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明清小说选读 第29课《煮酒论英雄》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第29课《煮酒论英雄》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2学情分析在教师指导下,本届初三学生在初二阶段已通读《三国演义》这部章回小说。
学生对这部书的内容比较熟悉,部分学生对书中的一些人物有个人的认知,他们所持的见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
基于这一背景,教学这篇课文,既要紧扣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要引领学生勾连这部小说其他章回中相关的故事情节,加深对“英雄”内涵的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去辩论,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人物也是时而联合结盟,时而分裂对抗,时而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时而在酒席间把酒言欢。
最典型的有两个枭雄,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同学们看这两人是怎样在酒桌上“论”英雄的?活动2【活动】二、角色朗读1.请五个同学分别朗读许褚和张辽、曹操、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语言,一个同学朗读引号外的语言。
2.教师提问:这些同学语调、重音的处理,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其他同学对照表格,仔细聆听、圈画、体会,这五个同学朗读语调、重音是否合理,围绕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去评价并试读。
活动3【活动】三、交流辩论教师提问:曹操和刘备“论”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算不算英雄?提示:对以上人物不求观点统一,只要求议出个人见解,言之成理。
1.学生重点阅读第四段,梳理课文所“论”的人物。
2.学生结合文本,调动过去阅读《三国演义》的积累,联系相关链接材料,展开辩论交流,互相补充。
活动4【活动】四、了解“英雄”的内涵从曹操对袁术、袁绍、刘表等人物的评论看,他们都不配称英雄,他认为什么样的人配称英雄?学生速读课文第四段,圈画出曹操和刘备所“论”的英雄的标准,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2_教案教学设计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2 一、教学目标:(一)知识教学:1.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2.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3.掌握“玄、唾、酣、淮”等4字。
(二)能力训练:1.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三)思想情感教育:1.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二、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疏通文句,朗读课文。
2.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2)简介《三国演义》和作者。
(3)听录音,划分结构。
第一部分: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刘备入府见操第二部分: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4)分析第一部分:1.齐读。
2.提问:²刘备在后园种菜是“行韬晦之计”“韬晦”是什么意思?“以为”如何解释?(把…当作。
见注释。
)²刘备为什么要行韬晦之计?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刘备当时没有实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若来杀身之祸。
)²刘备为什么不对关张明说?(怕关张有所流露,招致祸水,足见刘备的韬晦之深。
)²解释:“乃不复言。
”中的“乃”(于是)3.总结:这一段虽然没有开始论英雄,但不仅对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调。
4.布置作业:1.生字抄写一次。
2.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根据对话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刘备胸怀大志,却韬晦至深;曹操图谋霸业,更不容异己。
这两位在一起论英雄,必将是火花撒溅,惊心动魄。
(2)分析第二部分:1.齐读第二自然节。
2.提问:²两位不速之客的身份?²俗话说“来者不善,善者不来。
”两位的用意?(解释“引”:率领)(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
所以刘备吃惊不小。
)²刘备入府见操,曹操一句“在家做得好大事”吓得他“面如土色”为什么?(刘备以为自己的韬晦之计已被曹操识破,所以….)²曹操讲了“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足见曹操的足智多谋和自负、自得。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背景和内容;(2)能够分析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能够领悟到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运用比较、分析的方法,探讨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3)学会提炼故事中的核心观点,提升自己的思辨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认识到人才的重要性;(2)培养团队协作精神和担当意识;(3)激发学生对历史文化的兴趣,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理解《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情节;(2)分析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3)领悟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曹操、刘备人物形象的分析;(2)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的提炼。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图片展示:曹操、刘备画像;(2)简介《三国演义》及《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故事背景;(3)提问:同学们对曹操、刘备的了解有多少?他们分别是怎样的英雄人物?2. 自主学习:(1)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2)让学生结合课下注释,理解生僻词语;(3)让学生分析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同学们认为曹操、刘备分别是怎样的英雄人物?(2)小组代表发言,分享讨论成果;4. 课堂讲解:(1)讲解曹操、刘备的人物形象及其思想特点;(2)分析故事中所蕴含的道理和哲理;(3)强调人才的重要性,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相关练习题;(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感悟,谈谈对故事中所蕴含道理的理解;(3)教师点评,给予鼓励和指导。
四、课后作业2.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故事中所蕴含道理的理解和感悟;3. 选择一部自己喜欢的古典名著,进行阅读分享。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名句;(2)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3)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2)学会文言文的断句、翻译和赏析。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于追求自己的理想和抱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理解《曹操煮酒论英雄》的文章内容;(2)掌握文言文的阅读方法和技巧;(3)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
2. 教学难点:(1)文言文的断句和翻译;(2)文章主题思想的深入理解。
三、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1)熟读《曹操煮酒论英雄》并了解相关背景知识;(2)设计教学活动和提问问题;(3)准备相关的历史资料和图片。
2. 学生准备:(1)预习《曹操煮酒论英雄》;(2)了解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基本知识。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相关背景;(2)引导学生回顾《三国演义》中的经典故事,引发学生对《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兴趣。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曹操煮酒论英雄》,理解文章内容;(2)学生结合注释,理解生僻词语的意思;(3)学生尝试对文言文进行断句和翻译。
3. 合作探讨(1)学生分组讨论,分析文章的主题思想和写作手法;(2)教师引导学生深入探讨曹操、刘备、关羽等历史人物的性格特点;(3)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体会。
4. 课堂小结(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2)学生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分享收获和感悟。
五、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曹操煮酒论英雄》的名句;3. 预习下节课的内容。
六、教学拓展1. 对比阅读:《曹操煮酒论英雄》与《三国演义》其他章节的对比阅读,分析两者在人物形象、故事情节等方面的异同。
2020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明清小说选读 第29课《煮酒论英雄》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第29课《煮酒论英雄》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2学情分析在教师指导下,本届初三学生在初二阶段已通读《三国演义》这部章回小说。
学生对这部书的内容比较熟悉,部分学生对书中的一些人物有个人的认知,他们所持的见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
基于这一背景,教学这篇课文,既要紧扣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要引领学生勾连这部小说其他章回中相关的故事情节,加深对“英雄”内涵的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去辩论,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人物也是时而联合结盟,时而分裂对抗,时而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时而在酒席间把酒言欢。
最典型的有两个枭雄,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同学们看这两人是怎样在酒桌上“论”英雄的?活动2【活动】二、角色朗读1.请五个同学分别朗读许褚和张辽、曹操、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语言,一个同学朗读引号外的语言。
2.教师提问:这些同学语调、重音的处理,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其他同学对照表格,仔细聆听、圈画、体会,这五个同学朗读语调、重音是否合理,围绕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去评价并试读。
活动3【活动】三、交流辩论教师提问:曹操和刘备“论”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算不算英雄?提示:对以上人物不求观点统一,只要求议出个人见解,言之成理。
1.学生重点阅读第四段,梳理课文所“论”的人物。
2.学生结合文本,调动过去阅读《三国演义》的积累,联系相关链接材料,展开辩论交流,互相补充。
活动4【活动】四、了解“英雄”的内涵从曹操对袁术、袁绍、刘表等人物的评论看,他们都不配称英雄,他认为什么样的人配称英雄?学生速读课文第四段,圈画出曹操和刘备所“论”的英雄的标准,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煮酒论英雄 教案教学设计
煮酒论英雄教案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通过朗读,感受古白话文的艺术魅力,激发学生阅读名著的兴趣教学重点与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教学课时:2课时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些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看看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二、背景以及作者介绍1、作者介绍: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2、作品以及背景介绍:1)《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记住:四大名著以及作者。
2)课文节选自《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其回目为“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
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
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
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日日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同学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课文,初步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k12精品]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明清小说蚜第29课煮酒论英雄公开课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5
第29课《煮酒论英雄》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2学情分析在教师指导下,本届初三学生在初二阶段已通读《三国演义》这部章回小说。
学生对这部书的内容比较熟悉,部分学生对书中的一些人物有个人的认知,他们所持的见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
基于这一背景,教学这篇课文,既要紧扣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要引领学生勾连这部小说其他章回中相关的故事情节,加深对“英雄”内涵的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去辩论,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人物也是时而联合结盟,时而分裂对抗,时而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时而在酒席间把酒言欢。
最典型的有两个枭雄,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同学们看这两人是怎样在酒桌上“论”英雄的?活动2【活动】二、角色朗读1.请五个同学分别朗读许褚和张辽、曹操、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语言,一个同学朗读引号外的语言。
2.教师提问:这些同学语调、重音的处理,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其他同学对照表格,仔细聆听、圈画、体会,这五个同学朗读语调、重音是否合理,围绕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去评价并试读。
活动3【活动】三、交流辩论教师提问:曹操和刘备“论”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算不算英雄?提示:对以上人物不求观点统一,只要求议出个人见解,言之成理。
1.学生重点阅读第四段,梳理课文所“论”的人物。
2.学生结合文本,调动过去阅读《三国演义》的积累,联系相关链接材料,展开辩论交流,互相补充。
活动4【活动】四、了解“英雄”的内涵从曹操对袁术、袁绍、刘表等人物的评论看,他们都不配称英雄,他认为什么样的人配称英雄?学生速读课文第四段,圈画出曹操和刘备所“论”的英雄的标准,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煮酒论英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煮酒论英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煮酒论英雄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三国演义》中的一个片段。
指建安四年袁曹官渡之战前,掌控朝局的曹操以酒宴试探刘备是否有称霸天下的野心,最终被刘备巧言瞒过的故事。
以下是WTT整理的煮酒论英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欢送大家借鉴与参考!《煮酒论英雄》教案一、教学目的:(一) 知识教学:1. 理解《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2. 理解对话描写对提醒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3. 掌握“玄、唾、酣、淮”等4字。
(二) 才能训练:1. 初步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
(三) 思想情感教育:1. 感受作者描写人物时饱含的鲜明感情色彩。
二、教学课时(3课时)第一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 疏通文句,朗读课文。
2. 分析^p 第一局部。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2) 简介《三国演义》和作者。
(3) 听录音,划分构造。
第一局部: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刘备入府见操第二局部:煮酒论英雄曹操与刘备论英雄(4) 分析^p 第一局部:1. 齐读。
2. 提问:²刘备在后园种菜是“行韬晦之计”“韬晦”是什么意思?“以为”如何解释?(把…当作。
见注释。
)²刘备为什么要行韬晦之计?文中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刘备当时没有实力,但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又不能流露于外而假设来杀身之祸。
)²刘备为什么不对关说?(怕关张有所流露,招致祸水,足见刘备的韬晦之深。
)²解释:“乃不复言。
”中的“乃”(于是)3. 总结:这一段虽然没有开场论英雄,但不仅对曹刘的关系作了必要的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调。
4. 布置作业:1.生字抄写一次。
2.预习第二局部。
第二课时一、教学重点、难点:1. 根据对话分析^p 人物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刘备胸怀大志,却韬晦至深;曹操图谋霸业,更不容异己。
这两位在一起论英雄,必将是火花撒溅,惊心动魄。
(2) 分析^p 第二局部:1. 齐读第二自然节。
《煮酒论英雄》教案
公开课教案《煮酒论英雄》教案〔知识与技能目标〕学习通过分析人物对话来揣摩人物心理、把握人物形象的阅读方法。
〔方法与过程目标〕品味对话,朗读,讨论分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阅读兴趣。
教学过程:一、导入通过前面对课文的初步了解,我们知道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和刘备各怀目的,曹操一心想要试探刘备是否有英雄之心,是否是自己的对手,而刘备因为此时势单力薄,寄人篱下不敢太露锋芒,所以处处掩饰才能,想要打消曹操的疑心,因此他在与曹操对话时充分地运用了韬晦之计。
二、品读对话,把握形象1、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刘备是怎样运用韬晦之计的,先请同学们看到第一段。
装种菜——遮人耳目收敛锋芒(文章最后一段有说明)引出装刘备的韬晦之计就表现在一个装字刘备的韬晦之计在与曹操的对话中运用的最为恰当。
请大家看到3、4段,上节课老师已经把他们的对话分成了三个回合,今天我们这堂课的重点就是分析他们俩人的对话,揣摩刘备的心理,了解刘备这个人。
第一回合:曹操以龙发问,刘备假做不知第二回合:曹操正面出击,刘备乱论英雄第三回合:曹操直指英雄,刘备巧饰惊恐2、思考:第一回合中,刘备有着什么样的表现,其目的何在?第一回合:装懵懂——以退为进藏而不露3、面对刘备的不答,曹操也不甘示弱,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直问刘备“当世英雄”是何人,俩人的论斗进入第二回合。
1)思考:仔细品读刘备在第二回合中的回答,想想看他极力想在曹操面前表现什么,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备肉眼安识英雄”语气谦虚卑微,“肉眼”表明自己乃俗人,“安识”表明自己无见地。
此刻的刘备假装无才,掩饰自己的能力。
“备叨恩庇,得仕于朝。
天下英雄,实有未知”他想告诉曹操,我能够在朝廷中做做官以及很满意了,对于天下之事我不了解也不关心,目的就是表明自己胸无大志,无志于天下事。
“可为英雄”刘备的回答均不用肯定语气,而是探询式的口吻。
初中语文(上海沪教五四制)九年级上册《29煮酒论英雄》word教案
《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快速阅读课文,体会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2.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通过对话分析人物形象。
3.学习小说人物沉着镇定、随机应变的性格。
【重点难点】1.重点: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对话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2.难点:学习小说人物沉着镇定、随机应变的性格。
【课文提示】1.罗贯中,是明代的小说家、戏曲作家。
《三国演义》是我国古代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是历史演义小说的经典之作。
这部小说描写了公元三世纪曹操、刘备、孙权三个政治、军事集团的矛盾和斗争。
本书语言生动,场面宏大,人物众多,个性鲜明,对中国文学艺术、社会生活的影响深远。
2.小说中的人物,来源于生活,而不同于生活中的某一个人,但高于生活中的人。
小说的故事情节,通常包括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等。
小说中的环境描写,既指自然环境,又指社会环境。
【正音正字】韬晦tāohuì褚chǔ樽俎zūnzǔ冢zhǒng 匙chí筯(箸)zhù臾yú【词语积累】面如土色开怀畅饮纵横四海色厉胆薄好谋无断虚名无实血气方刚碌碌小人何足挂齿随机应变【初学课文】1.十分钟阅读课文,了解小说内容,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2.一问一答,初步掌握课文内容:①“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谁?“煮酒论英雄”的主要人物是曹操和刘备。
②简单叙述“煮酒论英雄”的梗概。
③简单概括课文内容。
本文通过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小亭畅饮,席间纵论天下英雄,借此试探刘备的政治抱负,刘备借雷声掩饰过关,骗过曹操的故事,表现了刘备沉着镇定、随机应变的性格。
④“煮酒论英雄”时,曹操是怎样评论龙的?操曰:“龙能大小……”⑤“煮酒论英雄”这场较量最惊心的地方是哪儿?这场较量最惊心的地方在于:当曹操道“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玄德一惊,“手中所执匙筯,不觉落于地下。
”⑥“煮酒论英雄”时,刘备如何化险为夷?刘备从容地俯身拾筯,并且借雷声掩饰自己的惊慌。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明清小说选读第29课《煮酒论英雄》教案1沪教版五四制
6.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7.课后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主题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内容出发,探讨小说所反映的社会背景和历史价值,理解作者的创作意图。
-课后练习:针对课文内容,设计一些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
2.教学难点
-人物性格的复杂性:曹操和刘备的形象均具有多面性,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其性格特点需要一定的分析能力。
-明清小说的语言特点:对话中的双关语、寓意深刻的描写等,对学生理解能力有一定要求。
教学难点与重点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1.教学重点
-情节梳理: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曹操和刘备在煮酒论英雄过程中的交锋,掌握故事的发展脉络。
-人物分析:分析课文中曹操、刘备两位主要人物的形象特点,引导学生理解作者通过人物塑造所表现出的性格特征。
-语言特色:品味课文中的语言表达,感受明清小说的语言风格,如对话、描写等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信息化资源:课文电子版、相关文献资料、在线字典、文学鉴赏教学视频。
-教学手段:小组讨论、角色扮演、情景模拟、写作练习。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提供《煮酒论英雄》的电子版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要求学生提前阅读。
-设计预习问题:提出问题,如“曹操和刘备在煮酒论英雄中各自表现出了什么性格特点?”
-组织课堂活动: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析曹操和刘备的性格特点,并模拟煮酒论英雄的场景。
煮酒论英雄 优秀教案
煮酒论英雄【教学目标】1.了解对话描写对揭示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2.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3.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学习应对技巧【教学重难点】1.通过分析人物对话学习应对技巧2.学会用普通话朗读古代白话文【教学方法】演示法、探究法、讨论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刘备胸怀大志,却韬晦至深;曹操图谋霸业,更不容异己。
这两位在一起论英雄,必将是火花撒溅,惊心动魄。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煮酒论英雄》。
二、练习回顾(上节课我们对课文有了初步了解,下面我们看到练习,回顾前面的内容。
抢答)1.课文第五自然段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拉开了曹刘论战的序幕。
2.曹操讲“当年之智”,表现出洋洋自得的心情,这个故事后被引申为成语望梅止渴。
三、精读课文“论英雄”部分(我们知道在“煮酒论英雄”中,曹操一心想要试探刘备,而刘备处处掩饰才能,想要打消曹操的疑心。
接下来让我们看到课文的第六自然段,细细品味曹操刘备的对话。
)1.学生自由组合分角色朗读曹刘的对话,揣摩人物心理。
(学生分四组,在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给出评价。
)2.请两名学生分角色朗读。
(分别给各自的小组加分)3.观看视频资料,与刚才自己和同学读的做比较,进一步体会对话描写的作用。
四、分析课文“论英雄”部分(刚才同学们细细地品味了曹刘的对话,那么:)(PPT展示问题)1.曹操和刘备的对话分为几个回合?请在文中标记出来。
(三个)2.你认为哪一个回合最精彩?为什么?(提示:曹操是怀着什么目的发问的,而刘备在被动的情况下又是采用什么方法应对的呢?目的是什么?)3.分组研读:在你最感兴趣的那一回合中,你觉得需要弄清楚哪些问题?分组讨论(把学生分为四组,每组分别负责一个回合的分析),抓住重点。
(提示:主要从应对技巧和人物形象等方面来分析。
)4.分析第一回合:(这一回合的重点你们都掌握了吗?那么,我可以检测一下吗?)1)曹操是如何发问的,目的是什么?(借龙发问,要刘备指言当世英雄。
2024年学年九年级语文上册第八单元明清小说选读第29课《煮酒论英雄》教案2沪教版五四制
(3)英雄观的批判性思考。
-比较分析:比较不同时代对英雄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小说中的英雄观与现代价值观的差异。
-批判性思维: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对小说中的英雄观进行批判性思考。
(4)文学鉴赏能力的提升。
-理解与感悟:帮助学生理解小说中的艺术手法,培养对文学作品深层次感悟的能力。
(3)实物展示:在课堂教学中展示与小说相关的实物,如古代酒具、兵器等,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明清时期的文化背景。
-展示古代酒兵器模型,加深学生对小说中战争和英雄行为的认识。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煮酒论英雄》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是否遇到过对英雄的不同定义和理解?”例如,我们常说的英雄形象可能与小说中的曹操、刘备有所差异。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英雄观的奥秘。
“论英雄”一段话表达了曹操对英雄的独到见解,他认为英雄不仅要有过人的才能和勇气,更要懂得把握时机,成就一番事业。这反映了曹操的功利主义英雄观,也揭示了当时社会对英雄的普遍期待。
例题三:应用题
题目:试比较《煮酒论英雄》中的英雄观与现代人们对英雄的认识,并分析其原因。
答案:
现代人们对英雄的认识更侧重于道德品质和无私奉献,如雷锋、最美妈妈等。而《煮酒论英雄》中的英雄观更强调权谋和成就。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时代背景和社会价值观的变化。
2.教学方法方面:在讲授过程中,可能过于依赖多媒体设备,导致学生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课本原文的学习。
(三)改进措施
1.针对教学组织问题,今后我会更加关注学生的参与情况,适时调整分组和讨论话题,确保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课堂活动。
2018沪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29课《煮酒论英雄》教案
1教学目标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学习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3、感受刘备胸怀大志的英雄本色。
2学情分析九年级学生有的已阅读过名著<三国演义>,初步了解了人物形象,有的通过自己的阅读也能读懂文章,但对人物心理的揣摩,对人物准确深刻的把握,还离不开对语言的品读.特别是对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不够到位.3重点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2、学习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煮酒论英雄导入新课:概括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曹操请刘备一起煮酒论英雄。
题目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是“论英雄”,本文是怎么论英雄的?曹操对英雄所下的定义是什么?本文要谈论的是“英雄”的定义,还是夫气概,不可能图谋霸业。
如果你是曹操,你当时会怎么看刘备?活动2【活动】分角色朗读,注意语气。
要求读得流畅,读出人物的语气和性格两人语气完全不同,刘备不露声色,谦恭有加,曹操锋芒毕露,藐视一切。
活动3【讲授】研读课文分析第二段。
(1)概括第二段内容。
“写刘备入府见操”(2)刘备在本节中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找出这些词句。
“惊问”“面如土色”“方才放心”“心神方定”“开怀畅饮”分析:曹操派许褚、张辽来请刘备,那言辞气势,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使刘备吃惊不小。
入府见操,曹操劈头依据“在家做得好大事”,大话吓人,借以试探,刘备猝不及防,以为心事已被发现,吓得面如土色,直到曹操点明煮酒相邀的意思,才“心神方定”,到了小亭,见到煮酒、青梅,疑虑顿消,才开怀畅饮。
短短几分钟,刘备的内心已经历了生死交战。
(3)曹操讲“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 这个“望梅止渴”的故事,表明曹操多谋与自负,同时暗示刘备,当世英雄非其莫属。
(4)这一段在情节上有何作用? 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缘由,拉开了曹操刘备论战的序幕。
活动4【讲授】研读课文分析第三段。
煮酒论英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
煮酒论英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标题:煮酒论英雄——沪教版九年级上册语文教案设计教案目标:1. 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古代饮酒文化,并学会分析酒与英雄的关系。
2. 学会运用酒与英雄的文化现象阅读文章,理解文章中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学会分析酒与英雄的关系,理解文章中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
2.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的能力。
2. 学生能否理解人物之间的关系以及酒与英雄之间的关系。
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
2. 学生课本和笔记本。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几幅古代英雄喝酒的图片,引起学生对酒与英雄关系的思考。
学生可以用他们的想法启发学生,然后教师可以向学生解释一下酒与英雄文化现象之间的联系。
Step 2:学习新课(30分钟)教师给学生分发课文,并播放课文录音。
学生可以跟着录音阅读,并在课文中划出关键词。
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来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以及文章的主旨。
可以适当进行组内讨论、小组展示和整体讨论。
Step 3:拓展延伸(10分钟)教师可以使用多媒体课件展示相关的古代文化素材,如古代写诗喝酒的场景,古代酒的种类等等。
让学生了解更多关于古代饮酒文化的知识,并引导学生进行相关讨论。
Step 4:总结课堂(5分钟)教师总结整堂课的主要内容,回顾关键词和课文的主旨,并与学生一起总结学习到的知识和体会。
Step 5: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相关阅读或写作作业,让学生巩固课堂所学内容。
例如,要求学生写一篇关于英雄与酒文化的短文,或给一幅古代英雄画配上一首诗。
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了解了古代饮酒文化,并对酒与英雄的关系有了初步的了解。
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文章主旨,培养了文学鉴赏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的参与和思考,鼓励学生用自己的想法和语言来表达对酒与英雄关系的理解。
九上《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
九上《曹操煮酒论英雄》教案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些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九年级语文上册 第八单元 明清小说选读 第29课《煮酒论英雄》教案1 沪教版五四制
第29课《煮酒论英雄》1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2学情分析在教师指导下,本届初三学生在初二阶段已通读《三国演义》这部章回小说。
学生对这部书的内容比较熟悉,部分学生对书中的一些人物有个人的认知,他们所持的见解不尽相同,甚至存在较大的差异。
基于这一背景,教学这篇课文,既要紧扣文本,品味语言,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又要引领学生勾连这部小说其他章回中相关的故事情节,加深对“英雄”内涵的体悟,进而引导学生去辩论,提升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独立思考能力。
3重点难点1.通过朗读品味人物对话,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理解人物形象。
2.整合相关材料,初步提炼出个人的观点并加以阐述。
4教学过程4.1第一学时4.1.1教学活动活动1【导入】一、导入新课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三国》人物也是时而联合结盟,时而分裂对抗,时而在战场上刀兵相见,时而在酒席间把酒言欢。
最典型的有两个枭雄,他们就是——曹操和刘备,同学们看这两人是怎样在酒桌上“论”英雄的?活动2【活动】二、角色朗读1.请五个同学分别朗读许褚和张辽、曹操、刘备、关羽和张飞的语言,一个同学朗读引号外的语言。
2.教师提问:这些同学语调、重音的处理,你认为是否合理?为什么?其他同学对照表格,仔细聆听、圈画、体会,这五个同学朗读语调、重音是否合理,围绕人物的的内心世界去评价并试读。
活动3【活动】三、交流辩论教师提问:曹操和刘备“论”了哪些人物?你认为这些人算不算英雄?提示:对以上人物不求观点统一,只要求议出个人见解,言之成理。
1.学生重点阅读第四段,梳理课文所“论”的人物。
2.学生结合文本,调动过去阅读《三国演义》的积累,联系相关链接材料,展开辩论交流,互相补充。
活动4【活动】四、了解“英雄”的内涵从曹操对袁术、袁绍、刘表等人物的评论看,他们都不配称英雄,他认为什么样的人配称英雄?学生速读课文第四段,圈画出曹操和刘备所“论”的英雄的标准,即“胸怀大志,腹有良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曹操煮酒论英雄第一课时教学重点: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内心世界的作用。
教学难点:1、通过对话描写分析人物形象;2、环境描写的烘托作用。
一、教学目标1、简介《三国演义》的作者及与课文有关的知识。
2、掌握基础知识。
3、划分课文层次,分析第一部分。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三国演义》这部小说在我国可称得上家喻户晓,许多人物至今还被人们津津津乐道。
同学们,你们知道哪些三国人物?他们又具有怎样的性格?(让学生自由发表意见,教师归纳)是的,从《三国演义》这部小说里,我们了解诸葛亮的智,曹操的奸,关羽的义,赵云的勇,等等。
而这些人物之所以能长久地、鲜活地活跃在大家脑海里,是因为作者采用各种描写手法把人物刻画得栩栩如生,我们今天就来听听曹操和刘备的一段对话,看看从中显示了他们怎样的性格。
2、简介《三国演义》及其作者。
《三国演义》原名《三国志通俗演义》或《三国演义》,作者罗贯中。
它以魏、蜀、吴三国的历史为题材,又依据有关的传说、戏曲等资料,经过综合加工再创作而成。
小说从东汉末年黄巾起义写起,写到黄巾起义被镇压,在镇压农民起义时,各军阀乘机割据。
后写曹操杀董卓,平袁绍,统一北方。
接着写曹操指挥大军南下,南方孙权、刘备联合抗曹,赤壁一战,曹操大败。
自此魏、蜀、吴三国鼎立,各自称帝,相互攻战。
后写司马氏推翻曹魏统治集团,建立西晋王朝,先后灭掉了蜀、吴,全国统一。
小说塑造了一大批个性鲜明的历史人物形象:阴险狡诈的曹操,宽厚仁爱的刘备,足智多谋的诸葛亮,忠义勇武的关羽,刚烈粗犷的张飞等,在人们心目中都成了某种典型人物的代表。
作者罗贯中,元末明初小说家,名本,字贯中,号湖海散人。
3、阅读课文导读,了解本文的中心内容。
导读中点明本文主要写曹操和刘备一场精彩的对话,这场对话既是智慧的较量,又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课文节选自第二十一回,当时曹操位居汉相,势力强大,野心勃勃,挟天子以令诸侯。
汉献帝极为恐惧,就秘密下诏给国舅董承,设计谋杀曹操。
董承联络刘备聚义图谋,刘备参与了这一行动计划。
当时,刘备为豫州牧,势力弱小,被曹操安排在相府左近宅院居住,实际上受到监视,随时有被杀的可能。
在这种情势下,刘备只能日日在后园种菜,以为韬晦之计。
课文就是从这里展开的。
曹操青梅煮酒,请刘备到小亭畅谈,谈到天下英雄唯刘备和他两个,既表达了他称雄天下的野心,又是对刘备政治抱负的一次试探。
因此,我们在学习课文时要牢牢抓住课题中的\'论\'字,体会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4、听录音,根据预习巩固字词知识,并思考小说情节可分成几部分。
5、听写生字生词,并给生字注音,解释生词。
玄唾酣淮樽俎家喻户晓韬晦之计面如土色色厉胆薄虚名无实血气方刚碌碌小人何足挂齿6、教师在学生回答时明确课文分段。
课文共三段,可以分成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段),写刘备行韬晦之计。
第二部分(第二、三段)写曹操煮酒论英雄。
7、分析第一部分。
(1)集体朗读。
(2)根据问题,讨论:①刘备为何要行韬晦之计?明确:课文第一句点明玄德也防曹操谋害,就点明了行韬晦之计的原因。
刘备参加了\'奉诏讨贼\'的秘密决策,但又不能走漏风声;他有称雄海内,恢复汉室的壮志,但又不敢流露在外而惹来祸水。
②\'韬晦之计\'的具体内容是什么?为什么不将此事告诉结拜兄弟?说明了什么?明确:具体内容指\'下处后园种菜,亲自浇灌\',意在表明自己胸无大志,非曹操对手。
不对关羽、张飞说明,足见其韬晦之深,惟恐他俩在言语上、行动上有失,影响大计。
这个细节表明刘备的深谋远虑。
③这一部分能否去掉?为什么?明确:这一部分不仅对曹操、刘备关系作了必要交代,而且为刘备的思想性格奠定了基础,后来\'论英雄\'时,刘备的性格就在这样的基调上合乎逻辑地发展和变化。
(3)根据课后练习预习第二部分。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精读课文第二部分,通过对话分析、了解曹刘两人的思想性格。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课题告诉我们,文章的中心是\'论英雄\',那么曹操、刘备两人论战的序幕是怎样拉开的呢?让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2、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3、分析第二段。
(1)概括本段主要内容。
明确:写刘备入府见操。
(2)刘备在本节中有一系列的心理变化,请找出词语。
明确:\'惊问\'\'面如土色\'\'方才放心\'\'心神方定\'\'开情畅饮\'分析:曹操派许褚、张辽来\'请\'刘备,那言辞,那气势,与其说是\'请\',还不如说是命令,使刘备吃惊不小。
入府见操时,曹操劈头一句\'在家干得好大事\',大话吓人,借以试探。
刘备猝不及防,以为心事已被发现,吓得\'面如土色\',直到曹操点明煮酒相邀的意思,才\'心神方定\';到了小亭,果见煮酒、青梅,更是疑虑尽消,可以\'开怀畅饮\'了。
短短几分钟,刘备的内心已经历了生死的交战。
(3)曹操趁机讲\'望梅止渴\'的故事,用意何在?明确:\'望梅止渴\'这一故事,表明了曹操的多谋与自负。
同时也暗示刘备,当世英雄非其莫属。
(4)这一段在情节上有何作用?明确:这一段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缘由,拉开了曹、刘论战的序幕。
4、分析第三段。
(1)概括本段意思。
明确:曹操和刘备论英雄。
(2)划分层次(课后练习一)。
明确:本段可分三层,即曹刘论战可分三个回合。
第一层:曹着意设问,刘权作不知。
第二层:曹步步紧逼,刘乱论英雄。
第三层:曹识破英雄,刘巧饰惊恐。
(3)分析第一个回合。
曹操既想试探刘备内心所想,又不想被刘察觉,因此他只能迂回出击。
在酒至半酣之时,借天外龙挂起兴,着意设问:\'使君知龙之变化否?\'又借题发挥,以\'龙\'比\'世之英雄\',并要刘备指明当世英雄。
刘时而装呆,里面是兜圈子,始终不正面回答,跟曹操耍起了太极,你推我挡。
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一个回合。
(4)分析第二个回合曹操见迂回战术不行,就改用\'既不识其面,亦闻其名\'的正面出击。
在曹操的逼问下,刘备只好顾左右而言其他,乱论一番。
他列举了许多人,意在表明自己没有慧眼,不识英雄。
不知大家有没有注意到,刘备的所有出言,均不用肯定语气,而均是探询语气。
这是他从另一个侧面表明自己缺乏英雄胆魄,缺乏主心骨。
而曹操把刘所列举英雄,一概用\'非英雄也\'加以否定。
两人语气完全不同。
刘备不露声色,谦恭有加;曹操锋芒毕露,藐视一切。
语言截然不同,性格更是迥异:曹野心勃勃,有奸雄之气,似腾身于宇宙之间的飞龙;刘大智若愚,内孕英雄之心,似隐伏于波涛之内潜龙。
这是试探与反试探的第二个回合。
曹操每次出击,都似打在了橡皮碉堡上,没有得到他所期望的结果。
(5)分析第三个回合。
曹操在正面出击不利的情况下,只好单刀直入,直刺对方要害。
他先给英雄下了个定义,然后直言当世英雄惟刘备和自己两个。
实际上是说刘备就是他唯一的对手,刘图示全部的思想底细,被老谋深算的曹操一惊,焉能不意乱心慌,于是\'手中所执匙箸,不觉落于地上\'。
如果此时刘备不加以掩饰,那么他的韬晦之计至此可说是功亏一篑。
但就在那一瞬间,刘备急中生智,以\'一震之威,以至于此\'巧加掩饰,不仅与当时的情境相吻合,瞒过了多疑老练的曹操,又表明自己没有丈夫气概,不可能图谋霸业。
这一部分乃情节高潮,虽没有刀光剑影,但唇枪舌剑,惊心动魄。
在这一场试探与反试探中,最终以刘备的胜利告终。
(6)小结第三段内容。
曹、刘的这场对话,实际上是智慧的较量,是一场特殊的心理战。
曹操先借龙设问,再步步紧逼,却偏偏不讲明谁是天下英雄,目的是让刘备说出。
而刘明知天英雄是谁,但决不吐露。
这一切都是他以屈求伸的深谋远虑。
这场试探与反试探的论战,双方各怀心机,表面上却谈笑风生,读来妙趣横生,引人入胜。
第三课时一、教学目标1、了解对话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的作用。
2、明确环境描写的作用。
3、联系课文,理解重点句子。
二、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
大家知道,刻画人物可以采用各种描写手法。
如《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采用动作描写,刻画出一个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鲁智深。
《故乡》采用肖像描写和语言描写,刻画出少年闰土与中年闰土截然不同的外貌和性格,从而揭示出农村破产、农民生活贫困的社会根源。
在《曹操煮酒论英雄》一文中,主要采用了对话描写。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对话描写的具体作用。
2、分四人小组讨论本对话描写的作用。
明确:(1)富有个性的语言表现了人物独特的性格。
曹操的语言咄咄逼人,自负不凡,但又灵敏多变,表现了他骄纵多疑,老谋深算的性格特点。
刘备的语言深藏不露,谨慎沉着,但又机警灵活,表现他善于忍耐,大智若愚的性格特点。
在试探与反试探的过程中,双方的语言又揭示了他们内心世界。
(2)通过对话推动情节的发展。
从故事的开端、发展到高潮、结局,都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展开。
例如第三段,先写曹操借看到龙挂而发的一段议论,有了这段议论才引起论天下英雄的一场对话,有了这场对话,才增强了这场论战的气氛,使下文刘备闻言失箸,而又能以闻雷失箸为由轻轻掩饰过去,使这个情节更合情合理。
3、分角色朗读课文,要求注意语气。
4、四人小组讨论环境描写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明确:(1)\'忽阴云漠漠,骤雨将至。
\'(2)\'时正值天雨将至,雷声大作。
\'运用自然环境烘托人物性格和情节气氛,是课文的一大特色。
第一句环境描写出现在第三段,这句话明写天气,暗写人物情态和惊喜不定,忽惊忽喜。
天上\'阴云漠漠\',刘备心中也阴云笼罩。
而天外龙挂又成了刘备借龙喻英雄的依据。
等到曹操说破英雄突然\'天雨将至,雷声大大作\'。
在刘备的心理上,曹操说破英雄才是惊天动地的灌耳惊雷,这\'雷声\'就成了影响人物心理变化的直接因素。
同时雷声又成为刘备失箸的绝对掩饰,成为情节转化的关键。
5、完成课后练习三。
(1)读背第一段话。
(2)理解其意思。
明确:本段话说在\'论英雄\'之始,意在以龙喻已,借题发挥,着意试探。
(3)理解第二句话意思。
明确:讲在\'论英雄\'之末,意在刺敌要害,试探真情,以求杀机。
(4)读背曹操对\'英雄\'所下的定义——大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