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汉语与英语亲属的称谓区别
![汉语与英语亲属的称谓区别](https://img.taocdn.com/s3/m/994730ddbcd126fff6050bc2.png)
小学教学计·英语
2021/07
在汉语中,我们把爸爸的父母称为爷爷奶奶,而把妈妈的父母称为姥姥姥爷/外公外婆,把爸爸的兄弟称为伯伯/叔叔,把爸爸的姐妹称为姑姑/姑妈;而把妈妈的兄弟称为舅舅,把妈妈的姐妹称为姨/姨妈等。
爸爸这边平辈的子女为堂兄/堂弟或堂姐/堂妹,妈妈这边平辈的子女为表兄/表弟或表姐/表妹。
在汉语中基本上每个亲属都有特定的称谓。
而英语中的亲属则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分性别是男性还是女性。
父母的长辈称谓即爷爷/外公在英文中都是grandfather ;奶奶/外婆英文都是grandmother ;父母的兄弟统一用uncle 表示,父母的姐妹统一用aunt 表示,而uncle 和aunt 的子女统一用cousin 表示。
总之,在英语中亲属的称谓比较宽泛。
在英语口语中,则通常会在亲戚单词后加名字或者姓氏来区分。
如grandpa 后面加上名字或姓氏来区分爷爷和外公。
如果一个人的外公的名字叫Ben ,爷爷叫Jack ,他会称呼外公为grandpa Ben ,爷爷就是grandpa Jack 。
同样的,如果爷爷那边的姓氏是Bronte ,外公那边的姓氏是Smith ,他也可以叫爷爷grandpa Bronte ,外公也就是grandpa Smith 。
而在中国,直呼长辈的姓名是很失礼的行为。
(湖北省恩施市教学研究和教师培训中心杨晖)
汉语与英语亲属的称谓区别
·备课资料·
72Copyright©博看网 . All Rights Reserved.。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https://img.taocdn.com/s3/m/5deeca44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1b778b6.png)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摘要: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人们比较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复杂的、严格的、精细的,而英语称谓语系统结构简单、笼统、含糊。
汉语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而英语称谓语系统具有概括性。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对比,就可以窥探到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提出中英称谓语互译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互译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一种符号,还要学习语言中的民族文化。
称谓语“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称谓语系统各有特色。
反过来说,不同的称谓语系统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
1.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要严格区分。
汉语称谓语的繁复和精细都体现了它的高度描述性。
汉语称谓语要区分长辈与晚辈,如哥哥、弟弟等;要区分姻亲与血亲,如伯父、叔父等;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爷爷、外公等;要区分父系与母系,如叔叔、舅舅等。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2286b3d026fff705cc170aa0.png)
中西称谓的文化差异信电08-3班姚远04081444一、中西称谓之差异学习英语时,我们发现英语中的称谓名称比汉语中的要少得多。
英语的亲属以家庭为中心,一代人为一个称谓板块,只区别男性、女性,却忽视配偶双方因性别不同而出现的称谓差异,显得男女平等。
如:英文“grandparents,grandfather,grandmother”,不论父母其父亲共用一个词“grandfather”,而“grandmother”既指奶奶亦指外婆,简单又笼统。
而中文“祖辈、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却将父或母的双亲分得很清楚。
再如,父母同辈中的称谓:英文中的“uncle”和“aunt”。
,对应于中文的“伯伯、叔叔、舅舅、。
姑父、姨夫等,姑妈、婶婶、舅妈、姨妈”等,既要分出父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又要分清母亲的兄弟姐妹及其配偶,甚至还分排行大小。
还有,英文中的表示下辈的“nephew”和“niece”是只分性别不分甥侄的,表示同辈的“cousin”一词,对应于汉语的表兄、表弟、表姐和表妹等,不分堂表和性别。
而汉语把表亲关系区分得非常严格,既要说出性别,又要分出大小,根本不像英语笼统一个词了事。
为了表示礼貌,对陌生人也要以亲属关系称呼。
如:“大爷、大娘、大叔、大婶、大哥、大姐等”。
英语中的称谓却为数不多,除“dad,mum,grandpa,aunt,uncle”等几个称谓经常使用外,其它的几乎都不用。
在英美国家,人们的相互称呼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有违情理,且不礼貌,没教养。
年轻人称老年人,直呼其名,通常只在其姓氏前加“Mr.”“Mrs.”,男子统称“Mr.”,称已婚女士“Mrs.”未婚女士“Miss”。
二、中西文化差异现象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的主要表现形式。
语言是随着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语言是社会民族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
不同民族有着不同的文化、历史、风俗习惯和风土人情等,各民族的文化和社会风俗又都在该民族的语言中表现出来。
【最新word论文】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外语翻译专业论文】
![【最新word论文】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外语翻译专业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165b1a0115791711cc7931b765ce050876327531.png)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内涵上存在诸多差异,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挖掘各自的文化内涵,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AbstractLanguageisthecarrierofculture,kinshiptermisnotonlyapartoflanguageb utalsoakindofculture.ThedifferencesbetweenEnglishandChinesekinshipterm sreflecttheculturaldifferencesbetweenEastandWesttosomeextend.Fromtheco mparativeanalysisofusagesandmeaningsof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 ineseandEnglishwhichpeoplefamiliarwith,thepaperistorevealtheculturalimplicationinit.Theybelongtodifferentkins hipaddressingsystemsalsohavedifferentusagesofkinshiptermsanddevelopmen ts.Themainreasonsforculturaldifferenceslieinthefamilystructure,consang uinity,patriarchyconcept,cultureadoptionandcourtesyprinciple.Thecompar ativeanalysisofitsfeaturesandusagescanhelpustounderstandtheculturaldif ferencesbetweenChineseandEnglish.Basedonthegreatdifferencesinthetitlea ndkinshipaddressingsystembetweenChineseandEnglish,andtheircomplicatedp ragmaticintentionsandculturalimplicationsinuse,thepapersystematicallyc omparesthetwosystems,andrevealstheirrespectiveculturespecificimplicati ons.Finally,threemethodsarepresentedonhowtotranslateaddressingformsbet weenChineseandEnglish.Keywords:kinshipterm;culturaldifference;comparison;transl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亲属称谓语对比与翻译
![基于平行语料库的汉英亲属称谓语对比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e0bf33a453610661ed9f43b.png)
【 1 4 】 徐责波. 论 英语新 闻汉译 中影响英语多 叉词词 义确定的因素 [ D ] . 广州:广 东外语外贸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 0 0 8 .
e o g n i t i v e P r o c e s s e s [ M 】 . L o n d o n :A c a d e m i C P r e s s ,1 9 9 4 .
【 5 ] 蔡金栋. 文本因素对译者选择翻译单位 的影响:有 声思维 实验下 的实证研 究 [ D ] . 北京:北京外 国语大学硕士 学位论文,2 0 0 8 .
a n d P r o b 1 e m s o f i t S I n v e s t i g a t i o n [ J ] . M e t a :T r a n s l a t o r s ’
J o ur n al ,2 0 0 5 , (5 0) : 5 9 7 — 6 0 8 .
亲 属 称 谓 语 是 用 于 具 有 亲 属 关 系 的 称 谓 , 是 以 本 人 语 言 的 异 同 , 还 可 以借 助 它 进 行 翻 译 与 教 学 研 究 。本 文 对 为 中心 确 定 亲 族 成 员 与 本 人 关 系 的 名 称 ,是 一 种 普 遍 的 语 比 分 析 了 汉 英 基 本 亲 属 称 谓 语 的 词 汇 语 义 特 征 , 基 于 平 行
i n T r a n s l a t i o n a n d S e c o n d L a n g u a g e A c q u i s i t i o n S t u d i e s 【 C ] .
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差异及其文化阐释
![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差异及其文化阐释](https://img.taocdn.com/s3/m/c51106d5a6c30c2259019ee6.png)
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差异及其文化阐释亲属称谓是反映人们之间亲属关系的语言符号体系,也是一种文化现象,构成了特定文化的亲属称谓体系。
本文将英语和汉语中的亲属称谓词(背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考察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的差异,继而意欲探寻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标签:亲属称谓词英汉对比语义场文化阐释20世纪80年代,吕叔湘(1984)曾对“cousin”一词作过这样的表述:“如果你翻译一本小说,遇到主人公有一位“cousin”,你译作‘表弟’,后来发现他是女性(代词用“she”),就改作‘表妹’,后来又发现她年纪比主人公大,又改作‘表姐’,再翻下去又发现原来她不是主人公母亲一边的亲戚而是他父亲一边的,又只好改作‘远房姑妈’……”[1](P140-141)从“cousin”一词可以明显地感受到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和不对称。
“cousin”年龄大小、性别界限相当模糊,可以被用来称呼堂(表)兄弟姐妹中的任意一人。
这种情况在汉语世界里几乎不可能发生,因为每个人的角色都配备有一个精确的亲属称谓词。
目前,英汉亲属称谓词在翻译互译、社交语用等领域研究相当丰富,不过将词汇对比与文化分析结合起来的著作为数不多。
鉴于亲属称谓有背称、面称之分,面称容易受地域、语境等不同因素制约,故为了便于对比分析,本文着重阐述英汉亲属称谓背称语义场的差异,并进一步探寻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一、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比较分析亲属称谓语义场时,本文采用义素分析法,即引入“男性”“直系”“辈分”“血亲”“父系”5个义素标准,并用符号“+”和“-”表示亲属称谓词是否具有某一特征。
在对比辈分时,主要遵循“以自己或本人为轴心,向上下左右不同侧面延伸”的原则,平辈用符号“=”表示,上一辈记为“+1”,上两辈记为“+2”,下一辈记为“-1”,下两辈记为“-2”。
另外,这里选用的15个英语亲属称谓词主要参照了英国社会语言学家特鲁吉尔(1974)的提法。
中西方亲属称谓对比与翻译(文化与翻译口语展示)
![中西方亲属称谓对比与翻译(文化与翻译口语展示)](https://img.taocdn.com/s3/m/d0c4b4e4856a561252d36ff5.png)
Brothers
黛玉虽不识,也曾听见母亲说过,大舅贾赦之 子贾链,娶得就是二舅母王氏之内侄女,自幼假 充男儿教养的,学名王熙凤。 黛玉忙赔笑见礼, 以“嫂”呼之。 Though Daiyu had never met her, she knew from her mother that Jialian ,the son of her first uncle Jiashe , had married the niece of the lady Wang , her second uncle’s wife . She had been educated like a boy and given the school-room name Xifeng . Daiyu lost no time in greeting her with a smile as “_______” cousin .
2 English-Chinese contrast of kinship
terms(亲属称谓英汉对照)
(父母辈)
parents
(子女辈)
children
a
grandparents
(祖父母辈)
b
c
brothers
(兄弟辈)
d
e
grandchildren
(孙子女辈)
Grandparents
黛玉方进入房时,只见两个人搀着一位鬓发如 外祖母 。 银给老母迎上来,黛玉便知是她________
3.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 maternal and paternal line(父系母系之别) 4.The differences between affinity and consanguinity(血亲姻亲之别)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
![汉英亲属称谓的差异及其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153fdd13227916888486d7f4.png)
异化 和归化两大途径 ( 徐丹,2 0 ) 0 1 。异化指 的是吸纳外语 的语 言方式 ,引入新 的表现法 :归化则是指使用地道的本族 语 表 达 方 式 。 化 和 归 化 是 互 为 对 立 的 一对 矛盾 。异化 顺 应 异 了文化融合的趋势 , 使一种文化特有的东西为另一种文化所
亲 姻 亲 ,如 伯 父 、叔 父 、姨 母 和 伯 母 、婶 母 、姨 父 ;区 分 宗
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孙子和外公 、外甥 、外孙 等;区 分父系母 系,如叔叔 、姑妈 、堂兄和舅舅、姨妈 、表兄等 ; 区分长幼辈份 ,如哥哥 、姐姐和弟弟、妹妹等,哥哥姐姐也 还要分为大哥 、二哥,大姐、二姐等。而英语的亲属称 谓就
姻亲基础上 的如父亲、母亲 、 爷爷 、 父、姨父、姑父等等 。 伯 本文将依照梁真惠 ( 0 2 2 0 )的观点 ,把亲属称谓 再分 为亲属 称谓和仿亲属称谓。 以往关于称 谓语 以及称 呼语的论著 大多是从跨 文化 的 角度进行研究,找出不 同并指 出差异 的原 因, 但鲜有涉及如 何对负载社会文化 内涵 的称谓语进行翻译 。 本文拟就中英文 化 差 异 导 致 的亲 属 称 谓 在 翻 译 中 的困 难 进 行 尝试 性 探 讨 。
方文化非常推崇个人主义,强调独立的人 格和个性 。年龄,
资历和经验并不能给他们带来优越感 ,相反, 他们所看重 的
是 权 力 和 能力 ( 玉 新 , 19 ) 此外 ,西 方 家 庭 模 式 是 典 贾 97 。
更多用 于当面称呼 ,称谓语更多用于背面指称 。一般说来 , 称谓可分为亲属称谓和社交称谓两大类 型。 亲属称谓指的是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https://img.taocdn.com/s3/m/62de93145f0e7cd1842536d6.png)
中英亲属称谓语的文化差异与互译摘要: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本文从人们比较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汉语称谓语系统是复杂的、严格的、精细的,而英语称谓语系统结构简单、笼统、含糊。
汉语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而英语称谓语系统具有概括性。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分析和对比,就可以窥探到中英文化的差异,从而提出中英称谓语互译的两种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互译语言忠实地反映了一个民族的全部历史和文化。
称谓语是语言的一部分,所以称谓语的不同正反映了不同的民族文化。
学习一门语言不仅仅是学一种符号,还要学习语言中的民族文化。
称谓语“称谓”是指“人们由于亲属和别的方面的相互关系,以及由于身份、职业等而得来的名称。
⑴世界上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称谓系统。
由于不同的文化背景,各民族的称谓语系统各有特色。
反过来说,不同的称谓语系统也反映了各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中国文化传统“重名分,讲人伦”的封建伦理观念,与西方社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使得中西方在称谓系统上存在着明显的反差。
一、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差异亲属称谓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属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它是由各代婚姻关系构成的男女双方血缘关系排列的亲属次序确定的。
如爸爸、妈妈、叔叔、哥哥等。
汉语亲属称谓系统是世界上最丰富、最复杂的亲属称谓系统之一,而英语亲属称谓系统却要简单、笼统得多。
1.汉语亲属称谓语系统具有高度描述性汉语亲属称谓系统繁复多样,而且直系与旁系、血亲与姻亲、长辈与晚辈、年长与年幼、男性与女性、近亲与远亲等都要严格区分。
汉语称谓语的繁复和精细都体现了它的高度描述性。
汉语称谓语要区分长辈与晚辈,如哥哥、弟弟等;要区分姻亲与血亲,如伯父、叔父等;要区分宗族与非宗族,如爷爷、外公等;要区分父系与母系,如叔叔、舅舅等。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75ec202b4b7302768e9951e79b89680203d86b10.png)
校园英语 / 语言文化汉英亲属称谓语的中西文化差异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鱼云霞一、引言中西文化差异之一就体现在对亲属的称谓方式上。
亲属称谓语是指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是人们血缘或婚姻关系的一套特殊语言符号的反映。
不同文化中,亲属称谓语有着很大的区别。
中西两种文化的亲属称谓语在数量上有着很大的区别。
研究中西亲属称谓语,对于成功进行跨文化交际、翻译、了解地区的文化有着重要意义。
国内汉英亲属称谓语的研究有很多。
研究发现,汉英亲属称谓语在性别、年龄、辈分、血亲、姻亲等方面均具有较大差异。
但是这些研究没能就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给出详细清晰的解释,只是对中西亲属称谓语进行了对比,然后举出几个简单例子进行说明。
本文首先对中西亲属称谓系统进行解释,然后对两者进行对比分析,找出了中英亲属称谓语的异同,最后揭示出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背后的中西文化差异。
二、中西亲属称谓语系统本文根据张景的分类方式,将中西亲属称谓语分为四大类,分别是:父系,母系,夫系和妇系。
1.父系。
父系是指父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祖父母辈、祖父母辈、父辈、我、子辈和孙辈。
2.母系。
母系是指母亲一方的亲属,从上到下分别是曾外祖父母辈、外祖父母辈、母辈、我。
3.夫系。
夫系是指丈夫一方,是妻子对丈夫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公婆辈、夫辈、侄甥辈。
4.妇系。
妇系是指妻子一方,是丈夫对妻子一方亲属的称呼,从上到下分别是岳父母辈、夫辈、侄甥辈。
三、中西亲属称谓语异同为了更直观地展示中西亲属称谓语的异同,在这里需要援引北京大学中文系贾彦德教授的对比表,将中西亲属称谓语放在一起进行比较,如表1所示。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发现,西方亲属称谓语系统比中国的简单很多。
1.中西亲属称谓语相同点。
我们发现,对于每一辈分,无论是父系,还是母系,是夫系,还是妇系,中西都有特定称谓,在每一辈分层面上,二者都不缺少特定的称谓,存在差异的是每一辈分称谓的多少;中西亲属称谓语都区分性别(英语cousin除外),性别不同,称谓语不同;中西在丈夫、妻子、父亲、母亲、儿子、女儿、儿媳和女婿这八个称谓上是一一对应的,每个称谓对应一个类别的亲属。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
![汉英亲属称谓语的比较与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b66a06e75ef7ba0d4b733b07.png)
中西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影响
![中西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影响](https://img.taocdn.com/s3/m/6518c90bbd64783e09122bd9.png)
中西文化差异对亲属称谓语翻译的影响摘要:称谓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每一种语言都有包含其特定文化内涵的称谓语体系。
英汉称谓语体系存在诸多不同之处,其根源就是中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通过对中西方文化进行比较,展示了中英两种语言在亲属称谓语方面的不同,进而归纳出几点汉语称谓语的翻译方法。
关键词:亲属称谓语文化差异翻译一、英汉亲属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根源及其具体表现语言和文化密不可分,语言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文化的载体。
而称谓语作为语言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我们通常根据普通成人的交往关系和使用习惯及语义特征将人际称谓分为四类,即亲属称谓、社会称谓、姓名称谓及指代称谓。
其中亲属称谓是表示互相有直接或间接的血缘、婚姻、法律等关系的亲戚和亲属的名称,其归属地位具有明显的稳定性,受各自传统文化影响的迹象特别明显。
现就从四个方面分析英汉称谓语差异的文化根源。
1.中国传统文化中宗亲关系复杂,亲属称谓语讲辈分;西方文化中宗亲观念淡薄,称呼随意亲切。
中国历史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封建伦理道德观念,形成了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族制度,同性宗族大家庭是基本单位,同族内部成员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
在这种传统的大家族中,血亲分为“九族”,指本人上四代长辈和下四代晚辈,其序列为:高祖、曾祖、祖、父、本人、子、孙、曾孙、玄孙。
如需再细分,则成为更加复杂,“孙”一级的称谓竟达到六代之多——孙、曾孙(重孙)、玄孙(灰孙)、来孙、仍孙、云孙等。
而英语中与汉语相对的只有祖孙三代的称谓词,如要表示曾祖、高祖或曾孙、玄孙辈,则只能用形容词great或great的重叠使用,即:great grandfather(曾祖),great great grandfather(高祖)。
西方社会虽然也经历过中央集权的封建社会制度,存在过封建宗法关系,但家庭成员居住较分散,流动性相对较大,特别是家庭内部子女,一旦成年就自立门户、各自谋生。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词互译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词互译](https://img.taocdn.com/s3/m/592ab3d3f9c75fbfc77da26925c52cc58bd69025.png)
文化视角下的英汉亲属称谓词互译摘要:一个民族的称谓语反映了该民族的文化积淀,亲属称谓词亦是如此。
中西方的文化差异造就了英汉亲属称谓词之间的截然不同。
英语亲属称谓词数量少,指称宽泛,笼统简单,其语义具有极大的模糊性;与此相反,汉语亲属称谓词数量多,复杂细致,泾渭分明,其语义十分精确明晰。
因此,英汉亲属称谓词之间并不是一一对应的,这种词汇的不对等甚至词位空缺现象是影响亲属称谓词翻译准确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本文从文化视角出发,通过对比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以具体的英汉互译实例进行探析,旨在归纳总结出英汉亲属称谓词互译的策略,为英汉亲属称谓词互译提供部分参考。
关键词:亲属称谓词;英汉互译;文化差异引言:称谓语作为一种普遍的语言现象,体现了一个民族的价值观念、社会文化内容,折射出该民族的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
随着时间的推移,称谓语向纵深发展,分类愈发精准,衍生出亲属称谓词、社交称谓词等,它的体系也在不断壮大。
“亲属称谓”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与本人的关系,它是称谓语文化中最能体现出民族文化特色的一部分。
因此,亲属称谓词受到语言学家、社会学家、翻译家等的重视。
如今,亲属称谓词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也更加多元化,由以前的单一角度到现在的多角度研究,主要有对比语言学、文化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描写翻译学、跨文化交际等几个角度,呈现出跨学科的研究趋势(龙紫薇,喻锦,2018)。
如任晓红(2016)从文化视角出发,阐述了英汉亲属称谓词的差异并分析了其背后文化方面的成因。
许漫(2017)采用义素分析的方法来考察英汉亲属称谓语义场的差异,探寻差异背后所蕴含的不同文化内涵。
路东平(2002)从语言与文化之间的关系出发,比较了汉英两种文化中亲属称谓的异同,以语用学视角为切入点,对这类称谓的汉英互译问题做了一些初步探讨。
虽然研究的角度和方法更加多元化了,但几乎所有的研究都围绕“文化”这一要素展开。
综上所述,对于文化视角下的亲属称谓语研究的成果颇丰且卓著,但是专门从文化视角来探讨英汉亲属称谓词互译的研究还不多见。
汉英亲属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文化理解
![汉英亲属称呼语的差异及其文化理解](https://img.taocdn.com/s3/m/c6e9d0f4910ef12d2af9e773.png)
地域中亲属称呼语的差异不在本文 的讨论范围中。
汉民族 由于经历了长期宗法文化下的等级分 明的封建
社会 , 因此 , 的亲属称 呼语名 目繁多 , 汉语 区分辈分、 长幼秩
( 长辈 、 辈 和 晚 辈 ) 平 的称 呼语 的差 异 并从 跨 文化 的 角 度 分 析 造 成 差 异 的 原 因, 以促 进 对 英 汉称 呼 语 的 了 解和 跨
文 化 的顺 利 交 流 。
关键 词 :汉英 ; 呼语 ; 异 ; 化 称 差 文
d i1.9 9ji n 10 5 5 .0 00 . 7 o :0 3 6 / .s . 0 0— 7 7 2 1 . 7 0 6 s
21 0 0年 7月
J12 1 u .0 0
汉 英 亲属 称 呼语 的差 异及 其文化 理 解
石 秀珍 , 屈 萍
7 10 ) 4 0 1
( 天水 师范学院 外国语 学院, 甘肃 天水 摘
要 :亲属称呼语反映 了人 们的血缘或婚 姻关 系, 它是以本人 为轴心来确定亲属与本人 关 系的标 志, 由 是
因为在交际中许多英国人对复杂繁琐的汉语亲属称呼语无所适从从而使汉英跨文化交际出现了一定的障碍因此本文将就汉英语言中亲属称呼语分辈份进行详细对比分析并对造成这种差异的文化原因进行解读
第2 6卷
V0. 6 12
第 7期
OFSCHU I AN L E F ED A ̄ O CO L GE O UC N
的法律意识而不含宗族 或本家 的亲属观念 ; 各辈之 间的称 呼语呈线 性形式 向上下伸展 , 向四周扩张 , 不 是核心家庭在
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及翻译
![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cbd45f204a1b0717fd5dd58.png)
汉英亲属称谓语差异及翻译摘要:语言是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的载体。
不同的语言有着不一样的文化背景。
汉英称呼语存在诸多差异:汉语亲属称呼语种类繁多,丰富独特,反映了汉民族长幼有序,男尊女卑的宗法伦理观念;英语亲属称呼语简洁、明了,是西方重个体、讲平、独立意识的反映。
文章通过对比汉英日常生活中称呼语的差异并从跨文化的角度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以促进对英汉称呼语的了解和跨文化的顺利交流。
关键词:语言文化差异亲属称谓语跨文化称呼语(address forms)是人们语言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是用来表示彼此关系的名称。
称呼语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是称呼者对被称呼者的身份、地位、角色和相互关系的认定,骑着保持和加强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
“亲属称呼语是称呼语体系中的重要部分,它是指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它是以本人为轴心来确定亲属与本人关系的标志,是由历代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亲族的排列次序所构成的。
”不同民族的文化心理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在表示亲属称谓关系的称谓词上呈现诸多不同,可以看出民族的文化差异在语言上的折射。
汉民族由于经历了长期宗法文化下的等级分明的封建社会,因此,汉语的亲属称呼语名目繁多,区分长辈、长有秩序、内亲外戚、南尊女卑,体现出宗法制度下影响下的上下有别,长幼有序,亲属分明的等级观念。
孟子:“国之本在家”;“圣人,人伦之至也。
”(《孟子离娄》)可看出:中国古代社会的结构核心内容是宗族制度;中国古代文化系统的基本特征是居于首要地位的伦理观念。
而西方国家只经历了短暂的封建宗法制度,由于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资产阶级提倡的“自由、平等、民主”的资产阶级民主深入人心,虽在历史上也曾有过外延家庭的结构模式,但进入工业社会后,这种大家庭急剧减少,取而代之的是核心家庭。
这种家庭规模小,家庭成员少,亲属关系也就日趋简单化。
因此,英语亲属称呼语只突出性别,不强调父系母系,血缘及家族关系,对因联姻而产生的亲属一律以法律认可的内涵形式出现,既简洁、命了,又体现了较强的法律意识而不含宗族或本家的亲属观念;胳臂直接爱你的称呼呈线性形式向上下伸展,不想四周扩张,是核心家庭在生活结构上的反映。
称谓文化与汉英翻译
![称谓文化与汉英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e6864627cfc789eb172dc891.png)
么强烈的宗姓家族观念。相对而言,称谓也体现了
父系血统亲属与母系血统亲属的平等。西方人强调 人格平等,无论长幼都可直呼其名,以表亲近。因此 英语中亲属称谓远没有汉语这么多,使用频率也没 有这么高。
汉语社交称谓
讲辈分,长幼有序
汉语中的社会称谓,只要有衔头的,基本上都可用作称谓。
如石班长、张助理、吴科长、陈会计等。所有的职务:部长、
省长、司长、厅长、校长、院长、厂长、经理等;军衔:上将、 中将、中校、少尉等;职称:工程师、高工、教授、讲师、编 审等;学位:博士;职业:医生、护士、老师、会计、律师、教
“Your Honor”(先生或阁下),对红衣主教称
“Your Excellency”( 阁下)。
人们大多 同宗同族 讲内外,系脉分明 而居
大家庭生 活方式
反映了汉 民族传统 的家庭宗 法文化
宗族内的 亲属关系 严格按等 级区分
隐含着宗族 内部的不平 等关系
重土情结
西方语言这方面特点 讲内外,系脉分明Leabharlann 练等都可以加上姓称呼别人。
中华民族文化传统要求人们在交往中对他人应使用敬称和谦
敬语和谦语
称,应该尽量贬低自己、抬高他人以示谦虚、尊敬及客气等。 因此汉语里拥有大量的敬称、谦称的词和词组。如称自己为 “在下、鄙人、小弟、属下、老朽等”,称已方的人为“家父、 家慈、家兄、敝东、敝岳、贱内、小儿、犬子等”。以上为 谦称。对他人的尊称有“令尊大人、尊夫人、尊翁、尊府、 令堂、令兄、令郎、令媛、令孙等”,以及“……君、…… 公、……老等”。
称谓文化与汉英 翻译
浅谈英汉亲属称谓对比与文化差异
![浅谈英汉亲属称谓对比与文化差异](https://img.taocdn.com/s3/m/6eb51b65f46527d3240ce06c.png)
浅谈英汉亲属称谓对比与文化差异摘要:亲属称谓指的是以本人为中心确定亲族成员和本人关系的名称,是基于血亲姻亲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相互称呼的名称、叫法。
称谓作为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的体现。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比研究,能够进一步发现英汉亲属称谓中存在的文化差异,更有助于我们对不同语言文化的学习。
关键词:亲属称谓、对比、文化差异一、英汉亲属称谓对比(一)、父系母系称谓的差异在中国传统父权社会中,特别重视内外之分。
同一父系家族的成员爷爷、奶奶、侄子、侄女、孙子、孙女被认为是“内”,而母系亲属外公、外婆、外甥、外孙、外孙女则是“外”。
在旧中国传统的男主女从、男尊女卑的社会观念中,“儿子是自家人,女儿是别家人”。
因而,父系亲属要亲于母系亲属。
所以,在称呼时往往冠上“外”以区分亲疏,因此传统上“外孙”、“外孙女”所处的地位的疏密,是不能与自家“孙子”、“孙女”相提并论的。
对此,《红楼梦》中多有体现,贾氏家族的称谓很有代表性。
在《红楼梦》第九十回中,贾母说:“自然先给宝玉娶了亲,然后给林丫头说人家。
再没有先是外人,后是自己的。
”在这里,贾母把宝玉(孙子)看作是自己人,把黛玉(外孙女)看作外人。
这在中国封建社会是顺理成章、天经地义的事。
而英语亲属称谓中则没有这样的内外之分,亲疏、地位、称呼都没有很明显的区别,“grandfather”囊括了祖父和外祖父的意思,“grandmother”包括了祖母和外祖母,“grandson”既可指孙子又可指外孙,“granddaughter”涵盖了孙女、外孙女,“nephew”指侄子和外甥,“niece”指侄女和外甥女。
在英语交际中,如果需要特别指明是父亲一方还是母亲一方,可以用paternal relatives以及maternal relatives表示,或用“on my father’s side or on my mother’s side”单独加以解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与互译中文摘要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本文试图从人们较为熟悉的英汉亲属称谓习惯和语义进行比较分析 ,揭示其中所隐含的文化意蕴。
它们属于不同的称谓制度 ,具有不同的称谓习惯和泛化现象。
家庭类型、血缘关系、宗法观念、文化取向、礼貌原则等是造成两者文化差异的主要原因。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 ,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汉英称谓在形式、语用意图、文化涵上存在诸多差异 ,通过两种语言称谓系统的归纳对比 ,挖掘各自的文化涵 ,对中英称谓语的翻译提出三种方法。
关键词: 亲属称谓;文化差异;比较;翻译AbstractLanguage is the carrier of culture, kinship term is not only a part of language but also a kind of culture.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English and Chinese kinship terms reflect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East and West to some extend. From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usages and meanings of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which people familiar with,the paper is to reveal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it. They belong to different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s also have different usages of kinship terms and developments. The main reasons for cultural differences lie in the family structure, consanguinity, patriarchy concept, culture adoption and courtesy principle. The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its features and usages can help us to understand the cultural difference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Based on the great differences in the title and kinship addressing system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 and their complicated pragmatic intentions and cultural implications in use, the paper systematically compares the two systems, and reveals their respective culture specific implications. Finally, three methods are presented on how to translate addressing forms between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kinship term; cultural difference; comparison; translation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称谓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 ,更是一种文化现象。
英汉语言中亲属称谓的不同 ,可以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东西方文化的差异。
因此通过对亲属称谓的属性和用法的分析和对比 ,可以对一个民族的传统文化窥见一斑。
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差异(一)、英汉亲属称谓的复杂程度差异汉语亲属称谓复杂,英语简单。
“亲属称谓(Kinship term)是一定的亲属制度(Kinship system)所产生的文化符号,它以简单的术语形式反映复杂的亲属制度。
”[1](P139)汉语称谓语要比英语称谓语繁杂细致得多,汉语要区分血亲姻亲,如伯父、叔父、姨母和伯母、婶母、姨父;区分宗族非宗族,如爷爷、侄儿、子和外公、外甥、外等;区分父系母系,如叔叔、姑妈、堂兄和舅舅、姨妈、表兄等;区分长幼辈份,如哥哥、姐姐和弟弟、妹妹等。
而英语的亲属称谓就显得简单得多,仅用几个词就能全部涵盖,如 grandparent(爷爷,外公,奶奶,外婆),brother(哥哥,弟弟),sister(姐姐,妹妹),uncle(伯父,叔父,姨父,舅舅,姑父),另外,英语中的一些亲属称谓非常笼统,没有指明具体关系。
所以像Linda’s bother married Michelle’s sister这句话就很难准确地译成汉语,因为不知道brother是Linda的哥哥还是弟弟,sister是Michelle的姐姐还是妹妹。
还有cousin这个称谓,有时连男女都不分了。
在西方国家,亲属关系的涵盖和延伸围远没有中国那么广阔。
(二)、英汉亲属称谓关系表达清楚性差异汉语亲属称谓所表达的关系清楚明了,英语笼统。
“家庭是以姻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为纽带组成的一种基本的社会生活共同体.”[2](P34)中国人重亲属称谓,辈份性别指代清楚,本家成员与外姓亲戚从称谓上一目了然。
然而,英美人并无如此清晰明了之差别,仅是本家成员与外姓亲戚在称谓上常混为一谈(如grandfather,uncle,brother-in-law等词语),有时甚至连男女也不分,如cousin一词可指堂兄、堂妹,又可指表兄、表妹。
最为简约的是uncle 与aunt,前者将中国人的伯,叔,舅父,姑父,姨丈等所有与父亲同辈的男性一概统称,后者将伯母,婶母,舅母,姑母,姨母等所有与母亲同辈的女士一词蔽之。
究其原因,是因为在西方文化中对纲常伦理的定义和概念与中国文化有着较大的出入,或者确切点说,是没有像中国传统文化中那样有一套严格繁琐的纲常伦理。
(三)、英汉亲属称谓中敬称和谦称的使用差异汉语有敬称和谦称,而英语没有。
“英汉社交称谓中还有一个特别的差异,应当是敬称与谦称的使用。
英语中虽然同样有敬称,但绝少有谦称,因为西方人崇尚和提倡自信,对人有礼但不过分自谦。
而汉语中谦称与敬称并重, 这一文化现象的产生,无疑也源于中国传统礼教。
‘夫礼者, 自卑而尊人’ (《礼记·典礼》),因而汉语谦称有许多,如: 愚、在下、鄙人、不才、小可、晚辈、未学、后生、卑职、下官等等。
不仅有自谦,而且还代为亲属谦。
如: 小儿、犬子、子、拙荆、小女、小婿等等。
”[3](P48)汉语里用敬称直接表示敬意,旧时常用,如尊称:令尊、令堂、令公子、令爱、令千金等又用谦称间接表示恭敬,抬高对方,贬低自己,让对方产生优越感.消除压力。
而西方人则崇尚和提倡自信,一方面要对别人有礼貌,另一方面要求自己不卑不亢,过分自谦,反而让人觉得你信心不足,是懦弱的表现。
所以.英语中很少有谦称,相反只有表示上帝的“He”和表示自己的“I”无论在句首句中都是大写.这种擅自代为人谦的情况在西方人看来是不可思议的,西方人强调平等的权利,哪怕对子女、父母也将其当作一个独立人的人来看待,并不认为有支配其的绝对权力。
(四)、英汉亲属称谓中对长辈称呼的差异汉亲属称谓中不可对长辈直呼其名,英语可以。
汉语亲属称谓注重辈分,英语中则辈分淡化,血亲传统分为“九族”上有四代长辈、下有四代晚辈、亲疏有别、长幼有序。
中国文化讲究人际关系,而人际关系的核心就是有序,按中国的伦理观念,传统文化对汉语的称谓起着决定的作用,因此在汉语的亲属称谓中有明显的尊卑、长幼、亲疏之分。
可以说,汉语称谓反映着人伦规的两大伦理观念:长幼有序、尊卑不同和亲疏不同、外有别。
在社会和家庭中,语言称谓必须符合说话人的身份和地位。
在汉语中不仅父母的是绝对避讳的,对于长辈或地位高者要用尊称,即使是同辈,也有固定的称谓,不可直呼其名。
“耶稣主,家庭中的成员平等,他自己就以名字称呼母亲,而且认为子女可以与其父母相争,可以与他们为敌。
因此在英语亲属称谓中没有尊卑之别,同辈之间不论年龄大小,均可直呼其名,以表示亲切友好。
”[4](P86)西方社会组织结构不以等级身份为核心,提倡人人平等。
二、英汉亲属称谓的文化差异因素(一)、家庭类型“亲属称谓的简化,意味着家庭关系在社会生活中不占那么重要的地位;资本主义关系下的家庭,其构成和社会作用完全不同于封建主义关系,在语言中也能找到反映。
”[5](P249)我国长期处于封建社会,社会组织的单元是家庭或家族,因此家族势力非常强大,而在家族部,宗族的亲疏关系是严格按等级区分的,外亲戚,嫡庶区别得很清楚。
为了维护和适应这种层次森严、外有别的封建家族体系和封建伦理道德,相关的很多称谓就出现了,而且分得特别仔细。
“在英美等国,核心家庭(nuclear family)占主导地位.这种家庭中只有一对夫妇和他们未成年的子女,而且孩子长大后马上离开父母去独立生活,自立门户.因此,他们的家庭成员关系非常简单.他们并不把亲属关系看得那么重。
由于这些亲属不住在一起,没有必要,也不需分得那么清楚。
”[6](P66)这影响了西方社会的称呼语,称谓语相对贫乏。
在这种家庭中,人际关系非常随便、开放,以个人主义观念为核心的自我意识非常明显。
中国传统的宗法血亲关系和伦理道德影响的结果,它体现的是一种严密的家族关系。
英语民族的家族关系远不及中华民族的那么严密,家庭结构也较松散。
(二)、血缘关系汉民族深受封建宗族制度和“三纲五常”等伦理道德观念影响,同族部十分重视血缘宗亲关系。
汉民族经历漫长的封建社会,形成了既有血缘关系又有经济联系的由大家庭组成的庞大的宗族性的社会组织,社会的基本单元是家族,而不是个人,个人要受家族权利的支配。
与之相比较,封建社会在整个欧洲存在的时间较短,而资本主义制度较早地代替了封建制度,对欧洲各国产生了根深蒂固的影响;另一方面英美国家的文化主要来源于古希腊和古罗马。
经济上,其重视商业。
在与大自然的搏斗中,其经常移民和殖民,这样,造成他们组织管理上摆脱了家族血缘的束缚,更重视人与人的契约关系和平等关系。
(三)、宗法观念“汉语亲属称谓词特别强调长幼之别、宗族与宗族之别、血缘与非血缘之别 ,这种繁复的称谓正反映了汉族文化传统的一个基本特征: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是家族 ,宗法关系悠久稳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