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原微生物与传染(3)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 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
病原微生物第三章常见病原性细菌的整理笔记球菌:球菌是细菌中的一大类,根据革兰染色可分为G+和G-两类,对人致病的球菌主要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及淋球菌,此类球菌能引起化脓性炎症,所以又称为化脓性球菌。
葡萄球菌: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典型的葡萄球菌呈球形,直径0、4-1、2Hm,通过染色,在显微镜下可看到葡萄串样的排列。
革兰染色阳性,无鞭毛和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不高,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良好,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
3、分类:金黄色葡萄球菌(产金黄色色素,致病性较强);表皮葡萄球菌(产生白色或柠檬色色素)。
4、抵抗力:葡萄球菌的抵抗力較强;致病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可通过伤口、裂口以及消化道而感染,其产生的毒素和酶主要有血浆凝固酶、溶血毒素、肠毒素和杀白细胞等,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食物中毒;假膜性肠炎防治原则:加强卫生宣传教育:注意个人卫生:及时处理伤口,避免感染。
链球菌:化脓性球菌中的另一大类细菌,此类细菌种类多,型别复杂,广布于自然界和人与动物的咽腔、胃肠道等部位。
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到呈球型或卵圆形,链状排列;革兰染色阳性。
菌体无芽孢和鞭毛,有的可以形成由透明质酸组成的荚膜;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较高,需要在含有血清、血液的培养基上生长。
生长温度37摄氏度,最适ph为7、4左右3、分类(根据溶血能力和溶象)分为三类: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4、抵抗力:抵抗力不强,60 摄氏度30min可杀死,对消毒剂敏感。
致病性:致病性链球菌课通过直接接触、飞沫吸入或皮肤、黏膜等伤口侵入机体,产生多种毒素和侵袭性酶,所致疾病有:化脓性感染:猩红热;链球菌性变态反应疾病。
防治原则:注意环境卫生,对病人和带菌者及早治疗,减少传染源。
淋病奈瑟球菌:简称淋球菌,是我国目前发病人数最多的性传播性疾病(STD, 性病) 淋病的病原体。
医学微生物学[第十三章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山东大学期末考试知识点复习
第十三章性传播的病原微生物学习纲要性传播疾病(sexually transmitted disease,STD):通过性行为引起流行的传染病,简称性病。
引起性病的病原微生物有许多种,包括细菌、病毒、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真菌、原虫等。
我国当前发病最多的性病主要有由淋病奈瑟菌引起的淋病。
(一)淋病奈瑟菌1.生物学性状(1)形态与染色:菌体肾形,排列似一对咖啡豆,革兰染色阴性。
有荚膜和菌毛,无鞭毛,无芽孢。
(2)培养特性:营养要求高,常用巧克力(色)血琼脂培养基。
菌落凸起,圆形、灰白色或半透明、光滑。
(3)生化反应:只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氧化酶试验阳性。
(4)抗原结构与分类:外膜蛋白可分为P I、PⅡ和PⅢ三种。
P I为主要外膜蛋白,是淋病奈瑟菌分型的主要基础。
PⅡ蛋白,主要功能是使细菌彼此黏附在一起或黏附于宿主细胞上,并参与营养物质的摄取。
脂多糖具有很强的致热毒性,与致病性及免疫性有关。
菌毛蛋白抗原存在于有毒株。
(5)抵抗力:不耐热和寒冷,对消毒剂敏感。
易产生耐药性。
2.致病性和免疫性(1)致病物质:主要是菌毛、荚膜、外膜蛋白,以及内毒素和IgAl蛋白酶。
IgAl蛋白酶破坏黏膜表面存在的特异性IgAl,有利于淋病奈瑟菌黏附。
PI可直接插入中性粒细胞的膜上,导致膜损伤。
菌毛和荚膜具有抗吞噬作用。
(2)所致疾病:人是淋病奈瑟菌的唯一宿主。
主要引起人类泌尿生殖系统黏膜的急性或慢性化脓性感染。
儿童淋病包括:幼儿淋菌性阴道炎、新生儿淋菌性结膜炎。
(3)免疫性:人类对淋菌缺乏天然抵抗力。
3.微生物学检查方法用棉拭蘸取泌尿生殖道脓性分泌物直接涂片镜检;症状轻或无症状的患者均应作淋病奈瑟菌分离培养及鉴定;PCR检测核酸;还可做免疫酶试验和直接免疫荧光试验。
4.防治原则目前尚无淋病疫苗;预防淋病主要措施是使用安全套;婴儿出生时,不论母亲有无淋病,都应以l%硝酸银或其他银盐溶液滴眼,以预防新生儿淋菌性眼炎的发生。
专题03 微生物与传染病(解析版)
专题03 微生物与传染病【考点1】微生物的结构【例1-1】根据如图所示生物,回答问题:(1)它们都属于单细胞生物变形虫通过________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草履虫与衣藻的根本区别是()A.是否会运动B.个体大小C.能否进行光合作用D.是否生活在水中【答案】(1)细胞膜(2)C【解析】【分析】在自然界中,有一些用肉眼很难看见的生物,个体微小,全部生命活动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这些生物属于单细胞生物。
衣藻、草履虫、变形虫、酵母菌、细菌等单细胞生物既是一个细胞,也是一个完整的生物体。
它们具备了生命的基本特征,如摄食、排出废物、能运动、能对环境变化产生反应、能生长和繁殖、具有遗传变异现象等。
【解答】(1)变形虫的生命活动都在一个细胞内完成,而细胞膜具有具有控制细胞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作用,所以变形虫通过细胞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草履虫是单细胞动物,不能进行光合作用,要从外界摄取食物;衣藻是单细胞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所以草履虫与衣藻的根本区别是能否进行光合作用。
故答案为:(1)细胞膜;(2)C【变式1-1】结合如图所示生物,回答问题。
(1)需借助________来观察这些生物的内部结构。
(2)它们都属于________生物,A的名称是________。
C通过________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3)上述生物中具有细胞壁的是________(填字母)。
【答案】(1)显微镜(2)单细胞;草履虫;表膜(3)B【解析】【分析】据图可知,A是草履虫、B是衣藻、C是变形虫,都是单细胞生物,一个细胞就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能够进行各项生命活动。
【解答】解:(1)因为单细胞生物都非常的微小,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观察这些生物的内部结构;(2)据图可知,A是草履虫、B是衣藻、C是变形虫,都是单细胞生物;其中变形虫通过表膜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3)在A是草履虫、B是衣藻、C是变形虫三种生物中,只有衣藻具有细胞壁;故答案为:(1)显微镜;(2)单细胞、草履虫、表膜;(3)B。
动物微生物第五章
• 2.稳定状态感染
• 有些病毒(流感病毒)在宿主细胞增值过程中, 以出芽方式释放病毒,细胞暂时不出现溶解和死 亡,称为稳定状态感染。 • 以后可引起宿主细胞发生细胞融合或细胞表面出 现新抗原等多种变化。
• 3.包涵体形成
• 某些病毒在细胞内增殖后,在细胞内形成的一种 光学显微镜可以看到的特殊“斑块”。
• 2.内毒素 是存在于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最外层的 结构成分(脂多糖),只有菌细胞死亡、自溶或人 为地破坏菌细胞时,才释放出来。外毒素与内毒 素在毒性、化学组成、耐热性及抗原性等方面不 同。 • 内毒素对组织细胞的选择性不强,不同革兰氏阴 性细菌内毒素的毒性作用大致相同: • (1)发热反应 • (2)对白细胞的作用 • (3)弥漫性血管内凝血 • (4)内毒素血症与内毒素休克
生物,通过适当的侵入门户进入动物机体。病原 微生物是感染发生的首要因素,没有病原微生物,
感染不可能发生;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
力和数量,才能抵抗机体的防御机制,向组织扩 散;病原微生物还必须经适当途径侵入易感动物 体内,到达特定部位,才有可能在体内生长繁殖 并引起感染。
2.易感动物
对病原微生物具有感受性的动物称为易感动物。 动物种类不同,对各种病原微生物有不同的易感 性。如草食动物对炭疽杆菌非常易感,但禽类在 正常情况下对炭疽杆菌则无感受性。马骡等单蹄 动物,对口蹄疫病毒不易感,而牛、猪等偶蹄动 物则易感性强。动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易感性,是 属于动物的种属特异性,是动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动物机体由于年龄、性别、营养状况、生理机能 及免疫状况等不同,易感性也有差异。
④磷脂酶 ⑤卵磷脂酶 ⑥激酶
⑦凝固酶 ⑧脱氧核糖核酸酶
4 干扰或逃避宿主的防御机制 病原菌黏附于细胞或组织表面后,必须克 服机体局部的防御机制,特别是要干扰或 逃避局部的吞噬作用及体液免疫作用,才 能建立感染。 具有抵抗吞噬及体液中杀菌物质作用的表 面结构---荚膜、微荚膜、葡萄球菌A蛋白 等。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病
保护易感人群
因禽流感病毒高度易变,目前尚无商品化的人用 H5N1疫苗 对密切接触者可试用抗流感病毒药物或用中医药 辨证施治
16
普通人群如何预防人禽流感?
勤洗手:人禽流感大多数从手传播到口/鼻 不扎堆:减少在人群密集公共场所久留 吃熟食:避免进食不熟的鸡鸭蛋、肉 躲病禽:避免接触病禽、病鸟尤其野生动物 勤通风:办公室及家里注意通风换气
30
九、预防
控制传染源
疫情报告:发现或怀疑本病时,应尽快向卫生防疫机 构报告 隔离治疗患者对临床诊断病例和疑似诊断病例应在 指定的医院按呼吸道传染病分别进行隔离观察和治疗 隔离观察密切接触者 :对医学观察病例和密切接触 者,在指定地点接受隔离观察,为期14天
31
切断传播途径
社区综合性预防 :加强科普宣传,保持公共场所通风 换气、空气流通;环境的处理消毒 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不随地吐痰,确保住所或 活动场所通风 严格隔离病人 :隔离,通风,医护人员防护 实验室条件要求:具备生物安全防护条件
与普通流感基本一致
五、临床表现
潜伏期一般7天以内 H9N2亚型:通常仅有轻微的上呼吸道感染 症状 H7N7亚型:常表现为结膜炎 H5N1亚型:重型患者大多为该病毒感染
9
10
六、诊 断
诊断依据:根据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及实验室检查结果, 排除其他疾病后,可作出人禽流感的诊断 流行病学史:指发病前一周内曾到过禽流感暴发疫点,或与 被感染的禽类及其分泌物、排泄物等有密切接触者,或从事 禽流感病毒实验室工作人员。目前不排除与患者有密切接触 者有患病的可能
7
三、流行病学
传染源:患禽流感或携带禽流感病毒的鸡、鸭、鹅等家禽
其它禽类、野禽或猪也可成为传染源 已有证据显示病人也有可能成为传染源 传播途径:呼吸道传播和直接接触传播
微生物学与传染病
微生物学与传染病微生物学是研究微生物的生物学科学,而传染病则是由微生物引起的疾病。
微生物学与传染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关系。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微生物学与传染病的关系,并讨论微生物学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一、微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微生物学是一门研究微生物的学科,微生物主要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原生动物。
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各个环境中,对维持地球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微生物对人类生活和健康产生深远影响,既有益也有害。
二、传染病的基本概念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可以在人际之间传播的疾病。
病原微生物可以通过直接接触、空气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等途径传播给宿主,导致宿主出现不同程度的感染和疾病。
常见的传染病包括流感、肺结核、艾滋病等。
三、微生物学在传染病控制中的重要作用1. 病原微生物的鉴定与监测:微生物学通过对患者样本中病原微生物的鉴定与监测,为传染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病原微生物的分离培养和鉴定可以帮助医生确定疾病的病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治疗和控制措施。
2. 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微生物学的进步促进了抗生素等抗微生物药物的研发与应用。
抗生素的出现有效地控制了某些传染病的传播,降低了传染病的病死率。
然而,随着细菌耐药问题的日益严重,微生物学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创新,以开发新的抗菌类药物。
3. 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研究:微生物学研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如空气传播、飞沫传播、食物水源传播等,为传染病的防控提供了科学依据。
通过深入了解病原微生物的传播途径,可以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4. 微生物免疫学的研究:微生物免疫学研究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反应机制,包括先天免疫和获得性免疫。
通过了解人体对微生物的免疫机制,可以设计有效的疫苗和免疫策略,提高人体对传染病的抵抗能力。
四、未来发展方向微生物学在传染病预防与控制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仍面临许多挑战。
首先,继续加大对病原微生物的监测与鉴定研究,了解其变异和新的传播途径,为传染病的有效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专题03微生物与传染病探究(原卷版+解析)
专题03 微生物与传染病探究题型分析本知识块涉及:①人体健康与环境的内容。
在人体健康与环境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及其预防措施、人体的特异性免疫与非特异性免疫等都是命题的重点;②血型和输血。
判断血型的关键是红细胞上凝集原的种类,判断能否输血时,首先要考虑献血者红细胞上凝集原与受血者血清中的凝集素是否会发生凝集反应。
命题特点上常以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为背景,综合考查与人体健康和代谢有关的知识。
要注意掌握以下知识要点:①传染病的三大特点(传染性、流行性、免疫性);传染病传播途径三个环节(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传染病的三条预防措施(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
②人体的特异性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区别;③要在建构知识网络的基础上,辨别病原体和传染源、抗原和抗体、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等概念,通过练习培养迁移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题型一、微生物的结构例题1.(2021七上·绍兴期中)如图所示,五种生物的结构图,回答问题。
(1)这几种生物在结构上的共同特点是整个身体只有一个细胞,所以把这类生物称为,变形虫通过(填细胞结构)与外界进行物质交换。
(2)草履虫和衣藻的根本区别是(选填序号)。
①是否生活在水中②是否会游动③能否进行光合作用(3)小阳判断图中的C属于植物,他判断的依据是:(写出一点)。
例题2.(2022九下·舟山月考)宫颈癌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进而有效预防宫颈癌的发病。
九价HPV疫苗可以预防多种类型HPV病毒引发的癌症,并可以预防90%以上的宫颈癌。
去年4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九价HPV疫苗在我国上市。
(1)从预防传染病的措施米看,女性接种HPV疫苗属于。
(2)接种该疫苗后,人体血液中的相关淋巴细胞会大量增殖、分化,并产生专门抵抗这种病原体的抗体,人体的这种免疫属于免疫。
(3)以下是疫苗的相关信息:①该疫苗以HPV病毒外壳蛋白为基础,其表面构造、形状和大小均与感染性HPV病毒类似,但无病毒DNA,但人体免疫系统会将它误认为是HPV,产生针对HPV的抗体。
第3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⑥ 经甲醛处理后也能降低毒性, 但不能称为类毒素。
内毒素无特异性的致病作用,动物 机体各种内毒素中毒反应基本相 同,主要表现为 :
2019/5/12
54
36
内毒素的生物学活性、毒害作用 091
(A)热源性(pyrogenecity)
(B)白细胞数目改变
较强 对组织器官有选择性毒害效应引 起特殊临表现
抗原性
弱,能使机体产生保护性抗体 尚未制成类内毒素
强,能使机体产生抗毒素 可脱毒成为类毒素
2019/5/12
54
39
三、病毒的致病作用
092
(一)对宿主细胞的直接作用
1、杀细胞效应
产大量病毒,抑制或干扰宿主细胞的生 物合成、代谢、有丝分裂--〉细胞裂解
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病。由种属遗传性决定。2源自19/5/12548
2、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 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 查见,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 种;
2019/5/12
54
9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 致同样病症; 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 病原菌的纯培养。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 毒等。
54
19
增强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通过易感动物或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 猪瘟—猪 猪丹毒—鸽子
2.与其他微生物共生 或被温和噬菌体感染 如魏氏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毒力增强。
2019/5/12
54
20
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人工培养基长期培养:毒种不同,减毒速度不一.
畜牧微生物学第十三章病原微生物与感染
(4) 脓毒血症 化脓菌通过血流散播,致使多数组织器 官出现化脓性感染。
-38-
三、病原微生物在宿主体内感染的过程
(二) 病原微生物的排出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同时可不断
地向机体外排出。 排出途径与传染病的性质、病原微生物繁殖的
-27-
感染症的冰山现象
无症状感染
-28-
典型疾病表现 轻微临床表现
微生物学研究 侧重于感染。
如将防治传染 病的重点转移 到预防感染, 则可收到事半 功倍之效。
隐性感染: 如果宿主的免疫力很强,而病原体的毒力相对较弱,
数量又较少,传染后只引起宿主的轻微伤害,且很快 就将病原体彻底消灭,因而基本上不表现临床症状。 带菌状态:
大肠杆菌F4(K88)→ 猪的小肠前段
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 大肠杆菌F6(987P)→ 猪的小肠后段
大肠杆菌F2→ 人的小肠
-10-
淋病奈瑟氏球菌:菌毛可使其吸附于尿道粘膜上皮 的表面而不被尿液冲走; 变异链球菌、乳杆菌:牙齿表面粘连成菌班,造成 龋齿。
在原处生长繁殖并引起疾病: 霍乱弧菌
侵入细胞内生长繁殖并产生毒素,使细胞死 亡,造成溃疡: 痢疾志贺氏菌 通过粘膜上皮细胞或细胞间质侵入表层下部组织 或血液中进一步扩散: 溶血链球菌
以免被肠蠕动、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作用所清除
-8-
1、 侵袭力
黏附素:凡细菌表面能与机体的细胞或组织表面 受体黏附的结构成分。
细菌表面的一些大分子结构成分:革 兰氏阴性菌菌毛;
非菌毛黏附素:外膜蛋白(OMP)以 及脂磷壁酸(LTA)等。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9-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控制
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控制病原微生物是指那些能够引起疾病的微生物,包括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等。
在医学领域中,研究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控制是至关重要的,这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各种传染病。
本文将探讨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感染控制的方法。
一、病原微生物的分类病原微生物可以根据形态和组织特性进行分类。
根据形态特征,病原微生物可以分为细菌、病毒、真菌和寄生虫。
细菌是一类单细胞无核微生物,形态多样,包括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菌等。
病毒是一种非细胞微生物,只能在寄生于细胞中进行复制。
真菌是一类多细胞真核微生物,包括酵母菌和霉菌等。
寄生虫是一种多细胞生物,需要在寄主体内寄生并从中获取养分。
二、感染控制的方法感染控制是指通过一系列措施来预防和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和感染。
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感染控制方法:1. 卫生措施: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是最基本的感染控制方法。
勤洗手、正确使用洗手液和消毒剂、避免接触有害物质等,可以有效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2. 完善清洁消毒措施:定期对医疗设施、家居环境和公共场所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重点区域,如洗手间、厨房等。
使用有效的杀菌剂或消毒剂,可以有效杀灭病原微生物。
3. 隔离和防护措施:对于感染患者,需要实施隔离和防护措施,以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传播。
例如,戴口罩、穿戴防护服、使用一次性手套等。
4. 疫苗接种:疫苗是一种有效的预防措施,可以激活免疫系统产生针对特定病原微生物的抗体,以提高免疫力,预防感染。
5. 抗生素使用:对于某些由细菌引起的感染,抗生素是常用的治疗方法。
然而,滥用抗生素可能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指导。
6. 健康教育和宣传:加强对公众的健康教育,提高对感染控制的认识和意识,培养正确的卫生习惯,有助于减少感染的风险。
三、结语病原微生物与感染控制是医学领域中至关重要的研究内容。
通过对病原微生物的分类以及合理使用感染控制方法,我们可以有效预防和控制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和传播。
兽医微生物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2.细胞介导的免疫病理作用
特异性细胞毒性T细胞对宿主细胞造成损伤,造 成宿主功能紊乱,属IV型变态反应。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3. 免疫抑制作用
免疫抑制性疾病:人类免疫缺陷综合征病毒之后,相继 发现了猴免疫缺陷病毒、牛免疫缺陷病毒和猫免疫缺陷 病毒等,主要损伤特定的免疫细胞,导致免疫抑制。 机体免疫应答降低或暂时性免疫抑制如:流感病毒、猪 蓝耳病毒、牛病毒性腹泻病毒、犬瘟热病毒、猫和犬细 小病毒感染都能暂时抑制宿主体液及细胞免疫应答。
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条件下培养:如炭疽Ⅱ号疫苗是将炭疽杆 菌强毒株在42~43℃培养传代育成
在含有特殊化学物质的培养基中培养:如卡介苗是将牛型结核 分支杆菌在含有胆汁的马铃薯培养基上每15天传1代,持续传代 13年后育成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减弱毒力的方法
续
在特殊气体条件下培养,如无荚膜炭疽芽孢苗是在含50%CO2的 条件下选育的;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细菌的致病作用 病毒的致病作用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一)致病性与毒力的概念
1.致病性 又称病原性,是指一定种类的病原微生 物,在一定条件下,引起动物机体发生疾病的能 力,是病原微生物的共性和本质。强调种属特征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本章内容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第二节 传染的发生
山东畜牧兽医职业学院
病原微生物的概念
非病原微生物:对人类和动植物无害,甚至有益的微 生物,称为非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能引起人类和动植物的病害,具有致病 性的微生物。 寄生性病原微生物 条件性病原微生物: 腐生性病原微生物: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
病原微生物的分类和管理一、国家根据病原微生物的传染性、感染后对个体或者群体的危害程度,将病原微生物分为四类:第一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非常严重疾病的微生物,以及我国尚未发现或者已经宣布消灭的微生物。
第二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严重疾病,比较容易直接或者间接在人与人、动物与人、动物与动物间传播的微生物。
第三类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但一般情况下对人、动物或者环境不构成严重危害,传播风险有限,实验室感染后很少引起严重疾病,并且具备有效治疗和预防措施的微生物。
第四类病原微生物,是指在通常情况下不会引起人类或者动物疾病的微生物。
第一类、第二类病原微生物统称为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
二、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动物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由国务院兽医主管部门商国务院有关部门后制定、调整并予以公布。
三、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与采集病原微生物样本所需要的生物安全防护水平相适应的设备;(二)具有掌握相关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的工作人员;(三)具有有效的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的措施;(四)具有保证病原微生物样本质量的技术方法和手段。
采集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样本的工作人员在采集过程中应当防止病原微生物扩散和感染,并对样本的来源、采集过程和方法等作详细记录。
四、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通过陆路运输;没有陆路通道,必须经水路运输的,可以通过水路运输;五、运输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应当具备下列条件:(一)运输目的、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的用途和接收单位符合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的规定;(二)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菌(毒)种或者样本的容器应当密封,容器或者包装材料还应当符合防水、防破损、防外泄、耐高(低)温、耐高压的要求;(三)容器或者包装材料上应当印有国务院卫生主管部门或者兽医主管部门规定的生物危险标识、警告用语和提示用语。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改变毒力的方法
❖ 1.增强毒力的方法 在自然条件下,回归易感动物是 增强微生物毒力的最佳方法。易感动物既可以是本 动物,也可以是实验动物。特别是回归易感实验动 物增强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已被广泛应用。如多杀 性巴氏杆菌通过小鼠、猪丹毒杆菌通过鸽子等都可 增强其毒力。有的细菌与其他微生物共生或被温和 性噬菌体感染也可增强毒力,如魏氏梭菌与八叠球 菌共生时毒力增强,白喉杆菌只有被温和噬菌体感 染时才能产生毒素而成为有毒细菌。实验室为了保 持所藏菌种或毒种的毒力,除改善保存方法(如冻 干保存)外,可适时将其通过易感动物。
基本概念
❖ 9.受体:细胞或组织表面与黏附素相互作用 的成分。多为细胞表面糖蛋白,其中的糖残 基往往是黏附素的直接结合部位,如大肠杆 菌1型菌毛结合D甘露糖、霍乱弧菌的4型菌 毛结合岩藻糖及甘露糖、大肠杆菌的(K99)菌 毛结合唾液酸和半乳糖。部分黏附素受体为 蛋白质,如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黏附素原结合 的蛋白受体为胶原蛋白。
细菌的致病作用(五)
❖ 细菌的黏附能力与致病性密切相关,是感染的第一步。黏附 的细菌更易于抵抗免疫细胞、免疫分子及药物的攻击,包括 吞噬、抗体、补体及抗生素的杀灭作用,并可克服肠蠕动、 黏液分泌、呼吸道纤毛运动的清除作用。
❖ 黏附的部位可以是皮肤、黏膜的上皮细胞,或血液中的淋巴 细胞、粒细胞、血小板、血管内皮细胞等。大多数细菌的黏 附素具有宿主特异性及组织嗜性,如大肠杆菌的F4(K88)菌 毛、F18(O139:K12:H)菌毛仅黏附于猪的小肠前段, 引起断奶仔猪腹泻和水肿病。P菌毛仅黏附于人的尿道上端 导致肾盂肾炎。
❖ 8.内毒素(endotoxin) 是许多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中的结构成分。生活状 态时不释放到外环境中,只有当菌体死亡破裂或用人工方法裂解细菌才 释放,故称为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的最外层成分,覆 盖在坚韧细胞壁的黏肽上,主要成分为脂多糖。内毒素耐热,加热 100℃经1h不被破坏,必须加热到160℃经2~4h,或用强碱、强酸或强 氧化剂煮沸30min才能灭活。
第四章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2 全身传染
病原微生物突破机体的防御屏障,进入血 液、淋巴液,从而扩散到全身各个器官,此 种状态称为全身传染.如菌血症、病毒血症、 败血症、脓毒血症、 毒血症。
菌血症: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组织中繁殖,通过血流转
移到其他组织器官中,而不在血流中繁殖;
败血症:病原微生物从局部进入血流并在血流和全
身各器官中大量繁殖,进而毒害全身时;
2.半数感染量(ID50) :能使接种实验动物、 鸡胚或细胞在一定时限内感染一半所需的 微生物量或毒素量。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二、构成病原微生物(细菌)毒力的因素
一株强毒的病原微生物,它能突破寄主的防卫 屏障,深入机体组织内部生长繁殖,并产生有毒 的物质毒害机体,构成传染。 细菌的毒力是由侵袭力和毒素两方面构成的。
脓毒血症:化脓菌及其毒素通过血流散布到全身各
组织器官,使多数器官呈现化脓性病变时;
毒血症:病原微生物在局部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其
毒素进入血流,引起动物机体中毒.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二)病原微生物的排除途径
病原微生物在动物机体中生长繁殖,造成动 物发生疾病,同时还可以不断通过宿主排放到 体外,污染周围环境,造成传染病的扩散。
第四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种类
内毒素
外毒素
来源 部位
革兰氏阴性菌
革兰氏阳性菌,部分G-
细胞壁成分、裂解后释出 活菌分泌外周环境
成分
脂多糖
蛋白质
稳定性 好、160℃ 2-4小时破坏 差、60-80℃30分钟破坏
毒性作 较弱、各种内毒素作用大 强、对机体组织器官有选
用
致相同,引起休克,发热,择性,引起特殊临床表现
1 自然因素
(1)作用于传染源:一定的地理条件对传染源的转
传染的发生
动物传染病的特性(一)感染及其类型病原微生物侵入动物机体,并在其一定的部位定居、生长繁殖,从而引起机体一系列病理反应的过程称为感染,亦称为传染。
传染的发生(一)病原微生物的毒力和数量、侵入门户侵入动物机体的病原微生物,必须具有足够的毒力、足够的数量,才能抵抗和突破动物机体的防御机能,向机体深部扩散,进而发育繁殖,引起传染。
1.最小致死量(MLD )是指特定动物感染后一定时间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物的量或毒素量。
2.半数致死量(LD50)表示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感染途径,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所需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
3.最小感染量(MID)是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动物、鸡胚、组织培养)引起传染的最小剂量。
4.半数感染量(ID50)是病原微生物对半数试验对象发生感染的剂量。
具有一定的毒力和数量的病原微生物,还要有适当的门户侵入,才能引起感染,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皮肤及粘膜都能引起感染,有的病原微生物可经多种侵入门户引起感染,如炭疽杆菌、结核分枝杆菌、猪瘟病毒等,可经皮肤粘膜、消化道、呼吸道入侵,而有的只能通过某一种入侵门户,如破伤风梭菌必须经深而窄的伤口感染,才能引起破伤风。
病原微生物进入动物机体后不一定都能引起感染。
多数情况下是动物机体抑制其生长繁殖,或能迅速动员防御力量将其消灭,从而不出现病理变化和症状,这种状态称为抗感染免疫,亦称抵抗力;相反,动物机体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没有免疫力,则称为动物对某一病原微生物有易感性。
病原微生物只有侵入对其具有易感性的动物机体,才有可能引起感染过程。
(二)感染的类型1.外源性感染和内源性感染(按感染来源划分)病原微生物从外界侵入机体而引起的感染过程,称为外源性感染,此类传染病最多。
寄生在动物机体内的条件性病原微生物,正常情况下不表现其病原性,但由于某些不良因素的作用,致使动物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微生物活化,大量繁殖,毒力增强,从而引起机体发病,称为内源性感染,如猪肺疫有时以此种方式感染。
第一章 传染病的传染过程
了解潜伏期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了解潜伏期在流行病学上的意义: ( 1 ) 确定检疫期限 假定健康动物及其疫 病的检疫期往往以该病最长潜伏期为依据。 病的检疫期往往以该病最长潜伏期为依据。 ( 2 ) 研究其流行原因 如首例与末例发病 的时间间隔不超过最短、 最长潜伏期的幅度, 的时间间隔不超过最短 、 最长潜伏期的幅度 , 可考虑是由同一传染源或同一传染途径造成 的流行, 的流行 , 否则可考虑由多个传染源或多种传 播途径引起的流行。 播途径引起的流行。 ( 3 ) 解释其流行特征 潜伏期短的传染病 流行快, 多呈暴发; 潜伏期较长, 流行快 , 多呈暴发 ; 潜伏期较长 , 则流行过 程较长。 程较长。
2.按病原的种类可分为 2.按病原的种类可分为 (1)单一传染 由一种病原体所引起的传 称为单一传染或单纯传染 单一传染或单纯传染。 染,称为单一传染或单纯传染。 (2)混合传染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 原体同时在同一动物体内发生的传染,称为混 原体同时在同一动物体内发生的传染,称为混 合传染。 合传染。 (3)继发传染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病 原体先后在同一动物体内发生的传染,称为继 原体先后在同一动物体内发生的传染,称为继 发传染。即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体, 发传染。即当动物感染了一种病原体,使机体 抵抗力下降后, 抵抗力下降后,造成另一种或几种新侵入的或 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病原体的传染, 原来存在于体内的病原体的传染,称为继发传 如慢性猪瘟常继发猪肺疫或副伤寒等。 染。如慢性猪瘟常继发猪肺疫或副伤寒等。
1.按传染的部位可分为 由于机体的抵抗力较强, ( 1 )局部传染 由于机体的抵抗力较强 , 而侵入的病原体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 而侵入的病原体毒力较弱或数量较少 , 被局限 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并引起一定的病变称局 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 , 并引起一定的病变称 局 部传染。如各种脓肿。 部传染。如各种脓肿。 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 (2)全身传染 由于机体抵抗力较弱,而病 原体数量多、毒力强, 原体数量多 、 毒力强 , 病原体冲破机体的各种 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 防御屏障侵入血液向全身扩散 , 并引起全身性 全身传染。 症状则称为全身传染 如菌血症、病毒血症、 症状则称为 全身传染 。 如菌血症 、 病毒血症 、 毒血症、等。
动物传染病传染的三大要素
动物传染病传染的三大要素动物传染病是指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一种具有传染性的疫病。
动物传染病的流行过程是指疫病从个体感染发展到群体发病的过程。
传染病流行的过程必须具备三个基本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和易感动物。
一、传染源传染源是指感染了某种病原微生物的动物,并且该病原微生物能够在动物体内生长,繁殖并排出体外,感染其他易感动物。
传染源根据有无临床症状分为两种:1、患病动物患病动物是最主要的传染源。
不同的传染病,流行强度与病原体本身,感染的宿主和环境等多因素有关。
2、病原携带者有些动物仅携带病原体,但不表现出临床症状。
虽然病原携带者排出的病原量不及患病动物,但是因为病原携带者无明显临床症状,很难被及时发现,所以属于危险传染源。
二、传播途径病原体从传染源体内排出,侵入易感动物的途径即为传播途径。
(一)、水平传播水平传播是指传染病在群体或者个体之间的相互传播,水平传播又分为直接接触传播和间接接触传播。
1、直接接触传播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病动物通过直接接触,将病原体传播给易感动物的过程。
该过程常见于同圈舍,集贸市场或运输车辆中动物的直接接触。
2、间接接触传播间接接触传播是指病原体通过某种媒介传播给易感动物使其发病的过程,根据媒介的特点,又将间接接触传播分为空气传播,无生命媒介物传播和有生命媒介物传播。
2.1、空气传播空气传播又分飞沫传播和尘埃传播。
飞沫传播是病原体以飞沫的形式飞散于空气中而的散播传染病的方式,大多数呼吸道传染病都能通过该方式传播,此中传播方式会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尘埃传播是病原体通过分泌物或排泄物等形式从传染源体内排出并经干燥后,受气流冲击,以病原体-尘埃的形式悬浮在空气中,并且能够随着空气传播至其他地区,此种传播的传播空间和时间相对较大,但传播能力较弱。
2.2、无生命媒介传播无生命媒介物主要包括患病动物饮用过的饲料、水源,被患病动物的分泌物与(或)排泄物及病死畜污染的土壤,未经严格消毒而进出场区的车辆或者人员的衣物及外源性生物制品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11/24
医学ppt
27
(1)外毒素(Exotoxin)
是微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并 分泌到周围环境中的毒素。
① 蛋白质,因而具有蛋白质的理化 特性,易被热、酸、碱、重金属等 破坏;
② 毒性很强,产生的症状有高度特 异性,具选择性毒害;
2020/11/24
医学ppt
28
例: 1mg纯化的A型肉毒梭菌毒素可杀 死2000万只小白鼠 1mg纯化的破伤风菌毒素可杀死 100万只小白鼠 是已知生物毒和化学毒中最强的一类。
第五章 病原微生物与传染
2020/11/24
医学ppt
1
在自然界中,细菌的种类很多, 分布很广。
1.非病原菌:对人类、动物、植物 无害,甚至有益的细菌。
绝大多数!
2.病原菌:凡能导致机体发病的细
菌称为致病菌或病原菌。
2020/11/24
医学ppt
2
2020/11/24
医学ppt
3
结核分支杆菌-抗酸染色霍乱弧菌
2020/11/24
医学ppt
5
大肠杆菌
发
非致病性 条件致病性
致霍病乱性弧菌
2020/11/24
医学ppt
6
霍乱弧菌
自然情况下人是的唯一易感者
2020/11/24
医学ppt
7
第一节 病原微生物的致病作用
一、病原微生物的致病性与毒力
(一)细菌致病性
1、概念:是指一定种及其他因素
2020/11/24
医学ppt
15
通常用来表示微生物毒力大小的单位有: 最小致死量(MLD) 半数致死量(LD50) 最小感染量(MID) 半数感染量(ID50)
2020/11/24
医学ppt
16
最小致死量(MLD):
能使特定的动物在感染后一定 时限内发生死亡的最小活微生 物量或毒素量。
2020/11/24
医学ppt
12
(二)毒力:
一)概念:病原菌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称 为毒力。 毒力是菌株的个体特征
同病原菌,不同菌株,毒力不同。 不同菌株,根据毒力大小可分为:
强毒株、弱毒株和无毒株。 一般菌株毒力愈强致病性愈强。
2020/11/24
医学ppt
14
二)毒力的测定
常用递减剂量的材料(活的微生物或毒 素)感染动物; 注意:实验动物的种别、年龄、体重,
2.与其他微生物共生 或被温和噬菌体感染 如魏氏梭菌与八叠球菌共生毒力增强。
2020/11/24
医学ppt
20
减弱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人工培养基长期培养:毒种不同,减毒速度不一. 2.在高于最适生长温度下培养 炭疽疫苗、鸡霍乱
731 3.干燥处理 4.特殊培养基中培养: ①特殊化学物质 甘油胆汁培养——卡介苗 ②特异抗血清、噬菌体、抗菌素
(1) 菌毛等粘附因子— 细菌的附着力
G-菌:菌毛,受体是糖蛋白。
G+菌:菌体表面的突出物。 如A型链球菌的膜磷壁酸,受体是类
蛋白和糖蛋白
2020/11/24
医学ppt
26
二) 毒素(Toxin)
细菌在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和释 放的具有损害宿主组织、器官并引 起生理功能紊乱的毒性成分.。
内毒素
毒素
外毒素
半数致死量(LD50): 能使实验动物在感染后一定时 限内发生半数死亡的活微生物 量或毒素量。
2020/11/24
医学ppt
17
最小感染量(MID):
指病原微生物对试验对象(如实 验动物, 鸡胚,细胞等)发生传染 的最小剂量。
半数感染量( ID50): 指病原微生物能对半数试验对 象发生传染的剂量 。
2020/11/24
医学ppt
4
3.条件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通常
情况下不致病,是共栖菌,在一 定条件下(如机体抵抗力下降)可致病。如:大肠 杆菌。
4.腐生性病原菌:有一些细菌本
身不致病,但其代谢产物具有毒性,进入机体后 呈现毒害作用如:肉毒梭菌。 5.菌株或毒株: 指从同一种类不同个体 或不同地区同一种动物体内分离到的同一种病 原微生物。
2020/11/24
医学ppt
29
③ 良好的抗原性;可刺激机体 产生较高的特异性抗体,即抗 毒素;---紧急预防和治疗
④ 主要是某些G+菌及部分G- 产生。
2020/11/24
医学ppt
30
⑤ 类毒素:外毒素经0.3
-0.4%的甲醛37℃处
理3-7天后,其毒性即
可丧失,但仍保持其抗
2020/11/24
医学ppt
18
(三)微生物毒力。增强与减弱
微生物的毒力--病原微生物所特有的 一种生物学性状。
自然条件:不同菌株,不同毒株 不同条件:同一菌株,同一毒株 流行初期毒力强,后期弱,经培养后
毒力弱、感染后增强。
2020/11/24
医学ppt
19
增强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通过易感动物或实验动物 实验动物 猪瘟—猪 猪丹毒—鸽子
包括:侵袭性酶和菌体表面结构
2020/11/24
医学ppt
24
侵袭性酶:胞外酶
• 透明质酸酶:结缔组织透明质酸 • 胶原酶:胞外基质的胶原蛋白 • 神经酰氨酸酶:肠粘膜上皮细胞间质 • 磷脂酶:细胞膜磷脂 • 卵磷脂酶:细胞膜卵磷脂 • 。。。。。。
2020/11/24
医学ppt
25
菌体表面结构
能力。
• 致病性是微生物“种”的特性,即
一种微生物只能引起一定的传染病。
由种属遗传性决定。
2020/11/24
医学ppt
8
2、细菌致病。性的确定
柯赫法则 是确定某种细菌是否具有致 病性的主要依据,其要点: 第一,特殊的病原菌应在同一疾病中可 查见,健康者不存在; 第二,此病原菌能被分离培养而得到纯 种;
5. 通过非易感动物
2020/布11/24氏杆菌羊型通过鸡育医学成ppt 5号疫苗。
21
保持微生物毒力的方法 1.低温保存 2.冷冻干燥
2020/11/24
医学ppt
23
二、细菌的致病作用
(一)构成病原菌毒力的因素 病原菌的毒力由侵袭力和毒素构成。 一)侵袭力(Invasiveness) :
是指病原性细菌突破机体的防卫屏障, 在体内生长、繁殖、扩散的能力。
2020/11/24
医学ppt
9
第三,此纯培养物接种易感动物,能导 致同样病症; 第四,自感染的动物体内能重新获得该 病原菌的纯培养。 该法则也适用于其他病原微生物,如病 毒等。
2020/11/24
医学ppt
10
法则评价 在确定细菌致病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法则评价 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如:健康动物带菌/隐性感染者 有些病原菌无法体外培养 有些没有易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