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电子教案模板电子教案

合集下载

模板电子教案模板格式5篇

模板电子教案模板格式5篇

模板电子教案模板格式(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一节《函数的基本概念》。

详细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图像以及基本函数的性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能够根据实际情境,运用函数模型解决相关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函数图像的绘制。

教学重点:函数的基本概念,函数性质的探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函数图像绘制模板、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引入实际情境,如气温变化、人口增长等,让学生感受函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讲解函数的定义,通过示例让学生理解函数的内涵。

(2)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如列表法、解析法、图像法等。

(3)分析基本函数的性质,如线性函数、二次函数等。

3.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板书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图像及性质。

2. 在黑板上展示典型例题及解题过程。

3. 在黑板上呈现随堂练习题目。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列举生活中遇到的函数实例,并分析其性质。

a. f(1)=2, f(2)=4, f(3)=6b. 函数图像过点(1,2), (2,4), (3,6)2. 答案:(1)生活中的函数实例:气温变化、人口增长等。

(2)a. f(x)=2xb. f(x)=2x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类型的函数,如分段函数、复合函数等。

(2)探讨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最大值、最小值问题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3.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设置及答案;4.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二节“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具体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掌握其标准形式。

2. 学会运用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能够分析实际问题时,正确列出相应的一元二次方程,并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配方法以及因式分解法。

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求解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2. 学具:教材、练习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一元二次方程的概念。

情景:小明和小华同时从同一地点出发,小明以5m/s的速度匀速前进,小华以3m/s的速度匀速前进。

问他们相距多远时,小明追上小华?提问:同学们,这个问题中涉及哪些未知数?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引导:根据学生的回答,列出方程 x^2 5x + 6 = 0。

2. 新课讲解:(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

(2)公式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配方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4)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例题讲解:例题1:求解方程 x^2 5x + 6 = 0。

例题2:求解方程 2x^2 8x + 6 = 0。

4. 随堂练习:(1)求解方程 x^2 6x + 9 = 0。

(2)求解方程 3x^2 12x + 9 = 0。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

2. 公式法、配方法、因式分解法求解一元二次方程。

3. 例题及解答过程。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解方程 x^2 7x + 10 = 0。

(2)求解方程 4x^2 12x + 9 = 0。

2. 答案:(1)x1 = 2,x2 = 5。

(2)x1 = x2 = 1.5。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掌握程度,以及对实际问题的解决能力。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

小学数学教案模板五篇教案一:数的认识与初步计算教学目标:1. 认识整数0及自然数1~20。

2. 正确书写和认读1~20的数字。

3. 掌握1~10的出现次数和大小顺序。

4. 进行简单的加法计算。

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师生对话,引导学生回忆并说出1~10的数词。

- 引导学生回忆曾经见过的数字0以及从1~10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状和数量特点。

2. 认识整数0(10分钟):- 出示数字0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形状和指法,并观察单词的写法。

- 教师板书数字0的写法,引导学生跟读,并通过游戏巩固记忆。

3. 整数1~20的认识(15分钟):- 逐个出示数字1~20的图片,大声读出数字,引导学生跟读。

- 让学生观察每个数字的构成形状和数量特点,并参与复述。

4. 数字书写练习(15分钟):- 学生用纸和笔模仿教师示范,依次写下数字1~20。

- 教师在板书上展示正确的数字书写形式,帮助学生发现和纠正错误。

5. 数的出现次数和大小顺序(15分钟):- 出示数字1~10,让学生数出每个数字出现的次数,并讨论哪个数出现的最多、最少。

- 引导学生讨论数字的大小,并完成练习册上相应的练习题。

6. 简单加法计算(20分钟):- 使用小球或图片等教具,让学生模拟加法运算。

- 通过示范和引导,学生自主完成练习册上的简单加法计算题。

7. 总结与反馈(10分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简单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

- 学生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检查学习效果。

教案二:二位数的认识与比较教学目标:1. 认识二位数。

2. 掌握二位数的大小比较。

3. 进行二位数的排序。

4. 进行简单的减法计算。

教学内容及安排:1. 导入(5分钟):- 师生对话,回顾并说出二位数的概念。

- 出示几个二位数的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其结构和数量特点。

2. 认识二位数(10分钟):- 显示数字10~99的图片,引导学生读出每个数字。

- 让学生观察每个二位数的位数、大小和构成,进行简单的总结。

教案模板电子版最新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最新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最新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教材第四章第三节:复数的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复数的加减乘除法则,以及复数运算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复数的加减乘除法则。

2. 能够运用复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复数的乘除法则,特别是除法运算。

教学重点:复数的加减乘除法则及其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数学》课堂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展示一个实际情景(如电路分析中的复数运算),引出复数运算的重要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知识讲解(1)复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复数的加减乘除法则。

(3)例题讲解:讲解教材中的例题,引导学生运用复数法则解决问题。

3. 随堂练习让学生独立完成课堂练习本上的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4. 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针对教材中的实际问题进行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5. 课堂小结六、板书设计1. 复数的定义及表示方法。

2. 复数的加减乘除法则。

3. 例题及解题步骤。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题:完成教材课后习题第1、2题。

(2)应用题:结合教材课后习题第3题,运用复数运算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计算题答案见教材。

(2)应用题答案见教材。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1)研究复数在其他学科中的应用。

(2)探索复数运算的更多性质和规律。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

2. 教具与学具的准备。

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和小结。

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和答案。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强化复数乘法法则的教学,特别是(a+bi)(c+di)=(acbd)+(ad+bc)i的推导过程。

2. 通过例题和练习,帮助学生掌握复数除法的步骤,特别是分子分母同乘以分母的共轭复数,简化计算过程。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

数学教学教案模板(集合6篇)数学教学教案模板第1篇教学目标:1、在涂一涂、算一算等活动中,探索并理解分数除法的意义。

2、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3、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索并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1、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2、能够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具准备:长方形纸、课件。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同学们,你们喜欢折纸吗?今天我们就利用折纸来学习知识。

你能把一张纸平均分成两份吗?那么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平均分成三份呢?五份呢?(1)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2)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二、自主探究小组交流自主学习提示1、利用手中的的学习纸,涂一涂,算一算,尝试解决这两个问题。

2、同桌之间说一说彼此的想法。

3、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课本第55页的提示,完成这两个问题。

三、交流释疑1、初步感知分数除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同学们拿出图(一)来涂一涂。

交流:为什么要这样涂,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呢?还有不同的涂法吗?能根据这个过程列出一个除法算式吗?这个除法算式和以前学的除法有什么不同?这就是这节课我们要学习的分数除法。

(板书)初探算法把一张纸的4/7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这张纸的几分之几?请大家在图(二)的上面涂一涂。

交流:(展示学生不同的涂法)同学们是把长方形纸的七分之四平均分成了三份,再把其中一份涂上颜色。

谁能根据这一过程列出一个算式。

怎样才能算出得数呢?观察3和1/3有什么关系,由除以3变成乘3的倒数,是不是除以一个整数就可以乘它的倒数呢?我们来验证一下。

(教师出示三组算式)1/3÷54/5÷31/3÷5指生演板让学生观察每一组算式,说一说发现了什么?根据这三组算式再结合上一道题,你认为分数除以整数可以怎样计算?四、实践应用1、算一算。

电子教案设计模板

电子教案设计模板

电子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三角函数”的4.1节“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三角函数的定义,掌握正弦、余弦、正切三个基本三角函数的图形与性质;探讨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变化;以及运用三角函数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能准确描述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形与性质。

2.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如计算角度、长度等。

3.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变化,以及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形与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三角板、圆规、直尺、多媒体教学设备。

学具:三角板、圆规、直尺、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一个实际生活中与三角函数相关的问题,如计算建筑物的高度,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此类问题。

2. 知识讲解(15分钟)(1)回顾锐角三角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其拓展到任意角。

(2)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展示它们的图形与性质。

(3)探讨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变化。

3. 例题讲解(10分钟)讲解一道与三角函数相关的例题,详细阐述解题思路和步骤。

4.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完成与例题类似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5.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1. 三角函数的定义2. 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图形与性质3. 三角函数在不同象限的符号变化4. 例题及解题步骤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个角的正弦值,求其余弦值和正切值。

(2)已知一个角的余弦值,求其正弦值和正切值。

2. 答案:(1)根据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和性质,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2)同理,根据定义和性质,运用勾股定理进行计算。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定义和性质掌握程度如何?哪些地方需要加强?2. 拓展延伸:(1)探讨三角函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电子教案模板(精选

电子教案模板(精选

电子教案模板(精选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第三章第一节《函数的基本概念》。

具体内容包括:函数的定义、函数的表示方法、函数的分类及性质、函数图像的识别等。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理解函数的定义及其表示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函数性质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函数的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图像识别。

难点:函数性质的应用、图像识别及函数分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教学PPT。

2. 学具:直尺、圆规、函数图像手册。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中的实例,引入函数的概念。

实践情景:气温变化、股票走势等。

2. 新课导入:(1)讲解函数的定义。

(2)介绍函数的表示方法:解析法、表格法、图像法。

(3)分析函数的性质及分类。

3. 例题讲解:(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f(x) = 2x + 3(2)判断下列函数的奇偶性:f(x) = x^2 2x4. 随堂练习:(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和值域:g(x) = 1 / (x 2)(2)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性:h(x) = 3x^2 + 6x + 1六、板书设计1. 定义、表示方法、性质及分类。

2. 例题及解答。

3. 练习及答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求下列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和奇偶性: f(x) = x^3 3x(2)判断下列函数的单调性、奇偶性:g(x) = x^2 + 12. 答案:(1)定义域:R,值域:R,奇偶性:奇函数。

(2)单调性:先增后减,奇偶性:偶函数。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函数的基本概念掌握情况较好,但在解题过程中,部分学生对函数性质的应用还存在一定问题。

2. 拓展延伸:(1)研究函数的周期性。

(2)探讨函数与方程之间的关系。

(3)学习复合函数、反函数等相关知识。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的设定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4.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解析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应用一、教学目标的设定1.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函数的基本概念、表示方法、性质及图像识别。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必修二第三章“函数的性质与应用”的3.1节“函数的单调性”。

内容包括:1. 函数单调性的定义与判断方法;2. 函数单调性的性质与图像特点;3. 函数单调性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函数单调性的概念,掌握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2. 能够运用函数单调性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数学抽象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及性质的应用。

教学重点:函数单调性的概念及其判断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2. 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

五、教学过程1. 引入:(1)通过实际情景引入:气温的变化、股票的涨跌等;(2)提出问题:如何描述这些变化趋势?2. 知识讲解:(1)回顾函数的定义;(2)介绍函数单调性的概念;(3)讲解判断函数单调性的方法。

3. 例题讲解:(1)判断给定函数的单调性;(2)利用函数单调性解决实际问题。

4. 随堂练习:(1)完成教材课后练习题;(2)讨论并解决实际问题。

(2)强调函数单调性的性质及应用。

六、板书设计1. 定义:函数单调性;2. 判断方法:符号法、图像法、导数法;3. 性质与应用:单调性定理、单调性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课后习题3.1节第1、2、3题;(2)拓展题:研究函数单调性与导数的关系。

2. 答案:(1)课后习题答案;(2)拓展题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情况,教学方法的优劣;2. 拓展延伸:(1)研究其他函数性质(如奇偶性、周期性等);(2)探讨函数单调性在生活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明确;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难点与重点1. 函数单调性的判断方法:这是教学难点,需要详细讲解符号法、图像法、导数法等判断方法,并通过实例演示各种方法的运用。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

教案模板电子版完整版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标准形式,理解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法,并能运用该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 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运算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勇于探索、积极进取的精神。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公式的推导过程。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学具:教材、练习本、草稿纸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一个实践情景引入:小明和小华在踢足球,小明踢球的力度与角度会影响球飞行的距离,请同学们运用数学知识帮助小明计算最佳踢球力度和角度。

(2)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这个问题中的一元二次方程?2. 讲解新课(1)介绍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

(2)推导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

(3)通过例题讲解,展示求解方法的应用。

3. 随堂练习x^2 5x + 6 = 02x^2 4x 6 = 0(2)讨论求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问题。

4. 小结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2. 内容:(1)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标准形式(2)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公式(3)例题及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x^2 7x + 2 = 05x^2 20x + 20 = 0(2)结合实践情景,编写一个一元二次方程的实际问题,并求解。

2. 答案:(1)x1 = 2, x2 = 1/3x1 = 2, x2 = 2(2)答案不唯一,可根据实际问题编写。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求解方法的掌握情况,以及求解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2. 拓展延伸:(1)探索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其他方法,如配方法、因式分解法等。

(2)研究一元二次方程在物理、化学等学科中的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中关于一元二次方程求解公式的推导过程;2. 教学目标中关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确定;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作业设计中的题目难度和答案的详细程度;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深入探讨。

电子教案模板(WORD

电子教案模板(WORD

电子教案模板(WORD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来自于人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分数的意义》。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有:分数的定义,分数的表示方法,以及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二、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分数的定义,掌握分数的表示方法。

2. 学生能够学会同分母和异分母分数的比较方法。

3. 学生能够运用分数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分数的意义和同分母、异分母分数的比较。

2. 教学重点:分数的定义和表示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课件。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尺子。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问题情景引入,例如:“小明有10个苹果,他吃了其中的3个,还剩下多少个苹果?”引导学生思考并解答。

2. 新课讲解:1) 讲解分数的定义:将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分数。

2) 讲解分数的表示方法:分子表示取的份数,分母表示总份数,分数线连接分子和分母。

3) 讲解同分母分数的比较:分子相同的分数,分母越大,数值越小;分母相同的分数,分子越大,数值越大。

4) 讲解异分母分数的比较:先通分,将分数化成同分母的分数,再进行比较。

3. 例题讲解:出示一道具体的例题,如:“比较分数的大小,3/4和2/3哪个大?”引导学生按照比较方法进行解答。

5. 课堂小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复述分数的定义、表示方法以及比较方法。

六、板书设计1. 分数的定义2. 分数的表示方法3. 同分母分数的比较4. 异分母分数的比较七、作业设计1) 1/2和1/32) 4/5和3/43) 8/9和5/62. 答案:1) 1/2 > 1/3,因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数值越大。

2) 4/5 > 3/4,因为分母相同,分子越大,数值越大。

3) 8/9 > 5/6,先通分,得到8/9 = 16/18,5/6 = 15/18,分母相同,分子越大,数值越大。

教案数学模板模板5篇

教案数学模板模板5篇

教案数学模板模板5篇教案数学模板篇1教学目标:1、掌控17,18 减几的计算方法,能娴熟地口算17,18 减几的减法。

2、能积极参加合作学习,在探究计算方法的过程中,使同学感受到学习的实际意义,培育同学用数学的意识。

3、能在数学学习活动中获得胜利的体验,从而产生学习数学的爱好。

教学重点:理解17,18 减几的思索过程,并能正确计算。

教学难点:沟通本单元知识的内在联系。

教学过程:一、复习引入,导入新课。

1、口算11-5=11-8=12-7=14-6=13-4=15-8=14-9=16-8=做完口算以后大家说一说怎么做的。

二、创设情景,探究新知1、教学例1〔实物投影仪出示第95 页主题图〕老师:同学们,学校学校里花坛里的新栽了一些小树,你们喜爱嘛?我们要爱惜这些小树苗。

今日有两个小伙伴在给这些小树苗浇水,我们一起去看看吧!请认真观测图,从图上你猎取了哪些信息呢?同学1:小红说:我只浇了9 棵,剩下的是小华浇的。

同学2:我数了数,一共有16 棵小树。

老师:从两位同学猎取的信息里,谁能提出一个数学问题。

同学3:小华浇了几棵?老师:这个问题提得好。

谁能用一个算式来解答呢?同学4:16-9=〔老师板书〕探讨计算方法。

老师:我们以前学会了怎样算11,12,13,14,15 减几,用这种方法能算16-9 吗?请同学们自己先想想,说说应当怎样算。

同学1:我是这样算的:把16分成10和6,先算10-9=1,再算 1+6=7,16-9=7。

同学2:我是这样算的:想9+7=16,所以16-9=7。

同学3:我是这样算的:把9分成6和3,先算16-6=10,再算10-3=7,16-9=7。

老师小结学习状况。

指出: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就行了。

留意不要算错了。

然后请同学独立计算16-9。

2、教学例2老师:刚才同学们从过去学的知识中找到了计算16减几的方法,表现很好,老师真兴奋现在想考考你们,看看是不是真的会计算了。

大家情愿吗?同学:情愿。

电子教案模板格式

电子教案模板格式

电子教案模板格式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高中数学》教材第四章“三角函数”的4.1节“三角函数的概念与性质”。

具体内容包括:理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掌握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学会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三角函数的定义,能正确运用三角函数进行计算。

2. 了解三角函数的基本性质,如周期性、奇偶性等,并能运用这些性质解决相关问题。

3. 能够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以致用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三角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

教学重点:三角函数的定义及基本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三角板、圆规、直尺、多媒体设备。

2. 学具:三角函数表、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生活中的实例,如摆动、振动等现象,引出三角函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正弦、余弦、正切函数的定义,以及它们的基本性质。

3. 随堂练习(15分钟)让学生完成教材第4页的练习题,巩固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三角函数在工程、物理等领域的应用。

5. 小组讨论(10分钟)学生分小组讨论三角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分享讨论成果。

7. 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课后作业,要求学生完成教材第5页的习题。

六、板书设计1. 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2. 常见三角函数的图像与性质3. 三角函数的应用实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教材第5页的习题1、2、3;(2)运用三角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答案:(1)见教材;(2)根据实际问题,结合三角函数的性质进行解答。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本节课学生掌握了三角函数的定义及性质,但部分学生对三角函数的图像理解不够深入,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探索三角函数在音乐、美术等领域的应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三角函数性质的灵活运用。

电子教案设计模板

电子教案设计模板

电子教案设计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高中数学》教材第二章“函数、导数与极限”的2.3节“函数的导数”,详细内容包括导数的定义、导数的运算法则、导数的基本性质以及导数在函数图像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导数的定义,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导数分析函数的单调性、极值和最值。

3. 了解导数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提高数学应用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导数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导数的应用。

教学重点:导数的计算,导数与函数图像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黑板、粉笔、多媒体设备。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通过展示汽车行驶过程中速度与时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表示物体在某一时刻的瞬时速度,从而引出导数的概念。

2. 例题讲解(15分钟)讲解导数的定义、导数的运算法则,以及导数的基本性质。

结合具体例题,展示导数的计算方法。

3. 随堂练习(10分钟)让学生独立完成教材上的练习题,巩固导数的计算方法。

4. 知识拓展(10分钟)介绍导数在函数图像中的应用,如求函数的单调区间、极值、最值等。

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回顾,强调重点和难点。

六、板书设计1. 导数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2. 导数的运算法则。

3. 导数的基本性质。

4. 导数在函数图像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2)已知函数f(x) = 3x^3 4x^2 + 2x 1,求其在区间[1, 2]上的单调区间和极值。

2. 答案:(1)f'(1) = 0。

(2)单调增区间:(1, 1/3),(4/3, 2);单调减区间:(1/3, 4/3)。

极值:f(1) = 7,f(1/3) = 8/27,f(4/3) = 7/27。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际情景引入导数的概念,让学生理解导数的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掌握导数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导数分析函数的性质。

课后可布置一些拓展题目,让学生进一步了解导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模板电子教案模板格式(5篇

模板电子教案模板格式(5篇

模板电子教案模板格式(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数学》教材第四章“一元二次方程”的1.1节“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一般形式”。

详细内容包括一元二次方程的辨识、一般形式的推导、解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能辨识一元二次方程。

2. 学会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能熟练运用。

3. 了解一元二次方程的解的概念,掌握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推导和求解方法。

教学重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及其辨识。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练习本、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一个实际情景引入一元二次方程,例如“一个正方形的边长是x,它的面积比它的周长大4,求这个正方形的边长。

”2. 知识讲解:a. 解释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让学生辨识哪些方程是一元二次方程。

b. 推导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并用例题进行讲解。

3. 课堂练习:给出几道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5. 互动环节:邀请学生上讲台解题,并讲解解题思路。

六、板书设计1. 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2.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3. 求解一元二次方程的方法4. 例题及解题过程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b. 求解方程:x^2 5x + 6 = 0,2x^2 + 3x 1 = 0。

2. 答案:a. 是、否、否。

b. x1=3, x2=2;x1=1/2, x2=1。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一元二次方程的定义和辨识掌握较好,但在求解方法上还需加强练习。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思考一元二次方程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如物体运动、经济增长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推导。

2. 一元二次方程的求解方法。

3. 实际情景引入的理解和应用。

4. 课堂练习的设计和实施。

一、一元二次方程的一般形式的推导1. a、b、c分别是方程的二次项系数、一次项系数和常数项。

电子教案模板(WORD

电子教案模板(WORD

电子教案模板(WORD一、教学内容1. 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标准形式;2. 一次函数的图像特征;3. 一次函数的增减性及其应用;4. 一次函数在坐标平面上的位置关系。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及标准形式;2. 能够准确绘制一次函数的图像,并分析其性质;3. 能够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及其性质分析。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的定义、图像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教学设备、黑板、粉笔;2. 学具:直尺、圆规、计算器。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实际生活中的一次函数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并引入课题;2. 讲解:详细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性质、图像,结合例题进行解释;4. 互动: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绘制图像的过程及心得,教师进行点评;5. 练习:进行随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六、板书设计1. 定义:一次函数的定义及其标准形式;2. 图像: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方法及性质;3. 例题: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次函数的图像,求其解析式;(2)已知一次函数的解析式,分析其性质;(3)解决实际问题,运用一次函数的性质。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针对本节课的教学过程,思考如何更好地突破教学难点,提高学生掌握程度;2. 拓展延伸:引入二次函数、指数函数等其他类型的函数,引导学生探索更多函数性质及其应用。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2.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

一、教学内容的难点与重点1. 难点: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及其性质分析。

补充说明:在讲解一次函数图像时,应详细解释如何通过两个点确定一条直线,以及如何从函数的标准形式推导出图像的斜率和截距。

应强调一次函数图像的直线特征,包括斜率的正负与图像的增减性之间的关系。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具体内容包括复数的定义、复数的表示方法、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以及复数的几何意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

2. 学会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并能熟练应用于实际题目中。

3. 了解复数的几何意义,能将复数与坐标系中的点对应起来。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尤其是乘除运算的法则。

教学重点: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复数的几何意义。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学生用书、练习本、铅笔。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一个在坐标系中表示复数的动画,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复数与坐标系中的点有何关系?2. 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1)讲解复数的定义,让学生理解实部和虚部的概念。

(2)介绍复数的表示方法,如代数表示法和极坐标表示法。

3. 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1)讲解复数的加减运算,通过例题使学生掌握运算规则。

(2)讲解复数的乘除运算,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学会运算方法。

4. 例题讲解讲解典型例题,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解决问题。

5. 随堂练习让学生完成教材中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6. 复数的几何意义(1)讲解复数在坐标系中的表示方法。

(2)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将复数与坐标系中的点对应起来。

六、板书设计1. 复数的概念及其表示方法2. 复数的加减乘除运算3. 复数的几何意义4. 例题及解答5. 课后作业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3+4i, 23i;2+3i, 12i;(2)将复数1+i在坐标系中表示出来,并说明其几何意义。

2. 答案:(1)见教材课后答案。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复数的概念及其运算。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的作业完成情况,了解他们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针对性的辅导。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

(完整word版电子教案模板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学习《高中数学》教材第三章“函数”的第三节“一次函数的性质与图像”。

具体内容包括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性质、图像以及一次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一次函数的定义及表达式,能熟练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2. 掌握一次函数的性质和图像特点,能够准确地画出一次函数的图像。

3. 通过对一次函数的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一次函数图像的绘制及性质的理解。

教学重点:一次函数定义、表达式、图像及性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黑板、粉笔、直尺、圆规、多媒体设备。

2. 学具:练习本、铅笔、直尺、圆规。

五、教学过程2. 基本概念:讲解一次函数的定义,引导学生理解自变量和因变量的关系。

3. 例题讲解:讲解一次函数的表达式、性质及图像,结合具体例题进行分析。

4. 课堂实践:让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择一个实际问题,运用一次函数的知识解决问题,并在黑板上展示解答过程。

5. 随堂练习:发放练习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一次函数的定义2. 一次函数的表达式3. 一次函数的性质4. 一次函数的图像5. 实践情景引入及例题解答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已知一次函数f(x)=2x+3,求f(3)和f(1)的值。

(2)画出函数y=3x2的图像,并求出函数的零点。

(3)某商品的价格为50元,每增加1件,价格降低1元,求购买10件商品的价格。

2. 答案:(1)f(3)=9,f(1)=1。

(2)图像为一条斜率为3,截距为2的直线;零点为x=2/3。

(3)购买10件商品的价格为40元。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使学生掌握了一次函数的定义、表达式、性质、图像及应用。

课后,教师应反思教学方法是否得当,学生是否能够熟练运用一次函数解决实际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师:真聪明。因此,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可以表示成下面的形式:板书: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师:如果用a表示被除数,b表示除数,那么分数与除法的关系还可以怎样表示?生尝试用字母表示:a÷b=a/b (b≠0)师:b是否可以是任何数?……为什么?补充板书(b≠0)
3、总结概括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
1÷4=1/4(张)3÷4=3/4(张)2÷3=2/3(张)5÷8=5/8
师:观察黑板上的这些算式,你发现了什么?生1:两个数相除,在不能得到整数商的情况下,还可以用分数表示;
生2:用分数表示商时,除式里的被除数、除数分别是分数里的分子和分母;
师:同学们说的很到位。除法里的被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子,除数相当于分数里的分母。(强调“相当于”一词)那么,除号相当于分数里的什么呢?(分数线)。师:是呀,它们都象征着平均分。那么商呢?(分数。)
【由形象分到想象分,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但有困难的同学又可以借助学具再分一分,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
全班交流,明确:2张饼的1/3就是1张饼的2/3,即:2÷3=2/3(张)(板书)
(4)师:通过大家对“分饼”问题的研究,如果不借助学具你能计算5÷8的结果吗?即:5÷8=5/8(板书)
【设计说明:把多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用除法计算学生容易理解,但计算结果为什么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为此,安排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探究活动,在充分交流、感知的基础上,来理解商的由来。本部分的探究由借助学具分饼、想象分的过程、抛开情境给出除法算式三个环节构成,利图使学生把分数与除法从实质上联系起来,将分数的意义在学生的感性认识上进行一次升华。同时,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合作交流能力、空间想象能力、以及由具体到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为概括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提供足够的认知基础。】
看到这个答案,八戒可急坏了:“啊?!每人才能吃到1/4张,太少了太少了,还不够我塞牙缝的呢!我得继续努力!”
【设计说明:探索一个物体平均分成若干份,求每份是多少。能使学生比较容易的建立分数意义与除法意义之间的联系,从而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并为下面的探究铺路搭桥
。2、探索多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突出方法二中3张的1/4就是1张的3/4,学生齐读这句话,深化分数的意义。)
【开放地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验证自己的想法,并为学生提供充分交流与展示的空间与时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突破难点,3张的1/4就是1张的3/4。前面讲分数的意义时,3/4理解为把单位“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3份的数。学了分数与除法的关系,3/4也可以看作是把“3”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1份的数。从而深化分数的意义。】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把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
教学方法
讲授法、演示法;实验法和练习法
教学准备
圆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备注
一、情境导入,导入新知
1、探索一个物体平均分,体会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课件出示例1)
师:同学们,最近有哪位同学要过生日了吗?同学们你们说一说过生日的时候一定要吃什么?
经历了千辛万苦,八戒最终一共化到了3张饼。“哎,要是再有一张就好了,4张饼,4个人,一人一张就得了,偏偏是3张,我又不会分了?!”
(1)先请同学们猜一猜,每人分到的是:A、半张B、半张多C、一张?
【在探究之前,通过猜数,培养学生的数感,让学生先做到“心中有数”。渗透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2)具体是多少张呢?你的想法正确吗?利用你手中的学具,小组合作分一分。a)充分交流、展示学生的想法与做法(可能出现以下三种情况)。
<数学电子教案模板>:
2012年月日第周星期总第课时
课题
分数与除法
教学内容
教材65 — 66页例1、2、3以及教材66页做一做,练习十二相关的练习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2.使学生掌握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3.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如何把假分数转化成带分数。
重点难点
1.使学生理解两个整数相除的商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方法一:一张一张分,把每张饼分别平均分成4份,共12份,每人分到3份,3个1/4张拼在一起得到3/4张。
方法二:三张饼摞在一起,平均分成4份,每人分到1份,1份中有3个1/4张,拼在一起得到3/4张。
方法三:先把两张饼各平均分成2份,每人先分得1/2张,再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每人又分得1/4张,1/2张和1/4张拼在一起得到3/4张。b)演示:
生:生日蛋糕。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吗?在分蛋糕的过程中蕴涵着许多数学问题,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好不好?
生:好!
师: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看投影。把1块蛋糕,平均分给3个人,每人几块?(课件展示蛋糕图片和问题)
师:怎样表示它的结果?
生:就是把1块蛋糕看成单位“1”,把单位“1”平均分成三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3来表示,这一份就是1/3块。
4、老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1÷3 =1/3块)如果取了其中的两份,就是拿了多少块?(2/3块)怎样看出来的?
5.观察上面三道算式结果得出:两数相除,结果不仅可以用整数、小数来表示,还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引出课题:分数与除法
今天就有这么一件:猪八戒去化缘,他心里一直期盼着能化到8张饼,你知道为什么吗?
8÷4=2(张)每个人就能吃到两张饼了。
【考虑到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先从商是整数的除法引入,这样比较容易类推出下面的除法算式。】
八戒想得口水都要流出来了。可是偏偏化到了1张饼,“这一张饼分给俺师徒四人,每人分到多少张啊?”师:怎样分公平?每人吃到多少张饼?你们能帮他解决吗?
生独立思考全班交流,明确:求每人分得多少张,要把1张饼平均分成4份,用除法计算;而把“1”平均分成4份,表示这样一份的数,可以用分数1/4来表示。所以1÷4=1/4(张)
无论哪一种方法我们都得到3张饼平均分给4个人,每人得到的就是3/4张饼。
即:3÷4=3/4(张)(板书)
这下八戒知道如何分饼了,他迫不及待的想在猴哥面前露一手,赶快回去分饼了!!(
3)师:同学们真了不起为八戒想出了这么多办法,不过老师还想考考你们:如果把两张饼平均分给3个人,你能想象一下分饼的过程吗?每人分到多少张饼呢?有困难的同学可以借助学具再分一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