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第3课时)教案 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操作。
3. 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3. 计算机的操作: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难点:计算机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计算机的基本组成。
3. 演示:演示计算机的操作,包括启动和关闭计算机,使用鼠标和键盘。
4. 练习:学生进行计算机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二章:文字处理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
2.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启动和退出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难点: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讲授法: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2. 实践操作法:指导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练习。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文字处理软件的排版效果,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解: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功能,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3. 演示:演示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包括启动和退出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录入、编辑和排版。
4. 练习:学生进行文字处理软件的操作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第三章:电子表格软件的使用一、教学目标1. 了解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功能。
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全套教案
顺利衔接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得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适应新得学习环境。
4、行为与创新:
加深对信息与信息技术得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得信息技术得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她学科得学习。
二、教学过程
第1课时
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与人类活动得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瞧到每幅图片时得想法。
教师:当传输范围扩大到全球后,可能采用得信息传输方式将变为邮局邮寄信件、广播、电视、电话、E—mail、即时通信等,相应得传输条件、速度、结果也将发生改变,同时还会带来费用问题,我们要根据情况选择经济适用得途径来传输信息。请同学们根据以上实验,尝试归纳信息得主要特征。
3.小结。
教师:我们通过3个实践活动,分别从事物本身所传达出得信息、信息得获取、信息得传输3个角度,进行了探究与讨论,归纳出了信息得含义与5个主要特征,它们分别就是普遍性、存储性、传递性、共享性与失真性,其实信息得特征远不止这5种,请同学们课后根据自己得理解,查阅相关资料进行补充与完善。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所谓信息,就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得内容与意义。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得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处理与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就是如何获取、处理与利用信息得。
实践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相同得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与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根据液体传递得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与盐水,请说出您得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3)信息技术得发展与展望P、5多元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智能化;虚拟化。虚拟现实、人工智能
(4)信息技术得影响:积极&消极。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设计教材内容这节课的主要内容是了解信息、信息技术及信息技术工具等基本概念。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使学生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基本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工具有哪些。
过程与方法:通过游戏和多媒体了解信息的无处不在和信息技术及工具的发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了解信息技术工具在现代社会的运用及对人类生活的影响。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1.理解信息和信息技术的概念。
2.了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强化信息意识。
学生分析现实生活中人们用来接受、处理、发布信息的工具很多,有电视机、电话机、传真机、报纸、信函、计算机等,除了在教学中让学生知道这些信息处理工具外,还要充分利用计算机的优势来展示计算机在信息处理方面的巨大作用,从而提高同学们学习信息技术课的兴趣,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为今后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利用计算机这个强大的信息处理工具来处理信息打好基础。
设计思想本课的学习应该以学生的感性认识为主,增强学生获取信息和进行信息处理的意识,通过大量的现实生活中的信息和信息处理的实例以及学生参与看、听、说、摸等方式,对信息和信息处理在现代社会中的地位、作用有一个较为清晰的认识。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取实物演示、挂图展示、观看录像片、用计算机演示等直观性较强的教学方式以及学生主体参与的形式,引导学生充分认识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的巨大作用以及对社会发展的巨大推动力。
在教学过程中主要让学生了解:现代社会已经离不开计算机了,计算机在我们的身边时刻为我们提供服务。
教学准备相关文本、图片、动画、视频素材等。
教学过程1.引言本章是教材的第一章,这章的内容对学习信息技术会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通过学习使学生有较强的信息意识。
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现代社会的影响,计算机的发展与应用、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应用、怎样做信息社会的合格公民及迎接信息社会的挑战。
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同学们对中学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同学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020年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精编版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七年级信息技术第一课 信息与信息技术优秀教案
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信息的相关常识和信息与我们的生活、学习的关系知道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了解计算机在生活学习中的应用情况。
情感态度:培养学生良好的上机习惯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计算机的主要组成设备及其功能
教学难点:计算机各局部功能的理解
教学方法:小组协作、观察法、分析法、讨论法自主学习、探究学习。
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教学环境:多媒体教室。
资源准备:课件,实物教具〔竹简、硬盘等〕
教学过程设计:。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
第一单元信息技术基础第一课信息与信息技术第一课时了解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目的1、结合社会生活中的例子,探讨信息应用的情况,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及特征。
2、通过专题研讨,深入探究信息的主要特征,初步了解信息应用的基本价值。
3、结合案例分析,通过分组研讨,搜集、分析和概括典型的例子,提高学习兴趣,培养自己的研究能力,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素养。
教学重点难点挖掘课程资源,开发学习渠道,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分析实例,把握信息含义,了解信息特征,关注信息应用,体验文化内涵。
教学过程引入:2001年7月13日晚10时,上一届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在莫斯科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城市。
提问:人们是通过什么媒介知道这个消息的?答:电视、广播、网络、报纸、杂志…提问:消息算不算是信息呢?答:消息就是一种信息(information)。
1.1信息及其特征1.1.1信息问:我们的祖先是用什么方法来存储、传递、利用、表达信息的?答:“结绳记事”、“烽火告急”、“飞鸽传书”…描述分析信息的概念:1、信息论的奠基人之一香农从通信工程的角度认为:信息是“用来消除不确定性的东西”,指的是有新内容或新知识的消息。
2、控制论的奠基人维纳提出“信息就是信息,不是物质,也不是能量”,它是区别于物质与能量的第三类资源。
3、信息论学者钟义信教授认为信息是“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也就是事物内部结构和外部联系的状态和方式”。
4、还有专家学者认为信息是对事物运动的状态和方式的表征,它能够消除认识上的不确定性。
……交流:对于以上有关信息的论述,请同学们积极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
总结:目前信息的概念还没有标准的答案,请同学们课后上图书馆或上网查找有关资料。
1.1.2信息技术及其发展信息技术(IT,Information Technology)1、什么是信息技术(1)信息技术是指信息的收集、识别、提取、变换、存储、处理、检索、检测、分析和利用等的技术(中国公众科技网)。
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 教案
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一、序言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是一套完整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掌握信息技术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学生的信息化素养和创新意识。
本教案涵盖了信息技术领域的各个方面,如计算机基础知识、电子表格、网络基础、程序设计等内容,旨在为学生提供多元化的学习体验,促进学生的综合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进行全面评估,并结合个人观点和理解进行分析和总结。
二、教案内容概述1. 计算机基础知识- 教学内容: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2. 电子表格- 教学内容:Excel的基本操作、公式和函数的应用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3. 网络基础- 教学内容:网络的基本概念、网络安全等;- 教学目标:使学生了解网络的基本原理和安全知识,培养学生的网络素养。
4. 程序设计- 教学内容:Scratch编程基础、简单程序设计等;- 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程序设计水平。
以上是苏科版(2018)七年级全册信息技术教案的主要内容概述,下面我们将根据这些内容逐一进行深入评估和分析。
三、深度评估1. 计算机基础知识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涵盖比较全面,包括了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网络基础等内容。
而在教学目标方面,教案注重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了解和掌握,为后续学习打下基础。
然而,个人认为教案可以进一步拓展学生对计算机行业发展趋势和未来就业方向的了解,引导学生对计算机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和热情。
2. 电子表格在教学内容方面,教案涉及了Excel的基本操作、公式和函数的应用等内容,这些内容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
而在教学目标方面,教案旨在培养学生对电子表格的使用技能,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能力。
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 -第3课 认识计算机(一) 【教案】
第一章信息与信息技术第3课认识计算机(一)【教案】一、【教材分析】教学目标知识技能1.探究计算机的硬件组成;2.了解常见的智能终端;3.了解信息编码的含义、常用的计数制、二进制编码和ASCII码。
过程方法1.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2.掌握常用进制的转换方法,理解计算机的工作原理。
情感目标通过本节教学,培养学生的信息敏感度,对信息技术产生浓厚的兴趣。
通过对硬件、信息编码等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们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教学重、难点 1.计算机的硬件设备和数值转换2.信息编码和数值转换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媒体,采取多种方法如探究法等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二、【教学流程】教学环节过程与组织教师活动学生活动问题导入(1分钟)【出示问题】小明要为初中的信息技术课程学习购买一台价值在5000元左右的计算机,他该如何选购呢?【自主探究】如何按照需求选购计算机探究活动一认识计算机硬件【课件展示】展示人体和计算机硬件的图片,启发学生谈谈对计算机的认识。
引出第一个探究活动。
探究活动一:认识计算机硬件系统及功能。
【小组合作】拆开主机箱,观察里面的部件组成。
通过因特网搜索了解它们的功能、性能指标、工作原理等。
完成学案中下表的填写:【教师讲授】人脑——中央处理器/存储器相类比。
【合作学习】探究计算机各个部件的功能、性能指标等人体四肢——输入设备/输出设备相类比。
最后总结探究结果:探究活动二存储容量及单位换算主频、字长、存储容量是购买计算机时参考的重要技术指标。
探究活动二:存储容量及其单位换算【想一想】比较1.0TB的硬盘和8GB的优盘存储容量的大小。
引出存储容量的概念。
课件展示B、KB、MB、GB、TB的单位换算关系。
【试一试】35GB容量的硬盘可以存储多少字节的数据?通过这道思考题,巩固所学知识。
【自主学习】购买计算机时参考的重要技术指标。
【自主探究】B、KB、MB、GB、TB的单位换算关系【自主学习】思考题答案:35×1024×1024×1024B探究活动三信息编码和数值转换探究活动三、信息编码和数值转换1.信息编码的原理【讲授】什么是信息编码?常用的信息编码方式有哪些?2.进位计数制的方法【讲授】进位计数制的原理,让学生们探究各个进位制的规则、基数和数码。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设计3苏科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的主要教学内容选自苏科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材第二章“计算机的基本操作”,重点探讨计算机的基本组成、操作系统的基础使用,以及如何利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信息处理。首先,我们将回顾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结构,包括CPU、内存、硬盘等组成部分,并与学生已有知识中对于电子产品的了解相联系。其次,教学内容将涉及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如文件管理、系统设置等,这部分内容将建立在学生日常生活中对于智能设备的操作经验之上。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不仅能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还能提升实际操作能力,为后续学习更复杂的信息技术打下坚实基础。
- macOS系统:了解macOS系统的特点、操作方式以及与Windows系统的区别。
- Linux系统:掌握Linux系统的基本命令、文件系统结构以及开源软件的优势。
3. 计算机网络:
- TCP/IP协议:学习TCP/IP协议的原理、层次结构以及在网络通信中的应用。
- 网络设备:了解路由器、交换机等网络设备的作用,学习网络拓扑结构的设计。
- CPU:从单核到多核,了解不同架构、不同制程的CPU性能差异。
- 内存:探讨内存容量、频率、时序等参数对计算机性能的影响。
- 硬盘:学习硬盘的分类(HDD、SSD)及其优缺点,了解硬盘的容量、速度等参数。
2. 操作系统:
- Windows系统:学习Windows系统的常用快捷键、高级设置以及系统优化技巧。
(4)项目导向学习:设计实践项目,如制作电子小报、开展计算机小测验等,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
2. 教学活动:
(1)角色扮演:让学生扮演计算机硬件、软件等角色,通过情景剧的形式,生动形象地展示计算机各部分的作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苏科版)七年级上学期信息技术教学设计:第03课 信息的获取(教案)
即:文献型信息源 口头型信息源 电子型信息源 实物型信息源
学生交流几种途径的优缺点,并讨论这些途径在某些信息的获取具有的优势。
师:同学们说的都非常好,可见,针对于不同的信息需求我们要选择更加合适的信息来源,比如:我们要想知道某市的图书馆在哪,最高效的途径就是网络途径;要想知道某市10年前的今天发生了哪些大事,最可靠的途径就是去档案馆查询当时的文献等。所以我们要确定信息途径时,考虑信息的时效性、可靠性、真实性等多种特征,最终确定获取信息的途径。
学生小组讨论 回答问题。
1.看电视天气预报
2.听收音机广播
3.问同学、朋友……
4.上网查
5.打电话咨询
……
师:同学们都说出了自己的看法,总得来说,获取当地天气预报的途径非常的多,有的途径便捷高效,有的途径却是复杂时效性低,可见,获取信息之前要进行前期的分析。那我们前期要分析哪些内容呢?请同学们自学课本14页的“信息需求分析”。
师:获取的信息是否真实有效,我们还要对信息作出评价
评价的依据:
①信息的数量和质量
②载体形式
③可信度、时效性
师:可见,获取信息要经过:信息的前期分析、获取信息的途径、确定信息的来源和评价信息四个方面进行,请同学们交流讨论,就上课时老师的举例:出游获取天气预报的例子,想想按照以上四个步骤我们,应该如何做呢?我们请同学给大家讲讲他们的看法。同学们评价他的方法是否合理有效?
信息的评途径的选择
知识点:
获取信息的过程之四:
信息的评价
(补充知识点)
知识总结
师: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利用信息。怎样来获取信息、处理信息,为我们所用呢?
学生思考,回答,交流。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学会正确使用计算机设备和操作系统。
3.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操作技能,如开关机、输入输出等。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认识。
3. 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硬件软件的认识。
2. 难点:操作系统的使用方法。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计算机的发展和应用。
2. 讲解: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应用领域、硬件软件的认识。
3. 演示:展示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熟悉计算机设备。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二章:文字处理一、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进行文字编辑。
2. 掌握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基本操作。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难点: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技巧。
四、教学方法与手段1. 采用讲授法、演示法、实践法相结合。
2. 使用多媒体课件、实物展示等教学手段。
五、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字处理的重要性。
2. 讲解:讲解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3. 演示:展示文字排版、字体设置、段落设置等技巧。
4. 实践:学生动手操作,练习文字处理。
5. 总结:强调本节课的重点和难点。
第三章:电子表格一、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电子表格软件进行数据处理。
2. 掌握电子表格的基本操作,如单元格编辑、数据排序等。
二、教学内容1. 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2. 单元格编辑、数据排序等技巧。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电子表格软件的基本操作。
苏科版七年级上册信息技术教案全册
(5)喜欢Windows XP的图形界面,为进一步的学习打好基础。
过程与方法:讲解、演示、实践法。
教学重点
了解Windows XP,掌握启动、退出的操作
教学难点
鼠标器的操作,Windows XP桌面和开始菜单。
教法
讲解、演示法
学法
实践法。
教学准备
课本、电脑
课
后
反
思
第十中学
学年度第一学期集体备课教学设计
单元(章)
名称、课题
模块三操作系统第一节Windows XP基本操作
课时划分
2课时
教学课时
第2课时
总备课数
第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7课时
教
学
目
标
知识与能力:
(1)初步认识Windows XP、桌面和开始菜单。
(2)了解鼠标指针的含义。
(3)初步掌握鼠标器的五种基本操作方法。
教学准备
电脑
教学过程
教学札记
一、学生看书,并进行实践。
二、检查学生学习情况:(提问)
1、信息的含义:(指用语言、文字、声音、图像、数字、符号、情景等方式表达的各种情报、消息、数据和新闻等。)
2、信息的特点:(传递性、存储性、共享性、可处理性、时效性、真伪性)
3、信息的表现形式:(数值、文本、图形、音频、视频等表现形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信息技术蕴含的文化内涵,形成和保持对信息技术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
1.了解信息的基本含义、特点和表现形式。
2.了解信息技术的含义、发展历程和分类。
教学难点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
七年级信息技术教案(苏教版)第一章:计算机基础知识一、教学目标1. 了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组成和功能。
3. 学会使用鼠标和键盘进行操作。
二、教学内容1. 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
2. 计算机的基本组成:硬件和软件。
3. 计算机的功能:数据处理、文档编辑、网络通信等。
4. 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步骤1. 讲解计算机的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的重要性。
2. 介绍计算机的基本组成,让学生了解硬件和软件的概念。
3. 讲解计算机的功能,让学生了解计算机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4. 演示鼠标和键盘的使用方法,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练习。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计算机发展历程和应用领域的了解程度。
2. 检查学生对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掌握情况。
3. 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使用鼠标和键盘的熟练程度。
第二章: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一、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Windows操作系统。
2. 掌握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
3. 学会使用常用软件。
二、教学内容1. 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
2. 文件和文件夹的概念及其基本操作。
3. 常用软件的使用方法。
三、教学步骤1. 讲解Windows操作系统的界面和基本操作,如打开、关闭窗口,最小化、最大化按钮等。
2. 演示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如创建、删除、移动、复制等。
3. 介绍常用软件,如文字处理软件、浏览器、音乐播放器等,并演示其使用方法。
四、教学评价1. 检查学生对Windows操作系统的基本操作的掌握程度。
2. 检查学生对文件和文件夹的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
3. 评估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使用常用软件的能力。
第三章:文字处理一、教学目标1. 学会使用文字处理软件。
2. 掌握文字的输入、编辑和排版技巧。
3. 学会制作简单的文档。
二、教学内容1. 文字处理软件的基本操作。
2. 文字的输入和编辑技巧。
3. 文档的排版方法。
4. 制作简单的文档。
最新苏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1.1《信息与信息技术》教学课件2-(共28张PPT)教学讲义ppt课件
四、常用的信息处理工具
1.收集信息的工具
2.存储信息的工具
3.传递信息的工具
4.处理信息的工具 计算机
五次信息技术革命
1、语言的使用,是从猿进化到人的重要标志 2、文字的创造,使信息的存储和传递首次超越了时间和
地域的局限 3、印刷术的发明,为知识的积累和传播提供了更为可靠
的保证 4、电报、电话、广播、电视的发明和普及,进一步突破
某海军陆战队在原始森林进行为时一个 月左右的生存实验,具体要求如下:第 一,每个队员除了身上穿的衣服外,随 身只能带三件物品,每件物品不能超过 二公斤;第二,队员都是由飞机空降到 半径为1000公里原始森林的中心地带, 要求在一个月时间内从森林里走出来。
问题:队员带哪三件物品合适?请三名 同学自由组合成探究小组,在2分钟内 给出一个可能的答案”
、相爱 度过的数十年革命峥嵘岁月, 表现作者与周恩来崇高的革命理想、坚定 的革命信念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寄托了对 周恩来的深情怀念。
全文共 11 个自然段,可分为 四 个部分:
第一部分(1):见花思人,引起下文。 第二部分(2-6):抒发对周恩来的思念之情。 第三部分(7-9):深情回忆和周恩来相识、相 知、相爱的过程。
信息社会的主要特点是生产活动和社会活动的通信化、计算机化和 自动控制化。
问题 :为什么当今的社会称为“信息社会”?
因为当今社会,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已成为社会生 产力发展的重要因素,信息技术的发展水平和应用程度成为衡量一 个国有现代化水平的标志。信息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资源。
说说你所了解的邓颖超、周恩 来。
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 5、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的普及应用将人类社会推
进到了数字化的信息时代
苏教版信息技术七年级全套教案
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教案(新教材)第一节信息与信息技术(2课时)一、教学目标与要求:1、知识与技能:(1)理解信息的含义,了解信息的特征。
(2)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简史、现状及未来趋势。
(3)初步了解计算机中数据与信息的关系,知道信息的编码方式和度量单位。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理解信息的含义和特点。
3、情感态度价值观:顺利衔接小学与初中信息技术的教学,使学生在心理上适应新的学习环境。
4、行为与创新:加深对信息和信息技术的理解,关注与日常生活与学习密切相关的信息技术的新发展,并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支持其他学科的学习。
二、教学过程第1课时1.情境导入。
教师展示自然界和人类活动的有关图片,请学生说一说看到每幅图片时的想法。
2.新课讲授。
教师:这些图片向我们传达了某种信息。
所谓信息,是指数据、消息所包含的内容和意义。
人们生活在充满信息的世界里,每时每刻都在自觉或不自觉地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
下面我们通过一个鉴别实验,体会在生活中是如何获取、处理和利用信息的。
实践学习1:准备甲、乙、丙3个相同的透明玻璃杯,分别装有酒、酱油和盐水3种不同液体,每个杯子上都没有贴标签。
根据液体传递的某些信息,鉴别酒、酱油和盐水,请说出你的鉴别方法并记录操作过程。
(学生回答问题并记录操作过程)教师:可见,不同的事物所包含的信息是不同的。
人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感觉器官,利用耳闻、目睹、鼻嗅、口尝、触摸等方式直接获取外界的信息,并根据颜色、气味等不同特征来鉴别事物。
但是人类的感官功能是有限的,对于感官无法直接看到、听到、摸到的信息,应该如何获取呢?学生:发明工具、仪器来延伸感官功能,提高收集信息的能力。
教师:请举例说明。
学生:显微镜、电话、网络……教师:各种传播媒体的运用,使人类收集信息的能力突破了时空限制,如广播、电话等相当于听觉的延伸;照相机相当于视觉的延伸;电影、电视相当于视觉、听觉的延伸;网络更是创造了一个全新的信息空间,使人们体会到“信息就在指尖上”的神奇。
苏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教学设计(上学期)
[参考资料]计算机的发展历史1946年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ENIAC”(Electronic Numerical Integrator And Computer,即电子数字积分计算机)在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研制成功。
这台计算机总共使用了18000多只电子管,1500多个继电器,重量达30多吨,占地180平方米,耗电150千瓦,其运算速度为每秒钟5000次。
虽然世界上第一台电子计算机十分庞大,性能也不是很高,但是它却奠定了计算机的发展基础,在科学技术发展史上,开辟了一个新的纪元。
[参考资料]一、计算机的特点早期的电子计算机主要用于数值计算,电子计算机也因此得名。
现代的电子计算机早已超出了数值计算的范畴,已经成为运算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的信息处理工具。
电子计算机主要有以下特点:1.运算速度快计算机采用了高速的半导体器件,处理信息的速度极快,再加上先进的计算技术,现代的电子计算机的运算速度已经达到几十上百亿次,过去需要几天、几个月的大量复杂的科学计算,现在只要几分钟、几个小时就能完成,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
2.计算精度高由于电子计算机内可以通过程序使计算精度得以改变,因此只要改进算法技巧,就可以使得电子计算机的精度越来越高。
3.有记忆和逻辑判断能力电子计算机的存储设备可以存储大量的程序和数据,为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奠定了基础。
随着存储容量的不断增大,电子计算机能够记忆的信息也越来越多。
电子计算机可以对提供的信息进行识别、比较和判断,并确定下一步该完成的操作。
计算机具有的逻辑判断功能,使自动计算成为可能,且使得计算机能够进行诸如资料分类、情报检索、逻辑推理等具有逻辑判断性质的工作,大大地扩展了计算机的应用范围。
4.有自动处理能力只要人们将事先编制好的计算机程序输入到计算机中,电子计算机就能根据程序的要求自动执行,而不需要人的干预,自动化程序极高。
[参考资料]冯.诺依曼:冯.诺依曼(John Von Nouma)是美籍匈牙利科学家(1903-1957)。
七年级信息技术上册 信息与信息技术时教案 苏教版
教学课题
信息与信息技术
课型
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3本教时为第1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目标:学生能够列 举学习与生活中的各种信息,感受信息的丰富多彩性;举例说明信息的一般特征;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过程、方法目标:培养学生从日常生活、学习中发现或归纳出新知识的能力。
生4:在报纸上可以了解国内外的信息。
信息是用文字、数字、符号、图像、图形、声音、情景、状 态等方式传播的内容。
师:信息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信息的存在多种多样,作为万物中的一种,它们同样有着其固有的特性,也就相同的本质。下 面我们通过所获取到的信息,找出它们共同的特性。
师:在我们周围存在的信息中,书刊上 的文字依附于纸张,颜色 依附于物体的表面,老师讲课的声音依附于空气。还有很多的信息,同学们能举出其他的现象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理解信息技术对日常生活和学习的重要作用,激发对信息技术强烈的求知欲,养成积极主动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参与信息活动的态度。
教学重点:1、信息特征的认识。
教学难点:信息的含义。
教学方法与手段:本节概念性强,实践性弱。采用讲授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教师活 动
学生活动
设计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图
授后小记:
这节课设计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 参与讨论活动,教师引导来达到教学目标。从教学的 过程来看,学生回答问题很积极、主动,课堂气氛较好。通过分组活动培养学生的相互协作精神,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感觉到新课程改革理念的变化,不再是以前的传统教学方式。通过实践题巩固这节课所学过的知识点。因为这是初一第一堂课,所以是很关键的一节课,如果这节课上好了对下面课程的学习会使到一个促进的作用。
七年级上信息与技术教案
七年级上信息与技术教案标题:七年级上信息与技术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信息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作用;2. 掌握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的基本知识;3. 学习使用常见的办公软件进行文档处理和数据处理;4. 培养信息获取和处理的能力;5. 培养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
教案内容:1. 第一课:信息与技术的基本概念a. 介绍信息与技术的定义和作用;b. 分析信息与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c. 引导学生思考信息与技术的发展对社会的影响。
2. 第二课:计算机硬件的基本知识a. 介绍计算机硬件的组成和功能,如中央处理器、内存、硬盘等;b. 分析不同硬件之间的关系和作用;c.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硬件的发展趋势。
3. 第三课:计算机软件的基本知识a. 介绍计算机软件的分类和功能,如操作系统、办公软件等;b. 分析不同软件之间的关系和使用场景;c. 引导学生了解计算机软件的发展趋势。
4. 第四课:办公软件的基本应用a. 介绍常见的办公软件,如Microsoft Word、Excel等;b. 演示如何使用Word进行文档处理和格式设置;c. 演示如何使用Excel进行数据录入和简单统计。
5. 第五课:信息获取和处理a. 引导学生使用互联网搜索信息的方法和技巧;b. 指导学生如何评估和筛选所获取的信息;c.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项信息收集和整理的任务。
6. 第六课:团队合作与沟通a. 引导学生了解团队合作的重要性;b. 分析团队合作中的沟通技巧和挑战;c. 组织小组活动,让学生合作完成一个信息与技术相关的项目。
教学方法:1. 情境教学法:通过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主动性;2. 演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演示软件的使用方法,并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加深理解和掌握;3. 小组合作学习: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和沟通能力;4. 评估与反馈:通过课堂练习、小组任务和个人作业等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并及时给予反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与信息技术
教学课题信息与信息技术课型新授
本课题教时数 3 本教时为第 3 教时备课日期
教学目标:
了解数制的基本概念
了解二进制的基本特点与应用
认识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掌握二进制的原理
教学难点:二进制的运算和原理
教学方法与手段:讲解法,分组谈论学习法等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一、导入
学生可能会回答:11或者3。
教师在黑板上写出“11”(或者用ppt中的幻灯
片展示),要求学生回答这是多少。
老师:同学们的答案都是正确的,事实上,学习
了今天的课程,你们会发现它可能是11,可能是
3,可能是17,也可能是61。
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留个小疑问,我们来学习这学期的第一课:计算
机与二进制。
(板书:第一课计算机与二进制)
二、新课讲解十六进制————?
(一)十进制与二进制
1.十进制的由来及其数制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老师:我们先来看看一些数制。
刚才同学们都说这个数字是11,这表明了日常生活中,我们最常用的是十进制数。
那么,有同学知道十进制的由来吗?
2.二进制及其运算规则
老师:其实,除了我们常用的十进制,我们还用到了其他的进位方法,像古代斤两用十六进制、现代的钟表采用六十进制,计算机采用二进制等。
那同学们知道它们的数字的表示方法和进位方式吗?最大的数字是:?
六十进制————?最大的数字是:?
学生自由回答,教师辅助回答。
(讲解完,将其保留在小黑板上。
或者,教师可以将这个设想用ppt做出来。
)
(二)数制的表示
教师用ppt展示数制的表示方法:
一般用“()角标”来表示不同的进制。
所以,(11)2和(11)10就区别开来了。
在计算机中,一般在数字后用特定的字母来表示该数的进制。
(三)计算机与二进制
教师用ppt展示莱布尼茨和冯•诺依曼的图片,引认真看书上第九页资料
学生分组讨论,再由小组代表发言,小组之间相互挑刺,以促进学生对知识和相关原理的理解。
教师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使学生获得总结性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