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贬谪凄苦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专项训练知识点-+典型题附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小题。
九日水阁(宋)韩琦池馆隳摧古榭荒,此延嘉客会重阳。
虽惭老圃秋容淡,且看黄花晚节香。
酒味已醇新过熟,蟹螯先实不须霜。
年来饮兴衰难强,漫有高吟力尚狂。
【注释】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也就是传统的重阳节。
这一天既要登高怀远,也有以菊花配螃蟹的饮食习俗。
韩琦: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家、词人。
这首诗作于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秋。
诗人正在京中任右仆射,可谓官隆位显。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池馆”“古树”照应“水阁”,“重阳”照应“九日”。
B. 颔联两句对仗整,以“老圃”对“黄花”,“秋容”对“晚节”,“淡”对“香”。
这两句从正面写九日赏菊。
C. 颈联写新酿的美酒已经很熟,味道醇厚芬芳。
螃蟹早就长得肥嫩,不必再等秋日的寒霜。
D. 整首诗歌体现的并不是在秋色里持续的的消沉,而是在一片肃杀的秋景之中强调一种高洁的人品。
(2)这首诗塑造出了怎样的诗人形象?请结合全诗进行分析。
答案:A解析:(1)A(2)这首诗塑造了一个淡泊宁静、晚节弥坚、豪情满怀的诗人形象。
①首联两句写诗人住处的水阁古榭虽倾颓破败也不介意,还高兴地在那里宴请嘉宾欢度重阳,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这是从外在的表现来写的。
②颔联两句借赞颂重阳时节,菊花虽晚开而尤为芬芳,以“黄花晚节香”喻晚节可贵,要注重晚节。
这是从内在的精神实质来写。
③尾联两句写此时作者年事已高,然而他从心底里并不服老,自己酒量虽衰,诗情却不减当年的豪情逸兴。
【解析】【分析】(1)A项,“这首七言绝句首联两句很好地照应了标题”错误,“七绝”应为“七律”。
故选A。
(2)第一句写池馆园林荒凉的感觉,与第三句“秋容淡”相呼应。
第二句点出九日宴会之事,虽然池馆倾圮。
台榭荒芜,却有嘉客来助成重阳雅集,环境虽然荒僻,人的兴致却很高,表示诗人生活俭朴,不尚奢华。
2020高考语文二轮复习古典诗歌鉴赏 含解析
古典诗歌鉴赏——群诗通练群诗通练雁意象一、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归雁[唐]钱起①潇湘②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
二十五弦③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
注①钱起:浙江人,一直在长安做官。
②潇湘:泛指湖南地区。
相传湖南衡阳有回雁峰,北雁南飞至此而息,待来年春天再返回北方。
③二十五弦:屈原《楚辞·远游》有诗句“使湘灵鼓瑟兮,令海若舞冯夷”。
传说舜帝死后葬在苍梧山,其妃子因哀伤而投湘水自尽,变成湘水女神,常常在江边鼓瑟以寄托自己的哀思,其声凄凉哀怨。
1.联系诗句简答:诗人看见归雁产生了哪些想象与联想?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诗人由归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环境优美、水草丰盛的湘江,从湘江联想到湘江女神并想象了她在月夜下鼓瑟,由瑟声联想到凄凉哀怨的乡思,想象到大雁不忍再听下去,飞回北方。
2.诗人是通过哪些手法抒情的?请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①托物言志。
诗人着力塑造了多情善感又通晓音乐的大雁形象,写大雁听到悲凄的乐声而乡愁满怀、难以承受因而北归,以雁自喻,寄托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②用典抒情。
诗歌借助“回雁峰”的典故,询问大雁北归的原因,引出“湘灵鼓瑟”的典故,营造凄清的意境,委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羁旅思乡愁苦难耐之情。
③联想想象。
诗人由眼前的大雁联想到它们北归前的栖息地——湖南湘江,再联想到湘灵鼓瑟的神话,再把曲子同大雁归来相联系,借助丰富的想象,抒发了自己宦游他乡的羁旅思乡之情。
二、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宋]王安石[注]北去还为客,南来岂是归。
倦投空渚泊,饥帖冷云飞。
垣栅鸡长暖,沟池鹜自肥。
怜渠不如此,更堕野人机。
高考语文_二轮高频题型强化训练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新高考版)(解析版)
备战2021年高考二轮冲刺高频、高危题型强化训练卷第26题诗歌鉴赏之语言类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2题。
宿龙宫滩①韩愈浩浩复汤汤,滩声抑更扬。
奔流疑激电,惊浪似浮霜。
梦觉灯生晕,宵残②雨送凉。
如何连晓语,一半是思乡。
(注)①龙官滩:在广东省阳山县阳溪上。
公元803年,韩愈因直言进谏为权臣所谗,被贬为广东阳山县令;公元805年,遇大赦得以回归北上,途中写下了这首诗。
②宵残:天亮之前。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从触觉和听觉写阳溪之水,写出了滩水的浩渺和水声的时高时低。
B.颔联描绘江水奔流的景象,“疑”和“似”两字表现了诗人的心理感受。
C.诗歌前两联写龙宫滩之险奇,颈联则写诗人由眼前之景所触发的感情。
D.尾联写诗人梦醒之后与他人的谈话,直接表达了诗人强烈的思乡之情。
2.“宵残②雨送凉”中哪个字用得好,请结合诗意解析此字的含义。
【答案】1.A2.“凉”字好。
①指天亮之前天气之“凉”。
②诗人含冤遭贬,心情郁闷难消的“悲凉”。
③诗人幸遇大赦后心境的“凉爽”(爽快)。
【分析】1.A项,并非“触觉和听觉”,而是“视觉和听觉”。
“滩水的浩渺”是看到的,属于视觉。
故选A。
2.“宵残雨送凉”一句,天将破亮,可还是浙浙沥沥地下着小雨,微雨送来清新的凉爽。
这个“凉”字在此既是写实又是写感。
阳山是个山区,气候宜人,加之龙宫滩这个特殊之地,又是“宵残”之时,确实是个地道的“凉”。
再个是诗人含冤遭贬阳山一年之多,满腹的委屈和压抑,平时犹如一把无名之火,燃烧在心头,终焦躁不安。
今幸遏大赦,当然自觉自待,“凉”在心头了。
这一个“凉”字写活了诗人独享的快意。
所以这句中“凉”字用得好。
二、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3-4题。
过平舆,怀李子先,时在并州黄庭坚〔宋代〕前日幽人佐吏曹,我行堤草认青袍。
心随汝水春波动,兴与并门夜月高。
世上岂无千里马,人中难得九方皋(1)。
酒船鱼网归来是,花落故溪深一篙。
(1)九方皋,即伯乐。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专题解读】1、定义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贬谪诗即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2、历史渊源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高中语文诗歌鉴赏知识归纳总结含答案一、高中语文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黄州陆游局促常悲类楚囚①,迁流还叹学齐优②。
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
万里羁愁添白发,一帆寒日过黄州。
君看赤壁终陈迹,生子何须似仲谋③!【注】①楚囚:本指被俘的楚国人,后指处境窘迫之人。
②齐优:齐国取悦于人的优伶。
③生子何须似仲谋:《三国志·孙权传》中曹操曾云“生子当如孙仲谋”。
(1)“江声不尽英雄恨,天意无私草木秋”一联采用了________,________表达技巧。
(2)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感叹“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而作者却感叹“生子何须似仲谋”。
二者情感表达上有何异同?请作比较赏析。
2.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兔丝元稹人生莫依倚,依倚事不成。
君看兔丝蔓,依倚榛与荆。
荆榛易蒙密,百鸟撩乱鸣。
下有狐兔穴,奔走亦纵横。
樵童斫将去,柔蔓与之并。
翳荟①生可耻,束缚死无名。
桂树月中出,珊瑚石上生。
俊鹘度海食,应龙升天行。
灵物本特达,不复相缠萦。
缠萦竟何者,荆棘与飞茎。
【注】①翳荟:草木茂盛可供障蔽之处。
(1)这首诗围绕“兔丝”主要设置了两方面的对比,请简要分析。
(2)这首诗寄托了诗人哪些思想情感?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各题。
初归石湖[南宋]范成大晓雾朝暾绀碧烘①,横塘②西岸越城东。
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
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蝸翠扫空。
【注】①朝、(zhāo tūn) :初升的太阳。
绀(gàn) :稍微带红的黑色。
②横塘:湖名,在苏州市西南。
越城:古代越国的城池。
(1)请赏析本诗前两联的渲染烘托手法。
(2)本诗颈联中的“自能”和“时复”是否矛盾?请谈谈你的看法。
4.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送梓州①李使君王维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
山中一夜雨,树杪百重泉。
汉女输橦布,巴人讼芋田。
文翁②翻教授,不敢倚先贤。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采桑子彭浪矶》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采桑子彭浪矶》含答案
11.(2023春·湖南·高二校考学业考试)阅读下面的宋词,完成题目。
采桑子·彭浪矶①
朱敦儒
扁舟去作江南客,旅雁孤云。
万里烟尘,回首中原泪满巾。
碧山对晚汀洲冷,枫叶芦根。
日落波平,愁损辞乡去国人。
【注】①本词作于金兵南侵后词人离开故乡洛阳南下避难,途经今江西彭泽县的彭浪矶时。
这首词一、二句运用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自己当时的孤独心境。
上片侧重记事抒情,下片偏重写景抒情,全词抒发了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11.比喻金兵入侵、中原沦陷之愁,辞乡去国、漂泊江南之愁
【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表现手法以及情感的把握能力。
这首词的一、二句意思是乘舟避难江南,就像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
本句中将乘舟避难江南的词人比作失群的大雁,孤独的浮云,运用了比喻的手法。
上阕写自己背井离乡,像“旅雁孤云”一般凄苦,回首中原战火纷飞,不觉涕泪沾巾。
下阕写眼前萧条的秋色,更增添了旅人辞乡去国的愁思。
所以表达了词人因金兵入侵、中原沦陷而辞乡去国、漂泊江南的凄苦之情。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
高考古代诗歌鉴赏专题指导与练习:贬谪诗【专题解读】1、定义贬谪,古代官吏因过失或犯罪而被降职或流放到远离京城的地方。
贬谪诗即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2、历史渊源综观中国历史,文人与政治有着割不断的联系:从春秋时的“三不朽”(立德、立功、立言)之说,到儒家“学而优则仕”的入世思想,再到根深蒂固的“修齐治平”的观念。
可见,中国文人的政治情怀有着悠久的历史心理积淀。
而唐朝,则是一个令文人的雄心壮志得以大肆张扬的时代:强盛的国力、安定的社会、富足的生活,激发了人们对生活和理想的信心,加上科举制的推行,在唐朝文人心中,便大大地强化了参政议政、出将入相、建功立业的抱负和可能。
于是,其文学创作就必然与其政治活动有着比历代更紧密的关联。
翻阅唐代文人的生平,不难发现,大多数文人都曾在政坛上活跃过,更不可忽视的是,其中大部分人有过被贬谪流放的经历。
这些悲剧式的经历反映在文人的作品中,便透出了一种或深或浅的悲剧色彩。
唐朝的文人们大都有着积极的出世愿望,期待着乘势而起,走进政坛,立功立名。
但这种参政意识和功名意识又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追求富贵名利,他们中的多数人是自觉地关心民生、系心社会的。
因此,对功名的重视,对社会政治的热衷和参与,使文人超越了小我,将自身与国家的安危治乱、民生否泰联在了一起,责任感、使命感便成了自我约束和激励的重要因素,也使他们的自我感觉相应地崇高起来。
然而,这同时也变成了他们的绊脚石:强烈的自信,使他们生出强烈的功名意识及对政治未来的美好展望;自我的过高期许和重视,使他们很难与现实政治相容,由此形成了对个体主观精神的突出强调,并以自我意识取代客观现实。
这就免不了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格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
这是理想与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
在这种冲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剧意识。
完整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完整版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面小题。
洞仙歌赵鼎①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
漫悲吟,独自拈断霜须。
还就寝,秋入孤衾渐爽。
可怜窗外竹,不怕西风,一夜潇潇弄疏响。
奈此九回肠②,万斛清愁,人何处、逖如天样。
纵陇水秦云③阻归音,便不许时闲,梦中寻访?【注释】①起鼎:南宋抗战名臣,遭秦桧谗言被貶,后绝食而死。
此词就是他谪居时所作。
②九回肠:喻愁极多。
司马迁《报任安书》:“是以肠一曰而九回。
”③陇水秦云:“陇水”和“秦云”本指陇头之水和秦岭之云这些环绕故都长安的山川云雾,词人在这里用来暗指那些昏庸无能的朝中奸佞。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 上片集中写了独酌、悲吟、孤卧三个生活细节,表明作者处境的艰难,愁怀的激烈,以及时光难度的悲吟。
B. “空山雨过,月色浮新酿。
把盏无人共心赏”词人以乐景衬哀情,表达了自己被贬谪此地孤苦伶仃的苦闷之情。
C. “可怜窗外竹”三句,既是景语,更是情语。
从“可怜”、“不怕”、“弄”等用语看来,词人含蓄地赞颂了竹子耐严寒的品质,以寄托诗人的情操。
D. 上片以行动描写为主,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深沉含蓄地抒发了自己不畏艰险,渴望回归故土,一心报国的满腔忠贞之情。
(2)请对这首词中运用的最突出的手法“赋”作简要分析。
答案:D解析:(1)D(2)①按时间顺序从空山雨过,独饮无绪,悲吟断须,孤衾独卧,一直写到夜阑不寐,闻风吹竹,一怀愁绪,梦寻旧乡。
这样词人写出了一个凄凉人难度凄凉夜的全过程,真实感人。
②描写细腻有层次,上片三个连续性的细节描写,下片先是景物描写,后是心理描写,描写层层深入,而且每一种描写都作了精细的刻画。
如月色、悲吟反衬无人与之共赏良辰美景,以拈断霜须表明悲吟的深切,以“万斛清愁”形容愁恨之多,以“邈如天样” 以形容朝廷之远,以“陇水秦云”暗指秦桧一类掌权奸臣等。
【解析】【分析】(1)D项,“下片先是心理描写,后是景物描写”错,应是先景物描写,后心理描写。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阁夜》含答案
高考语文诗歌鉴赏《阁夜》含答案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①杜甫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②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③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注】①该诗是大历元年(公元766年)冬杜甫寓居夔州西阁时所作。
当时西川军阀混战,连年不息,吐蕃也不断侵袭蜀地。
①夷歌:指四川境内少数民族的歌谣。
①卧龙跃马:指夔州西郊的武侯庙和东南的白帝庙,代指诸葛亮和公孙述。
15.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上的鉴赏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首联中“岁暮”指冬季,“短景”指冬天日短。
一个“催”字形象地说明夜长昼短,使人感慨光阴荏苒。
B.颔联视听结合写所闻所见,鼓角声表明黎明前军队已在加紧活动,表现出夔州一带的现状。
C.颈联刻画了夔州的典型环境,“野哭”富有时代感,“夷歌”具有地方性。
D.尾联写幸而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
16.杜甫在《登高》一诗中发出“艰难苦恨繁霜鬓”的慨叹,本诗也有类似的感情,请结合“艰难”二字具体分析本诗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15.D 16.“艰难苦恨繁霜鬓”一诗兼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本诗也有这两种情感。
感叹自身命运,表现在对时光流逝的感慨,沦落异乡的凄凉,“催”字使人觉得光阴荏苒、时光催逼,有“天涯”沦落之意;对时局的担忧和对百姓的关怀,“鼓角”“野哭”写出战事不息、百姓凄惨的现实,体现忧国忧民的情怀。
尾联看似自遣之词,实际上却充分反映出诗人极为忧愤感伤的情绪。
【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
D.“有音乐和书籍与自己相伴,任凭世事不定,也不会感到寂寥”错。
“人事”是亲朋的存亡情况,“音书”是消息和书信。
该句意思是消息和书信断绝,只好任凭寂寞孤独。
故选D。
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评价诗歌的主旨内容的能力。
首先要明确《登高》中诗人所要表达的情感:有对国运和自身命运的慨叹与伤感之情。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总结含答案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宋]苏轼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2.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
念奴娇•中秋苏轼凭高眺远,见长空,云无留迹。
桂魄飞来,光射处,冷浸一天秋碧。
玉宇琼楼,乘鸾来去,人在清凉国。
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我醉拍手狂歌,举杯邀月,对影成三客。
起舞徘徊风露下,今夕不知何夕?便欲乘风,翻然归去,何用骑鹏翼。
水晶宫里,一声吹断横笛。
【注释】本诗是作者被贬黄州时作。
水晶二句:李肇《唐国史补》卷下:李舟以笛遗李牟,"牟吹笛天下第一,月夜泛江,维舟吹之……甚为精壮,山河可裂……及入破,呼吸盘擁,其笛应声粉碎”。
李牟,或作李谟。
此喻胸中豪气喷薄而出。
(1)分析“江山如画,望中烟树历历。
”在词中的作用。
(2)请从下片入手,结合全词,分析作者表达的情感态度。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海棠春•己未清明对海棠有赋吴潜①海棠亭午沾疏雨,便一饷、胭脂尽吐。
高三语文二轮复习古代诗歌鉴赏——“贬谪诗”
二、历史渊源
出现政治窘境:或性情刚直,直言谏君;或缔结 党派,互相排挤;或期望过高,时事不容……于 是,贬谪流放的命运就不可避免了。这是理想与 现实不可调和所造成的悲剧结局,是高远志向无 法在现实政治中得以实现的命运悲态。在这种冲 突与矛盾中,便产生了浓厚和强烈的悲剧感和悲 剧意识。体现在贬谪诗人作品中的悲剧感主要是 对人生遭遇的感慨和自我生命的悲叹,是在对命 运的观照、把握和感怀中形成的深沉的悲伤和孤 愤。当生命被放逐到家园以外的遥远地方,当年 华被消磨在被抛弃的时光中,时空的错杂更加深 了他们对命运的悲痛之感。
篇目
写了什么
怎样写的 为什么写(情感)
(手法)
追忆早年抗金部 表达作者杀敌报国、
《破阵子• 队豪壮的阵容、 收复失地的理想,抒 虚实结合
为陈同甫赋
气势以及自己的 发壮志难酬、英雄迟
壮词以寄之》
沙场生涯
暮的悲愤心情
戏答元珍 欧阳修
春风疑不到天涯,二月山城未见花。 残雪压枝犹有橘,冻雷惊笋欲抽芽。 夜闻归雁生乡思,病入新年感物华。 曾是洛阳花下客,野芳虽晚不须嗟。
【评价归纳】——【常用手法】:
3.用典(咏史抒怀)。被贬后,他们从历史中寻 找古人的故事,借咏史怀古,委婉表达自己的心 情。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中塑造周瑜 的英雄形象,借周瑜的故事抒发自己政途失意的 悲伤,和期望建功立业的伟大抱负。 4.对照。有感于今昔身份的变化、处境的反差, 贬官文学多用对照手法。如“一封朝奏九重天, 夕贬潮州路八千”,“朝”奏 “夕”贬,一日之 间命运产生急剧变化。一封奏和路八千形成鲜明 对照,悲愤之情寓含其中。 5.直抒胸臆。贬官文学言将尽时常常忍不住直抒 胸臆。
【评价归纳】——【常见思想内容】:
高考复习贬谪诗鉴赏 PPT精品课件
时代背景
公元八○五年,唐德宗李适死,太子李诵(顺 宗)即位,改元永贞,重用王叔文、柳宗元等革 新派人物,但由于保守势力的反扑,仅五个月, “永贞革新”就遭到残酷镇压。王叔文、王伾被 贬斥而死,革新派的主要成员柳宗元、刘禹锡等 八人分别谪降为远州司马。这就是历史上所说的 “二王八司马”事件。 直到唐宪宗元和十年(815)年初,柳宗元与 韩泰、韩晔、陈谏、刘禹锡等五人才奉诏进京。 但当他们赶到长安时,朝廷又改变主意,竟把他 们分别贬到更荒远的柳州、漳州、汀州、封州和 连州为刺史。这首七律,就是柳宗元初到柳州之 时写的。
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
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背 景
• 元和十四年正月,唐宪宗命宦官从凤翔府法门寺塔中将 所谓的释迦文佛的一节指骨迎入宫廷供奉,并送往各寺 庙,要官民敬香礼拜。韩愈看到这种信佛行为,便写了 一篇《论佛骨表》,劝谏阻止唐宪宗,指出信佛对国家 无益,而且自东汉以来信佛的皇帝都短命,结果触怒了 唐宪宗,韩愈几乎被处死。经裴度等人说情,最后韩愈 被贬为潮州刺史,责求即日上道。潮州在广东东部,距 离当时的京师长安有八千里之遥。韩愈只身一人,仓促 上路。走到蓝田关口时,他的侄孙韩湘匆匆赶来,来陪 伴这孤苦的老人。韩愈于是写下了这首诗,悲歌当哭, 送给侄孙韩湘。
“关门不锁寒溪水,一夜潺潺送客愁。”
——李涉《再宿武关》
“澹澹长江水,悠悠远客情。”
——韦承庆《南行别弟 》
香草、柑橘: 象征人们的高洁品质。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 暖,自有岁寒心。”
——张九龄《感遇(其七)》
贬谪诗中其它常见意象: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 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
新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知识点及练习题含答案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各题。
六幺令·天中节①苏轼虎符缠臂,佳节又端午。
门前艾蒲青翠,天淡纸鸢舞。
粽叶香飘十里,对酒携樽俎。
龙舟争渡,助威呐喊,凭吊祭江诵君赋。
感叹怀王昏聩,悲戚秦吞楚。
异客垂涕淫淫,鬓白知几许?朝夕新亭对泣②,泪竭陵阳③处。
汨罗江渚,湘累已逝,惟有万千断肠句。
【注】①天中节即端午节。
②新亭对泣,语出《世说新语·言语》:“过江诸人,每至美同,辄相邀新亭,藉卉饮宴。
周侯中坐而叹日:‘风景不殊,正自有山河之异。
’皆相视流泪。
”③陵阳,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最后到了陵阳。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词的上片通过描写“虎符缠臂”“门插艾蒲”“放飞纸鸢”“饮酒食粽”“龙舟竞渡”“诵赋祭吊”几个场面写出端午节的盛况。
B. 词中运用“新亭对泣”的典故准确贴切,是因为屈原当时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心情与晋时渡江避难的中原人士非常相似。
C. 本词咏今叹古,“借古而启今”。
上片极力描摹端午诸种盛况,下片感怀屈原人生经历。
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
D. 词中有景,景中寓境。
上片一幅幅生动的民俗风景画扑面而来,景境如画;下片一幕幕沧桑的历史再现眼前,一唱三叹。
(2)一般认为,词中的“异客”是指屈原,你是否同意这种解读?请结合诗句说明你的理由。
答案:C解析:(1)C(2)同意“异客”是屈原。
①因“怀王昏聩”“秦终吞楚”而“垂涕淫淫,鬓发花白”,这正是屈原人生经历的真实写照,所以“异客”是屈原。
②陵阳是屈原第二次被流放时最后到的地方,词人借用“新亭对泣”的典故表达屈原流放在外、痛心国难的悲痛心情,所以“异客”是屈原。
③自投汨罗,斯人已逝,只留下万千断肠的诗句,所以“异客”是屈原。
【解析】【分析】(1)C.“本词的写作重点在上片”错,上片极力渲染当下“端午”诸种盛况,为下片抒怀做铺垫,应重在下片“感怀”。
(2)应该回答同意“异客”是屈原。
高考语文毕业班二轮热点题型归纳与变式演练(全国通用)专题17诗歌鉴赏之情感(原卷版+解析)
专题17 诗歌鉴赏之情感目录一、热点题型归纳............................................................................................ 错误!未定义书签。
【题型一】分析情感 (1)【题型二】评价观点 (5)二、最新模考题组练 (7)【题型一】分析情感【典例分析】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洞庭湖①元稹人生除泛海,便到洞庭波。
驾浪沉西日,吞空接曙河②。
虞巡竟安在,轩乐讵曾过③。
唯有君山下,狂风万古多。
[注]①洞庭湖,处于长江中游荆江南岸,因湖中洞庭山(今君山)而得名。
元被贬谪后经过洞庭湖而作此诗。
②曙河,拂晓的银河。
③虞,舜,也称虞舜。
轩,轩辕黄帝。
讵,难道。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起笔就给人苍凉沉重之感,“泛海”其实是宦海,洞庭波又暗喻宦海风波。
B.颔联写出了洞庭湖吞吐日月星河的气势,丝毫不逊于“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C.颈联借典抒情,诗人对舜帝南巡君山和黄帝张乐于洞庭湖表达了景仰之情。
D.诗歌寓情于景,描写的景物中寓含的情感非常深沉,达到了景与情的和谐统一。
2.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尾联的含意及其蕴含的思想感情。
【提分秘籍】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探究诗歌情感主旨的途经1.看题目――想缘由、想目的、想场景对象、想情感。
①表达作者写作的缘由。
如2001年全国题,是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一看题目就知道是送别题材的诗,作者是因为朋友李胄要走这个缘由,才写的这首诗。
【精品整理】2020年高考语文二轮复习诗歌鉴赏:贬谪凄苦
2020 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贬谪凄凉〖主题讲解〗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土的迷恋和 ,源于其被贬后离乡的伤心和由眼前光景触发的情思。
这些感情详细说来有“思归“ “思人”“对山川的迷恋”以及“安逸之中遮蔽的孤单孤独”等。
贬谪诗中的写景 ,多带有激烈的主观情绪。
怀才不遇的凄凉 ,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
一、阅读下边两首唐诗,达成下边(1—2)题。
渡湘江①杜审言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 (其九 )杜甫目睹客愁愁不醒,恶棍春光到江亭。
即遣花开进修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僻的峰州,本诗写于此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冒昧:仓促。
1.下边对这两首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为哪一项()(3分)A“.迟日园林悲昔游” 写因眼前的春光回想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确立伤心的感情基调。
B.“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构造上起惹起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
C.“目睹客愁愁不醒”归纳说明目前诗人正陶醉在旅居愁思之中不可以自拔。
“不醒”刻画出陶醉、迷茫的心理状态。
D.“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芜偏僻的南方产生的想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流浪异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中的“即遣花开进修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作简要赏析。
答案:1、B。
B 项,“惹起下文”剖析不妥,应当是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第四句为江水北流而叹息,都由于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因此上下三句都是环绕着这一句来写,这一句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2.两诗都采纳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品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年诗歌鉴赏二轮复习:贬谪凄苦
〖主题解说〗贬谪诗是指古代文人被贬后所写的表达自己思想感情的诗。
贬谪诗中还比较集中地表达出诗人对故乡的留恋和怀念,源于其被贬后离乡的悲伤和由眼前景物触发的情思。
这些情感具体说来有“思归““思人”“对山水的留恋”以及“闲适之中掩藏的孤独寂寞”等。
贬谪诗中的写景,多带有强烈的主观情绪。
怀才不遇的凄苦,忠而被贬的愤懑都融入诗中。
一、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1—2)题。
渡湘江①
杜审言
迟日②园林悲昔游,今春花鸟作边愁。
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
绝句漫兴九首(其九)
杜甫
眼见客愁愁不醒,无赖春色到江亭。
即遣花开深造次③,便教莺语太丁宁。
[注]①渡湘江:杜审言在唐中宗时曾被贬到南方极为偏远的峰州,本诗写于这次流放途中。
②迟日:春日。
③造次:匆忙。
1.下面对这两首诗有关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迟日园林悲昔游”写因眼前的春光回忆往昔的春游,“悲”从中来,着一“悲”字,为全诗奠定悲伤的感情基调。
B.“独怜京国人南窜”是整首诗的中心,结构上起引起下文的作用。
接着写湘江来点题,以“水北流”反衬“人南窜”。
C.“眼见客愁愁不醒”概括说明眼下诗人正沉浸在客居愁思之中不能自拔。
“不醒”刻画出沉醉、迷惘的心理状态。
D.“边愁”是因被贬谪到荒凉偏远的南方产生的思念京国的愁绪,“客愁”则为诗人漂泊他乡而产生的思乡之愁。
2.《渡湘江》中“今春花鸟作边愁”一句和《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的“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两句,在情与景的表现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请
作简要赏析。
答案:
1、B。
B项,“引起下文”分析不当,应该是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前两句忆昔游而悲,见花鸟成愁,第四句为江水北流而感叹,都因为诗人远离京国正在南窜途中,所以上下三句都是围绕着这一句来写,这一句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
2.两诗都采用了移情于物的手法,将“花鸟”人格化,并运用了“以乐景写哀情”的反衬手法。
春日花鸟本为娱人之物,《渡湘江》中鸟语花香在诗人心目中只加重了去偏远南方的哀愁;《绝句漫兴九首(其九)》中,诗人见花开,则深怨其造次;闻莺啼,则嫌其过于丁宁。
在情与景的对立中,更加倍写出了诗人的烦恼忧愁。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
首先要理解诗句意思,明白诗人描写了什么景物,再分析情和景的关系。
“今春花鸟作边愁”意思是今春花开鸟鸣成了远去边陲的哀愁,鸟语花香本是美景,但是因为诗人的被贬使得这些美景也黯然失色,鸟声也含愁带恨。
这里赋予了鸟人的感情,是诗歌中的移情于物的手法,并且用春天的美景来反衬诗人内心的离愁别恨,乐景写哀情。
“即遣花开深造次,便教莺语太丁宁”花开太过于匆忙了,莺啼也过于殷勤,这些景物都赋予了人的情感,似乎在提醒着诗人去欣赏春天的美景,但这些春色使得诗人倍加烦恼忧愁,这里也运用了移情于物和乐景写哀情的手法。
答题时候先答出两首诗的表现手法,再结合诗句进行分析和阐述,要正确使用术语并展开分析。
二.阅读下面一首宋诗,完成下列(3—4)题。
过岭①
【宋】苏轼
七年②来往我何堪,又试曹溪一勺甘。
梦里似曾迁海外,醉中不觉到江南③。
波生濯足呜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
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④。
【注释】①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
②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
③这里江南指虔州。
④毵毵(sān),毛羽细长,这里用来形容毛毛细雨。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恰当的一项是()(3分)
A. 首联中的“七年”突出了被贬的时间之长,“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
B. 颈联用典。
用《楚辞•渔父》中“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的“濯足”一词表明在山润泉水中洗去脚污,亦洗去身心的疲惫。
C. 尾联中“谁遣山鸡忽惊起”的意思是:谁人让山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
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
D. 全诗语言清新自然,又不乏瑰丽雄奇之美,比如“生”“鸣”“绕”“滴”几个动词为山景增强了气势,富有激情磅礴之美。
4、诗歌尾联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有何作用?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
答案:
3、B。
A.“‘一勺’突出了‘甘’之少,‘长’与‘少’的对比,揭示了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错误,“一勺”突出“甘”之难得,之甜美。
首联揭示的不是人生苦痛多于甘甜的道理,而是表达七年被贬,终于北归的喜悦之情。
C.“这一句集中反映了自然的勃勃生机”错误,这一句诗以声衬静,表现山间的宁静,并不是表现自然的勃勃生机。
D.此诗的语言风格并非瑰丽雄奇,而且这几个动词也不是增添了激情磅礴之美。
4、以动衬静,以景结情。
尾联描写了山鸡惊起、落雨纷纷的画面,以动衬静,表现出了山间的宁静;尾联以景物描写收束全诗,毛毛细雨荡涤苏子人生的抑郁,山间静谧给予诗人心灵的安宁,表现了诗人乐观与旷达之情。
【解析】:“谁遣山鸡忽惊起,半岩花雨落毵毵”,这两句意思是:谁人让山
鸡忽然受惊飞起,扰乱了山间的宁静,让半个岩壁的花儿和毛毛细雨一起纷纷落下,这两句写景,主要写了山鸡、花、雨,作为诗歌的尾联,这种结尾的方式叫“以景结情”或“借累抒情”,“山鸡”是惊起的,花和雨是落下的,这是两幅动态的画面,不但有形象,还有声音,而诗人此时是“过岭”,而且颈联中写到“波生濯足鸣空涧,雾绕征衣滴翠岚”,这是一个“空涧”,且是在山中,周围的环境应是安静的,那为何会写“山鸡惊起”“花雨落”呢?
其目的是以动衬静,与“乌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
诗歌注释中写到作者被贬遇效自岭南北归,途中过大庾岭,到达虔州作此诗,时年66岁“作者自绍圣元年一贬再贬,今重到虔州,计已七年”,诗人以66岁高龄、以一贬再贬之身路经此处,捕捉到的却是这样清新的画面,体现出诗人乐观与旷达的心胸。
三、阅读下面这首宋诗,然后回答(5—6)题。
官舍竹
王禹偁
谁种萧萧数百竿?伴吟偏称作闲官①。
不随夭艳争春色,独守孤贞待岁寒。
声拂琴床生雅趣,影侵棋局助清欢。
明年纵便量移②去,犹得今冬雪里看!
【注】①闲官:诗人当时因受谗而被贬,所任的商州团练副使是个无事可干的虚衔,所以称作“闲官”。
②量移,原指从贬所移至稍近的地方,此处为反语,意为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
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竹”没有一般花木艳丽芬芳,它有的是清雅的色泽和高高挺拔的身姿,它的这种品质正和中国古代文人不愿与污浊世俗苟同,追求清高、独立的人格精神暗合,所以它常常成为古代文人墨客用来寄托自己情怀的文学意象。
B.这首诗中的“官舍竹”具有不争春色、独守严寒、不怕寂寞、保持贞洁、自有情趣等品格。
诗人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借咏竹子表现了与世无争、淡泊清高、坚守高尚节操的情怀。
C.首联诗人先用一问句表达感慨:这升起我心中诗的旋律的“萧萧数百竿”是谁种
的呢?随即指出它们如今伴我这“闲官”清吟,是多么相称啊!“闲官”一词传达出了诗人因官事清闲而带来的愉悦心情。
D.尾联以想象作结:即使明年贬谪到更远的更荒僻的地方,今年已将岁暮,犹能在这里看到翠竹白雪结为岁寒之友。
“雪里看”翠竹,既具骚人之风致,又照应了颔联,待得岁寒而现出孤贞。
6、这首诗整体上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表达了怎样的情感?请作简要分析。
答案:
5、C。
“闲官”一词传达的是诗人因遭贬而无法申志的无奈和愤懑。
6、托物言志,竹“不随夭艳”“独守孤贞”,表现了清白、坚贞、高洁的特点。
作者以竹自喻,表达了诗人孤独而坚贞不渝的情怀。
译文:
是谁在衙中种下这几百竿萧萧绿竹呢?陪伴这些透明澄澈的绿竹吟诗最适合我这做闲职的.她们不与妖艳的百花争春,孤独地守着坚贞,等待着寒冬的来临.竹声萧萧拂过我的琴,顿生雅致的情趣;竹影映在棋坪上,更增加了我下棋的兴致.第二年纵然我被贬到更偏远的地方,今年的冬天我还能在雪中看见你高洁的清影夭艳:异常艳丽而端庄.
赏析:
诗人首先提出衙中的竹子究竟是谁种的问题,却没有作正面的回答,其实也不用回答,不是和自己一样喜欢竹子的人,不是和自己有相同命运的人,谁又会在这里种它呢?商州团练副使这个闲官,面对“雨洗涓涓净,风吹细细香“,而且“峻节可临戎“的数百竿竹子,怎不诗兴顿发呢?怎不抒发一下“老夫欲寄精诚去,凭仗高风达紫宸“那样感慨呢?两联对仗和前一首一样工整.颔联写竹子的品格,同时也表现出作者的气节.颈联写竹子和自己一起弹琴、下棋.你看,它“一节复一节,千枝攒万叶.我自不开花,免撩蜂与蝶.“你看,“山僧对棋坐,
局上竹阴清“;你听,“竹林高宇霜露清,朱丝玉徽多故情“,你听,“映竹无人见,时闻下子声“,你听,我正在和竹子说:“诗书弹琴聊自娱,古来哲士能贫贱“.特别是颈联写得有声有色,饶有雅趣,多有风韵,是这首诗最精彩的一联,堪称名句.尾联以想象作结.诗人有《雪夜看竹》诗云:“梦断闲窗酒半醺,月华薄薄雪纷纷.莫言官散无拘束,一夜披衣见此君.“是对这一境界的最好注释.同时,尾联还表现出诗人和杜甫的“志士仁人莫嗟怨,古来材大难为用“一样的愤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