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法国学派是比较文学学科史上最早形成的一个学派,也是影响最大的学派之一。其主要代表人物有维尔曼、戴克斯特、巴登斯贝尔、梵·第根、卡雷和基亚等。法国学派的比较文学研究是在进化论和实证主义思想指导下发展起来的。他们着重研究各国文学的联系,用确凿的事实证明各国文学之间影响与被影响的关系,使比较文学的国别文学和民族文学中分离出来,成为一门研究国际间文学交流、影响与融合的独立学科。但由于法国学派只注重事实的考据,崇尚实证,而且将文学比较的范围仅仅集中在以法国文学为中心的欧洲,而缺乏更为广泛的视野和对文学的美学规律的关注,受到了后来的美国学派为主的比较文学研究新学派的攻击与批评。
11、意象研究
意象研究是指对不同民族文学中具有某种特殊文化意蕴和文学意味的物象的研究。它常常是一些自然现象或物质客体,如日月星辰、山石云泉等;也可能是一些动植物,如梅兰竹菊、狐狸、狮子等等,还可能是想象性的神话传说中事物,如妖魔鬼怪,神灯宝石等等。
12、题材
一般文学理论研究中的题材是指作家在观察体验生活的过程中,在掌握大量素材的基础上形成的,根据一定创作意图进行选择和虚构,从而进入文学作品的一定的人物、事件和生活现象。主题学中的题材概念与之不同,伊丽莎白·弗伦泽尔认为,题材就是“一个存在于这一作品之前轮廓清晰的故事脉络,一个‘情节’,它是一种内在或外在的经验,一个当代故事中的报导,一个历史的、神话的或者宗教的动作,一部由另外一作家加工了的作品,或者甚至是一件想象的产物,用文学方式进行了处理。”
13、比较诗学
比较诗学就是对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国家的文学理论、文学观念、文学思想进行比较研究。
14、跨学科研究
跨学科研究又称“交叉研究”、“科技整合”、“跨类研究”等。跨学科研究主要探讨文学与其他艺术门类(如美术、音乐、雕塑、影视、建筑等),文学与文人社会科学(如哲学、心理学、历史学、宗教、语言学等),文学与自然科学之间的关系,它是沟通文学与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以及其他艺术门类联系的良好途径。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1.单项影响:一国文学单方面接受别国文学的影响,而没有或不可能产生反影响的现象就是单项影响。
2.接受研究:接受研究不仅把一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对外民族的影响作为研究重点,而且同样把本民族对外民族文学的接受作为研究重点。
3.中国学派:中国开始的以东方文学为基础的中西文学的比较研究和东西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在形成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学术流派,这就是中国学派。
4.比较文学:比较文学就是把不同国家的文学拿来加以比较—季羡林;“国际文学关系史”—法5.法国学派:法国是举世公认的比较文学发源地,法国学者认为。
比较文学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6.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多民族的国家中,那些保持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传统与民族语言文学的民族,他们所保留下来的具有本民族特性的书面与口头文学。
7.影响:“影响”包容着一种特殊的涵义,美国学者奥尔德里奇认为,“影响”是存在于某一作家作品中的东西如果这个作家没有读过谋个前辈作家的作品,这种东西是不会存在的,8.流传学:流传学是以放送者为研究起点以接受者为研究终点探求一件作品,一位作家,一种文体,一种国别的文学在国外的成就,声誉,反响的学问,9.总体文学:又称一般文学,指为了找出具有普遍性规律,对所有的文学现象所进行的全面、综合的研究。
10.影响研究:影响研究把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包括作品、作家、文学思潮的相互作用,相互联系为研究中心,它是法国学派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
11.媒介学:媒介学是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语言文字之间,产生影响这一事实联系的具体途径方法,手段及其因果规律的学问。
12.主题学:主题学研究同一主题及其相关因素在不同民族或国家文学中表现形式或被处理的方式,并进一步辨析,阐发这所以产生不同点的那些民族或国家的文化背景道德观念,审美情趣等方面的异同。
13.正影响:一个民族在政治,经济和文化诸方面都较为先进发达,因而其文化、文学有能力远高于其他民族,并给予其广泛和深刻的影响,它并未因自己的优势而拒绝接受和吸收其他的民族的文化、文学方面的影响,称为正影响。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目标1.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比较文学与文学比较的联系与区别是什么?3.比较文学在未来世界文学的发展中的作用是什么?文化冲突中的沟通作用;文学交流中的桥梁作用;探讨总体文学中的世界文学比较文学的历史与现状4.作为一门学科,比较文学诞生的时间和标志是什么?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标志: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等学校的课堂;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5.简述1895年教堂会议对比较文学发展的影响。
1958年9月,国际比较文学协会在美国的北卡罗来州教堂山举行第二届年会,中心议题是欧美文学关系。
美籍捷克裔学者,时任耶鲁大学教授的韦勒克在会上做了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书面发言,即所谓美国学派挑战性的宣言。
阐述了美国学派的观点,对传统的比较文学观点进行了批评,从而引起了国际上历时十余年的辩论,导致比较文学在理论上更趋成熟,促进了学科的健康发展。
教堂山会议成为比较文学发展史的一个转折点。
法美两国学者的争论促使他们各自检讨和修正自己的观点,从而出现了双方互相吸收、取长补短的局面。
于是,比较文学理论更趋成熟,这一学科也获得了新的活力。
它面对全球各民族的文学,即可以探索国家的影响和联系,又可以研究它的内在价值;既有考证和比较,又有综合和评价;既重视科学性;又重视美学性;既有文学范围内的比较研究;又有超越学科界限的、对文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的比较研究。
6.20世纪以后,比较文学经历了哪三次世界冲击,对比较文学的发展产生了哪些影响?第一股潮流是所谓理论大潮。
比较文学
一、“比较文学”名词的由来.1.1825年,诺埃尔、拉普拉斯(法),从法语、英语、意大利语和拉丁语的文学中选出一部分作品,编成《比较文学教程》,首次使用这一词语。
2.1827年,维耶曼(法国比较文学之父)在巴黎大学开设一系列讲座时,多次使用到“比较文学”这一术语。
3.1848年,马修·阿诺德(英),从法语中引进这一术语,创造出英文的“比较文学”。
4.1886年,波斯奈特(英)的专著《比较文学》出版,这是世界上第一本比较文学专著,标志着“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开始。
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三、比较文学产生的纷争.1.法国学派——讲究“科学性”——实证影响研究,是不比较的比较文学。
2.美国学派——文学性和美学性——平行研究。
四、比较文学的发展.1.1887年,科赫(德)创办第一份《比较文学杂志》。
2.1897年,戴克斯特(法)在里昂大学,开设第一个比较文学讲座。
3.1900年,巴黎召开国际性文学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历史”正式列入议题并讨论;同年,贝茨(法)编订了《比较文学书目》。
4.1904年,黄人(笔名)将“比较文学”引入中国,至1931年中国正式接触比较文学。
五、比较文学的特点.1.跨越性。
2.比较性3.文学性。
4.开放性。
5.理论性。
六、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是跨国家、跨文明、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涵盖三种类型:事实关系、价值关系和交叉关系。
七、比较文学研究的意义作用.1.开拓了文学研究的新天地、新视野,可获得有别于国别文学的新认识,(是对传统学科的补充和发展。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变异性、类同性、异质性和互补性。
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的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作为一门学科,在19世纪30年代即已萌芽,七八十年代正式产生,正式诞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在至90年代。
格义:即佛教格义,中国比较文学的第一阶段,即它的萌生阶段是在佛教传入中土之后的西晋时期,当时佛教产生的一种称为“格义”的研究法,是中国比较文学的渊源,即用汉学来解释比附外来文学,是“阐释研究”的最初形态。
文化过滤:是研究跨异质文明下的文学文本事实上的把握与接受方式,它是促成文学文本发生变异的关键。
文化过滤指文学交流中接受者的不同文化背景和文化传统对交流信息的选择、改造、移植、渗透作用。
也是一种文化对另一种文化发生影响时,由于接收方的创造性接受而形成的对影响的反作用。
文学误读:“误读”概念由美国文艺理论家哈罗德布鲁姆在其所著《影响的焦虑》1975中论诗时提出。
在他看来,任何阅读都是一种“误读”的批评,一部文学史即本文间性的关系史,也就是前辈的压抑和后辈以“误读”逃避压抑的相互作用史。
源于接受者或接受者文化对放送者文化的渗透、修正与筛选,亦即文化过滤,从而造成影响误差,形成误读。
文学误读本来是阅读学中的概念,指偏离阅读对象本身的意思和内容的阅读。
过去常用来指称不正确的阅读,误差性阅读或阅读理解错误。
比较文学中指文学作品在传播和接受过程中发送者文化的损耗和接受者文化的渗透而形成的误差。
流传学:就是从给予影响的放送者出发,去研究作为终点的接受的情况,包括文学流派、文艺潮流、作家及文本等在他国的际遇、影响及被接受的情况。
框范:指作品中展示的某种特定的空间或环境,如经典文学作品中所描写的风物、背景、社会环境等常常形成一种“框范”,对后世文学产生广泛的影响。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简答
绪论常见问题1、比较文学的定义是什么?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简要谈谈比较文学的可比性。
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是比较文学得以存在的立身之本,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同源性。
在以同源性为突出特征的影响研究的可比性中,影响的种类、影响的途径和接受的实证性方式就成为法国学派比较文学具体的研究内容。
除此以外的一切比较文学研究,由于缺乏同源性,法国学派均否认其属于比较文学。
由于在法国学派那里可比性已被人为限制到很小的领域内,显而易见,这并不是比较文学可比性的全部。
(2)、变异性。
出自同源的文学在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的传播与交流中,在语言翻译层面、文学形象层面、文学文本层面、文化层面产生了文化过滤、误读与“创造性叛逆”,产生了形象的变异与接受的变异,甚至发生“他国化”式的蜕变,这些都是变异学关注的要点,在这里,差异性成为可比性的核心内容。
(3)、类同性。
比较文学发展到以平行研究为特征的美国学派时,影响研究的束缚便得以突破。
可比性的内容得到进一步拓展,类同性和综合性作为平行研究可比性的特征凸现出来。
平行研究的对象是彼此毫无直接影响和亲缘联系的不同国家或民族间的文学。
因此,类同性所指的是没有任何关联的不同国家的文学之间在风格、结构、内容、形式、流派、情节、技巧、手法、情调、形象、主题、思潮乃至文学规律等方面所表现出的相似和契合之处。
而综合性则是立足于文学,以文学与其他学科进行跨学科比较的一种交叉关系。
因此,平行研究的可比性就在于类同性与综合性。
(4)、异质性与互补性异质性与互补性的可比性主要是从跨文明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的角度来说的,因为,法、美学派均属于同一欧洲文化体系的比较文学学科理论,而随着比较文学发展到以跨文明研究为基本特征的第三阶段,异质性作为比较文学的可比性又凸现出来。
比较文学的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a 比较文学:是一门运用比较方法研究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文学以及文学和其他艺术形式、其他意识形态之间关系的独立学科,它是文学研究的一支。
b比较文学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它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线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陈惇刘象愚c比较文学的定义: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2、平行研究:就是将那些相似、类似的、卓然可比但是没有直接关系的两个或几个民族的文学,两个或几个民族的作家作品加以比较,研究其同异,并找出有益的结论。
3、影响研究:主要研究民族与民族文学之间的直接影响和实是联系,既要研究实施以影响的民族的作家、作品,又要研究接受影响的民族作家、作品,还要研究产生影响的过程、途径、媒介的手段。
4、渊源学:从接受者(终点)出发,溯源而上,去寻找影响源,确认放送点。
注重资料证据的搜集、整理和考核,是一种以考据为主的实证研究。
誉舆学:以研究放送效果为主的研究。
流传学:以研究放送起点(放送者)和终点(接受者)的内在联系,以寻找终点为目的的研究。
5、可比性:是指比较对象间具有某种可作比较的基础,即文学现象的同与异,只有那些同时具备相同或相异两重关系的文学现象才具有可比的价值,才可能探索出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美学本质。
6、平行研究回现论:(俄比较文学家维谢洛夫斯基提出),它认为在社会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在他们的历史文化环境,不同民族的文学会出现重合和类似现象,这种重合或类似自成系统,不必考虑年代、地域或环境、影响等。
比较文学
比较文学原理一.比较文学的名称:1.名称释义:1934年傅东华依照法文本译出了“比较文学”《比较文学简史》2.“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而是比较性的文学研究,是联系性地看不同国家的文学,并不是比较高低和区别,这里的“比较”是比较意识,比较思维,重在联系地看问题3.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
(1)为什么说比较文学不是文学比较?(2)比较文学的定义二.比较文学的定义(法国学派一直占主导,1958年后美国学者后来居上)1.国外定义:(1)卡雷: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跨国度的精神交往与事实联系。
★对文学的研究可以分为三类:从历史的角度、宏观的整体的角度为“文学史”。
从批评的角度、微观的具体的角度为“文学批评”。
从理论、哲学的角度为“文艺学”或“文学概论”。
★文学史又分为国别文学史和国际文学关系史两个部分,前者是研究本国的文学,后者是研究本国文学与外国文学关系。
所以卡雷所指的文学史一支就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2)基亚认为: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
法国学者认为,比较文学是两个国家以上文学现象的事实考证(实证法)(3)美国亨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国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与其他知识及信仰领域的关系。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因此与法国学派不同,美国学者则直接认为是文学史。
(4)1982年,法国学者布吕奈尔、毕修瓦和卢梭三人合著出版的《何为比较文学》一书中,将法国与美国相融合,形成新的理论。
见P60三.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事实联系。
2.美学价值。
3.学科交叉关系。
※比较文学的定义应当包括文学的属性,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比较文学的价值。
见P9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形成和发展第一节国外学科史一.学科形成的背景:19世纪20年代萌芽--------19世纪70 、80年代成熟维尔曼----比较文学之父歌德-----1827年明确提出了“世界文学”这一概念,阅读中国小说,认为中国人没有强烈的情欲和飞腾动荡的诗兴。
比较文学的目的与意义
详细描述
比较文学最初的研究主要集中于欧洲各国文 学之间的相互影响,随着世界各地文化交流 的增多,研究范围逐渐扩展到包括非西方文 学在内的全球各地文学。如今,比较文学已 经成为一个多元化、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涉 及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多个领域,对
促进世界文化交流和理解具有重要意义。
CHAPTER 02
CHAPTER 05
比较文学的未来展望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
01
全球化背景下的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打破文化隔阂,促进不同 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02
在全球化的背景下,比较文学研究可以深入挖掘不同文化之间
的共同点和差异,增进文化间的相互认知和尊重。
比较文学研究有助于推动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交流与融合,促进
对世界文学发展的推动与影响
01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研究鼓励对不同文化和 文学传统的探索与创新,有助于 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和进步。
02
03
融合与借鉴
全球视野
通过比较不同文化和文学作品, 可以发现和借鉴其他文化的优秀 元素,促进文学的融合与发展。
比较文学培养了研究者的全球视 野,有助于将文学作品置于更广 阔的背景下进行研究和评价。
文学研究的新视角与方法
拓展文学研究的视
野
比较文学突破了单一文化或国别 的限制,从更广阔的视野来审视 和研究文学,为文学研究提供了 新的视角和方法。
丰富文学批评理论
比较文学借鉴和融合多种文化理 论和方法,为文学批评提供了更 丰富和多元的理论基础。
创新研究方法
比较文学鼓励跨学科的研究方法,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历史、哲学、 艺术等相结合,推动文学研究的 创新与发展。
比较文学的目的
跨文化理解与交流
比较文学
第一节文学关系研究一、比较文学的学科性质1、文学研究领域通常划分为三个方面:(1)文学理论;(2)文学批评;(3)文学史。
2、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文学研究出现了另一层面上的划分: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
(1)国别文学:研究一国本身的文学。
(2)总体文学:研究强调从多种文化的文学文本来研究某种共同的文学现象。
(3)比较文学:研究存在于不同文化中的不同文学之间的各种现象,以及其间的各种关系,是超越国界和语言界限的文学研究。
二、比较文学的性质1、比较文学不是简单的“文学”加“比较”。
2、比较的真谛——跨越与沟通。
3、比较文学是一种跨语言、跨民族、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4、“跨民族”是判断一项研究、一篇文章是不是属于比较文学的最基本标准。
总结:1、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即“三种关系”(材料事实关系、美学价值关系、学科交叉关系)。
2、比较文学研究的性质即“四个跨越”(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墙”的比喻)。
3、比较文学的“三个特性”(开放性:时间、空间、价值;宏观性:视野、胸怀、整体;文学性:首先是“艺术”与“形式”层面,而非“文化”、“历史”、“哲学”、“宗教”层面)强调以下八点:1、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精神是加强不同民族文学之间的精神沟通与平等对话;2、比较文学的核心概念是“多元视域”;3、比较文学研究的基础是“可比性”;4、比较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是文学关系;5、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是文学问题,离开文学问题则不是文学研究;6、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研究的方法;7、比较文学的基本目标之一是共同诗学的建立;8、比较文学的根本目的是世界各文明之间的沟通与对话,体现出一种新的人文精神,促进世界的和平与人类的共生与共存。
第二节比较文学的对象、体系与方法一、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1、跨越性: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
2、可比性:亲缘关系、类同关系、交叉关系。
3、文学性:比较文学必须以文学为中心,文学是比较文学的出发点和归宿。
什么是比较文学
什么是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一门独特的文学研究领域,旨在通过比较不同文化、不同国家或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来探讨其相似性和差异性,以揭示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共性。
在比较文学的视野下,文学作品不再被局限于特定的国家或地域,而是被看作全球文学传统中的一部分,反映出不同文化间的互动和交流。
比较文学主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1. 文学作品的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在全球范围内的共同主题和价值取向。
通过比较分析,人们可以了解不同文化之间的文学传统、美学观念和思想风格,从而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
2. 文学作品的时空比较除了跨文化比较,比较文学还致力于研究不同时代、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之间的相互关系。
人们可以通过比较分析不同时代的文学作品,揭示出文学在历史变迁中的发展演变和相似之处,发现文学作品在不同时代中的延续和转变。
3. 文学形式和风格的比较比较文学也涉及文学作品的形式和风格比较,如小说、诗歌、戏剧等不同文学体裁之间的异同。
通过比较分析文学作品的语言表达、叙事手法和艺术风格,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不同文学形式的特点和发展趋势,拓展自己的文学视野。
4. 文学理论和批评的比较在比较文学的研究领域中,人们还会对不同文学理论和文学批评方法进行比较和借鉴。
通过比较不同文学理论的观点和方法,人们可以寻找到更全面、更深入的文学研究路径,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不断发展和创新。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作为一门跨学科的研究领域,旨在促进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对话与交流,探索文学作品背后的文化、历史和思想内涵,为全球文学研究提供新的视角和方法。
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人们可以拓宽自己的文学视野,深化对文学作品的理解,推动文学研究领域的发展和繁荣。
第0讲:什么是比较文学
“18世纪至19世纪初期掀起的浪漫主义潮流,因
其国际性特征的缘由,形成了即使在研究一国文
学之际,也不能无视这同外国文学关系的风气。
这样,便催发了比较文学这门新兴学科的萌生。” (日本,大冢幸男)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学科最终诞 生于19世纪70年代末至90年代
(二)比较文学诞生的标志:
1.比较文学杂志的出现 *1877年匈牙利的梅茨尔创办《世界比较 文学》 *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 科赫创办《比 较文学杂志》,1901年又创办《比较文 学史研究》 2.比较文学理论著作的问世 *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持出版世界上 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
这一学科变成了更注重思想探索的文学,这与德国的学术
传统是密切相关的。
• 英语名称:Comparative Literature
1848年,英国批评家是马修· 阿诺德在一封私人信件中 从法语引进该术语,造出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 1886年,波斯奈特以此Comparative Literature为书 名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比较文学专著。
3. 比较文学作为一门正式的课程进入高校课堂
*1870年,俄国维谢洛夫斯基在彼得堡大学 开设总体文学讲座; *1871年意大利桑克蒂斯在那不勒斯主持比 较文学讲座; *同年,谢克福德在美国康奈尔大学开办 “总体文学与比较文学”讲座; *1892年,法国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 比较文学讲座。
4.比较文学学位论文与工具书的出现
现在,这一名称已在国际比较文学界成为通用术语, 不过,正如韦勒克所说:“这个词的英语名称,不可能 离开法语和德语中的类似名称而孤立地进行讨论。”
Part 1 Definitions by western scholars
比较文学-胡文慧
比较文学复习资料第一讲什么是比较文学一.比较文学与既往文学史的区别与联系区别:比较文学属于文学研究的范畴,对不同民族不同语言之间的作品研究。
不是单纯地研究一个作家在本民族的情况,而是把眼光投放在世界中。
联系:比较文学的研究对象离不开文学史中的作品。
二.比较文学研究对象的基本属性1.跨越性跨越性即跨国界(族界)、语言、文化、学科。
国别文学:研究一国之内的文学问题,是一切文学研究的基础和出发点。
如莎士比亚在英国的情况。
(墙内文学)民族文学:指的是在某个民族土壤上产生的具有自己独特的历史传统和民族特色的文学。
它受制于本民族的文化背景,由民族的政治、经济、心理、语言等条件所决定,同时也反映了本民族的审美心理和美学品格。
(一个国家内的文学)文学的民族特性具有相当的稳定性。
总体文学:又译“一般文学”,原意指文学的问题、原则、源流、运动等,是诗学和美学的总称,实际上就是文学理论、文学基本原理的研究,不过他要求从多国的文学现象中来探讨一般规律,探讨多国文学共有的事实,凡是超过两国之间的二元关系的问题,即属于总体文学。
世界文学:指的是人类文学将发展到一个新的理想的历史阶段。
各民族文学将成为人类的共有的精神财富,它们统一起来,构成一个伟大的绚丽多彩的综合体。
比较文学:研究两国之间的文学关系,是国内与国外一种或两种文学进行比较研究的文学,是跨越国家间的文学。
如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情况。
2.可比性比较文学≠文学比较比附:支离破碎的比较,没有文学实质的比较,只是偶然性、非本义行的东西,而没有纳入文化本质、文化内涵的东西。
因此,比较文学不等于文学比较,在比较时要做到透过现象看本质,要做到汇通,避免比附。
可比性要遵循的原则:①被比较的对象必须是同类的或相似的;②要把问题提到一定范围之内,即提出一定的标准,使不同类现象之间有个可比性。
3.文学性是比较文学研究的一个最根本的底线,离不开文学作品,以文学为根本。
比较文学与文化研究的关系:文化研究能促进比较文学发展,但比较文学也保持自身的独立性。
比较文学
1.什么是比较文学①是文学史的一支:它研究国际间的精神关系,研究拜伦和普希金、歌德和卡莱尔、司各特和维尼之间的事实联系(rapports defait),研究不同文学的作家之间的作品、灵感甚至生平方面的事实联系。
②它是超越一国范围之外的文学研究,并且研究文学和其它知识及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例如艺术(如绘画、雕刻、建筑、音乐)、哲学、历史、社会科学(如政治、经济、社会学)、自然科学、宗教等等。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文学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它表现领域的比较。
③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运用到文学创作方法,它是一种开放式的文学研究,具有宏观的视野和国际的角度,以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界限的各种文学关系为研究对象,在理论和方法上,具有比较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质言之,比较文学是一种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2.美国和法国学派的区别。
法国学派是第一个比较文学学派,形成于20世纪20年代,提倡一种以某种联系为基础的影响研究,也被称为“影响研究学派”。
这种方法是比较文学最早的研究方法,后来成为最主要的研究方法之一。
法国学派认为:比较学派的归属是“国际文学关系”,其研究对象与范围是不同民族文学和各国作家之间的关系;其研究方法是强调事实联系的实证主义方法。
影响研究的根源依据在于,各国文学的发展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的。
美国学派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其代表人物雷马克认为:比较文学是超出一个特定国家界限的文学研究,也是文学与其它知识和信仰领域之间的关系的研究,这些知识和信仰领域包括艺术、哲学、历史、社会科学、自然科学、宗教等。
简言之,比较文学是一国文学与另一国或多国文学的比较,是文学与人类其他表现领域的比较。
雷马克的定义包括两层意思:第一、比较文学是超出国界的文学研究;第二、比较文学是跨越学科文类的文学研究,这是“美国学派”与“法国学派”的最根本区别之所在。
前者是以文学为中心,后者则把文学消融在其中。
比较文学知识整理
第一章文学比较总论一、比较文学的定义:1、法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是国际文学关系史,是跨国文学影响关系,反对平行比较研究,以实证性影响研究为基本特征。
代表人物:卡雷基亚樊第根主张:反对平行研究;研究国际文学关系;研究文学的影响关系评价:彻底否定平行研究,显得比较狭隘;其口号让比较文学偏离了文学比较;潜藏着一种法国中心主义、欧洲中心主义的文化沙文主义倾向问题的原因分析:学界对比较文学学科合理性的质疑和挑战;法国学者对比较文学学科科学性的理性反思与追寻;法国中心主义导致了法国学派的学科理论特征2、美国学派定义:比较文学把一国文学同另一国文学或几国文学进行比较,把文学和人类所表达的其他领域相比较。
韦勒克的《比较文学危机》是美国学派的宣言代表人物:雷马克《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韦勒克《比较文学的名称与性质》、《比较文学的定义与功能》基本特征:重视“文学性”,重视作品的文学欣赏与美学分析;高扬无影响、无实证的平行研究;提倡跨国界、跨学科的比较研究不足之处:研究范围界限划分比较模糊;主观随意性大;过分强调文学的美学价值平行研究的背景分析:学科理论的纠缠;民族主义动机;文化软实力的原因3、比较文学定义:比较文学是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性文学比较研究,以同源性、类同性、异质性作为可比性的基础,即认同“求同”也强调“求异”,强调文学变异学研究核心理念:跨异质文明研究;文明变异学研究正式传入中国的标志:第一个是比较文学专著和论文的出现:1919年张锡深翻译日本学者本闻九雄的《文学研究法》;第二个是比较文学的讲座和课题的开设:1942年吴宓在东南大学开设的“中西诗之比较”等讲座(中国第一个比较文学的讲座)1979年钱钟书的《管锥编》出版,是中国比较文学的复苏标志;1985年中国比较文学文学会正式成立,《中国比较文学》杂志正是创刊,标志中国比较文学全面复兴。
代表人物:乐黛云《中西比较文学教程》曹顺庆:《比较文学教程》二、比较文学学科理论发展的历史比较文学发展阶段(涟漪式结构):欧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成形期;美洲阶段,比较文学的转型期;亚洲阶段,比较文学的拓展期。
比较文学名词解释(整理)
比较文学:比较文学是以世界性眼光和胸怀来从事不同国家、不同文明和不同学科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
它主要研究各种跨越中文学的同源性、类同性、变异性、异质性和互补性,以实证性影响研究、文学变异研究、平行研究和总体文学研究为基本方法论,其目的在于以世界性眼光来总结文学规律和文学审美特性,加强世界文学的相互了解与整合,推动世界文学的发展。
民族文学:民族文学是从一个民族共同的血缘观念来定义的文学,在这里族际语言与文化的个性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东方汉语比较文学景观下,民族文学这个概念的理论有效性大于国别文学。
对于从事比较文学研究的学者来说,必须要拥有两种、两种以上很好的民族文学基础及其相对应的语言能力。
国别文学:国别文学是以一个国家共同的政治地域观念所定义的文学现象,如中国文学、日本文学、英国文学、美国文学等等。
从这个概念使用的心理习惯上可以见出,这一概念的汉语使用者习惯于国内学术界以国家的政治地域性来区别文学的学科界限。
在单一民族构成的国家中,国别文学就是民族文学,民族文学就是国别文学,可以互为指称,如英国文学、法国文学,在这里,民族、语言、文化与国家这四个概念是整合在一条意义链上成立的。
总体文学:总体文学是以三种以上的民族文学或国别文学为研究客体,并且这一研究客体在历史短期的共时性上表现为在多种民族与多种国家所形成的共同文学思潮与共同文学流派,这些共同的文学思潮与共同的文学流派在空间上的伸展、在地理上的扩张,已从纯粹的文学作品层面整合、升华到文学理论、文学批评、诗学与美学的高度被研究,这就是总体文学。
“总体文学”是由“世界文学”这一概念发展而来的。
对“世界文学”有如下三种理解:一、世界文学指世界各国各民族文学的总和;二、世界文学是指那些超越民族、时代的,广为流传的世界经典作品;三、它指代了以世界性的眼光和胸怀对不同国家、不同文明之间的跨越式文学比较研究所产生的成果。
目前,学界对第三种理解比较认同。
这种理解,已较接近“总体文学”的概念。
比较文学
第一章:比较文学的定义和功能1、比较文学的定义:①性质:是文学研究的一支,是一门独立的学科②研究对象:跨民族、跨语言、跨文化和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③研究理论和方法:具有比较自觉的自觉意识和兼容并包的特色。
④特征:开放性、宏观性2、比较文学三派及其观点、代表人物代表作在20世纪50年代,法美两派论战法国学派:主张影响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史的一支,偏重于从文学史的角度给比较文学下定义。
②研究国际间、跨民族、跨语言、跨国界的作家与作品间相互影响的文体史实。
(就是探求不同民族不同国家文学之间的影响,寻找一种文学现象的渊源和亲缘关系。
)③强调事实联系的实据考证的方法。
④观点不足:拒绝把美学作为方法论带入比较文学研究,研究视域较小⑤法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巴尔登斯伯格: 法国派第一位代表人物,作品《歌德在法国》《文学史研究》《巴尔扎克作品中的外国倾向》;b梵第根:法国第一个系统、全面阐述法国学派的观点,作品《比较文学论》(1937戴望舒中译本)c卡雷和基亚:继承和发展梵第根的理论并确立法国学派体系,卡雷代表作《歌德在英国》基亚代表作《比较文学》⑥优点:1)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建立和发展作出了开创性的重大贡献。
2)严谨的定义,材料的确凿,为比较文学学科的地位,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建立了严密的方法体系。
3)影响研究仍是今天比较文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美国学派:主张平行研究。
①比较文学是文学研究,指向文学批评和文学理论,②研究范围是超一国范围之内的,多国的③采用大规模结合比较和审美批评的方法,进行无事实联系的文学关系的研究④把比较文学研究的界限延展到其他相关的学科去,提出跨学科的研究。
(与法最大不同:跨学科)⑤美国派代表人物及其作品:a韦勒克《文学理论》(与沃伦合著)、《比较文学的概念》、《比较文学的名称和实质》,教堂山会议上宣读了一篇题为《比较文学的危机》的论文,揭开两个学派论战,被看做美国学派的宣言。
教堂山会议是比较文学发展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什么是比较文学
CREATE TOGETHER
DOCS
谢谢观看
THANK YOU FOR WATCHING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与社会研究
比较文学的文化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因素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价值观、信仰、习俗等 • 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比较文学的社会研究关注文学作品与社会现象的关联
• 通过分析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现象与社会政治、经济、历史等方面的关系 • 社会研究有助于揭示文学的社会性和时代性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多元文化主义教育的理念和方法
比较文学在文学批评与创作中的启示作用
比较文学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水平
• 通过对比分析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探讨文学的 共性和差异 • 有助于提高文学批评的深度和广度
比较文学有助于推动文学创作的发展
• 通过学习比较文学,作家可以从中获得创作灵感,提高 作品的艺术水平和思想深度 • 有助于推动文学的创新S SMART CREATE
什么是比较文学
01
比较文学的定义与渊源
比较文学的定义及发展历程
• 比较文学是一种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文学现象的学科 • 通过对比分析,探讨文学的共同规律和特性 • 发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 早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文学作品的主题和形式
• 通过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现象,探讨文学的跨文化性和文化交融 • 跨文化研究有助于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跨学科研究是比较文学的另一个重要方向
• 将文学与其他学科(如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相结合,探讨文学的多元性和综 合性 • 跨学科研究有助于拓展比较文学的研究视野和方法
03
比较文学的研究方法与应用
比较文学 百度百科
比较文学1概述比较文学指的是跨文化与跨学科的文学研究。
比较文学是一种文学研究,它首先要求研究在不同文化和不同学科中人与人通过文学进行沟通的种种历史、现状和可能。
它致力于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理解并希望相互怀有真诚的尊重和宽容。
[1]比较文学(comparative literature)一词最早出现于法国学者诺埃尔和拉普拉斯合编的《比较文学教程》(1816)中,但该著作未涉及它的方法与理论。
使这一术语得以流行的,是法国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批评家维尔曼(1790~1870)。
他于1827年在巴黎大学开设了“18世纪法国作家对外国文学和欧洲思想的影响”的讲座,并于两年后将讲稿整理,以《18世纪法国文学综览》的书名出版。
在讲课和著述中,维尔曼多次使用“比较文学”、“比较历史”等词语,并从理论和实践上为比较文学提供了范例。
1838年,他在出版其讲稿的第三卷序言中正式使用了“比较文学”这个专门术语,后人因此尊他为“比较文学之父”。
2发展19 世纪70年代后,比较文学在欧美各国有了很大发展,其中心在法国。
1931年法国保罗·梵·第根的著作《比较文学论》,第一次全面总结了近百年来比较文学发展的理论和历史,主张把文学研究划分为国别文学、比较文学、总体文学三大范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美国成为比较文学研究的中心。
1952 年《比较文学与总体文学年鉴》在美国创刊,按年总结比较文学发展的成绩与问题。
3分类比较文学研究,不同国家的学者强调的侧重点各有不同:以第根、伽列等为代表的法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影响研究,以韦勒克为代表的美国学者强调不同民族文学的平行研究,以阿历克谢耶夫和日尔蒙斯基为代表的俄罗斯学者则认为影响研究和平行研究不可分,应该同时并重。
在中国,鲁迅、茅盾、郭沫若等曾广泛比较研究过各国文学的发展,如鲁迅的《摩罗诗力说》、茅盾的《俄国近代文学杂谈》等。
20世纪30年代中国开始介绍外国比较文学的历史和理论。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
比较文学比较方法比较文学,顾名思义,就是将不同文学作品进行比较的研究方法。
它主要研究的是不同文学作品之间的异同,探究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
比较文学可以增进对不同文化和文化交流的理解,可以深化人们对文学各个方面的认识和研究,还可以拓宽学者们的研究视野。
比较文学的方法有很多,以下是其中的几种:第一种,文本比较法。
文本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研究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方法。
它通过对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进行类比分析,比较它们的语言、形式、结构、主题等方面的异同,从而找出它们之间的共性和差异,研究文学的发展演变。
文本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一个是内部比较,即比较同一作者或同一文学流派的作品;另一个是外部比较,即比较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地域、不同语言的作品。
第二种,历史比较法。
历史比较法是通过比较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社会、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变化与发展。
历史比较法可以分为两个方向:一是比较不同国家、不同地域的文学作品,研究不同文化之间的异同;二是比较同一国家、同一地域不同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研究历史的变化对文学的影响。
第三种,文化比较法。
文化比较法是比较文学的一种高级形式,它通过比较不同文化的文学作品,研究文化间的异同。
文化比较法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比较同一文学类型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作品,例如比较东方与西方的诗歌作品;另一种是比较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在不同文化中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种,传统比较法。
传统比较法是比较文学发展的原始方法,它主要采用质的和形式上的比较,比较同一文学类型或不同文学类型的作品,分析它们之间的相似点和不同点,并探讨它们的发展历程和演化趋势。
综上所述,比较文学是一种综合性的文学研究方法,它可以从多个层面和角度研究文学作品之间的联系和发展趋向,扩大研究者的视野和深化对文学的认识。
而不同的比较文学方法则可以在不同的层面和方向上展开研究,为文学的研究提供多种视角和思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比较文学的定义、为什么难以定义?定义:比较文学是兴起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文学研究的一个分支。
它是历史地比较研究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之间相互作用的过程,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以及其他意识形态相互关系的学科。
困难:1、“比较”与“文学”词语搭配不当所引起的名实不符的现象;2、作为“方法”的“比较”与“比较文学”学科性质之间存在差异。
3、“文学比较”是比较文学学科名实不符现象的表现形态。
4、在于它发展的过程中的动态性,由于比较文学对象和方法的开放性,使任何对它的概括都力不从心。
二、比较文学的可比性:指的是在跨国家、跨学科和跨文明的比较文学研究中寻求同的的学理依据,是比较文学研究赖以存在的逻辑上的可能性,总体而言,比较文学的可比性由三个条件组成:文学性、跨越性、相容性。
三、美国学派:美国学派是对于法国学派的挑战中崛起的,代表人物有韦勒克、雷马克、奥尔德里奇等,要求比较文学要注意文学内部联系,注意文学的美学涵义和文学批评的美学原则,强调平行研究,认为跨学科研究具有重大意义。
四、平行研究:指用逻辑推理的方式对相互间没有直接关联的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民族文学的研究,从各角度、各方面对不同民族的文学加以研究,同时研究注重对象的文学性,注重比较不同民族文学的主题、题材、问题类别、人物形象、风格特点等文本因素。
但是存在着对研究对象的选择缺乏严格的限定,甚至使其研究范围大得无法为一个学科所容纳,另外,平行研究另一个问题是如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的异质性问题。
五、法国学派;最早出现的比较文学学派,代表人物有:巴尔登斯伯格、梵·第根、基亚、卡雷。
法国学派将比较文学作为一种文学史来研究,注重各国作家及作品之间确实存在的事实联系,强调影响研究,它不作美学上的解释。
证明了比较文学的科学价值,并为其奠定了件事的基础,是比较文学成为一门真正独立的学科,同时也确立了它在学术界的地位。
六、影响研究:指以历史方法处理不同民族文学间存在的实际联系的研究,它的根基在于各民族文学的相互接触和交流,强调实证和事实联系。
但是影响研究忽略了作品的整体性和作家的创作个性,忽略了美学分析;由于强调实证,使其范围受到限制,基本局限在欧洲各国之间,并且无法研究和总结文学的普遍规律。
七、中国比较文学研究的特点:1、兼收并蓄:主要建立在对外国比较文学理论的接受上;2、双向阐发:不仅用西方的文学理论来阐发中国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中国文学理论阐发西方的文学理论和文学作品;3、跨文明研究:促进异质文化的沟通和对话成为中国比较文学的重要使命。
但是缺少自身原创性的理论建构。
八、比较文学的建立标志:1、著作:1886年英国学者波斯奈特出版了世界第一部比较文学理论专著《比较文学》;2、教席:1897年法国学者戴克斯特在里昂大学创办了比较文学讲座《文艺复兴以来日耳曼民族文学对法国文学的影响》;3、刊物:1887年德国学者马克斯·科赫创办了《比较文学杂志》,1901年创办了《比较文学史研究》;4、学位:1895年戴克斯特完成了法国第一部科学性质的比较文学专著、比较文学学位论文《让·雅克·卢梭与世界主义的起源》,贝茨完成博士论文《海涅在法国》,随后完成《比较文学目录初稿》;5、国际会议:1900年在巴黎召开的国际性学术会议把“各国文学的比较研究”正式列入议题,表明世界文坛对比较文学的承认。
九、跨学科研究:比较文学的跨学科研究着眼于文学与它外部的联系,把文学与人类的其他知识领域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作为两个比较极,研究它们之间的种种联系,包括它们之间相互区别相互渗透的关系、相互印证相互阐发的关系、相互对立相互促进的关系等,然而依然以文学为中心,目的是进一步揭示文学的特性与功能。
十、比较文学受到的挑战:1、比较文学“理论化”:负面影响是忽视了对文学作品的研究;2、东西比较文学的兴起:以往仅局限于西方世界,打破了“欧洲中心论”;3、“文化研究”的热潮:冲击甚至吞并比较文学研究,使比较文学丧失其文学性。
十一、比较文学研究对象、三个关系:比较文学研究的对象是跨民族、跨语言、跨学科的各种文学关系。
大致包括:1、亲缘关系:指实际存在于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之间的互相影响、互相联系;2、类同关系:在两个或多个民族文学中有些文学现象虽然没有事实联系。
不存在亲缘关系,但一定意义上具有相似之处,其相异和相同都具有某种可比性;3、交叉关系:指文学与其他学科之间存在的相互孕育、相互阐发、相互影响、相互借鉴、相互渗透的关系。
十二、比较文学的研究立场:1、世界主义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达到文化整合,追求天下大同;2、民族主义立场或本土立场,即通过比较文学的研究,认识和坚持本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差异,推动本民族文学的发展。
十三、开放的民族主义的特点:1、坚持民族的差异性:抵制同质性、单一性,警惕用全球性话语取代地方话语,这是开放的民族主义的重要特征,要立足本土文化,坚持本民族文化的独特发展;2、坚持开放、对话的态度:要求以宽容的精神、多远的价值观、对话的姿态踏踏实实地洗手一切先进文化的精华。
十四、流传学的定义和特点:定义:流传学研究作家作品或一国文学在外国的成就、命运和影响,这种研究是从放送者出发研究接受者的,是一种从源到流的探寻。
特点:从放送者出发,表现为研究方法具有实证性,研究对象是文学关系,首先研究的“文学关系”是多元文学关系,其次这种关系只有建立在事实性的基础上才能成立,再者,强调一种历史意识,既注意文学现象、观念、作品、文类的纵向发展、流变,又要注意这种传承流变与横向的各种关系。
十五、流传的方式:1、直线式或辐射式流传:一国作者A对另一国作者B或C等人的直接影响,同时还对第三国以上的国度的作家产生影响,包括:个体对个体、个体对群体、群体对个体、群体对群体;2、交叉式流传:作者A从本国作者B那里受到他国作者C的影响,同时又促进他再度直接从C那里寻求不被B接受的影响,这是,他国作者C就对本国作者A、B祈祷了双重影响,或者,作者A从第三国作者C那里接受到第二国作者B的影响,他又直接从第二国的B哪里寻求被第三国C忽视或不接纳的影响,这样第二国作者B就对A、C造成双重影响;3、循环式流传:作品A传到别国被别国作者改编移植为B在别国流传,尔后作品B又被移植回到它母本的故乡,这种异质文化的跨文化研究最具比较文学的意义。
十六、变异现象的原因:1、从放送者的角度看,放送者本身的丰富性提供了变异的基础,使其在流传中能过呈现不同的面目;2、媒介对于流传的变异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由于受到各种限制,媒体的承担者接触到的作品不是放送国最优秀的,因此未能反映出放送国的文学和理论成就,或者介绍者主观介绍,译者误译作品等,都容易造成文化和文学交流上的偏差;3、接受国在地里、历史、经济、制度、习俗等文化背景和思维方式上与放送国之间的差异是变异产生的根本原因。
十七、渊源学的定义:又称源流学或源泉学,研究文学作品中主题、题材、人物、情节、语言、风格等因素的来源,换句话说,即考察作家作品所吸收和改造的外来因素。
这种研究是以影响的接受者为基点探讨放送者的溯源研究,其目的是揭示出一定的因果关系。
十八、渊源学与流传学的区别:流传学研究的起点是明确的,它的落脚点在“放送者”对“接受者”的影响,渊源学研究却是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其终点是明确的,但是它所受影响的发送点——或者说影响的源头是不明确的,需要研究者给以考证和追溯。
十九、渊源的来源方式、研究方法:来源方式:1、口传的渊源:是一宗不曾见诸文字的故事、谈话或奇闻轶事等,它为某一作家的创作提供了题材,甚至成为其全部著作的基础;2、印象的渊源:指作家在旅行中所看到和所感受到的异国印象,勾起创作的情感和思想,使作品有了异域的色彩、气氛和印象;3、笔述的渊源:是一种见诸文字的渊源,它表明作者从何处撷取了自己的写作思想、写作风格等。
研究方法:1、孤立的渊源(直线的渊源):指直接从一部作品中找到另一国文学作品的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以是题材、思想,也可以是情节或细节;2、集体的渊源(圆形的渊源):是指一个作家不只受到一个作家或一国文学的影响,而是受到众多外国作家作品的影响,换句话说,是以一个作家为中心点,探讨他所受益的众多外国文学。
二十、渊源学的研究内容:1、思想与人格的渊源:气质是含蓄而微妙的,而接受者又往往将其加以改造,所以不容易为人察觉,从事人格方面研究常常要涉及到心理学、哲学、宗教、伦理学等范畴,一个接触作家往往会从另一位作家的著作中吸取精华、受到启发并给一种流行的思想增添新的光彩,从而使这种思想在厚实的眼光中与自己的名字联系在一起;2、内容与题材的渊源:一个作家在作品在内容或题材上显示出于他国作品作品的渊源;3、艺术形式渊源:任何一种艺术手法的产生都不可能是凭空想象出来的,一种新的艺术手法或技巧总是有它特定的社会历史背景、文化渊源和思想根源的。
二十一、影响的焦虑:是由耶鲁大学教授哈罗德·布鲁姆首先提出的,原指文学传统对后辈作家的巨大影响,他所侧重的是纵向的承继关系,我们也可以把这一概念的外延加以扩大,用以指某种横向的、共时的影响。
二十二、创造性误读:指主题对于对象的有目的的选择,通过吸收和改造异文化中的某些因素,创造出一些新的形式。
是否产生新的因素是创造性误读和一般性误读的根本区别。
从积极的意义上看,东西方文化的沟通常常是在创造性的误读中实现的,各民族文化和文学的创新也是在一定程度上依赖于这种创造性的误读。
更多的创造性误读是一种视阈融合,即接受者与外来文学的同时改造,是在充分理解外来文学的基础上的贯通,它创造出来的是一种新质。
二十三、媒介学的定义:主要研究不同国家和民族的文学之间产生联系和影响的具体途径和手段,也就是说,它研究的重心是作品在交流中的“中间环节”,即研究一国文学是怎样传播到另一国去的。
二十四、媒介学的传播方式:1、改编:指按照一定原则对外国原著的内容和形式加以改写,使之更适合本国国情和读者的接受习惯;2、评介:指将一国文学写成评论或介绍文字,通过书报杂志让另一国的人们了解;3、借用与仿效:借用指作家对业已存在的故事、情节、时间,包括作家对前人的作品的再加工和重新处理,仿效指“出于某种艺术目的,作家的风格和内容表现出别的作家、别的作品,甚至某一时期的风格特征”;4、翻译:是各国间文学影响和交流的最直接、最普通的手段。
二十五、比较文学与翻译的关系:比较文学的翻译研究其实质是一宗文学研究,它并不局限于某些语言现象的理解与表达,也不参与评论其优劣,它把翻译中设计的语言现象作为文学研究的对象加以考察。
二十六、创造性叛逆:指的是译者、读者与接受环境在翻译(这里主要指文学翻译)与接收译作的过程中以本民族的语言为依托,使原作“本土化”,以适应本民族的文化传统、阅读习惯、艺术趣味、道德规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