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让“做学创合一”成为促进“成长”的一种方式
让“做学创合一”成为促进“成长”的一种方式学校文化是学校个性特征的体现,学校的差别就是文化的差异;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动力的源泉,学校的意义就是文化的陶冶。
从2002年开始,我校以学校文化建设为突破口,推进学校的整体改革和发展:以关注人的“成长”为核心,建构以“成长”为价值取向的学校文化,现已形成了独特的教育特色。
《人民教育》、《江苏教育》等多家媒体对我们的做法进行深度报道,省教育学会、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分别来我校召开现场推介会,进行推广宣传。
一、以“做学创合一”架构“成长”在学校文化建构过程中,我们按照教育本质追求、学校历史文化、人的发展需要确立学校办学使命--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
人的成长方式很多,“做”、“学”、“创”是最为重要的路径。
为此,我们又围绕这一教育使命,确定师生的行为追求——“做学创合一”的校风。
1.使命的意蕴每所学校的办学使命都有其丰富的内涵,也有自己的“解读”,我校“让我们一生幸福成长”办学使命的意蕴是:“成长”,是教育的终极追求。
教育的目的是让“人”得到发展,由一个缺少知识的“自然人”,培养成适应社会需要的“社会人”。
这个过程是教育的过程,是文化的过程,也是“人”成长的过程。
让“人”得到“成长”是学校使命的核心“内容”。
“幸福”,是人生命的价值,是生命的追求,也是生命的能力。
幸福是孕育成功的温床,是启迪智慧的钥匙,也是培育情感的基础。
教育既关注成长,也追求幸福。
教育的目标让人能够幸福成长,教育的理想让人追求幸福成长,教育的过程让人体验幸福成长,教育的结果让人享受幸福成长。
“一生”,是人生命的历程。
教育的目的是为了人的一生,要从人的一生需要出发,为他们终生发展打基础,立足可持续发展,进行科学的教育。
让人一生幸福成长是教育的追求,也是教育的本质。
“我们”,是每一个学生、教师、家长和周围的社会成员。
教育的对象不应只是学生,我们每个人都应是教育者,也都应是受教育者。
“成长”是人的生命需求,每个人都渴望成长,都需要成长,也都在成长。
“成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省洪泽中学办学特色建设报告
“成长”教育的探索与实践——江苏省洪泽中学办学特色建设报告发布时间:2023-07-06T07:51:49.622Z 来源:《素质教育》2023年6月总第455期作者:孙长青朱正标[导读] 教育的本质即成长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健康成长”。
“成长”是生命的内在与本质要求,教育的使命在于“滋养和激发”。
江苏省洪泽中学江苏淮安223100江苏省洪泽中学举办于1956年,在近七十年的办学历程中,不断探索自己的育人方略,积淀了优良的办学传统。
近年来,江苏省洪泽中学赓续传统,放眼世界,立足校情,从学生成长需求出发,提出“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办学使命,以“成长”教育作为校本教育哲学,不断探索与实践,努力建构具有中国式现代化的高中教育新样态。
一、时代呼唤“成长”教育在半个多世纪的办学历程中,江苏省洪泽中学形成优良的办学传统。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学校反对“片面追求升学率”,提出“三育成才”(理想育人、科学育人、纪律育人)办学理念,引入“人的现代化”成长的哲学意蕴;本世纪初,学校针对市场化大潮对学校冲击,提出“优化育人生态”的办学理念,引入建构主义教育哲学理念,从人的成长的内外环境,形成校本化的教育生态学。
李建成校长在上述教育理念背景下,反思教育本质,尤其是学校教育本质,提出 “让世界与我们共成长”的办学使命,形成新的校本化的教育哲学,即“成长”教育。
二、“成长”教育的哲学意蕴教育的本质即成长顾明远先生指出,“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健康成长”。
“成长”是生命的内在与本质要求,教育的使命在于“滋养和激发”。
因此,指向生命成长的教育,一定不是“知识教育”,而是“成长”教育。
成长教育哲学的理论探索从事物发展来看,成长即生长、发展与创造;从生命成长角度来看,包括身体、情感、智慧与道德的成长;从生命需求角度而言,成长是生命的本质追求、本能反应和动力之源;由此,决定了成长教育必然是从满足学生需要出发为每一个学生提供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最终让他们能够实现自我。
我的教育思想
我的教育思想一、教育的终极目标:1、为多数学生的现在和将来都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多数学生的一辈子快乐;2、为社会的现在和将来都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多数人现在将来一辈子快乐。
3、为多数教师的现在和将来都能更好地生存与发展,为多数教师的一辈子快乐;二、教育的价值观:衡量教育是非好坏的最根本标准就是看其对多数学生的一辈子幸福、对社会多数人的一辈子幸福有好处,还是有坏处。
三、教育的理想和信念:教育必须把学生当作活生生的人,相信每个学生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成长方式,让学生自主自由充分地发展。
学校只是极力为学生提供适合其发展的教育服务,为学生创造自由选择的机会,宽松的发展空间,相信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最佳的发展。
符合多数学生需要,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就一定会得到学生的欢迎、社会的认可。
四、教育的本质:从社会发展角度来看,教育是学校、家庭、社会为引导人促使人的思想行为、知识能力、兴趣爱好、健康卫生走向更好的各式各样培训服务。
从教育目的角度来看,教育就是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并掌握使自己一生快乐的知识、能力、品行、思想的过程。
从学生发展角度来看,教育是学生在教师和家长引导下,学校和社会的辅助下自主学习、自我教育、自主管理、自我评价、自由发展、快乐成长的过程。
五、好教育的特征:多数教师想教,教得很快乐,教得不断有长进;多数学生想学,学得很快乐,学得不断有收获;家长和社会明显感觉到:教育快乐而有效率。
最理想的教育就是让多数学生快乐,让多数老师快乐,让多数校长快乐。
让学校教育快乐而生机勃勃。
六、教育的活力:教育的活力蕴藏社会人群之中,关键在政府领导,在行政主管,在学校校长,在学校老师,在学校学生,在学生家长,在社会各界的精英人士。
学校的活力关键在校长,在教师,教师的活力集中在那些有思想、有本事、有知识且有热情和创新意识的教师精英。
教师的自主自由是教师活力竞相迸发的基本条件。
故学校的主人应是那些精英教师,而不应是那些指手划脚、吆三喝四的官僚。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
亚里士多德: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作为古希腊哲学家中最博学的人物,亚里士多德在教育方面也有着独到的理论。
公元前335年,他在雅典办了一所叫吕克昂的学校,被称为逍遥学派。
他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用理性追求自由思考的生活,而不同年龄阶段的教育应有不同侧重,德智体美的发展需要同时兼顾。
“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在于它本身的自由和高贵。
”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古代先哲,古希腊人,世界古代史上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堪称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
他是柏拉图的学生,亚历山大的老师,恩格斯称他是“古代的黑格尔”,他的教学方式被称为“逍遥学派” (Peripatetics)。
自由教育思想三种灵魂与德智体美和谐发展“一个人仅仅把理性用来控制情感是不够的,还应当追求更高级的东西,即自由思考的生活,这种教育就是自由教育。
人之所以为人就是因为人有理性,人只有运用和发展理性才能实现真正的自我,因此教育的终极目的在于发展人的理性”——亚里士多德教育核心精神。
城邦与教育城邦是个体的集合,个体的幸福要以城邦的至善为基础,但同时,任何人都是生于城邦,长于城邦和死于城邦的,城邦也需要为个体公民的生活,成长提供各种条件,唯有教育才能使这些单个的人成为团体而达成统一。
“城邦如果忽视教育,其政制必将毁损。
一个城邦应常常教导公民们能适应本邦的政治体系及其生活方式。
”亚里士多德崇尚让公民轮流治理国家的理念,因此所有公民都要接受两种不同的教育:一种学习如何治理国家从而成为优秀的统治者,一种学习如何成为合格的公民即被统治者。
同时,法律理论是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说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他赞成为政最重要的一个规律就是一切政体都应订立法律并安排它的政治和经济体系,使执政者和各级官僚都不能假借公职营求私利,并认为统治者也要遵守法律,依法办事。
“必须用法律来订立有效的教育,人欲没有止境,除了教育,别无节制的办法。
”教育作用论亚里士多德认为,有三种东西能使人善良而有德行,即天性,习惯和理性。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认真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收获肯定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现在你是否对读后感一筹莫展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通用5篇),欢迎阅读与收藏。
《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1本学期,学校为我们推荐了《做卓越的教师》一书,我深刻地认识到要实施课程改革,就必须树立终身学习观念,博采众长,使自己的大脑不断吐故纳新,接受活化知识,才能厚积而薄发。
书中很多话语,言简意赅,却让我颇有感触,回味无穷。
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解决书多时间少的矛盾,教师读书必须学会选择,采取浏览与精读相结合。
一般的书可以浏览,重要的书、名著就需要精读;与自己研究方向远的书浏览,与自己研究方向近的书精读。
浏览的面不可太窄,精读的面不可太宽。
”说得多好,做教师的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经常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困惑。
这时候,仅凭我们的一己之力似乎显得那么单薄无力,就如书中所说,此时我们就可以向一些教育经典求助: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陶行知的《陶行知文集》、李镇西的《爱心与教育》。
从陶行知着作中,我读懂了三个字,那就是“真教育”。
“经典”之所以称之为“经典”,就是它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永远不会过时,这些经典迸射着美丽的教育智慧,诠释着动人的教育情怀,给了我许多教育的启示。
阅读,让我充溢而快乐,更让我明白教育需要爱心,孩子渴望关爱。
让我们以‘教唯以爱,学唯以笃’的思想公正地对待、欣赏每一位孩子;让我们怀着一颗慈母般的爱心,滋润每个孩子的心田;让我们用苏霍姆林斯基那种“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去接纳孩子,等待孩子的成长吧!愿我们都能以书为友,在书的世界里作一次心灵的长途旅行,来一番深邃的灵魂对话,掬一捧淡淡书香,做一名博览的教师!《做一个卓越而幸福的教育者》的读后感2“腹有诗书气自华”,作为一个教师,更应该以书为友,促进自己的专业成长。
教育的目的是生长
教育的目的是生长作者:任少铎来源:《中小学德育》2019年第10期中华民族自古崇尚教育,但在对待教育上多持功利态度。
“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诫语即生动体现了古人对教育的现实期待。
直到如今,我们对待教育的态度也仍然多是现实的。
幸好,当前我们的教育也已发生可喜变化,以个性发展和心性“生长”为目标的教育方式正渐被认可和大行其道,而以现实功利为目标的应试教育正逐渐转型。
教育的目的,正在向其本原归位。
首先,教育的目的不是为适应外界,而是为了丰富内心。
生而为人,去适应外界环境当然是必要的,但这不应该是教育的主要目的。
怀特海认为,抛开了笔记本和课本,丢掉那些为考试而记忆的细节,剩下的东西才是教育的价值。
爱因斯坦也曾说:忘记了课堂上所学的一切,剩下的才是教育。
假设你把课上所学的那些知识的细节全忘了,如果没有任何东西剩下,那就意味着你白受了教育。
那个应该剩下的配称为教育的东西,用爱因斯坦的话说,就是独立思考和判断的总体能力;用怀特海的话说,就是完全渗透入身心的原理,一种智力活动的习惯,一种充满学问和想象力的生活方式。
通俗地说,就是看待问题的角度和方式,思考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以及不可磨灭的学习、思考、研究的习惯和爱好。
这些才是能让人受用终生的。
因此,我们的教育应当鼓励学生追求崇高的精神,而不是要求呆板的规范;发展学生理性思考的能力和广泛的好奇心,而不是一味地灌输死板的知识;培育学生丰富的灵魂和高尚的审美,而不是训练“高超”的技艺。
其次,教育的目的不是改造学生,而是开发学生的潜能。
当前,我们的很多教育行为都是为了让学生获得好的分数,强调学生通过努力习得更多固定知识和应试技巧,而完全忽视了自己发自内心的热爱和追求。
卢梭曾说:教育即生长,生长就是目的,在生长之外别无目的。
“生長”是要使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和天性得到健康的延展,而不是把外部的知识和条条框框灌输给他。
自然地,这种“生长”不能用考取名校、升官发财来衡量,也不该用励志故事、名言警句来推助,更不该让其把时间都花在自己完全不擅长的东西上。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使人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心态,有一颗善良的充满爱(的心),当然,还要有健康的身体。
也就是要活得快乐,活得幸福,活得更有质量。
所谓“安其所,遂其生”。
也就是说,教育终极目标是为个体的发展,是“人”的充分发展,不是为了做“工具”的。
如果每个人都得到充分发展,国家自然也会发展。
说这话的人叫潘光旦,诸位大概知道这个人,是个社会学家,但大多数人不知道他在教育方面有着深刻的思想,他是梁启超的学生,费孝通的老师。
身心健康是青少年学生幸福人生的坚强基石,也是为国家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更是实现健康中国和人力资源强国的战略需要。
家校合作,共促成长众所周知,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
古语云:“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
”学校和家庭至中国古代起就是一体的,在现代教育体制下,家庭教育仍然很重要。
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 “最完备的教育模式是‘学校—家庭’教育,学校和家庭是一对教育者。
”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温馨港湾,家庭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础,是与学校教育互为补充的重要教育途径,不是学校教育的简单重复,更不是简单继续。
因此需要加强家长和老师之间的联系,使家校合一,才能最终促成孩子的健康发展。
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家长与老师是平等的。
两者只不过是不同场合的教育者而已。
因此,作为家长要经常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在校的发展状况,积极配合学校做好孩子的教育工作,共同促进孩子的发展。
如果孩子在学校出现问题,老师应第一时间与家长进行沟通,让家长知道在哪些方面需要与老师配合。
同样,如果孩子在家出现问题,家长应该积极的与老师沟通,及时把信息反馈给学校,以便学校和家庭共同解决好孩子的问题,使其能健康快乐的成长。
总之,没有家庭教育的学校教育和没有学校教育的家庭教育都不可能很好的完成培养孩子—这极其细微而重要的工作。
因此,作为家长要更积极的参与到学校教育中去,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尽到自己应尽的责任。
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
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总第86期)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荀振芳(华中科技大学教育科学研究院湖北武汉430074)[摘要]"自由,生存,超越"是雅斯贝尔斯哲学思想的核心理念,也是其着名的人本主义教育思想的根本基础.雅氏的教育思想关注人与人之间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强调人的主体性的价值和张扬,注重生命信仰与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对生命本原追问和超越的本真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具有极大的启示意义.[关键词]教育;生存;超越[中图分类号]G64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0717(2004)02—0082—04 德国着名存在主义哲学家,教育家,心理学家雅斯贝尔斯的着作《什么是教育》,从他的"生存,自由,超越"的存在主义哲学基础出发,详尽,深入地论述了他对教育的独特理解,包括他对技术时代现实教育的深刻批判,为我们认识和理解教育的问题展现了一个极为宽阔的视野,引导我们去追溯教育的本原所在,寻求教育的本真意义.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其哲学思想有着根本的渊源关系,甚至可以说,他对教育的理解直接来源于他的宗教信仰主义,哲学思想中对人的认识和理解.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是其典型的宗教信仰主义,因此,西方哲学把他归入有神论存在主义的代表人物.雅斯贝尔斯把自己的哲学称为"存在哲学",从人的自我存在出发,对人是什么以及他能够成为什么这样一个根本问题进行了研究,作出了回答,提出了人的自由和超越的生存意义.首先,雅斯贝尔斯提出并回答了什么是人的问题.他认为,对于人,我们可以从生理学,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去研究,并且通过这些研究可以获得多种多样的知识.但是,这些研究只能获得对人的具体的知识,并不能包括人存在的整体,因而是有限的.他说:"人之所以为人,不能从我们所认知到的东西上去寻找,而应该穿过他身上一切可认知的东西,单单从他的起源上予以非对象性地体验."l1J他对人的看法,不把人作为一个单纯的存在物来描述,而是作为精神,作为超出主体和个体的力量去理解.他认为,人是作为自由的可能性的存在,人生是人这个存在对上帝信仰的内心体验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人的使命是不断超越,从而达到与上帝"合二而一"的目的和结果.雅斯贝尔斯强调他的哲学的基本任务是"从本原上去观察现实,并且通过我在思维中对待我自己的方法,亦即通过内心行为去把握现实"…1.就是说,要从个人的"生活"和"体验"中去寻求本原,寻求自己的 "本真"的存在,以使人成为真正的人,这个过程就是不断"超越"的过程.他认为,只有通过不断 "超越",人才能最终认识到"无所不包者,或大全",即"存在"自身.其次,"自由"是雅斯贝尔斯哲学的另一个核心概念.雅斯贝尔斯在其哲学思想中,十分强调个人的自由,甚至把人的存在和自由看作是同一个本质.他说:"我们所谓个人自由,是指独立思考, 根据自己的见解行动,从而在保持自己的本质之连续性中生活.自由的人就是在那以自己的抉择及其后果为内容的命运所给他注定了的处境中历史地明了其自己的那种人."l_1j显而易见,他强调人的自 [收稿日期]2003—12—16[作者简介]重堡蓦.!12662女,.逦南三门峡人.华中科技大学博士研究生,河南财经学院副教授,从事高等教育原理及高等教育管理研究 ..,...苟振芳: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83 强调人的自由抉择对生命的意由的独立自主性,义.那么,这种自由是如何争取的呢?雅斯贝尔斯认为,自由的存在或不存在不能靠科学的必然性知识和经验的知识来证明,也不能在概念上加以规定.相反,知识越多,越完整就越不自由.这实际上是从根本上否定了自由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改造和必然知识认识的能力,表现了他反理性的一面,这与他推崇精神陶冶的教育观直接联系.不仅如此, 他讲的自由,既不是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也不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如同他讲的"存在"一样,具有"超验"的性质.只有超越自身,信仰宗教,人与上帝进行对话和交往,并且遵循与"上帝所预定的合理的目的"相一致的行动,人才能得到真正的自由,才能接近"大全"或"一"的境界.因此,可以说,雅斯贝尔斯哲学的根本思想即人的"生存,自由,超越",也就是人的精神的不断提升和超越,由此就脱胎出了他的人本主义的教育观.雅斯贝尔斯生活的时代正值二次大战期间,他亲眼目睹和亲身经历了战争给予人类带来的摧残, 伤害和毁灭性的破坏,他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思想都包含了对人的生存的极大关注.他认为,只有上帝的超越意识的终极关怀,才能把人从人生的迷离,孤独和无助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因此,他的教育观自始至终都充斥了对人的精神和灵魂的人文关怀. 雅斯贝尔斯认为,"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 将文化遗产教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注:以下引号内未加注者均引自《什么是教育》)雅斯贝尔斯尤其强调,"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由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教育活动关注的是,人的潜力如何最大地调动起来并加以实现,以及人的内部灵性与可能性如何充分生成;质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显而易见,雅斯贝尔斯把人对生命本源的追寻,人对生命意志的超越,人对终极信仰的归宿看成是人生的最终目的,而教育只有建立在这个意义上,也就是说,教育的目的只能是对人的灵魂的引导——导向生命的本源.因此,在他看来,"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是不重要的,单纯地传授知识,"填鸭式的教学",让学生死记硬背等等,这一切都是没有价值的,违背了教育的本真意义.因为,"象填鸭般地用那些诸如形而下之 '器'的东西,塞满学生的头脑,而对本真存在之'道' 却一再失落而不顾,这无疑阻挡了学生通向自由精神之通道".而"我们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怀有一颗崇敬之心,并且让精神的内涵充斥于我们的想像力,思想以及活力的空间".而教育正是需要借助的力量,"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份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正是基于这样的理解,雅斯贝尔斯因此特别推崇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他认为,教育是"主体间"的交流,师生均处于一个平等地位,双方均可以自由地思考和探索.而苏格拉底的"催产术"教育原则,正是顺应人的灵魂的需要,通过对话和反讽,来唤醒学生内在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自动的力量,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这是一种探索和挖掘真理的过程,而非简单地传递真理,真理会在这种不断发问和探求中自明于求知者面前,人们就达到了向"大全"境界的进一步超越,趋向自由.从这个观点出发,在教育方法上,雅斯贝尔斯不主张教师以"权威"的形象强迫学生去接受,而是特别注重 "陶冶"和"交往"在教育中的作用,为此,他不惜用了大量篇幅来进行论述.他理想中的教育,是在宗教, 人文的精神陶冶中,在人与人之间"爱"的交往中,使人能够回归自己,找到真实的自我,提升自我的潜能,归向终级的自由.而"陶冶的世界",在他看来, 是充满灿烂文化和人类至高理性的古典时代,具体而言,就是古希腊和罗马时期的文化境界.他认为, 西方人应把古希腊,罗马世界和圣经作为自己的 "家"."透过古代那种纯朴而深遂的伟大,我们似乎达到了人生的一个新境界,体验到人类的高贵以及获得做人的标准."这样一种历史性的文明只有通过陶冶的"深刻的直观","在铸造和展开人的这一天然给定性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意识和他特有世界形式与一般的形式接近.这样,这种一般形式在个体的构造中是作为唯一的特征表现出来的.""因此,陶冶也成了人的第二天性.……正是在陶冶过程中,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一个民族的精神层次是由这一民族的陶冶方式所决定的,究竟有多少人受到陶冶,人们又是以什么样的敬畏心来对待陶冶的本质,这些都作为衡量一个民族精神层次的标(总第86期) 大学教育科学2004年第2期准."他坚信,"不可更改的基本事实是:人们仍然需要一个引导其生存的根本权威的生活世界."为此, 他痛切地批判技术时代的物欲横流淹没了人们的信仰世界,使精神沦为商品的附庸,"技术时代,也只有它才带来了整个权威世界的崩溃."针对大学教育,雅斯贝尔斯也作了专门的深刻的理解和阐述.他认为,大学是一种特殊的学校. "学生在大学里不仅要学习知识,而且要从教师的教诲中学习研究事物的态度,培养影响其一生的科学思维方式.""大学生的基本原则是:经过思考去运用一切工具和全面发展人的所有潜能,让学生在一切行动和信仰上做出自己的选择,并通过认知让他们完全清楚地意识到自己所负责任的意义."针对大学专业教育的特点,雅斯贝尔斯敏锐地指出,研究和专业教育的功能,不只是因为它们能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是因为它们也能启发科学态度的形成.因而,他认为大学教育对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教师要传授给学生新颖的,合乎自身境遇的思想来唤起他们的自我意识和思考,学生要具有自我负责的观念,带着批判的精神从事学习.在这一点上,雅斯贝尔斯承继了德国大学"学术自由"的理念, 提倡教学自由和学习自由,倡导在学术精神上的独立,创见甚至于冒险,提倡"为学术而学术"的精神. 他说,"本真的科学研究工作是一种贵族的事业,只有极少数人甘愿寂寞地选择了它.""原初的求知欲是对人生而俱来的挑战,但仅仅凭这种求知欲就不可能有科学的风险.在今天商品经济发达的时代, 真正献身于学术研究是需要勇气的.""一个运用科学方法进行研究的人,只有当他把追求真理当作一种内在需要时,才算是真正参与学术研究."雅斯贝尔斯这一系列真知灼见,是对高等教育教学与研究特性的最好注解,我们不能不说,今天的大学发展在理念上仍受其理论指导思想的深刻影响. 雅斯贝尔斯的教育观,反映了他的主观唯心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的哲学思想.这种哲学思想推崇上帝信仰主义,强调个人的自我发现,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在过份强调学生的主体性的一面时,又忽视了知识和道德的客观性的一面,因而作为反理性的一种教育思潮,有其极大的局限性.但是,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作为人本主义思潮的代表,极其富有时代特点和超越性,他提出了当代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发展的不平衡导致的人的''异化"问题,呼吁了人的生存信仰和自由对人的意义,弘扬了人的主体价值和主观能动性,这一切表现在教育目的,教育方法,教育内容以及在教育现象中对人的认识等许多方面都具有重要的意义.特别是针对当代社会教育现象的种种流弊,在许多方面引起人们的追问和反思.雅斯贝尔斯强调人对终级信仰的追求是教育活动的最终目的.他说,"对权威的信仰首先是教育的唯一来源和教育的实质".这里所说的"权威"就是指的是他心目中的"大全",也就是人类生存的本原, 即"上帝".因此,他坚持认为,教育应帮助学生个人的自我选择,促使其找寻个人的本原存在,使其通向真理和自由的"亮光",这就是教育的本真目的.雅斯贝尔斯用诗一样的语言来描述这个教育作用的过程,"在解放的阶段中,本原在他(指作为个体的学生)的内心中成长为一种决定的力量和一束亮光,直到他充分清晰地在自身中听到真理的呼唤,并自由地把握住真理以对抗外在要求的权威,这时自由对他来说,已成为自身所感觉到的真实必然性,自由已战胜了专制,而权威在他内心中则成为超越的象征, 而超越是通过人自身的存在向他本人说话的."无可否认,对上帝的膜拜和崇信是雅斯贝尔斯有神论的主观唯心主义观的核心,这是我们所一贯为之不齿和反对的.但是,雅斯贝尔斯对真理和信仰的追求的教育目的观,不能不引起我们每一个生存在当今时代的人对信仰危机产生的所谓"现代化的忧思." 现代社会中,技术带来了物质产品的极大丰富,人们生活在一个物欲日益膨胀的时代,各种令人眼花缭乱的物品时时刻刻从人们心理的,观念的,精神的等各种不同的层次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存方式,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性与其同步发展,相反,人们的信仰危机和精神的贫脊,荒芜达到了无以伦比的地步,物质与精神的反差使人类走向了彻头彻尾的"异化". 在实证主义思想的指导下,人们在金钱,权力,物欲, 享乐中日益沉沦和消磨,不去关心人的生存意义和价值追求,丧失了终极的信仰和人文关怀,而盲目地去追求知识的客观有效性,生产的统一,简单性,一切围绕着"最高利益"的目标,人的存在成为了一种机械的肉体存在.正如弗洛姆所言,"人类虽然通过科学和技术的力量征服了大自然,但却不能自己控制这些力量.……这个由自己双手所建造起来的世界却已不由我们自己主宰了"【2l.人们亵渎神灵, 失去信仰,放逐崇高,成为一个精神无所归依,失去苟振芳:教育:对生命本原的追问和超越——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述评85 终极关怀的精神流浪者.这样一个现实的生存写照,难道不给教育提出一个大写的疑问吗?如果说我们的教育目的不去关心人们的生存意义和精神追求,不能帮助人类树立终极的信仰和理念,那么,教育价值的"光亮"何以体现?不能不承认,我们的教育事实正在或已经偏离了"本真"的教育目标,在这点上,雅斯贝尔斯给了我们警示和启发. 雅斯贝尔斯始终坚持人的"主体性"的体认和张扬,这是他对教育活动中"人"的认识基点.他认为, 教育就是人与人之间的"主体"的灵肉交流,因此,他提倡教育过程中学生的自我选择,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由此出发,教师的作用是为了激励学生在学习中的自由创造性,促进学生在发现自我的境遇中的自由发展;而作为教育资料代表的教材,本身也不是学生学习的目的,而是教育过程中培养学生自我的一种手段.这一点对于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尤其具有启示的意义和价值.哲学中的主客体关系是几千年来哲学思想争辩的焦点,而教育理论界长期以来对教育过程中主客体关系的认识也是一个一直没有得到解决的问题,而且这个问题直接影响着教育实践.问题的中心集中在"谁是教育过程的主体"上,对此,有师生的"主一客体"说,有"主导一主体"说,有"双主体"说,等等.对此,雅斯贝尔斯的存在主义教育思想旗帜鲜明地认为,学生是教育过程的主体,教育纯粹是学生个人"主动生成"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教育者就是要帮助学生去发现,去选择,去生成,去完善.总之,一切过程是学生自我实现的过程.正是基于这样的教育理念,雅斯贝尔斯真切地呼吁和赞美"苏格拉底"式的教育家,通过平等的对话和理智的发问,去引发学生内心的"真理之光",引导学生一步步趋向"超越"和"自由"的境界. 这并不是削弱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而恰恰是强化了教师的责任和意识,对教师提出了更高更远的要求.教师不应是人类灵魂的"塑造者",而应该是"引发者",因为教育过程是学生自我精神建构的过程, 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是决定教育结果的根本因素. 从这一点上说,存在主义教育思想对学生主体性的弘扬奠定了现代主体性教育的理论基础,也对我国几十年来忽视和泯灭学生价值主体的错位的教育实践给予了无情的鞭鞑和批判.在教育方法上,雅斯贝尔斯重视人文精神的"陶冶",注重主体问灵魂的"交往"和"爱",注重教学中对学生思维的启迪和态度的养成,注重大学教育中的学术独立和创造精神等,这些思想都不愧为教育思想的精华和瑰宝,对我们今天的教育仍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特别是在今天,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分裂,人文精神的失落已成为当今教育尤其是大学教育发展的痼疾,引起了教育界对教育本原的发问和反思,重新研读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的教育思想,更给人们以深刻的启迪.雅斯贝尔斯并不否认自然科学在人类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作用,但他更加着重强调要在专业教育中给学生"科学思想的构架",要学习研究问题的思路和方式.我们不能否认,他敏锐地抓住科学教育的要害和关键.而由于雅斯贝尔斯教育思想中以对人的灵魂陶冶和态度生成为核心,他对人文学科特别是历史,哲学,文学和艺术在教育中的作用尤为重视.他认为,人文学科比其他学科更深刻而直接地揭示了人的本性与世界的冲突,也更加展现了人的本性中"美"的"超验"的力量,因而更加有利于人的自由发展.为此,他批判现代社会由于人文精神的失落给人类精神世界的陶冶带来的冲击.他举例说,许多艺术(包括建筑,音乐,戏剧,电影等)盲目地追求形式的精巧,花样的翻新,情节的离奇,外观的怪诞等方面而无实质性的突破,纯粹沦为消遣性的活动,而失去了古希腊及中古时期艺术的神圣性和严肃性.雅斯贝尔斯认为,艺术的真正使命在于通过它使人们认识到真正的自我,使人们通过艺术倾听到"超验存在" 的声音,给人以美的震撼的力量.他发问道"今天的艺术工作者又有几人意识到这种神圣的责任呢?"我以为,这句话是对艺术工作者的发问,也是对教育工作者的发问,引发我们所有现代人对生命本原意义的追问和深思.[参考文献][1]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 [2]E.弗洛姆.逃僻自由[M].哈尔滨:北方文艺出版社,1987。
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
教育的终极目标到底是什么谈到教育的“终极目标”,简单地说就是“育人”。
育什么样的人,怎样育人,是不同教育派别的分水岭。
有的说“教育的终级目标是培养独立、自律的学习者”,有的说“教育说到底,是自我教育”,有的说是“传道、授业、解惑”,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泰戈尔则说“培养学生面对一丛野菊花而怦然心动的情怀”。
卢梭有一个著名论点:教育即生长。
杜威进而阐释道:这意味着生长本身是目的,在生长的前头并没有另外的目的,比如将来适应社会、做出成就之类。
此言精辟地道出了教育的本质,按照这个观点,教育应使每个人的天性和与生俱来的能力得到健康生长,而不是强迫青少年接受外来的东西。
比如说,智育是发展好奇心和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不是灌输知识;德育是鼓励崇高的精神追求,而不是灌输规范。
教育应使受教育者在上学阶段就感受到学习是幸福而有意义的,并以此为幸福而有意义的一生创造良好的基础。
一言以蔽之,教育的终极目标就是使人幸福。
不是“解惑”是“解放”,不是“学会”是“会学”何谓幸福?幸福不是男欢女爱的快感、自欺欺人的安慰、故作豁达的解脱,更不是金钱的积累、物质的叠加、情感的占有。
幸福是一种利己而悦人、通透而洒脱、明智而悠然。
幸福是为心灵找到诗意栖居的港湾,为生命找到来去自由的归宿,为他人找到超越苦难的良方。
换一个角度表述:幸福即是有健康的身体、自由的灵魂、适用的物质、人性的尊严和安全的保障。
从这个意义上讲,“解惑”远没有“解放”更重要。
课改专家李炳亭对此有惊人之语:“现在的课堂快乐吗?课堂是由无数个45分钟组成的,组成12年。
请问孩子12年快不快乐?上学不快乐走上社会会快乐吗?孩子在传统课堂中失去了创造力,个个都像失去了水分和生命光鲜的木乃伊。
”他还把课改比喻为“从油锅里捞孩子”,捞晚了学生就“焦”了,焦了就跳楼就自杀。
实际想一想,追求幸福的教育就不应该将学生限制在教学内容中,因为学习内容只是工具,如果学生不能在获得这些工具的时候获得快乐,而且不能因为这些工具的获得而使未来的生活更加幸福的话,我们的教育还有何意义呢?“解放”什么呢?解放学生的地位,由听从到自主,由被动到主动,由应付到牵引;解放学生的思维,由单一到多元,由僵化到灵动,由守旧到创新;解放学生的课堂,由灌输到探究,由独学到合作,由听记到思考;解放考试的压制,由选拔到督评,由频繁到简约,由单调到展示;解放教师的苦累,由弄虚到务实,由作假到求真,由硬塞到盘索;解放学校的压力,由牢笼到乐园,由教室到舞台,由压抑到放飞。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
生命教育的三个层次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富国强军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生命教育:为幸福人生奠基。
"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构成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
生命教育的第三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实践领域。
生命教育659885生命教育。
生死教育有两个方面,一是生命教育,家长要引导孩子认识生命的现象与规律,帮助孩子发现和挖掘生命的潜能与力量,启发孩子思考和实现生命的价值与意义,从而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观,懂得珍爱生命、欣赏生命、尊重生命和成全生命,只有这样,孩子的生命才会不断成长,才会创造出生命的奇迹。
生命教育强调用生命去温暖生命,用生命去呵护生命,用生命去撞击生命,用生命去滋润生命,用生命去灿烂生命。
生命教育的三层次平平网"关注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欣赏生命,成全生命,敬畏生命"则成为生命教育的目标。
生命教育的第一个层次: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我们的教育——真正人道的教育,不仅要对学生的升学考试负责,更要对学生一生的生命质量负责,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
生命教育的第二个层次是生命教育作为教育的存在型态——生命教育就是为了生命主体的自由和幸福所进行的生命化的教育。
提升教师职业的吸引力,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张班级管理鉴于目前教师的职业困境,身为距离这一职业最近、关系最密切的教师子女拒报师范院校也就顺理成章了,校园内的优生群体不愿报考师范院校似乎也在情理之中。
这些需求具体到教师这一群体,可归纳为四重属性:首先是生命意义的个体,其次是社会意义的公民,再次是专业意义的教师,最终才是文化意义的教育者。
因此,关注教师的生活状态,改善教师的生存质量,让教师做一名有尊严的教育人,教师这一职业才会真正成为“最光辉的职业”。
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
1建 构 促 进 师 生 成 长 的 成 长 型 校 本 文 化 。 根 . 据学 校 原有 文 化 。 照 未来 教 育 追求 和人 的成长 按
需 要 , 构 促 进 师 生 幸 福 成 长 的制 度 文 化 、 程 建 课
价 值取 向和 品质追求 的文化 。她是 彰显 师生 价值 的 教 育 实 践 , 促 进 师 生 自主 发 展 的 校 本 机 制 , 是 是 引 领 师 生 价 值 追 求 、 维 方 式 和 生 活 学 习 的力 量 。 思 “ 校 成 长 型文 化建 构 ”指 学校 根 据 教育 发 学 展 需要 和人 的发 展需 求 建 构 以 “ 我 们 一 生幸 福 让 成 长 ” 主流 价值 取 向的 “ 本 文 化 ” 在 建构 过 为 校 。 程 中 . 承学 校 原 有 的与 其 相 符 的文 化 , 变 和 继 改 转 换 与 其 背 离 的 文 化 , 并 将 其 内化 为 师 生 学 习 、 思维 、 活状 态 , 成 自己独特 的教 育 品质 。 生 形
( ) 长 即创 造 。成 长 是 在 原 来 生 命 体 的 基 础 上 , 3成
本文系作者主持的全国教育科学“ 十一五” 规划课题“ 学校成长型文化建构的校本研究 ” ( 教科规办函【o8O3 的研究成果之一。 2o 】l 号)
收 稿 日期 :0 1 0 — 8 2 1- 2 1
作者简介 : 李建成 , 洪泽县教育局副局长 、 洪泽县实验小学( 江苏洪泽,2 10校长 , 230 ) 特级教师 , “ 江苏省 3 3 3 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 ” 首批 科学技术带头人 。
以为的天 注的展 注命长 人本今, 人发, 生成, 关 关
每 所 学 校 都 有 自 己积 淀 的 文 化 , 所 学 校 也 每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2]明朝薛己在《医案•总论》指出:“一日皮死麻木不仁,二日肉死针刺不痛。
教育的最终目的
教育的最终目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培养出一个德、智、勇兼备的完善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培养出一个完善的人,一个真正的君子。
教育的实用价值,如解决就业问题,获得社会地位等等下面是小编带来的教育的最终目的,希望对你有帮助。
摘要:教育作为人类寻求进步、自我完善的手段,在经济发展中起到重要的作用。
改革开放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搭上了快速奔驰的列车,社会的发展对设计人才的需求日益增加,但愈来愈功利的心态和冷漠、理性教育的模式,开始离人性精神越走越远,这值得我们搞设计教育人员的深思,教育的目的不仅是知识的传授,也应是塑造和完善人格,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教育的发展对人类的政治、经济、文化、科学技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特别是对科学技术的推动和发展,给人们带来了丰厚的物质基础,满足了人类对物质一浪高一浪的需求欲望。
在高速发展的科学技术下,已经可以易如反掌地呼风唤雨、改天换地,当科学技术无所不能的时候,渐渐当起了救世主的角色,科学技术已成了国家政治、经济命脉主宰,一切政治的目标和目的都服务于这个前提,教育被认为只是为这个角色而扮演"跑龙套"的,人类自身好像只是为了这个目标而生存。
人们不禁问人类自身生存的根本目的是什么?教育最终目的意义又是什么?一、对现代教育的忧虑信息时代和知识经济的到来使大工业生产成为了传统业,但在追求利润上的其目的是不会改变的,掠夺资源的方法则从传统的本地域资源耗散式变成了转嫁地域资源耗散,发达国家凭借其强大的技术力量,向发展中国家进行经济入侵和价值观入侵。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改变了传统的计算方式和操作行为,在传统的工作流程中,电脑替代了部分手工行为,在设计艺术方面则是代替了传统的表达方式,重复计算和公式化、格式化、优化选择,释放了人的左脑,三维虚拟现实,使许多传统操作难以达到的工作成为了可能。
以集通讯网络、计算机、数据库为一体的电子信息交换系统网络的出现,可以随时随地将文本、声音、图像传递给设有终端设备的任何地方和个人。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一直到精神生活之根。
”(王啸.教育人学——当代教育学的人学路向[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3.420.)教育的目的不在于传授或接纳某种外在的、具体的知识、技能,而是要从人的生命深处唤起他沉睡的自我意识、生命意识,促使其价值观、生命感、创造力的觉醒,以实现自我生命意义的自由自觉的建构。
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6-29.)教育的过程不仅是要从外部解放成长者,而且要唤醒成长者的人格和心灵,解放成长者的内部创造力。
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6-29.)唤醒的本质就是让学生领悟“意义”。
这种“意义”并不是指知识本身的意义,而是指人的精神的领悟和发现,即生命或人生的意义。
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6-29.)当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发生真正的生命对话时,这种由意义而引起的共鸣会使师生双方惊喜地感受到一种跳动的活力、一份探索的愉悦、一股难以遏止的激情与冲动,而在这个意义生成的瞬间,师生共同获得一种生命的唤醒,文本也因意义的昭示而最终得以完成。
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6-29.)受教育者在一次又一次的觉醒与领悟的过程中,一次比一次更加真切地认识了自我,发现了自我,从而逐渐地根据真实的自我来自由自觉地建构与完善自我。
冯现冬,张伟忠唤醒教育与语文新课程,课程·教材·教法,2005(11):26-29.)学习不再是一种异己的外在的控制力量,而是一种发自内在的精神解放运动—学生心灵得到解放,主体意识得到唤醒,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被激发出来。
有效教学过程中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追求
有效教学过程中生命价值的反思与追求近年来,关于“有效教学”与“生命教育”两者的内涵关联和深层融合已经成为当前教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就此问题,很多学者专家已经达成了共识,即教育必须尊重学生的个体生命成长过程和成长规律,教育必须彰显生命价值、提升生命品质、实现生命意义。
教学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所在,有效教学作为教育工作者执着追求的目标,受到广大教师和教育研究者的推崇,人们期待有效教学为传统教学注入新的生命活力。
但是,作为教学对象的个体是充满生命元素的生命体,只有关怀生命,洋溢着鲜活生命特征的教学才是名副其实的有效教学。
一、生命缺失:有效教学的理性反思长期以来,传统课堂教学耗时多,教学目标实现不足,教学效益不高等始终成为制约基础教育课堂教学改革的主要问题。
有效教学的引入与推广,在很大程度上是对传统课堂教学的颠覆与重组,有效教学虽然源于国外,但其与我国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相适应,所以从其开始就得到广大一线教师的接受与推崇,对教学效益与教学质量的提高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教学工作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关键环节,正是由于其独特的地位,在具体过程中往往变成教师或学校达到某种具体目标的手段,使得广大教师更多的关注教学的实用价值和目标实现。
而学生的生命价值及其意义已经不在人们关注的范围之内。
审视当前课堂教学中种种忽视个体生命价值、扼杀个体生命特征、无视个体生命个性的表现,“让课堂充满生命活力”、“尊重学生的生命需要”等呼声越来越高。
从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中可以看出,教育的主体是“人”,人是具有鲜活生命特征的生命体,生命是智慧和情感的唯一载体,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要前提。
关注生命、关怀生命应该成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
在有效教学实施过程中,当在“有用价值”和“生命价值”两种选择时,人们往往被实用功利主义思想所左右,认为“有用就有价值”,导致有效教学过于关注“有效”而忽视“生命”,这样的价值取向最终使得教学过程中的“生命缺失”。
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
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摘要】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童真是生命的本质,教育应该为生命的童真提供舞台。
教育的真谛是引导生命向着童真成长,激活生命中的童心,童稚无知才能促使生命的成长。
教育的最终目标是让生命保持童真状态,保持好奇心和纯真,这样才能获得真正的成长。
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通过给予生命童真的空间和引导,教育才能实现其意义和价值,让每个生命都能够健康成长。
相信随着教育理念的深入和发展,生命的“童化”生长将成为未来教育的重要主题,引领教育进入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童化、生长、生命、童真、教育的本真、童心、成长、真谛。
1. 引言1.1 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体现了教育的根本使命和价值。
童化是生命本质的体现,是生命最初的状态,充满了纯真、天真和热情。
童化是一个人最真实、最纯粹的状态,在这种状态下,人们没有被成年人的偏见和教条所束缚,能够尽情地展现最自由、最原始的自我。
教育应该为生命的童真提供舞台,让每个个体都能够真实地表达自己,尊重他人,培养出真实而有温度的人格。
教育的真谛是引导生命向着童真成长,不仅是为了知识的传授,更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
教育的目的是激活生命中的童心,让人们保持纯真和热忱,不被社会的功利和虚荣所迷惑。
童稚无知才能促使生命的成长,正是因为人类的童真才使得社会充满了活力和创造力,而教育的本真在于生命的“童化”生长,则是教育的终极目标。
教育不应该仅仅是为了应试和升学,更应该是为了培养出有思想、有人格、有情怀的人,让每个个体都能够充分展现自己的潜能,实现自身的价值。
2. 正文2.1 童真是生命的本质童真是生命的本质,指的是人类生命最初的纯真、质朴和无暇之态。
每个人在出生时都是无辜、单纯的,没有被外界的社会文化所污染,这种纯真就是童真。
童真是生命的最初状态,是人们内心深处真实而纯净的部分。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就是“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雅斯贝尔斯在《什么是教育》一书中指出:“教育就是一棵树摇动一棵树,一朵云推动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德国著名文化教育学家斯普朗格也强调:“教育绝非单纯的文化传递,教育之为教育,正是在于它是一种人格心灵的‘唤醒’,这就是教育的核心之所在。
”[1]教育的灵魂就是关注生命,尊重生命,促进生命的成长,唤醒人格心灵。
即从人的生灵深处唤醒人的自我意识、生命感、价值感、社会责任感和创造力等,使其成为一种自觉。
可近年来,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文教育受到专业技术教育的冲击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唯科学主义、功利主义的倾向,教育对灵魂的唤醒越来越走向衰落。
一、教育:育人而非“制器”教育原本能引人求知,引人高尚,引人自爱和关爱他人生命。
可长期以来,现代教育只注重功利性,忽视了教育的人性价值,应试化教育的知识本位、技术至上,使得教育演化为工具化教育,只注重学生“何以为生”本领的获取,幼儿园学小学的,小学学中学的,中学学大学的,大学学专业的,片面重视学生的竞争意识和竞争能力的培养,放弃了学习和思考“为何而生”和引导学生珍惜生命,善待人生。
正如英国哲学家罗素曾经说过,现代教育的弊端之一就是太偏重于获得某些技能的培训,而忽视了用公正观去开拓人类的心魂。
过于强调功利性,过分注重为一己私利谋算,同学间的生命关系被扭曲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他人都已成为自己走向成功需要跨越的障碍,从而使人们丧失了神圣的理想、崇高的情感和为祖国、为人民献身的激情,使他们的生命变得卑微琐碎。
教育原本是一项塑造灵魂,以促进人的生命发展为根本使命的伟大事业,可如今已被功利主义所取代,已不再是成“人”的教育,已变成培养冷漠的高速运转的得分机器或只会说话的人力“制器”活动。
这样固然使生命价值日渐衰微、道德日渐荒芜、教育日渐失去真义。
正如西方学者达拉里所说:“教育成为制造劳动者的一台机器,通过教育的塑造,人被变成追求物质利益的人,掌握生产技术成为受教育的全部目的,这样,人愈是受教育,他就愈被技术和专业所束缚,愈失去作为一个完整人的精神属性。
深挖传统文化资源,贯彻立德树人内涵
深挖传统文化资源,贯彻立德树人内涵传统文化是中国人永恒的精神家园,它不仅能为人们提供文化滋养,其融汇的智慧、风骨、胸怀和操守,更是新一代中国人重建人生信念和精神的重要资源。
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教育思想“立德树人”主张不谋而合。
“立德树人”即:以文化人、以德育人,不断提高学生的思想水平、政治觉悟、道德品质、文化素养,做到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
为了培养具有高尚品格的学生,贯彻立德树人内涵,倡导和发展人文精神,创新有内涵的教育,构建有特色的学校,我校从学生发展出发,把德育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创建特色育人体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和实践探索中感悟人生的真善美。
一、弘扬民族精神,树立优良校风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是德育教育的基本内容。
大力开展“三爱”精神教育,着力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是我校德育教育的育人目标。
为了让德育教育工作顺利开展,我们开展了“到祖国各地去旅游”小报展评等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
同时结合教师节、国庆节、中秋节等传统节日,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教育活动。
养成教育是学校的重点工作。
俗语云:“万丈高楼平地起”。
养成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我们紧抓学生行为习惯的规范,将学生的养成教育抓细、抓严、抓实。
达到:三别——向粗鲁告别、向陋习告别、向坏事告别;四带——把礼仪带进校园,把微笑带给同学,把孝敬带给长辈,把谦让带向社会;五有——课堂有纪律、课间有秩序、言行有礼貌、心中有他人、学习有进步。
遵循“低起点、严要求、小步子、经常抓”的原则,做到时时督促,周周抽查,切实培养学生做一个“讲文明、讲礼仪”的校园小主人。
二、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品格养成经典诵读是我校的特色教学之一。
我们以《弟子规》、《论语》、《大学》、《道德经》以及浅显的唐诗宋词为根本,自编成校本教材《书香》,组织学生在晨读时间进行诵读。
我们在每学期设有诵读进度安排和学期抽查要求,并在学期考试语文试卷中占10%。
我校在金昌市文明办举办的经典诵读比赛中荣获3次一等奖。
教育应该追求什么
教育应该追求什么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
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叶澜教授说:“教育是直面人的生命、通过人的生命、为了人的生命质量的提高而进行的社会活动,是以人为本的社会中最体现生命关怀的一种事业。
”只有回归生命,才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与力量;只有追求真实的生命成长,才能发现学校教育所蕴含的生命资源。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体验和力量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天赋,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
换言之,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一句话,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
教育是以爱育爱,要以真诚之心和执著之情,轻轻拂去蒙在人心上的灰尘,慢慢融解人心灵的防御之壳,重新唤醒人内心深处爱的本能与品质,让心在爱与被爱中变得柔软而温暖,倾听并尊重内心真实的声音,让生命也因此鲜活起来。
真正的爱除了温暖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给人以生长的力量,包括在面对困境、失败和挫折时顽强生长的力量,也包括在面临顺境、成绩和赞扬声时健康生长的力量。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快乐和幸福是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
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教育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
生命力及其蕴含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
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负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很多成人都是在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时,才开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也才开始反思自己生命的成长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注生命成长,享受快乐幸福
教育的本体是人,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成长。
这是教育的根,是教育的本性。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体验和力量
教育不仅仅是捧上一张张重点学校的录取通知书,而是捧出一个个有鲜明个性的活生生的人;教育不仅仅是追求百分之多少的升学率,而是追求每一个学生的生动、活泼、主动的发展;教育不仅仅是汇报时的总结、评比时的数据,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度的生命历程、共创的人生体验。
教育是生命与生命交流的过程,也是生命自主、能动发展的过程。
从这一高度出发,教育就是要保护人的天赋,保护人的自主意识,保护人的创造个性,保护人的完整人格。
换言之,教育应依据人的生命特征,遵循人的生命发展的规律和原则,促使人的生命走向更加和谐与无限的境界,一句话,教育要引导人的生命进入实践、创造、发展的新天地。
教育是以爱育爱,要以真诚之心和执著之情,轻轻拂去蒙在人心上的灰尘,慢慢融解人心灵的防御之壳,重新唤醒人内心深处爱的本能与品质,让心在爱与被爱中变得柔软而温暖,倾听并尊重内心真实的声音,让生命也因此鲜活起来。
真正的爱除了温暖之外,还有一个最重要的特征:给人以生长的力量,包括在面对困境、失败和挫折时顽强生长的力量,也包括在面临顺境、成绩和赞扬声时健康生长的力量。
教育应该追求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
快乐和幸福是生命成长的终极追求。
教育就是让学校里的教师和学生因教育而更加快乐、幸福地生活。
生命力及其蕴含的人格魅力是人的精神长相。
教师的使命,是激励学生对自己的精神状态负责任。
教育的目的,是去掉人身上可能沾染的各种污秽、猥琐之气,培育人身上的精神种子,让人可以呼吸高山空气,让人可以扬眉吐气。
很多成人都是在面对成长中的孩子时,才开始领悟到生命成长的快乐和幸福,也才开始反思自己生命的成长过程。
很多教师都有这样的感觉:看到学生如同花蕾般,在自己每天用心的呵护、浇灌中一点点舒展开来,我们会感受到生命的奇妙和美好;而当面对学生成长中丰富多彩的表现时,多愁善感的我们也会禁不住
常常联想到自己小时候的样子,把多年深藏在心的那些点点滴滴翻出来细细品味。
做教师,最重要的并不是教给学生多少知识,而是激发出学生生命成长中的自尊自信、自立自强、自爱自省的精神。
教育,请让学生享受丰富多彩的生命成长之精神快乐与幸福吧。
因为我们相信:唯有这种快乐与幸福是持久而永恒的,是奠定人的生命基础和精神健康的源泉。
成为一个有活力并且快乐幸福的人,这就是教育对教师和学生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