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

合集下载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古代诗歌四首》一课主要介绍了四首古代诗歌的背景和内容。

这四首古代诗歌分别是《古风·无言独上西楼》、《七步诗》、《鹅》和《闻笛》。

《古风·无言独上西楼》是一首描写古代豪杰壮志豪情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登高望远的情景,表达了自己无畏艰险、追求理想的精神。

《七步诗》是一首描写历史上著名的秦始皇与嬴政公主的故事的诗歌,通过描写秦始皇七步成诗的情节,表达了秦始皇聪明才智、胸怀壮志的形象。

《鹅》是一首描写古代饮酒赋诗文化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饮酒征调、壮志豪情的场景,表达了自己豪情壮志和对时代的向往。

《闻笛》是一首描写世事沧桑、人生无常的诗歌,作者通过描写听到笛声引发的哀思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表达了人生的无常和时间的流逝之悲。

通过学习这四首古代诗歌,我们可以了解古代诗歌的表达方式和抒情手法,感受古人的聪明才智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也能够从中汲取智慧和情感的营养。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及解析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原文古代诗歌四首1、《观沧海》曹操(两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译文:东行登上高高的碣石山,来观赏苍茫的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罗列,高耸挺立。

周围树木葱茏,花草丰茂。

萧瑟的风声传来,草木动摇,海中翻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里的灿烂群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

太值得庆幸了!就用诗歌来表达心志吧。

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译文:树上杨花落尽,杜鹃在不停地啼叫,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座小溪(辰溪、酉溪、巫溪、武溪和沅溪)。

让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吧,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以西!3、《次北固山下》王湾(唐代)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郁郁葱葱的山外是旅客的道路,船航行在绿水之间。

潮水涨满,两岸与江水齐平,整个江面十分开阔,帆顺着风端直高挂。

夜幕还没有褪尽,旭日已在江上冉冉升起,还在旧年时分,江南已有了春天的气息。

我的家书应该送到什么地方呢?北去的归雁啊,请给我捎回洛阳那边!4、《天净沙•秋思》马致远(元代)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译文: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夕阳渐渐地失去了光泽,从西边落下。

凄寒的夜色里,只有孤独的旅人漂泊在遥远的地方。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笔记

七年级上册第四课的笔记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笔记诗歌的分类1、从诗歌的形式可分为:①古体诗(唐以前的诗歌)包括四古、五古、七古、楚辞、乐府诗等;②近体诗(唐以后的诗歌)包括律诗(五言侓诗、七言律诗)和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

其中,律诗从上往下又分为: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

2、诗歌按表达方式分抒情诗、叙事诗、哲理诗3、诗歌按内容分(题材):叙事诗、写景诗、友情送别诗、爱国怀乡诗、咏物诗、咏史怀古诗、边塞征战诗、山水田园诗等。

一、《观沧海》[汉]曹操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1、作者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郡人,东汉末年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是建安时期的代表诗人之一,精于兵法,著有《孙子略解》等军事著作。

其诗以慷慨悲壮、宏伟壮观著称。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苦寒行》《龟虽寿》《观沧海》等诗篇。

2、《观沧海》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属于实写,描写了海水和山岛的景象,由远及近。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属于想象的虚写,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博大的胸襟。

3、中心思想:这首写景抒情诗,作者勾画了大海吞吐日月、包蕴万千的壮丽景象,展现了开阔的胸怀,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

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课文解析:1、“水何澹澹,山岛竦峙”两句极力渲染大海苍茫雄浑的气势。

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

2、“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两句表现草木欣欣向荣,生机无限。

3、“秋风萧瑟,洪波涌起”写秋风萧瑟,波浪滔天的雄伟壮观的情景。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笔记
以下是一份七年级上册语文书第4课的笔记,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一、重点词语解释
1. 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孤:古时候王侯的自称。

以为:认为。

大:很,非常。

益:好处。

2.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故:所以。

余:我。

虽:即使。

卒:最终。

获:得到。

有所闻:听到很多东西。

3. 旦暮里来而而日日有来而止日薪万钱者甚秘之
旦暮:时间词,不久,或将来。

薪:柴草。

秘之:秘密地,暗中地。

二、问题探讨
1. 你如何看待宋濂“负箧曳屣”赴百里外的百里外“叩问业”的这种行为?这种行为对你有什么启发?
宋濂的这种行为表明他非常勤奋好学,不畏艰苦,不怕困难,追求知识。

这种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也应该像宋濂一样,勤奋努力,不断探索,不断追求进步。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未来的生活和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四课古诗四首知识点

观沧海作家作品这是一首汉乐府诗,是曹操诗《步出夏门行》的第一章,是曹操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所作,诗题《观沧海》为后人所加。

曹操,字孟德,政治家、军事家、诗人,代表作有《龟虽寿》《短歌行》《蒿里行》等。

体裁:古体诗中汉乐府诗。

表达方式:写景抒情诗。

诗歌精讲东临①碣石②,以观沧海。

译文:向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远眺那苍茫的大海。

课下注释:①临:到达,登上。

②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炼字:“观”字统领全篇,是全诗的线索,引出下文登山所见;体现了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的特点。

“临”“观”二字表现了诗人登山望海时的勃勃英姿。

作用:开篇点题,交代观海的方位、地点,引出下文诗人登山的所见所思。

水何澹澹③,山岛竦峙④。

译文:(海面)水波多么荡漾,山岛高高地耸立着。

课下注释:③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④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写法:◎动静结合。

“水波荡漾”是动态,“山岛耸立”是静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辽阔和威严。

◎写实手法。

描写大海的全景,渲染了大海苍茫浑然的气势。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译文:碣石山上树木郁郁葱葱,各种草长得很茂盛。

海面上吹起萧瑟的秋风,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写法:◎动静结合。

“树木”“百草”是静态,“秋风”“洪波”是动态,相互映衬,显示出大海的惊人力量和宏伟气象。

◎写实手法。

分别描写山岛景色和大海景色。

炼字:“涌”本指“翻涌”,诗中生动描绘出大海波澜壮阔的气势。

不仅看到了大海波涛连天的形态,而且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画面:秋风阵阵,呼呼作响,惹得大海涌起汹涌的波涛。

诗人站在辽阔的海边,心潮与大海一起涌动,感慨万千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⑤灿烂,若出其里。

描述画面:太阳和月亮每天升起又落下,好像从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一样;星光灿烂的银河,斜贯在天空,它那远远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发源于沧海一样。

课下注释:⑤星汉:银河。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ppt优秀课件

新人教版初中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ppt优秀课件

小结
“诗言志”。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 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这种感情在诗中没 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 中。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 洋溢着饱满的激情。写景的十句中,前六 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 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 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 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3.这句景物描写中含有作者怎样的感情?
对友人遭遇的同情,对友人离别的痛苦——景中含情,融情入景
4.写景的目的:
一般诗文,写景的目的,基本上都是为了抒情,绝大多数景物描写本身,就蕴含了作者的 情感 。写景是为下面那两句为抒情铺垫。
品诗欣赏
思考:
11.“直到”的“直”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表现了作者盼望自己的心意早日到达朋友身边的焦急的心情。明月虽可寄托, 长风虽然迅疾,但这份情意送到朋友身边毕竟需要时间,作者希望长风一路 快跑,不作片刻的停留,以早一点把自己对友人的牵挂与安慰之情送到朋友 身边。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 •
杨花落尽子规啼, 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
随君直到夜郎西。
李白,唐代诗人,字太白,号 青莲居士,陇西成纪(今甘肃天 水)人。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 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与杜甫齐 名,世称“李杜”,还有“诗仙” 之称.著有《李太白全集》
树上杨花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叫, 听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渡过 五条溪水。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我把这颗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 月,让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被贬的偏远之 地。
品诗欣赏 李白诗词
• 李白诗词 1.第一句写了哪些事物?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金色花》(共6张PPT)

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金色花》(共6张PPT)
徐悲鸿 画
罗宾德拉纳德.泰戈尔 [1861-1941]是印度著名的诗 人、小说家、艺术家、社会
活动家. 出生在西孟加拉邦 加尔各答市. 泰戈尔多才多艺, 一生创作了五十多部诗集,十 二部中、长篇小说,一百多篇 短篇小说,二十多个剧本,一千 五百多幅画,以及大量的歌曲 和文学、哲学、政治方面的
论著.一九一三年十一月,泰戈 尔的《吉檀迦利》获得了诺
贝尔文学奖 .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只是为了好玩,长在那棵树的 高枝上,笑嘻嘻地在风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 识我么?
你要是叫道:“孩子,你在哪里呀?”我暗暗地在那里匿笑, 却一声儿不响.我要悄悄地开放花瓣儿,看着你工作.
当你沐浴后,湿发披在两肩,穿过金色花的林荫,走到做祷 告的小庭院时,你会嗅到这花的香气,却不知道这香气是从我 身上来的.
当你吃过午饭,坐在窗前读<<罗摩衍那>>,那棵树的阴影 落在你的头发与膝上时,我便要将我的小小的影子投在你的 书页上,正投在你所读的地方.但是你会猜得出这就是你的孩 子的小小影子吗?
当你黄昏时拿了灯到牛棚里去,我便要突然地再落到地上 来,又Zxxk成w 了组卷你网 的孩子,求你讲故事给我听.
中“学你学科网 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我不告诉你,妈妈.”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了.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孩子 圣洁
美丽
金色花
带来 美和 快乐
看妈妈工作
让妈妈嗅到 香
默默的 无私的
让妈妈看书 不伤眼睛
展开想象的翅膀,表达对母亲的爱。
仿照下面的例子写一个小节:
假如我变成了一艘船,我要带妈妈同游 世界,欣赏美好的景物-------
作业:
1、完成手工制作:剪(或画)一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 图文解读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知识点图文解读观沧海课文知识点一、作者简介曹操(155-220),字孟德,沛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治家、军事家、诗人,是建安文学的代表作家之一。

著有《蒿里行》《短歌行》《龟虽寿》等诗篇。

诗作以慷慨悲壮见称。

二、故事背景《观沧海》是曹操率军征乌桓时所作。

公元207年,曹操亲率大军北上,追歼袁绍残部,五月誓师北伐,七月出卢龙寨,临碣石山。

他跃马扬鞭,登山观海,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三、课文翻译原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注释:碣石:山名,在今河北昌黎西北。

东汉建安十二年(207)秋天,曹操征乌桓时曾路经这里。

以观沧海:以,来。

沧海,即大海,这里指渤海。

水何澹澹:何,起强调作用,可译为“多么”。

澹澹,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耸立。

竦、峙:都是耸立的意思。

译文:向东伐乌桓时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原文: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注释:丛生、丰茂:都是指树木、草木长势旺盛。

萧瑟:形容风吹树木发出的声音。

洪波:巨大的波涛。

译文:树木郁郁葱葱地生长,各种草长势也很旺盛。

秋风飒飒吹来,树木簌簌作响,巨大的波涛不断涌起。

原文: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释:若:好像。

其:代词,代大海。

星汉:银河。

幸甚至哉:幸运得很,好极了。

幸,幸运。

至,达到极点。

译文:日月运行,好像都出于大海的吞吐之中;银河辉煌灿烂,仿佛都闪耀于大海的胸怀之间。

庆幸得很,用这首歌来表达我的志向。

四、问题解疑1.开头两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和对象。

“观”字统领全篇。

2.品析“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这句诗。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是“多么”的意思,是赞美之词;“竦峙”,是高高屹立的样子。

句意是:茫茫的大海上碧波动荡,一望无垠,只有山脚下的山岛突兀耸立在海心。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包括四首古诗,分别是《观沧海》、《次北固山下》、《钱塘湖春行》和《天净沙·秋思》。

《观沧海》是东汉末年诗人曹操创作的一首四言诗。

这首诗通过对波涛汹涌、吞吐日月的大海的生动描绘,使读者仿佛看到了曹操奋发进取,立志统一国家的伟大抱负和壮阔胸襟,触摸到了作为一个诗人、政治家、军事家的曹操,在一种典型环境中思想感情的流动。

写景部分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次北固山下》是唐代诗人王湾创作的一首五言律诗。

此诗以准确精练的语言描写了冬末春初时作者停留在北固山下看到的青山绿水、潮平岸阔等壮丽之景,抒发了作者深深的思乡之情。

《钱塘湖春行》是唐代诗人白居易的一首游记诗。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美丽风光,抒发了诗人对自然美景的热爱之情。

《天净沙·秋思》是元代诗人马致远的一首著名的散曲,被誉为“秋思之祖”。

此曲以多种景物并置,组合成一幅秋郊夕照图,让天涯游子骑一匹瘦马出现在一派凄凉的背景上,从中透出令人哀愁的情调。

这四首古代诗歌是中国文学的经典之作,通过对自然景观和人物心情的描绘,展示了中国古诗的韵味和艺术魅力。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四课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四课

初一上册语文书第四课
《古代诗歌四首》
1.《观沧海》:全诗以景写情,寓情于景,通过描写茫茫沧海波澜壮阔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宇宙的热爱和向往。

2.《次北固山下》:全诗以旅途中所见所感的表达了诗人深深的思乡之情。

3.《钱塘湖春行》:全诗以春景为背景,通过描写西湖的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和生命的热爱和向往。

4.《天净沙·秋思》:全诗以秋景为背景,通过描写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等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这四首诗都是中国古代诗歌的经典之作,语言优美,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解析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一、简介曹操(155年-220年正月庚子),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瞒,沛国谯(今安徽亳州)人,汉族。

东汉末年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书法家。

三国中曹魏政权的缔造者,其子曹丕称帝后,追尊为武皇帝,庙号太祖。

曹操精兵法,善诗歌,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并反映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气魄雄伟,慷慨悲凉;散文亦清峻整洁,开启并繁荣了建安文学,给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史称建安风骨,鲁迅评价其为“改造文章的祖师”。

同时曹操也擅长书法,尤工章草,唐朝张怀瓘在《书断》中评其为“妙品”。

李白(701年2月28日-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

中国唐朝诗人,有“诗仙”之称,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汉族,祖籍陇西郡成纪县(今甘肃省平凉市静宁县南),出生于蜀郡绵州昌隆县(今四川省江油市青莲乡),一说生于西域碎叶(今吉尔吉斯斯坦托克马克)。

逝世于安徽当涂县。

其父李客,夫人有许氏、刘氏等四位,育二子(伯禽、天然)一女(平阳)。

存世诗文千余篇,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留别》、《将进酒》等诗篇,有《李太白集》传世。

公元762年病卒,享年61岁。

其墓在安徽当涂,四川江油、湖北安陆有纪念馆。

王湾(约693年-约751年),字号不详,唐代诗人,洛阳(今河南洛阳)人。

玄宗先天年间(712年)进士及第,授荥阳县主簿。

后由荥阳主簿受荐编书,参与集部的编撰辑集工作,书成之后,因功授任洛阳尉。

王湾“词翰早著”,现存诗10首,其中最出名的是《次北固山下》马致远(约1250-1321至1324),字千里,号东篱,(一说字致远,晚号“东篱”)。

汉族,河北省沧州市东光县人,因《天净沙·秋思》而被称为秋思之祖。

另据考证,马致远是河北省东光县马祠堂村人,东光县志和东光马氏族谱都有记载。

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杂剧家。

所做杂剧今知有15种,《汉宫秋》是其代表作;散曲120多首,有辑本《东篱乐府》。

2024秋季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2024秋季新教材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 古代诗歌四首课件

观沧海
曹操
作者简介 曹操(155—220),字孟德,沛
国谯县(今安徽亳州)人,东汉末政 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善诗歌,有 《步出夏门行》《蒿里状行元成才路 》诸篇,用乐府旧题 抒发自己的政治状抱元成才路 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凉, 对汉末人民的苦难生活也有所反映。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写作背景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八月,曹操大 破盘踞在北方边塞地区的乌桓族及袁绍的残余 势力,基本统一了北方;九月,他在归途中经 过碣石山,面对洪波涌起的大海,触景生情, 写下了这首壮丽的诗篇。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李白
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
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
被后世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
“李杜”。其诗豪放飘逸,想象丰富,
状元成才路
语言夸张,并惯于借用历史典故和神话传说表达感
状元成才路
情。代表作有《蜀道难》《行路难》《梦游天姥吟
留别》等。
状元成才路 状元成才路

实景 山岛:竦峙(:丛生


百草: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运行—出其中(奇特想象)
虚景
星汉: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
博 大 胸 襟
次北固山下
旅途奔波之意 恢弘阔大之景
哲理之思 思乡之情
借景抒情
第2课时 新课导入
1.检查背诵。
2.上节课学习了《观沧海》《次北固山下》, 这节课将借助上节课学习的经验,继续学习本课 的后两首诗歌。
柳絮已经落尽,杜鹃鸟在不停地啼鸣,听 说你被贬到龙标去了,一路上要经过五条溪流。 我把为你而忧愁的心,托付给天上的明月,让 它伴随着你,一直走到那夜郎的西边。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欣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欣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欣赏
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译文、欣赏
一、曹操《观沧海》曹操
【整体感知】
曹操这首《观沧海》准确生动地描绘出海洋的形象,单纯而又饱满,丰富而不琐细,好像一幅粗线条的炭笔画一样。

尤其可贵的是,这首诗不仅仅反映了海洋的形象,同时也赋予它以性格。

句句写景,又是句句抒情。

既表现了大海,也表现了诗人自己。

诗人不满足于对海洋做形似的摹拟,而是通过形象,力求表现海洋那种孕大含深、动荡不安的性格。

海,本来是没有生命的,然而在诗人笔下却具有了性格。

这样才更真实、更深刻地反映了大海的面貌。

【白话译文】
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那苍茫的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

树木和百草丛生,十分繁茂,
秋风吹动树木发出悲凉的声音,海中涌着巨大的海浪。

太阳和月亮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我很高兴,就用这首诗歌来表达自己内心的志向。

【名句含义】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运用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课件PPT课件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次北固山下》  课件PPT课件
1.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1. 生命对某些人来说是美丽的,这些人的一生都为某个目标而奋斗。 3 、没有退路时潜能就发挥出来了。 20. 生命没有完结,生命只有前进。 5 、只要瞄准了大方向,坚持不懈地做下去,才能够扫除挡在梦想前面的障碍,实现美好的人生蓝图。 8. 决战高考,改变命运。屡挫屡战,笑傲群雄。 3. 积极的人在每一次忧患中都看到一个机会,而消极的人则在每个机会都看到某种忧患。 2 、面对人生的磨难,请用你的毅力创造生命的奇迹吧! 13. 忍别人所不能忍的痛,吃别人所别人所不能吃的苦,是为了收获得不到的收获。 19. 贵有恒,何须三更起五更眠;最无益,莫过一日曝十日寒。 8. 快马加鞭,君为先,自古英雄出少年。 8. 成就是谦虚者前进的阶梯,也是骄傲者后退的滑梯。 3 、如果你盼望明天,那必须先脚踏现实;如果你希望辉煌,那么你须脚不停步。 19 、有时候,上天没有给你想要的,不是因为你不配,而是你值得拥有更好的。 8 、不求与人相比,但求超越自己,要哭就哭出激动的泪水,要笑就笑出成长的性格! 15 、拥有梦想只是一种智力,实现梦想才是一种能力。 12. 不为失败找理由,要为成功找方法。
提示:白日和黑夜的交替,新年和旧年的交替—— 如此一天一天地过去,一年一年地过去,而诗人依 旧在外奔波,不得回乡,怎能不产生乡愁呢?
中国古典诗歌
文学常识
者这用赏两拟析句人“诗的海表写日明近法生时赋体残序予夜的诗“,交海替江日绝律急春”不入句和诗可旧“(待年江,”唐春作”)
以人的意志和情思。作者无意说理,却在
颔联:宽阔之景-----------宽阔胸襟
3.最耐人寻味的是颈联,你如何理 解本句中蕴涵的哲理?
(1).红日驱走黑暗------乐观 向上 (2).春意驱走寒冷-----乐观 积极 (3)新旧事物更替------体现事物发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

部编版七年级上册语文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文原文及教案《观沧海》【作者】曹操【朝代】汉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作者】李白【朝代】唐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次北固山下》【作者】王湾【朝代】唐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朝代】元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教案教学目标:1、理解诗歌大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2、通过诵读,品会诗歌中描绘的意境,学会把握诗歌意象的方法。

3、激发学生诵读古代诗歌的兴趣,提高审美和鉴赏能力。

重难点:1、《观沧海》中“大海”这一意向的准确把握2、《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杨花”“子规”“明月”等意象的理解3、《次北固山下》中重点分析颈联蕴含的自然理趣4、《天净沙·秋思》中直接抒情与间接抒情的结合《观沧海》教学目标:1、熟读并背诵诗歌。

2、理解诗歌内容。

3、品味语言,体会诗中描绘的宏伟壮丽景象。

4、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教学重点:理解诗歌内容,背诵诗歌。

教学难点:体会诗人广阔的胸襟、豪迈的气慨。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一代枭雄曹操成为人们热议的焦点话题,这一切都缘于河南省文物局的高调宣布--该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安阳县安丰乡西高穴村抢救性发掘的一座东汉大墓被确定为文献中记载的魏武王曹操高陵。

曹操是一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在老百姓的眼里,他是阴险狡诈的白脸奸雄;在读书人眼里,他是文才卓异的文坛巨擘;在政治家的眼里,他是叱咤风云的乱世枭雄;在历史家的眼里,他是雄才伟略的盖世英豪,真实的曹操是一位怎样的人呢:让我们通过一首诗来初步了解一下这位备受争议的历史人物。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含解析)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第4课《古代诗歌四首》诗歌赏析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问题。

___ 菩萨蛮①___ 【宋】李清照风柔日薄春犹早,夹衫乍著心情好。

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

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沉水②卧时烧,香消酒未消。

【注释】①这首词写于词人晚年流落浙江绍兴、金华期间。

②沉水:沉香的别称,是一种名贵的熏香。

(1)请对“睡起觉微寒"中“微寒”一词作简要赏析。

___(2)“香消酒未消"一句表达了词人哪些情感?___2.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问题。

塞上忆汶水【元】曹元用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①沙碛:沙漠。

②苑马:西域大宛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___(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___3.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完成题目。

【甲】月夜【唐】杜甫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乙】月夜【唐】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1)对以上两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甫的《月夜》用小儿女的“未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首联中的“独"字。

B.杜甫的《月夜》中“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一联,是对妻子的外貌描写,写出了她忧心忡忡,夜不能寐。

C.刘方平的《月夜》第一、二句通过明暗的对比来衬托夜的静谧和天空的寂静。

D.刘方平的《月夜》第四句从视觉角度表现春天的来临,富有创造性。

(2)虽然两首诗都写了“月夜",但两诗抒发的思想感情却不相同,请分析。

___4.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

龟虽寿曹操神龟虽寿,犹有竟时;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注】①烈士:有气节有壮志的人。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四课《古代诗歌四首》课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子规
子规鸟又叫杜宇、布谷、杜鹃、望帝、 蜀鸟。春末夏初时常昼夜不停地鸣叫, 它是文人墨客常咏之物。
子规(杜鹃)的意象
1.惜春、伤春。“一声杜宇春归尽”借杜鹃烘托惜春、 伤春之情。 2.思念和乡愁。杜鹃的鸣声很像人说:“不如归去。” 很容易引起游子的乡愁和思念亲人的感情。 3.悲苦哀情。望帝(杜宇)传说是周朝末年蜀地的君王, 禅让退位,归隐深山。不幸国亡身死,死后灵魂化为杜 鹃鸟。每年暮春时节日夜鸣叫,悲鸣不已,直到口中滴 血其声凄切,所以人们借以倾诉悲苦和哀怨之情。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些诗歌都借月抒发了思乡怀远之情。把月看成 通情达意的使者,陪伴友人,我们从这里能看到李 白的浪漫情怀和他与王昌龄的深厚情谊。
精读细研
作者“寄愁心与明月”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拟人,远在扬州、行止不定的诗人 只好把一片深情托付给千里明月,向 老友遥致思念之忧了。
诗歌人物
王昌龄(698—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人(今陕西 西安)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王昌龄与李白、高适 、王维、王之涣等人交往深厚。其诗以七绝见长,多 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被后人 誉为“七绝圣手”。
创作背景
天宝初年,李白在长安供奉翰林时,与他便有密切的交 往。王昌龄一生遭遇坎坷,他的性格与李白的傲岸不羁有着 相似之处。据说李白从天宝三年离京漫游,到扬州时,听到 王昌龄被贬龙标尉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遥寄给远 方的友人。
抒情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作者所寄的是对好友身遭贬谪的同情, “明月”带去的是对好友长途跋涉的担忧; 是陪伴友人一路前行的一片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6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一、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曹操,字,小名阿瞒。

曹操是东汉末年杰出的家、家
和。

代表诗作有《步出夏门行》《蒿里行》《短歌行》等。

文学方面,
在曹操父子的推动下形成了以“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为代表的建安
文学,史称“”,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在文学史上留下了光
辉的一笔。

2、听老师范读诗歌,注意字音、节奏、语气和情感。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理解诗歌大意
1、根据注释及老师提供的资料,尝试疏通文意。

2、交流学习成果。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以小组为单位,思考、探究下列问题
全诗围绕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2、诗人在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
3、哪些是作者真正“观”到的?
4、为我们营造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诗中哪几句又是写虚景?(作者想象的景色及景物)这种景象是一种什么样意境?
6、为什么曹操会产生这样的想像?联系作者写这首诗的背景,我们想一想,这里集中反映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感情基调:苍凉慷慨,历来被视为“建安风骨”的代表作。

《观沧海》是借景抒情,诗人写沧海,抒发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这种感情在诗中没有直接表露,而是蕴藏在对景物的描写当中。

全诗意境开阔,气势雄浑,字里行间洋溢着饱满的激情。

写景的十句中,前六句写的是实景,后四句写的是虚景,实景给人身临其境之感,虚景以其新奇激发读者的想像,诗人以沧海自比,表现出宽广的胸怀和豪迈的气概。

表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抒发了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抱负。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sǒng zhì( ) jié( )石澹澹( ) 萧瑟( )
2、填空。

(1)“”开篇点题,交待了观察的方位、地点以及观察的对象。

(2)“”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

(3)诗中展现海岛生机勃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最能反映诗人的博大胸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是一首写景抒情诗,但全诗却没有哪一句是写情的诗句,情寓于景中。

你能说出古代即写景又写情的诗句吗?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7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案
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

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探究一:1.诗人为什么要将愁心寄与明月呢?
2.你从哪些诗句可看出龙标这被贬之地极偏远?
3.诗中哪一个字真实集中体现了作者的感情?
4,请用自己的话概括这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探究二:这首诗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古人云:情哀而景哀,作者的难过之情也融入了所见之景中。

那么诗中写景的诗句是怎样表现作者的哀愁之情的?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诗中融情人景,含有飘零之感、离别之恨的句子
是。

2、“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这一名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末句“随君直到夜郎西”中“夜郎”一词,有两种解释:一与成语“夜郎自大”的“夜郎”意同,意即——地名,在今贵州省西部桐梓县,古称夜郎国;一是指湖南省沅陵的夜郎县。

细读课文,分析一下哪种解释更合理。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8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案
三、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作者介绍:王湾,唐代诗人,生卒年不详。

2、听老师范读这首五言律诗,注意字音和节奏。

3、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4、朗读指导并齐读。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老师巡视,帮助学生解决疑难)
2,请一两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1、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当历史的车轮转到了今天之后,我们有了火车、飞机,有了电话、网络,我们的神州五号也顺利“上天”了,地球已经变成地球村了,同学们有没有想过,我们的思乡情感又怎样呢?有还是没有?多还是少?淡还是浓?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次北固山下》诗中的千古名句是:,。

诗中道出新旧更替的生活哲理的名句是:,。

2、下列诗句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寄愁心/与明月 B.江春/入旧年 C.杨花落尽/子规啼
3、杜甫有句名言曰:语不惊人死不休!语若惊人,须要炼字。

下面的对联别出心裁,上联中的“读”字,人格化地活现出水中景,请你在下联中填写一个动词,与“读”相对,拟人化地表现出山里的情趣。

水清鱼读月山静鸟________天
4、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同学们能例举一些学过的写乡愁的诗歌吗?
六、小结与反思
梁河九年制学校七年级语文导学案总第9课时
第一部分:预习案
四、自主学习,风采展示
1、关于作者:马致远,号,元代家、家,他与关汉卿、白朴、郑光祖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练,流畅自然。

在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堪称为旅思名作、秋思之祖。

2、关于“曲”这种文体: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

到了元代,形成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

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

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

3、听老师范读,注意字音和节奏(做好标注)
4、以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古诗。

二、自主探究,交流展示
1、展示朗读
2、整体感知:通过朗读,我知道作者写到了
等景物。

这些景物组成了绝妙的图。

第二部分:探究案
三、多边互动,合作探究
(一)领略诗情画意:
1、列举描绘的景物,看形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
2、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3、这首小令是怎样达到情景交融的?
(二)写法探究:
再细读这首小令,看看写法上有何特点?
四、质疑巩固,拓展训练
用散文的语言将曲中描绘的意境写出来。

第三部分:检测案
五、达标检测
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律诗,一首八句,每句五个字或七个字,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平仄也有规定。

B.《观沧海》是一首乐府诗,作者曹操,字翼德,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他的诗以“慷慨悲壮”见称。

C.《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是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为好友王昌龄贬官而作的抒发感愤、寄以慰藉的七言律诗。

D.《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作者马致远,号东篱,元代戏曲作家,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并称为“元曲四大家”。

2、学了《古代诗歌四首》后,班上准备举行以“轻叩诗歌大门”为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请你完成以下任务。

(1)如果要举行赛诗会,请你为赛诗会拟定一种形式,写在下面。

( 2)下面是“生活处处有古诗”情境表演中的几个片段,请你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古诗名句。

①当我们浪费粮食时,爷爷常引用唐代李绅的诗句来教育我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昨晚有一道数学题,我绞尽脑汁,百思不得其解,就在我
“________________”时,爸爸走过来,经他一点拨,我豁然开朗,真是
“_____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本次活动主题拟写一条标语。

3、试着描写一段景物,使之饱含自己感情。

(提示:可以表现的感情:高兴喜悦、悲伤哀痛)
六、小结与反思。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