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工作动机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动机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 这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 是人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 说,身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 并不完全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 当程度的社会性。
动机强度
动机与行为效果的关系
行为
动机
行为效果
动机的分类:不同的标准
生理性动机 VS 社会性动机(根据动机的性质) 原发性动机 VS 继发性动机(根据学习在动机 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 外源性动机 VS 内源性动机(根据动机来源) ……
第二节 生理性动机
生理性动机(原始性动机、生物性动机 、原发性动 机),是以生理性需要为基础的动机,如饥饿、渴、睡 眠、呼吸、性欲、排泄、躲避危险等等实验模拟图
• 感觉剥夺是指将人和外界环境刺激高度隔绝的特殊状态。 • 1954年,加拿大麦克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首先进行了“感 觉剥夺”实验:实验中给被试者戴上半透明的护目镜,使其 难以产生视觉;用空气调节器发出的单调声音限制其听觉; 手臂戴上纸筒套袖和手套,腿脚用夹板固定,限制其触觉。 • 被试单独呆在实验室里,几小时后开始感到恐慌,进而产 生幻觉……在实验室连续呆了三四天后,被试会产生许多病 理心理现象:出现错觉幻觉;注意力涣散,思维迟钝;紧张 、焦虑、恐惧等,实验后需数日方能恢复正常。
记分标准:凡事圈选1A、2A、3B、4B、5A、 6B、7A、8A、9B、10B、11A、12B、13B、14A 者,各得一分。 常模:0-3分,极低;4-5分,低;6-9分, 中;10-11分,高;11-14分,极高。 高感觉寻求者倾向于探索新异刺激、喜欢冒 险,而低感觉寻求者则倾向于逃避冒险和刺激。
8.A.我很想尝试高空跳伞的那种惊险感觉。 B.我从未想过去参加高空跳伞之类的惊险活动。 9.A.在进入冷水游泳池时,我总是慢慢进入,让身体有时间适应。 B.在进入游泳池时,不管时温水还是冷水,我的习惯总是一跃 而入。 10.A.出外旅行时,我喜欢住安静舒适的旅馆。 B.出外旅行时,我觉得住野外的帐篷更有意思。 11.A.我喜欢说话时表情丰富的人。 B.我喜欢说话时稳重不带情绪的人。 12.A.我喜欢一直在同一地点上班的内勤性工作。 B.我喜欢时常改变地点的外勤性工作。 13.A.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喜欢这个意外的假期。 B.坏天气待在家里不能出门时,我感到很不耐烦。 14.A.我喜欢结交新朋友,对日久相处的老面孔感到厌烦。 B.我喜欢跟熟朋友相处,我觉得与人相交日久,相知才日深。
第三章动机简版
要战胜习得性无助感,请注意:
首先,不要放弃希望,有希望才能够不感到无助。 其次,可以通过训练,战胜无助感和抑郁。如野外生存训 练,拓展训练等。 第三,学会正确而积极的归因。 解释风格:乐观的解释方式 VS 悲观的解释方式 (1)乐观主义者面对失败做外部的(不是自己的错)、非 持续性的(只是暂时的挫折)以及特定的(只是这一特殊情 境中的问题)的归因,久而久之便越来越乐观、积极和向上。 (2)悲观主义者面对失败做内部的(他们自己的错)、持 续性的(会延续很长时间)以及总体性的(会波及他们所做 的一切)的归因,长此以往便会陷入抑郁、悲观和绝望。
Tf=Mf×Pf×(If)=Mf×(1-Ps) ×(Ps) 由后面的两个公式得出:
Ta=[Ms ×Ps×(1-Ps)] -[ Mf×(1-Ps) ×(Ps)] =( Ms- Mf)[Ps×(1-Ps)]
成就动机的结构影响人们选择不同难度的任务:
求成型的人喜欢选择有50%把握、有一定风险的 工作;
避败型的人倾向于回避有50%把握的工作。
生理性动机小结:
虽然觅食、性行为、母爱、感觉寻求这 类行为是以生物需要为基础而产生的,是人 和其他动物共有的行为。但对于人来说,身 处的社会环境的影响使得这些行为并不完全 由生理性动机所驱动,表现出相当程度的社 会性。
第三节 社会性动机
社会性动机(social motives):又叫习得 性动机和心理性动机,是以社会需要为基础 的动机。
主要观点:
动机强度与工作效率之间不是一种线性关系, 而是倒U形曲线。中等强度的动机最有利于任 务的完成。
(1)各种活动都存在一个最佳的动机水平; (2)动机的最佳水平随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 同; (3)在难度较大的任务中,较低的动机水平 有利于任务的完成。
第三章小组工作理论与小组工作动力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第二节 小组动力分析
第一节 小组工作的相关理论
一、系统理论 二、需要理论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四、社会学习理论 五、镜中自我理论 六、交流分析理论
一、系统理论
帕森斯:小组在发挥功能时,就是由几个互相依存的成 员组成的一个社会系统。为了实现目标,维持平衡,小 组要完成四个主要的功能性任务:
(2)替代强化 人们的行为只须通过观察别人的该种行为是否受到赞赏 或惩罚就可以得到强化。 (3)认知的重要性 班杜拉把观察学习看作一个过程,且这个过程可分为注 意过程、保持过程、运动过程、复现过程和动机过程等 五个部分。他强调如果没有认知能力的支持,观察学习 是不可能出现的。 (4)交互决定论 人与其生存的环境互相成为各自的决定因素。人的行为 可以被解释为认知、行为和环境诸多因素之间连续的、 互惠的和相互作用的结果。
(1890—1947)
三、小组动力学理论
2.小组动力学对小组工作的启示
小组工作是借助小组场工作的一种形式。 民主型是小组工作的主要领导形态。在小组工作 中,只有注重营造小组的民主气氛,才能够为小组带来 积极的动力,并使小组产生功效。 共同活动为中介增进小组的凝聚力。小组工作中 所建立的小组,是典型的人为小组,其凝聚力必须以小 组的活动为中介。
徐西森的小组动力因素及其流程模式
成员特性 人格特质、价值观、生活态度、 对小组的预期、个人能力、专 长、生理、性别、经验教育等
成员的改变 人际关系、问题处理、自我了解、 知识技能获得、情绪调节、价值 态度的改变、心理防卫的疏解
运作过程 沟通:方式、内容、障碍 领导:领导的人格特质、能力
小组情境 工作方面:物理环境、小组性质 人际方面:成员的熟悉程度、凝 聚力等 小组的发展 凝聚力的变化、冲突和困境 的解决、生产能力的提高、 达成小组目标
第三章 消费者的需要和动机
• 营销意义: • 例如,商品的质量差、价格高、性能少, 就会引起消费者的不满意。但仅仅满足保 健因素还不是真正的满足,并不能给消费 者带来满足,只有企业在提供上述这些基 本利益和价值之外再提供具有特色的附加 价值(魅力条件,如品牌知名度、外观独 特、良好售后服务等),消费者才会真正 感到满意。
• (五)显示性需要理论 • 代表人物:美国学者麦克里兰
• 麦克里兰特别关注以下三项需要,即成就需要、 亲和需要、权力需要。 • 所谓成就需要,是指人们愿意承担责任,解决某 个问题或完成某项任务的需要。 • 亲和需要是指个体在社会情境中,要求与其他人 交往和亲近的需要。 • 权力需要是指个体希望获得权力、权威,试图强 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倾向。
(三)动机和需要的关系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动机虽以需要为 基础,但只有需要,并不一定产生动机。动机的产 生至少应该具备两个条件: 一是需要, 二是具有满足需要的对象。
二、消费者动机的特征
• • • • (一)动机的原发性 (二)动机的内隐性 (三)动机的实践性 (四)动机的变化性
三、动机冲突
• 潜在需要是指未来即将出现的消费需要。 它主要表现为两种形式: • 第一种是具有明确消费意识,但目前缺乏 足够支付能力的那部分需要。 • 第二种是有足够的支付能力,但由于目前 消费者的消费意识不太明确或市场上还没 有出现其所期望的产品,因而还没有形成 现实需要的那部分需要。
二、 消费需要对购买行为的影响
• (一)消费需要决定购买行为
• (二)消费需要的强度决定购买行为实现的程度 • (三)需要水平不同影响消费者的购买行为 • 提示:只有不断地满足顾客需要,创造、引导顾 客需要,企业才能实现自身的价值。其中,被动 地、单纯地满足顾客的现实需要是平庸者所为, 挖掘顾客的潜在需要即引导和创造顾客需要才是 智者所为。
《机电传动技术》第三章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T = TL +T0
转矩平衡过程 当电动机轴上的机械负载发生变化时, 当电动机轴上的机械负载发生变化时,通过电 动机转速、电动势、电枢电流的变化, 动机转速、电动势、电枢电流的变化,电磁转矩将 自动调整,以适应负载的变化,保持新的平衡。 自动调整,以适应负载的变化,保持新的平衡。 一定, (平衡 此时, 平衡), 例:设外加电枢电压 U 一定,T=TL (平衡),此时, 突然增加, 若TL突然增加,则调整过程为 E = KEΦn E↓ ↓ TL ↑ n↓ ↓ T↑
(3)求理想空载转速
根据(0,n0)和(TN,nN)两点,就可以作出他励电动 机的机械特性曲线。
正反转时的机械特性
2 、人为机械特性
人为机械特性是指人为地改变电动机电枢外加 电压、励磁磁通的大小以及电枢回路串接附加电 阻所得到的机械特性。直流他励电动机有三种人 为机械特性。
Ra U n= − T = n0 − ∆n 2 KeΦ Ke Kt Φ
n
d T
– U + 直流电从两电刷之间通入电枢绕组, 直流电从两电刷之间通入电枢绕组,电枢电流 方向如图所示 由于换向片和电源固定联接, 如图所示。 方向如图所示。由于换向片和电源固定联接,无论 线圈怎样转动,总是S极有效边的电流方向向里 极有效边的电流方向向里, 线圈怎样转动,总是 极有效边的电流方向向里 N 极有效边的电流方向向外。电动机电枢 极有效边的电流方向向外。电动机电枢绕组通电后 中受力(左手定则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左手定则)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中受力 左手定则 按顺时针方向旋转。
转子
转子部分:转子又称为电枢,包括电枢铁心、 电枢铁心、 转子部分 电枢铁心 电枢绕组、换向器、风扇、 电枢绕组、换向器、风扇、轴等
组织行为学第三章 工作动机
第三章 工作动机第一节 动机理论一、什么是动机?Motivation1.动机:引起个人行为,维持该行为,并将此行为导向某一目标(个人需要的满足)的过程。
动机:个体为了实现目标而付出的努力强度、方向和坚持性。
努力强度:个体试图付出多大的努力;方向:指向组织目标并与组织目标一致;坚持性:个体的努力可以维持多长的时间;2.动机的来源(1)内在需要:个人缺乏某种东西的状态。
个人缺乏这些东西,就会身心失去平衡,产生紧张状态,感到不舒服。
(2)外在条件:个人身外的刺激,如食物的香味、电视广告、优厚的报酬。
二、动机理论动机理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
一种是内容型激励理论,一种是过程型激励理论。
前者着眼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内容,如马斯洛的需求层次论、ERG 理论、Y 理论、双因素理论等;一种着重研究从动机的产生到人们采取行动的心理过程,如期望理论、公平理论、强化理论等。
1.需要层次论 hierarchy of needs(1)每个人有5种需要胜利需要:食物、水、栖身、性和其它身体需要安全需要:保护自己免受心理和生理伤害的需要社会需要:爱、归属、接纳和友谊尊重需要:自尊、自主和成就感;地位、认可和关注自我实现需要:使个体成为他可以成为的人的内驱力,包括成长、开发自我潜能和自我实现。
需要 动机刺激 行为 目标(2)当任何一种需要得到满足后,下一层需要就会成为主导需要。
评论:①直观逻辑性和易于理解;②缺乏实证材料。
2.ERG理论 ERG theory耶鲁大学的克莱顿·奥尔德弗修改了需求层次论,提出了ERG理论。
(1)存在三类核心需求:存在需求Existence:关注于满足基本的物质存在要求,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生理需求和安全需求。
关系需求Relatedness:维持人际关系的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社会需要以及尊重需要中的外在部分。
成长需求Growth:对于个人发展的内在愿望,包括需求层次论的自我实现需要和尊重需要的内在部分。
第三章工作动机详解演示文稿
③需要
2022/1/7
青海大学经济系
19
第十九页,共51页。
第三章:工作动机
第一节:多维动机模型
动物行为学家洛伦兹后来诠释了本能,认为本能
是某种动物所特有的一种天生的固定动作模式。
其特点是:
天生;
不随时间而变化;
在物种所有成员身上普遍存在;
为某种动物所特有。
结论:本能并非无缘无故释放,它是有刺激引起
的。
2022/1/7
青海大学经济系
220
第二十页,共51页。
第三章:工作动机
第一节:多维动机模型 二、2、多维动机
B、情绪、态度作为动机
60年代心理学家汤姆斯金认为情绪是一种
原始动机。原始动机(primary motives)
:这类动机是先天的,是基于身体内部生理平 衡的变化而产生的, 是生物体的共同需要。
– 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行为。面对恐惧
– 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学习目的
– 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埋头苦干
– 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想当官
– 错误的动机有时往往在外表上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被夸奖
– 人类的行为很复杂,可行为背后的动机比行为更复杂。所以,组 织管理者必须懂得,激励需要因人而异的道理。
作、好奇、对客观事物的操纵掌握、爱好活动及情感。
例如:人与环境的相互作用、工作的兴趣、挑战性与刺
激等
习得动机(secondary motives):这类动机又称为衍生动
机。不是天生就有,而是通过后天学习得来,并且是可
以改变的。这类动机包括权力、成就、情谊动机等。
青海大学经济系
113
第十三页,共51页。
第三章行为动力(需要、动机、价值观)
第三章行为动力第一节需要一、需要的概述(一)需要的概念需要是有机体感到某种缺乏而力求获得满足的心理倾向,它是有机体自身和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
(二)需要的特点需要的广泛性;需要的社会性;需要的对象性;需要的动力性;需要的周期性。
(三)需要与人的心理1、需要与心理过程的关系:需要是认知过程的内部动力。
需要是情绪产生的基本条件,具有中介作用。
需要可以推动意志的发展。
2、需要与个性倾向性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常以动机、兴趣和信念的方式体现出来。
(四)需要的种类1、自然性需要和社会性需要(来源)(1)自然性需要也称为生理性需要,是个体维持生命和延续后代而产生需要。
很多自然性需要是本能的,如饮食、睡眠、运动等,而且生理需要具有周期性。
自然性需要虽然是人与动物所共有的,但有本质区别。
人的需要具有社会性,满足需要的对象和方式都与动物不同。
(2)社会性需要社会需要是指后天习得的,为了维持社会的存在和发展而产生的需要。
社会性需要是在生理需要性需要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和教育影响下发展起来的。
社会性需要是人类所特有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2、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对象)(1)物质需要: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2)精神需要:指对认知和美的享受的需要。
二、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一)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的基本内容人类具有七种基本需要,这些需要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组成了一个具有层次结构的系统。
1、生理需要2、安全需要3、归属和爱的需要4、尊重的需要5、认知的需要6、审美的需要7、自我实现的需要(二)需要层次理论的内涵1、需要的发展具有一定次序性,只有低级需要获得基本满足后才会出现更高级别的需要。
2、不同需要对人的行为的推动强度不同,层次越低,对人的影响越大。
但对于个人而言,那种需要的强度最大,取决于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心理承受能力。
3、各个层次的需要是彼此重叠,相互交织。
(三)对该理论的评价1、贡献:推进了心理学对于需要的认识和研究,提出了需要的层次与结构关系。
第三章 动机、人格、自我与消费者行为
自我-品牌形象一致性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有一个公司为它的4个品牌的啤酒分别制作的广告 “补偿型饮酒者”:他正值中年,有献身精神,对 他来说,喝啤酒是对自己无私奉献的一种犒劳。 “社交饮酒者”:在大学同学联谊会上的豪饮者。 “酒鬼”:认为自己很失败而嗜酒。 不同的受众在观看了广告后会对广告中的品牌有什么 样的评价?
精神分析理论在营销中的应用
锁定本我的需要。 锁定自我或超我的需要。 同时诉诸于本我、自我和超我 “一天一个Mars,有助于你工作、休息和娱乐。”
锁定本我的需要
本我是那些带有“来吧,放纵自己”主题的主要目标
诉诸“本我”的体验型广告
一个俱乐部为18-30天假期所做的户外广告,用了“你 可以得到喝酒和放纵的两周”这样的标语。该广告强调 了俱乐部18-30天无限制的阳光、大海、沙滩和性生活 的假期形象,鼓励消费者抛弃所有的压制和限制 雪碧:亮晶晶,透心凉。 超级女声:想唱就唱。 浏阳河酒:想喝就喝。 大阳摩托:风驰天下,大阳摩托。
文字可编辑目录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点击添加标题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01020304添加标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点击添加文本会议基调年会视频
第三章 社会性动机
七品六品官太小,四品三品官亦低。
朝中一品当宰相,又想面南坐皇帝。
四、需要层次与自我实现论
• 代表人物:马斯洛 • 人的基本需要(五种/七种):
1)生理需要 2)安全需要 3)归属与爱的需要 4)尊重的需要 5)求知的需要 6)审美的需要 7)自我实现的需要
生理需要
• 自利归因偏差:人们常把自己的成功归因为内部 因素,把别人的成功归因为外部因素;而把自己 的失败归因为外部因素,把别人的失败归因为内 部因素。
• 美国社会心理学家罗特根据“控制点” 将人分为两种类型: • 一是“内控型”的人:即认为自己可 以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是由 个人能力和努力等内部因素造成; • 二是“外控型”的人:即感到自己无 法控制周围环境,不论成败,都归因 于他人的压力以及运气等外部因素。
2、影响因素
• 个体幼年时期形成的依赖倾向:自我需要制抚养 的孩子,成年后在交往中表现出更多的自主性。 • 个体所处的情境:在焦虑、恐惧情境下,亲近他 人的倾向更强。
沙赫特(Schachter,1959)的亲和动机实验
•出生顺序:长子(女)、独生子女的交往动机更强。
二、成就动机(achievement motive) 1、定义
二、认知论
1、认知失调论
– 当个体对同一事物产生两种(或多种)彼此 矛盾的认知时,就会产生认知失调。 – 个体有一种寻求平衡的倾向,即认知失调会 导致紧张和不适,这种力量驱使个体去恢复 平衡。
认知失调论示例
• 认知失调状态
– “吸烟危及我的健康”和“我吸烟”矛盾
• 改变途径
– 改变或否定其一: “我不再吸烟”或“如果 停止吸烟将使我超重” – 降低重要性/强度:“吸烟对我的健康可能有 一些影响”或“要少抽点烟” – 增加新认知或理由:“抽烟可提高工作效率” 或“世界上抽烟而长寿者不乏其例”
心理学基础第三章 课后习题解析
第三章课后习题一、单项选择题:( )1、心理学家已初步探明,人类行为的一切动力都起源于___________。
A.情绪B.动机C.思维D.需要( )2、耶克斯—多德逊定律反映了___________之间的关系。
A.动机与需要 B.动机与生理C.动机与目标D.动机与行为效果( )3、按照阿特金森的成就动机的结构,当一个人希望成功的动机高,而避免失败的动机低的时候,他最终的(合成)成就动机是怎样的?A 高B 低C 中间程度D 难以确定( )4、心理学研究发现,当人们有他人可以依靠时,他们能够更好地处理工作压力、失业、婚姻困扰等各种问题,这种依靠他人而产生的心理感受可以称之为。
A、控制感B、自我效能感C、习得性无助感D、社会支持感( )5、在解决中等难度问题的活动中,活动动机与活动效率的关系成___________。
A.正比 B.反比 C.正U型曲线 D.倒U型曲线( )6、研究已证实,___________是人类行为的基本动力。
A. 情绪B. 动机C. 需要D. 思维( )7、耶基斯-多德森定律说明了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如图:________线反映的是完成简单任务时动机和行为效果之间的关系。
( )8、心理学家阿特金森认为,具有力求成功动机的人倾向于选择成功概率为__________的任务。
A.10%B.20%C.50%D.100%( )9、按动机的性质可分为生理性动机和。
A. 原发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0、按学习在动机形成和发展中的作用可分为原发性动机和。
A. 生理性动机B. 继发性动机C. 社会性动机D. 外源性动机( )11、成就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动机B.生理动机C.社会赞许动机D.交往动机( )12、交往动机是一种___________。
A.社会性动机B.生理性动机C.物质性动机D.原发性动机( )13、中国谚语中的“破罐子破摔”心理,在心理学上称为__________。
第三章 动机的动力理论
(2)肛门期(2-3岁)
对排泄解除压力而感到快感,肛门成为快感中心。 大小便如果训练过于严格,成年后性格倾向于清洁、 忍耐、吝啬和强迫等;反之,倾向于肮脏、浪费、凶暴和 无秩序等。
(3)性器期(3-5岁)
力比多集中在生殖期上。恋母或恋父情结。
(4)潜伏期(5-12岁)
休眠时期。性冲动转移到环境中的其它事物上去。
2.本能的种类 前期,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性本能和自我本能。后期, 弗洛伊德把本能分为生的本能和死的本能。 性本能或力比多是人的行为的内在潜力,它能够促使人 通过各种方式获得满足。 自我本能则是害怕危险,保护自我不受到伤害。 性本能和自我本能都是为了保护和延续生命,合称为生 本能。 死本能表现为攻击的冲动、求杀的欲望。残酷、自杀、 谋杀、攻击等都是受到死的本能驱使。
一、弗洛伊德的生平与著作
主要代表著作有《歇斯底里研究》、《梦的解析》、 《日常生活中的心理病理学》、《多拉的分析》、《玩笑 及其与无意识的关系》、《性学三论》、《精神分析运动 史》、《列奥纳多· 达· 芬奇和他对童年时代的一次回忆》、 《图腾与禁忌》、《论无意识》、《超越唯乐原则》、 《群体心理学与自我的分析》、《自我与本我》、《焦虑 问题》、《幻想的未来》、《文明及其缺憾》、《自我和 防御机制》、《摩西与一神教》等。
二、动力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本能论 1.本能的特征 本能是人的生命和生活中的基本要求、原始冲动和内在 动力。本能的作用就是满足机体的需要,就是维持生命和 产生新的生命,从而使他感到快乐。 弗洛伊德认为,本能有四个基本特征: ①来源:身体欠缺什么(需要水); ②目的:消除欠缺,内在的平衡; ③对象:经验或事物; ④原动力:欠缺程度(口渴的长短)。
(5)生殖期(12-20岁) 个体的主要任务是摆脱父母,同父母分开,以便建立自己 的生活。成为具有异性选择配偶或抚养子女的异性爱权利的、 现实的和社会化的人。 生殖人格是最完善的人格。
心理学讲义 第三章 行为动力理论
第三章行为动力理论本章内容细目第一节行为动力理论概述一、行为的含义(一)行为的概念(二)人类行为的特征(三)人类行为的分类(四)影响人类行为的因素二、行为动力理论(一)行为动力的概念(二)行为动力的理论第二节需要一、需要的含义(一)需要的概念(二)需要的特点二、需要的种类(一)自然性需要与社会性需要(二)物质需要与精神需要三、需要的理论(一)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二)需要的其他理论第三节动机一、动机的含义(一)动机的概念(二)动机的功能(三)动机的形成二、动机的种类(一)主导动机与非主导动机(二)内部动机与外部动机(三)近景性动机与远景性动机(四)生理性动机与社会性动机三、动机的相互作用(一)动机的联合(二)动机的冲突四、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与激发(一)学生学习动机的发展(二)学习动机的激发第四节情绪一、情绪的含义(一)情绪的概念(二)情绪的两极性(三)情绪的功能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一)表情(二)情绪的表现形式三、学生情绪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情绪的发展(二)学生良好情绪的培养第五节意志一、意志的含义(一)意志的概念(二)意志行动的特征(三)意志与认识、情绪的关系二、意志的过程与结构(一)意志的过程(二)意志心理结构三、意志的品质(一)意志的自觉性(二)意志的果断性(三)意志的坚韧性(四)意志的自制力四、学生意志的发展与培养(一)学生意志的发展(二)学生意志的培养行为动力理论是研究人的行为如何被推动和维持的心理学理论。
人类行为动力是一个由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十分复杂的系统。
从早期动机的本能理论到现代动机的认知理论,心理学家提出了一系列关于行为动力的假说。
这些理论都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人类行为产生的原因。
我国20世纪80年代开始的关于非智力因素的研究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行为动力的认识。
心理学家越来越倾向于认为,各种心理因素的动力作用性质是不同的,需要是一切行为动力产生的源泉,但需要只有转化为动机才能成为现实的行为动力,个体的认知、情感、意志等因素的行为动力性主要是通过影响动机形成表现出来的。
第3章 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及特性
直流电机的磁路
二、直流电机的工作原理
1.直流电机具有可逆性
一台直流电机原则上既可以作为电动机运行,也可以 作为发电机运行,只是外界条件不同而已。
发电机——若用原动机拖动电枢恒速旋转,就可以从
电刷端引出直流电动势而作为直流电源对负载供电; 电动机——若在电刷端外加直流电压,电机就可以带 动轴上的机械负载旋转,从而把电能转变成机械能。 这种同一台电机能作电动机或作发电机运行的原理, 在电机理论中称为可逆原理。
(1) 转矩方程式 T = KtΦIa (2) 电势方程式 E = KeΦ n (3) 电压平衡方程式 U=E+IaRa
他励电动机的 机械特性
一、直流他励电动机的机械特性表达式
Ra U n T 2 K eΦ K e K tΦ n 0 n
其中:n0 为理想空载转速 n0′为实际空载转速 △n 为转速降
概述
直流电机的铭牌数据
额定功率PN
指轴上输出 电动机 发电机 指电刷间输出 额定条件下电机 的机械功率 的额定电功率 所能提供的功率 额定电压U N 额定电流I N 在额定工况下,电机 在额定电压下,运行于 出线端的平均电压 额定转速n 额定功率时对应的电流
N
发电机:是指输出额定电压; 电动机:是指输入额定电压。
④学会用机械特性的四个象限分析直流电动机运行状态;
⑤学会根据他励直流电动机的铭牌技术数据,确定电动 机启动等运行特性。
重点
由于机械特性是根据转矩、电势、电压平衡方程式推
导出来的,而机械特性又是分析启动、调速和制动特 性的依据,所以机械特性是电动机内容的重中之重;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启动特性;
他励直流电动机的调压调速特性。
直流发电机工作原理图
第三章 动机
• 1971年9月18日,美国堪萨斯州 • 1992年,首个赛段冠军 • 总共得到7次总冠军, 22次分站赛冠军 • 1995、1999、2000、2001、2002、2003、2004
• 1996年10月,被诊断患癌症
• 前职业车手保尔·谢尔文:“外科手术医生当时告诉我,阿 姆斯特朗只有20%到50%的恢复希望。” • 1998年1月,在被确诊为癌症的17个月之后,阿姆斯特朗 重返自行车赛道 • 2005年退役,2009年再次复出
• 出生顺序与人的亲和动机的强度也有关。 • 长子、长女、独生子女的亲和动机较强,在恐惧情境 中更多地亲近他人,排行老二及以后者其亲和动机不 如老大强列。
• 顿伯(Dember,1964)把这种现象归结为老大在婴 儿期受到父母较多的关怀和照顾。
第三章 动机
行为背后的秘密
华中师范大学心理学院:丁倩(496215357@)
教材:P59~62
• 同性恋
• 成因
• 案例:
• 男、女生对不同图片的瞳孔反应
实验结果:男女生对不同图片的瞳孔反应
母性动机
• 母性动机的生理基础
• 泌乳激素
• 母性动机的产生
• •
•
进化心理学的观点 对于多数动物而言,母爱是天性,凡是幼稚期较长的动物,若没有天 性母爱的保护,这种动物将会绝迹。例如:大熊猫、食蚁兽、人类
案例:哈洛的实验(安全保护期、收放管教期、相对独立期)
• 当然,母性动机的原因还有待进一步探究 • 实验:最伟大的母爱
• 没有妈妈的熊猫宝宝根本就不能生存,刚出生6-8周的熊猫宝宝不能 睁开眼睛,出生大约3个月之后,它才学会走路。
• 黑豹宝宝头两年都呆在妈妈旁边,学习生存技能,观看妈妈如何捕 获猎物。在这两年里,黑豹宝宝就像妈妈的影子。
第三章激励原理(组织行为学-浙大况志华)
七、动机与行为、目的的关系
(一)动机与行为 动机对行为具有唤起、维持、加强和调整功能。 行为是个体特定动机的外化,是动机的客观体
现。 因此,动机和行为是一种因果关系,二者密不
这些因素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作以说明。
需要 动机 目的 行为模式
环 境 诱 因
需要 紧张焦虑 动机 行为
需要满足
目标
人的行为模式
第二节 行为激励
一、激励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实质
(一)什么是激励?
1、“激励”即激发、鼓励。作为心理学的术 语,是指持续激发个体动机的过程。
2、组织行为学中所谓的“激励”,是指调动 人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二)从层次看需要的结构
人的需要由低到高包括三个层次
–1、自然需要
–2、社会需要
–3、精神需要
–自然需要是人类的基本需要,但这种需要一旦得到初步满 足,人们便会把个人追求的目标转向环境,即转向周围的 人,需要同周围的人形成一定的人际关系,希望得到爱与 友谊等等。 所有这些需要都属于社会需要。精神需要是 一种发展需要,是个体对于能力、智慧、成就、理想的追 求。
(二)环境分析
影响职工需要、动机、行为和目标的环 境因素主要包括三个大的方面:
一是职工自身和家庭因素; 二是组织自身的因素; 三是社会环境因素。
(三)激励策略的选择与实施
激励策略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必须遵循如 下五条原则:
1、以组织的内外环境为转移的原则。 2、共同性与差异性相结合的原则。 3、利益兼顾的原则。 4、目标协调的原则。 5、正激励与负激励相统一的原则。
心理学讲稿之第三章 动机与学习
第三章动机与学习主要内容:本章主要学习动机和学习动机的概念、分类及其与目的、效果和效率的关系,并介绍各学派对动机过程的分析,在此基础上学习如何和维持学习动机。
教学重点:学习动机的激发和维持教学难点:三个动机理论教学方法:讲授、讨论、测验、练习课时:8具体内容:激发和维持学习动机是教育教学过程中一个相当重要的环节。
一般说来,教师和家长对学习动机的重要性都有相当的认识,然而他们对影响学习动机的各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作用机制并不十分清楚。
他们不知道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动机,有时看似积极的措施恰恰是在损伤学生的学习动机。
因此本章将围绕对动机过程的分析来探讨如何激发和鉴别学生的学习动机,以便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活动。
本章主要学习以下三个内容:一、动机的概述二、动机理论三、学习动机的激发和鉴别第一节动机的概述人们一直在试图解释自己和他人行为的原因。
今天,心理学家都一致用动机这一术语来描述行为激起的原因。
那么,到底什么是动机呢?一、动机的一般概念(一)动机的含义所谓动机,是有机体进行活动的内部原因或动力。
它并非是指活动本身。
引起动机必须有内在条件和外在条件。
引起动机的内在条件是需要,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如果说人的各种需要是个体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和实质,那么,人的各种动机就是这种源泉和实质的具体表现。
如学生的学习动机就是他们学习需要的具体体现。
动机的另一个来源是外部刺激,称为诱因。
诱因可以分为正诱因和负诱因。
个体在某一刻有最强烈的需要,并在有诱因的条件下,能产生最强烈的动机。
动机具有下列作用:1.引发功能人们各种各样的活动总是由一定的动机所引起的,没有动机也就没有活动。
动机是活动的原动力,它对活动起着始动作用。
2.指引作用动机象指南针一样指引着活动的方向,它使活动具有一定的方向,并使其具有稳定性、持久性和完整性,使行动朝着预定的目标前进。
3.激励功能动机对活动具有维持和加强作用,强化活动以达到目的。
不同性质和强度的动机,对活动的激励作用是不同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工作动机【学时】:4学时【教学要求】理解需要、动机、和行为概念及相互关系、掌握多维动机模型的构成和工作动机管理的方法。
【知识点】动机的定义、驱力理论、预期理论、动机的强度、动机的产生、动机的方向与冲突、动机的分类、多维动机模型、动机及其管理意义、工作动机管理。
【重点】基本的动机激发循环的过程和多维动机模型、工作动机管理。
【难点】对多维动机模型的深刻理解及在管理工作中的运用。
【思考与练习】1、人为什么要工作?你认为人工作动力的来源主要有哪些?2、人在什么情况下才积极工作?在什么条件下你会自觉自愿地努力工作?3、怎样使人积极工作?你认为理想的工作环境是什么?第一节多维动机模型【现象思考】:尽管管理者不断寻求新的方法来激励员工,但缺乏工作积极性的员工为数众多。
、动机概述(一)动机的定义动机:是由一种目标或对象所引导、激发和维持的个体活动的内在心理过程或内部动力。
心,动机不能直接观察,但可以通过外部行为间接推断。
动机要有目标,目标转化为内在动力,指明个体行为的方向。
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
(二)动机的功能1、激活功能动机能推动个体产生某种活动,使个体由静止状态转为活动状态,体现了个体的能动性。
如:为了消除饥饿,寻找食物;为了摆脱孤独,结交朋友。
2、指向功能动机能使个体的行为指向某个特定目标。
例如个体在学习动机支配下,去图书馆和教室学习;在成就动机支配下,选择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3、维持和调整功能动机的维持功能表现在行为的坚持性方面。
例如个体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动机使他能够坚持下去,而不会轻易放弃。
动机的调整功能表现在个体通过行为反馈,调整自己的行为,使之与更接近目标。
例如:某学生一直在努力学习,但是成绩却始终没有提高,于是试图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如向别人请教,或仔细思考自己哪些方面做得不好,吸取教训等。
启示:组织要想有绩效,管理层需解决激励人们成为组织成员及高绩效工人的动机问题。
个体绩效是能力和动机的函数。
(三)动机的分类(四)动机与行为动机与行为的关系是很复杂的。
不同人:同种动机可能产生不同的行为,不同种动机可能产生相同的行为。
如同一个班级学生学习动机各不相同;同是想减肥,但是不同人选择方式不同。
同一个人:行为的动机可能多种多样,有些占主导地位,叫做主导动机,有些占从属地位,叫做从属动机。
如,对于努力工作,有的人的主要动机是为了养家糊口,从属动机是为了使自己生活更有意义。
有的人则相反。
需要一动机一行为的关系同一动机可以引起多种不同行为。
面对恐惧同一行为可出自不同动机。
学习目的一种行为可能同时为多种动机所推动。
埋头苦干合理的动机可能引起不合理的甚至是错误的行为。
想当官错误的动机有时往往在外表上被积极的行为所掩盖。
被夸奖人类的行为很复杂,可行为背后的动机比行为更复杂。
所以,组织管理者必须懂得,激励需要因人而异的道理。
(五)动机与工作效率心理学研究表明动机与工作效率之间是一种倒U形关系。
即动机强度处在中等水平时,工作效率最高,动机过低或过高都不利于任务的完成。
每种活动都有最佳动机水平,但是相对于不同个体,各种活动的最佳动机水平不同。
另外,动机的最佳水平随着任务性质的不同而不同,比较容易的任务,动机最佳水平相对较高,而任务越难,动机最佳水平越低。
这就是耶基斯-多得森定律。
(六)动机形成人为什么要工作?为什么要为组织目标的实现而努力呢?个人通过为组织作贡献,有利于他个人需要的满足。
组织如何满足组织成员的个人需要只有通过衡量组织成员向组织提供的工作行为所取得的绩效,对其贡献作出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回报。
所以,组织行为学所研究的工作行为,需要并不能直接地得到满足,必须经由绩效这个环节。
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
内驱力、诱因和情绪也都可以激发活动的动机。
内驱力由生理需要引起。
诱因是动机的外部条件。
动机可以理解为:激发行为、为行为定向、维持行为二、多维动机模型(一)、内驱力作为动机1、生理平衡:人体的生理系统能以惊人的方式维持有机体生存所需要的条件和平衡,如保持盐、糖、氧等的体内平衡。
这种生理机制一般是自动化的,发生在整个有机体的意识之外。
一旦无法自动保持体能平衡,则个体被唤醒采取有意识的行为去改变体内的缺乏状况或缓解障碍。
2、本能的观点:在进化过程中形成,由遗传固定下来,一种不学而能的行为模式,人类行为的原动力。
如蜘蛛织网。
本能论认为:詹姆斯提出:人的行为依赖本能的指引,人除了具有动物的本能外,还具有社会本能,如爱、交往、同情、诚实等。
麦独孤系统提出本能理论:认为人类一切思想和行为的基本源泉和动力是本能。
认为人类有诸如逃避、拒绝、好奇心、好斗、合群、自卑等18种本能。
(二)情绪、态度作为动机60年代心理学家汤姆斯金认为情绪是一种原始动机。
原始动机(primary motives ):这类动机是先天的,是基于身体内部生理平衡的变化而产生的,是生物体的共同需要。
1、情绪的维度:从快乐一不快乐、注意一拒绝、紧张一一睡眠等三个方面描述情绪的状态2、情绪的分类最基本的情绪:快乐、愤怒、恐惧、悲哀;其它情绪:与感觉有关的情绪,如疼痛、厌恶、轻快;与自我评价有关的情绪,如骄傲、羞耻、内疚、悔恨;与他人有关的情绪,如爱、恨。
3、沙赫特的认知理论有关情绪的理论很多,比较著名的理论为沙赫特的认知理论。
他认为决定情绪的因素有三个:环境、生理、认知,而认知因素在决定情绪中起关键作用。
沙赫特和辛格在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又一个著名的实验来证明环境、生理、认知三个因素对情绪产生的各种作用。
被实验对象:经过健康检查的自愿参加的大学生条件:保证不会在试验中受到损害。
所有大学生被分为两组。
每组被实验前均被告知接受一种新药“ Suproxin ”要注射。
实验目的:检验新药对视力的影响。
(三)态度作为动机1态度:就是某人对某一对象所持的评议与行为倾向。
一般来说,态度有三种因素构成:认知:主体对态度对象的认知,包括感知、思维、理解、看法等;情感」体对态度对象的情感体验。
认知规定评价了态度对象,并使人表现为相的行为,从中获得情感体验,同时激励主体的行为表现;意向」作用于态度对象的行为准备状态。
态度并非行为,而行为以态度为内在的心理动力;这三种因素相互制约、相互协调、相互联系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统一体2、态度的特性社会性:人的态度产生于社会,并指向和作用于社会;针对性:态度都有其相对应的态度对象,没有针对性的态度是不存在的;协调性」度的各个因素是协调一致的。
在认知的基础上产生相应的情感,而在情感的激励下产生相应的意向,它们之间在彼此相对稳定的条件下才能不发生矛盾;稳定性:态度一旦形成,将持续一段时间而不轻易改变;两极性:这是对事物往往有两种相对立的极端态度, 态度的两极性是与情感的两极性相联系的;间接性:态度并不是行为本身,它只是行为表现前的心理状态,因此,态度不能直接观察,只能间接地从某人所表现出来的语言、动作推测而知(四)诱因作为动机个体一般有两种状态:摆脱缺乏、寻求丰富刺激与体验。
有一个实验:50年代,由贝克斯登主持的一项叫感觉剥夺实验对象:自愿参加的大学生,每天的报酬20$.试验者可以随时自行推出。
地点:一个完全无害的、备有舒适的帆布床的隔音室;过程:每个人单独进去,要求:持续的躺在舒适的帆布床上,不做任何事情(除上厕所外)。
房间里既无可以接触的物体,也无任何有规律的声音装置,而且必须带上不能看东西的护目镜。
结果:最初,大家是大睡特睡,然而在这样单调的实验环境中,坚持最长的仅有3天。
结论:人除了想摆脱某种缺乏外,更多的则是寻求各种刺激与体验。
三、动机及其管理意义1. 从纯个人的角度看,不是从索取多少,而是从贡献多少来衡量2. 就组织而言,不是重效率而是重效果。
第二节工作动机管理一、报酬结构1、经济报酬(1 )工资:基本工资、绩效工资、技能工资、奖金、分红计划、员工持股计划、利益分享计划(2 )福利:福利的种类主要有:人身保险、退休金、带薪休假等;许多国外组织正在推行弹性福利制度:社会补贴、托儿服务、公司产品折扣;选择娱乐设施、牙科保健、解雇费等项目。
(3 )非经济报酬:工作内容、工作环境【案例】“每天重复着同样的事情”,弗兰克这样开始他的叙述, “当右侧的乘客座椅从装配线上下来时,我把它们放进吉普车内, 用4个螺栓把他们固定在车身上,然后用电板手把螺丝拧紧”,就这样,每小时30俩汽车, 120个螺栓。
一天8小时,我并不在乎他们1小时付给我的22美元,在装配线我快疯了。
二、工作任务特性理论1、特纳(Turner )和劳伦斯(Lawrenee)的研究对工作任务特性的研究开始于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特纳( Turner )和劳伦斯(Lawrenee)提出,用以下六个任务特性来界定一件工作的复杂性,用以研究工作复杂度与员工满意度之间的关系:变化性、自主性、责任、所需知识和技能、所需的社会交往、可选择的社会交往2、工作特性模型哈佛大学的哈克曼 (J?Richard Haekmar)和奥德海姆(Greg Oldham)教授的工作特性模型(JCM Job characteristics model )用以下5个核心任务纬度来描述,其定义分别如下:技能多样性(skill variety ):表示工作对不同类型活动的需要程度,以及由此决定的对员工所应具备技艺和才能的要求的多样化程度;任务同一性(task identity ):员工完成一件完整工作的程度;任务重要性(task significanee ):指工作对别人的生活或工作有多大的影响;工作自主性(job autonomy):指员工安排工作内容、确定工作程序时,有多大的自由度、独立性及判断力;工作反馈(Job feedback ):指员工在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中,获得工作绩效相关信息的情况。
结论:实际工作中的工作特性很多,这些特性能够影响到行为后果;如果工作动机潜能分数高,那么对员工的工作动机、工作绩效、工作满意度都会带来积极影响,而缺勤率和流动率会下降;工作维度并不直接影响员工个人和员工工作绩效,而是通过心理状态反应起作用的。
三、常见的工作设计方法1、工作轮换(job rotation ):使员工从一种工作转做另外一种工作,以增加其从事不同工作任务的机会就叫做工作轮换。
目的:让员工在目前的岗位上流动,增加工作多样性、减少员工单调乏味感。
特点:影响和操作复杂性都很低。
注意:如果工作轮换是大型工作重新设计的一部分或把它作为一种培训手段来提高员工的技术和工作适应性,这种方法十分有用。
2、工作再造(job reengineering )自从19世纪末期,泰勒确立了现代工业策划基础以来,劳动专业化和高效率成为了工业工程的基石。
使员工迅速学会做好一项工作;工作任务简单化,实现短工作循环;员工培训更容易,因而雇用更容易;减少监督,因为工作任务标准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