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合欢树》教案
一 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一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目标:1. 掌握《合欢树》的基本情节和主题思想。
2. 理解并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
3. 培养学生的阅读与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教学重点:1. 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和情感转换。
2. 听说读译之间的互动。
教学难点:如何使学生感受到情感氛围。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组织学生欣赏一些风景图片,介绍合欢树的特点和生长环境,并让学生对《合欢树》产生好奇心和兴趣。
2. 学习:通过学生的朗读和讲解,介绍《合欢树》的故事情节。
首先,让学生快速阅读小说《合欢树》,然后全班朗读,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感受故事中人物的内心变化和感情转换。
3. 分析与解读:通过阅读小说,教师引导学生深入阅读,逐渐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氛围,然后同学们结合自己的体验,进行思考和讨论。
探讨小说中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人性的复杂性、生命的可贵等方面的主题思想。
4. 理解应用:深入阅读《合欢树》后,学生可以学会如何正确地感受和理解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和情感转换,理解主题思想,做到坚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培养文学素养和阅读能力。
5. 总结:通过深入阅读和讨论,学生通过合理的解读和分析,更好地去理解小说的主题思想,掌握文学语言技巧,培养文学素养。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阅读能力、分析思维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和提升,同时,也激发了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促进了终身学习的实现。
6. 作业:感受一个生命对自己的影响并以100字的篇幅写一篇文章,并在下一课进行展示和互动。
教学反思: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学生们对文学作品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提高了他们的阅读和文学鉴赏能力,培养了他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师在教学中应当注意:理解和感受文学作品的情感氛围,巩固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深入思考文学作品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对文学的热爱和兴趣,促进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思考。
一 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合欢树》全文;(2)理解并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2)学会欣赏散文的语言美和情感美;(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合欢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2)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珍惜生命的情感;(3)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关注环境保护。
二、教学重点1. 熟读并背诵《合欢树》全文;2. 理解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3.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理解并运用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 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及其作品;(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文本的语言美;(2)要求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2)分析作品的表现手法和艺术特色;(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对合欢树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5. 课堂练习:(1)要求学生课后练习朗读和背诵课文;(2)布置相关作业,巩固所学内容。
五、课后反思1. 学生课堂参与度如何,是否达到预期目标;2. 教学方法是否适合学生,有何改进空间;3. 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欣赏程度,是否需要加强引导。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课堂纪律等;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朗读、背诵和练习等情况;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了解学生对《合欢树》的理解和掌握程度;4. 学生自评:鼓励学生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合欢树》全文;2. 注释资料:关于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的注释;3. 多媒体课件:制作与课文内容相关的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4. 相关文章:推荐与合欢树相关的文章,拓展学生视野;5. 作业习题:提供适量的作业习题,巩固所学内容。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组织策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组织原则。具体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检测——初读课文,理清文脉——精读课文,探究分析——拓展延伸。
重难点突破策略:通过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在平凡的往事与人物描写中感受人物之间细腻深刻的情感,突破重点;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找出“我”与“合欢树”的关系,分析合欢树的多重象征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结合课前测试结果了解自学情况,指导课上教学。
课上活动促学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播放歌曲《烛光里的妈妈》:有这样一位母亲,每天她总是伫立在门前,看着儿子摇着轮椅远去的背影,一动不动地站着,无论风霜,无论雪雨,这份爱绵长而悠远,对于儿子,这更是一份沉甸甸的记忆。今天我们就来共同走进这对母子,他们之间究竟有着怎样感人心弦的故事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史铁生的《合欢树》。
教学目标
1、能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并识记史铁生的相关文学常识。
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背后的深刻情感,提高学生解读散文的能力。
4、感悟浓浓母子情,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体会细腻的感情,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解读本文的意象,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策略:以诵读教学法为主,依据内容特点选择引导式教学法、小组合作探究法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环境和资源策略:利用手机和蓝墨云班课APP为线上学习活动提供平台支持;结合自主学习任务单、音频、视频等为学生提供教学资源支持;多媒体课件辅助直观展示教学内容,完成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内容
师生活动
学情分析
本课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学生,年龄15岁左右,个性叛逆,听不进家长的唠叨,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与期盼,虽然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比如《我的母亲》,但由于年纪尚轻还无法体会父母的爱以及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痛。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追忆母亲的往事中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与鼓励,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同时深入发掘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在母亲过世以后深切的怀念之情。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明白亲情的可贵。
《合欢树》教案
《合欢树》教案•相关推荐《合欢树》教案(精选9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应当如何写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合欢树》教案,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合欢树》教案篇1教学目标:1、把握文章的脉络线索。
2、从细节描写中体味母亲对我的深情。
3、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4、基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采用由散入整的组合法,在内容主旨理解的同时,对散文写作有初步的认识。
5、品味文中细节的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学会感受爱、表达爱、珍惜爱。
而作者在对往事的追叙中,也完成了自己对亲情的感悟,这种感悟除了通过细致的细节来表现之外,都集中在合欢树这一象征物上。
所以,要把握文章深刻的内涵,就必须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内涵,这样也能帮助学生感悟亲情的美好。
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1、我们欣赏过"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的柳的风韵,我们瞻仰过"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的松的雄姿,我们也遥望过"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的梅的倩影。
树,是大自然中一道美丽的风景,更是人类心灵的一道美丽的风景。
合欢树在史铁生的心中挥不去、抹不掉,永远烙在他的心中。
二十岁,对你意味着什么?二十岁,对史铁生意味着什么?二十岁的儿子瘫痪了,对母亲意味什么?学生自由发言2、题目为合欢树,那么作者有没有一上来就写合欢树呢?哪些地方提到了合欢树?提示:作者一共四次提到合欢树:(7--12自然段)(1)通过邻人和初生小孩的注目引出合欢树;(2)写合欢树的由来,似乎是当初误以为的"含羞草",历经变迁,长成一棵树影婆娑的参天大树;(3)通过刚来到世上的孩子眼中写合欢树的影子;(4)文末,再次通过那个孩子长大后忆起童年往事时会跑去看那棵合欢树,却不会知道那棵树是谁种的,怎么种的。
一 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一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合欢树的相关知识,掌握作者对合欢树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和讨论,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文本,培养阅读理解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感受作者对合欢树的喜爱和热爱自然的态度,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1. 学生能够理解合欢树的特点和象征意义。
2. 学生能够分析和解读作者对合欢树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教学难点:1. 学生对合欢树的相关知识的掌握。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理解和解读。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合欢树的相关资料和图片。
2. 教师准备课文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对合欢树进行观察和描述。
2. 学生分享对合欢树的认知和印象。
二、新课导入(10分钟)1. 教师介绍合欢树的相关知识,包括合欢树的特征、生长环境和分布地区等。
2. 学生听讲并记录重要信息。
三、课文阅读(10分钟)1. 教师分发课文阅读材料,学生独立阅读。
2. 学生阅读课文,理解作者对合欢树的描述和情感表达。
四、课文讨论(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
2. 学生通过讨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受和思考。
教学反思:教学评价:1. 学生对合欢树的相关知识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作者情感表达的解读和理解程度。
3. 学生在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能力。
六、课文解析(15分钟)1. 教师对课文进行详细解析,分析作者的写作手法和修辞技巧。
2. 学生听讲并记录重点解析内容。
七、实践活动(10分钟)1. 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如观察校园中的合欢树或进行户外写生。
2. 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更加深入地了解合欢树并锻炼观察和表达能力。
八、作业布置(5分钟)1. 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根据课堂学习和实践体验,写一篇关于合欢树的观察报告或感悟文章。
教学设计方案合欢树(杨正霞)
合欢树教学设计云南省楚雄州禄丰县职业高级中学杨正霞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一、合欢树【设计思想】针对职中生对文化课普遍缺乏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我的语文教学遵循激发学生潜在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合作探究的原则。
依据课文不同特点,把每节语文课设计成不同形式的活动。
本次教学的《合欢树》一文就设计为小组合作探究的模式。
让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自主学习,从而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增强对散文内涵的感悟能力以及写作表达能力。
【教材分析】《合欢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职语文教材(基础模块)下册(修订版)第一单元阅读与欣赏部分的文章。
本单元是学习关于人性美的一组文章。
世界上存在多种多样的美,有科学美、艺术美、人性美……科学求真,艺术求美,人性求善。
一个人要完善人生,离不开对人性美的感悟、发现和追求。
本文是一篇情真意切的怀人散文。
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线索追忆母亲,后半部分叙写合欢树的由来及其引发的思索,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同时抒发了对亡母的愧疚与作者的内心痛苦。
【学情分析】我授课的对象是高二年级汽修的学生,全班共名同学。
都是雪铁男儿。
本班同学善于合作探究、展现自我。
从散文的学习来说,他们口语表达能力和情感领悟能力较弱。
本节课重在提高学生情感领悟能力,品味散文中作者所要表达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体会作者抒发了对亡母的愧疚与的内心痛苦,增强口语表达的能力和写作能力。
【知识与技能】1.指导学生整体感知,理解文章文章主旨。
. 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
. 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过程与方法】. 小组合作,互动交流的组织形式组织课堂。
. 以朗读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
【课时安排】课时(每课时分钟)【教学方法】. 以教师启发、引导、师生互动的方式组织教学,以朗读带动理解采用反复诵读的方式,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梳理文章思路,理解课文意蕴,体会作者深深怀念母亲的情感。
《合欢树》教案++2021-2022学年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合欢树一、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2、过程和方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合作探究“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验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寓德于教引导学生体会生活中的母爱,进而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二、教学重点1 .理清文章思路,分析具体事件,体会各种描写对表现人物的作用。
三、教学难点L品读淡然的表达背后的情感张力,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理解苦难对于生命的意义。
2,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
(其中第3点既是重点又是难点。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以史铁生身残志坚的事迹启发学生的感悟和憧憬,3分钟)1983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的颁奖典礼上,人们惊讶地发现有一位获奖者是坐着轮椅来领奖的。
第二年,这个残疾人又以另外一篇小说获得该项殊荣。
他,就是史铁生,他自双腿瘫痪走上文学创作道路二十多年来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并屡次获得各项文学创作奖。
那么他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于他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走近作者史铁生,中国当代作家、散文家。
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县插队,一次遭遇到暴雨和冰雹,高烧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开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979年开始创作,1983年和1984年分别以《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和《奶奶的星星》荣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
知青题材短篇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假设琴弦》哲理性长篇小说:《务虚笔记》散文:《我与地坛》学过课文《秋天的怀念》三、疑难杂字熏(xQn)虔诚(qiGn)晃动(huGng)灸(ji⑴胯上(kud)偏方(pidn)逛(guGng)够呛(qiGng)偶尔(6u)瞪(d6ng)茂盛(mdo)含羞草(xiti)四、精读课文(一)快速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高教版语文基础模块下册1《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
(3)案例研究法:教师提供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案例,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案例来加深对主题和寓意的理解。
(4)项目导向学习法:教师组织学生进行项目学习,如编写故事、创作诗歌等,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2.人物性格的句式:勇敢面对困难,善良对待他人,乐观面对生活,坚韧不拔的精神。
3.主题寓意的句式:生命中的美好与挫折,爱情的甜蜜与痛苦,友情的真挚与珍贵,成长的喜悦与挑战。
④艺术性和趣味性:
1.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将文章的结构、人物性格和主题寓意用形象的图形和颜色标注出来,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和艺术性。
2.在板书中加入一些有趣的插图和卡通形象,如合欢树、人物表情等,以增加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
3.板书设计中融入一些幽默的语言和表情符号,如“勇敢的心”、“爱情的甜蜜”等,以增加板书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教学反思与总结
在教授《合欢树》这一课时,我采用了讲授、讨论、案例研究等多种教学方法,力求让学生在理解文章的同时,也能深入思考文本中的情节、人物和主题。在课堂导入环节,我通过展示与文章相关的图片和视频,成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并激发了他们对文本的兴趣。在知识讲解环节,我尽量用清晰、准确的语言来讲解文章的要点,并通过实例帮助学生理解。同时,我还设计了一些互动环节,如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以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和积极性。
2.教学活动设计:
(1)角色扮演:教师组织学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分别扮演文章中的人物,通过表演来加深对人物性格和情感的理解。
(2)实验: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实验,如制作合欢树模型,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来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
(3)游戏:教师设计一些与文章主题相关的游戏,如“猜猜合欢树的秘密”,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度。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具体章节为《合欢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本内容,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其象征意义;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象征意义。
2.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大自然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难点:理解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课文教材、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导入:介绍作者、课文背景,带领学生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3. 课文解析:a. 生字词学习:学生自读课文,查找生字词,教师讲解并板书。
b. 课文内容分析:分析课文中关于合欢树的描述,了解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象征意义。
c. 语言特色分析:讲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体会作者情感表达。
4. 随堂练习:根据课文内容,设计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课文、作者、生字词。
2. 黑板右侧:合欢树的生长特点、象征意义、语言特色。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根据课文内容,用自己的话概括合欢树的生长特点及象征意义。
b. 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2. 答案: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对合欢树的理解是否深入,语言特色分析是否到位。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大自然,发现生活中的美好,尝试以课文为范本,创作一篇描绘自然景观的作文。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2. 教学过程中的课文解析3. 板书设计4. 作业设计5.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一、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设定1. 分析课文语言特色,体会作者情感表达:这是本节课的重点,要求学生通过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描写方式等,深入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具体章节为《合欢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文章的寓意,分析合欢树的形象描写,探讨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以及学习散文的阅读与写作技巧。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合欢树》的寓意,提高对散文主题的把握能力。
2. 培养学生对散文形象描写的分析能力,提高审美鉴赏水平。
3. 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感悟自然与人生,培养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合欢树寓意的理解,散文形象描写的分析。
教学重点:文章主题的把握,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的学习。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课本、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合欢树的图片,引发学生对合欢树的好奇心,进而引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 新课导入: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同时注意文章的语言表达和情感描绘。
3. 内容解析:a. 分析文章的寓意,引导学生从文章中找出关键信息。
b. 分析合欢树的形象描写,让学生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c. 探讨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文章主题。
4. 例题讲解:针对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选取典型例题进行讲解,让学生学会分析散文的方法。
5.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其他散文作品,巩固所学。
六、板书设计1. 《合欢树》2. 主要内容:a. 合欢树的寓意b. 合欢树的形象描写c. 作者对自然与人生的感悟3. 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请结合课文内容,谈谈你对合欢树寓意的理解。
b. 分析课文中的合欢树形象描写,用自己的话进行概括。
c. 选取一篇散文,运用所学技巧进行分析,不少于500字。
2. 答案:a. 合欢树寓意着生命的顽强与美好,以及对家乡的眷恋。
b. 合欢树形象描写生动、细腻,展现了作者对自然的热爱。
c. 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的教学效果,关注学生对散文阅读与写作技巧的掌握程度。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设计教案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中职语文基础模块第一册,具体章节为《合欢树》。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课文《合欢树》的背景、主题及作者情感;学习课文中涉及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掌握生字词及常用句型。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课文《合欢树》的内容,了解作者对家乡的深厚感情;2. 学习并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提高写作能力;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激发他们对家乡、自然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体会作者情感;重点:掌握生字词,学习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感。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设备、黑板、粉笔;学具:课本、笔记本、字典。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合欢树的图片,让学生描述其特征,引入新课;2. 课堂讲解: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情感,讲解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3. 例题讲解:选取课文中的经典例句,进行深入剖析;4. 随堂练习: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仿写练习;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课文中的难点问题,共同解决;7. 作业布置:布置课后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课题:《合欢树》2. 生字词:合欢、葱茏、庇荫等;3.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等;4. 重点句型:课文中的经典例句;5. 作者情感:对家乡的热爱和思念。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结合课文内容,以“我的家乡”为题,写一篇作文;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观察身边的自然景物,尝试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描述,提高写作水平。
同时,推荐相关文学作品,拓宽学生的阅读视野。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2. 教学目标的具体化;3.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识别;4.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和随堂练习;5. 板书设计的逻辑性和清晰度;6. 作业设计的针对性和答案的指导性;7. 课后反思与拓展延伸的实际效果。
一、教学内容的理解与掌握《合欢树》这篇课文不仅是一篇描写自然美的文章,更蕴含了作者对家乡的深情。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合欢树》教案
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1课《合欢树》教案《合欢树》[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
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品读、交换、探讨、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1、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
它的作者XXX,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
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
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XXX,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
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XXX,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他(XXX)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一 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
一合欢树(教案)-【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教学目标:1. 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掌握合欢树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3.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2. 合欢树的相关知识和文化内涵。
教学难点:1. 理解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
2. 合欢树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1. 教材:《中职专用》高中语文同步教学优质教案(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2. 参考资料:关于合欢树的相关文章和资料3. 教学多媒体设备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观察图片,介绍合欢树的外貌特征。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对合欢树的印象和了解。
二、阅读理解(15分钟)1. 让学生阅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和主题思想。
2. 针对文章中的关键信息和细节,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讨论。
三、文化内涵(15分钟)1. 介绍合欢树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2. 引导学生探讨合欢树在现代社会的意义和价值。
四、写作练习(15分钟)1. 让学生根据自己对合欢树的观察和了解,写一段描写合欢树的文字。
2. 邀请学生分享他们的写作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第二课时一、复习与导入(5分钟)1. 复习上节课的学习内容,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 引导学生思考合欢树在他们的生活中的意义和价值。
二、深入分析(15分钟)1. 分析文章中的隐喻和象征手法,引导学生理解作者的情感表达。
2. 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三、小组讨论(15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就合欢树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进行讨论。
2. 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他们的讨论成果,进行互相评价和反馈。
四、总结与拓展(1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合欢树的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
2. 布置一些相关的课后阅读和写作任务,拓展学生的学习范围。
第一课《合欢树》教案(中职语文)
史铁生(1951.1.4—2010.12.31),北京人。1967年清华大学附中初中毕业。1969年去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腰腿疼痛,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1972年因双腿瘫痪返回北京医疗。
历任中国作家协会全国委员会委员,北京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副主席。其小说《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奶奶的星星》分获1983、1984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另外散文《我与地坛》等作品也获得了很大影响。自称职业是生病,业余在写作。
其次,“我”忘记了合欢树 ,不愿提起;不敢去看合欢树,怕睹物思人;很想看看合欢树,悲伤也成了享受。合欢树是触动“我”思念母亲之物,是母亲生命、母爱的另一种呈现方式。
4、本文结语:
在这篇文风朴实、语言平淡的散文中可以感受到:
1、母爱的博大、深厚与无私;
2、“我”对 母亲无比的怀念与理解。
5、拓展阅读:
天使的名字叫妈妈
天国里有个孩子,正等待着降临到人间。这个小孩问上帝,“他们告诉我明天我就要降临人间,像我这么弱小、什么都不知道的孩子,怎么生存下来呢?”上帝说:“在所有的天使之中,我已经选中了一个给你。她将会等待你和照顾你。”
“不过”,小孩问了,“在天堂我除了歌唱和微笑之外什么都不做。这些是我快乐所需要的!”上帝说:“你的天使每天将会为你歌唱和微笑。你将会感受到你的天使的爱,你会感到快乐。”
“还有”,小孩又问了,“如果我不懂他们说的语言,当人们对我说话的时候我怎样才会理解呢?”上帝说:“你的天使将教会你语言中最美丽和最甜蜜的词语,带着最大的耐心和关怀,你的天使将教会你怎样说话。”
小孩抬头看着上帝说:“我想和你说话的时候我该怎么做呢?”上帝微笑着对小孩说:“你的天使会把你的双手放在一起然后教会你怎样祈祷。”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高教版)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 合欢树教案
第一单元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体会无私的母爱以及作者对母亲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寓意。
教学重点:品味词句意蕴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和象征意义.课时安排:1课时授课方法:颂读法,归纳法,探讨法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导语:但丁说“世界上有一种最美丽的声音,那就是母亲的呼唤。
”古往今来,关于母亲的故事、文章很多,大家熟悉的故事有孟母三迁、岳母刺字,文章有《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母亲绵绵的爱化作了密密的针脚。
冰心在《繁星》中写道“母亲呵,天上的风雨来了,鸟儿躲进它的巢里,我心中的风雨来了,我躲进母亲的怀里”可见,母亲还是儿女心灵的港湾,这一类的文章还有很多。
每个人笔下的母亲都不尽相同,因为发生的事情不一样,个人的体验不同。
今天,我们学习史铁生的《合欢树》,再一次感受伟大的母爱。
二、课文分析(一)通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老师朗读第一段,指定一排学生依次朗读课文,熟悉文本,看作者写了人生中哪几个年龄段的哪些事情,以理清课文思路(出示课件)明确:年龄“我”母亲十岁作文获奖做裙子二十岁双腿残废做各种事情三十岁小说发表不在人世三十多岁聊起合欢树已死多年(看幻灯提问题)由这张幻灯片我们可以看到本文是以时间为线索。
文章题目叫《合欢树》但在文章后半部分才写到合欢树,有什么好处?明确:(1)条理清楚(2)与邻居闲聊时提起,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二)分析把握母子间的亲情母亲对儿子1、在这篇描写母亲的文章中,你认为最能体现母爱的是哪些段落?明确:第2、3两段,也就是作者二十岁的时候。
2、在这两段中写母亲为“我”做了哪些事情?明确:为“我”治病;为“我”借书;推“我”看电影;鼓励“我”写作小结:可以看出母亲不仅关心“我“的身体,更关心“我”的精神,这正是母亲的伟大之处。
3、这两段运用了怎样的人物描写方法?各找出相应的句子来。
明确:语言描写;动作描写;肖像描写;心理描写句子(略)4、通过这些事情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找出相应的句子来,全文还体现了母亲怎样的性格。
中职语文下册教案
中职语文下册教案副本】【篇一:职业中专_语文_教案(基础模块下册) - 副本】语文教案授课教师:授课班级:职业中等专业学校《语文(基础模块)》下册教学设计一合欢树教学目标1.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并感悟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母子深情,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感受文中的母子深情。
教学难点理解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
教学方法导读法、讨论法教学课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那么,史铁生是怎样克服了身体上的残疾而获得写作上的巨大成功的?他的背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在支撑着他、激励着他?今天就让我们随着《合欢树》走进史铁生的世界,走进史铁生对母亲的沉甸甸的回忆中。
二、检查预习1.关于作者(主要由学生阐述,教师做补充和点评)生平介绍:1969年史铁生到陕西延川清平湾插队放牛,一次遭遇暴雨和冰雹后发高烧,其后发现腰腿疼痛,当时没在意,后来发展成双腿残废。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想以死来解脱自己,最后终于在母亲的帮助下走上了文学创作的道路,并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代表作品:《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小说)、《我与地坛》(散文)、《命若琴弦》(散文)、《病隙碎笔》(散文)、《务虚笔记》(长篇小说)等。
2.关于母子情请学生根据课前阅读(《秋天的怀念》和《我与地坛》节选)谈谈作者对母亲的情感。
归纳总结:从不理解到理解,怀着爱与愧疚。
三、感知课文(一)在预习的基础上迅速再读课文,与《秋天的怀念》、《我与地坛》比较,找出三篇文章的共同点。
(提示:从情感基调、情感内容上去归纳)——2情感基调——忧伤。
情感内容——对母亲从不理解到理解,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
(二)是什么样的母亲让作者如此深深怀念又深深愧疚?文章前半部分以时间为序,追忆了哪些事情?10岁时“我”作文竞赛获奖;20岁时“我”双腿残废;30岁时“我”的小说发表。
(三)这些事情刻画了怎样的母亲形象?作者对母亲又是什么样的情感?1.10岁时作文竞赛获奖⑴诵读第1自然段。
职高语文(高教版)教案合欢树
合欢树教学设计史铁生【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体会作者选材组材的技巧,理解象征手法的运用。
二、过程与方法:引导学生提炼关键词,探究问题,具体深入理解文章。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深沉细腻的母爱以及作者独特的生命体验。
引导学生学会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文本语句的品味引导学生和作者的情感发生共鸣,探讨合欢树丰厚的象征意义,解读作者复杂的心理变化。
【教学方法】探究式、讨论法,朗读法,多媒体辅助【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课文导入歌曲欣赏《丑娘》一棵树静静地站在那里,也许你见过它,却不知道它的名字;也许你知道它的名字,却不知道它背后的故事。
这棵树有一个温暖而幸福的名字——合欢树。
在这棵树的背后,有这样一位母亲,她伴随双腿残废的儿子走过了那一段彷徨、苦涩的青春岁月。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合欢树,走进史铁生,走进他对母亲沉甸甸的回忆中……二、作家简介“当代中国最令人敬佩的作家之一。
”“他用残缺的身体,说出了最为健全而丰满的思想。
”“他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
”“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内心。
”——2002年华语文学传媒大奖授奖词三、整体感知◆速读全文,提炼出本文的中心人物与关键名词。
——中心人物:母亲“我”(史铁生)关键名词:写作废腿合欢树◆以上关键名词出现在作者的哪些人生阶段?——十岁二十岁三十岁三十多岁这些名词与母子之间有着怎样的关联呢?让我们继续走进史铁生的世界。
四、深入品读1、面对残废的双腿,母亲和儿子表现分别是怎样的?表现出他们怎样的思想性格?母子间的感情互动如何?——母亲:头上有了白发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很多钱虔诚地抱着希望(执着坚强,无私无怨)儿子:死了也好,死了倒也痛快(心情沮丧,从失望到绝望)母子:母亲深爱儿子,儿子不理解母亲2、面对写作,母子俩又怎样的反应?表现出他们怎样的内心世界?母子间的感情互动如何?——儿子:作文比赛得了第一(十岁)想学写作,一心只想着写小说(二十岁)母亲:“小时候的作文做得还要好”(十岁)“那就好好写吧”“你小时的作文不是得过第一”(二十岁)“第一篇小说发表,母亲却已不在人世”(三十岁)“小说获奖,母亲已经离开我整整七年”(三十多岁)补充问题:作者在一次作文竞赛中得了第一的事,母亲在儿子十岁和二十岁时为何会有不同的表现?变化的原因:由于“我”的境遇不同,因此目的和用意也就很不一样。
中职语文基础模块——《合欢树》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授课《合欢树》授课科目中职语文(下)章节课时2课时授课教师安排授课班级授课日期授课节次缺课学生《合欢树》是高等教育出版社《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第一单元的第一篇课文。
本单元所选的文章是从多个侧面来揭示人性美的内涵,《合欢树》作为一篇教材回忆母亲的散文,作者就是通过追忆母亲以及对合欢树由来的叙述,表达了对母亲的深切怀念和对母爱的高度赞美。
在教授本课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从作者平易浅分析近质朴自然的语言中体会细腻深刻而复杂的情感,领悟母子情深,学会感恩,学会珍惜。
本课授课对象是中职一年级学生,年龄15岁左右,个性叛逆,听不进家长的唠叨,理解不了父母的苦心与期盼,虽然之前已经学习过几篇有关亲情的文章,比学情如《我的母亲》,但由于年纪尚轻还无法体会父母的爱以及与至亲生离死别的悲痛。
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从作者追忆母亲的往事中感受母亲对儿子的爱与分析鼓励,儿子对母亲的愧疚之情,同时深入发掘合欢树的象征意义,感受作者在母亲过世以后深切的怀念之情。
通过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感恩之心,明白亲情的可贵。
1、能够自己利用网络搜索并识记史铁生的相关文学常识。
教学2、通过合作探究,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3、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背后的深刻情感,提高学生解读散文的能力。
目标4、感悟浓浓母子情,懂得珍惜亲情,学会感恩。
重点教学重点:品味平淡朴实的文字,体会细腻的感情,感受作者母子情深。
教学难点:解读本文的意象,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多重象征意义。
难点部门审核:教学组织策略:突出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组织原则。
具体流程: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堂检测——初读课文,理清文脉——精读课文,探究分析——拓展延伸。
重难点突破策略:通过精读课文,小组合作,在平凡的往事与人物描写中感受人物之间细腻深刻的情感,突破重点;通过引导学生结合作家的经历,找出“我”与“合教学欢树”的关系,分析合欢树的多重象征含义,突破教学难点。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合欢树》
中等职业教育语文教案《合欢树》教学目标:1.了解《合欢树》的作者、创作背景和主题;2.理解故事情节及其中的寓意;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欣赏能力;4.启发学生思考人生的意义以及关于生命和爱的价值观。
教学重点:1.理解《合欢树》的主题和寓意;2.分析故事情节及人物形象。
教学难点:1.理解故事背后的深层寓意;2.运用故事中的道理和人生智慧。
教学准备:1.教学课件2.《合欢树》的文字材料3.课堂讨论问题和辅助材料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5分钟)教师播放一段《合欢树》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故事的兴趣,引出话题:“你们听过《合欢树》这个故事吗?你们对这个故事有什么了解和想法?”Step 2 阅读故事(15分钟)Step 3 理解故事(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讨论故事的主要情节和人物形象,帮助学生理解故事中的寓意和主题。
提问问题:1.故事中的主人公是谁?他们的关系如何?2.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时间是什么时候?3.描写合欢树的段落中使用了哪些生动的修辞手法?4.为什么女孩将她的存在看作是“一棵合欢树”?Step 4 思考与讨论(20分钟)教师提出一系列问题,指导学生思考故事中提出的一些哲学问题和生活的真谛。
学生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观点。
讨论问题:1.故事中的主题是什么?你是如何理解这个主题的?2.为什么女孩选择将她的存在看作是“一棵合欢树”?3.你认为女孩最终的做法正确吗?为什么?4.这个故事给你什么启示和反思?Step 5 总结(10分钟)教师总结全课内容,强调《合欢树》故事中蕴含的人生智慧和价值观念,并提醒学生在生活中运用这些智慧。
Step 6 作业布置(5分钟)教师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写一篇读后感,总结自己对《合欢树》的理解和思考,同时要求学生运用这些思考对自己的生活进行反思。
教学延伸:1.引导学生广泛阅读其他文学作品,拓宽他们的文学素养和思维的广度。
2.鼓励学生参与文学创作,提高他们的文学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合欢树》[教学目标]1、品味作品平淡文字背后饱含的深情。
2、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涵义,并领会作者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重点和难点]1、品读文段,学会欣赏作者内敛又充满张力的文字,真切感受到作者含蓄又深沉的情感。
2、结合对文章的理解,表达自己对母爱与生命的感悟。
说明:教学目标与重点最终这样确定,是源于我对网上一些教学设计不够满意以及对有些设计者的解读重心始终心存怀疑。
有些设计秉持的“怀念”、“歌颂”说固然不错但我以为失之宽泛,有隔靴搔痒之感;有的力主“愧疚”、“懊悔”说,也无可厚非,但我又觉得似乎失之单薄,难免有挂一漏万之憾。
在慎重考虑了多种意见、结合了作者本人相关作品中的若干提示后,我这样概括《合欢树》:文章通过对往事的追忆,还原再现了母亲的苦难与坚忍以及她对儿子“毫不张扬”的爱;作者在独自咀嚼命运多年之后,借“合欢树”这一由实入虚的意象表达了对母亲的感激与歉疚,更在岁月流转中获得了对母亲、母爱乃至生命的深刻理解。
[教学方法]品读、交流、探讨、迁移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语:同学们下午好,今天我们要一起来读《合欢树》这篇散文。
它的作者史铁生,是现仍在世的中国作家中我最崇敬的一位。
我觉得要真正读懂他的作品,一定得先读懂他这个人,所以我们至少得先了解一下他的基本经历。
请大家看一份简单的年表——注意一下他生平的几个关键时期:毕业于清华附中,想来是个优秀的学生;18岁插队落户,在恶劣的生活条件下得了重病贻误治疗导致双腿瘫痪,回北京后好不容易在街道工厂找到份专门安排给残疾人的工作,预读过课文的同学应该还记得他干的是什么活。
28岁那年凭写作撞开了一条新的人生之路。
除了年表上提到的两个奖外,还有一个在我看来分量很重的奖——华语文学传媒大奖,2002该奖将年度杰出成就奖颁给了史铁生,授奖词中有这么一句:“……他(史铁生)体验到的是生命的苦难,表达出的却是存在的明朗和欢乐,他睿智的言辞,照亮的反而是我们日益幽暗的心。
”让我们来看一张很有代表性的照片:轮椅上,一个衣着朴素的中年男子,看上去生活得清苦却又坦然、神情超脱却又“不改其乐”。
那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会在《合欢树》一文中透露出怎样的情感密码和人生颖悟呢?说明:导语的作用在于强化学生的阅读期待。
作文语文教师,我的阅读经验与学生相比毕竟要丰富一些,所以在导语中流露出我对作者的崇敬与信任可能有助于学生带着类似的情绪进入良好的阅读状态。
其实课前准备过程中我就印发了史铁生的生平介绍、代表作品片段以及他人的评论,也是旨在加深学生对作者的关注度、了解度、信任度,为顺利进入文本作好铺垫。
二、朗读文章,梳理梗概,品读交流:先请一组同学分别朗读1-5节,大家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下面的表格——同学们的朗读水平能到达什么程度,你们的理解就能达到什么程度。
表格上清楚地标明了作者年龄的变化。
那么,随之发生变化的还有哪些?请谈谈你的发现与理解。
母亲反应的变化、母亲的变化、我的反应的变化等学生都有精彩的发言。
教师注意点拨:母亲的“苦”——“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是加倍的”,她操劳一生,却没来得及分享儿子的半点快乐与骄傲,49岁就病逝了。
点出“子欲养而亲不待”的痛悔。
第二课时再请另一组同学分别朗读6-10节,一边听,一边尝试完成另一表格:将这一表格与前一表格进行比较,谈谈你的发现、理解与感悟。
合欢树的成长与作者的成长多么相似:大部分学生都能发现我的反应:“抖”“一阵抖”是由“合欢树”触发的,前文迷迷糊糊听到的回答不过是自我安慰,只能让作者“得到一点安慰”——强调“一点”,其实还是不能释怀,没能真正得获得安慰,所以他仍然不愿回家,在街上瞎逛,直到想起邻居曾提起“合欢树”开花了,一下子情感似乎找到了出口。
此文并非单纯的“怀念”,早在四年前他就写下了《秋天的怀念》,虽然说对母亲的怀念可能贯穿了作者的一生,但这并不意味着四年后的他会再拷贝一篇类似的作品,这也是所有写作者的大忌。
请注意史铁生在《我与地坛》中的这段话——年年月月我都到这园子里来,年年月月我都要想,母亲盼望我找到的那条路到底是什么。
母亲生前没给我留下过什么隽永的哲言,或要我恪守的教诲,只是在她去世之后,她艰难的命运,坚忍的意志和毫不张扬的爱,随光阴流转,在我的印象中愈加鲜明深刻。
这是作者一点点领悟母亲的爱的过程——谁言寸草心,“识”得三春晖。
说明:这两个表格借鉴、修改自我校语文组李琳老师的设计,它们很好地解决了我原先课堂上缺乏教师引导以致学生交流易于散漫无序的问题。
学生的课堂回答是在课前无任何引导的情况下自行准备而在开课时根据我给出的线索即兴完成的。
其实,我对课堂的教学设计、活动组织在很大程度上也是在学生课前交来的各种各样的感想基础上一点点成形的。
三、探讨最后一段,与大家分享你的理解与感悟。
课前预习阶段不少同学都反映最欣赏文章的结尾,这倒和老师不谋而合了,我也极为推崇这两段。
正好留给我来朗读,我不再有同学们甜美的嗓音、青春的激情,但我有着对某一生命阶段的直接体验,因此对这篇文章的领悟或许会比同学们更深一些。
老师朗读11、12两节,在作者独自静思默想中,对合欢树、对母亲、对命运的感怀交织在一起。
说明:很多学生在课前预习时写下的读后感、片段心得体会中提到了这个结尾,他们的阅读反应与我很接近,这让我觉得可以把这段作为重点供大家一起探讨。
四、创造性理解与迁移:文章的最后一段让我们由史铁生个人的特殊遭际跳脱出来,看到了人类生命的普遍性:板书:母亲妈妈合欢树“合欢”的隐喻与启示“我”孩子“合欢”——是巧合也好,是冥冥中的安排也好,这个词都会引人浮想与沉思。
正是这课树,承载了多方情感与多方期待,凝聚了不只作者一人的回忆,触发的也不仅是作者内心不忍碰触的隐痛,在它身上作者的情感得到了释放、追思得到了寄托。
且因它本身亦是生命的昭示,作者反而可以在它的身上得到某种启示。
由那个孩子想到普天下尚未长大,但有一天终会长大的孩子;由那个孩子会想起他自己的妈妈继而想到普天下所有爱着自己孩子的妈妈。
请注意作者用了“妈妈”一词。
香港作家李碧华曾在日本一家小书店看到一本名叫《给母亲的短柬》的小册子——收集了社会各阶层不同的人曾经不敢、不忍、不好意思、没来得及向母亲说的话。
我选了一些给大家分享——“当我见到桔梗花砰然绽放,令我想起你在年轻的日子,大太阳下,持着一把伞。
”“求你来领我出去,妈,我在森林中迷路了!”“在我小时候,曾骂:‘你去死吧!’。
现在,我多想把那小孩杀掉。
”“在电话中说真有点不好意思,所以我偷偷写个字条:‘对不起,妈’。
”“妈,我今天在巴士站见到一个女人很象你,我帮她提袋子了。
”“妈,你快乐吗?满足吗?——你猝然去世后四年,我才有力气问你这问题。
”“你一定很奇怪,我是从来不跟你写信的。
彩子她有孕了,妈。
”一篇长文,一则短笺,不论是作家,还是普通人,都有着同样的情感内容,相似的人生体验,你会发现其实史铁生想要表达的东西既是个性的独特的也是共性的普遍的。
这些短柬用的都是第二人称,史铁生从未以第二人称的形式写过母亲,或许这种形式的话他只会深藏心底,绝不肯也没必要向他人透露,包括读者。
如果你是史铁生,你会用第二人称给母亲写一则怎样的短柬呢?也可以选择另一项写作实践:带着从《合欢树》一文中得到的启示,给你自己的妈妈写一则短柬,把不敢、不忍、不好意思向母亲说的话写下来。
最后我提一个希望,希望大家能收藏这篇文章,不管今天在这课堂之上,你理解了多少或者说理解到什么程度,这都没有关系,只要你还记得这篇文章。
十年、二十年后,请再次读一读它,相信一定会有更新、更深刻的领悟。
想请大家同时记住的还有这样一句话:岁月流逝,无可挽回,但母爱永存,生命不息。
说明:虽然拓展阅读材料有逸出文本之外的嫌疑,但个人实在难以割舍,因为觉得这些短笺所表现出的情感特质、对母爱与生命的理解,甚至是语言风格、激起的阅读体验都与《合欢树》一文有着诸多异曲同工之处。
所有的公开课多半都难以避免表演的成分,我对自己在学生面前与镜头面前不能保持一贯的率性自如而感到羞愧,并因深恐未能真正理解《合欢树》辱没了史铁生及他的爱与思而感到忐忑。
最后的结束语既是我对学生的真诚希望,也不妨看成是我对自己的课堂设计可能存在的缺漏而做的补救。
第三课时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立足文本,阅读品味语言,理解“合欢树”在文中的深刻寓意2、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感悟来解读合欢树的深刻内涵;引导学生探究合欢树丰富的象征意义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母亲对“我”的爱,以及“我”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教学重点:“我”对母亲的浓浓的思念和沉重的内疚交织的感情教学难点:合欢树丰富的情感内涵与象征意义教学课时:1课时课型:基础课教学过程:一、检查课前预习做到知人论世,了解作品以及作者的相关背景情况(史铁生,1951年生于北京1967年毕业于清华附中初中,1969年去延安地区插队落户1972年因双腿瘫痪回到北京,19741981年在北京某街道工厂做工,后主要从事文学创作1979年发表第一篇小说《法学教授及其夫人》,代表作有《我的遥远的清平湾》、《命若琴弦》《我与地坛》、《务虚笔记》等曾先后获得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鲁迅文学奖,以及多种全国文学刊物奖学生自由回答有关作者的知识,教师适当补充了解作者及背景,帮助理解主题二、导语设计了解史铁生的生平,我们会发现在作家史铁生的人生轨迹中,发生了一件可以说是改变了他一生命运的事情也就是1972年双腿瘫痪而他瘫痪的时候年龄有多大?(21岁)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孩子只有靠双手摇着轮椅去自己想去的地方年轻的史铁生曾经长达十年都无法理解命运的安排,觉得自己的生命就是一场冤案然而,负载着这份沉重感的史铁生最终还是成功了1979年史铁生发表了他的第一篇小说,这与他的瘫痪相隔了几年?(7年)7年的时间,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也许算不了什么,对于作者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轮椅上的生活,是最艰难的一段日子!可是,他还是坚强的活下来了而支撑着他活下来,扶持他走过这段噩梦般的岁月的,又是什么?(是母亲,是母爱)结合课下已发资料,跟随教师预设的情境,体会人生命运的多舛,以及在困境中母亲是最有力的支持,感受母爱的力量这个环节的设计不仅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而且使学生的情感受到震撼,因而会对文本的理解会更有深刻的体验三、阅读感悟请一位学生朗读13自然段(一)思考:作者给我们展现了一个怎样的母亲形象?(二)品味语句,品味感情[示例]1、常去侍弄它,不敢太大意医院已明确表示,我的病目前没法治母亲的全副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到处找大夫,打听偏方,花了很多钱2、惶了几个月,昼夜守着我,一换药就说:“怎么会烫了呢?我还总是在留神呀!”幸亏伤口好起来,不然她非疯了不可3、我们俩都尽力把我的腿忘掉她到处给我借书,顶着雨或冒着雪推我去看电影,像过去给我找大夫、打听偏方那样,抱了希望4、坐在小公园安静的树林里,想:上帝为什么早早地召母亲回去呢?迷迷糊糊的,我听见回答:“她心里太苦了上帝看她受不住了,就召她回去”(三)母亲逝世后,作者对母亲亲手栽下的合欢树的态度是有一个变化过程的,是怎样变化的?这个过程折射出了作者内心深处的那份深深的思念和愧疚此时的合欢树已经成了母亲的化身学生思考交流:①我十岁时母亲:“年轻”、“聪明”、“最好看”、热爱生活(“做裙子”)②我二十岁时母亲:“不年轻”、“有了白发”“全部心思却还放在给我治病上”1句:“全副心思”“到处”“总能”体会母亲为了治疗而奔波不厌其烦的态度2句:“惊惶”“昼夜守着”及语言描写的语句都很好地表现“我”病情不好时母亲的心情及她奋力同病魔抗争的形象3句:“到处”“顶着风或冒着雪”表现母亲看到“我”对生活有了新的企盼,又是希望又是无奈鼓励我写作,也是对人生的激励和劝勉,只不过能让我摆脱精神上的痛,一切的努力都值得4句:“她心里太苦了”表现了母亲的艰难,母爱的伟大,同时也表现了“我”对母亲深深的理解、思恋和愧疚忘记:因为失去母亲的难以抑制的悲痛找借口不看:怕触景生情,担心自己难以承受那无限的伤感和深深的愧疚老惦记:体现思念之深主动想去看,后悔前两年没有自己摇车去看:在写作上取得成功想去看看合欢树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让学生通过阅读,品味名家之言,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四、质疑凿深有同学说既然写的是母亲,干脆就以《我的母亲》为题好了,你怎么看呢?(合欢树有什么象征意义?)思考交流:1、是“我”的象征,寄托了母亲对我的希望2、是母爱的象征3、取“合欢”之意,象征“我”和母亲生死相依的浓浓的母子情4、合欢树寄托了对母子合欢的期望,也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的追忆和思念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五、感悟升华保加利亚作家海托夫《趁双亲还在》:“直到中学毕业,我才意识到父亲为所做的一切,对他充满感激和惋惜之情因此,我下定决心,只要拿到我挣来的第一笔钱,我就给他买些苹果因为他需要这样的营养品,而在我家居住的巴尔干山村是买不到苹果的我今天推到明天,明天推到后天终于在一个春日,得知了父亲于夜间逝世的噩耗……直到现在,在我父亲逝世二十多年以后,那些未买的苹果依然如鲠在喉”为了让我们没有作者一样的遗憾,没有“子欲养而亲不在”的痛苦,趁着双亲还在,请抱着一份感激去善待我们的父母!六、作业结合学习本文的感悟,写一篇《重读的爱》的随笔,500字左右,聆听、感悟改造。