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讲义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_(教育学__教育心理学)_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中学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得发展1、教育得本质:教育就是培养人得一种社会活动。
就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社会生产经验、生活经验得基本途径。
广义得教育指凡就是增进人们知识与技能、影响人们思想观念得活动都具有教育意义。
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受到得各种有目得得影响。
2、狭义得教育指以影响人得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得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就是教育者根据一定得社会要求,有目得、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得工作,对受教育者得身心施加影响,促使她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得活动。
P1 学校教育又叫正规教育、制度化教育。
3、现代教育制度得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得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得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得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得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得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得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就是学校得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得六艺教育P5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
礼就是分上下、分尊卑,维持世袭等级制得典章制度与道德规范;乐就是祭鬼神、祀天地、颂扬帝王贵族、鼓舞军心得音乐与舞蹈;射、御就是射箭、驾车等方面作战技术;书就是语言文字得读写以及文学历史方面得知识;数就是计算以及天文历法等自然科学方面得知识。
封建社会,四书(论语大学中庸孟子)五经(周易诗经尚书礼记春秋)就是教育得主要内容。
(2)●古代埃及教育得一大特征就是:“以僧为师”、“以(书)吏为师” P7古代埃及设置最多得就是文士学校。
(3)●古代雅典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有文化修养与多种才能得政治家与商人培养政治家、商人为目得,注重身心与谐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得目得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得特征P8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得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
教育学考试大纲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要求《现代教育学》是教育理论体系中紧蜜结合现实的一门基础学科,是研究作为培养人的这种社会现象及其规律的一门科学。
具有科学性、思想性、应用性、艺术性等特点。
本课程是教师从业的一门必修基础公共课程。
学习本课程有助于教师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认识教育的基本规律,掌握一定的教育教学技能,明确办学育人的社会主义方向,使教师更好地从事教育教学工作。
本课程以贯彻《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和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培养适应21世纪我国现代化建设所需要的人才为出发点,精心筛选了课程内容。
其内容包括:教育基本规律;教育目的;教师与学生;学校教育制度;学校德育工作;教学工作;班主任工作;课外校外教育工作;学校管理工作;基础教育改革;教育科研;教育现代化等十三个方面。
学习本课程的主要目的在于,通过自学或社会助学,使学员熟悉教育的基本规律和中小学的办学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思想,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坚持社会主义的办学方向;提高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方法和教育基本理论知识去分析、研究、指导中小学教育工作和教育改革的能力,从而增强教育教学的目的性。
第二部分有关说明与实施要求为了使考纲的规定在个人自学、社会助学和考试命题中得到贯彻落实,现对有关问题作如下说明,进而提出具体要求。
一、关于考试要求的说明为使考试内容具体化和考试要求标准化,本考纲在列出课程内容的基础上,对各章规定了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
明确考核知识点和考核要求,使自学应考者能够进一步明确考试内容,更有目的地自学教材;使社会助学者能够更全面地有针对性地分层次进行辅导;使考试命题能够更加明确命题范围,更准确地安排试题的知识能力层次和难易度。
在考核要求中,按照识记、领会、应用三个层次规定其应达到的要求。
其中“应用”层次,还可分为“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两个层次。
三个层次是递进等级关系。
各层次的含义是:识记:能知道有关名词、概念、知识的意义,并能正确认识和表达,是低层次的要求。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讲义第7章
二、教学的意义
①教学是严密组织起来的传授系统知识、促进学生发展的最有效的形式。
②教学是进行全面发展教育、实现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三、教学的任务
1.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基础知识:是指构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及其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等及其系统。
直接经验:学生通过亲自活动、探索获得的经验。
间接经验:他人的认识成果,主要指人类在长期认识过程中积累并整理而成的书本知识,此外还包括以各种现代技术形式表现的知识与信息。
两者之间必然联系:①学生认识的主要任务是学习间接经验。②学习间接经验必须以学生个人的直接经验为基础。 ③防止忽视系统知识传授或直接经验积累的偏向。
但是,教学过程又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即它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具有不同于人类总体认识的显著特点:(1)间接性 (2)引导性 (3)简捷性,
2、教学过程也是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
教学≠发展。教学与发展是教学过程中的一对基本的矛盾,正式这对矛盾的存在、运动,推动了教育的发展,成为教学运行的原动力①教学过程主要是按一定的认识(即学习)任务和内容,依据认识论的规律和学生认识特点而组织、进行的逐步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活动过程,教学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发展;②教学受制于学生的发展水平;③教学促进学生的发展。
3.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教学的地位
教学是实现教育的目的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工作的核心、中心,学校要以教学为主。
教学具有让学生掌握知识和技能、发展智能和形成令好的个性品德的功能,是我们进行德育、智育、美育、体育和劳动技术教育主要渠道。一个学校的教育质量如何人主要是由各科的教学质量决定的。
发现教学模式是使学生与教材直接“对话”,是学生在自学基础上的创造。学生获得知识的程序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程序,是一种创造性思维参与的“探究性学习”。我们说发现教学模式虽然存在费时费力且适应面较狭窄等方面的局限性,但这种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学习迁移能力以及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等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地说,它的作用体现在:①学生通过自己对问题的探究和对信息的加工处理,并与原有知识模式结合起来,重新组织建构新知识,提高了学生智慧的潜力;②通过“发现”的过程,引起学生“发现的兴奋感”,学生可以“将发现作为奖赏而自行学习”,培养了学习兴趣。学生容易从学习过程中得到了较大的满足,从而使学生学习的外部动机转向内部动机;③学生在发现的过程中学会了探究式的方法;④有助于学生对所学的信息和知识保持记忆和检索。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理论: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
第六章教学理论与实践(考试大纲)[要求]1.识记教学、智力、课程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过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班级授课制、课的类型和结构等概念。
2.理解和掌握教学过程的本质和规律、教学原则、教学方法、教学基本环节的内容。
3.能运用教学过程的规律、教学原则解释说明有关教学实践的具体问题。
(一)教学概述l.教学的概念教学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组成的传递和掌握社会经验的双边活动。
2.教学的作用与地位(1)教学的作用:教学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2)教学的地位:①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学为主、全面安排的原则;②以教学为主,要求在时间上大部分用于教学;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发挥教师主导作用;③以教学为主,并非教学惟一。
4.教学的任务(1)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形成基本技能、技巧;(2)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3)发展学生体力,提高学生健康水平;(4)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形成科学世界观的基础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二)课程与教材1.课程的意义课程是计划化的学习经验,是为实现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科以及目的、内容、范围、分量和进程的总和。
课程涉及教师教什么和学生学什么的问题,它是学校教育的核心,是学校培养未来人才的蓝图。
2.课程内容(1)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的发展规律的基础知识;(2)关于一般智力技能和操作技能的知识经验;(3)关于对待世界和他人的态度的知识经验。
3.课程内容的具体表现形式在我国,课程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即课程计划(教学计划)、学科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和教材。
(1)课程计划①课程计划的概念: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
②课程计划的组成部分:课程设置,课程开设顺序,教学时数,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③制定课程计划的原则:教学为主,全面安排;互相衔接,相对完整;突出重点,注意联系;统一性、稳定性和灵活性相结合。
教师资格证 教育学考试大纲_详细整理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定义: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P1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广义的教育是指,凡是增加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2、学校教育制度的发展:1)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前制度化教育:教育形态已经趋于定型但不完全稳定。
特点是:教育主题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由以上因素结合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制度化教育:19世纪下半期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是教育制度化的标志清朝末期,科举制度的废除以及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和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标志着中国近代完备的学制体系的形成非制度化教育思潮:它针对了制度化教育的弊端,同时又不完全否定制度化教育;核心思想是:教育不应再限制于学校的围墙之内。
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教育的发展过程:古代、文艺复兴后欧洲、近代(16—19世纪)、20世纪以后教育发展1)、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中国古代教育夏代:中国在4000多年前的夏代就有了学校教育的形态。
孟子最早提到学校: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西周以后,学校教育制度(是指一种教育制度,不是清朝末期形成的制度化教育这种教育模式)就已经发展到比较完备的形式,有了“国学”与“乡学”之分。
西周教育制度形成之后,形成了六艺教育P5,六艺指:礼、乐、射、御、书、数。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讲义第6章
七、我国的新课程改革
1、改革的背景
国际竞争日益激烈,促使各国进行教育改革;传统课程已不适应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学生个性、主动性以及创造性长期受到漠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
2、阶段
1999年6月1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1、泰勒(R.W.Tyler)提出的四大课程基本问题:
(1)学校应努力达成什么目标?(2)提供哪些的教育经验才能实现这一目标?
(3)如何有效地组织这些教育经验?(4)如何确定这些教育目标是否达到?
2、学科中心主义课程理论
(1)代表人物:布鲁纳(B.S.Bruner)和施瓦布(J.J.Schwab)
4、我国课程改革的目标
(1)改革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的偏向,强调课程要促进每个学生身心发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2)改革过分强调学科独立性,课程门类过多,缺乏整合的偏向,加强课程结构的综合性、弹性与多样性;(3)改革强调学科体系严密性,过分注重经典内容的倾向,加强课程内容与现代社会、科技发展及学生生活间的联系;(4)改革教材忽视地域与文化差异,脱离社会发展、科技发展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倾向,深化教材多样化的改革,提高教材的科学性和适应性;(5)改革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改进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6)改革评价考试过分偏重知识记忆,强调选拔与甄别功能的倾向,建立评价指标多元、评价方式多样、关注结果、重视过程的评价体系;(7)改革过于集中的课程管理政策,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提高课程适应性。
②在1958年的“教育革命”中,由于片面强调劳动和参加社会实践,消弱了科学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导致教学计划混乱,教学质量严重下降。
2024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讲义
2024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讲义2024年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重点讲义一、考试科目与内容小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科目主要涉及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小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等知识。
具体内容包括教育目的、教育制度、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小学班级管理、班主任工作、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与评价、学科知识与教学等。
二、重点知识点梳理1、教育目的:了解教育目的的内涵与外延,掌握教育目的的功能与价值,理解教育目的的实现途径与方法。
2、教育制度:熟悉我国现行教育制度,了解各级各类学校的教育层次和类型,关注教育制度的发展与改革。
3、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掌握小学生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基本特点,理解影响小学生发展的因素,了解小学生健康成长的标准和保障。
4、小学班级管理:掌握班级管理的概念与原则,熟悉班级管理的模式与方法,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
5、班主任工作:了解班主任的职责与角色,掌握班主任工作的策略与方法,提高班主任的综合素质与能力。
6、课程设计:理解课程设计的概念与原则,掌握课程设计的方法与技巧,了解新课程改革的理念与实践。
7、教学过程与评价:掌握教学过程的要素与特点,理解教学原则与方法,熟悉教学评价的标准与工具,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
8、学科知识与教学:掌握所教学科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方法,了解学科特点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提高所教学科的教学设计与实施能力。
三、复习方法与技巧1、全面复习:通读教材,全面掌握教育理论、课程与教学论、小学学科知识与教学等知识,形成初步的知识框架和体系。
2、重点突破:针对重点知识点进行深入学习和理解,结合例题和实际案例进行练习和掌握。
3、实践应用:结合实际教学情境,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教学设计与实施的能力。
4、模拟测试:进行模拟考试,检测知识掌握程度和应试能力,针对不足进行补充和强化。
四、备考资料与建议1、教材复习:选用教育部推荐的教材,结合考试大纲进行系统复习。
2011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讲义第四章
2011 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讲义第四章:教育目的第四章 教育目的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1、狭义的概念:教育目的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 定。
广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受到教育在身心诸 多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什么样的结果。
2、教育研究教育目的,是要研究社会上的教育目的,它对个人的教育目的起着指导、调节、 统摄作用。
3、教育目的的结构:是教育目的的组成部分及其相互关系。
教育目的一般有两部分组成: 一是就教育所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也就是受教育者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规定(培养出来的人应该为什么样的社会服务, 应当符合什么样的阶级利益)。
其中关于身心素质的规定是教育目的结构的核心部分。
4、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教育目的(国家或思想家理想中的) 学校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目标(课程或者教学的) 二、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 教育目的是由人提出的,属于意识范畴,它的形式是主观的,但人提出教育目的是有其现实 的社会根源,它的内容是客观的。
教育目的是来自客观世界,来自现实社会。
社会系统的各 种因素都对教育目的发生影响, 其中,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结成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存在和发展 的物质基础,也是教育目的产生和变化的现实基础。
首先,教育目的是受生产力制约的。
在社会发展中,生产力的发展起着最终的决定作用,从 而也是制约教育目的的最终决定因素。
其次, 教育目的也受一定的生产关系和以这种生产关 系为基础的政治观点、政治设施的制约。
在阶级社会里,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阶级性。
我们肯定教育目的的社会制约性,并不意味着在提出教育目的时无需考虑受教育者的特点。
事实上,对受教育者的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是指教育目的的提出者或从事教育活动的主体依据自身的需要对教育 价值作出选择时所持的一种倾向。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一、教育学的概述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以及教育规律的社会科学。
它旨在揭示教育与人的发展、教育与社会的关系,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有意识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它伴随着人类社会的产生而产生,并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包括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等要素。
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从古代的教育思想到近代教育学的形成,再到现代教育学的多元化发展,每一个阶段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贡献。
二、教育与人的发展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在生理和心理方面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过程。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首先,教育是一种有目的地培养人的活动,它能够引导个体朝着预定的方向发展。
通过教育,个体可以获得知识、技能和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其次,教育能够激发个体的潜能。
每个人都具有潜在的发展能力,而教育可以创造条件,使这些潜能得以充分发挥。
此外,教育还能够促进个体的个性化发展。
教育尊重个体的差异,因材施教,帮助个体形成独特的个性特征和兴趣爱好。
然而,教育对人的发展并不是万能的。
个体的发展还受到遗传、环境和个体主观能动性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遗传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生理前提和可能性,环境为人的发展提供了现实条件,而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则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三、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
教育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的制约,同时又对社会的发展产生反作用。
教育与社会政治的关系表现为,政治制度决定着教育的性质和目的。
不同的政治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和内容也有所不同。
同时,教育也能够为政治的稳定和发展培养所需的人才,促进政治的改革和进步。
教育与社会经济的关系十分密切。
经济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规模、速度和质量。
经济的发展为教育提供了物质基础和条件,而教育通过培养高素质的劳动力和创新人才,能够促进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2011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讲义第八章
2011 年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考试大纲讲义第八章:教学(中)第八章 教学(中) 第四节 教学原则 教学原则是有效进行教学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
它既指导教师的教,也指导学生的学,应贯 彻于教学过程的各个方面和始终。
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教学原则主要有: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 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可接受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 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是指教学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 授予学生以科学知识, 并结合知 识教学对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品德和正确人生观、科学这世界观教育。
贯彻科学性和思想统一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保证教学的科学性。
②发掘教材的思想性,注意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③教师要 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知识为主导, 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 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
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
②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③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
④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三、直观性原则 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 引导学生形成 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 展认识能力。
贯彻直观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
②直观要与讲解相结合。
③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例如:儿童文学的鼻祖——夸美纽斯——其著作是《世界图解》 四、启发性原则 启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 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 问题的能力。
贯彻启发性原则的基本要求: ①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冲刺讲义
考试形式与试卷结构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采用闭卷笔试形式,考试 时间为120分钟。
试卷结构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简答题、论述题和材料分析题 等题型。
单项选择题和多项选择题主要考查考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情况,简答题和 论述题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理论和实践的理解和分析能力,材料分析题 主要考查考生对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分析和解决能力。
内容
教学设计技能包括分析学生特点、确定教学目标、选择教学方法、 编写教案等环节。
要求
教学设计应遵循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的创 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教学实施技能
定义
教学实施技能是指教师在 课堂上根据教学设计,运 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技巧, 完成教学目标的能力。
内容
教学实施技能包括课堂组 织、讲授、提问、演示、 互动等环节。
案例四
某高校学生因考试作弊被取消 学位证书案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考试大纲包括考试目的、考试 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等 部分。
考试内容与要求
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教育基础、学 生指导、班级管理、学科知识与 教学能力和教学设计等五个方面
。
考试要求考生掌握教育基础知识 和基本理论,具备教育教学实践 能力,能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中
的问题。
考生需要了解学生的身心发展特 点,掌握班级管理的基本方法, 具备学科知识和教学能力,能够
教学过程
合理安排教学环节,包括导入、讲 授、巩固练习、总结等,注重启发 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 程。
教学原则与方法
巩固性原则
教师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加深记忆和理解,提高知识应用能力。
科学性与思想性统一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XXX
中学教师资格证考试大纲(教育学+教育心理学)XXXXXX教育学考试大纲纲要XXX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第一节教育的发展1、教育的本质: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
2、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
P13、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二战以后世界各国教育制度呈现出的共同发展趋势)P4(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相衔接;(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并延长义务教育年限;(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日益淡化;(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4、不同国家古代学校教育的形态(1)●中国在夏代,就有了黉舍教育的形态。
●“夏曰校、殷曰序、XXX,学则三代共之”中"校、序、庠、学"都是学校的名称。
●中国古代社会的六艺教育P51礼、乐、射、御、书、数。
以礼、乐为中心(2)●古代埃及教育的一大特征是:“以增为师”、“以(书)吏为师”P7(3)●古代雅典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政治家、商工钱目的,注重身心协调发展,教育内容丰富,方法灵活.(4)●古代斯巴达教育的目的及特点P7培养军人,强调军事体育与道德灌输,内容单一,方法严厉.5、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P8阶层性、道统性、专制性、呆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6、近代教育的特点P9(1).国家加强对教育的重视与干预,公立教育崛起;(2).初等任务教育普遍实施;(3).教育世俗化;(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7、二战以后天下教育的新特点P10教育的终身化、全民化、民主化、多元化、教育技术的当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2规律的科学。
P111、历史上的教育学思想(1)中国古代的教育学思想●孔子的教育教学思想P11XXX(公元前551——479)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和教育思想家。
教育学考试大纲课件(新版教师资格证学生)
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 标、教师的教学目标等,构成一个完整的 教育目的体系。
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
现代教育目的的特点
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是社会的政治、 经济制度和文化传统。
现代教育目的越来越强调培养学生的主体 性、创造性、全面性和发展性,以适应未 来社会发展的需要。
教育制度
教育制度的定义
教师评价的方法
教师评价的方法包括学生评教 、同行评价和自我评价等。
04
教育学的实践应用
课程设计
01
02
03
04
课程目标
明确课程的教育目的,确保课 程内容和教学活动的针对性。
课程内容
根据学生需求和学科特点,选 择合适的教学内容,注重知识
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课程实施
合理安排教学进度,采用多种 教学方法和手段,提高教学效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
总结词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与范围是教育学学科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对于确定教育学的学科边界 和研究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详细描述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包括教育规律、教育价值、教育过程、教育 方法、教育评价等方面。教育学的研究范围广泛,涉及到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 育等多个领域,以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个层次。同时,教育学还涉及
到心理学、社会学、哲学等多个学科领域,需要跨学科的研究和合作。
02
教育学的理论基础
哲学基础
详细描述
总结词:探讨教育本质、目 的和价值
01
探讨教育的本质,即教育是
什么,教育的目的和价值。
02
03
分析哲学对教育的影响,如 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
04
05
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大纲讲义第9章
(2)课题(单元)计划。订好学年或学期教学进度计划后,教师还要对教材中的一章、一课或一个较大的单元,进行全盘考虑,并在此基础上,写出课题(单元)计划。内容包括:课题名称、本课题教学目的、任务、课时划分及各课时的主要内容,本课题各课的类型和整体方法结构,以及本课题知识的巩固、运用和检查的具体安排等。这个计划一般都要考虑,但不一定非要写出来,可体现在课时计划中。
(二)上课——教育过程的中心环节
上课是教师从事课堂教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它直接关系到教育的成败,是提高教育质量的关键。上教师要上好一堂课,必须做到以下几点,这也是评课的一般标准:1、目的明确,重点突出;2、内容正确,掌握熟练;3、方法恰当,启发思维;4、语言清晰,教态自如;5、教书育人,调动全体;6、结构合理,组织得好。上课的基本操作程序:组织教学、检查复习、教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
掌握课的类型和结构对教学有重要意义,能更好的完成教学任务。掌握课的结构有助于掌握每一种课的性能与操作过程,以便发挥各种课在教学中的作用。
2. 教学的辅助组织形式
教学有哪些辅助形式?它与上课有何关系?
教学的辅助形式有:作业、参观、讲座、辅导等。教学辅助形式以巩固、加深和补充课堂教学的知识,弥补上课在照顾学生个别差异、进行因材放施教方面之不足。
(一)备课——课堂教学的准备和先决条件
备课是对教学工作的策划,是整个教学工作的第一环,它是课堂教学活动顺利进行的先决条件。教师备课的具体工作如下:
1、备教学内容
备教学内容就是研究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钻研教材、阅读有关参考资料等。课程标准是教材编写、教学、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体现国家对不同阶段的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并规定各门课程的性质、目标、内容框架,提出教学和评价建议。研究课程标准就要理解课程标准的精髓,领会课程标准的内涵与理念。钻研教材就是要掌握教学的基本内容。掌握教材一般可分三个水平:“懂、透、化”。懂,就是要对教材上的每一知识点甚至包括插图、表格、注释、附录等都要弄清楚明白;透,就是要透彻地掌握教材的全部内容,把握教材的编写意图、组织结构、重难点和关键,做到上下贯通、前后贯通、熟悉于心;化,就是要将教师的知识、智慧、思想、情感与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融为一体,而且运用自如。
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
教 育 目 的 的 理 论 依 据 什 么
我 国 的 教 育 目 的 是 什 么
我 国什 中么 小是 学教 教育 育制 目度 标 是 什
现 代 教 育 制 度 如 何 形 成
什 么 是 义 务 教 育
什 么 是 终 生 教 育
教 师 的 特 点 是 什 么
学 生 的 特 点 是 什 么
师 生 关 系 是 什 么
可编辑ppt
10
教育的概念
二、教育的定义
•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 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
途径。
• 教育的本质——培养人 • 教育的属性——社会活动 • 教育的内容——传承社会文化
传递生产经验+社会生活经验
可编辑ppt
11
教育的概念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 广义的教育: • 1、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 • 2、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
可编辑ppt
2
课程内容介绍
1 宏观教育理论
中观教育系统
2
3 微观教育实践
可编辑ppt
3
教师资格证考试教育学知识点结构图
教育学知识点结构图
宏观教育理论
中观教育系统
教 育 与 教 育 学
教 育 与 社 会 的 发 展
教 育 与 人 的 发 展
教 育 目 的
学
生 与 教
课 程
师
可编辑ppt
微观教育实践
13
教育的概念
• 对学校教育的界定重点掌握四个点:
• 学校教育的教育者要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 来进行;
• 学校教育的“三有”特性——有目的、有计 划、有组织;
• 影响的对象是受教育者的身心——生理与 心理的各方面;
江苏省中学教师资格证教育学讲义资料
中学教师资格考试《教育学》逐章逐节梳理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 教育的发展1、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2、教育随着人类的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
3、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是,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又称制度化教育。
以制度化教育为参照,之前的非正式、非正规教育都可归为前制度化教育,而之后的非正式、非正规化教育都归为非制度化教育。
因此,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
4、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
5、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即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正规教育,也就是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
7、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
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又称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的《奏定学堂章程》(又称癸卯学制)。
8、非制度化教育所推崇的理想是:"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提出构建学习化社会的理想正是非制度化教育的重要体现。
9、19世纪末,欧美一些国家开始实行初等义务教育并逐步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10、普通教育主要以升学为目标,以基础科学知识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职业教育是以就业为目标,以从事某种职业或生产劳动的知识和技能为主要教学内容的学校教育。
11、二战后,综合中学的比例逐渐增加,出现了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中学普通化的趋势。
12、现代教育制度发展趋势:(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化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