰而笑,呼余宿其家。

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余既耸然异之。

1.以下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宗:尊崇,推崇B.晚乃遁.于光、黄间遁:逃跑C.余谪.居于黄谪:贬官D.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妻子:妻子和儿女解析:选B。

B项,遁:隐居。

2.以下各组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一样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B.C.D.解析:选C。

焉,代词,他。

A项,乃:于是/竟。

B项,因,于是/趁机。

D项,也,句末语气词,不译/判断句标志。

3.下面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哪一项()A.方山子是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隐士,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并和他结为好友。

B.方山子就是陈季常,黄州山里人看见他戴的帽子形似古时的“方山冠〞,就称他为方山子。

C.方山子少年时仰慕汉侠朱家、郭解的为人;长大后努力读书,想凭借读书在社会上大展宏图,认为自己是一世豪杰,但始终没有碰上机遇;晚年隐居在光州和黄州之间的一个叫“岐亭〞的小镇上,过着隐居生活。

D.好文章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解析:选A。

A项,“苏轼被贬黄州后认识了他〞错,苏轼和方山子是老朋友,没有想到在黄州相见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配套练习必修教案0505 07:55::【苏轼佳句】○春花无数,毕竟何如秋实。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忍不拨之志。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mǒ总相宜。

○粗缯zēng大布裹生涯,腹有诗书气自华。

《和董传留别》○可使食无肉,不可使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人瘦尚可肥,俗士不可医。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

唯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

★花褪残红青杏小。

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

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

墙里秋千墙外道。

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

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

《蝶恋花》★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

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

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卜算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基础积累】给加点字注音,根据注音写汉字:闾里/三闾大夫( )驰骋( )招聘( )逃遁( )岐亭/歧途( )庵居( )冠服( )著帽( )陈慥( )糙米( ) 矍然/矍铄/攫取( )化干戈为玉帛( )有的放矢( )剽悍( )( ) 勋阀( )( ) 垢污( ) 诟病( ) 奴婢( )血气方gāng( ) 吞声zhízhú( )( ) 含gîu( )忍辱头悬梁,zhuī( )刺gǔ( )hù( )恶不悛自jīn( )功伐chēn( )怪交通zhào( )事切中肯qìng( )独辟xī( )径越zǔ( )代páo( ) jué( )择与世永jué( ) gîu( )骂【基础夯实】1.加点词读音解释正确的是()A.弃车马,毁冠服guàn,帽子B.见其所著帽zhù,戴C.晚乃遁于光、黄间dùn,隐居D.庵居蔬食sì,给……吃2.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怒马独出 (使马怒,即纵马向前)B.方山子亦矍然 (吃惊注视的样子)C.余既耸然异之 (通"悚",惊奇)D.方山冠之遗像 (死者的相片)3.对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稍壮,折节(改变以往的志向和行为)读书B.环堵(环绕房屋的院墙)萧然,而妻子奴婢C.使酒(因酒使性,嗜酒)好剑,用财如粪土D.往往阳狂(假装疯癫)垢污,不可得而见4.对下列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皆弃不取,独来穷(穷僻、偏僻)山中B.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明强干)C.方山子傥(倜傥)见之欤D.欲以此驰骋(放开手脚干一番事业)当世5.对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解释错误的一项()A.闾里之侠皆宗之(以为宗,尊奉,推崇,意动用法)B.余既耸然异之(对……感到惊奇,意动用法)C.见方山子从两骑(跟随)D.岁得帛千匹(每年,名作状)6.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批大郤,导大窾,因其固然C.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徒步往来山中,人莫识也D.①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②然今卒困于此7.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②何为而在此B.①欲以此驰骋当世②亦足以富乐C.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每至于族,吾见其难为,怵然为戒D.①呼余宿其家②其皆出于此乎8.下列加点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②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B. ①余既耸然异之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C.①使从事于其间②使骑逐而射之D.①见方山子从两骑②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9.下列加点词语意义古今一致的一项是()A少时慕朱家、郭解为人 B 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 C 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 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10.对加点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籍独不愧于心乎②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③用财如粪土④纵一苇之所如A.“独”“如”都相同。

B.“独”相同,“如”不同。

C.“独”不同,“如”相同。

D.“独”“如”都不同。

11.对加点词意义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然终不遇②余既耸然异之③环堵萧然④此岂无得而然哉A.①④不同,②③不同B.①④不同,②③相同C.①④相同,②③相同 D.①④相同,②③不同12.下列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①晚乃遁于光、黄间②于是项王乃上马骑B.①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②其贤不及孔子C.①余谪居于黄②多于在庾yǔ之粟sù粒D.①方山子,光、黄间隐人也②臣之所好者道也1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A.呼余宿其家B.犹见于眉间C.往往阳狂垢污D.前十有九年14.下列加点的词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 见其所著帽,方耸而高吾尝跂而望矣B. 过岐亭,适见焉激于义而死焉者也C.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因宾客至相如门谢罪D. 欲以此驰骋当世以勇气闻于诸侯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概括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并不是姓方名山子,而是姓陈名慥字季常,因为他所戴的帽子,帽顶呈方形高高耸起,很像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式,所以人们称他为方山子。

B.方山子从小仰慕游侠朱家、郭解的人品,因此一心想当游侠来"驰骋当世",但是始终没有机会,因而心灰意冷,晚年就隐居在光州、黄州一带,不再与世人交往了。

C.本文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方山子蔑视富贵的精神的赞扬,以及对他的隐居生活的向往,暗含怀才不遇的思想感情,与当时被贬官的心境是一致的。

D.本文写游侠使人感到豪气逼人,写隐居让人觉得沉静如水,人物面貌毕肖神似,表现出描写人物形象的高超艺术。

16.方山子的一生可用“侠”“隐”两字来归纳,下面各句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A.①③④⑤B.②③④⑥C.①④⑤⑥D.②③⑤⑥17.清代王文儒评此文说:“隐字侠字节乃一篇之主脑。

”请选出下面四组中全都具体描述方山子“隐”的生活、思想和行为的一组()①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②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⑤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⑥晚乃遁于光、黄间A.①②④⑤B.①③④⑤C.②④⑤⑥D.②③④⑥18.下列判断错误的一项是()A.方山子,姓陈名慥,字季常。

B. “山中人莫识也”和“独来穷山中”的两个“山中”所指的地方相同。

C.“岐亭”是镇名,“岐山”是山名,岐亭在岐山上。

D. “河北有田”中的“河北”,指黄河以北。

19.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A.陈慥少年即有安邦治国的大志,但是不被朝廷重用,只好隐居光州和黄州的山间。

B.陈慥在隐居期间,住草屋,吃素食,家里什么都没有,清静冷落,但却生活得怡然自乐。

C.陈慥本来有条件做官,更有条件过富足享乐的生活,但他偏偏隐居山间。

一般人对此很难理解。

D.本文为陈慥作传,颂扬他任侠隐居不仕,也委婉地传递出当时的心情和人生态度。

20.说“余既耸然异之”的原因是()A.“少时慕朱家、郭角为人,闾里之侠皆宗之。

”B.“稍壮,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然终不遇。

”C.“俯而不答,仰而笑”,“环堵萧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

D.“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21.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能够表现方山子“壮有大志,晚乃归隐”的一组是()①闾里之侠皆宗之②折节读书,欲以此驰骋当世③庵居蔬食,不与世相闻④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⑤所著帽,方屋而高⑥弃车马,毁冠服,徒步往来山中⑦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⑧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A.①⑤ B.②③ C.④⑥ D.⑦⑧22.下列叙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A.方山子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

B.方山子出身贫寒,但凭自己的能力,受到时人尊敬,本可享受荣华宝贵,但他弃之不取,宁可居山野,自得其乐。

C.记起十九年前的方山子,正当年少血气方刚,一身侠气,如今已是晚年,失去了旧时的威武豪放之气,成为山中淡泊的异人。

D.贬居黄州,与方山子不期而遇,当方山子了解到“所以至此”,不答而笑,接着写方山子的家境,以及其家人的“自得之意”,突出了方山子甘愿隐遁贫贱的品格。

23.下列叙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方山子世有勋阀,可以做官。

但他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加之穿戴奇特,“所著帽,方屋而高”,因此被人们称为方山子,而当了隐士。

B.方山子少时慕游侠,别人也把他当游侠看待;壮时折节读书,欲施展抱负,然而终不遇时,以致愤世嫉俗,走上了归隐之路。

C.听到被贬黄州的缘故后,方山子“俯而不答,仰而笑”,含蓄地表现了他对的理解、同情,以及对排挤苏轼的奸邪小人的蔑视。

D.方山子弃富贵而就贫贱,弃功名而甘寂寞的可贵品质,对正遭贬谪的苏轼触动很大。

本文寄托了的身世之感和对友人的知音之情。

24.下列对文章的分析阐述正确的一项是()A.方山子出身贫寒,自幼苦读,意欲以此驰骋当世,但不得意,晚年隐逸光州、黄州一带,自得其乐。

B.传主少年、壮年时血气方刚,意气风发,一身侠气;晚年时安贫乐道,心境恬淡。

有意识选择这两种具有对比性的行为表现来丰富其形象。

C.尾段以疑问口吻问方山子能否见到那些“阳狂垢污”的“异人”,从“岂山中之人哉”这句中可以看出,答案是否定的。

D.写方山子,实际上是悲“不遇”。

但他方以诗文遭祸,不便直言,于是在文中隐约其辞。

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方山子传》是苏轼在黄州的心态的一种形象的折射。

2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的文章表意,常采用暗示的手法,如本文中“俯而不答,仰而笑”,写的是陈慥有无限感慨,可是没有明说,留待读者自己去体会。

这样写,留有余地,表现力却更强。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26.下列对原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并没有像一般传记记叙人物的姓氏、家世,而是概括了人物自少年、壮年到晚年的生活经历。

B.文章交代了方山子是因宦途失意无官可做而隐居,这一点同大多隐居者没有区别。

C.文章写故友重逢,补充了能突出人物精神风貌的细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