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壤结构

合集下载

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是指土壤的细粒组成、颗粒间接触状态和排列规律等因素所决定的土壤内部结构形态。

根据颗粒尺寸和排列方式等特性,可以将土壤结构类型分为以下几类:
粒状结构:由细小颗粒聚集而成,如砂土、细砂土等。

2.块状结构:由较大的土块组成,通常含有粘土或有机质,如黏土、壤土等。

3.柱状结构:由立方体或柱体状土体组成,一般具有良好的透水性和排水性,如沙土、卵石土等。

4.层状结构:由各种不同颜色、质地的土层相互叠置而成,常见于淤泥、泥沙等场合。

5.扇形结构:一般指山地或丘陵区沟壑侵蚀和风化作用形成的土体,呈放射状分布,如黄壤、红壤等。

6.结核状结构:由粘土颗粒团聚在一起形成的小球体或类球体状结构,如黏土、壤土等。

不同的土壤结构类型对土壤的透水性、抗压强度、剪切强度、
渗透性等性质有着不同的影响,因此在工程建设中需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土壤结构类型。

第4章 土壤结构

第4章 土壤结构
第四章
土壤结构
• 第一节 概述 • “土壤结构”一词早已在国内外土壤学界以及农业生产 土壤结构” 实践中使用,但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所谓“ 实践中使用,但至今还没有一致的认识。所谓“土壤结 应包括“土壤结构体” 土壤结构性” 构”应包括“土壤结构体”和“土壤结构性”两个方面 的含义。 的含义。 • 土壤结构体是指土壤的原生和次生矿物颗粒通过各种团 聚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类型、大小和不同性质的团聚体。 聚作用而形成的不同类型、大小和不同性质的团聚体。 •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大小、类型、数量和质量 土壤结构性是指土壤结构体的大小、类型、 等结构体本身的性质以及结构体的排列方式、 等结构体本身的性质以及结构体的排列方式、孔隙分布得法(Yoder) 约得法(Yoder) 约得法测定土壤结构的原理与步骤基本上与沙维诺夫法相似。 约得法测定土壤结构的原理与步骤基本上与沙维诺夫法相似。只是测定水稳性团 聚时,采用团粒分析仪(振筛机)。 聚时,采用团粒分析仪(振筛机)。 1.仪器设备 1.仪器设备 土壤团粒分析仪构造:分析仪外部为不锈钢铁皮筒,有一铁架,铁架能载4 土壤团粒分析仪构造:分析仪外部为不锈钢铁皮筒,有一铁架,铁架能载4-5套套 每套共有6个直径为13cm 13cm、 5cm的土筛 每套土筛的孔径为5,3,2,1,0.5 的土筛; 5,3,2,1,0.5及 筛,每套共有6个直径为13cm、高5cm的土筛;每套土筛的孔径为5,3,2,1,0.5及 0.25mm,底部有底盒。振筛机所连结的套筛一般有四组,可同放入一个大水桶中, 0.25mm,底部有底盒。振筛机所连结的套筛一般有四组,可同放入一个大水桶中, 也可以将四组套筛分别置四个小水桶中。每次可测4个土样。筛的上、 也可以将四组套筛分别置四个小水桶中。每次可测4个土样。筛的上、下振幅为 3.2cm,振速为每分钟30 30次 3.2cm,振速为每分钟30次。 2.测定步骤 2.测定步骤 与沙维诺夫法相同,取干筛后的各级团聚体配制成50g土样( 与沙维诺夫法相同,取干筛后的各级团聚体配制成50g土样(每级团聚体均按一 50g土样 定的比例,分取倍数为F)。将土样置入每组套筛最上部的筛网上 将土样置入每组套筛最上部的筛网上。 定的比例,分取倍数为F)。将土样置入每组套筛最上部的筛网上。往振筛机铁皮 筒内徐徐注水(以便排出土样中空气),注至超越筛面4 5cm。开动振筛, ),注至超越筛面 筒内徐徐注水(以便排出土样中空气),注至超越筛面4-5cm。开动振筛,上下往 返震荡,连续振30分钟。再将套筛从水桶中取出,静置,使水沥干。将各级团聚 返震荡,连续振30分钟。再将套筛从水桶中取出,静置,使水沥干。 30分钟 体土样分别洗入烧杯中(或蒸发皿中),在电热板或水浴上蒸干,在置入105℃ ),在电热板或水浴上蒸干 105℃烘 体土样分别洗入烧杯中(或蒸发皿中),在电热板或水浴上蒸干,在置入105℃烘 箱中烘至恒重(两次称重的差值<0.01g)。 箱中烘至恒重(两次称重的差值<0.01g)。

第二章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第二章第二节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持性
1、土壤粘结性
在土壤中,土粒通过各种引力作用而粘结起来,就是粘结性。土壤的粘 结性主要是由两种力所促成: (1)颗粒间的分子引力,在干燥条件下它占主导作用。 (2)土粒间水膜的引力,在湿润状态下占主要地位。 土壤粘结性的强弱,可用单位面积上的粘结力(如g·cm2或kg·cm2) 来表示。
1、团粒结构占优势的土壤大小孔隙兼备,水气协调;
2、团粒结构占优势的土壤保肥供肥协调
团粒之间为大孔隙,微生物活性强,有利于团粒表面养分的分解与释 放;内部多为小孔隙,水分存在,通气不良,有利于养分贮存,增加结构 的稳定性。 3、团粒结构占优势的土壤耕性好 表现在适耕期长,耕作阻力小,耕后质量好。 4、团粒结构占优势的土壤一般具有良好的耕层构造 剖面在上虚下实。 5、团粒结构一般具有一定的水稳性、机械稳性和生物稳定性。
G1组复合体
G2组复合体
Ca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G1组复合体
土粒
Fe2+
土粒
土粒
腐 殖 质
土粒
Al3+
Fe3+
G2组复合体
腐殖质
粉 粒 粉粒
砂粒
粘粒
砂粒
(二)机械破碎途径
1、干湿交替,冻融交替
干湿交替:土壤胶体具有湿胀干缩的性质。湿土变 干时,脱水速率不同,不同位点的胶结力不同,土块 会发生破裂,形成小的的结构体。 干土变湿时,各部位的吸水速率不同,不同位点的 膨胀度不同,土块会发生不均衡的挤压和破裂,形成 小的结构体。 影响因素:土壤质地、有机质含量、阳离子组成、 土壤含水量;由干变湿的速率。
自然土壤中的结构体类型
Granular 粒状
Blocky 块状

8第八讲 土壤的结构

8第八讲 土壤的结构
小不等的空间,称为土壤孔隙。
(2)土壤孔隙度:单位体积土壤内孔隙所占体积 的百分比,称为土壤孔隙度。 可根据土壤密度和土壤容重计算得到:
土壤孔隙度(%)=(1-土壤容重/土粒密度)×100
土壤孔隙度的大小取决于土壤结构、结构和有 机质含量。
土壤孔隙度=[孔隙容积/土壤容积] ×100% =[(土壤容积-土粒容积)/土壤容积] ×100% =[1-(土粒容积/土壤容积)] ×100%
Capillarity equation
c、非活性毛管孔隙
小于0.002毫米,即使细菌(0.001—
0.05mm)也很难在其中居留,这种孔隙的
持水力极大,同时水分移动的阻力也很大, 其中的水分不能被植物利用(有效水分含量 低)。
除了了解土壤孔隙度以外,还要了解土壤 中大小孔隙的比例。 实践证实,一般作物适宜的土壤孔隙度是 50%或稍高一些,毛管孔隙度与非毛管孔隙 度之比约为1:0.5,并且非活性毛管孔隙要 求尽量少。
= [1-(土粒重量/土壤比重)/(土壤重量/容重 )] ×100% = (1-容重/土壤比重)×100%
表3-1 不同质地的土壤孔隙状况%
土壤质地 土壤孔隙度 粘 土 50~60 45~50 45~50 45~50 40~45 30~35 大小孔隙的相对比率(以土壤孔隙度为100计) 持水隙度 85~90 70~80 60~70 50~60 40~50 25~40 重壤土 中壤土 轻壤土 砂壤土 砂 土 充气孔隙度 15~10 30~20 40~30 50~40 60~50 75~60
2.土壤力场 内力场 1).基质力 2).溶质力 3).压力势 4).电力场、热力场、磁力场…… 外力场 1).大气压力 2).重力
3.土壤水分势 1).基质势 2).溶质势 3).压力势 4).重力势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包括:
1. 矿质颗粒:主要由砂、粉砂、粘土和漂砾等颗粒组成。

矿质颗粒的大小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其透水性和透气性。

2. 有机物质:主要由植物残体和动物残体分解而来,包括有机质和腐殖质。

有机物质能增加土壤保水能力、改善土壤结构、提供养分等。

3. 水分:土壤中的水分主要存在于微孔隙和粘结水中。

合适的水分含量对于植物生长非常重要。

4. 空气:空气存在于土壤微孔隙内。

土壤中的空气对于植物根系通气和微生物活动至关重要。

5. 微生物:土壤中存在大量的微生物,如细菌、真菌和原生动物等。

微生物的存在对于土壤的生物化学循环、有机物分解和养分转化起重要作用。

6. 土壤生物:包括土壤动物和植物根系。

土壤动物包括蚯蚓、昆虫、螨类等,它们的活动能改善土壤结构和模糊土壤中的养分。

植物根系能固定土壤、增加土壤的稳定性,以及吸收水分和养分。

这些组成部分相互作用形成了土壤的复杂结构,影响着土壤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和生物性质。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

第二节土壤结构一、土壤结构的类型及其特性掌握五类土壤结构,即:1.块状结构特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

块状结构按其大小分:大块状结构(轴长大于 5cm )、块状结构(轴长 3-5cm )和碎块状结构(轴长 0.5-3cm )块状结构在土壤粘重,缺乏有机质的表土中常见之,特别是土壤过湿或过干,最易形成。

表层多见大块状结构,心土和底土多见块状和碎块状结构。

2.核状结构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较为明显,轴长 0.5-1.5 cm ,一般多分布于缺乏有机质的心、底土层中。

3.柱状结构特点:这类结构纵轴远大于横轴,在土体中程直立状态。

按棱角明显程度分为( 1 )柱状结构:棱角不明显( 2 )棱柱状结构:棱角明显。

这类结构往往存在于心、底土层中,是在干湿交替的作用下形成的。

有柱状结构的土壤,土体紧实,结构体内孔隙小,但结构体之间有明显的裂隙。

如水稻田心土层中有柱状结构,就会引起漏水、漏肥。

4.片状结构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老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到,此外,在雨后或灌水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结层,属于片状结构。

特点:片状结构不利于通气、透水。

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还加大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生产上要进行雨后中耕松土,以消除地表结壳。

5. 团粒结构是指近似球形,疏松多孔的小团聚体,其直径约为 0.25-10mm 。

粒径 <0.25mm 以下的 , 称微团粒。

生产中最理想的团粒结构粒径为 2-3mm, 是一种较好的土壤结构类型 .团粒结构分 (1) 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较长时间不散的叫水稳型团粒结构 (2) 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经水浸泡立即松散的叫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状结构 ) 。

我国东北地区黑土含大量的水稳性团粒结构 , 粒径 >0.25mm 的水稳性团粒结构可高达80% 以上,而我国绝大多数旱地土壤耕作层则多为非水稳性团粒结构。

( 1 )协调土壤水、气矛盾团粒结构的土壤 , 大小孔隙比例适当 , 在团粒内部为小孔隙 , 而在团粒之间是大孔隙 , 能同时供给植物以水分和空气 , 水、肥、气、热协调,能同时满足作物的需要。

土是什么结构

土是什么结构

土是什么结构
土:
它是土壤和岩石在各种自然环境中风化形成的大小不一的颗粒堆积。

一、土的组成
土壤是由颗粒(固相)、水溶液(液相)和气体(气相)组成的三相体系。

二、土的结构
土的结构是指土颗粒本身的特点和颗粒间相互关联的综合特征,一般分为两大基本类型:
1.单粒结构:也称团粒结构,是砾石(卵石)、砾质土、砂土等非粘性土的基本结构形式,对土的工程性质的影响主要在于其密实性。

2.团粒结构:也叫团粒结构或絮凝结构,是粘性土所特有的。

三、土的构造
土结构是指整个土层(土体)的不均匀性特征的总和,反映了土的力学性质和其他工程性质的各向异性或土体各部分的不均匀性。

它是决定勘探、取样或原位测试的布置方案和数量的重要因素之一。

整个土体构成上的不均匀性包括:
层理、夹层、透镜体、结核、组成颗粒的大小差异、裂缝特征和发育程度等。

四、土的分类
1.根据有机含量分类
分为无机土、有机土、泥炭土、泥炭。

2.根据颗粒级配和塑性指数分类
分为砾石土、砂土、粉土、粘性土。

粘性土是塑性指数大于10的土,分为粉质粘土和粘土。

3.根据地质成因分类
分为残积土、坡积土、坡积土、冲击土、淤泥土、冰积土和风积土。

4.根据颗粒大小及含量分类
本文内容纯属个人观点,仅供参考。

土壤的剖面形态和土壤结构

土壤的剖面形态和土壤结构

母质层
位于淀积层之下,是土壤发育 的基础,其特征取决于成土母 岩的性质。
岩石层
位于最下层,由岩石构成,无 明显层次。
土壤剖面的颜色和质地
颜色
土壤颜色可以反映其发育程度和所含 矿物的类型,如红壤、黄壤等。
质地
土壤质地决定了土壤的松紧程度和肥 力特性,一般分为砂土、壤土和黏土。
土壤剖面的石块和侵入体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
01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是指土壤抵抗外部力量破坏的能 力,包括抗侵蚀、抗风化和抗变形等。
02
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取决于土壤团聚体的数量和质量, 以及土壤颗粒的组成和排列。
03
保持土壤结构的稳定性对于维护土壤健康、防止水 土流失和提高农业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03 土壤剖面形态与土壤结构 的关系
形象性命名
根据土壤的形态或某些特征进行形象化的命名,如石 块地、石缝地等。
THANKS FOR WATCHING
感谢您的观看
相关。
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直接影响土 壤的物理性质和肥力状况,对植
物生长和发育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质地分类
土壤质地是根据土壤颗粒的组成和比例对土壤进 行分类的一种方法。
常见的土壤质地分类包括砂质土、壤质土、黏质 土和砾质土等。
不同土壤质地对土壤的物理性质、水分保持能力、 养分状况和植物生长具有不同的影响。
地形因素还影响土壤的水分和养分分布,进而影响土壤的肥 力状况。在低洼地区,由于水分聚集,可能形成沼泽或湿地 土壤;而在山坡地带,由于水分流失较快,土壤可能较为干 燥。
母质因素
母质是形成土壤的物质基础,其矿物组成、机械组成、化学性质等对土壤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例如 ,富含石英、长石等矿物的母质容易形成砂质土壤;而富含粘土矿物的母质容易形成粘土质土壤。

土壤结构分类

土壤结构分类

土壤结构分类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的排列密度和空隙的组成情况,常根据颗粒排列的特征将土壤结构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1. 柱状结构:土壤颗粒呈垂直排列,形成柱状的结构,土壤容易产生均匀的渗透和通气。

2. 等大结构:土壤中颗粒的大小差异较小,呈现均匀颗粒排列的状态,土壤容易保水,但持水能力较差。

3. 粉状结构:土壤颗粒很细小,呈现粉末状的结构,土壤容易产生严重的干旱和风蚀。

4. 森林集聚结构:常见于森林土壤中,土壤颗粒形成团块状或簇状,在土壤表面有明显的斑点状集聚。

这种结构有利于水分渗透和根系生长。

5. 土壤表聚结构:土壤颗粒之间形成类似团粒或排列不规则的结构,会导致土壤的通气、渗透性差。

土壤结构的分类有助于了解土壤的物理性质和水分、气体的运动情况,对于种植、灌溉和水土保持等领域具有重要意义。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
土壤的结构组成可以分为以下几个层次:
1.碎屑:土壤中的碎屑包括砂、粉砂、粉、黏土等颗粒状物质。

这些碎屑的大小和比例决定了土壤的质地,影响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肥力。

2.有机质:土壤中的有机质包括植物残体、动物残体和微生物
的尸体等有机物质。

有机质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改善土壤的结构、保持水分、增加肥力,并提供植物所需的养分。

3.土壤孔隙:土壤中存在着各种尺寸的孔隙,包括微孔隙、介
孔隙和大孔隙。

这些孔隙可以储存和运输水分、气体和根系,对土壤的透气性、保水性和根系通气起重要作用。

4.土壤胶体:土壤胶体是指直径小于2微米的颗粒状物质,包
括黏土矿物和有机胶体。

土壤胶体对土壤的负载性、保水性、栽培性和养分的吸附和释放起着重要作用。

5.水分和气体:土壤中的水分和气体也是土壤结构的重要组成
部分。

水分可以填充土壤孔隙,供植物需要,参与土壤中的化学反应;气体可以提供氧气,维持土壤中的微生物生态系统。

土壤的结构和层次

土壤的结构和层次

土壤的结构和层次
土壤是地球表面的一种天然资源,由岩石颗粒、有机物质、水和空气组成。

土壤的结构和层次对于植物生长、水分保持和环境保护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

一般分为砂壤、壤土和粘土三种结构类型。

砂壤土的颗粒较大,土壤孔隙较多,空气和水分留存时间短,适合生长草本植物。

壤土颗粒中等,孔隙适中,土壤质地比较松散,适合生长大多数植物。

粘土颗粒较小,土壤孔隙较少,土壤质地较紧实,适合生长树木和灌木。

土壤层次是指土壤在水平和垂直方向上的分层结构。

一般分为表层土壤、次表层土壤和深层土壤三个层次。

表层土壤是植物生长最活跃的土层,有机物质含量高,水分保持能力强。

次表层土壤是表层土壤下方的一层,土层比较厚,土质较粘稠,有机质和养分含量较低。

深层土壤是土壤最下方的一层,土层较深,土质较硬,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无法生长到此深度。

土壤的结构和层次对于农业生产和自然环境的保护都具有重要
的意义。

农民可以根据土壤结构和层次来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提高农业生产效益。

同时,科学合理地利用土壤资源,保护土壤生态环境,也是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的基本需要。

- 1 -。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
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是指土壤中各种组分的排列和分布方式。

土体构型的特征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土壤成分、土壤成分间的粒径分布、土壤质地、土壤结构等。

一般来说,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 泥土基质:土壤中最主要的组分,由细颗粒物质(如粘土、砂、泥)和有机物质组成。

泥土基质的构型取决于颗粒的粒径分布和粘粒的粘结特性。

2. 孔隙:泥土基质中的空隙,包括宏观孔隙(大于0.05毫米)和微观孔隙(小于0.05毫米)。

宏观孔隙是土壤中的空隙,
可以容纳水分和气体;微观孔隙是微小的孔隙,对土壤中的气体运输和水分保持起重要作用。

3. 土壤结构: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包括颗粒聚集和团聚。

颗粒聚集是指颗粒之间的结合形成团聚体。

团聚体的形状和大小取决于土壤质地和土壤中的有机物质含量。

4. 根系空间:土壤中植物根系所占据的空间,对土壤质地和水分运输具有重要影响。

根系空间可以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水分保持能力和抗腐蚀性。

总的来说,自然土壤的土体构型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受多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不同的土壤类型和环境条件下的土体构型会有
所不同。

了解土壤的土体构型有助于理解土壤的物理特性、生态功能和土壤管理。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片状结构
土片较大,相互之间结合紧密,不易破碎。这种结构通常 出现在粘质土壤中。
团粒结构
土粒呈圆形或椭圆形的团聚体,团聚体之间有明显的粘结 性。这种结构是理想的土壤结构,能够提高土壤的通气透 水性能和保水保肥能力。
柱状结构
土柱上下粗细一致,通常出现在粘质土壤中。这种结构容 易造成土壤的板结和排水不良。
土壤结构对植物养分吸收的影响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颗粒的排列组合方式,包括 团聚体、块状结构、片状结构等。良好的土壤 结构有利于植物根系对养分的吸收。
团聚体结构是由微小的土壤颗粒粘结在一起形 成的较大颗粒,这种结构有利于养分的保持和 释放,使植物根系能够更好地吸收养分。
块状结构和片状结构则容易造成养分的不均匀 分布,影响植物对养分的吸收。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包括块 状结构、片状结构、团粒结 构等,每种结构类型都有其
特定的形成条件和特点。
土壤结构观察与描述的结果 可以用于指导土地利用和土 地保护,例如,根据土壤结 构类型选择适宜的土地利用 方式,避免过度开发和破坏
土壤结构。
04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生 长的影响
土壤质地对植物根系生长的影响
土壤学(第四章土壤质地和结构
contents
目录
• 土壤质地 • 土壤结构 • 土壤质地和结构的测定方法 •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01 土壤质地
土壤颗粒的分类
石块
直径大于2mm的颗粒,一般来源于岩石或 矿物的破碎。
粉粒
直径介于0.002-0.05mm之间的颗粒,主要 由粘土矿物和有机质组成。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水分利用的影响
土壤质地和结构对植物的水分利用也有重要影响。一般来说,砂质土壤具有良好的 排水性和透气性,有利于植物对水分的吸收和利用。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组成,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包括以下几种:
1. 砂性土壤结构:由较大颗粒组成,土壤中砂粒之间的孔隙较大,通气性好,但保水能力差。

2. 粉状土壤结构:颗粒很细,粉末状,通气性较差,但保水能力较好。

3. 粒状土壤结构:由较大的颗粒和较小的颗粒混合而成,通气性和保水能力相对较好。

4. 块状土壤结构:由较大的块状颗粒组成,通常出现在黏性土壤中,保水能力较好,但通气性较差。

5. 柱状土壤结构:由细长的柱状颗粒组成,通常出现在草原或林地土壤中,保水能力和通气性较好。

6. 蜂窝状土壤结构:由大小不等的颗粒组成,颗粒之间形成许多孔隙,通气性和保水能力都比较好。

了解土壤结构类型对于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可以帮助农民和园艺爱好者选择适合的栽培方法和土地改良措施,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 1 -。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

土壤结构名词解释土壤结构是指土壤中各种颗粒的排列方式和粒间的联系,可被观察和感知的土壤形态的总和。

它对土壤的物理、化学和生物性质以及土壤功能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具有重要影响。

了解土壤结构有助于优化土壤管理和提高土壤的肥力和生产力。

土壤结构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的大小、形状和排列方式等方面。

土壤颗粒可以分为砂、粉砂、粉土和黏土四种类型。

砂颗粒较大,粉砂颗粒次之,粉土颗粒更小而且形状不规则,黏土颗粒最小但最为细腻。

这些颗粒的排列方式决定了土壤的结构类型。

土壤结构类型可以分为状结构、块结构、粒结构和块粒结构四种。

状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之间缺乏明显的粘聚力,颗粒独立存在。

块结构是指土壤颗粒以块状聚结,这种结构可以由生物催化、干湿循环、波动冲击等作用形成。

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间存在一定的粘聚力,但缺乏块状聚结。

块粒结构是指土壤颗粒既有块状聚结,又有颗粒间的粘聚力。

土壤结构对土壤物理性质有重要影响。

状结构的土壤通透性好,适合作为水稻等作物的种植基质。

块结构的土壤孔隙大,利于水和空气的渗透,便于植物的根系生长。

粒结构的土壤颗粒间有较多的粘聚力,保水性能较好,更适合种植干旱地区作物。

块粒结构的土壤既具有较好的通透性,又具备良好的保水性,有利于作物的生长发育。

土壤结构还对土壤的化学性质具有重要影响。

土壤结构密度直接影响土壤中含水量和氧气的扩散。

在疏松的土壤结构下,土壤孔隙较多,水分较容易渗透并分布均匀,氧气也更容易进入土壤内部。

而在紧实的土壤结构下,液态水和氧气的渗透性能较差,从而影响作物对水分和氧气的吸收与利用。

土壤结构还影响土壤中的有机质降解速度和养分释放速率等过程,从而影响养分循环和植物的养分吸收。

另外,土壤结构对土壤生物性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也具有重要影响。

不同的土壤结构类型有不同的微环境条件,容纳不同类型和数量的微生物和根系,从而影响土壤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功能。

较好的土壤结构能提供适宜的土壤质地和水分条件,利于植物根系的生长发育,促进土壤生物活性,维持土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土壤分层结构图

土壤分层结构图

土壤分层结构图一、简介土壤是地球上能够生长绿色植物的疏松表层。

土壤来自岩石、无机物、有机物,主要由矿物质、空气、水、有机物构成。

地球表面形成1厘米厚的土壤,约需要300年或更长时间。

不同的土壤类型,分层也不一样。

一般人为地把他们分为A,B,C三个层,即表土层,心土层,底土层。

二、土壤分层结构(一)表土层表土层又可分为耕作层和犁底层,也叫腐殖质-淋溶层,是熟化土壤的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

心土层也叫淀积层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表土层和心土层分层耕作层;在森林覆盖地区有枯枝落叶层。

上表土层又称耕作层,为熟化程度较高的土层,肥力、耕性和生产性能最好;下表土层包括犁底层和心土层的最上部分(又称半熟化层)。

O层是枯枝落叶层,A层是腐殖质层。

E层是淋溶层。

以上三层为表土层。

1、耕作层:受耕作,施肥,灌溉影响最强烈的土壤层,厚度一般约20厘米左右。

耕作层易受生产活动和地表生物,气候条件的影响,一般疏松多孔,干湿交替频繁,温度变化大,通透性良好,物质转化快,含有效态养分多。

根系主要集中分布于这一层中,一般约占全部根系总量的60%以上。

2、犁底层:位于耕作层之下,厚约6-8厘米。

典型的犁底层很紧实,孔隙度小,非毛管孔隙(大孔隙)少,毛管孔隙(小孔隙)多,所以通气性差,透水性不良,结构常呈片状,甚至有明显可见的水平层理,这是经常受耕畜和犁的压力以及通过降水,灌溉使粘粒沉积而形成的。

(二)心土层心土层又称“生土层”。

是土壤剖面的中层。

位于表土层与底土层之间。

由承受表土淋溶下来的物质形成的。

通常是指表土层以下至50厘米深度的土层。

由于有物质的移动和淀积,所以表土层和心土层最能反映出土壤形成过程的特点。

在耕作土壤中,心土层的结构一般较差,养分含量较低,植物根系少。

旱作土壤的心土层,一般保持着开垦种植前自然土壤淀积层的形态和性状,耕种引起的变化小;水稻土的心土层,在正常情况下多发育为具有棱块或棱柱状结构的斑纹层。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土壤结构通常指土壤中粒体排列的方式,包括粒度排列、孔隙排列、根系排列等。

土壤结构对于植物生长、水分保持、气体交换以及物质转化都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介绍常见的土壤结构类型。

1. 块状结构块状结构是指土壤中存在大块或小块的团聚体。

这些团聚体通常是由粘着剂或内部脱水形成的。

块状结构的特点是孔隙度高、通气性好、透水性差。

块状结构在干旱、高温和低湿度等条件下容易形成。

块状结构有助于控制水分流失,但不利于植物的根系生长。

2. 疏松结构疏松结构是指土壤中粒度分布均匀,孔隙大小适中、分布均匀的结构。

这种结构对植物根系生长适宜,因为根系可以轻松穿透土层,并吸收到足够的养分和水分。

同时,疏松结构对于空气流通和水分渗透也很利于土地保育和农作物的生长。

层状结构是指土壤中由于不同颗粒和养分的沉积、分解和聚集而形成的横向分层结构。

这种结构对于植物生长的影响因不同层状结构的特性而异。

某些层状结构可能有益于植物生长,例如含有腐殖质较多的表层土,但生长速度慢的根部可能无法穿透下层的硬块,这就会限制植物根系的生长。

粉状结构是指土壤中的颗粒非常细微,孔隙较小、分布不均的结构。

这种结构容易出现在土壤中,特别是在长期干旱和高温的情况下。

粉状结构对于植物的根系生长不利,因为它限制了气体交换和水分渗透。

另一方面,粉状结构有利于保存水分和养分,尤其是在干旱的气候条件下。

5. 冻胀结构冻胀结构是指土壤中因水分凝冻而形成的结构。

这种结构对于北方地区的土壤非常常见,因为冬季气温低,土壤表面易于冻结。

冻胀结构的特点是孔隙较大、通气良好,但因为冻结受损而对植物根系生长不利。

在春季融雪后,缺氧、浸泡和酸化等问题可能对土壤的健康产生不利的影响。

总之,不同的土壤类型和外部环境都会影响土壤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为了保护和改善土壤结构,应适当施用有机肥料和矿物肥料,避免过度耕作和过量施用农药,同时也需要对土壤质量进行定期监测和评估。

土壤结构

土壤结构
土壤的结构性是对土壤中土粒存在方式 的一种描述。 土壤中的土粒:或者彼此不粘结,呈单 粒态;或者彼此相互粘结,形成具有一定 形状和大小的团聚体,这种团聚体即为结 构体。
土壤形成结构体的性质以及结构体的特 征就称为土壤的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和特征
结构体的分类标准:结构体的外观形态。 1、粒状结构和团粒结构
有结构土 2、下雨或灌水时,水 份沿大孔隙向土壤中 渗透快,然后再向团 粒中运动。水份接纳 充分,损失少,土壤 冲刷小。
无结构土 2、由于大孔隙少,水 份进入慢,常沿土表 流失。水份损失大, 土壤冲刷大,水土流 失严重。
有结构土 3、大气干旱时,表土水 份蒸发,体积收缩,可 切断与土体下部相连的 毛细管,阻止下部水份 上升补充蒸发,水份损 失小,土壤抗旱力强。
调节目的:破坏不良的结构体,创造更多 的团粒结构。 调节方法: 1、深耕结合施有机肥; 2、调节土壤阳离子组成; 3、合理耕作; 4、合理轮、间、套作; 5、施用土壤结构改良剂。 6、合理灌溉,晒垡冻垡
2、块状结构
土粒结持体沿长、宽、高三向发展,外观形态近 似立方体:
大块状结构:直径大于5cm
块状结构:3~5cm
碎块状结构:0.5~3cm
常出现在粘土耕作层或表土层中,不良结构体
3、核状结构
多存在于粘质底土层和心土层中
4、柱状结构和棱柱状结构
土粒结持体沿纵向发展,外观形态近似柱状 ,其中:
柱面交角明显的,有清晰的棱角、棱面的, 称为棱柱状结构; 柱面交角不明显的,没有清晰的棱角、棱面 的,称为柱状结构。
无结构土 3、表土失水,体积也 要搜索,但小孔隙过多 ,不易完全切断,下部 土壤水份可源源上升补 充蒸发,水份损失大, 土壤抗旱力弱。

土壤结构性

土壤结构性
多出现在土体下部(心土、 底土)。
(4)、片状结构:
特点:横轴远大于纵轴呈薄片状,老 耕地的犁底层中常见到,此外,在雨后或 灌水后所形成的地表结壳和板结层,属于 片状结构。 俗称“卧土” 。
生理特点:片状结构不利于通气、透 水。会影响种子发芽和幼苗出土,还加大 土壤水分蒸发,因此生产上要进行雨后中 耕松土,以消除地表结壳。
(2)、核状结构: 近立方体,边面和棱角 较为明显。核状结构表面有褐色胶膜,由 石灰质铁质胶膜胶结而成,常出现于缺乏 有机质的心层土、底土中,农民称之为 “蒜瓣土”。是一种不良结构土壤。
蒜瓣土
(3)、柱状和棱柱状结构:
群众称为“立土”
边面不明显—柱状;
边面明显具棱角者—棱柱状
常出现在质地黏重、缺乏有 机质,结构之间有明显的裂 缝,漏水漏肥。
2、团粒结构:
特点:疏松多孔(多出现在东北草原土
壤和肥沃的菜园土壤中),团粒内有毛管 孔隙,团粒间有非毛管孔隙,能使土壤既 保水又透水,并保持适宜的土壤空气和温 度,有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及对养分的保 蓄和供应。
形成:团粒结构一般要经过多次(多级)
的复合、团聚而形成,可概括为如下几步: 单粒→复粒(初级微团聚体)→微团粒 (二级、三级微团聚体)→团粒(大团聚 体)。
块状结构
柱状结构
棱状结构团粒结构微团源自结构核状结构片状结构
(1)、块状结构
块状结构特点:近立方体型,纵轴与横轴大 致相等,边面与棱角不明显。块状结构在土壤粘 重,缺乏有机质、耕性不良的土壤表层中。
块状结构生理特点:不良结构土壤、土体紧、 孔隙少、通透性很差、微生物活动微弱;土块与 土块之间,孔隙过大,易漏风跑墒,同时还会压 苗,造成缺苗断垄现象。农民称之为“坷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土壤的系列发育
土壤的系列发育:指土壤的发生类型在漫长的地质时 期内发生和发展的过程。 土壤是与其他环境相互作用的独立的历史自然体。
如:植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构成了植物和土壤相互演 替模式, 植物群落A 土壤A 植物群落B 土壤B 植物群落C 土壤C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土壤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壤属性 ,这些属性的内在综合表现为肥力,而外在特征则 反映在土壤剖面的形态、发生层或土体构型上,即 土壤发育的具体表现。
一、土壤的个体发育 土壤的个体发育:某土壤从岩石风化产物或其它新的母质上开 始发育的时候起,直到目前状态的真实土壤的具体历程。 在没有破坏作用的情况下,土壤个体向着具有当地典型的土壤 形成条件组合相适应的土壤发展,最后进入当地土壤行列, 达到暂时的动态平衡。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土体构型是各土壤发生层在垂直方向有规律的组合和 有序的排列状况,不同的土壤类型土体构型不同, 因此,土体构型是识别土壤的最重要特征。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第三节 土壤发育
土壤发育:地壳表面的岩石风化体及其再积体,接受其所处的 环境因素的作用,而形成具有一定剖面形态和肥力 特性的土壤。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 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 整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 层次和母质层。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发育完全的土壤剖面包含三个基本发生层: 成土因素形成的层次称为土层(发生层), 完整的垂直土层序列称之为土壤剖面;A和B 是必备土层。 A——淋溶层——表土层,包括有机质的积累层和物 质的淋溶层。生物活动最为激烈 B——粘粒淀积层;物质可来源于上部,也可来源于 下部;可是粘粒,也可是钙铁锰铝;淀积的部 位可以是土体的中部,也可以是下部 C——母质层,未风化体或深度风化物,没有产生明 显的成土作用的土层 其他土壤剖面发生层见表7-8。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土壤发生层是指土壤形成过程中所形成的具有特定性 质和组成的、大致与地面相平行的,并具有成土过 程特性的层次,一般肉眼能识别出与其他层次的不 同,主要根据颜色、质地、结构、新生体和紧实度 等识别。 发生层分化越明显,上下土层之间的差别越大,土体 越不均一,土壤发育度越高;但许多土壤发生层之 间是逐渐过渡的。有时母质的层次性会残留在土壤 剖面中。
第十一讲:土壤形成和发育
三、土壤剖面、发生层和土体构型 土壤在成土因素的作用下,产生了一系列的土壤属性 ,这些属性的内在综合表现为肥力,而外在特征则 反映在土壤剖面的形态、发生层或土体构型上,即 土壤发育的具体表现。
土壤剖面是一个具体土壤的垂直断面,其深度一般达 到基岩或达到地表沉积体的相当深度为止。一个完 整土壤剖面应包括土壤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发生学 层次和母质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