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
3. 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3. 计算机的操作: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难点:计算机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 演示:演示计算机的操作,包括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4. 练习: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启动和退出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难点: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3. 演示:演示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包括启动和退出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4. 练习: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
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全套教案

顺利衔接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得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适应新得学习环境。
4、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得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得信息技术得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她学科得学习。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得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瞧到每幅图片时得想法。
教师:当传输范围扩大到全球后,可能采用得信息传输方式将变为邮局邮寄信件、广播、电视、电话、E—mail、即时通信等,相应得传输条件、速度、结果也将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带来费用问题,我们要根据情况选择经济适用得途径来传输信息。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实验,尝试归纳信息得主要特征。
3.小结。
教师:我们通过3个实践活动,分别从事物本身所传达出得信息、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3个角度,进行了探究与讨论,归纳出了信息得含义与5个主要特征,它们分别就是普遍性、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与失真性,其实信息得特征远不止这5种,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得理解,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得内容与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得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处理与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就是如何获取、处理与利用信息得。
实践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相同得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与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传递得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与盐水,请说出您得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3)信息技术得发展与展望P、5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4)信息技术得影响:积极&消极。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材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工具等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和多媒体了解信息的无处不在和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设计思想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教学准备相关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素材等。
教学过程1.引言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怎样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及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精编版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优秀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相关常识和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关系知道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各局部功能的理解
教学方法:小组协作、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课件,实物教具〔竹简、硬盘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课时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1、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信息应用的情况,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2、通过专题研讨,深入探究信息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信息应用的基本价值。
3、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分组研讨,搜集、分析和概括典型的例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渠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把握信息含义,了解信息特征,关注信息应用,体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2001年7月13日晚10时,上一届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提问:人们是通过什么媒介知道这个消息的?答: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提问:消息算不算是信息呢?答:消息就是一种信息(information)。
1.1信息及其特征1.1.1信息问: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方法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的?答:“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描述分析信息的概念:1、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4、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交流:对于以上有关信息的论述,请同学们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结:目前信息的概念还没有标准的答案,请同学们课后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1.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1、什么是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中国公众科技网)。
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教案

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一、序言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是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本教案涵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表格、网络基础、程序设计等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教案内容概述1.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电子表格- 教学内容:Excel的基本操作、公式和函数的应用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网络基础- 教学内容: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4. 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Scratch编程基础、简单程序设计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
以上是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的主要内容概述,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些内容逐一进行深入评估和分析。
三、深度评估1. 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涵盖比较全面,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内容。
而在教学目标方面,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个人认为教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就业方向的了解,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2. 电子表格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案涉及了Excel的基本操作、公式和函数的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而在教学目标方面,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3课 认识计算机(一) 【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3课认识计算机(一)【教案】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2.了解常见的智能终端;3.了解信息编码的含义、常用的计数制、二进制编码和ASCII码。
过程方法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掌握常用进制的转换方法,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硬件、信息编码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数值转换2.信息编码和数值转换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法如探究法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导入(1分钟)【出示问题】小明要为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购买一台价值在5000元左右的计算机,他该如何选购呢?【自主探究】如何按照需求选购计算机探究活动一认识计算机硬件【课件展示】展示人体和计算机硬件的图片,启发学生谈谈对计算机的认识。
引出第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认识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功能。
【小组合作】拆开主机箱,观察里面的部件组成。
通过因特网搜索了解它们的功能、性能指标、工作原理等。
完成学案中下表的填写:【教师讲授】人脑——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相类比。
【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性能指标等人体四肢——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相类比。
最后总结探究结果:探究活动二存储容量及单位换算主频、字长、存储容量是购买计算机时参考的重要技术指标。
探究活动二:存储容量及其单位换算【想一想】比较1.0TB的硬盘和8GB的优盘存储容量的大小。
引出存储容量的概念。
课件展示B、KB、MB、GB、TB的单位换算关系。
【试一试】35GB容量的硬盘可以存储多少字节的数据?通过这道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学习】购买计算机时参考的重要技术指标。
【自主探究】B、KB、MB、GB、TB的单位换算关系【自主学习】思考题答案:35×1024×1024×1024B探究活动三信息编码和数值转换探究活动三、信息编码和数值转换1.信息编码的原理【讲授】什么是信息编码?常用的信息编码方式有哪些?2.进位计数制的方法【讲授】进位计数制的原理,让学生们探究各个进位制的规则、基数和数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了解数制的基本概念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认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二进制的原理
教学难点:二进制的运算和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法,分组谈论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学生可能会回答:11或者3。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或者用ppt中的幻灯
片展示),要求学生回答这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事实上,学习
了今天的课程,你们会发现它可能是11,可能是
3,可能是17,也可能是61。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留个小疑问,我们来学习这学期的第一课:计算
机与二进制。
(板书:第一课计算机与二进制)
二、新课讲解十六进制————?
(一)十进制与二进制
1.十进制的由来及其数制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老师: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数制。
刚才同学们都说这个数字是11,这表明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十进制数。
那么,有同学知道十进制的由来吗?
2.二进制及其运算规则
老师: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十进制,我们还用到了其他的进位方法,像古代斤两用十六进制、现代的钟表采用六十进制,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等。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吗?最大的数字是:?
六十进制————?最大的数字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辅助回答。
(讲解完,将其保留在小黑板上。
或者,教师可以将这个设想用ppt做出来。
)
(二)数制的表示
教师用ppt展示数制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角标”来表示不同的进制。
所以,(11)2和(11)10就区别开来了。
在计算机中,一般在数字后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该数的进制。
(三)计算机与二进制
教师用ppt展示莱布尼茨和冯•诺依曼的图片,引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相互挑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相关原理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总结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