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方山子传》同步练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方山子传》练习
一、基础巩固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著:戴
B.方山子傥见之与傥:或许
C.方山子亦矍然
..矍然:失望的样子
D.精悍
..之色,犹见于眉间精悍:精明强干
2.下列每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
A.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B.余既耸然.异之他植者则不然.
C.晚乃遁于.光、黄间冰,水为之,而寒于.水
D.呼余宿其.家其.皆出于此乎
3.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方山子傥见之与
B.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
C.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D.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
4.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属于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 )
A.余既耸然异之 B.见方山子从两骑
C.晚乃遁于光、黄间 D.岁得帛千匹
5.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见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岂古方山冠之遗像乎?”因谓之方山子。
译文:
(2)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译文:
二、阅读鉴赏
课内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 ~7题。
独念方山子少时使酒好剑,用财如粪土。
前十有九年,余在岐下,见方山子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
鹊起于前,使骑逐而射之,不获。
方山子怒马独出,一发得之。
因与余马上论用兵及古今成败,自谓一世豪士。
今几日耳,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而岂山中之人哉?
然方山子世有勋阀,当得官,使从事于其间,今已显闻.。
而其家在洛阳,园宅壮丽,与公侯等.;河北有田,岁得帛千匹,亦足以富乐。
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此岂无得而然哉?
余闻光、黄间多异人,往往阳.狂垢污,不可得而见,方山子傥见之与?
6.方山子的一生可以用“侠”、“隐”两个字来归纳,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均能表现其“侠”的特点的一组是( )
①用财如粪土②而岂山中之人哉③从两骑,挟二矢,游西山④怒马独出,一发得之⑤精悍之色,犹见于眉间⑥皆弃不取,独来穷山中
A.①③④⑤ B.②③④⑥
C.①④⑤⑥ D.②③⑤⑥
7.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独念”二字一转,回忆陈慥少时情景以及十九年前在岐山的相遇,这是倒叙,但从“今几日耳”又一转,仍然回到此时此地——在岐亭相遇的时间及地点中来。
B.文章最后写“光、黄间多异人”,而自己却“不可得而见”,于是推测方山子或许可以看到他们,从这可以看出作者并没有将方山子归于“异人”一类。
C.本文与一般的传记不同,不是以陈慥的经历为线索,而是以自己的观感为线索,这样写,内容就显得更真实,更富于情趣。
D.文中描写陈慥的语句,简洁而生动,能够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表现了苏轼高超的写人叙事技巧。
课外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 8 ~12 题。
黄庭坚传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警悟,读书数过辄诵。
舅李常过.其家,取架上书问之,
无不通,常惊,以为一日千里。
举进士
..,调叶县尉。
熙宁初,举四京学官,第文为优,教授
北京国子监
...,留守文彦博才之,留再任。
苏轼尝见其诗文,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知太和县,以平易为治。
时课颁盐策,诸县争占多数,太和独否,吏不悦,而民安之。
哲宗立,召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丁母艰。
庭坚性笃孝,母病弥年,昼夜视颜色,衣不解带,及亡,庐墓下,哀毁得疾几殆。
服除,为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出知宣州,改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论《实录》多诬,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摘千余条示之,谓为无验证。
既而院吏考阅,悉有据依,所余才三十二事。
庭坚书“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至是首问焉。
对曰:“庭坚时官北都,尝亲见之,真儿戏耳。
”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贬涪州别驾、黔州安置,言者犹以处善地为骫法。
以亲嫌,遂移戍州,庭坚泊然,不以迁谪介意。
蜀士慕从之游,讲学不倦,凡经指授,下笔皆可观。
徽宗即位,起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知舒州,以吏部员外郎召,皆辞不行。
丐郡,得知太平州,至之九日罢,主管玉龙观。
庭坚在河北与赵挺之有微隙,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承风旨,上其所作《荆南承天院记》,指为幸灾,复除名,羁管宜州。
三年,徙.永州,未闻命而卒,年六十一。
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学甫而不为者。
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庭坚于文章尤长于诗,蜀、江西君子以庭坚配轼,故称“苏黄”。
轼为侍从时,举.以自代,其词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之语,其重之也如此。
初,游灊皖山谷寺、石牛洞,乐其林泉之胜,因自号.山谷道人云。
(选自《宋史·黄庭坚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舅李常过其家过:经过
B.闻者壮.之壮:称赞(他的胆量)豪壮
C.俾.前史官分居畿邑以待问俾:使,让
D.举.以自代举:举荐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进士”,古代科举殿试及第者之称。
分为三甲:一甲三人,赐进士及第;二、三甲,分别赐进士出身、同进士出身。
B.“国子监”,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教育管理机关和最高学府,其具备了两种功能,一是国家管理机关的功能,二是国家最高学府的功能。
C.“徙”,古代指对官员的贬谪流放,也指一般的官职调动,本文指贬谪流放。
D.“号”,中国古代人于名、字之外的自称,多为自己所起,亦有他人所起,与名、字有密切联系。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B.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C.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D.逾年迁/著作佐郎/加集贤校理/《实录》成/擢起居舍人
11.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黄庭坚奉命修订《神宗实录》,他据实直书,却被章敦、蔡卞及其党羽诬陷并盘问。
面对盘问,他照实回答,毫无顾忌,因此被一再贬官。
B.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掌权后,挟嫌报复,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乘机将他除名管制。
C.黄庭坚的学问文章,天性生成,人们的评价很高,说他诗比杜甫,文配苏轼,其人其文深获苏轼推崇。
D.该传记按时间的顺序介绍人物的生平、性格和文学成就,材料翔实,结构清晰,全面真实地展示了一代名人的风貌。
12.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以为超逸绝尘,独立万物之表,世久无此作,由是声名始震。
译文:
(2)凡有问,皆直辞以对,闻者壮之。
译文:
三、语言运用
13.在下面一段文字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
每处不超过 15 个字。
中国自古不乏爱好美食的文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因为孟子说过“君子远庖厨”,品鉴美食是件风雅事,文人爱好做饭就未免失身份。
苏轼偏不在乎,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还极爱下厨房,以大胆的创意和实践精神,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诸如“东坡鱼”“东坡肘子”“东坡羹”“东坡豆腐”等,这些名菜和他流传至今的诗词文章一样“脍炙人口”,其中最著名的,要属“东坡肉”。
14.下面文段有三处推断存在问题,请参照①的方式,说明另外两处问题。
遇到不顺心的事,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
在倾诉的过程中,将心中的苦恼和盘托出,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
而朋友的安慰,或许能让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
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
①找朋友倾诉并不一定能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参考答案:
1. C 项,矍然:惊讶相看的样子。
2. A(A 项,“而”,都是连词,表并列。
B 项,“然”,形容词词尾,……的样子;代词,这样。
C 项,“于”,介词,在;介词,比。
D 项,“其”,代词,他的;副词,大概,表推测。
)
3. C (A 项,“傥”通“倘”;B 项,“有”通“又”;D 项,“见”通“现”。
)
4. C (A 项,异:意动用法,以……为异。
B 项,从:使动用法,使……跟从。
D 项,岁:名词作状语,每年。
)
5. 答案:(1)看到(他)戴的帽子上面方方的而且又很高,就说:“这难道是古代方山冠遗留下来的样子吗?”于是便称他为“方山子”。
(2)我听说光、黄二州一带有很多奇人逸士,常常假装疯癫,浑身肮脏,人们无法见到这些人,方山子或许见过这种人吧?
6. A(②⑥表现的是方山子的“隐”,排除即可。
)
7. B(文章最后一段是推开一笔,由叙光、黄间多异人以暗示方山子也是异人。
)
8. A (A 项,过:造访。
)
9. D (古人的号与名、字无联系。
)
10. C(首先通读,大致了解整段文意;然
后抓住标志词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
“迁”“加”“擢”属官职升迁调动专用词,其是解答本题的关键。
)
11. A(B 项,“抓住黄庭坚《荆南承天院记》的问题大做文章”表述不准确,是陈举秉承赵挺之的意向,指责黄庭坚对灾祸庆幸;C 项,“诗比杜甫”错,是陈师道说黄庭坚作诗是向杜甫学习的,并不是诗歌成就可与杜甫相提并论了;D 项,“按时间的顺序”错,前三段按时间的顺序记叙其生平经历,第四段概述其文学成就。
)
12. (1)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2)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直言回答,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13. 参考答案:①但爱好做饭的文人却并不常见②他不仅爱好美食③做出许多流传至今的名菜
14. 参考答案:②得到朋友的理解不一定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
③思考角度的变化不一定能让我们走出困境。
解析:解答这类问题,应注重分析语句的意思,从逻辑的角度判断这些说法的正误。
比如“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就可以减轻压力,让自己放松”的说法过于绝对,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可能可以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但找个朋友倾诉一下和起到减压或放松的效果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同理可证,“如果能得到朋友的理解,就能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的说法过于绝对,得到朋友的理解,也许可以帮我们缓解消极情绪,但得到朋友的理解和缓解消极情绪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思考角度的变化,势必让我们走出困境”的说法过于绝对,思考角度的变化,也许能让我们走出困境,但思考角度的变化和走出困境之间没有必然联系。
《黄庭坚传》参考译文:
黄庭坚字鲁直,洪州分宁人。
幼年即机警聪明,读书数遍就能背诵。
他舅舅李常到他家造访,取架上的书问他,他没有不知道的,李常非常奇怪,以为他是一日千里之才。
后黄庭坚考中了进士,任叶县县尉。
熙宁初参加四京学官的考试,由于应试的文章最优秀,担任了北京国子监教授,留守文彦博看中了他的诗文,留他再任教。
苏轼有一次看到他的诗文,以为他的诗文超凡绝尘,屹然独立于千万诗文之中,世上好久已没有这样的佳作。
由此他的名声开始震动四方。
黄庭坚担任太和县知县,以平易治理该县。
当时颁布征收分摊盐的政策,其他县都争着占多数,太和县独不这样,县吏们不高兴,可是该县的老百姓都喜欢。
哲宗即位后,召黄庭坚为校书郎、《神宗实录》检讨官。
过了一年,升迁为著作佐郎,
加集贤校理。
《实录》修成后,提拔为起居舍人。
遭母丧。
黄庭坚性情至孝,母亲病了一年,他日夜察看颜色,衣不解带,母亲死后,筑室于墓旁守孝,哀伤成疾几乎丧命。
丧服解除后,任秘书丞,提点明道宫,兼任国史编修官。
绍圣初年,黄庭坚出任宣州知州,改知鄂州。
章敦、蔡卞与其党羽认为《实录》多诬陷不实之辞,使前修史官都分别居于京城附近各处以备盘问,摘录了千余条内容给他们看,说这些没有验证。
不久,经院吏考察审阅,却都有事实根据,所剩下的只有三十二件事。
黄庭坚在《实录》中写有“用铁龙爪治河,有同儿戏”
的话,于是首先盘问他。
黄庭坚回答道:“我当时在北都做官,曾亲眼看到这件事,当时的确如同儿戏。
”凡是有所查问,他都直言回答,听到的人都称赞他胆气豪壮。
黄庭坚因此被贬为涪州别驾、黔州安置,攻击他的人还认为他去的是好地方,诬他枉法。
后因亲属之嫌,于是移至戍州,黄庭坚对此像没事一样,毫不以贬谪介怀。
四川的士子都仰慕他,乐意和他亲近,他向他们讲学不倦,凡经他指点的文章都有可观之处。
徽宗即位,起任黄庭坚为监鄂州税,签书宁国军判官,舒州知州,又以吏部员外郎召用,他都推辞不就。
请求为郡官,得任太平州知州,上任九天就被罢免,主管玉龙观。
黄庭坚在河北时与赵挺之有些不和,赵挺之执政,转运判官陈举秉承他的意向,呈上黄庭坚写的《荆南承天院记》,指斥他对灾祸庆幸,黄庭坚再一次被除名,送到宜州管制。
三年后流放到永州,黄庭坚未听到宣布命令就死了,终年六十一岁。
黄庭坚的学问文章,是天性生成的,陈师道认为他的诗得法于杜甫,学杜甫而又不模仿杜甫的诗。
他擅长行书、草书,楷书也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都游学于苏轼门下,天下称为“苏门四学士”,而黄庭坚写文章比写诗更擅长,四川和江西的有德君子都认为黄庭坚可匹敌苏轼,并称“苏黄”。
苏轼做侍从官时,曾举荐黄庭坚代替自己,推荐词中有“瑰伟之文,妙绝当世,孝友之行,追配古人”的话,他看重黄庭坚竟到了这种地步。
起初,黄庭坚游灊皖的山谷寺、石牛洞,喜欢该地方林泉优美,因而自号为山谷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